倒数时刻

HD

主演:安德鲁·加菲尔德,亚历山德拉·希普,罗宾·德·齐泽斯,凡妮莎·哈金斯,约书亚·亨利,乔纳森·马克·谢尔曼,MJ·罗德里格斯,朱迪斯·赖特,布莱德利·惠特福德,林-曼努尔·米兰达,芮妮·戈兹贝里,菲莉帕·苏,克里斯·杰克逊,劳拉·本纳蒂,达尼埃尔·费兰,乌特卡什·安邦德卡尔,Robyn Goodman,朱迪·库恩,丹尼·伯斯坦,理查德·坎德,Tariq Trotter,乔安娜·阿德勒,克里斯·沙利文,罗杰·巴特,乔尔·格雷,诺亚·罗宾斯,Gizel Jimenez,Ben Ross,Micaela Diam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倒数时刻 剧照 NO.1倒数时刻 剧照 NO.2倒数时刻 剧照 NO.3倒数时刻 剧照 NO.4倒数时刻 剧照 NO.5倒数时刻 剧照 NO.6倒数时刻 剧照 NO.13倒数时刻 剧照 NO.14倒数时刻 剧照 NO.15倒数时刻 剧照 NO.16倒数时刻 剧照 NO.17倒数时刻 剧照 NO.18倒数时刻 剧照 NO.19倒数时刻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倒数时刻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设定在1990年,主角为加菲饰演的Jon,一个年轻、雄心勃勃的音乐剧作曲家。他在纽约一边当侍者,一边写一部叫《Superbia》的音乐剧,希望能平步青云,开启事业。但他从女友Susan那里感受到了压力,对方已经厌倦了任男友的职业前途牵制自己的人生;同时,Jon的室友Michael也放弃了创作梦想,做了一份高收入的广告业工作。快30岁的Jon非常焦虑:自己的梦想是否值得继续拼搏?牵挂味道中原阿尔玛和奥斯卡侏罗纪游戏今天我当上太后了吗星野源演唱会精选2015-2023男孩A神秘之怒一战中的女人六扇门之御前盗圣五重塔的美女纹身2022DC起源花开山谷野兽 Beast (2022)律师本色第四季抢滩行动十二日的夜晚空枕难眠2000旗袍血与骨时间去哪儿了趁我们还年轻绿野天若有情3烽火佳人 (粤语版)牙医的奇遇飙速宅男第五季我的妈啊第一季诸神的黄昏第三季飘洋过海再爱你军火大劫案2022蕃薯浇米王者天下小小擦鞋匠该隐与亚伯橙子与阳光结婚大作战女王的法医学~尸活师~235米厘:凶心人

 长篇影评

 1 ) 年度影帝?那必须是安德鲁·加菲尔德啦

许多人都有着伟大的梦想。

说不定动不动就要拯救世界。

但要如何跨过“现实”这道关卡,是困扰无数人的命题。

影史上不乏伟大的励志电影,去鼓励世人勇敢前进。

2021年的《倒数时刻》,暂且还不能说是影史伟大之列,但至少是今年最为瞩目的一部励志片。

同时是毫无悬念的年度最佳歌舞片,兼音乐传记片,还可以说是,《爱乐之城》之后的最佳歌舞电影。

有趣的是,《倒数时刻》男主角安德鲁·加菲尔德和《爱乐之城》女主角艾玛·斯通曾因《超凡蜘蛛侠》成为金童玉女,两人都因为蜘蛛侠而赚足人气,

结果两人分开之后都拍了一部好评如潮的歌舞片代表作,艾玛·斯通得以加冕奥斯卡影后,加菲这次影帝提名呼声是非常大。

与许多最后主人公战胜重重考验实现梦想不同,《倒数时刻》的故事带有更为强烈的悲壮感。

因为主人公乔纳森·拉森,他对抗现实的方式是,“同归于尽”

乔纳森·拉森,这是一个在百老汇,在音乐剧世界举足轻重的名字。

粗浅一点理解,他就是音乐剧里的梵高。

因为两位艺术天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作品还没有大红大紫的时候,人却先英年早逝。

作为一部传记片,是不应该怕被剧透的。

值得被拍成传记的人物,肯定有观众对于他们的人生剧情了然于心。

而这部分观众十有八九也是电影的主要受众群。

《倒数时刻》首先在故事素材的选取,以及叙事模式上,就别出心裁。

《波西米亚狂想曲》拍皇后乐队主唱佛莱迪·摩克瑞,就用了他最为特别的一首歌,故事也横跨他从默默无闻到成名再到巅峰。

《倒数时刻》却完全不同。

故事只聚焦在乔纳森·拉森即将年满30岁的这段时期。

这是他人生中最为撕裂的一段时期。

但竟然完全没有提到他赖以成名的代表作,音乐剧《吉屋出租》

这是一部好比文学界里的《百年孤独》,电影界里的《四百击》,开创了一种全新风格流派的里程碑式作品。

《倒数时刻》的导演林-曼努尔·米兰达,正是因为《吉屋出租》,被颠覆了对音乐剧的认知。

所以他的电影处女作,就拍乔纳森·拉森。

然而拍乔纳森·拉森,不提《吉屋出租》

这不就和拍梵高不提《星空》一样么。

不离谱?

还真不。

原因是,这并不是一部很纯粹的传记片。

严格来说,这是一部音乐剧改编电影才对。

嗯,就像《猫》一样,

剧情的内容和乔纳森·拉森的同名音乐剧一样,讲述的是乔纳森在即将30岁之际,和女友苏珊、好友迈克尔之间的故事。

电影的叙事很特别地,先用乔纳森·拉森自己出演的一场音乐剧,来引出主线剧情。

音乐剧的内容正是讲述故事本身,所以这样的带入非常流畅自然。

林-曼努尔·米兰达是做舞台剧的。

江湖人称“林漫威”的他,代表作就是去年带火Disney+的《汉密尔顿》

首次执导电影,他扬长避短,有音乐剧的部分,他可以拍得更轻松一些。

如果全部是电影,作品的缺陷可能就会被放大出来。

不得不承认,电影的镜头语言是稍显青涩,放到颁奖季作品里面是要被比下去的,这会让《倒数时刻》冲击最佳影片变得困难。

《爱乐之城》那种华丽长镜头,《倒数时刻》没有,甚至整体歌舞的观赏性要逊色许多。

《倒数时刻》真正出彩的地方,是故事。

林漫威拍出了乔纳森·拉森的那段时期到底是有多煎熬,他用更直接的音乐和舞蹈取代了镜头语言的表达,别开生面地赢取观众的共鸣。

如果是同样处在为梦想奋斗期间的观众,那很容易能够感同身受。

这使得安德鲁·加菲尔德的表演变得尤为重要。

毕竟这是电影。

乔纳森·拉森的内心世界怎么个挣扎,怎么个撕裂,怎么个痛苦,怎么个无奈,是要演员给表达出来的。

加菲没浪费他近年在独立制作里面的磨砺,他一方面演出了乔纳森的那种创作生命力,那种艺术家气质的骨气,令到观众可以信服这个角色,为什么可以放弃正经工作,用长达八年时间去写一部作品;

另一方面,对于乔纳森对于爱情和友情的纠结,事业上的阻碍,没有用力过猛,而是用更为真实自然地感觉呈现,快有点方法派的感觉了。

特别是和女友重逢,笑中带泪的那场戏,真的非常戳心。

《血战钢锯岭》都可以拿到奥斯卡影帝提名,这次自信点,去冲击影帝就没错的。

如果综合一点,加上其他电影戏内戏外的表现。

今年的年度影帝必须就是加菲。

当然林漫威对整部电影的情绪节奏把控也尤为重要。

很珍贵的是,他没有依赖廉价的煽情,去表达这场为梦想而战的生命战争的悲剧性。

现实中,乔纳森·拉森在自己的成名作《吉屋出租》首演之前,因为大动脉瘤破裂去世,享年仅35岁。

他没能等来自己的成名。

这是多么遗憾,多么伤感的一件事。

随随便便就能让粉丝们潸然泪下。

《倒数时刻》没放催泪弹,而是选择一笔带过乔纳森最后的人生经历,首先是要抓住“音乐剧改编”这一要点。

最后回到这场音乐剧的开场,与开头呼应了起来,形成一个闭环。

为什么要是闭环呢。

不妨这样理解。

这是在暗示乔纳森对梦想的追逐,没有终点。

这也是其次要这么收尾的原因,突显出了乔纳森永不放弃梦想的决心。

很可能在《吉屋出租》首演之前,乔纳森的心态就像是那首歌唱的一样。

“我的余生,都要这么度过。”

试想他30岁之前,受到了如此大的挫折,又一直为梦想,坚持奋斗到35岁,却一直没能实现爆发,可能他已经是认命了。

但认命不等于放弃。

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是悲伤的。

可谁又没有遗憾。

乔纳森用他短暂而辉煌的生命力,无惧地去对抗现实,他的人生就已经值得了。

就算他后来也没有大红大紫,那又如何了。

想起另一部电影,《荒野生存》,也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编。

主人公最后失败了,他的故事仍旧值得被讲述。

不用管他的行为是否愚蠢,能看到他敢于追逐自己想要的梦,感知到那份勇气,电影就不会白看。

《倒数时刻》同样展现出这种为梦想不惜一切的感染力,里面还多了很多人性化的挣扎。

也许多数人还是会像好友迈克尔一样,败给了现实,选择乖乖赚多点钱就算。

但若能有少数人能得到一份鼓励,那这样的电影就永远不会失去意义。

年度影帝?那必须是安德鲁·加菲尔德

 2 ) 观.后.感

来说一说个人感受和关注到的细节

在此之前,提到TTB,我更可能会想到的是Scott Schwartz在2001年排演的三人舞台剧。但林实际上是将TTB回溯到拉森本人于1990创作的rock monologue。一方面,利用rock monologue的自传性质,通过复刻拉森本人所做过的演出,我们可以看到Jon作为叙事者讲述自己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片头加菲饰演的Jon由画面右侧入画来到舞台中央开始表演,片尾拉森本人真实的影像中,他则是由舞台中央从左侧谢幕后出画。一虚一实,由右至中至左成一条线,也可以说是一种从时间和空间上的回响与连接,我个人认为是非常巧妙的构思。另一方面,利用电影拍摄的灵活性,不仅将叙事空间停留在剧场,我们也可以跟随镜头来到Jon的真实生活。两种叙事模式是相当了不起的相辅相成。

除了Jon本人充当叙述者外,我们在影片片头、片尾还听到了Susan的旁白。由Susan来讲述这出TTB剧目之外关于拉森的故事,不光使得拉森故事更为完整;更在老式录影带式镜头的辅助下,呈现出一种带有“追忆”性质的观影体验。而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也是因为林力求场景的真实还原。从电影幕后可以了解到,剧组在拍摄地的选取、场景的布置上(如拉森的公寓、游泳池、戏剧工坊)用心到令人感动的地步。不光如此,公寓外的电话亭、电话答录机里的“speak”又让人不禁联想起RENT,关键词依然是,“真实”。

关于电影的主旨部分,其实不用多讲,任何简介都会提到,比如艺术家的坚持与放弃,对创作与年龄的焦虑,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平衡等等。对于我来讲,在看过电影后,除了这些以往就了解的部分,更使我印象深刻的是“艺术家的社会或者说时代责任”这个议题。在一份1990年由拉森本人填写的问卷中,他认为最严峻三项社会问题依次是:毒品、艾滋病和无家可归。这三个问题在这部电影中都有所体现。而影片中Jon也提出了疑问:我们做的不够,我们还能做什么?正像林在2001年初次接触TTB时也问自己:作为一个学音乐剧的毕业生,自己能做些什么。而这所有所有的问题,林都在TTB中找到了答案。

另外,我认为这部电影有一条很重要的线索是,Jon不停地从生活中汲取灵感,甚至用“糖”作为主题写歌;他不停在小本上记下他在生活中感知到的东西。这些零碎的只言片语,都成为了影片最后louder than words的歌词。“write what you know and keep writing”,我认为这是林提供的解答。应当说这也是桑德海姆、拉森的解答。

其他我注意到的部分:

1.星光熠熠的客串,我愿意称之为“漫威宇宙”。集中于Sunday部分。但其他部分也有一闪而过Alex Lacamoire,Chris Jackson以及Freestyle Love Supreme成员等等这些他生活中多年的朋友和合作伙伴。也难怪林在宣传电影期间总说:“it’s personal”。不管是作为林的粉丝,还是戏剧的粉丝,应该都会感到挺惊喜。

2.No More这首歌的运镜和转场还挺有意思的,此外黑白和彩色的画面也形成对比。

3.如果说拉森写的Sunday是从听觉上对桑德海姆的致敬,那么林将这首歌最后一个远景镜头做成类似《大碗岛》“以点作画”的效果则是他作为导演从视觉上的一种致敬。

4.音乐部分:林在宣传期间不停说自己如何从Tommy Kail那里“偷学”怎么拍电影,倒是没怎么提影片的音乐部分。但我觉得这部电影中的音乐也很有亮点,虽然歌曲都来自拉森本人,但如何编曲如何制作仍是新的任务。这次电影音乐部分,依然交给了他的老搭档们:Alex Lacamoire,Bill Sherman和Kurt Crowley。

值得注意的是,比起原声带,影片片尾字幕列出的歌曲显然要多得多。举例来讲,one song glory出现在Susan到Jon公寓两人大吵特吵这段情节前,Jon在公寓内独自写歌时。有意思的是,Susan后来质问Jon说:“难道你在接下来的十分钟就要写出一部伟大的音乐剧了吗?”这里的画外音大概是:“还真有可能哦。”

在Superbia工坊排练期间,Jon曾和Ira就预算有过“争执”。Jon声称自己需要一整个乐队,而Ira表示,“有钢琴就够了”“更多的人就得花更多的钱”。而影片中呈现的Superbia排练曲目,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只有钢琴伴奏,第二个部分加入了鼓,最后一段,有了合成器。尽管是一首歌,但却从音乐上表明已经是排练的不同阶段了。有意思的一幕是,Ira兴高采烈地对Jon说:“你是对的。”Jon则一副“我知道我是对的,我早就跟你说了”的表情。(这点也非常林的个人风格)

不光如此,片尾louder than words中生日歌的部分,整首都是只用钢琴弹奏的,直到最后一个定音(和TTB音乐剧专辑录音稍有不同),有吉他、有鼓——是一整个乐队,既是充满力量,浓墨重彩的收尾,在我看来也暗示了一种来自他人的支持,表达了一种归属感。

——————分割线————

2021.11.28 更新

我在原文修改了关于one song glory reference的部分。我认为我之前认为的是不正确的。但因为既然提到了,并且不想误导后来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所以在原文上进行了修改。在此也请之前就看到这篇文章,喜欢这篇文章的朋友多担待。

最后,对我这篇文章感兴趣的朋友,我也强烈推荐你们可以去看Howard Ho “Every cameo, Ester Egg and Amazing Detail in Tick Tick Boom!”这个标题下的油管视频。

我得说,这部电影的细节之处比我这个普通观众随心随手写的“观后感”还多得多~

谢谢大家。

Howard Ho,油管:Every cameo, Ester Egg and Amazing Detail in Tick Tick Boom!

 3 ) Tick, Tick…Boom!

Hi~你好呀~本周周末看了《倒数时刻》,英文原名很能体现这部电影的主题,所以直接引用过来了。

这部电影是关于乔纳森·拉森(Jonathan Larson)的音乐传记片,主要讲述即将30岁的乔纳森对音乐剧编剧梦想的追求。他看到自己的朋友从舞者转行为广告营销人员后收入增长而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他面对深爱的的恋人却不得不放手让她追求自己心中所想,最后看到自己用八年时间创造的作品仅仅收获赞美却无法搬上舞台,却依然坚持音乐剧创作梦想。

故事开场便是乔纳森对于即将到来的30岁的恐慌。他一事无成,平时在餐馆打着零工糊口,空闲时间进行舞台剧创作,平时和自己的好友合租在破落的公寓里。主人公一声“what can i do?”引发共鸣。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将自己八年以来创作的音乐剧搬上舞台,在30岁之前扬名立万。

《倒数时刻》中主人公乔纳森的好友兼室友朋友放弃舞蹈的梦想,变得现实,转而去广告公司工作。当主人公看着昔日好友领着着丰厚的工资和福利、住着宽敞又明亮的公寓,心中怎么会不起波澜呢?

同时,乔纳森的女友苏珊原是优秀的现代舞舞者,但经历脚腕受伤,休养半年后,失去对现代舞的热忱,希望离开竞争压力巨大的纽约。

直到在音乐创作社团获得斯蒂芬桑德海姆的认可,让男主认为自己还可以继续一段时间。

可是耗时八年的作品试演结束,仅仅受到称赞,这并不足以让该音乐剧呈现在舞台上,经纪人只能建议乔纳森继续创作继续投稿,等待被人认可。

这一切都在撼动乔纳森的坚持。

乔纳森想要放弃了,他跟自己的好友吐露自己无法在30岁成功的委屈与悲愤,但他的好友却告诉他自己身患艾滋命不久矣,而乔纳森的30岁并不是终点,乔纳森依然有时间追寻梦想。

关于“30岁”这一时间节点其实在十年前的台湾电视剧《我可能不会爱你》里也有这样的刻画——林依晨饰演的程又青面对即将到来的30岁也渴望时间可以慢一点,但是依然不得不在30岁生日这一天应对糟心的工作和没有男友的自己。

对于30岁的恐惧真的是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国籍。虽然俗语有云“三十而立”,但我们也总听到“中年危机”,面对中年的到来又能有谁不迷茫、不焦虑呢?

前段时间和前同事小G聊天,小G透露在深圳的无耐与迷茫,说再坚持2年,如果到那时工作依然没有起色就回家乡。这应该是无数在一线漂泊的人的心声。北漂、沪漂、深漂们住在拥挤的出租屋里,为了生活向现实低头,总觉得不能一直这样漂下去,仿佛30岁就是那个终点,30岁没法买房留下来就回家乡或去二线城市。

其实如何选择没有对错,只是希望任何人都不要给自己的30岁去设限,即使是中年人依然有追求梦想的权利,这个梦想可以是成为艺术家,也可以是面对困难的无畏,也可以是面对挫折的坚持。只是在追求的道路上会背负更多的责任,只要你的选择在和身边的人去沟通后能够获得谅解或支持,那便是可以的。

《倒数时刻》影片的最后告诉观众,乔纳森的《吉屋出租》在他35岁时登上百老汇舞台,只可惜他因大动脉瘤没有看到他最终作品的火爆。《我可能不会爱你》里的程又青经历30岁后才找到热爱的工作和相互理解的男友。

人生前进的路上永远不会一帆风顺、永远会充满荆棘。向所有还在坚持的人致敬!

 4 ) 吹水 |《倒数时刻》里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人物篇)

各位朋友们,看《倒数时刻》(Tick Tick…BOOM!)了吗?是不是被片中的歌曲感动的一塌糊涂?

不过,你是不是隐隐感觉里面每个老爷爷都像是有背景的男孩子,每个老奶奶都像是有故事的女同学,可就是不知道他们是谁?

没关系,我来一一告诉你,顺便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high点。放心,都是精选过的,太难的知识点一概没有。

对了,如果想知道“你不知道的事”,可以直接拉到最后欣赏彩蛋。


主创篇

《天使在美国》里的加菲尔德

安德鲁·加菲尔德(Andrew Garfield)

片中饰演Jonathan Larson

蜘蛛侠本侠就不多讲了。2018年加菲尔德主演了百老汇复排版的《天使在美国》(Angels in America),并因此被林漫威看上,邀请其出演这部《倒数时刻》。

其实,加菲尔德2012年就出现过在百老汇舞台上,参演了由已故奥斯卡影帝菲利普·霍夫曼(Philip Hoffman)领衔主演的《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复排版。

巧了,加菲尔德这唯二的百老汇经历我都现场看过。

林-曼努尔·米兰达 (Lin-Manuel Miranda)

本片导演

目前百老汇最火的音乐剧创作人,花名“林漫威”“林聚聚”,神剧《汉密尔顿》(Hamilton)的作者。除此之外,上半年上映的电影《身在高地》(In the Heights)就改编自他的百老汇同名作品。迪士尼动画《海洋奇缘》(Moana)里的音乐也都是他写的。

林漫威因为太火,就不展开讲了。如果有想深入了解的朋友,改天单写一篇来科普。

林漫威本人在片中也露了个脸,客串Moondance餐厅的厨师。

瓦妮莎·哈金斯 (Vanessa Hudgens)

片中饰演 Karessa

凭借《歌舞青春》(High School Musical)唱出名气的哈金斯在2019年时曾参与了福克斯电视网制作的特别版《Rent: Live》,饰演剧中的角色Maureen.

罗宾·德·热苏斯(Robin de Jesus)

片中饰演 Michael

罗宾·德·热苏斯这位波多黎各裔小哥在米兰达的百老汇首秀《身在高地》(In the Heights)中饰演了最初版的Sonny,早年也在巡演版的《Rent》中做过B角。

顺带说一句,Michael 这个角色的原型叫做Matt O’Grady,是Larson的密友。O’Grady在现实生活中一直活到了现在。

本·列维·罗斯(Ben Levi Ross)

片中饰演Freddy

这位1998年出生的小哥曾在这几年的百老汇神剧《致埃文·汉森》(Dear Evan Hansen,简称DEH)的巡演版中饰演埃文·汉森。

再顺带说一句,DEH的导演Michael Greif就是当年《Rent》的导演。

MJ·罗德里格斯(MJ Rodriguez)

片中饰演Carolyn

这位变性女演员在2011年外百老汇复排版的《Rent》中饰演了剧中角色Angel。


客串篇

可能除了林漫威之外,目前在百老汇圈子里也很难有人能聚得齐这么庞大的客串阵容了。我捡一些重点来说。

史蒂芬·桑德海姆 (Stephen Sondheim)

前几天刚刚过世的大师,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音乐剧作者。影片中额桑德海姆是由演员布拉德利·怀特福德(Bradley Whitford)饰演的。唯一由桑德海姆亲自完成的电话答录机里的留言。

对于著作等身的桑德海姆,几句话也是讲不清的。如果有想深入了解的朋友,改天单写一篇来科普。

“Sunday Brunch”

这一场中,林漫威几乎请到了能请到的所有人,进而造就了这场让音乐剧迷们集体颅内高潮的大群戏。我们还是挑重要的说:

蕾内·艾丽斯·格德斯博里(Renée Elise Goldsberry)和菲利普·苏(Phillipa Soo):《汉密尔顿》中的斯凯勒姐妹的扮演者。其中格德斯博里更是出演过百老汇版《Rent》里的Mimi。影片中她俩服装的颜色跟《汉密尔顿》中各自服装的颜色是一样的。

霍华德·麦吉林(Howard McGilln):其实认不出这位是很正常的,因为他最有名的形象都是藏在面具后面的。是的,这位就是《歌剧魅影》(The Phantom of Opera)本影。

乔尔·格雷(Joel Grey):出演音乐剧和电影版《歌厅》(Cabaret),并拿下托尼奖和奥斯卡最佳男配。同时也是音乐剧《女巫前传》(Wicked)里面的男巫。

安德烈·德·希尔兹(André De Shields):百老汇老戏骨,2019年凭借大热神剧《冥界》(Hadestown)拿下托尼奖。

奇塔·里维拉(Chita Rivera):百老汇著名diva,1957年原版《西区故事》音乐剧中Anita的扮演者,《芝加哥》中Velma Kelly扮演者,托尼奖终身成就奖解锁达成。

这三人组,Adam Pascal, Daphne Rubin-Vega, Wilson Jermaine Heredia, 在原版《Rent》中分别饰演了Roger, Mimi,Angel。

布莱恩·斯托克斯·米切尔(Brian Stokes Mitchell):这位大佬,见彩蛋

ASCAP Reading Group

影片中Jonathan定期参与的音乐剧工作坊里的人们。普通观众看到是一群目光冷冷的群众,而我看到的,那就是一群行走的普利策和托尼奖啊。挑几个最有名的:

奎亚拉·阿里格里亚·休德斯(Quiara Alegria Huedes):《身在高地》的编剧,并凭借《一勺水》(Water by the Spoonful)于2012年拿下普利策奖。

汤姆·吉特(Tom Kitt):2010年凭音乐剧《近乎正常》(Next to Normal) 荣膺普利策奖。这部音乐剧的中文版已经被引进到了国内。

斯蒂文·莱文森(Steven Levenson):前面提到的神剧DEH的编剧,2017年托尼奖得主。

珍妮·特苏里(Jeanine Tesori):音乐剧作曲家,代表作《悲喜交家》(Fun Home),号称美国音乐剧史上最高产最重要的女性作家。现在在百老汇上演的《Caroline, or Change》也是她的作品。

史蒂芬·施瓦茨(Stephen Schwartz):这位大佬请见彩蛋。


其它

路易斯·A·米兰达 (Luis A. Miranda): 林漫威的父亲,老米兰达。说起来这位,也是位传奇。除了培养出林漫威这个好儿子之外,18岁孤身从波多黎各来到纽约,在NYU拿到了法学博士学位,进入咨询行业。现在在经营自己的咨询公司,为政府提供智库服务,也借着儿子的东风在百老汇进行了一些投资。

Julie Larson:Jonathon Larson的姐姐,她旁边是他们的父亲。

Julie Larson也出现在了影片结尾。同一镜头中最远端是斯科特·施瓦茨(Scott Schwartz),2001年外百老汇版《倒数时刻》的导演。


彩蛋

既然今天大家都在疯狂吃瓜,那我也蹭个热点,给大家的瓜皮上抹点番茄酱。

还记得这位名叫史蒂芬·施瓦茨的大佬吗?他不光是01年外百老汇版《倒数时刻》导演斯科特·施瓦茨的父亲,也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作曲大佬,代表作包括《女巫前传》《福音》(Godspell),以及一部叫做《丕平正传》(Pippin)的作品。

请记住这部作品。

还记得这位叫做布莱恩·斯托克斯·米切尔的大佬吗?他在2000年凭借自己在《吻我,凯特》(Kiss Me, Kate)中的表演拿下了托尼奖最佳男主角。

也请记住这部作品。

因为这两部作品的名字,将出现在以下这个视频的8分30秒和10分11妙处。以下为视频地址:

//www.bilibili.com/video/BV1cv411676a?from=search&seid=3835728580506878259&spm_id_from=333.337.0.0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了,如果接下来几天有时间的话再写写其它彩蛋。

(完)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看戏不嫌事大”(@BigRaising),了解关于看戏这件小事的种种大道理。

 5 ) 再等等

灯泡濒临报废的边缘,发出“滋滋”响声,洗碗槽的脏碟堆到了水龙头的脑袋,凌乱的稿纸一群一群,敷着油污的电子琴藏在里面,我用它来创作。披着发臭的衬衫,喝光了能找到的啤酒,在琴键上反反复复砸同样的旋律,却迸不出下一个新的音符。

现实早就教训了我,理想就像打给经纪人的电话,只有付出,别指望回复。长期的彷徨让我催眠自己:别怀疑,我一定是音乐剧未来的希望。碰到一点曙光就没来由地欣喜若狂,即使是一根稻草,我也指着它默念:这是救济才华的木筏。我指望着这抹曙光,为它倾尽所有,但我又如此怯懦,更没本事去应对一切;无法兼顾创作与情感,手足无措,宁愿愣神在苍白的空乐谱前,也没法腾出十分钟与女友聊聊。我关心不了爱人,关心不了朋友,甚至关心不了电费,我习惯躲起来暗暗较劲,习惯了回避,习惯了逃跑,像一个莫名自信的赌徒,相信只要先搁置沟通、透支亲友的理解,再用让人陶醉的作品、成功的事业去赎回一切,即使我明白,十赌九输。

我写不出来。即使抱着乐器睡觉,第二天依旧头脑空空。走路时嘴角挂着旋律,街边的广告牌能让我停下来掏出便签,画上几行词曲,我的素材不断积累,但它们就像与创作无关的胡思乱想,我无法捕捉串在一起的感觉,哪曾想那晚一猛子扎进水里,池边模糊的人影,池壁荡漾的砖纹,却拼上了我灵感最后一块拼图。

我坐在最后一排,听着我的作品在被饱满的演绎,低头闭上眼,却发现了她的身影。追梦太累了。太累了,离开我的人越来越多,能说话的人越来越少,这根本不是成长,成长至少知道一切都在变好;这是徘徊,我像是一头倔驴闷着头在奔流的马路上来回乱窜,珍贵的东西不断从我身体里滚出来,撒了一地,我却只能仓惶地看着,抱着头在一旁目视它们被碾得粉碎。

你问我追梦值得吗,我会说:当然。你问我对过去后悔吗,我会说:当然。

我像他一般如此平凡渺小,我憧憬他如此坚强执着。

 6 ) 翻译一下关于superbia的背景

以下翻译自Wiki of Jonathan Larson:

1983年,Larson准备将奥威尔的《1984》改编成一部剧,并赶在1984年制作完成,但奥威尔拒绝给出改编授权。所以Larson把原本为1984写的一些东西改写成基于未来世界设定的一部新剧,也就是《傲慢(superbia)》。

superbia几经修改。故事设定在2064年,在最初的几版,主人公Josh Out是外城(OUTLAND)的一员。在外城,所有人一出生就被抹去情感,但Josh的情感却在阴差阳错下被保留了下来。他成长为发明家,穷其一生寻找唤醒家庭、唤醒整个外城社会情感的方法。

一天,Josh发现了一个音乐盒(Music Box,划重点),可以帮助外城人找回丢失的情感。

在内城(INCITY)住着内城人,他们都是精英名流,每天拍着有脚本的生活真人秀,做成娱乐节目展示给外城人。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同龄的内城女孩Elizabeth In,说服他把音乐盒的力量传播出去。在内城,为了完成使命,Josh需要抵抗各种名利的诱惑。

终版的剧本更加阴暗,Larson对情感的力量、人类对现代科技的依赖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一版里,Josh和Elizabeth一开始就已结为夫妻,而且他们都是外城人。Elizabeth和其他外城人一样,对现代科技成瘾,而且没有真正的爱的能力。故事开端,Josh为了更好的生活离开了Elizabeth,而Elizabeth从对科技的沉迷之中清醒过来,去追随Josh。

-----分割线----- 正如电影中所讲,虽然superbia获得赏识,却没真正成功商演。 电影中有两首歌出自superbia: Come to Your Senses和Sextet Montage. 两首歌都提到了music box。看完上述简介,再去听一遍歌词,相信大家会对这两首歌有更深的理解😃

 短评

其实最主要就是歌不太行,出现的所有的歌曲,洗脑程度和感染力传递性比《爱乐之城》《汉密尔顿》以及那些许许多多游客愿意花50刀的经典音乐剧差得远,差得远。故事线也比较老套,有感受到热情,但是方方面面都…cliche

5分钟前
  • 失业煤球
  • 还行

作为处女作无可指摘,太厉害了!就是今年的爱乐之城,叙事节奏出色,每首歌的创作灵感正是乔纳森自己的生活点滴,从传记电影到自传音乐剧再到他的生活,环环相嵌,有感动有遗憾,不落俗的励志片,音乐、转场设计、镜头想象力都好,加菲的表演也很棒

10分钟前
  • 理易封
  • 推荐

形式大于内容,本就复杂的叙事结构因为歌舞加入更乱了,两段叙事时空的交错,两种表现形式的混合,不断造成的断层以至于很难融于故事当中。而且除去结尾几首歌,大部分歌曲也没什么亮点。加菲的表演状态则更像是在出演舞台剧,脱离了传记片的真实感,可矛盾的是,剧中剧结构却又允许了这种表演形式。当然,电影是最容易表现这一复杂剧本的方式,但最适合它的舞台,其实还是剧院。

11分钟前
  • 万塑王
  • 还行

用剧作者自己的音乐剧来拍音乐剧传记片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Jonathan的天赋是无可比拟的,他的悲剧为Rent更是蒙上一丝传奇色彩。加菲的表演有功无过,尽管唱功跟专业歌手比还是差了点。影片里能看到不少之后Rent的影子,比如What You Own,La Vie Bohème等等。对Sunday in the Park with George的致敬也很妙,还有很多惊喜客串(林漫威,Hadestown里饰演Hermes的André De Shields,Hamilton饰演大姐二姐的Renée Elise Goldsberry和Phillipa Soo,还有Helen Mirren)。整体而言十分动人,旁边的观众几度都要落泪了。

12分钟前
  • Rocrw
  • 推荐

全片唯一高潮似乎就是桑德海姆的“到场“,音乐剧电影拍成剧情和歌曲完全不相融,精心设计出的歌词与画面的“同步”无法带来任何情感上的共鸣。不触及90年代真实的政治氛围、不展现舞台艺术在LGBT文化运动中的先锋性质,就永远无法正确地驱魔,没有记忆何来克服,只有浮于表面的致敬。

16分钟前
  • Gymnopedie
  • 还行

关于舞台的能量,神圣的高不可攀的,和亲密的触手可及的。不再无缝切换于情绪饱满的演唱与黯淡困厄的日常,用无处不在的舞台盛放演员的光芒,像保护荒岛上的火苗一般珍视着他们的当众孤独。这让那些强行点题拔高的段落都不那么惹人厌了,用可复制的无瑕的爱填充命运的裂痕,有时是鸡贼,有时是天真。

17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观影门槛比爱乐之城甚至是直白讽刺的芝加哥要高,很挑观众,对林聚聚没有丝毫了解的可能会看得一头雾水,可以想象评价的两级分化。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加菲拥抱女友时手指轻敲女友的后背,不要爱上艺术家,他会汲取你生命的能量和养分豢养他的作品。

20分钟前
  • ୧⍤⃝🐷
  • 推荐

【6分】我理解林曼威的热情,但我感受不到。打动我的是真实的Jonathan本人,而非电影里呈现出来的角色。明明是很好的素材,但讲述的角度和方式都太一般了。作为音乐电影,音乐不出彩真的是致命问题,全片听下来,居然只有Bohemia一曲足够优秀。旋律和剧情的割裂感太强了,无法带动情绪。冗余的信息太多,真的没必要每隔20分钟就强调一次running out of time,台词多且尴尬,总感觉不像在看电影,像在看一个神经质的林曼威本人碎碎念。传记电影的通病依旧适用:配角们真的都是“配合”的存在,但在本片中,蜻蜓点水般的人物刻画甚至不能起到起码的突出主角作用。能感觉到加菲有在很努力地突破自己,但最终的表演效果也就是无功无过。真要和La La Land对比,那绝对是被吊打的程度。

24分钟前
  • JiYang🌈
  • 还行

3.5 标准冲奥系音乐片。泳池里的五线谱令我眼前一亮。为一展歌喉的帅气加菲奶一个来年的影帝提名。

26分钟前
  • MinamiFans
  • 推荐

石头姐有爱乐之城,加菲有了倒数时刻,我磕到了

30分钟前
  • 尘飞扬
  • 推荐

一位音乐剧天才通过光影拥抱了另一位音乐剧天才

33分钟前
  • Olive
  • 推荐

不只是关于百老汇,也是关于格林威治村,以及两者的互哺关系。吞噬生活的艺术创作过程注定是孤独的。从《傲慢》到《倒数时刻》再到《吉屋出租》,乔纳森·拉森倒在了功成名就的前夜,而林聚聚在这部传记音乐片中有着太多自我投射,反而让我出戏了。Anyway我还是要给加菲打call,哪怕你已不再是少年...

3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In my potion of view, this is the best film of 2021. If you're nearly thirty and still in a hard time chasing your dream. This film could give you some inspiration.

35分钟前
  • Enrika
  • 力荐

应该是一生中看过的最“难看”的歌舞片之一了吧

40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较差

这部不是院线片实在太遗憾了…从电影的导演Lin和DEH的剧作,到主角Larson和桑爷, 你能感受到里里外外都是他们对theater,对musical足以献身般的热爱。感性的人来拍电影写剧本就是这样,对情绪的感知力让他们能够准确地捕捉到那些贴近所有人生活的的喜怒哀乐,并加倍地呈现出来,堆叠直到高潮。tick tick boom里也有很多rent的影子,充满着对抗糟糕生活的,那种激动人心的生命力,看完也会明白为什么seasons of love这样的歌能被Larson写出来。其实电影本质是一个关于写作的故事,遭受瓶颈和拒绝,迷茫焦虑,和爱人朋友的冲突,遇到职业生涯的贵人都围绕着创作展开。太多让人能够共情的地方,一切都被很美妙地演绎了出来。近期最爱。

45分钟前
  • 中二的辛度瑞拉
  • 力荐

创作者狙击向故事

48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歌舞都很好很精美但美中不足不够打动人心,从电影角度来看人物塑造不够立体。但歌舞片就是要有歌舞片的样子,有加菲又唱又跳还要什么自行车。

50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最泪目的那一段台词:Jonathan的音乐剧演出之后,没有业内人士愿意投资,Jonathan问经纪人,“我该怎么做?” 经纪人回复说,“你开始写下一部剧,写完了就再写一部。剧作家的生涯就是,连续不断的写作。你得一直投稿,希望最终能有回应。” 作为半个同行,简直太有共鸣了,无数次撞墙,无数次自我怀疑,依然还要忍受痛苦坚持写下去,因为放弃自己的天赋才是最大的悲剧。

54分钟前
  • 明镜非镜
  • 力荐

怎么每首歌都这么口水

55分钟前
  • 葉誌晸
  • 还行

看完之后完全理解了LMM为啥不拍自己写的剧却要来拍这个传记作品了,这是知音的灵魂碰撞,也是艺术家前后辈间的传承。Respect.

56分钟前
  • 冉羽曼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