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的心灵

HD中字

主演:埃玛妞·丽娃,菲利普·努瓦雷,爱迪丝·斯考博,萨米·弗雷,勒妮·德维莱尔,让娜·佩雷,埃莱娜·迪厄多内,Richard Saint-Bris,Jean-Jacques Rémy,Harry Vardier,雅克·莫诺,吕西安·纳特,Daniel Villattes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196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寂寞的心灵 剧照 NO.1寂寞的心灵 剧照 NO.2寂寞的心灵 剧照 NO.3寂寞的心灵 剧照 NO.4寂寞的心灵 剧照 NO.5寂寞的心灵 剧照 NO.6寂寞的心灵 剧照 NO.13寂寞的心灵 剧照 NO.14寂寞的心灵 剧照 NO.15寂寞的心灵 剧照 NO.16寂寞的心灵 剧照 NO.17寂寞的心灵 剧照 NO.18寂寞的心灵 剧照 NO.19寂寞的心灵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寂寞的心灵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黛海丝是个爱好文学艺术并希望得到别人肯定和关怀的女郎,她有稳定安逸的生活环境,别人都羡慕不已,但却没人了解她内心的孤独。结果她因为得不到关心而企图毒死丈夫,被控谋杀后却得到人们的同情。丈夫不愿家丑外扬,连同她的父亲恩威并施,终于让她无罪释放,但她却一路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结婚的盟约、婚后生活的无聊、父亲的私欲、丈夫的不解风情、倾慕的男孩远走高飞等情节后感到了无生趣。从此丈夫把她当作疯子,她则以烟酒浇愁,越发寂寞痛苦。  影片取材自法国著名作家、诺贝尔奖得主莫里亚克的文学名著,并由他亲自编剧,《广岛之恋》女主角希娃担纲主演,赢得威尼斯影展的最佳女主角。影片忠实还原了莫里亚克原著的精髓,那种透入心骨的寂寞和痛苦强烈地渗入观众的心灵,文学意味很重,偏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活动,夹杂有倒叙和回忆的表现手法,有当时法国电影左岸派崇尚的意识流痕迹。中环英雄诡影迷情声入人心第一季悬崖上的野餐玻璃花我的邻居山田君赎罪赤裸女特工3太阳的后裔铠甲勇士捕王潜行者1979舞魅天下 第十一季鸣龙正当燃恐慌第一季植物学家的中国女孩我老婆是凶手克伦威尔毕业舞会2020第二次被异世界召唤风的故事我是大哥大电影版实习医生格蕾 第三季淮上人家爱4狂潮狩猎聚会东经北纬燃情狙击手冒牌的伯爵地老天荒特工总裁俏冤家捷京谍影过早埋葬月光照耀如常省港旗兵2:兵分两路不明身份爱的阴霾但愿君心似我心第二季怪物计划声优女孩海盗埃里克昆虫物语风速极战开封奇谈拳天下之拳力

 长篇影评

 1 ) 关于抑郁症和自由

抑郁症有多折磨人,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那些没到那个程度的人只有旁观的资格。

《寂寞的心灵》,是我在凌晨三点处于失眠状态下找出来看的,没有了解剧情,只凭这影片的名字,我就知道这是我此刻正需要的一部电影,它一直在静静地等待着某个凌晨三点,等待有人点击了播放两个字。

不知道是不是大姨妈推迟的缘故,春天的空气里有一种刺激人发狂的东西,莫名地,就需要处理无处宣泄的情绪,它像一只野兽,住在你的心里,用一双发红的眼睛,窥探着外界的一举一动,然后选择好一个时间,迅速爆发。

女主一度压抑的情绪,颇具破坏性的情绪,隐藏在她平静地、毫无波澜的表情下。与安情人的暧昧只不过是她对抑郁的转移,信,也只是有去无回。那心中的野兽,终于在大火烧来的时候苏醒,她急于摆脱现状孤注一掷。在东窗事发的时候,她依然是这样平静,就好像这种终结是她想要的,自我毁灭的倾向是抑郁症的一个症状,没错,这是种病。

没想到,以家族名誉为重的丈夫贝纳替蓄意谋杀自己的妻子做了伪证,于是女主被软禁在房间,这是她最大的活动范围,她失去了生的意志,每天吸烟、沉思,愈发消瘦,形如槁枯以至于安再次见到她时不由自主地震惊。

当贝纳向她承诺等安结婚后她就自由的时候,她心花怒放,虽然到嘴角也只是一抹发自内心的微笑,但我能感觉到她的快乐,她马上就自由了,抑郁症找到了出口,治疗那些败坏的、腐烂的情绪最好的药就是自由。她说,我要去巴黎。

巴黎,人群,她的笑很自信。

————这真的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导演果然是双鱼座,具有双鱼座的纤细和敏感,如此好作品!

 2 ) 寂寞的心靈

喜歡奧黛麗·塔圖(Audrey Tautou)腦海裡喚起一部舊片子… …泰芮絲她的心靈還是沒有出口,絕望的軟禁也沒有摧毀她,反而終於摧毀了那些困住她的人。他們在她的獨特前讓步了,讓她去直面更多的生活。那流露出發自內心心底的笑容,自由走上巴黎街頭的結局,美好得不太真實,雖然或許可想象,巴黎也未必能夠撫慰這樣的心靈。也許只是導演對這個多彩的世界依依不捨的手法。泰芮絲說過,他們談論政治,談論八卦、打獵,不談論感受。但正是新婚后的泰芮絲最需要家人關心她感受。泰芮絲丈夫,是個有教養的男人,他總是親吻著泰芮絲,提出希望在她懷孕時多陪陪她,說打獵了鴿子給泰芮絲煮湯補補,但是泰芮絲不喜歡打獵的血腥,心裡不能釋懷,又拒絕和丈夫散步。泰芮絲開始糊塗了,沒有照顧好丈夫的病情,還做了危及丈夫性命的事情,丈夫並不是不生氣,為了家族的面子,和保護泰芮絲,向法官做假證詞,說是自己糊塗弄錯藥水份量。但對泰芮絲而言,女性的壓抑,餘生的軟禁,這樣的後果,都是家族的自私自利所致——他們不談論感受!整個故事節奏一點不快,圍繞泰芮絲前半生陳述開來,卻讓觀眾意猶未盡,如果您是泰芮絲會怎麼抉擇?

《寂寞的心靈》怎樣才叫寂寞?女性需要強大的是心靈,一顆包容的心才能保護自己。泰芮絲是女性,她最後也需要男性保護的。巴黎真的不缺煙灰缸,可是換個角度看上去,怎麼覺得丈夫始終不渝的愛著泰芮絲。

 3 ) 克劳德.米勒的寂寞道别。

【寂寞的控诉】

影片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弗朗索瓦.莫里亚克1927年创作的同名小说。故事来源于真实事件。

1922年,法国西南部的波尔多,松树环绕,苔蕾丝家境衣食无忧,她热爱文学艺术,思想独立崇尚自由,年幼的苔蕾丝對一同长大的表妹安妮暗生情愫,對真爱的向往却被埋葬在父母安排的联姻中,她嫁给了安妮的表哥。物质的丰裕安逸难以排解苔蕾丝精神的空虚,她渴望被肯定被关怀,却只得到丈夫漠不关心的回应。苔蕾丝在毫不和谐的婚姻中经受着痛苦的磨合,其实夫妻彼此都深知这只是一次利益的结合,与爱情无关。怀有身孕的苔蕾丝与安妮的葡萄牙恋人发生暧昧感情,然而恋人不告而别,苔蕾丝内心的孤独更是无处排解。

丈夫不解风情,歇斯底里。一次偶然,苔蕾丝发现丈夫每日服用的药物中需要添加砷,苔蕾丝酝酿着杀意,悄悄加大了砷的剂量。几乎成功之际,事情败露,苔蕾丝被送上法庭,家族为了维护声誉将大事化小。苔蕾丝虽被无罪释放,却牺牲了自由,被单独幽禁在乡下,不许她与外人和女儿相见。自此不见天日,终日与烟酒为伴,日渐消瘦。

多杜扮演的苔蕾丝孱弱苍白的面庞下,有一颗始终被寂寞阴霾笼罩的心灵。她身处于错误的年代、错误的家庭、和错误的婚姻中,当周围的一切希望都丧失,谋杀成为她认为唯一能选择的救赎方式。在故事中犯罪成为一种解脱甚至是挑衅的途径,苔蕾丝从没有后悔内疚而是感到自豪。故事讽刺地安排了一场不公平的开脱(父亲和丈夫的恩威并施下,苔蕾丝给出假供词以维护家庭的声望),使故事意义升华到對那个年代被宗教父权桎梏和金钱利益沉重压制,禁止让女性独立的社会的控诉。

【忧愁,是我挥之不去的秘密】

从处女作《行走的最佳方式》到这部译作《寂寞的心灵》,米勒镜前的人生往往是私人化的,隔绝的,又藏匿着危险和不安分。“完美只会令我厌烦”,米勒从无意虚构美好,而专注于窥视人内心的伤痛压抑,故事中那些无处可觅的安慰,如影随形的寂寞,像是在远不可及的地方對观众耳语,不会令人不愉快却难免感同身受。

米勒生于犹太家庭,父亲是左翼激进分子,叔叔从集中营逃亡出来。在讲述二战中的家庭悲剧的影片《秘密》中,米勒對自己的身世有所映射。“我关注人性的残忍,” 米勒曾坦言自己的创作焦点,“特别是對女性和儿童的忽视和虐待。 这或许并非是一种自传式的情节,我的父母都很好,而且我的童年也算是比较正常平顺。但这些是我记忆中的一种强大的情绪,带着欢欣和恐惧从童年飘来。”

虽然米勒并不算是一个拥有鲜明强烈个性标签的导演,但他每部作品的情绪和基调却非常统一,他故事中的人物总处于被压抑和忽视的环境中,精神世界却深藏着一些遥不可及的东西,而且表现得病态又激烈。《秘密》中孤独的小男孩自小就幻想有一个什么都比他强的好哥哥;《告诉她,我爱她》中杰拉尔.德帕迪约近乎疯狂的追求着永不可得的爱情; 《看她們如何跳舞》中两个互为情敌的女人一起沉浸在早已消失的情感里难以自拔;《雪地里的魅影》中小男孩总是反复做着在自由和死亡中纠结的噩梦。

然后,米勒再残忍地把一切往更深的泥泞中沦陷,告诉你真实只会更加不如所愿,并且不会得到什么慰藉。《秘密》中小男孩的哥哥真实存在,而且死在了集中营里;《告诉她,我爱她》德帕迪约的执念只得到前女友无情的逃避,唯有自我毁灭。

《寂寞的心灵》像是米勒對自己创作理念的总结,女主角始终处于压力的中心,难以逃脱,就是找到出路也只会带来更深的痛苦。在多角关系的情感角力中一次次经受打击,而这一切只有自己知晓和面对。好在这次米勒有些柔和妥协,不同于原著,米勒给了一个光明的结局。丈夫最终给了苔蕾丝自由,让她能在梦寐以求的巴黎街头自由漫步。

【大师们的阴影】

20岁的克劳德.米勒进入法国电影高等学院,在新浪潮时期成为多位大师的助手,参与过布列松的《驴子巴特萨》、雅克.德米的《柳媚花娇》和戈达尔的《周末》。

米勒常被拿来与特吕弗比较,他也承认自己的作品多少受到特吕弗影响,采访中也总爱提及特吕弗。刚入行的米勒做过特吕弗数部作品的制片人,在《野孩子》中扮演过角色,1988年,米勒根据特吕弗死前创作的30页手稿,改编完成《小女贼》,一跃成名。

米勒在新浪潮期间受益良多。然而这些经历却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双刃剑,时至今日,尽管米勒對人性的看法更为黑暗和消极,但他的作品总是带有一些微妙的特吕弗的味道。特吕弗曾说:“说到影响,我觉得我跟他(指克劳德.米勒)是相互的。
” 对于外界的比较,米勒也有些无奈地承认:"从特吕弗身上学到是是勇于去接触大部分的观众,影片应富含以人为本的态度和拒绝说教的才能。"

除此之外,编剧出身的克劳德.米勒也受到布列松和夏布罗尔的深刻影响,他偏好心理惊悚和悬疑题材,在文学改编方面才华出众,他的作品总带有60年代的作者气质,专注于心理描写和个人化文学式的叙述方法。这也使得他后期的创作近乎隔离在时代之外,略显局促和沉闷。

1962年,《寂寞的心灵》曾第一次被乔治.弗朗叙成功搬上银幕,女主角苔蕾丝由《广岛之恋》女主角埃玛纽.丽娃扮演,并为她带来了当年的威尼斯影后,可谓珠玉在前。相对于米勒的平白克制,弗朗叙与莫里亚克共同创作的剧本,遵从原著,采用倒叙,从法庭审判开始讲述,抽丝剥茧揭示人物背后的动机,情绪一触即发。

克劳德.米勒對原著的叙述方法做了很大的改动,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某种程度削弱了故事悬疑的张力,也使得人物行为令人费解,更像是无病呻吟。米勒认为线形讲述的方式,情感效果更为强烈,但评价见仁见智,《星期日报》赞扬影片“以让人难以忽视的视觉魅力点燃了丰富饱满的人物情感,” 《电影手册》则认为“在對苔蕾丝的内在生活的剖析上,影片还是显得太过克制了些”。

【不安分的女人们】

“女人,是我眼中最美丽的风景。她們脆弱又令人捉摸不定。事实上她們的外表和内心常常不一致,一切都是因为她們而开始,也因为她們而悄然结束。”

米勒對女性的刻画总是他影片中最动人的部分。米勒细腻敏感的天性,使他电影中的女性性格独特,令人过目难忘。她們的美丽是复杂的,也不仅是美丽而已,因为米勒需要观众看到不是外表纯粹的美好,而是某种表里不一,是故事中最不安定的因素。

夏洛特.甘斯布与米勒的两次合作成就了她经典的银幕少女形象,《不害臊的姑娘》中夏洛特野性又怯懦,不是如同法国少女午后阳光般的灿烂,而是伴随着成长的焦虑和忧伤。《小女贼》中的夏洛特,让已婚男人为之付出真心,眼看日子会变得更好,却难弃骨子里的躁动不安恋上浪子,为他偷东西怀孕坐牢,悲剧收场。在米勒的电影中,夏洛特总是孤单的,尽管也与人互诉过衷肠,在温暖的棉被中相拥着共眠,却都只是匆匆过往。她始终孤独,眼神却也始终清澈着。

金发碧眼的卢迪维娜.塞涅在米勒的电影中则是另一副模样。《小莉莉》中,尽管用丰腴欲滴的胴体,缠绵悱恻着年少轻狂又没有出息的于连的身体,她却不安分地渴求成名,主动向制片人献上嘴唇。米勒电影中女人即使处于安逸且梦想成真的境地,她們也是不快乐的。莉莉如愿成为明星,却比之前更加寂寞孤独,不知所措。《秘密》中卢迪维娜虽然以人妻形象出现,却依然固执和自私,发现丈夫的出轨后,她没有质问,而是悄无声息,在逃亡路上,她向德国军官承认自己是犹太人,还拉上儿子一同坐上驶向死亡的卡车。米勒电影中的卢迪维娜,在开始时,总是惊人的美,而末尾处却令人心碎唏嘘。

当米勒邀请多杜出演《寂寞的心灵》时,多杜说:“我很感谢他,这次出演《寂寞的心灵》是一次完全的颠覆,是挑战。” 确实,苔蕾丝这个角色给观众呈现了完全不同的多杜,她干瘪,甚至有年老色衰的倾向。她危险阴郁,没有笑容。多杜素颜出镜,抽烟不止,为这部影片付出不少。米勒说:“如果你看到的多杜是丧失灵气和活力,甚至是有些疲惫不堪,那么她就成功了。”

【告诉她,我爱她】

其实克劳德.米勒本人远没有他的作品知名,他低调专情,谦虚腼腆,對工作一丝不苟。少产,创作也表现得四平八稳。一系列文艺作品之后,米勒有四年只拍广告,直到《夜审》的成功而回归影坛。

如同那些一生致力于电影创作的前辈们,米勒同样對电影一往情深。2009年的《吾幸母存》,抱病的米勒无法独自执导,只能在儿子帮助下完成影片是拍摄。在拍摄《寂寞的心灵》期间,米勒也定期要去医院治疗,工作过程非常辛苦。

米勒曾在《小莉莉》中通过年轻导演于连和制片人布利斯之口,传达對电影商业与艺术间取舍的困惑和无奈。那位年轻时执意追求电影理想而难以得到肯定,而后获得机会,将亲身经历拍摄成电影的小伙于连,或多或少是米勒對自己的写照和审视。电影如常开拍,还是那些人还是那些事,只是心境已经不同。

《寂寞的心灵》虽算不上完美的句号,却也算是不无遗憾的道别。电影散场时空荡荡的影院和残留的寂寞的气息,就像于连看着莉莉消失在海边的森林中一样,在这里她不复存在,在将来的某个地方还会重逢。

那些寂寞的故事还会反复上演。

 4 ) 有钱才能任性

不看演员表都没认出是天使爱美丽的女主角,塔图年长后面相看着挺精明的,不像爱美丽那样傻白甜。 影片从两个女孩子疯玩开始,分享心事,到后来却友谊不再。性格叛逆的女主遵从世俗嫁给了闺蜜的哥哥,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渴望自由的生活而不得,几年里累积了不少负能量,最终对丈夫下手。 丈夫发现真相后为了维护家族名誉和拥有女主的巨额财产在法律上为她开脱,一开始软禁她,之后又放她自由。最后一幕在巴黎街头的露天咖啡馆,丈夫对女主的离去恋恋不舍。编剧把丈夫拍得好温良恭简让。 有钱才能任性。穷N代做错事别指望别人会宽恕你。

 5 ) 从来不见你情绪激动的样子。

没有人能压抑自我,被压抑的天性会拥挤得投射在自己的周围。这个世界会给你两个选择,一个是接受它,并打开枷锁;另一种则是永生的自我放逐,将自己锁在高塔。

她是个内向的理想主义者,忍耐着生活的平庸与真实,并艰难的活在失望与沮丧之中。她惯性的独自、沉思,并试图抓住脑子里每一个奇怪的想法。思考或许有时并没有需要疑问去解开,而是修补自己构建的梦。她不属于生活,也不属于梦。
每一刻,她都在忍受着这个世界,压抑着自己对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的向往,就连自己的肌肉都忘记该如何纵情欢笑。或者只有在下毒那一刻,她才终于体会到了一丝解放自我的喜悦。

如果你活的清高,必将被粗鄙包围。
如果你活得真实,必将被虚伪包围。
唯一的出路只有打开围栏。如果你不肯,生活将用另一种方法解放属于造物者的天性,破坏你的肉体,使你死亡并腐烂,一次又一次。

 6 ) 详细剧透及,理解女主

        偶然的机缘下一位长辈请我去看Thérèse Desqueyroux,她告诉我女主角是《天使爱美丽》的主演塔图,还有港译名是有些噱头的《弒夫告白》,此外对这片子我就一无所知了。毫无成见地沈浸在影片之中,却意外地遇到了这一部重点在心灵而非剧情的影片,对于看电影并不多的我而言,是这个夜晚的美妙惊喜。

***************以下为剧透

        1920时代的故事,以两个富家少女欢快地在林中嬉戏开头。林子里的树木笔直,一切都笼罩着朦胧的辉光。 林子的那一头是海,年轻的男子唱着歌,驾着有鲜明红帆的小船缓缓经过。 眉毛漆黑的少女叫苔蕾丝,她爱读书,安静的时候,表情若有所思。另一个少女安妮觉得读书是无聊的,她一刻也闲不住。 身为拉拉的直觉让我从眉毛漆黑的少女眼中看到了对安妮的情愫——也是对一种纯真之美的珍惜。安妮当着苔蕾丝的面猎下一只野鸽,苔蕾丝凝望着死去的鸟儿蹙眉沈默。这个画面让我想到《时时刻刻》,弗吉尼亚.伍尔芙蹙眉凝望死去小鸟的画面。她们一定是同一类人,敏感地在生活的细节中寻求象征的诗人。
        这一天分别的时候,安妮笑着说出大人们的议论:苔蕾丝过两年就该跟安妮的哥哥结婚了。于是孩子的时光落幕,镜头再一转,少女已经是成年女子。果然,是由塔图饰演成年的苔蕾丝,不再年轻甚至有些过于憔悴,然而仍有一分《天使爱美丽》中疏离俗世的气质,很适合苔蕾丝。
        人人都知道苔蕾丝的脑中总是“念头太多”,包括她的未婚夫。不过即使她自己也相信婚姻是个办法,令她安稳下来,合于常轨。两个家族的联姻没有什么选择,安妮的哥哥有些得意地告诉苔蕾丝,结婚后将有多少松树林归于这个家庭名下。爱情在双方那里都看不出什么迹象,似乎对于双方也都并不重要。苔蕾丝缓缓点头,她永远显得冷静,但又有些恍惚疏离。即使蜜月中,丈夫在她身上蠕动之时,她也仍是那样一副若有所思的安静神情。
        后来的许多剧情是在书信中优雅地铺陈开来,让人意识到影片大概是改编自原著小说。电影的画面很静美,但缓慢的节奏大概也使不少观众发睏。若我再继续照着这样的节奏抒写下去,或许也要迷失在回味中了。还是尽量快些将本就极其简单的故事讲完吧。
        安妮爱上了那个驾着红帆小船的男子,但他并非家族安排好的联姻对象,安妮的哥哥带着苔蕾丝匆匆归来,家庭设法阻止了恋情。苔蕾丝同情安妮却并未相助,任安妮被父母接走软禁,令安妮非常失望。怀孕的苔蕾丝独自去见了海边男子,他来自巴黎,只是在短暂的休假中享受一段短暂的罗曼史,根本不想娶安妮。 他们谈到文学,他也看得出苔蕾丝的与众不同,欣赏而可惜。至于安妮,他说那样的纯真女孩会很快忘记这段往事,按家里的安排谈婚论嫁。的确,安妮疯狂过,但两年过去,终究平静甚至愉快地准备嫁人了。
        苔蕾丝的丈夫需要吃药,一天四滴,滴在水中喝下。一次发生山火,慌乱中他一天服了两次药,夜间就病痛不已。苔蕾丝观察到这一切,她一方面尽心照料病人甚至累得晕倒,一方面却又伪造处方,开了更多药水在水中事先滴下。丈夫几乎要死去之时,医生发现了伪造的处方,事情败露,苔蕾丝被医生起诉。然而为了家族声誉也为了地产,差点被害的丈夫却连同苔蕾丝的父亲,要求苔蕾丝做伪证,得以免罪。事后夫妻还要假装恩爱,实际却是将苔蕾丝软禁在乡下,禁止她见一切人,包括她年幼的女儿。
        苔蕾丝始终是安静的,并不歇斯底里,但她在绝食和一根接一根地抽菸中,日渐成为苍白淡薄的鬼魂,让偶尔来看她的丈夫一家震惊。故事的结局竟然意外地光明,丈夫意识到苔蕾丝的谋杀并非为了财产或是恨他,对她长期的囚禁似乎也已是足够的折磨惩罚,于是他放她自由了。最后的画面,是苔蕾丝神采飞扬地走在巴黎熙熙攘攘的街头。

******************剧透结束************

        电影的另一个中译名是《寂寞的心灵》,倒是可以说点出了“弒夫”的动机。苔蕾丝是寂寞的,她跟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她厌恶那些永远谈论打猎或地产或家族八卦的亲戚,她的心灵并不安于法国的乡下庄园。但是她别无选择,因此连她自己也一度幻想婚姻就能让自己死心。但是一颗饥渴的心灵却不肯安分,一切平静的生活表象都煽动着逃离的欲火。安妮诉说自己恋情的信,或许也让没有得到过爱情的她困惑又妒忌,安妮是她朦胧的初恋,所以她嫉妒船上的男子;她在乏味的生活中隐忍,从不曾放任激情,所以嫉妒拥有的安妮。在接到信,从“蜜月”赶回家的火车上,她幻想跳下火车,沈入车外旷野的雾霭。
        海边男子的那巴黎式的自由,是她作为一个女人、作为一个“乡下人”渴求不得的,所以她写信问他,一个怀孕的乡下女人会是他美好的回忆吗?她和男子的暧昧不是情欲的,而是智识上的,他们读过同一本书,他明白她的不同——人人其实都明白,但他觉得她不该忍受,而其他所有人都指望她忍受。于是,她那个关于巴黎的梦或者说关于自由的梦,终究扼杀不了,又冒出头来。沉浸在这梦中,她对初生的孩子是不耐烦的,孩子哭了很多声她才不情愿地去抱,而且她心烦意乱的拥抱也止不住孩子的啼哭。反而是安妮跟孩子亲近。尽管当失去一切的时候,她又无比惦记着这个孩子。
        山火烧起来的时候,苔蕾丝暗暗期盼着火向自己家的方向来。然而没有,夜间,丈夫爬下她的身体沉沉睡去,而她幻想着走到林间,点燃整个森林,让火光照亮禁锢着她的这黑沉沉的家族产业。这只是幻想,丈夫心慌意乱中过量喝下的药,却因为触手可及而成为现实。她其实是怯弱的,怯弱又顽强:她顽强到永远无法甘心于一眼能望到尽头的家居生活,永远无法不去思索不去审视地享受这些庸常,永远无法忍受丈夫和家人亲戚的鄙俗;但她又怯弱得无法明目张胆要求改变,无法去挣脱或者去死亡,无法起身跳出车厢,无法真正纵火——而是以这样平静而隐蔽的方式去谋杀那个简单粗俗的男人。一面对丈夫下毒,一面又尽可能地照料痛苦的丈夫。

        苔蕾丝是极不快乐的。她偶尔的礼节性微笑总是明显地礼节性。她也从不激动,这台词在安妮和安妮的哥哥口中重复了好几回,“从来不见你情绪激动的样子”。因为她“想法太多”,她不肯接受生活,她要思考生活;也许没有什麽可思考的,但她就是不能接受。她想追求的是什麽呢?也并非一个明确的目标。“我不知道想要什麽,但我知道我不想要什麽”。她想去巴黎,因为这是城市,是现代化,是对传统家庭的破坏,是《双城记》那好的坏的无所不包的时代的舞台,是纷乱然而无限的养料。

《时时刻刻》里的伍尔芙也不愿意在平静而美丽的乡间疗养,而是宁愿到伦敦去。若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这大概是反映了那个时代,向往自由却又久经家庭束缚的女性,那种没有出口也表述无言的痛苦罢;可是我站在近百年之后,却宁愿不这么去想,宁愿认为这一种“心灵的寂寞”,这种不安和飢渴,是无关性别的。苔蕾丝的丈夫同样被束缚在家族和庸常中,但他并不想挣脱,他感到满足。他的妹妹安妮曾有过一段激情,但是那仅仅是爱情,而非心灵的飢渴,当爱情逝去,她也安于生活。
        也许,总有一些人天赋异禀,就好像《时时刻刻》中,伍尔芙说,一定有人要死,而谁会死?“诗人,那些心怀梦想的人。”这有些不公,然而天生的诗人真的不存在吗?我自己似乎并非这样的人,也几乎并不愿意承认他们的存在;有许多标签是为他们准备的,比如”幼稚自私“、”无病呻吟“……然而,我却有时候会认出他们,迷恋上那敏感的双眼,透过这双眼中的悲哀感觉到生命。爲什麽诗人一定要死?“为了对比,为了让活着的人更加懂得生活”。《时时刻刻》里,“死去的诗人”,有伍尔芙自己,有那个曾经的主妇,却也有最后的那个男人——虽然他是男同性恋者,但,“心怀梦想”几乎无关性别。说“几乎无关性别”,是因为这梦想并非许多男人喜欢挂在嘴边的事业追求之类,而是飢渴的心灵所感受到的时时刻刻的逼仄——这样的心灵往往来自性别的少数派,Ta们的目光太灼人,思想太深入,穿透了这个“主流”的庸常世界,无法忍受满腔热血洒向这一片苍白。伍尔芙说,“永远直面生活;深深地了解它的本质。热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

        不过,这部片子里的苔蕾丝,依然相信着还有更美好的生活,甚至非常地具体——巴黎;所以她的心灵还不是没有出口,绝望的软禁也没有摧毁她,反而终于摧毁了那些困住她的人,他们在她的独特前让步了,让她去直面更多的生活。那流露出发自心底的笑容,自由走上巴黎街头的结局,美好得太不真实,虽然或可想象的是,巴黎也未必能够抚慰这样的心灵。也许暮年的导演对这个多彩的世界,终究是依依不舍的。

 短评

寂寞的心灵寂寞的电影……

6分钟前
  • 小山生桂枝
  • 还行

“内心狂乱激进,外表平和淡然" 很深刻能理解只是觉得为什么要这样莫名其妙。

11分钟前
  • 浅浅
  • 推荐

#BJIFF#空虚得及时填补,不然迟早憋出事儿。奥黛丽 塔图灵气不再

15分钟前
  • 井戒
  • 还行

很想打二星但结尾又还行

17分钟前
  • +
  • 还行

标准的世界名著故事有没有!奥黛丽塔图已然美人迟暮了。。。

18分钟前
  • 小油飞
  • 推荐

FREEDOM!

20分钟前
  • Sue
  • 推荐

不可活的太空虚

23分钟前
  • Diva Tequila
  • 还行

2013/12/9(一)18:00中山大學《33週年校慶系列活動》瘋‧小說圖資大樓3樓展覽室看的

28分钟前
  • Joe
  • 还行

演技大过天啊!没有艾米莉那死鱼一样却暗藏一切的眼神,这片子毫无生气

30分钟前
  • yolanta
  • 推荐

这些年来 原来Audrey Tautou也慢慢变老了

34分钟前
  • [Deleted]
  • 还行

根据发生于法国上世纪二十年代的真实事件,莫里亚克改写成小说,此片则由小说改编。剧中的女主是一个只爱自己而不受任何人的女人,她冷静甚而冷酷,缺乏人类的共通感情。她不爱她的丈夫,也不爱自己的孩子,甚而从心理上厌恶他们。正如她所说,她所做之事是无须理由的,只是任凭其情绪来行事。包括放火烧森林、给丈夫下毒等。影片取名寂寞的心灵并不对,她与寂寞无关,纯粹是精神的问题。塔图演得不错。

38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能算米勒的最佳作品了,换个女主的话,就给五星。。lol

40分钟前
  • Jessy.Sedgwick
  • 推荐

一个肉欲匮乏心灵贫瘠的女地主,在一场资源整合婚姻中窥视了爱情的可能性,继而用纵火、投毒以示反抗,最终靠自我折磨获得放行。塔图衰老干瘪的脸虽难看但符合一根筋的角色,丈夫的态度转变也是快(尽管全片节奏很慢)。这片看上去更像勒孔特的班底拍的。米勒应该是刻意选了类似甘斯布的小女孩出镜

43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太文艺了,前半段一直在铺垫,后半段才将力量推挤出来,过于通过画面刻画女主内心,若不是在电影院看而是躺在家里,很可能会睡着

45分钟前
  • 笑子
  • 还行

女主自私阴郁,典型欲求不满,不知自己究竟要什么,却觉得全天下都对不起她。婚姻是自己选的,老公是自己验货的,虽是个粗线条的俗人,至少对她并无恶待。她只是将父权社会中的生存压力,转化为一腔恶意,悉数指向了丈夫一人。想到朱令案与复旦投毒案,说她这是女性觉醒,还真叫人难于共鸣共情。

47分钟前
  • 匡轶歌
  • 较差

無味(UGC Les Halles S11)

52分钟前
  • 晃豆豆
  • 还行

这是香奈儿小姐前传吧。

57分钟前
  • 惘然
  • 还行

塔圖的選片哦……越來越陰鬱越來越焦慮……靈氣漸失。

1小时前
  • laomai
  • 还行

没看懂。

1小时前
  • 还行

资料馆,居然睡着。

1小时前
  • 冯凝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