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续前行

DVD中字

主演:弗雷迪·琼斯,芭芭拉·杰夫德,Victor Poletti,彼得·塞利尔,伊莉莎·马邑纳德蒂,诺玛·韦斯特,保罗·保罗尼,萨拉-简·瓦利,Fiorenzo Serra,皮娜·鲍什,Pasquale Zito,Linda Polan,Philip Locke,乔纳森·塞西尔,莫里斯·巴里埃,弗莱德.威廉姆斯,Elisabeth Kaza,Vittorio Zarfati,珍妮特·苏兹曼,让·施莱格尔,Danika La Loggia,Francesco Scali,Franco Angrisano,乌戈·方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1983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船续前行 剧照 NO.1船续前行 剧照 NO.2船续前行 剧照 NO.3船续前行 剧照 NO.4船续前行 剧照 NO.5船续前行 剧照 NO.6船续前行 剧照 NO.13船续前行 剧照 NO.14船续前行 剧照 NO.15船续前行 剧照 NO.16船续前行 剧照 NO.17船续前行 剧照 NO.18船续前行 剧照 NO.19船续前行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船续前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一群欧洲的贵族和艺术家为了护送刚逝世知名歌剧女伶的骨灰回到她出生的小岛,展开了一次航行。不料在途中遇到大战爆发,船上涌进一批难民,在封闭的空间中形成了鲜明的阶级对比。费里尼化身为弗莱迪.琼斯饰演的热心记者,为观众介绍船上形形色色的人生百态,其中犹有些锐利的人性观察,暴露了艺术家伪善的面孔。小宋当家拉斯维加斯第四季队长小翼国语乔布斯生死决断罗曼史设计人生超凡少年毕业季命运咖啡馆我变成野兽的夜晚〜爱上不该爱的人〜小鬼当家3悸动太阳马戏团:遥远的世界谍影重重2011巅峰拍档第十八季不要再见啊,鱼花塘老猫一路走好所有我们看不见的光第一季动态漫画·歪嘴战神地下风云国土安全 第五季TOPLEAGUE磨坊与十字架生死狙击 第三季童话罪恶黑名单 第五季悲惨世界2019泰山传奇猪猪侠之超星萌宠灭绝2015彪悍战将哥伦布传 1492黄蜂第一季停止呼吸降龙传说五等文官边境毒战铁血战狼沉睡者的妻子东京攻略你是猪么射雕英雄传之东成西就

 长篇影评

 1 ) 情怀消解

初看此片,感覺像是The Grand Budapest Hotel加Titanic,後來則深深為本片的各種元素吸引,從默片、黑白片的電影情懷,到一戰前歐洲歷史的感懷,還有浪漫主義歌劇、古典音樂...

然而費里尼本人到晚年之前從來沒有好好看完一齣歌劇過,他不諱言自己對歌劇難以欣賞。可這個故事,便是以一群演藝界人士加上達冠貴人們,替首席歌劇女伶送終展開的,他們護送其骨灰,搭乘夢幻的郵輪去祂出生的海島。故事的第一人稱敘事者是個滑稽的記者,不但沒能揭開各個人物的真面目,反而讓我們跟他一塊越來越糊塗。

劇中用到的歌劇,命運之力、阿依達、納布果、茶花女,其實只是組曲串燒,對于主要角色的刻畫,也是挖苦嘲諷多過情懷,在鍋爐那場飆高音比拼更是搞笑。

一戰開打、難民上船、奧匈帝國軍艦的出現、使得主角們又變得蒼涼了起來,歷史的詠歎,讓我們一度以為費里尼還是有些情懷的,送首席女高音的最後一程,也是給包裹著浪漫主義歐洲的十九世紀送終。想不到,尾聲時鏡頭把塑膠海、片場設備、幕後人員全「穿幫」,一切都讓人莫「名」其「妙」。我才明白「美的好像假的」不是想走童話風格,從一開始畫在加工廠牆上的郵輪,到塑膠造景,隱隱約約的就在暗示。

費里尼不喜歡歷史劇,很顯然我們不會在看完這部片後為那些因一戰而消逝的歐洲惆悵個好幾天。就如同已故首席女伶的小白臉,他到底是在Debussy的月光鋼琴曲下泛著淚光的情種,還是如第一人稱敘事的記者所言,只是個做作且別有所圖的傢伙?記者一下說我們熟悉的角色們都有獲救,一下說其他人他不知道,歷史真相、人物秘辛都無從探尋了,一切的情懷也都被消解了,歌劇、音樂、時代結束的浪漫傷感...在真真假假中疏離了你我。

有種說法是,結局天外飛來一筆犀牛奶真好喝,是對廣告和電視文化的諷刺,畫面最後縮成小圈圈則代表電視對電影藝術的侷限。從開頭的默片、黑白再到彩色電影,一切終結在電視廣告,這個才是費里尼自己的情懷和感慨(?)

 2 ) 无题

对电影的自反,对逝去黄金时代的缅怀,对众生相的展现,对上层的嘲讽,对底层的同情,对政治的影射,对艺术的反思,对形式的把玩,还有一点点的自我投射……费里尼所有作品中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这些元素,奇妙地融合在他这部知名度略低的晚年作品中。

看《船续前行》是一次如乘风出海般几番起伏的体验,因其三重变奏的主题不断变更着观者的预期。开场是默片的形式,接着声音加入,再然后是色彩;角色都登船之后,又是从默片初期的降格效果,沿着音乐的轨迹过渡到电影成熟后的24帧正常速度。费里尼用一个精妙绝伦的开场数分钟内凝缩了电影的发展史,但当你以为这部作品是关于电影或艺术的自反时,关于逝去的叙事主题被费里尼经常使用的旁观叙事者悠然道出。于是又是他驾轻就熟的众生相展示(现代舞传奇皮娜·鲍什在此也扮演了一位带神秘色彩的盲人公主角色)。看似深情的,歇斯底里的,醉生梦死的,不可理喻的,轮番登场,几分嘲讽,几许冷漠,观者就和那底层的工人一起,如看戏一般,在涡轮的轰鸣声中看着上层的艺术家们争奇斗艳。本以为那逝去的一代歌姬会是时代的隐喻或叙事的麦格芬,但电影的走向既没有走向缅怀式的抒情怀旧,也没有走向情节剧式的暗潮汹涌,塞尔维亚难民的突然出现,又将这艘大船引向了一战背景下的政治投射。关于阶级与政治的暗线在此隐秘勾连起来,直到那艘奥匈帝国的战舰出现,一番斡旋之后,船续前行。

此处片名的出现,如一个暗语般,主题由此翻转回复,塞尔维亚难民的交接,引出政治的暧昧与历史真相的不可知;葬礼、船沉,似乎又是关于昨日世界的可悲落幕。但费里尼狡猾地一下子把镜头拉出,镜头外忙碌的摄制组、那倍显刻意的拙劣棚景暴露眼前,第四面墙轰然倒塌之时,主题回到一开始的电影自反,但费里尼到底想讲什么?

这部作品展现出了丰富的多义性,在我看来是一次对艺术边界的再次确认,是作为艺术创作者的自嘲、自省与自勉。黄金时代已然逝去,艺术试图再现的历史充满不可知,而作为本体的艺术面对威权又是如此无力,费里尼对艺术的永恒与真实性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但无论如何,在虚假的大海之上,记者(导演)依然愿意和臭不可闻的犀牛(存在/现实)船续前行,这或许是这部电影的片名背后,费里尼隐藏的真意。

 3 ) 船续前行

对电影逝去的时代怀着戏谑的感伤,古怪迷人的艺术家们与为了剧情推进而设置的政客与难民,前期带着一贯的暧昧色彩,对艺术的热爱盖过了阶级讽刺色彩。那些微小的古怪在费里尼的操控下是如此迷人。最后他在与观众的玩笑中展现了一个相当戏剧化的传统结局:艺术家对新时代的抗争取得了胜利。然后立即向下转入现场拍摄,告诉所有人:“假的,全是假的!”“我也不知道结局!这都是我随便拍出来的!”费里尼一个人载着那只对旧时代思念万分的恋爱的犀牛,在大海中随意漂泊。这部作品可以说是费里尼在暮年时对待电影态度的展现。

 4 ) 恋爱的犀牛

对电影逝去的时代怀着戏谑的感伤,古怪迷人的艺术家们与为了剧情推进而设置的政客与难民,前期带着一贯的暧昧色彩,对艺术的热爱盖过了阶级讽刺色彩。那些微小的古怪在费里尼的操控下是如此迷人。最后他在与观众的玩笑中展现了一个相当戏剧化的传统结局:艺术家对新时代的抗争取得了胜利。然后立即向下转入现场拍摄,告诉所有人:“假的,全是假的!”“我也不知道结局!这都是我随便拍出来的!”费里尼一个人载着那只对旧时代思念万分的恋爱的犀牛,在大海中随意漂泊。这部作品可以说是费里尼在暮年时对待电影态度的展现。

 5 ) 在摄影棚里向逝去的大船说声再见

创造一个梦,然后打破。驶出一艘船,然后沉没。

影片的最后,费里尼戏谑式的让摄影机进入镜头,大船摇晃,即将倾覆,却只是发生在一个摄影棚。海水只是塑料袋,太阳和月亮只是背景布,没什么大不了的。

更早时候,73年,佐杜洛夫斯基在《圣山》里也做过类似的事。

船续前行,塞尔维亚的难民船对奥匈帝国的军舰扔出了一个土炸弹。这动机或许是来自于曾经的仇恨,这或许是那年战争爆发的节点。但一旦这一切,仅仅是发生在一个摄影棚,所有严肃的沉重的便已然不再重要。

历史似乎成了一个玩笑,因为费里尼的指挥家继续在甲板上指挥着那场合唱。没错,他们在认真地、用力地歌唱。

看完这部片子的我,仿佛被置于与那些人同样的摇晃之间,我明明知道了一切,也明明知道或许是可以重新创造这一切的,我却依然长长的怅然,再一声叹息。

皮娜鲍什好美呀。当然惊喜的“彩蛋”不止这位女神。

锅炉房的工人,和船被击中之后船厢里滑行的钢琴,不就是《海上钢琴师》么。

海水涌入后漂浮的行李箱,和即将被淹没的角落处的爬梯,不就是《泰坦尼克号》么。

这艘大船,先是一些人,他们聚在一起高雅地进食,赶着飞进来的海鸥,看着一面夕阳一面蓝月,只为将一个逝去的、他们共同仰慕的声音,送回到属于它的小岛。

后是另一些人,他们聚在一起只为了逃亡和活命。

但去他吗的,所有的人,都可以在这同一只大船上跳舞。

跟着一个塞尔维亚男孩上了船的那个少女,她太美了。影片里的毫不吝啬的多个镜头,太难忘了。

那头犀牛得了相思病,后来或许被廖一梅和孟京辉接到了中国。救生船安稳的行驶,记录者在梦里离开。

让幸存者幸存,让逝去者逝去,让歌唱者继续歌唱。

假如战争真的爆发,假如时光必须道别,我情愿停留在涌进了海水的大船里,在它倾覆之前,看完眼前还没放完的某部影片。

 6 ) 一艘船上的众生相(短评没说完的话)

每次看费里尼的作品,都大呼不愧是大师啊,然后就要缓好久,这次看船续前行也是如此啊,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是极致的精良耐人寻味。

先是黑白默片致敬无声时代,然后渐变成彩色片子,把形形色色的艺术家和贵族,因为送葬一代名伶的骨灰,聚在了一艘船,通过一位记者,把他们再串联起来,这已经是一个众生相了! 没想到还加入了难民同船,这又加入了不同的阶级视角,更是把这帮贵族和艺术家的本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爱的小船模型、有点怀疑泰坦尼克号的导演是不是借鉴了这部片子,因为到最后,大家高唱歌曲,从容不迫,然后才下船。 第一顿吃饭,厨房里的镜头特别快,而餐厅里却特别慢,一下子对比就出来了,贵族艺术家们的悠闲,是需要厨房里多少人的紧张与忙碌,才能得来的啊。 音乐真是无国界啊,靠着音乐大家跳起舞来,原来的界线也打破了! 众位歌唱家观看锅炉房时,大家飙歌,感觉人家唱得都好好听又好轻松啊,此外就是当时整牙业还真不行,有几位演员要么缺牙,要么有龋齿。 是不是导演在每部作品里,都会安排一个遗世独立有些精灵仙气一尘不染的女性角色啊? 对于战争偶然性的思考,最后只剩下了穿着轻便的记者和一只曾经奄奄一息的犀牛,在海面上渐行渐远。

 短评

确实是费里尼最被低估的一部作品,把电影发展史和欧洲旧文明浓缩在一艘大船上。罗马电影城超高的棚拍技艺露出一角的幕后也与记者对镜自说的间离效果完美契合。默片有声彩色,快放歌舞歌剧古典音乐,贵族到难民逐层阶级的各色人等,把这样一个大舞台片场又变为热闹非凡的马戏团。还有《恋爱的犀牛》布景和《泰坦尼克号》cp的惊鸿一瞥,骨灰飘散战争开始,资料馆修复版。

5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电影的不可信与电影的使命。音乐和舞蹈具有共通性。以默片的形式作为开篇,契合时代背景气质。费里尼早年当过记者,于是在本片中再次化身记者来做现场报道。费里尼曾说自己是个说谎者,契合电影中记者说话的不可信。而最后片场拍摄的揭示,又暗示记者同导演一样,都是说谎者,都是把虚拟与真实相互交织的记录者。换言之,从新闻现场到拍摄现场的过渡,便是由一个“真实历史”到“虚构事实”的转变。从记者打破第四堵墙的那刻起,费里尼就在告诉大家,历史的“不可信”。而恰是“不可信”造就了艺术的诞生。显然,费里尼把历史变成了一种艺术的力量。戈达尔曾说,电影的使命应该具有捕捉保留历史的能力。电影和音乐一样具有共通性。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拥有敏感的灵魂。

8分钟前
  • Cloud-D-Zoro
  • 推荐

一战前骄奢华丽但也跳蚤遍布的欧洲随着名伶的葬礼一起沉没了。看到最后突然想起来帕索里尼和奥胖一齐对费里尼的评价:he sings。然后看着这部电影不敢想象这是一部83年的片子-----居然这么老派优雅。20190624二刷,再次刷完之后还是好怅惘。

12分钟前
  • 安魂
  • 力荐

受困海鸥,催眠母鸡,锅炉房里飙高音,通灵异装白婚纱,时局评论翻译误读,难民宴习一窗之隔,异教学术自由共舞,献给《昨日世界》的交响葬礼,独善其身犀牛奶……从众人不断回头张望镜头的伪纪录老胶片黑白电影,到战争起源的第四种解读打破第四面墙抽离片场重新交予镜头,费里尼式的浪漫主义怀旧,不错

17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费里尼可以进行如此平静而带点优雅的叙述,我折服了。我以为他的疯狂是与生具来的,但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出他比我们所能想象得还要丰富。PS开场的黑白默片很赞。。

20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在费里尼序列中相对冷门,但很有意思。开头黑白默片转彩色声画,帧率也骤然减缓。记者跳进跳出、叙述的不可信、人造“海浪”、摄影机现形,导演一边造梦一边破梦,玩得不亦乐乎。美术透着老派的优雅,古典音乐又聚起人物之魂,阳春白雪堆里闯入下里巴人,跨阶级载歌载舞的和平只是昙花一现,战争以颇为戏谑的姿态打破一切,毕竟“以乐写哀”是费氏看家本领啊。P.S.船难部分简直是泰坦尼克的雏形。皮娜鲍什饰演的公主太美啦。(20201122资料馆4K修复版)

21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柔和歌剧与更多细声絮语取代一贯的喧闹争吵,克服掉了观看费里尼的最大障碍。来往乘客的发声、唱腔构成电影节律,散文的结构和语法,阅读散文一样地,阅读电影,更纯粹的情感驱动使然。1980s十佳,暂时的费里尼top1。

25分钟前
  • 迷宫中的站起来
  • 力荐

从默片转入有声彩色片、旁白作为角色的参与、古典乐与歌剧的引入,晚年费里尼越发像个老顽童,几乎是随心所欲地玩味声画光影、叙事转承;棚内摄影比较无语,室内戏的调度依旧很棒;最后摄影机退回轨道,揭开银幕一角,完成三层叙事(假如算上观众,那得四层了)。

2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名流与名家汇聚一堂,只有无可挑剔的高雅,任何猥亵污浊,都只好在暗角进行。唯独遇上底层与难民,那些俗不可耐的虚伪与做作才好“光明正大”地引吭高歌。锅炉房那些假慈善姿态与竞争式炫技,才是这场大戏的开幕。斗争、战乱、流离、死亡,全是点缀,夺不走他们演出的高光。就让犀牛化作飞龙,借壳遁形,遗留一船腌臜,自顾沉沦。三星半。(气质超然的盲女竟是皮娜出演。话说那位40岁的阿哥是不是喜好男色?可惜是个丑角)@资料馆

32分钟前
  • Mr. Infamous
  • 推荐

4K彩色修复版,费费把“马戏团”又搬到了海上,是他在影像表达上的一次大胆探索,开篇黑白默片,中部意识流白描,收尾歌剧电影。依然“戏中戏”的处理方法,Fellini以自己的方式还原(戏说)一段尘封历史,出场人物众多(抱歉记不全人名),歌剧演员,德国贵胄,通灵术,塞尔维亚人,病犀牛,厨房的表演秀,舞蹈与大海……关于巨轮Gloria号上的众生浮世绘,兼谈意国如何卷入一战前因后果(关于塞尔维亚少年给奥匈战舰扔炸弹的猜想),不过看来Fellini还是不太擅长驾驭历史剧,尽管奇思妙想频出,但就有限的电影体量无法承载他过大的野心与旺盛的表达欲,总体无失误亦无惊喜,大致居于Fellini作品系列中游。ps,话说卡神封神之作《泰坦尼克号》的海难场景真没借鉴这部《船续前行》?#费里尼百年诞辰放映.资料馆留影#

36分钟前
  • 瑞波恩
  • 力荐

7/10。费里尼挑战电影的不可信:兴师动众的歌唱家将一只厨房的鸡催眠,可笑的是除了记者和鸡一样被歌声催眠,观众均没睡着,意在表达记者是最易上当的职业,所以用记者‘‘客观报道’’展开的叙事并不可信,记者对两船沉没的解释漏洞百出,他先说是位塞族青年向战舰投手榴弹示威引起,因为青年和女友一起下船,他将其夸大成爱国胜过爱情的英雄,接着胡说八道,一会是奥匈战舰自己不小心烧到了弹药库,一会是奥匈战舰为引发国际事件蓄意而为,结尾乘客为维持游轮的平衡慌乱地跑来跑去,镜头突然切到塑料波浪后的摄制组,画面从彩色变为褐色,记者和犀牛同舟共行,揭破电影给观众设的圈套。此外记者采访公爵当前国际形势,记者的翻译把悬崖一词混淆为火山口,而通灵仪式上已故演唱家最讨厌的歌剧[蒙娜丽莎]竟然神奇地掉出书橱,说明叙述者还不如迷信准确。

41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1.开篇默片过渡有声再过渡彩色片,结尾镜头后退展示摄影棚与拍摄团队,旁白作为“角色”进入镜头中,导演玩性大起;2.“你知道吗?犀牛奶是一流的”。难忘的最后一幕!

45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1、罗马电影城最后的辉煌。2、开头的默片真有范儿。3、费里尼老师搭了一条船,用塑料布搭了一片海和一篇天,这是什么精神?这是牛逼这是神!4、谁还要看剧情……这片儿是音乐逻辑,小曲子也好,歌剧也罢,费老师玩得很开心。5、卡神!你丫拍《泰坦尼克》前是不是看了这部片!

46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费费的[泰坦尼克]巨轮由[阿玛柯德]驶出,又见白纱遮面女,说书人演进为边对镜解说边参与叙事的记者。黑白默片开篇转有声至彩色,展露摄影棚收尾,镜对镜同[蔑视]。日月同辉,塑料布+鼓风机海如[卡萨诺瓦]。悬吊冲洗犀牛,互飚高音,难民态度,甲板群舞。语言游戏:翻译-坐火山口上,色听联觉,玻璃乐。(9.0/10)

5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默片开头,出镜记者,戏谑众生,棚拍现场。记者报道与结尾拍摄开放性时空,想起泰坦尼克号、海上钢琴师和中国的高兴...晚年费里尼

5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这个「大船」其实就是电影本影,它一直扬帆驰骋在幻境的海洋之上(用塑料布来模拟波涛真是吐血),在电影里大家总是矫揉造作,貌合神离,总怀念过去的好时光,也只有在电影里,贵妇和船工可以齐声合唱,绅士和难民可以携手共舞,外部的「黑恶势力」也总想着来搞破坏,而那些最快跳上救生艇的往往是喊共沉沦口号最响亮的人……最后,船继续前行,电影当然也得前赴后继地拍下去啊(睡了三分之一)

58分钟前
  • Bla©kie
  • 推荐

苏州“费里尼百年”影展第二部片子,费里尼后期的也是相对冷门的一部片子,但却给我带来了足够的惊喜。封闭空间一直是我的菜,许多大导演都会选择拍一部封闭空间的片子还展现自己的功底,这部《船续前行》用一艘游轮勾勒出了属于费里尼的封闭空间阶级画像。上流社会的奢华生活一直是费里尼唾弃的,宗教信仰也是费里尼所怀疑的,在这部片中描绘得更加直接,船底锅炉房的工人,甲板烤火的难民,上层吃大餐晒太阳的艺术家,阶级分明,有些人聚在一起只为散一盒骨灰,而有些人却聚在一起逃命。而最终能够逃离的只有兽性本身。

60分钟前
  • august
  • 推荐

有两部片子,我看完后激动地写了日记,一部是伯格曼的《呼喊与细语》,一部就是费里尼的《船续前行》。

1小时前
  • XX
  • 力荐

这部电影真是奇妙到无法形容,太不可思议了,癫狂又带着愁绪。一睹皮娜真颜!原来泰坦尼克号和“恋爱的犀牛”都是这里来的!

1小时前
  • 米粒
  • 力荐

#4.0 苏艺费里尼影展1.这是一部被后世的电影人广泛借鉴学习的电影,能比较明显看出的就有卡梅隆的《泰坦尼克号》以及托纳多雷的《海上钢琴师》这两部电影。2.影片的很多细节体现胶片时代电影人的智慧,大海、天空、犀牛、鸡、战舰等模型制作的很用心,而结合室内拍摄可以极大的节约拍摄成本,导演也可以把拍摄重心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剧本的打磨上。3.全片几乎都是静止镜头,与我之前看的费里尼许多电影爱采用运动镜头和喧闹的音效截然相反,影片内在的古典人物形象与古典配乐配合的相得益彰。4.记者形象本身可以看作是费里尼本人所设下的一个圈套,结合片头与片尾的色彩设计,还有记者面对镜头的叙述态度,某些时刻的戏谑、搞笑其实都是模糊观众对角色本身的印象,费里尼通过记者展现了信息传递上矛盾论,既有语言上,也有视觉上的。

1小时前
  • 滝ちゃん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