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的颜色

HD中字

主演:索菲柯·齐阿乌列里,米尔克·阿尔克桑亚,维勒·加尔斯特亚,高吉·格吉奇科里,Spartak Bagashvili,Medea Djaparidze,Hovhannes Minasyan,Onik Minasyan,Yuri Amiryan,I. Babayan,Medea Bibileishvili,T. Dvali,Aleksandr Dzhanshiyev,Guranda Gabunia,Zh. Gharibyan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6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石榴的颜色 剧照 NO.1石榴的颜色 剧照 NO.2石榴的颜色 剧照 NO.3石榴的颜色 剧照 NO.4石榴的颜色 剧照 NO.5石榴的颜色 剧照 NO.6石榴的颜色 剧照 NO.13石榴的颜色 剧照 NO.14石榴的颜色 剧照 NO.15石榴的颜色 剧照 NO.16石榴的颜色 剧照 NO.17石榴的颜色 剧照 NO.18石榴的颜色 剧照 NO.19石榴的颜色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石榴的颜色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部分根据18世纪亚美尼亚诗人Savat Nova的生平拍摄,但更多地是以诗句代替了诗人的形象。全片几乎没有对白,主要是旁白和剧中人自言自语。  无法用文字概括该片的内容,而且每个人都有权利按自己的方式诠释它。影片几乎从头到尾都是精彩瞬间,电影语言的诗化、色彩的明艳、构图的奇特均衡、内容上的仪式感、宗教感和展现的民族传统文化,都使影片具有超凡脱俗、特立独行的品质。  影评:  试图用文字概括这部影片的内容,基本上是一种荒谬的想法,而且对于亚美尼亚传统文化和宗教无法了解太多的我们,甚至无法完整说出哪怕一个细节所提供的含义。但对于这样一部风格鲜明突出的杰出影片,如果是因为无法描述而使一些朋友失之交臂的话,那对于我们这个每日碟评栏目来说,是个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尽管以下文字仅仅是提供一个视觉概况和大意揣测,也显露出编辑作者的浅薄无知,我们还是做出一篇碟评,供大家参考批评。  我是一位生活和内心充满痛苦的人。石榴的颜色,就是血的颜色,它带着利刃的创痛。  我生活在一个富足的家庭,从小受到父母的无上宠爱。我从小就生活在严谨而温和的宗教氛围之内,在寺院中博览群书。我们民族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女人们赤足清洗着地毯、男人们把线染成各种鲜艳的颜色,我们向骑白马的圣乔治顶礼致敬,通过浴室的窗户我见到了世界上最完美的乳房。  我成长为一个苍白清俊的青年,学习音律的同时,我也在生命中第一次爱上了一个女孩,她是我一生的女神,我们在对方心里寻找着自我。在富饶美丽的生活中,我得到的只是痛苦。我们享受着宫廷一般的社交、游玩、骑猎,但内心是无限的空虚。我们为自己的爱寻找一个庇护所,但正相反,这是一条通向死亡谷之路。我怎么用蜡做成爱的城堡,面对你炽热的火焰:你是火,你的衣服是火;我是火,我的衣服是黑色。  为了寻找自己的庇护所,我寻找了每一间修道院,我成了一名神父。我们的父亲,我们的宗教领袖拉扎路斯逝世了,天上仁慈而权威的父亲失去了最得力的权杖,我在圣堂中埋葬了我们的精神之父——葬礼上挤满了温顺的羔羊。  我仿佛回到了童年,又见到慈爱的双亲,狂风骤起,将我从梦中惊醒。我看清了一切,奇怪的是很不文明。我明白是生活抛弃了我,我开始了自我流放的游吟诗人的生涯。  我是一个生活和内心充满痛苦的人,在祖国的大地上流浪也无法止歇我的忧伤,我知道,等待我的最终将是死亡。  我去了,两个小天使把我带到通往死亡谷之路,他们还没有忘记带上我的木琴,也许我将在天堂为我的父亲歌唱。  这部色彩鲜艳、民族风味浓重、宗教感仪式感极其强烈的影片,是前苏联“最后一位天才导演”帕拉杰诺夫着名的“诗电影”杰作之一。影片描述的是亚美尼亚一位十八世纪游吟诗人的故事,这不是一部传记影片,而是一首关于这位诗人的精神影像的诗歌。篇中运用大量象征、隐喻手法,展现了十八世纪亚美尼亚民族风貌和这位诗人的心路历程。欣赏这部影片,不仅仅是一次观影,更是一次朝圣,一次对诗意精神的膜拜之旅。  这张DVD中,还有一个20分钟的帕拉杰诺夫自述纪录片,虽然无法看到原长50分钟的全貌,但对于我们了解这位天才还是极为有益的。对于导演工作,帕拉杰诺夫说:“我相信,你必须生来就是一个导演,它就象十个童年的冒险。”  此外,一个10分钟的静物“写生”短片也值得一看。这个不知题目(有俄语?原文)的短片,如静物写生一样,描述了民族风格的花盆、椅子,古老油画上的男人、女人,生活中略现残破的建筑、雕塑。不知导演用意为何,但透露出对传统文化的钦敬,同时也流露出对传统文化被时间吞噬的一种失落感。  导演背景介绍:  前苏联导演帕拉杰诺夫(SERGUEI PARADJANOV,1920-1990)一生仅以四部剧情长片呈现于国际,但他那结合诗、绘画、民俗志的独特影象风格,却使得他紧随在塔可夫斯基左右,成为电影史上两朵异样奇葩,烁烁闪耀着。  他之所以和塔可夫斯基相提并论在于:他们的电影都是诗的,亦即把俄罗斯传统的抒情诗融入影象里,成就影象诗或诗的影象。此外,两人也都乐于采用非习惯性的叙事。然而,在整个电影风格上,帕拉杰诺夫离传统更远,更狂野,也更倾向绘画。  帕拉杰诺夫的独特风格来自于他的亚美尼亚血统,那属于高加索的神话传说,以及回教与基督教交错的宗教圣灵,是他所有创作汲取的灵感源泉。他的作品将高加索的草原复活在中世纪的时空下,隐隐透露出一个着魔的宇宙,神秘而诡异,并充满强烈的仪式性质,人和动物在其中不面沦为牺牲祭品。  这些与土地偎依的人物,在帕拉杰诺夫的镜头下具有庄严的美,乍看俨然如图画里的宗教圣像,而失去了写真性。而所有人物的心理都没有加以刻画,主角通常摆荡在牺牲、服从和热烈追寻自由中,最终毫无动作,也无作为,只是在土地上生与死,因为帕拉杰诺夫从不以连续性的叙事来描述人物的遭遇。  然而,帕拉杰诺夫的电影较接近图画电影或照片电影。摄影机定住不动,摄入一张张照片式的影象,影象有如一幅幅中世纪的壁画、或拼贴的画作,所有的物质都呈现在同一平面上,没有透视与景深,宛如被禁闭在画框里无法移动向外,却又象向镜框外作无限延伸。  可知,帕拉杰诺夫不只专擅电影,对诗与画也十分娴熟。他一生集诗人、短篇作家、画家、和导演于一身,各类作品都相当丰富。他去世后的隔年,亚美尼亚共和国 EREVAN市政府将他故居改成博物馆,开放给公众,陈列他的绘画、拼贴、手稿、家具、海报等,展现他一生不寻常的创作经历。  1924年出生于乔治亚首府TBILISSI的帕拉杰诺夫,父亲是个古董商,母亲是当地的美女。他中学进的是音乐学校学声乐和小提琴,并参加绘画和壁画课程,也参与戏剧演出,后来他的戏剧教授督促他报考莫斯科电影学校(VGLK)。1946年,他考入VGLK,受教于导演IGOR SAVTCHENKO。第二年,他与一群TBILISSI同学因夜晚荒唐行径及同性恋嫌疑被捕——这是他首次尝到牢狱之灾。帕拉杰诺夫叛逆个性使他象冷战时期的不少苏联导演一样,动辄被控以莫须有的罪名而羁狱。  隔年被释放后,IGOE SAVTCHENKO找他担任一部新片的助导,并让他导十分钟的一个段落。1951年,他在莫斯科和一个靼旦大学女生结婚,但她的家人为报复而杀了她。帕拉杰诺夫乃在第二年搬到基辅,进入基辅的杜普仁科制片厂,与人合导两部片。终于在1958年执导自己的第一部长片,那是一部有关爱情的音乐喜剧。这期间,他有了第二次婚姻,对象是个外交官的女儿。1961、62年,他各有了一部长片,但这三部影片未在基辅以外地区上映。  1965年,国际影展首次认识帕拉杰诺夫导演。他前一年拍摄、为纪念乌克兰作家MIKHAIL KOTSIOUBINSKI百年诞辰而改变自其短篇小说的《被祖先遗忘的阴影TENI ZABYTYH PREDKOVI》先在MAR DE PLATA影展获最佳导演和评审特别奖,接着被选参加旧金山、罗马、蒙特利尔的影展。影片在莫斯科的一间大电影院推出时,观众在赞赏中有所保留,尽管如此,并无法使此片作更大范围的发行。  此后,帕拉杰诺夫多次公开声援被官方逮捕的知识分子,终于把自己也拖入险境。1973年12月,他从莫斯科旅游归来,旋被当局逮捕审问,并入狱。莫斯科电影界在圣诞节时获知他被捕的消息,隔年年初,此消息被欧洲的报纸转载登出,帕拉杰诺夫被控“同性恋” 罪名,判决五年的劳改营。同时,一个被盗印的《石榴的颜色》版本被偷运出国,引起国际关注,欧洲电影界组成一个帕拉杰诺夫声援团向苏联施加压力,经过法国作家阿拉贡的奔走,他才在三年后获释。  此后,他的几个拍片计划都未蒙通过,生活陷入窘境。1982年,又在老家被KGB逮捕,控告他用几壶酒贿赂官员让他的侄儿进大学,所幸入狱半年多即被释放。1983年,苏联的政治逐渐松绑,他才有机会拍摄20分钟的短片《苏哈密堡垒的秘密 LEGENDA O SURAMSKOJ KREPOSTI》。本片在1986年参加鹿特丹影展,大受好评。此时他已定居在EREVAN,拍摄机会源源不绝。1987年的《吟游诗人ACHIK KERIB》受邀伦敦及纽约影展,并在1988年第一次获准出国参加鹿特丹影展。迟来的荣誉对于已迈入老年的他似乎带点苦涩。1990年,他因呼吸道并发症时时于EREVAN。7月,他的灵柩被移往亚美尼亚伟人纪念馆,沿途有五万多人追随他的行列。 二:关于本片背景知识介绍:  本片人物:莎耶特.诺瓦介绍  《石榴的颜色COLOR OF POMEGRANATES》(1969)原名《莎耶特.诺瓦SAYAT NOVA》,诺瓦是十八世纪亚美尼亚着名的吟游诗人,年轻时曾受到格鲁吉亚的国王赏识,被召入宫,成为宫廷诗人,晚年则笃信宗教,成为僧侣,避世于修道院。帕拉杰诺夫在片头就告诉观众:“不要在影片中寻找诺瓦的一生。”他籍电影方法将诗影象化,只是打算呈现抒情诗人VALEIR BRIOUSSOV所说:“中世纪亚美尼亚的诗是雕刻在宇宙历史中人类精神最辉煌的胜利。”  补遗:僧侣诗人萨雅·诺娃(1712- 1795)出生于格鲁吉亚首都塔部利什附近一个村庄Sanahin,其父母为亚美尼亚人,在塔部利什做地毯。(与帕拉杰诺夫同为在塔部利什出生的亚美尼亚人),他原名为Haroutiun Sayakian,年青时,他成了一名吟游诗人。活动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而后被亚美尼亚人称之为“SAYAT NOVA(歌王)”,比较有传奇色彩的是,他与格鲁吉亚王国安娜公主相爱了,因而被国王下令放逐。在亚美尼亚北部的一个修道院里度过残生。或许与本片有着一定联系就是:萨雅是由入侵格鲁吉亚的波斯王国士兵所杀害。双腿生风回到过去拥抱你第七幻象2:重返阴阳界危机七分钟代孕帝国瓜熟蒂落嘿玛 嘿玛照明商店最强大脑 第九季怪物先生 (国语版)马克·卡文迪什:永不停歇有梦就去闯泡芙小姐中国通史蓝天白云潇洒一回靠近维米尔众里寻她千百度暴力之夜灰影人欲念之力铁掌旋风腿隋朝来客蒲公英雪豹女王猛鬼狐狸精文豪野犬第二季风中奇缘吃货皇后1双螺旋第二季甜蜜十一月别犹豫护法为民第一季翻过那些山神圣游戏第一季鲅鱼爱上猫白莲花度假村第二季世界奇妙物语 2020夏季特别篇地面之下整容治疗的真相魔鬼圣婴爱笑种梦室之东北佳人

 长篇影评

 1 ) 像诗一样美

从来没有这样一部电影,像诗一样美。
《石榴的颜色》,我会永远记住那鲜血一样的红色。

还有,那女人,薄纱后面,深似谷底的一双眼睛……

对,没有办法用文字来形容它。
看到这部电影,我感到自己彷佛在和自己的梦对话。
是的,就是这种强烈的感觉。

我试图举起画笔,捕捉那一副副刻在脑海里的图像,
但我失败了……

这是前苏联亚美里亚地区导演瑟吉·帕拉让诺夫执导的一部个人代表作。被誉为“前苏联冷战时期最出色的一部电影”,整部影片充满了超现实主义色彩,影片叙事类似于《追忆逝水年华》支离破碎、缺乏前后连贯。整部电影非常抽象,充满了象征意味,让人非常难以理解。在IMDB的网友评论中,将本片列为最难看的一部电影。网上有人翻译了亚马逊网站上一位网友的评论,相信对大家理解本片有所裨益:

影片影象风格深受亚美尼亚中世纪绘画和十九世纪塔部利什民间画家普罗斯马尼以及哈可伯·哈瓦纳坦尼(与导演及本片主角诗人一样,生活在塔部利什的亚美尼亚人)影响,本片的影象风格完全不同于导演以往的作品。在本片中,镜头甚少移动,帕拉让诺夫创造了大量以前的舞台造型,影片里,他的演员多半时间是面无表情站立不动,或进行仪式般的哑剧表演。帕诺让诺夫自己是个天才般的艺术家,他创造了数以百计的抽象派拼贴画和素描,大多数可在帕拉让诺夫博物馆里看到。

就象费里尼一样,帕拉让诺夫也在自己电影里放置一位令人过目不忘的面容。本片里的女主角格鲁吉亚人苏菲柯·切沃尼扮演了几个精彩片段:年轻诗人和他的爱人安娜,白色饰带的修女、诗人的沉思,无论是扮演男性还是女性,她都显得异常美丽。

尽管本片出名在于片中独一无二的想象力,但它的配乐也非常出色。由萨雅创作几首诗歌及民谣与亚美尼亚、格鲁及亚传统音乐完美结合创作出非凡声音蒙太奇效果。值得一提,导演帕拉让诺夫在进入电影学校之前学习音乐。影片里展现了大量该地域特有的悠久历史的手工品、古代遗迹:地毯、亚麻织品、金属制品、历史遗迹。

关于萨雅·诺瓦

《石榴的颜色》(1969,COLOR OF POMEGRANATES)原名《萨雅·诺瓦》(SAYAT NOVA),诺瓦是18世纪亚美尼亚著名的吟游诗人,年轻时曾受到格鲁吉亚的国王赏识,被召入宫,成为宫廷诗人,晚年则笃信宗教,成为僧侣,避世于修道院。帕拉让诺夫在片头就告诉观众:“不要在影片中寻找诺瓦的一生。”他籍电影方法将诗影象化,只是打算呈现抒情诗人VALEIR BRIOUSSOV所说:“中世纪亚美尼亚的诗是雕刻在宇宙历史中人类精神最辉煌的胜利。”

僧侣诗人萨雅·诺瓦(1712-1795)出生于格鲁吉亚首都塔部利什附近一个村庄Sanahin,其父母为亚美尼亚人,在塔部利什做地毯。(与帕拉让诺夫同为在塔部利什出生的亚美尼亚人),他原名为Haroutiun Sayakian,年青时,他成了一名吟游诗人。活动于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而后被亚美尼亚人称之为“SAYAT NOVA(歌王)”,比较有传奇色彩的是,他与格鲁吉亚王国安娜公主相爱了,因而被国王下令放逐。在亚美尼亚北部的一个修道院里度过残生。或许与本片有着一定联系就是:萨雅是由入侵格鲁吉亚的波斯王国士兵所杀害。

强烈建议所有对艺术感兴趣的朋友观看本片。

 2 ) 罗森鲍姆论帕拉杰诺夫【译】

作者:Jonathan Rosenbaum (Cineaste)

译者:csh

译文首发于《虹膜》

令人惊讶的是,我们对于苏联电影的整体了解是如此匮乏,而对于谢尔盖·帕拉杰诺夫(1924-1990)的作品,我们更是知之甚少。或许苏联史的特征可以看作是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这个国家倾向于遗忘自己的历史,这种倾向甚至发展为一种保持无知的欲望。当我在十三年前(译者注:本文写于2003年)写出那篇关于帕拉杰诺夫的三部影片的文章时,据我所知,当时还没有任何人写过关于他的一本书,或是一部专著。我写作那篇文章的一个月前,他刚刚第一次访问西欧——参加鹿特丹国际电影节,我十分有幸能够参加那次电影节。而在四年之前,他才刚刚从十六年左右的禁令中被解放出来,才得以作为一位电影导演重新开始工作。在那之前,自1969年的《石榴的颜色》之后,帕拉杰诺夫——无论是作为囚犯还是作为导演的时候——所申请拍摄的每一个项目均被驳回。

那么,他的罪行是什么?在斯大林时期,帕拉杰诺夫被关押在为同性恋准备的「再教育」劳改营中;在六十年代中期,赫鲁晓夫下台前不久,他以「形式主义者」的罪名在媒体上遭到抨击;当他签署支持乌克兰不同政见者的信件之后,他被称为一名「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由于「资产阶级主观主义和神秘主义」以及「意识形态偏差」的罪名,他从未被允许完成他1965年的《基辅壁画》;经过多次的争斗,他那部亚美尼亚语的杰作《石榴的颜色》被导演谢尔盖·尤特凯维奇剪短了二十分钟。在此后的十几个(或是二十几个)电影计划均被否决之后,他在1973年底被逮捕,罪名包括外汇交易、艺术品投机、亵渎偶像、传播性病、煽动自杀以及同性恋,他也因此被判处五年的劳役——由于全球范围内的抗议,这一刑罚后来被削减到了四年。根据其中的一个说话,他在受审时承认自己是双性恋,但看起来他受到的大多数、乃至所有指控都是徒有其表的,而他「真正的」罪行,是他的离经叛道,以及他作为「捣乱者」的身份。

在四年之后,他第三次被捕,罪名是试图贿赂一名官员。在监狱里被关押了半年之后,他才被洗脱了所有的指控。因此,他在《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1964)和《石榴的颜色》(1969)之后得以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苏拉姆城堡的传说》(1984),后来他又拍摄了篇幅更短的《吟游诗人》(1988)——拍完这部影片的两年之后他便去世了。

今天,已经有许多关于他的书籍,起码已经有两本法语书,而其中一本也在几年前被翻译成了英文——那是一本可爱的小册子,名为《七个愿景》(1998),帕拉杰诺夫在书内收入了一些他电影中的场景,其中只有四个场景得以通过某种形式进入实际存在的作品之中。《基辅壁画》和《石榴的颜色》都被重新剪辑,不过帕拉杰诺夫的原版《石榴的颜色》幸存了下来(更幸运的是,这部电影现在已经有DVD版本了),而他的生命只允许他完成《忏悔》的其中一个片段(对我来说,这部电影是他除了《石榴的颜色》之外最伟大的作品,因为它很简洁,也最具远见)。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出生在格鲁吉亚首都第比利斯的一个亚美尼亚家庭,他成长于一个融合了不同民族与宗教的大熔炉中;加利亚·阿克曼在《七个愿景》(上文中大部分的信息来源)中写道,几个世纪以来,这里的「每个孩子都说三种语言:格鲁吉亚语、亚美尼亚语与阿塞拜疆语,这三种语言都属于完全不同的语系。」他与苏联当局之间的麻烦,或许正是源于这种家庭背景,毕竟他一度成为知名的民俗学研究者,在作品里探讨乌克兰(《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亚美尼亚(《石榴的颜色》)和格鲁吉亚(许多短片,最后一部是《苏拉姆城堡的传说》)。毋庸置疑,他对于改编丹麦人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和俄国人米哈伊尔·莱蒙托夫的幻想故事也很感兴趣,而且他当然不会把自己看作是俄国的反对者:在鹿特丹的新闻发布会上,他甚至批评了自己的俄国朋友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叛逃」行为,他认为塔可夫斯基明明可以在俄国完成他最后的两部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帕拉杰诺夫最喜欢的导演似乎是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事实上,除了帕索里尼之外,他提到的所有导演——包括爱森斯坦、布努埃尔和塔可夫斯基——都被他以「过于中产阶级趣味」为由进行了批评)。

由于没有看过帕拉杰诺夫的早期作品(除了各种纪录片中的片段之外),我发现要把他最后的三部电影和此前的作品进行比较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我们似乎可以注意到一个毋庸置疑的共识:《石榴的颜色》是他最伟大的作品(这同时也是他最后一部署名编剧的作品)。这部影片几乎完全是在正面的圣像画机位中完成的,这让我们想起早期电影中的浅景深空间。所有的这些画面似乎都——无论是在表面上,还是在隐喻的层面上——与亚美尼亚诗人阿茹辛·萨亚丁的生活与作品存在着联系,同时这些信息都是以时间顺序进行排列的。但是,这部影片依然更像是一部非叙事性的作品,它并没有传统传记作品的那种连续性与发展性。的确,这部影片似乎不该比《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苏拉姆城堡的传说》和《吟游诗人》这样的作品更加著名,因为它要比这三部影片都更难理解,在形式上也更具先锋性。影片开头所引用的萨亚丁诗句,甚至可以看作是导演本人的「免责声明」:「我的水非常特别,/不是每个人都能喝它的。/我的诗句也非常特别,/不是每个人都能读它的。/在我脚下的不是沙子,/而是坚实的花岗岩。」值得一提的是,萨亚丁在许多方面都与帕拉杰诺夫有着共同之处:他们都出生在第比利斯、父母都是非常贫穷的亚美尼亚人、都使用不同的语言来写诗唱歌、都在生命临近末尾时被禁止在格鲁吉亚创作自己的艺术。

另一方面,我们甚至无需使用任何系统的方式来解码他的影像,就已经足以感受到它们迷人的魔力。在开场的镜头中,我们看到三个石榴在白色的桌布上渗出红色的汁液、一把血迹斑斑的匕首、赤脚碾碎了葡萄、一条鱼(很快就变成了三条鱼)在两根木头之间跳动着、水落到了书上。

一些影评人将石榴、匕首和土耳其对亚美尼亚人的大屠杀联系在一起。但是在这一部分中,萨亚丁的一首诗歌提供了另一条线索,这些影像或许可以如诗中所说的那样聚合在一起:

当孩子成长的时候,

他们的灵魂成熟了,如水果般,

通过三种元素:

对书籍的爱,

对上帝的爱,

对歌谣的爱。

随着影片(和诗人的生命)不断向前发展,许多影像变得十分复杂。在一个四周是白墙的场景中,一个穿着红色衣服的女性角色伸展着身体,手里拿着透明的红色布料,在一个假人身上表演着一场哑剧。在她身后,一个华丽的、空荡荡的相框悬在空中、左右摆荡着。在相框后面,是一个不断旋转的小天使雕像。而在雕像后面,是一幅静止的、有些模糊的红色绘画或是织物。然而人,即使是像这样错综复杂的场景,也显得如此原始、如此天真烂漫——这证明影像也可以天真地傻笑,而不仅仅只是可以沉思或是冥想(就像塔可夫斯基或是索科洛夫的影像那样)。

尽管时代背景完全不同,但《苏拉姆城堡的传说》也同样洋溢着这种有意识的天真感。在拍摄过以十九世纪或十八世纪为背景的影片之后(也就是《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和《石榴的颜色》),这部影片直接回到了中世纪时期。中世纪的绘画、戏剧与文学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这部影片的风格。

虽然这部影片仍然使用了《石榴的颜色》中的那种正面机位的拍摄风格,但它更为深入地利用了空间,也在更大的范围内使用了外景,这让影片的视觉风格更像是挂毯画而不是圣像画。而在《石榴的颜色》的某些部分仍会使用的连贯性剪辑,在这部影片里大幅度减少了使用频率,仅仅只用在了高潮段落之中,这让每一个镜头都成为一个自给自足的事件。

帕拉杰诺夫宣称,他在《苏拉姆城堡的传说》里使用的道具和服装都来自于他自己的房子,他收藏这样的东西已经很多年了——这反映了他的低成本拍摄方式,这也有助于解释他为何可以将这种非个人化的神话,以如此个人化的方式进行重新演绎。

《吟游诗人》这部纪念(刚刚逝去的)塔可夫斯基的作品,也是帕拉杰诺夫的晚期影片中最次要的一部。但是,它显然具有更多的传记价值与个人意义。这是一部松散的改编之作,取材自莱蒙托夫的一部关于土耳其吟游诗人和少女的故事。它的风格有些类似于《石榴的颜色》的那种正面圣像画机位的质感,但它增加了一些摄影机运动、对话和画外叙述。阿塞拜疆语的对话与格鲁吉亚语的叙述恰到好处地讲述了整个故事,但在这部影片中,视觉层面的元素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即使它们的色彩是如此丰富,看起来也如此神秘、具有魔力——因为它们要比帕拉杰诺夫此前的三部电影都更具说明性。

由奇诺影业发行的两张收录帕拉杰诺夫作品的DVD都非常值得拥有。有些遗憾的是,《石榴的颜色》(在其中一张光盘上)、《苏拉姆城堡的传说》和《吟游诗人》(在另一张光盘上)都只有部分的字幕,但是这些影片的影像与声音都被保存完好。《石榴的颜色》的那张光盘上还附送了两部影片:《哈可布·赫夫那坦杨》(帕拉杰诺夫从1965年开始拍摄的短片)和罗恩·霍洛威拍摄的57分钟的帕拉杰诺夫纪录片《安魂曲》(1994)。《哈可布·赫夫那坦杨》完全没有字幕,但它可以看作是帕拉杰诺夫独特的诗电影风格的精彩缩影——影片里出现了一些零碎的物件、绘画的局部、零散的场景、一些小男孩和他的电影宇宙中其他常见的元素,帕拉杰诺夫将它们用快速而幽默的蒙太奇手法剪在一起。而霍洛威的纪录片包含了许多访谈、家庭录像带、剧照、摄影作品和短片段落,他将这些内容未加修饰地堆在一起,有时候甚至没有做好选择材料的工作。不过这部影片仍然是无价的,因为它让我们得以略微瞥见帕拉杰诺夫五六十年代的早期作品,它也让我们更多地了解他的生活与职业——毕竟我们现在的了解仍是概略式的——在更为全面的资料出现之前,这部影片的存在仍是必要的。

 3 ) 人生的四次陷落

*结合导演生平和电影同时构筑一段我个人的想象。

前言:此次2015年上海电影节,对于我就只有一部片子是一定要看的,如果只有一部的话。就是这部石榴的颜色,因为无论从历史价值从社会性影响和单单只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出发,他都是值得特别深究的一部作品。从导演本人到主要人物Sayat Nova,乃至亚美尼亚的风物都是充满着故事性的载体。
当然,也给观众造成了极大的阻碍。于是,在看完影片后的一个礼拜,我一直在思考和查找相关的资料以及自己之前了解的内容,企图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下这部诗化电影,来自前苏联最后一位鬼才导演谢尔盖·帕拉杰诺夫(Sergei Parajanov)

石榴的颜色
第一回陷落-童年
背景知识:僧侣诗人萨雅·诺娃sayat nova(1712- 1795)出生于格鲁吉亚首都塔部利什附近一个村庄Sanahin,其父母为亚美尼亚人,在塔部利什做地毯。(与帕拉杰诺夫同为在塔部利什出生的亚美尼亚人),他原名为Haroutiun Sayakian,后来成为了一名亚美尼亚著名的吟游诗人。

电影里面表现了村庄sanahin中人们的积极劳作,sayat nova生长于一户织染工房的家中,伴随着严谨的宗教氛围正常。但是sayat nova的眉间,总是有一种冷漠的疏离感。个人猜想这种疏离感是导演谢尔盖给予sayat nova的,除了为了解释游吟诗人与生俱来的忧郁气质,也是因为谢尔盖本人生来的一个小秘密,多年后导致他被捕的同性恋倾向。
看着大家整齐划一的劳作,接受统一的信仰,sayat nova隐隐感知到了自己的不同。于是他独自玩耍,以自己的视角理解这个世界。最后那个最完美的乳房,象征着接下来他遇到的劫难-这一切都是注定的。

第二回陷落-青年
sayat nova已长大成为一名学习音律的青年,他载歌载舞深得上层人士的喜爱。直到一天,他见到了安娜公主,于是整个命运露出了锐利的爪牙。这是他的劫数,他逃不掉的,他知道,他一直都直到。影片中sayat nova和安娜公主出现时都沉浸在悲伤的气氛中,也使得sayat nova意识到之前的得宠是多么的虚无缥缈,那么的没有意义。只要他们愿意,随时都可以没收走他的幸福,他知道其实他一直都明白,只是在逃避。而安娜公主的出现迫使他面对现实。
“我怎么用蜡做成爱的城堡,面对你炽热的火焰:你是火,你的衣服是火;我是火,我的衣服是黑色。你是火,你的衣服是火;我是火,我的衣服是黑色。你是火,你的衣服是火;我是火,我的衣服是黑色。你是火,你的衣服是火;我是火,我的衣服是黑色。”
这里强调了无数次的诗句,表达了sayat nova和安娜的爱情注定覆灭,和他们彼此之间无法调和的阶级问题。痛苦的sayat nova决定直面自己的人生,逃离这糖果似的爱情,于是进入了下一个阶段-修道院。
而对于安娜,她的爱情死了,唯有埋葬以后,在心中制成永远的木乃伊。(没有找到有关安娜以后一直在帮助sayat nova的信息,但是我确信是如此)
这里要说导演谢尔盖的感情问题,他的第一次婚姻,妻子被自家人迫害致死,第二次婚姻,对方是意识形态中的高层,一位外交官的女儿。想必这些不平等的感情生活,也对一位疑似同性恋患者造成了极大的困扰(以当时觉得同性恋是病态的眼光看起来,确实应该是如此)。
于是,是不是将自己感情方面的压抑放入到sayat nova的感情生活中,我觉得是一定存在的,比例大概是20%-30%这样。特别是那些围绕在sayat nova和安娜之间的悲伤光环,是谢尔盖本人的。他一个压抑的人,看到这样注定毁灭的感情,如何不代入?

第三回沦陷-中年
悲伤的sayat nova进入修道院修行,一心向宗教来忘却世俗的困扰。其实是用机械的日常生活来麻木自己的心,以极其简陋的生活条件来控制自己的欲望。这个时候,他产出了大量诗歌作品,虽然还未成为真正的游吟诗人,因为游吟需要一个重大的契机。
这个时候契机降临,预示这一次重大的最终沦陷。
他们的父走了,虽然不是天上的父,但是在人间的象征大主教的去世,给予sayat nova最后一击。也许其他人可以安然度过失去“父”的缺失,但是对于sayat nova这是窒息而致命的一刻,是那一群白绵羊中的黑山羊,是整个信仰的崩塌。
于是急转直下,他放弃了一切,成为了一位真正的游吟诗人。
这个时候谢尔盖在干嘛,他本来因为同性恋罪名要做五年牢,后引起国际关注,欧洲电影界组成一个帕拉杰诺夫声援团向苏联施加压力,经过法国作家阿拉贡的奔走,他才在三年后获释。这个时期对于谢尔盖来说,除了牢狱之灾毁坏了身躯,也是一次思维上的彻底转变。从一个之前积极参与意识形态的列宁传记片专职导演(据传)到后期做纯粹自由的电影导演。这其中,牢狱之灾等同于sayat nova上天之父的缺失。

第四回沦陷-生命尾声
这是我个人电影中最喜欢的一幕,sayat nova在一片空旷的平原中斜四十五度坐着,手拿游吟诗人的歌具,仿佛正在表演一出无声的诗剧。但是又随时准备放弃自己任凭掉下的不稳定感觉,在视觉造型上具有三角形千变的感觉,和一种看似稳定实则危机四伏的感觉。
“我累了。”sayat nova说。这个时候上天之父再次出现,接受了这个一度叛逃的孩子,在“父”的大爱面前,任何的自私都显得可笑。Sayat nova坦然接受了上天的安排,去得安详。
但是对于这一幕,联系起导演谢尔盖这边的情感融入,应该是对亚美尼亚自我文化陷落的深度思考。嫁接抒情诗人VALEIR BRIOUSSOV说“中世纪亚美尼亚的诗是雕刻在宇宙历史中人类精神最辉煌的胜利。”但是这样瑰丽的文化正在陷落,无论是因为苏联还是因为西方世界的大同化,传统的文化越来越少人问津,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他对于时间摧残传统文化的议题,用sayat nova的最终覆灭来呈现。送给所有属于过去的美丽东西,一段安魂曲。


个人灼见,欢迎指正和讨论。

 4 ) 20110205

情节的推动用了两条线,明线的时间顺序使暗线存在的用意变得晦昧,暗线从“水”到“火”最后来到“土”的变化很有古希腊哲学的味道。水的特质是其自身的可塑性,它充斥了诗人的童年,导演费了很多笔墨去描绘曝书、沐浴以及清洗毯子,流淌的水布满了画面。火的特质更多的是其对外部的影响,它在诗人成年之时来到影片。字幕明示的流俗意义上的时间顺序很容易使观影者忽略“你是火”这一画外音,笔者亦注意到电影进行到此时画面中方出现红色。结合其游吟诗人的身份,导演要表达的是他在这一阶段的传道。最后一个“土”的环节是最难理解的,对应在流俗时间观上是诗人的老年。年老的诗人时时回忆起童年往事,此时非常有意思的一幕是石榴被碾出了红色的汁水,红色的汁水流淌着渗入了土地,同时电影进行到诗人的老年之后开始出现大片的黑色,笔者遂推断暗线的最后一环是“土”。“石榴的颜色”暗含的意义是诗人童年“水的特质”与成年“火的特质”在老年合二为一并且融入到“土的特质”中去,从时间观上可以理解为诗人在经历了“水”的童年、“火”的中年后来到“土”的老年并且迎来死亡,这里倒又有了宗教里“一体意识”的味道。

 5 ) 旁白摘记

<图片1>
<图片2>
<图片3>
<图片4>
<图片5>
<图片6>
A folk dance

<图片8>
<图片9>
<图片12>

"This film does not attempt to tell the life story of a poet. Rather, the film maker has tried to recreate the poet's inner world through the trepidations of his soul, his passions and torments, widely utilizing the symbolism and allegories specific to the tradition of Medieval Armenian poet-troubadours (Ashough)."

"I am the man whose life and soul are torture."

"Books must be well kept and read,, for books are Soul and Life. Without books, the world would have witnessed nothing but ignorance."
 

As a young boy Aruthin helps lay out books on the roof in order that they may dry out from some kind of inundation.

"From the colors and aromas of this world, my childhood made a poet's lyre and offered it to me."

Women clean their fancy rugs. Other women make the fancy rugs. Men dye the thread that goes into the making of the rugs.

A man removes the cut-off head from a chicken.

"Saint George, we implore you, let your good fortune, your kind thoughts spread over our family, on our people, along with your white horse be a stronghold for our people, give prosperity to this family, give them good thoughts and prosperity".

Aruthin looks into rooms where men get massages from servants. Black mud is put all over the men and then a servant helps wash the mud off the men.

Aruthin looks into a room where a nude woman is laying. (Brief nudity.) (And another shot of brief nudity.)

Men play music for the men going through the treatment.

"We were searching for ourselves in each other."

And then there is the art of lace making.

Next comes some dancing.

"In this healthy and beautiful life my share has been nothing but suffering. Why has it been given to me?"

Now there are scenes shot in the outdoors, including those involving horses.

"We were searching for a place of refuge for our love, but instead, the road led us to the land of the dead."

Horsemen ride from right to left paralleling a fortress wall.

There's a death scene with a cloth dummy representing the dead.

"You abandoned us and went away, but we the living wrapped you in a cocoon so in your new world you would burst out like a butterfly."

"How am I to protect my wax-built castles of love from the devouring heat of your fires?"

"You are fire. Your dress if fire. You are fire. Your dress is black. Which of these two fires can I endure?"

There is dancing around a number of hanging rugs.

"Go then, selfless heart and find your place of refuge. I will go and search the monasteries one by one."

Thirteen religious men are busy eating pomegranates. Other men are stomping grapes.

"Beautiful one, come quickly, quickly come, o beautiful one . . ."

Man and woman getting married.

Christening of a child.

"Brothers of mine in soul and blood, heaven has sent upon us to this world, grief -- grief -- grief. Brothers of mine in soul and blood, grief, inconsolable grief has been sent to us from heaven today. On this night of revelations at Etchmiadzin, died our Saint Father Lazarus, Catholics of all Armenians. Brothers of mine in soul and blood, heaven has sent upon us to this world, grief -- grief -- grief."

A man digs a hole within the church. Sheep come into the church where the man digs a hole.

"Brothers of mine in soul and blood, grief has sent to us to this world from heaven, grief -- grief -- grief. Brothers of mine in soul and blood, grief -- grief -- grief. Grief is sent to us from heaven today at Eatchmiadzin. During this night of the revelation of Saint Sarkis, our Holy Father Lazarus, Catholics of all Armenians, has died."

"I asked for a shroud to wrap the dead body, instead, I was given frenzied convulsions of their living bodies."

"Where can I find selfless love?"

More prayers to God. Women bring into the church their detailed rugs they made.

"In the Sun Valley of the distant years, live my longings, my loves and my childhood."

"You are fire, you're dressed in black. You are fire, you're dressed in black. You are fire, you're dressed in black."

A camel is in the next scene of people making raucous music.

A family has a huge piece of flat bread. The boy tears off a piece and eats it. Now they have a bakery full of bread.

The top piece of a building is being put in place but is dropped and breaks.

Three dogs are used in a scene.

"I saw everything clear and strangely blunt, and I understood that life had abandoned me."

A bloody scene comes when men kill and butcher three sheep. Blood runs over the steps.

"We have slain the sacrificial lamb, boiled the meat and distributed it at seven places. Come hither, come. " The bloody heads of three sheep are displayed.

Wife: "When my husband and I went to Tiflis, we went to the Turkish square, where there was a public bathhouse. We had a good bath."

Husband: "What are you saying woman? You're letting everyone know that we've been to the bathhouse. Take these roosters and give them to the maidens."

Wife: "As we came out to eat some barbecue, we heard that a troubadour had come to town. We went to see him, but he was no troubadour, but a cobbler."

People sing: "As long as I live, my life is all yours, my love. My life is all yours, how can I help it, my love?"

A white-haired man says to another man: "Go amongst the people and may we always hear of your triumphs, your kind deeds and your well-being. You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 And may God of speech be always with you. Go amongst the people."

A horse is used in the next scene. He is pulled along by the man sent out to go amongst the people.

A soldier sits on a different horse and prepares to fire an arrow from his bow. The face of a stained-glass picture falls from the window.

"I hear calls of homecoming and hope, but I am weary. Who has spread all this sorrow upon this old and weary earth?"

"The world is like an open window. And I'm weary of passing through it. You wound the one that looks through it. I'm weary of the tomorrows and even its gardens are full of sorrows. "

A female human body is buried.

"The bread you gave us was beautiful, but the soil is even more beautiful. I'll go and soon turn to dust. I am weary, I am weary."

A woman with a knife later pours blood over a man who might have looked like Christ.







旁白摘记转载于 Sayat Nova (Color of Pomegranates) (1991) - Vernon Johns Society
                              http://www.vernonjohns.org/snuffy1186/color%20of%20pomegranates.html


图片来自 Tumblr http://owen110.tumblr.com/archive (我自己的博客)

 6 ) 【关灯拆电影】葛颖:此片一出,天下再无“神片”

今天要来和大家聊一部真正的“神片”,它被公认为世界三大最看不懂的电影之首

全中国,只有上海观众有幸在2015年的上海电影节在大银幕看过。

那年,这部电影在上海一票难求。

我也在观众席中,我已经很少很少进影院了。

但是在这一部神片面前,我是一名虔诚的普通观众。

它的名字叫做《石榴的颜色》

这是一部几乎没有对白的影片,所以我愿意陪着大家一起看。以下是我的同评精选:

本片的传奇导演,是大名鼎鼎的——

谢尔盖·帕拉杰诺夫

(1924/1/9 - 1990/7/21)

用一个词来形容帕拉杰诺夫,那就是顽劣的天才

法国新浪潮代表导演戈达尔曾说过:

“有一座电影的神庙,那里有光,有影像和现实,这座神庙的主人就是帕拉杰诺夫。”

他坎坷的一生中仅留给世人四部长片,便足以让他走上电影艺术的神坛,成为诸多点电影大师心目中难以逾越的标杆。

印有帕拉杰诺夫人像的邮票

他只拍了四部片,就难以被逾越来自关灯拆电影00:0019:34

神片一定要有同声评论

诗电影

和诗的隐喻

2015年《石榴的颜色》登上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大银幕,实属中国影迷的一大幸事

然而遗憾的是,放映途中不断有观众退场,主要原因是根本看不懂这部电影究竟在放什么。

我是谁?我在哪?我在看什么??

确实,《石榴的颜色》是一部非常挑战观众观赏习惯的电影。

它没什么台词,故事性也不强。

演员们还像跳大神一样总是重复同样的动作。

可以说是非常魔幻了……

《石榴的颜色》属于“诗电影”的范畴,是前苏联兴起的一种电影样式。

特点就是充满隐喻,让人看不懂。

观众之所以对“诗电影”陌生,是因为它现在已经“灭绝了”。

没有人再拍这么晦涩难懂的片子,拍了也不会有人看。

下面我们来看看诗电影是怎么表现一段婚外情的…

故事的背景是这样:

诗人青年时期进入了皇宫,做了一个宫廷诗人。

他还爱上了皇后,二人发生了一段不伦之恋。

画面里先出现皇后,她手里拿着一条编织非常精美的蕾丝。

然后是诗人,要为美丽的皇后唱歌作诗。

这里来回交切皇后和诗人,但是两人从不在同一个画面当中出现。

意思就是他们爱而不得

现在是房间的全景,两人依然没有同时出现。

但无论谁的位置空着,总有一件东西在他的位置上代表他。

这就象征着他们互相吸引,又无法在一起

片中用仪式来代表诗歌。

诗人把泥土撒在烘过的饼上面,意思是我们从大地获得粮食。

接着他又拿出了白玫瑰,是诗人正在歌颂爱情。

他手中的海螺代表了自己的心脏。

象征着皇后的精美蕾丝缓缓拂过海螺,正是爱情在诗人心中涌动的隐喻。

皇后拔下戒指,诗人也拔下戒指。

好像是俩人要摆脱束缚准备私奔一样,是他们相互爱慕的一种表达。

但是他们依然没能出现在一个画面当中。

爱情没有被准许,还是爱而不得的状态。

这样一场激烈的不伦之恋,在帕拉杰诺夫的镜头下是如此平静和克制

试想今天的人会怎么拍?

而且更妙的是,诗人和皇后的演员竟然是同一人。

两个角色用着装和配饰加以区分。

同一个人演不同的角色,正应了开篇字幕上的诗句:

“我们在每个人心中寻找自己”。

帕拉杰诺夫本人也经历过一段沉痛的爱情。

大学时他擅自和一个信仰鞑靼穆斯林的姑娘结婚。

姑娘不仅没征得家里人的同意,而且还跟随帕拉杰诺夫改信了东正教。

别看这姑娘好像挺洒脱,实则一下触犯了两项鞑靼穆斯林家族的大忌…

而且她的族人一调查,还发现帕拉杰诺夫早前就被“指控”曾和另一名导演搞基。

往日不同今朝,搞基在那时可是一种天理难容的“罪行”。

女孩的族人极力劝她悔婚,女孩则是断然拒绝。

最终,

【前方高能】

她的族人把女孩推下了一辆有轨电车……

美丽的新娘命丧黄泉。

我想帕拉杰诺夫对“爱而不得”的感受一定有很深的理解吧。

用最简朴的摄影

制造最迷离的梦境

帕拉杰诺夫是个幸运又悲剧的人物。

幸运是业界从未停止对他的才华进行肯定,但命运也在不断捉弄他。

早年帕拉杰诺夫还在电影学院读书的时候就被导师相中,一毕业就被送入莫斯科电影制片厂进行编导工作。

然后又因为上面提到的那段失败的恋爱,他不仅丢了工作,还被指控犯“流氓罪”和“投机倒把罪”面临牢狱之灾。

这些罪名现代早就没有了,也算是生在那个时代的悲哀吧。

当时许多电影界名流出面保他,认为把帕拉杰诺夫投入监狱是一件非常耽误艺术界发展的事。

最终帕拉杰诺夫躲过了蹲班房的命运,但也被逐出莫斯科,下放到位于乌克兰基辅的杜甫仁科电影制片场工作。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帕拉杰诺夫又被举报“搞基”,再次遭到下放,直接被送往了最边疆的亚美尼亚电影制片厂。

从前苏联最中心的莫斯科一路滑坡到最边缘的亚美尼亚,对于这个天才的打击是沉重的。

亚美尼亚电影制片厂从经费、设备、人力上都无法和莫斯科相媲美。

据说当年帕拉杰诺夫拍摄《石榴的颜色》时翻遍了整个制片厂的里里外外,都找不到一卷拍摄用的柯达胶卷。

所以拍摄设备、手法尽量从简。

许多电影道具也不得不自己做。

此时导演的想象力创造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中年诗人的梦境为例,我们来看帕拉杰诺夫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制造最迷离的效果。

这是第一层梦境。

左边站着诗人自己,右侧是他年轻时爱过的皇后。

上面是童年时期的诗人和一个天使正在玩球,中间躺着一个死人。

死人被安置在一张黑色的床上所以看起来像是悬在空中。

接着一件白色的外罩自动地穿到了诗人的身上。

这是实拍,原理很简单,拍摄时在衣服里藏一个人就能实现。

很多并不应该出现在一个时空里的东西和人物,被并置在了一起,并且各有各的运动速度,就形成了梦境独特的迷离感

第二层梦境也是一样,骆驼,天使,还有死去的大主教都出现在了同一个画面当中。

通过人物重复不自然的动作,就能把现实和梦境区别开来。

下一幕诗人似乎又回到了童年,画面里人物不断地规律摇摆,也提示我们这是梦境。

人物一个个消失,是通过停机再拍做出的效果。

手法质朴复古,但效果很好。

接着诗人见到了自己已经去世的父母。

这里的场景是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劳作。

但是仔细看就会发现,父母的头顶有一块不断旋转着的裹尸布。

这是在提醒观众,他们已经死了。

再看演员脸上诡异的表情就好像他们从坟墓里又爬出来了一样。

父亲掀开罩在自己墓碑上的纱布,环境中有一丝小风吹过。

下一个镜头是前来送行的妇女在大风中哭天抢地。

坟墓中里父母各自处在自己的坑位中,天气也是狂风大作。

最后镜头再切到寺院墙上刻墓碑的场景,人们也在风中工作。

这一连串无序的梦中场景就这样被“风”这个元素巧妙地串连起来。

相比今天的西方大片,需要什么特效随便铺,堆砌出的梦境反而有种塑料感。

而半个世纪前,帕拉杰诺夫就已经用最简陋的条件为我们呈现了一场教科书式的别致梦境。

被政治埋没的天才

遭到涂改的杰作

《石榴的颜色》横空出世的时候,正值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当权者极力地追求文艺作品统一化,讲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不允许走什么旁门左道。

这个所谓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其实就是要求作品贴近群众真实生活。

搁当年要拍个谁的传记片,导演可是得跟着主人公同吃同住个三载五载才行的。

可《石榴的颜色》全然不是这么回事,一上来就讲声明,“我追寻的不是萨亚诺瓦的生平事迹”…

而且还专拍些梦境,臆想,隐喻之类的有的没的。

实在太特别了。

而这种特别在审查者的眼里,某种意义上也同离经叛道画上等号。

同时这部影片还犯下了另一宗叫审查者头疼的罪名:

它把苏联边疆人民的生活表现得太美了。

把镜头对准了一个边疆的非主流民族,无疑是戳痛了当权者小心维护苏联民族大一统的神经。

所以《石榴的颜色》想要在当时上映,就必然逃不过删改的命运。

我们来看看尤特凯维奇修改后“诗人死亡”怎么表现的:

一个泥水匠正在工作,他代表着最底层的劳动人民。

泥水匠要求诗人吟唱,诗人便开始唱歌作诗。

这里隐含的意思就是诗人是属于底层劳动人民的

此时人民正在享受高雅的艺术熏陶,所以现在诗人还不能死。

两人的位置也很有玄机。

劳动人民显然处于上方,诗人从地面仰视他,显示出明确的高低关系,也是政治正确的需要。

等劳动人民觉得足够了,诗人才可以死亡。

这样的改动显然是为了讨好当局,也破坏了帕拉杰诺夫原本的篇章结构。

要是当年《石榴的颜色》若没能遭审查者的毒手,必定会比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还要精彩多倍。

曾有电影史学家评价《石榴的颜色》为“电影史中少数几部真正重要的作品”

只可惜斯人已去,原版也早已不复存在。

唯有尤特凯维奇修改的这一版《石榴的颜色》留存到了现在。

这恐怕是历史和这位天才开的另一个残酷玩笑吧!

帕拉杰诺夫在世的六十多年间,曾经三次锒铛入狱。

顽劣的天性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成就,也为他带来了诸多不幸的一生。

现在我们唯一可以聊以自慰的,就是这些有关帕拉杰诺夫的遗憾,今天都构成了关于这个天才的传奇元素。

每念及此,我都不禁感叹,人世间的残酷其实才是最大的幽默。

这部被誉为苏联电影迄今为止最前列的电影,我还可以再讲个三天三夜。

 短评

神作!看完之后,随意的选择一个时间点切入,仍旧像是第一次观看,仿佛刚看过的电影已经是落满尘埃的回忆。丝毫不能理解里面各种意象和隐喻,但是深刻的知道这是一种类型的极致,一个情怀的极致。

3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力荐

其实调整好心态以后,还是可以耐心看完的,毕竟画面确实存在着较强的形式美感,如果配合葛颖副教授的解读来看的话效果更佳,但我非常好奇葛颖这些解读是完全他自己的理解还是哪里看来的,他如何有信心确保自己的解读是准确的?诗电影作为一极为特殊的电影类型还是极富其美学意义的,即便它如何晦涩。这里再顺便补充一下本片的背景知识:①本片和《八部半》《去年在马里昂巴德》并列为三部世界上最难懂的电影②本片也叫《萨雅·诺瓦》,因为表现是这位吟游诗人的生平③电影现在的删减版本和片名由来自于导演的老师尤特凯维奇④导演在斯大林、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时期都坐过牢⑤本片在2015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放映过⑥导演和塔可夫斯基惺惺相惜,《吟游诗人》即为致敬老塔的作品⑦1990年导演逝世于亚美尼亚首都,被授予乌克兰和亚美尼亚人民艺术家称号。

5分钟前
  • 连城易脆
  • 推荐

石榴的颜色,就是血的颜色,它带着利刃的创痛。

10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没有看《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时那种强烈的感受,比较喜欢诗人童年的段落,屋顶上无数书的书页被风吹动真是无可言喻的神妙。色彩丰富、场景怪异神奇,诗人和神灵/宗教、爱情/情人纠缠不休, 影片将传统生活仪式化,在不时出现的反复和静观中展现其神秘和美。不断渗出的红色真是寓意丰富呀。

14分钟前
  • xīn
  • 力荐

极端形式主义诗电影&真·不明觉厉·烧脑片,恍如一场盛大而神秘的祭祀仪式。平面化影像,静态封闭式构图,跳切与动作重复,仅少量旁白与吟诵+声画错位+木偶式演员似布列松,倾倒美学同老塔。| 浸红,晾书,染布;乳房,螺壳与牛奶;爱的蜡之城堡面对炽热火焰;夜莺和鸟笼;诗人会死,缪斯永生。(8.5/10)

1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比起塔可夫斯基更富有宗教性的精神追溯。两种机位的固定镜头【平视大概意味着囚禁,那么可延展至画框外面的既象征着通往天国的神秘与宿命?】。宛如德里克贾曼《卡拉瓦乔》的造型艺术,精神上也颇有几分亲缘性。“一个诗人会死,但他的缪斯不死”。莫不是帕拉杰诺夫生前用影像与诗留下的招魂咒语?

24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石榴的颜色也是血液的颜色,帕拉杰诺夫对童年的回望,那些美好的日子,徜徉于书本的日子,青年时代的爱情冒险跌入世俗权力的无奈,老年自我流放寻回内心宁静,其中的装置艺术和象征布景是对现实艺术的反叛也是对苦难岁月的控诉,和帕索里尼一样,帕拉杰诺夫的世界也是一场重返童年的冒险

26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总算看完了。我想这只是一首诗,不是其他。

27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中途隱約能感覺到影喻亞美尼亞宗教史 累心 同樣是為詩電影 老塔流出的是奶 帕爺流出的是血呢。象徵術式華麗至此 令我明白為何會有嘴巴或眼睛長到手上的這種錯位符號:恰恰是源初的雙性同體的靈魂 導致單一個體承受不起欠缺的感受 但能量又往往轉化到了必須不能直接達意的雙重壓抑的詩學文體中。

32分钟前
  • 库库尔坎
  • 推荐

为了体现出诗人的一生及其作品,导演做了5点尝试来进行宗教画式画面统一:1人物面部不显露表情;2入镜人物及焦点物品不重叠;3服装及配套动作象征化.还原宗教画中人物形象;4颜色调配鲜艳醒目,凸显主体.配色对应文艺复兴前大部分教堂宗教版画;5场景古老化及祭坛化.效果即是本片,勿陷入苦思

33分钟前
  • 文泽尔
  • 推荐

【原名萨雅·诺瓦/9.0】用如诗般的柔情描述了一场关于“政治吟唱”的梦。在《石榴的颜色》中,帕拉杰诺夫冷漠地呈现了一个制度上的现实:在这看似自由的王国里,每个人各司其职,勤勤恳恳,却可悲地缺少了激情。政治暗喻浓郁(难怪68年政府审查被禁播改名)内容和画面都有着浓郁苏联诗电影的美。

34分钟前
  • 几根佩毛
  • 力荐

几乎无法用语言去表达对本片的观感,帕拉杰诺夫试图用一种静态的影像去表达诗人的异想世界,诗的语言和影像的语言契合互补着达成一种至高的美的享受。宗教和民族性的文化氛围在帕拉杰诺夫的影像世界是如此强烈,帕拉杰诺夫是属于天才之列的导演能把绘画、音乐以及多种艺术融合为一体构建出高度风格浓缩的影像世界。对于语言的转换无疑是一件难事,诗歌的精髓更是不可被翻译,而电影中则用独特的方式重现了诺瓦诗句所描绘的景像,把诗人的的一生虚渺的缝合起来。电影的每一个物件的摆放都是富有隐喻和充满视觉的冲击,这样的一部电影很难去完全理解,但正是这样独特的民族性和对诗意的膜拜从而使电影成为一次跨文化的对话和个人心灵的朝圣之旅。联想导演命运多舛的一生,不得不感叹天才往往都是在苦难中孤独的看着自己的才华燃烧殆尽,前苏联电影的荣光。

38分钟前
  • 甦醒 Nostalgia
  • 推荐

诗歌的视觉重组,GIF电影,热门微博,看不懂都说美,像美术学院毕业作业,想仿照这个形式很容易,十首诗配十个画面,可以是油画,也可以是装置艺术,故弄玄虚即可。时尚大片最适合用这种形式。

40分钟前
  • Syfannn
  • 还行

修复版用“美如画”形容真是一点都不过分,太漂亮了!(感谢老马丁!)这部电影真正让人感到电影是作为一种语言而独立存在,有自己独有的表达维度,因为这部电影是没办法用讲的来描述的,只能通过观看来体验。。。记不记得第一次读到让自己无言的诗是什么感觉?看完本片,就是这个感觉

4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把电影某方面质素推到极致,但又不让人觉得乏味,一般我都会列入到创作的灵感百科全书序列里。

47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很好玩啊,我想把這樣的類型命名為隨筆電影,就像備忘錄文字整理成集,片段的連接,每一段都像是一節懸浮的車廂,共同構架一座徜徉在想象之中的列車,影像本身的形式美也足夠讓人震撼,真正的詩與獨白。此外,一直覺得意象的解讀是種私人化的體驗,怎樣的解讀都是有趣的,那些直接下定論說看不懂裝逼的人大概更多是執著於一個固定的答案而不願意去隨心所欲地解讀看似晦澀的內容吧?那樣也太死板了,尤其是在這樣一部自由的影片里。向創作者索要意義是件無聊的事,意義在觀眾與創作者的共同完成中方显其真义。

51分钟前
  • 優果玉子烧
  • 力荐

"He is like a god to me, a god of the aesthetic, master of style, one who created the pathology of an epoch." -----Pasolini

56分钟前
  • 苏觋觋
  • 力荐

平静凝固抽象 静物画 宗教画 仪式感 石榴 爱 痛苦 血都是一个红颜色 遁入空门没有前途不如大胆向爱 也不是所有诗人都注定孤独 哦也 女主第二件灰羽毛衣服好美

1小时前
  • 琧婯
  • 力荐

10.0;除非你是我,才可與我常在

1小时前
  • 冰山李
  • 力荐

象征、符号、仪式、图像构成的一个自成一体、理想的、象征性的秩序世界。美丽绝伦。赞叹能有这样的电影拍出来!艺术神品!

1小时前
  • Adieudusk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