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

HD

主演:德克·博加德,西尔维娅·西姆斯,皮特·麦克恩里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1961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受害者 剧照 NO.1受害者 剧照 NO.2受害者 剧照 NO.3受害者 剧照 NO.4受害者 剧照 NO.5受害者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明明是复仇剧,我却爽不起来....

俗话说,在生离死别里,最痛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今天,报姐就要怀着沉重的心情,给大家介绍一部阴郁黑暗的迷你剧——《被害人》(The Victim)

故事一开始,一位名叫克雷格的公交司机以被害人的身份走上法庭。

站在对面被告席的,是一位名叫安娜的母亲,她被警方以“煽动谋杀罪”起诉。

这一切,都始于多年前的一桩惨剧。

多年前某个黄昏,安娜九岁的儿子利亚姆独自出门买足球贴纸,却再也没有回来。

之后,人们在一座桥的底下发现了利亚姆的尸体:小男孩遍体鳞伤,死前遭受了痛苦的折磨。

是谁能够如此狠心,对手无缚鸡之力的孩子痛下杀手?!

没过几天,嫌疑犯就落网了。

但是——

嫌疑犯只比利亚姆大四岁,是个未成年人。

根据《人权保护法》,嫌犯被赋予了终身匿名权

警方不会公布他的姓名和相貌,即使犯下命案,在服完短暂的刑期后,甚至可以改名换姓,以新的身份开始新的生活。

虽然抓到了嫌犯,但对于安娜和家人来说,正义并没有得到伸张:他们无法质问杀人动机,他们无法得到一句道歉,更难过的是,他们甚至不知道嫌犯是谁。

一切的哀痛和折磨,就这样被法律的保护给淹没了。

案发七年后,杀子仇人刑满释放了...

他拥有新的身份,新的生活,甚至新的家庭。

而且,没人知道他是谁。

自利亚姆被杀之后,安娜的生活就翻天覆地,支离破碎了。

她一直无法释怀,一遍又一遍地看着儿子生前的录像;

她一直心惊胆张,不敢让另一个小儿子夜晚出门;

最主要的是,因为凶手并没有付出相应代价,她一直倍感内疚和愤怒...

就在此时,安娜从朋友那得到了尚未证实的信息,直指克雷格就是当年杀害利亚姆的凶手:

他出狱以后改名换姓,娶妻生子,岁月静好...

杀了利亚姆,他的生活竟然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而安娜和家人却备受煎熬。

其实,少年犯的身份信息都会被严格的保护,所以根本没人知道凶手的真正长相,也就是说,没有确凿的证据能证明克雷格就是凶手

安娜心中压抑了十几年的怒火此时完全爆发,愤怒胜过了理智。

在没有证据和把握的情况下,安娜注册了小号,将克雷格的照片和个人信息发到了网上。

同安娜一样,网络义警来不及深究真相。

短短几天,这条推送被大量点赞转载上热搜,当事人克雷格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变:网络暴力从天而降,亲朋好友另眼看待,甚至有人冲到克雷格家中将他打个半死...

差点出了人命,警方当然不会坐视不管。

警方怀疑是安娜将克雷格的信息发在网上,对她展开了调查,并以“煽动谋杀罪”起诉她。

人人同情的“受害者”,变成了四面楚歌的“嫌疑人”。

与其他犯罪题材剧不同,《被害人》跳脱了对于真相调查的聚焦,将重点放在受害者家属的心路历程

对报姐来说,这部剧给我带来印象最深的点,除了克雷格遭受的网络暴力以外,还有安娜的复仇之路。

先说网络暴力。近几年来,网络的力量,似乎发展到可以一手遮天的地步了。

所以,也诞生了一种毁誉参半的群体——网络义警

义警,即脱离法律框架后对违法犯罪的民间裁决惩治。

剧中克雷格被人肉之后,他就因为尚未佐证的信息指控,而遭到针对他本人的暴力行为,不管他是不是真凶,这些义警们极端盲目的行为都非常令人发指。

这让报姐不禁想起去年震惊全国的重庆公交车坠河案:在悲剧刚发生的时候,愤怒不已的网友们,便开始指责差点与公交相撞的小轿车司机。

在真相不明的情况下,“女司机害人”、“公交因避让小轿车而坠河”的各种猜想瞬间上了热搜,当事的轿车司机和家属也因为无端的指控,而被网友给喷成了筛子,最后警方不得不先将当事人给保护起来。

最后,调查结果公布:小轿车司机并无过错,反而是差点殒命的受害者。

真相出炉的一刻,当时大喊正义的义警们作鸟兽散,仿佛未曾发生过一样。但因为盲目,那个因车祸受到惊吓和伤害的可怜女人,又遭受了网络暴力的伤害。

有人去弥补吗?没有。有人去道歉吗?也没有。

剧中对这一现象进行反思,追问大众应如何面对真假模糊的网络信息。

网络上扬言正义化身的旁观者们,敲击着键盘,跟风地评论,在舆论盛宴的面前,真相仿佛不那么重要了。

从小到大,我们就听到不少关于“正义”的故事:劫富济贫的罗宾汉,嫉恶如仇的梁山好汉...

在看过瘾的同时,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以“正义”之名的行为,到底是路见不平的惩恶扬善,还是借口开脱的丑陋罪恶呢?

最后再说到编剧给女主设定的复仇之路,虽本剧故事线在于“凶手是谁”,但并不难看出,主题一直在往“复仇”的方向上带。

如果凶手的罪行可以被原谅,那么一开始为什么要选择犯下罪行呢?

如果忏悔是迫于受害者家属和法律的压力,那忏悔的真实意义又何在呢?

“宽恕罪恶,等于宽恕自己。”

这听上去非常自欺欺人。

如果受害者能够以此为契机来走出阴影,重新生活,那么无可厚非;

如果不能释怀,坚持寻求正义的伸张,那也不是什么错事,

只要不误伤无辜,不触犯法律。

学会放下,意味着自身的成长蜕变,并不代表着对于伤害的宽恕。

毕竟,一切噩梦的开始,就来源于首恶者犯下的罪行。

 2 ) 与善恶的距离

带着悬疑推理的心来到了这部剧,却发现几乎没有悬疑推理。但无法阻止这部戏之经典,他就像《辛特勒的名单》那般分量,驻足在你的心。每每想到,应该不是痛,相信编剧也不希望读者看后领悟的只是痛和苦,更多的也许是一份哲学层面的感悟。 不得不感慨去年有幸读到的《佛学到底讲的是什么》一直在思考文章的分析,到底想表达什么?一部这样的短剧竟然会给我不一样的感触…

那篇文章所表达的“色即是空”是真的空吗?我们所见、所闻、所感、所触是真的不存在吗?明明桌子就在我们面前,我的理解,并非是这个空,而是我们脑海里所对事情的定义与标签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人、经历、感情与一生…到底是你来掌管你的主人翁,还是被情绪所左右?你到底是你还是你情绪的奴隶?

万事万物的“空“完全取决于你如何去看待它,你如何去给它赋予意义。 《与善恶的距离》BBC版 推荐…

 3 ) 值得一追 (剧评,The Victim)

Out beyond ideas of wrongdoing and rightdoing, there is a field. I'll meet you there.

---Rumi

英剧《受害者 第一季》

作品类型:剧情

主要演员:Kelly Macdonald

故事概述:幼子被杀疑云

开播时间:2019年4月8日开播,共4集(已完结)

友情提示:

此作为典型的致郁系作品,看一遍足矣,心理最弱的人尽量避免下载此类影片/系列剧。

总体考量:

1,片名《受害者》,一词多解,第四集的两次反转,是对其最好的注解

2,Kelly Macdonald精彩演出,口音、神态、举止,献上影后级表现

3,剧情“扑朔迷离”,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罪恶”?被完全模糊化

4,故事氛围过于“抑郁”,观后会有淡淡忧伤之感,多看无益

进入点评,一集一集分析

第一集

关键剧情

a,Craig被袭事件

b,Anna(由于煽动他人行凶)被起诉

两个事件的关联点是“Liam”,他是谁?是Anna被杀的儿子,是Craig行凶的对象,这样一说,就一目了然了。

关键人物

被心魔所困、试图重生的Craig

一心寻求儿子被杀凶手的Anna

自认“公正公义”的警长Steven

观片体验

a,窒息感(弄到最后Anna竟然被指控了,这是英国人所说的“公义”?)

b,悬念度(Craig是不是凶手?Anna有没有确凿的证据?)

些许思考

a,真相很复杂

b,世界很复杂

c,人心很复杂

第二集

剧情线索

a,Anna试图利用一切机会拿到关键证据(证明Craig就是Turner,Turner就是当时杀了9岁Liam的那个人)

b,Craig试图回到以前平静的生活

c,警方进一步取证,为了开启尘封已久的真相

剧情架构

三条线平行推进(就是上面所说的3条线索),编剧处理得当,“不偏不倚”,随着剧情的深入,观众的判断渐渐产生偏差/动摇(Craig是不是凶手?)产生这种错觉的原因有二。

其一,警长Steven不遗余力的帮助Craig(是对是错?是傻是天真?)

其二,Anna始终没有找到足以支撑自己论调的证据

剧情焦点

Craig是不是Turner?

观片体验

a,没有丝毫怀疑,关键是证据在哪?如何证明Craig有罪?

b,节奏有些缓,核心情节不足以隐去剧情滞代感

些许思考?这集的内容与“思考”无关

第三集

剧情发展

a,Craig尽显弱者姿态,事情开始出现反转迹象

b,庭审中,Anna一方显出疲态,庭审长追问“Anna是否有罪”

c,Anna继续自行探寻,寻找Turner与Craig关联

剧情暗示

a,Craig坦言“知道自己干过些什么”,暗示Liam的案件与其有关

b,Steven朝着错误的方向越走越远,竟然认为Anna可能教唆他人行凶

c,Anna对警方及法院失去信心

观片体验

a,在剧情推进方面与第二集有些雷同,陷入了“迟缓”状态,虽说这样操作容易让观众理清头绪,但不利于维持作品的吸引力

b,悬念似乎已经没有了(动动脑子,就能猜到),Craig就是Turner,但最后一集如何收尾,是成败关键

第四集

剧情高潮

Anna与Craig的两次正面对话

a,20分钟时那段“道歉”独白

b,40分钟后开始的那段“作案始末”坦白

精彩看点

最后时刻的终极对话,这段对手戏,两人演绝了

诸多感慨

a,人的虚伪、人的伪装、人的伪善,有多深?

b,“证据”这玩意,就是把双刃剑

c,人往往是被自己打败,而不是别人

d,在人看来,正义不仅仅会迟到,更会缺席。但在神看来,公义的冠冕不曾离去。

些许牢骚

a,4集太长了,3集可不可以?

b,警方能不能睿智些?聪慧些?

c,纠结能不能少些?直奔主题是不是更具魅力?

时间不早,就此搁笔。下次见了。

编剧★★★★☆(悬疑是幌子,伦理是里子)

导演★★★★☆(讲好故事给观众听)

演员★★★★★(两个主角太给力了)

剧情★★★☆☆(感觉多了一集,3集更紧凑)

视效★★★☆☆(正常向)

音效★★★★☆(配乐恰到好处,丝毫没有违和感)

推荐度★★★★☆(季度必看系列剧之一)

 4 ) John Hannh毫无存在感

很新鲜的构思是受害人和加害者的身份是变化的,探讨了对恶性刑事案件中未成年犯人的保护是否是对受害者家属的不公平。这应该不是个简单的命题,是个情理法纠缠的困境。最后母亲原谅了不可原谅的,还是有点意外,但是也说得通,当初不公开审理造成的心结都解开了,最爱已逝无法挽回,现世只有原谅。可惜John Hannh的戏份太少了,虽然没一眼认出,可是翻早年的剧评还是发现当年也是一样有莫名的打动人的魅力,魅力这东西是玄学

 5 ) 受害人?加害人?

-Some things are unforgivable - but that's the only time when forgiveness means anything. What’s the point of forgiving the forgivable?

- it’s not about him, it’s about you, about us. The hate is killing you.

- out beyond the idea of wrongdoing and rightdoing,there is a field,I'll meet you there. — Rumi

没让人失望,英剧讨论的主题介于黑白对错之间,很难有定论。如何制裁受害者义愤的报复?司法只能维持程序正义,那去哪里寻找结果正义?以结果正义为导向的行为往往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更容易产生暴力。被空穴来风的流言蜚语中伤后的人生如何复原?(同《狩猎》引发的思考类似)曾经的加害者能否再次拥有人权?我的态度随着Craig身份的扑朔迷离不停转变。若他只是Craig,我充满同情,若他是藏在新身份下的曾经的加害者,我感到Karma终于显现的快感。法庭只会视Craig为受害者,而带有情感的我们,会随着受害者背景因素的变化,对整个事件持截然相反的态度。以鲁米的诗作结,我们追求的是一个超越对错的时空,过去的污迹不再玷污未来,仇恨与谅解的楚河汉界将融合,人性觉醒,良知自律。

 6 ) BBC版《我们与恶的距离》,最难看透的是人性

前不久,由贾静雯、吴慷仁出演的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在网络上引起的广泛的讨论。

豆瓣评分也高达9.5

《我们与恶的距离》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为它探讨了一个问题——

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间,善与恶之间,是否有一条明确的界限?

或许很多人已经从中找到了答案。

而今天剧主要跟大家分享的这部英剧《受害者》同样聚焦了这个问题。

只不过,它的表达更加直接

第一季,仅仅只有4集

短小精悍。

男主克瑞格,一个货车司机。

在万圣节这天,他推掉了同事之间的酒局,一如既往的下班回家,准备和妻子女儿一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

可不幸的是,意外发生了。

克瑞格被一个头戴骷髅面具的人锤倒在自家门口。

你以为这样就结束了?

不,还不够。

面对倒地的克瑞格,“骷髅”人却并没有要停手的意思,继续抄起身边的工具砸向克瑞格的头。

躺在地上不省人事的克瑞格被送往了医院进行抢救。

同时,一篇关于克瑞格的文章也在网络上疯狂流传起来。

克瑞格醒来以后发现自己被诬蔑成了一名冷血的少儿杀手——埃迪·J·特纳

有多冷血

受害者利亚姆在遇害时只有9岁。

而凶手埃迪仅仅比利亚姆大了4岁。

这个案件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根据英国的《人权保护法案》,考虑到埃迪还是未成年人,所以法院并未公开审理此案。

他的长相也没有曝光在大众眼前,可他的名字却因为一时的失误而遭到泄露。

埃迪经过审判后,被判处了无期徒刑。

服刑7年后,他获得假释出狱了。

这时,英国的法律又赋予给了他另一项权利——

终身匿名权。

出狱后的埃迪改了名字,从此就像人间蒸发一样,不知所踪。

不过,受害者利亚姆母亲安娜却从未放弃寻找杀害自己儿子的凶手。

她不能接受埃迪杀死自己儿子之后,居然还可以改头换面的重新开始生活。

这是对利亚姆的不公平。

于是,她请了私家侦探来调查埃迪出狱后的身份。

根据私家侦探的信息,安娜发现克瑞格很可能就是那个冷血杀手埃迪。

可惜,她根本没有足够的证据

仇恨和愤怒令安娜无法再坐以待毙下去。

安娜迫切的想让所有人都知道真相,看清克瑞格的真面目。

于是,她在网上发布了曝光克瑞格的真实身份的文章。

舆论强大的力量,再一次展现了出来。

得知消息后,网络上的各类“英雄”纷纷上线,对克瑞格的威胁、谩骂接踵而来。

最严重的是,这些威胁、谩骂可不单单只停留在网络上。

克瑞格因为此次事件丢掉了工作——

妻子在睡觉时险些被从窗外扔进的砖头砸中——

他的女儿为了维护自己而被最好的朋友们孤立——

还有在剧集开始时,克瑞格受到的袭击,现在看来也绝非偶然,极有可能是某位“英雄”的杰作。

社会舆论带来的连锁反应彻底毁掉了克瑞格原本安逸的生活。

而安娜最终也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法院以“煽动他人行凶”的罪名起诉了她。

可就像剧中所说,没人愿意给受害者冠上罪犯的名号。

而整部剧出现最多的一句台词也是——

记住谁才是受害者。

是一直陷在丧子之痛,无法解脱的安娜?

还是可能被诬蔑的克瑞格?

其实,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早已没有了界限。

就像《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加害者李晓明的家人在舆论的压力下,生活变得举步维艰。

妹妹李大芝,因为哥哥的罪行,整日戴着口罩生活,在人前抬不起头。

母亲为了能让女儿过上正常的生活,甚至改掉女儿的名字并且忍痛与她断绝了关系。

另一边,同样失去爱子的受害者宋乔安(贾静雯饰)和安娜一样,无法走出丧子之痛,心里永远充满着愤怒和愧疚

她将生活的所有重心都放在了工作上,忽略了剩下的女儿与丈夫。

而作为一个媒体工作者,为了稳固公司在业界的地位,她不惜沦为“标题党”,不断制造舆论,来增加曝光量。

从这个角度来说,宋乔安作为案件的受害者,又和加害者有什么区别呢?

在剧主看来,只不过是换了另一种方式伤害了另一个人罢了。

受害者和加害者的身份转化,也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至于克瑞格究竟是不是当年那个冷血的少年杀手?

安娜能否走出丧子之痛?

剧主在这里就不剧透了,留给大家自己去寻找答案吧。

《受害者》的结尾也引用了鲁米的诗句——

“远在是非对错之外,还有一片所在,我将在那里与你相遇。”

最后,抛开是非对错,若克瑞格真的是当年那个冷血的少年杀手,你们会宽恕他在未成年时犯下的罪恶吗?

 短评

最后两集的反转再反转对于人性不停的拷问,在对与错,法与情之间究竟该如何抉择。没有真正经历过谁也不能给出答案,似乎也没有所谓的正确答案。法官在法庭聆讯中给出过一个标准答案,所谓受害者与加害者也是相对于事件而言。但如果事事都如此简单就好了。

2分钟前
  • Jill
  • 推荐

Out beyond the ideas of wrongdoing and rightdoing, there is a field. I'll meet you there.

4分钟前
  • 青山雀
  • 力荐

最后15分钟全剧精华,苏格兰口音一击入魂,He wanted to be Big!原谅无差别杀人犯不是人们口中的圣母行为,而是不愿看到一个又一个家庭就此毁灭(都是社会的错

8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推荐

“远在是非对错之外,还有一片所在。我将在那里与你相遇。”

10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3.75

14分钟前
  • 曳尾于涂
  • 推荐

4.5 节奏和情绪都非常成熟。Kelly Macdonald不单只有声音和口音好听,演技也越来越成熟,不施脂粉的脸容,难以言述的悲伤、痛苦和愤怒。

18分钟前
  • vivi
  • 推荐

“完美”受害者的“完美”阐述,以至于受害者和被害者的身份不断调换。寻凶复仇的梗虽然老,但胜在有一个精致的剧本,以及一众演技爆裂的好演员。身处旋涡的每一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包括涉及网络暴力的任何人。人性在每一个节点都受到严酷无情的拷问,再跨一步可能就是无尽深渊和死循环。★★★★☆

19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非常的出色,精彩的表演,纠结的情感与道德问题,曲折悬疑的剧情,推荐一看(结局很精彩,母亲的释怀我觉得顺理成章)最后时刻俩位主角的表演太出色了

21分钟前
  • enen
  • 力荐

热评第一让我恶心

22分钟前
  • 淡香味的圆珠笔
  • 较差

原谅?不可能的

26分钟前
  • 迷你
  • 还行

前面三集不错,是真的不错,演技和节奏都很好,但不喜欢最后一集,看到后面讲述案子的细节:年幼,随机从商场带走,杀害之后在死者身上埋砖头,都怀疑是改编1993年James Bulger谋杀案(当然也可能不是,但太像了)。虽然导演在第三集也讲了,原谅不能原谅的才有意义,重点是现在活着的人。但假如是改编的话,后面犯人的坦白和后悔,和父母的原谅就有点碍眼了(我个人认为)。也许导演只是想让受害者家庭可以放下继续自己生活,但不应该过多去揣测凶手的心理,没这必要。

27分钟前
  • nikki
  • 还行

啊。。。猜火车的妹子已经演teenager的妈了……她和滑动门男主的台词能听懂,但是其他苏格兰演员们的台词听起来就比较费劲了……感觉啃完这个生肉苏屯听力要大进步……我为啥要看这个呢?还好找到了字幕版……很精致的剧本,演员没有短板。不过国情原因,可能有些人看了会觉得不适。。。我自己很喜欢

31分钟前
  • 阿子
  • 力荐

最后飙演技牛X,短小精悍的同时把一个故事讲圆,大概真的只有英剧了。

36分钟前
  • 白亦桃
  • 力荐

从受害者到施害者。当伤害已经存在,被害者的亲人们如何从伤痛中走出来,如何面对内心的仇恨,如何开始新的生活。宽恕也许并不只是放开恨,更多的是放过自己。说起来确实很容易,但事实上太难了。凯莉麦克唐纳全素颜,演的还是不错的。

39分钟前
  • 烟视媚行
  • 力荐

受害者与加害者都在无尽的痛苦中完成自我救赎。

42分钟前
  • 牛岛隆太
  • 力荐

冰冰字幕组

44分钟前
  • 雲語荷棠樾
  • 推荐

阴冷的爱丁堡和苏格兰腔照单全收啊,这个故事就从里面长出来似的。女主贡献了教科书式的表演,不仅演出了情绪,而且演出了情绪的层次,悲痛和偏执,都太细腻了。除了那个莫名坚持的警察说服力差了点,剧作上的枝枝蔓蔓最后都组织进了对主题的讨论,相当于变换着角度在展示和推敲何为受害者,以及这种创伤的内在深度。而艺术相比时政评论多走出的半步,不在于取消是非曲直,正是把选择和境界都牢牢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

48分钟前
  • 57
  • 力荐

能原谅那些不可原谅的人 才是原谅存在的意义

53分钟前
  • t0psh1t
  • 推荐

(*@ο@*) 哇~演员的演技炸裂,表演太棒。人性本恶啊筒子们。。。美剧翻拍的话就会变成以悬疑为主了哈哈哈哈 其实母亲没法释怀的是自己连孩子被杀的原因是什么都不知道,连凶手啥样都没见过,放不下的自责,无法安眠。我没太懂里面对于当年未成年杀人犯的这一系列体制,男主的老婆和孩子很无辜的呀

56分钟前
  • 年上党怎么办
  • 推荐

一个受害者亲手制造出另一个受害者,受害像瘟疫传播着。这剧神奇在于,几乎所有的角色因为一桩谋杀案件或多或少变成了受害者。妈妈从歇斯底里惩罚凶手到释怀原谅凶手,非常了不起,这种宽恕很少人能够做到。多一星加给演技。

1小时前
  • funny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