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冠2020

HD

主演: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朱婷,徐云丽,张常宁,姚迪,林莉,刘晓彤,颜妮,惠若琪,丁霞,袁心玥,龚翔宇,李现,刘敏涛,陈展,罗慧,毛雯,李紫微,李冬徐,马雪纯,刘畅,刘贞宏,凌敏,李阳一,刘晨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英语,日年份:2020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夺冠2020 剧照 NO.1夺冠2020 剧照 NO.2夺冠2020 剧照 NO.3夺冠2020 剧照 NO.4夺冠2020 剧照 NO.5夺冠2020 剧照 NO.6夺冠2020 剧照 NO.13夺冠2020 剧照 NO.14夺冠2020 剧照 NO.15夺冠2020 剧照 NO.16夺冠2020 剧照 NO.17夺冠2020 剧照 NO.18夺冠2020 剧照 NO.19夺冠2020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我要是陈忠和,我也不能忍

电影原名中国女排,这是一个很难被浓缩进电影体量的宏大主题,陈可辛大胆挑战,结果在戏内戏外都壮烈失败。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越大的题材越需要找准切入点,郎平自然是很好的选择。然而问题在于,以“中国女排”这四个字立项,兹事体大,选择突出个人,付出的代价就是更名、删改、遭遇当事人抵制、以至于最终失去了全体老女排的署名权,让几经波折终于面世的成片留下了无数古怪细节。

然而这一切都是非战之罪吗?并不见得,编导团队对题材的把握偏差才是根本原因。全片最值得玩味的一点是,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中美大战被提高到了灵魂线索的高度,一头一腹两次呈现,以至于很多人都会以为这至少是一场奥运半决赛以上的关键战役吧?其实,那只是一场并没有决定性意义的小组赛,中国输球以后照样小组出线了。

编剧选择这场比赛作为片眼,而把04年雅典夺冠的冯坤赵蕊蕊们完全忽略,无非是为了凸显郎平身上的戏剧冲突,并为之后回国执教设伏笔。这就完全陷入了拍个人传记的思路,而不是在拍一部属于中国女排的史诗。从剧本的第一幕开始,编剧的思路已经跑偏。原本只是寻找一个切入点,结果却另辟出了一条大道,于是最终种种乱相也就不难解释了。你要是陈忠和,看到04年率队打出的奇迹功勋被彻底抹杀,自己在“中国女排”这个命题中成了郎平光环的陪衬品,你会不会光火?

那即便作为《郎平传》来看,这是不是一部优秀的体育电影呢?依然谈不上。在我这个以体育为本职工作的电影迷眼中,大多数体育电影都有一个通病——过度强调精神力量和戏剧张力,忽略基础层面的技战术价值。这也难怪文艺工作者们隔行如隔山,竞技赛场最精彩的技战术对抗往往最难拍,而表现精神力量则只要喊喊口号瞪瞪眼。于是就有了体育电影里放之于任何赛场皆通用的精神胜利法,这部《郎平传》也不例外。女排精神当然是重中之重,但如何把精神化作实战,训练中怎么练,赛场上怎么打,细节寥寥,再浓烈的精气神也不免显得空洞。更不谈为了制造戏剧冲突,竟能让两队主教练赛前来一场掏心夜谈。传记片不排斥艺术加工,但至少应该尊重常识。

好在通病之下,这部大作依然有配得上期待值的亮点。白浪和新女排的真人演出竟比巩俐黄渤更抢眼,比赛场景的超逼真还原也带来了强大的视觉享受。而最让我惊喜的是,同样着力于诠释精神力量,陈可辛能从为国为集体的老调子上升到了为实现个人价值而努力的境界,更说出了“我们过去之所以只想着赢,是因为内心不够强大”的台词。这给女排精神注入了更具时代感的全新价值观,令人为之一振。然而,最终经过修改之后确定的新片名,却依然是《夺冠》这两个字。

综上整体感觉,这是一件在创作者、被创作对象,以及创作背景三者之间充满着违和感的成品。电影从初创到最终被呈现出来的全过程,应该会比电影本身更精彩吧。

 2 ) 如果真如导演说的拍网剧

点映场,陈可辛导演说,这个故事的容量可以拍网剧了,会更丰满。

我也这么觉得。

如果是网剧的形式,20集,将女排从80年代到2019年的历程一步一步徐徐展开。我能想象的是,会比全职高手原著的叙事方式更精彩,毕竟真实的事件远比虚构的作品有力量。

可是啊,毕竟资源有限,网剧的运作模式不可能有电影的经营模式赚钱。如果有一天,形式不再是商业利益考量的关键,或许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方式去欣赏故事,感受生活!

说回电影,我觉得导演在有限的时长里,选取了这么几个片段,还是挺准确到位的,比如删掉了95年执教,取舍了一些可能更精彩的比赛,保证了电影正常的叙事节奏,同时还做到段落很燃,作为命题作文已经很好了!春节档和爸妈或者其他有那段历史时期经历的人一起回顾,会是个不错的选择。导演做到了没有刻意煽情,甚至挺克制的,比如最后朱婷扣杀决胜时的静音处理。但不知咋的,就是很好哭,我一个不怎么迷体育的,且泪点公认奇高的人,都眼睛酸了好几回。

80年代的女排精神,已经很久没人提起了。我们今天并不需要如此拼命,就可以获得好过得去的生活,时我们的幸运,也同时是桎梏吧。尤其是作为一个特别没有竞争意识的确完整经历了8090年代的人,我一直有那种一肚子不合时宜的感觉,反而是当下低欲望且佛系的思想潮流中感觉更加适应了。可是毕竟耳濡目染当年的种种,对女排精神依然充满敬佩!

新世纪快乐体育的理念,似乎也不是大赛取胜的关键。更有直接效果的可能是扩大了公众影响和选拔覆盖面,让更多的优秀有潜质的选手进来,以及精细化的数据分析,更加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更加深入的国际交流。说到这里,就更加佩服郎指导的眼界和魄力了,即便普通的我们,也能从她身上学到一些让我们自己平凡的生活有哪怕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改变。

玲珑塔上朝南一面,巨大的冬奥会倒计时沙漏每天都在更新,奥运会作为一门生意已经不是各国争抢的焦点了,其他各大赛事在如今发展完善的商业社会中,也大多是生意。可还是有很多观众愿意看的。竞技体育的魅力还在,不管它以什么形式出现,人们都愿意去欣赏那些真实世界里,为了梦想拼搏的故事!

 3 ) 向顶级女团中国女排学习:永不言弃、坚持到底!

正式海报

2020年,不平凡的一年,《夺冠》终于上映了,从一开始定档到如今正式进入院线,这中间经历了很多,恍如隔世,虽然它姗姗来迟,但期待依然还在,为了陈可辛、为了巩俐,为了中国女排,也值得一张电影票,值得重新走进电影院。

《中国女排》,现更名为《夺冠》,陈可辛要给我们讲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在这之前,真正的体育故事片很少。1958年,谢晋拍过《女篮五号》,讲述解放前夕的上海,那时候秦怡还很年轻,篮球比赛的大场面也很震撼,女篮运动员胸前的“上海”字眼格外亮眼。相隔62年,陈可辛带着《夺冠》重新将体育片带入公众的视野。

一、陈可辛的女排和铁榔头

陈可辛将主要角色瞄准了大名鼎鼎的郎平。郎平外号“铁榔头”,这个称呼的由来据说是“宋世雄看到郎平扣球经常是一锤定音,又根据她的姓,就一下子想到了铁榔头这个称呼”,当然,网上的传说只是传说,我们只知道,铁榔头这个称号确实叫了三十多年,也很能体现郎平的性格,电视屏幕里的她总是一脸严肃,眼神坚定有力,只要有她在比赛现场,女排姑娘们好像就有了底气。郎平是那种就算你不喜欢看体育比赛也一定知道的人物,只要提起“中国女排”,就一定想到郎平。她的名字似乎注定和“女排”联系在一起。

巩俐扮演郎平

谁来出演郎平,成为了坊间谈论的焦点,直到名单最后锁定在巩俐的身上,大家欢欣鼓舞,扮演郎平,巩俐无疑是不二人选,不是她,还能有谁呢?大家都爱叫她“巩皇”,不仅因为她真的演过皇后,还因为她拥有皇后一样的气质。巩俐的演技是毋庸置疑的,她早已不用再证明自己什么,从张艺谋的谋女郎一路走来,巩俐真正蜕变成了她自己,她的气场,足以支撑这个人物。某种意义上来说,巩俐就是电影界的郎平。看到她的定装照,更敬佩她的职业精神,几乎素颜,没有抹口红,剪了短发,穿上运动衣戴上眼镜后,几乎认不出巩俐,她甚至在声音和走路的姿势上都做了处理,电影中她的声音极像郎平,还有稍微耸肩和驼背,背后看,不就是郎平吗?

导演陈可辛

二、为什么喜欢排球?

排球,是我最喜欢的体育运动,究其原因,是因为小时候看了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小鹿纯子的那一招“晴空霹雳”迷倒了无数人,也包括我。那时候对排球充满了敬畏之心,到了高中,每个同学都可以选一个兴趣小组,而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排球”。

当看到《夺冠》中女排运动员们一遍一遍地练发球、接球和在墙壁上抛球,我一下子就想起了我的高中时光,也不禁流下了眼泪,因为我真的打过排球,知道接球的时候手有多痛。如果不是对排球的热爱,一般人根本不可能坚持下来。体育是考验耐心、毅力和信仰的运动。以前我们总听老人们说,只有家里很穷很苦才会送孩子去练体育,不然谁舍得让孩子受那份罪啊?所谓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就像电影里教练说的,只有当你的肌肉记忆形成了惯性,才能在下意识里做出正确的反应,而这种下意识,需要成千上万次的练习。

中国女排的夺冠之路异常艰辛,80年代,我们国家刚刚改革开放,几乎是一穷二白,条件各方面都不能和欧美抗衡,也别说邻国日本了,而那一年的世界杯正好在日本东京举行。中国女排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拿到了1981年的首个世界杯冠军。那时候全国共有电视485万台,按照全国八亿人口计算,每165位中国人才拥有一台电视,当年的世界杯,是几十个甚至几百个中国人挤在一台电视机前面观看的,当看到女排运动员们拼到最后一刻,终于拿下这个冠军的时候,全国人民沸腾了,大家相继涌上街头,欢庆这来之不易的冠军。那时候,我们多么需要证明自己能赢,证明自己可以,因为我们受苦的日子太久了,我们渴望新生活,也渴望在全世界的面前证明“我们中国人,也可以拿世界冠军”。

中国女排

老一辈的教练说“我第一次去美国的时候,看到酒店房间里的电视、冰箱,心想,什么时候,我们也能赶上他们的步伐呢?”这句台词让我想起小学六年级的时候,第一次代表学校去日本福冈文化交流,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坐飞机,到了那里以后感觉自己来到了新大陆,什么也没见过,第一次用“自动贩卖机”,想喝可乐,不会用,洒了半杯,心疼地哭了,那时候团里每个人的零花钱就那么点。回去的路上,我心想,什么时候我们也能用上自动贩卖机啊?这东西真方便,只要投币就能掉出好吃的。现在,我们什么都有了,大街小巷最不缺的就是自动贩卖机,甚至不用硬币,只要扫一下二维码,就能掉出一杯咖啡。但是,我们缺了什么呢?中国女排的精神还在吗?

老一辈女排们艰苦奋斗得来的金牌不可磨灭,我们回顾一下老女排的战绩:1981年之后,1982年,中国女排在首战0-3输给美国的情况下,迅速调整状态,一鼓作气连赢6场比赛,最终夺冠。1985年,中国女排再次以全胜战绩夺冠,成为全世界唯一一支连续四次夺得世界大赛的球队。1986年世锦赛,中国女排3-1击败古巴队,赢下五连冠。那时候的队伍里,有年轻的郎平,在电影里,由她的女儿白浪扮演。

但是就像郎平说的,“我们不可能一辈子打球”,长江后浪推前浪,到了20世纪,2003年女排世界杯,中国女排再一次站在世界的巅峰,他们以11连胜赢下冠军。随后2004年雅典奥运会,在连失两局的情况下,中国女排连胜三局击败俄罗斯,再次夺得奥运冠军。

中国女排

之后,中国女排就开始一路下滑,一蹶不振,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一次戏剧性的相遇,注定了郎平之后的选择。当时的郎平是美国队的主教练,而中国队的主教练是陈忠和。没想到的是,美国队打赢了那场比赛,而作为东道主的中国人心里过不去这个坎,因为郎平作为一个中国人居然带领美国队赢了我们。比赛都有输赢,但是这个输赢对每个中国人来说又是那么重要。在影片的后面,导演终于借巩俐扮演的郎平的口说出了我们的心声:“我们那么在乎赢,是因为我们还不够自信。我们身上的包袱太重了。等到我们足够自信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在乎赢。我们这一代人的包袱就让我们背吧,我只希望你们为了自己打球。”陈可辛,他太懂我们了,我们中国人,一直活得那么沉重,为了父母、为了国家,什么时候,我们可以为了自己,开开心心、轻轻松松地上场比赛?

郎平回到了中国队,她希望改革,希望所有的女排队员,不仅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还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只有当你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时候,你才懂得真正的体育精神,不是什么输赢,而是享受体育本身。终于,她可以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打排球?

练习

三、从80年代至今的爱

《夺冠》这部电影在灯光、美术上面也做得极其出色,从80年代的训练场开始,就像历史在重演,看到那些小时候的场景重现大银幕,我的眼泪夺眶而出。八十年代,是一个美好的年代,虽然那个时候我们都没什么钱,但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就像《明天会更好》里唱的:

“唱出你的热情,伸出你的双手,让我拥抱你的梦,让我拥有你真心的面孔,让我们的笑容,充满着青春的骄傲,为明天献出虔诚的祈祷。”

中国女排的运动员们怀着对祖国虔诚的爱踏上竞技的征程。让我用帕慕克在小说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吧:

“我们一生当中至少都有一次反思,带领我们检视自己出生的环境。我们何以在特定的这一天出生在特定的世界这一角?我们出生的家庭,人生签牌分派给我们的国家和城市——都期待我们的爱,最终,我们的确打从心底爱她们。”

 4 ) 八分不亏

年前看的点映,本来已经买好票打算大年初一带爸妈再去看,木有想到。。

现在看来上映遥遥,就直接写个影评啦~

首先,整体是个好片。巩皇演的真像,彭彭憨憨的特可爱,女排姑娘们也都很灵动啊。尤其是几场大赛的场面拍的相当带感,气氛节奏通通都有。此外一些赛场外的细节也刻画的很温情,尤其喜欢做头发那段哈哈哈~

缺点呢,大概时间跨度太长而对比赛现场的着墨又多,导致影片前后有些割裂感。大概可归纳为,上半部是彭彭成长史,下半部是巩皇称霸记。而且,不知道是否由于之前盛传的原因,老女排的戏份能看出删改了许多,陈忠和袁伟民以及老女排一代的名字从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过,偶有几处重新配音也多少有点突兀。不过整体来说还是挺合格的体育片,八分不亏。

希望早日上映呀~

 5 ) 拍电影,格局很重要

看完《夺冠》,感想如下。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影片的格局问题。这部影片试图以郎平的成长为线索,串起老女排与新女排的故事,着重描述了“五连冠”时期老女排、2008年北京奥运会陈忠和教练带队的女排,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郎平带队的新女排。关键是,我就没看明白,导演讲女排的故事,到底是想回答一个什么问题?就像我导师经常提醒我们的,写论文时要反复问自己,我是要写a case of what? 影片前半部分,即“老女排”部分,我们姑且可以认为导演想要反映的主旨是爱国。女排是为国家而战,女排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勾连在一起。我觉得这很明显格局小了。郎导当然是爱国的,没毛病,但是更重要的一点是郎导始终更强调一种“人类的精神”。郎导曾经说过:“打世界大赛不是打世界大战,输赢没那么重要。”“我们打的是一种人类的精神。”个人认为,郎导是言行一致的,她固然追求祖国拿金牌,但是更加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是将一项运动和其间蕴含的人类的技巧与意志品质不断推向新高。 如果影片只停留在爱国层面,那么问题又来了,到底什么才是爱国?就像我导师经常问我们的第二个经典问题:what do you mean?如果说爱国就是比赛中拿金牌,那么是不是为了拿金牌什么事情都可以做呢?2002年陈导的“让球风波”,策略性输球,目标也是拿金牌啊,但很显然这是不符合体育精神的丑闻。与之相反,2018年女排世锦赛,郎导有策略性让球的机会,但她选择了全力以赴,也在某种程度上因此与金牌失之交臂,那这是不是爱国? 说到这里,很显然如果影片的主题只停留在爱国层次上,是不够的。然而遗憾的是,影片的后半段,连爱国这个主题都没坚持下去。影片后半段讲到,新女排姑娘们因心中不清楚打排球的目标而失去动力,最后由陈忠和给她们重新注入“为国家打球”的信念。这也就罢了,关键是里约奥运会之前郎导跟陈忠和说要放下输赢的包袱,享受排球。我的小脑瓜里不禁升起了无数个问号,敢情您郎导是上里约玩儿票去了?更搞笑的是,好不容易队员们的思想工作做通了,知道是为祖国打球了,到里约打巴西之前,郎导告诉她们,家国责任的沉重包袱我们这一代人来背,你们只负责享受排球就行了???喵喵喵??这情节设计得是什么鬼???更何况,新生代球员们就不能为了家国情怀打球了?举个例子,颜妮自己经常说,自己浑身是伤,天天浑身疼得睡不着,一个已经功德圆满的球员忍着如此痛苦继续坚持,最重要的不还是为了一句“祖国需要我”吗? 说到底,这部片子缺少了一个能够一竿子插到底的主题,所以显得格局过窄,立意不高,逻辑也比较凌乱。以此为前提,后续的很多细节上的处理失当也就可以理解了。 第二,人物形象塑造问题。陈忠和的形象塑造我实在是没看明白,这到底是在干啥???咋说呢,比起郎平,陈导是眼界低了点,方法傻了点,可也不至于把人家塑造成一个丑角儿吧?关键是,你塑造这么个形象是想干啥?跟主题有啥关系?反正如前所述,这片子也没啥主题,所以也就算了吧。对郎平的塑造,更是不能理解,这到底是想说明郎导是一个怎样的人?按我个人对郎平的理解,这人最厉害的地方在于情怀与手腕兼具,意志品质、职业精神与智商情商都是超一流的,然而影片前半段只展现出郎平是个蛮干的能吃苦的莽夫,后半段干脆散了,不知道提到郎平是想干啥。情怀,情怀也没了,人为了享受排球打比赛去了;脑子,脑子也没了,真实的郎导为了比赛做的那么多精密的计算和准备全不见了。只想跟导演说,要不您下次拍电影之前先跟我导师唠唠? 第三,各种细节失真。不过有了前两点打底,反正导演也不知道自己想干个啥,细节胡乱处理就再正常不过了。比如,比赛暂停间隙灌心灵鸡汤是美国女排主教练基拉里同志才喜欢干的事儿,咱们中国教练从袁伟民到郎平,都讲求一个实在,提醒战术才是真格的,然而片子里中国教练们都爱灌鸡汤,还靠灌鸡汤灌赢了。郎导曾经有云:“光靠女排精神是赢不了球的。”导演居然敢这么拍,真是傻得可爱。再比如,曾春蕾作为一名老队员落选里约奥运一段,郎导解释的原因竟然是:“就因为你打得太好了,对手把你摸得透透儿的。”喵喵喵??这是郎导??因为打得太好了而落选???或者说,打得太好的球员能被对手摸得透透儿的???全世界都把朱婷摸得透透儿的,然而有解吗??其它各种细节都已经是槽多无口了,95年郎导丢下两岁的女儿回到中国执教白银一代女排不配在影片中拥有两分钟吗?04年女排黄金一代不配出现姓名吗?“大国家队”分组练兵的战略完全没体现出来,强悍高效分工合作的教练团队起到的作用也没体现出来。里约打巴西那场,娜塔莉亚被发崩了是没错,关键发球一般不是郎导指挥的啊。。。林莉要用脸顶的是塞尔维亚,否则就巴西那点火力还至于用脸顶吗?张常宁是喜欢发球转个沙子,但你重复那么多次这个事儿到底是为了说明个啥? 综上所述,这部影片在硬件、技法和演员上面没啥挑的,但是中心思想和格局上真是看不明白咋回事儿。导演尽了最大努力讲了一个不知所云的故事,并将郎导和女排相关的人物们描绘成了一帮傻子,令人赞叹不已。

 6 ) 精神的传承,时代的强音

在观影前你需要知道三件事。

一、竞技体育非常残酷,成王败寇,搞竞技体育,太苦了。

二、1981年的排球规则,发球方才能得分,接发球方需要首先拿回发球权。如果对方发球,需要“得两分”才能加一分。所以可想而知当年的夺冠有多难,而且1981年至1986年,是五连冠。

三、中国女排是中国三大球中唯一夺冠的项目,而且不止一次。

说实话,看电影基本整个过程都在流泪,太激动了。

新老女排,一种精神,两种传承

很多年轻人对上世纪80年代的女排并不了解,甚至对当时中国的国情都不是很了解。那个时候刚刚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状况还不是很好,那时国人的心态正如片中吴刚老师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要赢,因为我们的内心还不够强大。”

从影片中可以看到当年的老女排的训练场景,简陋、严苛、强度极高。后面说郎平脖子以下都是不好的,这个一点都不夸张,这种强度的训练,让中国女排当时的队员的身体都存在极大的损耗,可以说,为了争一口气,为了夺冠,为了国家的荣誉,老一代女排人付出的太多了。

有人会问:这值得吗?我回答不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只能让那些亲历者们来回答,其他人都没有这个资格来回答。我能回答的是,女排的比赛,很神奇。它能让全中国的人,守在电视机前。在观看比赛的那些瞬间里,我们所有人的感情都是共通的,即使是在那样物质匮乏的年代。影片中体现的各个工厂,大院的人们整齐的坐在一台很小的黑白电视机前看比赛的场景,让人动容,这可以说是关于时代的记忆了。

所以那个时候的女排,肩负了更大的国家责任以及历史使命,那时的女排,象征着这个那个中国的希望。影片中体现的很多场景都透露出当时女排的训练强度,比赛要跟男排打,打完比赛还要加训,看到这些场景,感觉女排真的不只是在打球,而是在战斗,为了夺冠而拼命。

而现在,时代变了。我们比以前条件好了,也强大了。甚至有人像是影片中黄渤所说的那样,说赢了又能怎么样呢?也对,赢了又能怎么样呢?女排赢了世界冠军既不会让你我飞黄腾达,也不会让你我平步青云,你我只是一个观众,只是一个普通国民。但万事万物如果都这样讲,就彻底堕入虚无了。这才不是内心的强大,请不要偷换概念。

内心的强大,指的是能够承担胜利的喜悦,同时也能够面对失败的挫折,这叫强大。能够持之以恒的追求更好,追求完美,也能够持之以恒的甘于寂寞,忠于平凡,这也叫强大。而唯独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什么时候都摆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抛出一副“又能怎么样呢”这样的嘴脸。当然,你也有这样生活的自由,毕竟,社会发展了。

真正的新生代,应该是像影片中讲的那样,找到自己,找到自己做一件事的真正动力,然后成为我们自己。这是新一代女排的特征,也是新一代年轻人的特征,自我,但并不意味着堕落与放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但不意味着要轻言放弃。我们不再提倡为了国家要完全牺牲个人意愿,但尊重个人意愿,同样可以取得胜利,同样可以夺冠。

而这一切都需要正确的引导,需要先行者将历史的重担背到自己身上,让新生代放手去拼。女排精神在传承的同时,也得到了升华。

事实上你我都忘不了很多瞬间的,我记得2004年大梅的最后一扣,我甚至记得当时俄罗斯队主攻手加莫娃的眼泪。我记得2016年里约奥运会,朱婷横空出世,彷佛大魔王一般,我们在客场拿下了实力强劲的东道主巴西女排,最后夺冠。我记得2004年我学会了很多新词:“背飞”、“背飞”、“二次”等等。而2016年,让我真正的认识了那个传奇一般的人物:郎平指导。

教练与教练,教练与队员,队员与队员

仔细想一下,其实影片中主要就这三层人物关系。不管是新女排、老女排,两种主要身份:教练、队员。影片中教练和队员的关系有一定的演进,过去的那种严师出高徒的方式逐渐变化成新时代的亦师亦友。而教练与教练的关系,其实说到底,也就是队员与队员的关系,只不过他们都已经人到中年,成为了教练。

如果仔细观看影片,在老女排时代,教练与队员的关系其实也是亦师亦友的。彼时的教练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严师,但是他也有非常温情的一面,安排家人见面,与队员们促膝长谈,给队员们讲自己的经历,讲胜利对所有人,对这个国家的意义。在那个时代里,教练自己也抛弃了自己,一切都为了国家的荣誉。

而如果真如电影中所说的那样,如果真的有郎指导问队员为什么打排球,允许队员退队,挖掘队员自己内心的力量。不得不说,郎指导真得令人敬佩。与此同时,她的三点建议也充分体现了与时俱进的专业性。

由过去的落后,只能拼命,到现在可以讲方法,可以用科技,这说明我们的国家在发展。只是在个别事情上的思路仍需要转变,要大胆创新,小心求证。尤其看到影片中,老女排时代,李现所说的可以用电脑来分析运动数据,在2016年的奥运会上变成了我们自己的武器,我感觉非常欣喜。

被新生代女排在赛前晚上的促膝长谈,每个人都说出了自己的特点与自己对自己的期望。从整个电影上来看,在队员与队员的关系上,像是一种总分总的结构,一开始只有集体,没有个人,然后个人、个性凸显出来,最后再揉到一起,重新成为集体。这一次促膝长谈,就是由分再到总的一个情感铺垫,过渡地非常好。

而如果所有电影中讲的事情如果都是真的,那我对于中国女排的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巩皇在本片中饰演郎平指导,没什么别的可说的,一个字:神。

如果你去看电影,可以留意一下,甚至连声音都很像!

演的真的是太好了,实在找不出什么词来形容。表情、动作、台词,情绪的传递,所有的一切都表现的太完美了。

在预告片里能够听到的那句:“只要我们能坚持到第五局,我们就有机会!加油!”真的是听一遍热血沸腾一遍,真的是太燃了。还有影片中巩皇不停的问朱婷:你打球是为了什么?那一段,都让人印象深刻。

另外,本片中用了很多熟悉的素人演员,其中有郎指导的女儿白浪以及现役女排国家队的队员们。所有人演的都非常好。

很高兴能够看到这样一部电影,是一部出色的国民电影,而又不止于体育题材本身。通过女排精神映照出时代精神,通过竞技体育中的争取胜利来引发思考。究竟什么是集体,什么是个人理想与信念,什么是女排精神,相信看完本片,你也会有自己的体会与理解。

中国女排加油!

祝中国女排再创佳绩!

强烈推荐片尾曲《生命之河》

 短评

确实有点抱不平,04年雅典奥运女排陷入低谷多年重回世界之巅,振奋人心的0:2惊天大逆转,本应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一笔带过了。甚至连冯坤,赵蕊蕊,周苏红这些提都没提,冯坤可是继孙晋芳之后最棒的二传兼队长了,他们也是女排精神重要的一部分啊!何况那届还是陈忠和执教的。难怪从《中国女排》改名《夺冠》了,我明白这部电影主要想要突出郎平,我同样也非常非常喜欢郎指导,但这不是《郎平传》啊…

6分钟前
  • 手稔花琴
  • 还行

人物没立起来。太悬浮了。个人不咋喜欢

10分钟前
  • 梳打小饼
  • 还行

谁说的丑化陈忠和?明明塑造得超级伟光正好吗!这是一部你知道所有剧情但也依然会看得超级激动、热泪盈眶的电影,女排姑娘们太棒了,女排精神太棒了!

12分钟前
  • 安心
  • 推荐

比想象中好。平行剪辑剪得淋漓畅快,节奏行云流水。女排真实队员演技也不俗,不错! 当年机场的速溶咖啡苦如药,如今机场的瑞幸咖啡香饽饽;当年国人为女排精神振奋上街摇旗呐喊,如今哪儿还有这份狂热与躁动?陈可辛点题点到了关键,使得后半段猛于前半段。结局收尾得恰到好处,简单、有力量!最后王菲+那英的片尾曲动听极了! (彭昱畅被黑得好惨…哈哈,也很可爱~)

17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是中国女排好看,而不是电影好看。

21分钟前
  • lanmons
  • 还行

非常不满意巩俐的表演,纸片人的演法,看似气场满满,但空如纸老虎。

26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还行

陈可辛还是厉害,算是国内体育题材的新高度了。从国家到集体到个人,看完这个片对女排精神会有更多的理解。以及巩皇和白浪演的真好啊。2021.1.15,二刷with toto。

27分钟前
  • 阿德
  • 推荐

反对逢煽情就批判的另类政治正确,这样的题材就应该有这样的张力。陈可辛是实打实的细节狂魔与情绪大师,从袁伟民到陈忠和到郎平,三代脊梁,选的片段太过合适。前期争议很大的“和平大战”的魅力在于中国教练、中国理念与中国技术的碰撞,这就是最“中国”的女排故事,又完美地串联起女排的兴替脉络,远比单纯的胜利来得更重要。看过很多十几年前报道的老球迷表示白浪太像她妈了,陈忠和的形象没有半毛钱歪曲,而巩俐就是郎平,她的表演是精准而立体的。当然,郎平也值得这样的戏份,一把斧凿起中国女排经久不衰过去和将来的铁榔头,一个把“夺冠”两个字从一种结果上升到一种艺术的女人,值得这种精彩的铭记方式!

32分钟前
  • BARRYoung
  • 力荐

【年前观影团】“为什么我们那么在意一场排球赛的输赢?因为他们太看重赢”能借郎平之口说出这句话我觉得够了,中国银幕上应该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女排精神、国际标准…能看出来陈可辛把两个时代的碰撞感拍出来了,他真的明白不能单一的教育式拍电影,他真的很会抓重点。后半段确实撞了《绝杀慕尼黑》,可能每个故事的奇迹,都需要一个偏执的疯子。

35分钟前
  • 壹安²
  • 推荐

它不像传统意义上的体育电影,它是一种精准的民族情绪消费,导演把精力都算计到了情节的煽动性和爱国情绪上。电影用二元对立简单粗暴的手段,把训练和比赛都处理成可以煽情和燃起热血的情绪宣泄,片中的女排比赛被简单粗暴的处理,真不如直接看一场女排比赛时更有戏剧化。因为故事的时间跨度大,故事前后的戏剧张力也割裂了,后半段直接变成《郎平传》,让她一个人对抗三十年不变的体制,营造出体制在进步的错觉。最终的女排精神成了迪士尼童话里最常见的美式主旋律——做自己,女排精神这件事前后拧巴了,却还是不得不转向新时代的女排精神这个主题上。其实电影讲的是时代进步了,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女排精神了,姑娘们做自己开心就好。供消费情绪的作品一般都没什么价值,因为这其中没有智慧,更多的是算计。

3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和脑海中所想象的完全吻合分毫不差,换言之,是一部被民众想象与民族期望绊住的电影。“无路可退”本是电影的题眼,前半程暗指挣脱物质匮乏,后半程靠近抛弃精神压抑,但无法明说无法深谈。眼神和身体足够强悍,更倾向于瞬时的捕捉而非常态的构建,相较之下语言则显得苍白,无论是赛前鼓舞、赛事解说还是赛后感慨,都不如沉默更加有力。

4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为了谁打球,到最后也没说清楚。拍得像cctv5的专题片,节奏却没专题片做得好。电影本身不及格的,动人的是真正打球的人。

42分钟前
  • 明月何时照我还
  • 还行

原名叫《中国女排》,后来改名叫《夺冠》,看完电影发现的确不该叫《中国女排》,应该叫《郎平传》。导演并不具备拍摄整个中国女排的能力,人物太多了,每个人都拍了,但每个人都没拍好,还不如选两三个人,主要讲她们的故事,讲透彻。老队员全都没有名字,全部叫的编号,我还不如直接去看比赛录像或者纪录片,至少还知道谁是谁。中国女排为什么曾经夺得五连冠,后来又跌入低谷,再后来又重回巅峰?电影从头到尾都没把这个问题讲清楚。电影多次提到“女排精神”,但自始至终都没说清楚什么是女排精神。前半部分讲女排刻苦训练,这都还很正常,到后半部分就跑偏了,往成功学、毒鸡汤发展了,什么“可以输球,但不能输人”“你不需要成为我,你应该成为你自己”……她们拿奥运会冠军不是因为勤奋,而是因为教练每天讲讲大道理,说几句人生哲理?

47分钟前
  • 朝暮雪
  • 还行

陈可辛对情绪的抓取,依然很好,哪怕是在这种文章里。早已不对比赛成绩热衷,那些赛事仍能唤起竞技的热血,热的也不是那些大而不当的概念,还是为了大写之下小写的人。“中国女排”是被需要的,八十年代因为国弱,现在则是过来人的记忆承托,新一代的自我定位,以及永不过时的女性互助力量。除此以外,有郎平与陈忠和的情谊,更有声誉几度沉浮后逆战的漂亮。再早几年,故事就不是故事。但部分对口型、不道名、删减与割裂,故事也只能是故事。三星半。(映前看到《风林火山》预告,激动。片尾又见余静萍,几阵涟漪。映后听说中巴大战动用11个机位,其中沉浸式的镜头,就是她扛着机器在场内穿梭而得。)

52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如今时代不同了,年轻人可能体会不到那个什么都没有、所有一切都要靠大家拼搏的时代氛围。这正是电影要传递的主题,只有我们了解那个年代需要前辈们拿命去拼的那种精神,才能更深体会如今这个什么都有的年代拼搏又是为了什么。话虽然老套,但永远不过时,蒙太奇手法的赛场氛围点燃热血,35年之间新老中国女排的花样年华,拼成了两代人的“集体回忆”,去呈现一个时代的荣光

53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总体过于冗长,个人戏份太多了,叫《郎平传》更合适,中国女排在我看来应该是几代人一个大集体,而不是某个很突出的个人,比赛戏挺燃的,算是亮点

58分钟前
  • xkc1117
  • 还行

什么时候能有一部记录国足的电影,哪怕叫《出线》,我也会热泪盈眶吧。

1小时前
  • 第五个希望
  • 推荐

能感觉是各方角力下最安全的结果,陈可辛小心翼翼完成了任务,维基百科般复刻关键节点,直到郎平带领美国夺冠后人物的情感和矛盾才终于得以落地。“不以输赢为标准,也不必成为其他人”,大概是第一次在国产体育题材电影里看到这样的价值观吧!

1小时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那代人背上家国的包袱,攻防的是民族的尊严。因为不够强大,输了比赛将后悔一生。这代人卸下民族的重担,触碰的是世界的摸高。只管享受体育,不再需要成为任何人。她赢了此生最想输的比赛,他弃了此生最想要的职位,冲出亚洲的呐喊言犹在耳,走向世界的标语字迹已干,墙上的球印却凿进了每一代人心里。

1小时前
  • 西楼尘
  • 推荐

彭昱畅长大之后果真变成了黄渤😂

1小时前
  • 段尽欢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