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撒把

HD中字

主演:葛优,徐帆,张会忠,盖丽丽,孙淳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199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大撒把 剧照 NO.1大撒把 剧照 NO.2大撒把 剧照 NO.3大撒把 剧照 NO.4大撒把 剧照 NO.5大撒把 剧照 NO.6大撒把 剧照 NO.13大撒把 剧照 NO.14大撒把 剧照 NO.15大撒把 剧照 NO.16大撒把 剧照 NO.17大撒把 剧照 NO.18大撒把 剧照 NO.19大撒把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大撒把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空旷的候机大厅,即将与各自爱人分别的男女主人公。男主人公顾颜(葛优饰)正在候机大厅送别即将去加拿大自费留学的妻子,偶遇送丈夫出国的女主人公林周云(徐帆饰)。林周云的丈夫不顾即将生产的妻子,就头也没回地匆忙登机。临行前他把妻子托付给素不相识的顾颜,可林周云还是不幸流产了。一年后,两人再次不期而遇。形单影只的顾颜向林周云倾吐自己的思妻之苦,可林周云却因马上能奔赴国外与丈夫团聚而兴奋不已。两年后,林周云仍出国不成,留在国内。孤独寂寞的两人相约一起搭伴过年。五天假期转瞬即逝,分手时,两人都感到了莫名的失落,一段被尘封许久的感情悄然滋生……  著名演员葛优也凭借此角色,荣获金鸡奖影帝桂冠。心字已成灰双女情歌大侦探尼罗·沃尔夫韦恩 第一季昌南的风夏天的风双生杀手的崛起致命闪玩猪猪侠第六部:幸福救援队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 第二季大饭店1932摘下你的面具不可遗忘第三季恐龙宝贝之失落的文明王者之舞战争姐妹陀枪师姐太极侠一家之主2022一个人的江湖虎域泡沫人生罗珊娜的坟墓龙蛇小霸王侦探成旭之千年迷局最后生还者第一季暴烈妈妈是,大臣 第一季入侵者斗艳为了梦中见到的那孩子恋之罪生命中最特别的朋友东京日出反恐怖行动仰角大侠卢小鱼之夕阳红战队路易斯·韦恩的激情人生工厂女孩刚刚好的爱情弗克利巴比伦之子篮球旋风

 长篇影评

 1 )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留下的人们很无奈——评《大撒把》

 “我知道,你这一走就是肉包子打洋狗了......”
 
“你当咱们中国丈夫是什么?咱中国丈夫就是出国人员培训班。”
 
“外国领事要是再给你拒签,你就拿外语教训他们:当年你们的爷爷奶奶们跟着八国联军侵略中国的时候,谁跟他们要过签证?!”
 
这些台词出自葛优92年的一部影片《大撒把》中,我一直认为这是一部绝对经典的国产电影,不仅留下了相当多相当精彩的台词,更是真实的还原了90年代初出国潮这种社会现象。
 
印象中,80年代末至90年代中期的中国国产电影还是有相当的水准的,数量不少精品也不少,而且有很多都是真实反映了一些社会现象;演员那时也大都没有成腕,勤奋塌实的表演;观众也不很追星,没有过高的、盲目的期望值,似乎一说“星”就应该是港台刘、郭、张、黎等人的事,大陆演电影的就是演员,连葛优这样日后的大腕也混同于一般群众,不过这一点也不影响影片的质量,反倒是这些影片的深度与内涵要胜过后来的冯式贺岁片。贺岁片的确是妙语连珠,几乎是句句出彩。但似乎精华也就是这些了,每次重看,都是冲着那几句词儿,而不象《顽主》 《大撒把》 《上一当》等老影片,每次看都能感受到曾经经过的某个时代或某个时期,找到自己或身边熟悉的人的一些影子,同时这些多少带有王朔式调侃的片子里含有的人文关怀也要更直接和生活化一些,不象贺岁喜剧那样应景和做作,给人感觉不很在真实。
 
影片讲的是在机场顾颜送别妻子去加拿大留学,结识了同样送丈夫出国的林周云,并把身体不适的她送到医院。回家后,他感到温馨生活已经失去,经常混在朋友家,以至连最好的朋友也开始对他颇有微词。转眼一年已过,顾颜在地铁车站里遇见林周云,林兴奋地告诉顾,在国外的丈夫帮她办好出国手续。转眼又是大年三十儿,顾向林提议在这五天假期中,两个失去家庭生活的人共同模拟一下家庭生活乐趣,林答应了顾的提议。在五天假期中,他们互相关心、宽慰、理解,有时也有争吵。到了分手的时候,两个却感到失落。不久,林的签证已办妥了,顾在家做菜为林饯行。机场上,林期待顾开口把她留下来,顾却竭力掩饰自己。林依依不拾地走向登机口。
 
80年代末齐秦的一首《外面的世界》似乎是预先为出国潮做注释的,是啊,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时的人们将出国视为美好生活的开始,这个开始本是由出国留学掀起一股“出国热”浪潮,甚至发展到有人削尖脑袋不惜一切代价挤到国外去的程度。影片的视角虽不是出去的而是留下的,但通过他们临走时的义无返顾、几乎没有的来信、打不通的电话、让别人送来的离婚协议书等等,都说明不管他们过的如何,他们已经放弃了以前的一切。这一点和如今很多从乡下来城里打工者们是多么的相似,都是带者幻想离开,走进陌生又向往的地方,别无选择或义无返顾的选择留下,跟过去一刀两断。对于这种选择我们无法也无权作出正确与否的评价,只能从道德的层面进行评论,作为一类人的一种选择,只有甘苦自知。
 
90年代的都市电影,是小人物的辛酸喜剧,影片所试图给出的,不再是追求崇高和伟大,而是点点温情和暖意。这点温情和暖意来自于一种王朔小说中的游戏态度,是一种对爱的真挚渴望只不过不再用传统的形式表现,而是调侃式的真实。影片完成的是一次想象性的回归,在游戏中爱情获得真实的生命、温情的抚慰与对无奈的认可。片中的一对男女在一场准婚姻游戏中逃离了分离中的孤独。男主人公顾颜是一个靠一技之长平淡生活着的小人物:实在、不虚张声势、善解人意、带一点幽默还很实际————但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的“实际”是为别人考虑。仅这么一丝差别,就带给了我们一份忧伤中的曙光,一份美好人性的曙光。

 2 ) 临走,别让我犯错

葛优玩弄着开瓶器,淡定地对着环抱着徐帆说:“临走,别让我犯错儿。”

  这片子貌似是1993年的,记得我第一次看是在cctv6上看的,那年是1997年。2009年,我又看了一遍,收获的是现实总是比记忆残酷这个结论,我记忆的版本是徐帆和葛优都离了,然后两人在挣扎和争吵中,终于发现彼此深爱对方,最终走到了一起。现实的版本是徐帆抽泣着对葛优说:其实,你本可以把我留住。

  又一年又一年,葛优在甲方乙方里最后的念白“1997就要过去了,我很怀念”这句话成为了我每年元旦的开场白或结束语。

  大撒把里的北京依然允许放烟花,而记忆中的新年就随着燃放的烟火慢慢烧着。活着就要珍惜,因为我们都将死很久很久。

  那时的徐老师真是清纯,完全演绎出我心目中的完美女人,没有了徐老师以后塑造角色的张扬和发嗲。她和葛优献上了中年人特有的爱情,没有青年人的热情,但是却有浓浓的温情。

  末了,就要过年了,大家都好好的过吧,谁都别一个人过了。

 3 ) 彼岸

小的时候,身边总是有些同学忽然某一天就转学了,然后听说,是他的爸或者他妈从国外回来了,来接他一起走。但是其中也有一两个,走的时候就告诉我,这次去国外只和他爸爸或者妈妈一起,因为出国的爸妈和留守在国内的另一半离婚了。言谈举止中,也能够听出来他们的一丝难过,比如说起留在国内的这个亲人如何在他面前赌咒发誓说另一个亲人的坏话,对他的出国依依不舍,埋怨另一个人从他身边把自己抢去,等等等等。但是很快,这种谈论又被即将奔赴彼岸幸福生活的憧憬所冲淡:小学五年级才学二位数加减乘除考一百分完全无压力,也没有这么多期中期末考,圣诞节时候有装饰得很漂亮的圣诞树,一天24个小时的动画片节目,让人听着心意荡漾。

他们转学出国以后,一段时间之内还会成为大家谈论的中心,畅想他们现在的生活,无不流露出无比羡慕的语气。再过了一些时候,大家就不再谈论他们,即使偶尔提起,也好像是说起了另一个世界的人一样,遥远而陌生:他们从小伙伴们的圈子里消失了,从此杳无音信。

但是还有那么一两次,我又见到了他留在国内那个离婚了的亲人。这让我又想起了记忆深处几乎快要忘记的那个儿时的同学,并且提醒我,原来他还和我这个世界有那么一点细若游丝的联系,因为这个亲人。

我父母的单位里也听说过很多这样的故事:他们往往都和父母差不多年纪或者更小一些,两个人都是这同一个单位的,其中一个先出了国,站稳了脚跟后来接另外一个;又或者,出了国的那个干脆就不回来了,就托朋友带回来一纸合约,两个人离婚。大家谈论起离婚是如何的绝情或者无奈,但是更多的还是出国了的那个现在混的应该是如何如何好吧。那个时候我妈曾经半开玩笑地说:要不然,咱们也出国吧,你先出去,然后再把我们娘俩带出去。我爸不愿意,说咱现在这工作好好的,出国去给人家刷盘子打零工,干嘛?我妈又说,那我先出去,再带你们爷俩。我爸笑着说:我怕我也跟那个谁谁谁一样,到头来被你给踹了。

在我的记忆中,那个年代的父母一辈几乎人人都谈论过这样的话题,有的人付诸行动,有的人做饭后谈资。那些付诸了行动的人,连同他们的孩子也就是我的朋友,都一起带走了,从此消失在彼岸。而今我虽然也身在此岸,但是也再没有找到那些人。

 4 ) DSB

记得第一次跟我爸骑车出我们大院儿
我可不敢撒把!
从海淀到丰台 骑得蛋疼
北京在我的身侧呼啸而过
这更像一部纪录片
记录了可爱的年代
顾和林 多可爱的一对
估么只有北京才能养育这样温顺,有点逆来顺受的宝
对生活的玩味和戏谑让人忍俊不禁!
至于冷清甚至有点凄凉的场景,则是陌生多过熟悉
总感觉顾颜像只蔫坏的狐狸,结果周云正好是一只雪白雪白的小羊
剔除随遇而安故事不成立
所以他们撒了把

他们如果不是大撒把
那一准儿是大傻逼

 5 ) 大爷的风衣

找到这部片子,纯粹是春晚上看到葛大爷出厂,一身风衣帅气潇洒。我有预感,大爷的风衣要被带火了。果不其然,马上有网友翻出来,大爷其实在一部大撒把的电影中,穿过这件风衣了,二十多年过去了,还是这么帅。

我马上查了一下这部电影,朔爷,葛优,徐帆,这个组合很难出烂片的。于是下载下来,看了一遍。看的过程中我不断想起不见不散,也是这个组合拍出来的。大爷的风趣幽默,和徐帆的年轻貌美,是那个片子的看点。而大撒把,像是不见不散的前传一样。大爷当时的风格已经成型,但还没到拿捏自如的程度,而徐帆还是满脸的胶原蛋白的时候,风韵差不见不散时一筹。

这个电影就是讲两对男女在各自送走对方的爱人出国时认识了,后面在不断的接触中慢慢有了感情,而徐帆一直都有出国和爱人一起的打算,不断的申请却被拒签,最后终于成功了,但此时此刻,俩个人已经有了一些感情,大爷在机场又送心爱的人离开,影片留了一个开放的结局,没有说徐帆是走还是留。

于是在不见不散里,俩个人又在美国相见,虽然名字变了,我觉得朔爷的意思也是两个人最终在一起了吧。在电影中有个情节,是大爷饰演的男主,冒充作家王月,跟女读者约会,结果被女读者识破,不知道是不是朔爷皮了一下。这事放在现在就是草粉,搁到国外,就是骨肉皮。不过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都能被识破,所以其他人还是省省吧。朔爷不在里面客串一个角色真是可惜了。(联想到姜文,昆丁这些人参与感很强的行为)。

在那个年代,上进的人们都以出国为目标,哪怕是在国外打工刷碗,也比留在国内强。且不说这是不是崇洋媚外,有这种想法,出去见识一下,这也是很令人钦佩的,毕竟那个年代,大家基本算是稳定,哪怕是说现在社会,你让一个人离开舒适区,也是很难得一件事。待在国内,大多数人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处在人情社会的链条之中。所以大爷演的顾颜(我觉得有孤雁的意思)和老婆离婚那是必然的,俩个人价值观就不一样。而徐帆演的林周云和老公对未来有着明确的规划,一年,三年,五年,两个人为这个目标一起努力(即使中间怀孕了,也没有让计划搁浅)。我想起一个哥们,跟我抱怨,相亲对象不靠谱,就像在小县城一待,没啥追求,这根本没法在一起生活。

但是后来林周云爱上了顾颜,让我有些看不懂,一个是活在当前,一个是有明确计划,两个人性格差异很大,但是确是相互吸引。也许这是最好的爱情吧。看到最后,顾颜陪着周云得知周云面签通过,不经意间把手里的早点扔掉了,感觉这会大爷是真动心了,但是表面还是风平浪静的,这小子真够能装的。到最后一顿饭的时候,得知妻子在国外委托被人和他办理离婚,周云在不断安慰他时,反而被他讽刺,两个人的情感终于爆发出来。

强装对所有一切的毫不在意,与他内心的热情形成了强烈反差。表面举止轻浮,但是内心的感情专一。看似吊儿郎当,行动起来有很强烈的责任感。我有些分不清到底是谁了,朔爷笔下的主人公都有类似的性格。看看过把瘾里的方言,王志文主演,徐帆是王志文的前女友,在后来跟了冯导。在到电影版的过把瘾里,老徐出演杜梅,佟大为演方言。玩的就是心跳里,佟大为又演回了方言。

当我看到一半火焰,一半海水里的廖凡,学着大爷的强调,说着达尔文的大海龟,一种别扭的感觉。那种有文化的流氓,我还是觉得大爷是NO1。春晚的舞台,一出场,那气质,站在那里不用说话就自带搞笑全场的技能包。说道流氓,又有些冤枉了大爷,明明在电影里(大撒把加上不见不散),都是和徐帆一起过夜,叮嘱徐帆自己不是什么好人,让徐帆锁好门(不见不散里让徐帆拿着棒球棍)。这明明是正人君子,不过是嘴上坏了点。

说起俩人第一次过夜,在夜谈时就谈到了什么是最好的婚姻的问题。徐帆觉得两个人得有共同的追求,大爷觉得两个人得相互理解,当然也不能一团和气。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没有最好的标准,只有适不适合。两个人待久了,过的下去自然就过下去了,过不下去的也就离婚了。为啥就过不下去了?无非是生活中的各种碰撞,不管是三观不同,即便是三观相同,目标一致,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会有所分歧,难免争吵。有些争吵当面可以化解,有些化解不了,就一直在心里积着,积着多了,自然就有爆发的一天,可能只是小事,一爆发可就是蝴蝶效应了。终究是习惯不同,矛盾会更多。婚姻是啥,爱情的坟墓,说的没错。一个人单身,自己吃饱,全家不饿,想干嘛干满,多好。非得找个给自己添堵的,有病不是么?关键是周围的人不这么想,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给朋友打电话约局打球喝酒,朋友A说老婆怀孕需要照顾,朋友B说孩子刚生需要人手照顾,朋友C说孩子上学需要辅导功课,没人出来,那个时候,你作何感想?一帮孙子,真不够意思。可是这些事都是家里的大事,男人必不可少的。你嘲笑他们,结果自己连个伴都找不到,孤单寂寞,痛定思痛,决心还是找个女朋友结婚算了,于是又扯回到刚在的问题了。结婚了还有能过和不能过两种情况。

历史真是相似的惊人,可以把人玩弄于鼓掌之间。这时,有个良好的生活态度就极为重要了。有时就得自己骗骗自己,有些坑,抗抗就能过去了,何必这么较真呢?就像大爷那件风衣,二十年之后,又让人们眼前一亮。

 6 ) 也曾撒过把

何为“大撒把”?骑自行车时,双手脱离车把,脚继续蹬,车继续前行,这就大撒把。撒开的是车把,失去的是控制,就好比夫妻之间的分离,或许两人都选择相信婚姻的车轮会继续向前滚动,但是可能在一瞬间,这样的平衡就会被打破。

之所以对这部电影有很深的感触,是因为笔者有着同电影情节相似的经历。我曾经有个女朋友,要去美国,我那时没有条件一起去,于是我就非常积极地帮她张罗,准备材料什么的。因为我的英文好,所以很多材料都是我来执笔。最后她走了,我们在异地一年后也分了手。

这部老片子,故事发生在1992年,改革开放的第15个年头。国门大开,灰色的中国打开门,透过门缝,看到了外面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原来人的服装除了军绿、灰色中山装,还有别的样式;原来汽车可以满大街跑;原来,人可以活得更丰富精彩一些。这估计是人们对国外的第一映像。

这时,出国潮就出现了。称之为潮,在于有跟风的现象,而且规模较大。与清朝末期、民国初期、共和国早期去苏联的出国潮不同,这次的出国潮,大部分人的目的不再是救国救民,而是实实在在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有些夫妻也不惜牺牲团聚的时间,夫妻万里相隔,一方先出国,比如拿学位、打工,再把另外一半接出去。异地分居、对计划的憧憬,和现实烦闷的等待,恐怕是这些人的真实刻画,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主要背景。
图1. 分开一年后,顾颜和林周云在地铁中偶遇。


顾颜,男主角,葛优饰,相貌上可以说有特点,但不太像好人,在剧中总是穿着一件略大一号的棕色风衣,带着鸭舌帽,职业为摄影师。他身上有着“冯氏幽默”(本剧编辑为冯小刚和郑晓龙),爱抖机灵,嘴贫,有时都是歪理,但竟然还让你觉得有点道理,觉着自己以前怎么没想到。他对生活的品质有自己的追求,可惜为了媳妇儿出国,家里有些寒酸。他本身是个很浪漫的人,也喜欢幸福的家庭生活,但他没有选择阻挠妻子的出国梦想。

林周云,女主角,徐帆饰。徐帆的美不是艳丽的美,也不是清高脱俗的美,而是贴人心的美,非常有亲和力,甚至有时有一丝憨意在里头。徐帆的哭戏可以说是最棒的,她在剧中一哭,让人揪心,忍不住心生怜爱。她所饰演的林周云在剧中有她的彷徨。林周云和她的丈夫曾经一起计划着出国,但是当丈夫迟迟不能把自己接出国,长期的异地分居的生活和丈夫的冷漠,让她倍感煎熬。
图2. 顾颜带林周云去长城拍纪念照。

图3. 两人搭伴儿一起过春节。


就这样,顾颜和林周云,两个孤巢夫妻,两只“孤雁”,有了共同的经历和语言。两个人三年中有过几次交集。第一次在机场,林周云的丈夫把晕倒了的她塞给了顾颜,那时,林周云满怀期待,丈夫的第一步迈出去了,她觉得她的第二步应该也快了。而顾颜则是从一开始就知道,她老婆一出国,就是“肉包子打洋狗,一去不回”。所以顾颜在与林周云的交谈中,说出了他对异国夫妻前景的悲观预测。林周云对此很反感,认为顾颜在挑拨他们夫妻之间的关系,遂把顾颜请出了家门。两人的第二次见面,是在地铁中偶遇,顾颜热心肠,提出给林周云在名胜古迹拍照,特别说要照圆明园,能让洋人内疚。第三次,林周云的丈夫出国三年了,而林周云的签证被拒签。过年的时候,林周云没有打通丈夫的电话,而顾颜恰巧也在电话亭,也没接通妻子的电话。顾颜提出去林周云家过年,两个人做个伴儿,两个人的关系也更亲近了一步。两个人在过年期间,组成临时家庭,在双方的爱人出国三年后,重温两人都怀念的家庭生活。他们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放炮、逛街,享受着平淡生活的乐趣,在似乎无穷无尽的黑暗和等待中,有了一丝光亮。后来加拿大大使馆又可以签证了,林周云已经有些犹豫要不要去签证,但顾颜还是陪她去了,结果签了。在机场送别的时候,林周云把自己的护照藏在了顾颜的风衣口袋里,期待他可以把自己留下。到最后,林周云的选择还是撒把,她没有决然的决定自己要留下来,开始新的生活,而是像掷骰子一样,希望顾颜不要找到自己藏起来的护照;而顾颜,亲吻了林周云。电影最后没有确定说林周云上了飞机,虽然有最后的镜头是飞机起飞,但是林周云是否在上面,是留给看官的悬念。
图4. 林周云的签证下来了,而顾颜也收到了妻子的离婚协议书,

图5. 机场送别,顾颜找到了林周云故意藏在自己口袋中的护照,


回想我自己的经历,我当时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前女友送走,还要和她保持关系?我觉得就是内心这种牺牲一时快乐,争取将来的美好的心理在作祟。(我也是在写这个帖子的时候才联系起这件事来,擦,竟然和剧情有点像) 多年后,我去美国,来到了前女友曾经的学校,我却对这个地方一点感情也提不起来。美国有好的地方,就是自由和向上(主要是赚钱和征服的欲望)的氛围,不好的,就是那种格格不入的感觉。

冯小刚和郑小龙在九十年的时候,很关注出国这一主题。在这部电影中,也多次提到外国:结婚照,外国人壁炉上摆的;西方人认为阻碍夫妻团聚是不人道的;感谢上帝,我顺利到达,这里比我们想象的还好,我们必须实施我们的计划;林周云:“我不想坐民航”,顾颜:“合着你丈夫给你定的是战斗机”;等等。这反映出了那个年代,对国外的一种迷信。确实,那个时候的中国太穷了,太闭塞了。但是谁又料想到,四十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翻天地覆,但是直到今天,我认为国人对外国还存在这样那样的迷信:奢侈品、红酒、生活方式、文化、品牌、汽车、化妆品,等等,都是外国的好。可是,所谓的好就真的适合自己吗?比如红酒,中国人认为甘醇、绵柔的酒是好酒,可红酒中的单宁却会让人的舌头紧缩,与传统的品酒审美完全相反。我认为,目前中国处于发展的过程中,而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经历了这个阶段,出国去享受更好的生活,其实是跳过了中国的发展阶段,可是这也跳过了一代人为将来奋斗的过程。而且外国的发展成果那么容易让一个外人分享吗?不,所以现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排外情绪日渐高涨,美国的总统选举中,川普就大打排外的牌,手到许多人的拥护。笔者也在许多国家生活过,深切得感觉到,许多国人是想念国内的生活的,但是为了更多的钱、更舒适的生活,一再观望着国内,最后便在国外扎下了根。

另外国人有一点,就是太多看中长远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甚至可以牺牲一切,包括与家人的团聚和生活的快乐。我曾经看过日本NHK电视台的一个纪录片,叫《含泪活着》,其中有一对夫妇,为了女儿有更好的教育和发展,丈夫多年在日本打黑工,蜗居在没有浴室的简陋房间里,洗澡就是在一个大塑料袋里,妻子在国内工作。就这样,夫妻异地许多年,女儿后来考上了美国的医科,夫妻继续这样的日子,为的就是给女儿凑学费。最后女儿学成出来工作了,他们似乎也达到了他们多年为之奋斗的目标。我心里很同情他们,却决没有羡慕之意,甚至有些鄙夷。什么样的人,会把孩子的出国读书看得这么重?我想只有对自己的境遇十分不满,对国内的环境十分不满,而且没有勇气与之斗争的人才会有这样的举动。这十多年中所失去的人间乐趣,难道是女儿一张外国文凭就可以弥补的吗?如果当初一家人留在国内,会不会享受到更多的天伦之乐?

我自己把冯小刚执导的《不见不散》,想象成这部《大撒把》的续集,事项,顾颜和林周云后来都去了美国,在美国经历了许多背运的事情,最后为了照顾顾颜的母亲,一同回国。其实,在《不见不散》中,已经体现出了编剧冯小刚和顾晓阳(美国)对出国更理性的看待。主人公刘元出国许多年,术业无专攻,什么赚钱干什么,认为享受每一天才是美国十年生活的感悟。

人生很短,时代发展得又太快,或许我们的思路可以换一换,想一想10年后、20年后、30年后、50年后,自己会是什么样子,国家又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现在的行为,肯定在一定时间后显得过时,那我们就要考虑是否还要这样做。在我看来,许多在90年代末出国的人,都很羡慕国内的生活,却又不好意思说出来,而许多2000年后出国的人,已经在谋划回国了。

*******************剧情介绍***************************

顾颜(男主角,葛优饰)在机场送自己的妻子去加拿大。妻子难掩内心的兴奋,而顾颜则故作轻松,说趁机可以跟朋友好好聚聚。可当妻子进入关口后,他又忍不住远远眺望。这时,有一个男的抱着一个晕过去的女的,心急如焚,叫住了顾颜,让顾颜把这女的送去医院,自己说罢就要走。顾颜连忙拉住那个男的,以为他给女的下了药,要嫁祸给自己。这时,女的清醒过来,原来她叫林周云,她的丈夫要出国,自己伤心过度,才晕了过去。

顾颜把林周云送去了医院,哪料想林周云原本有身孕,意外流了产。医院的护士告诫顾颜不要光占便宜,事儿完了就赖账,顾颜说“哎”,马上回过劲儿来,说“我占她什么便宜了?”顾颜把林周云送回了家中,毕竟两人萍水相逢,林周云没有留顾颜,让他回家了。

离了婚的顾颜回到自己的家中,打开台灯,屋内没有了小两口以往的欢笑、争吵,曾经的生活气息也随着一个破碎的烟灰缸,烟消云散。他呆坐在沙发上,只有袅袅香烟缠绕着他。这时,他想起来自己的好哥们儿要结婚了,所以第二天便去拜访,并建议他们拍组结婚照。之后,顾颜又帮他们整理家里,弄得人家疲惫不堪,也有了怨言。顾颜也心知肚明,便想起了林周云,想去看看她。结果因为说了几句林周云丈夫的坏话,被林周云怀疑他图谋不轨,便和顾颜中断了联系。

一年过去了,顾颜和林周云在地铁中偶遇,原来林周云还没有走,机票买了,但是签证还没签。顾颜出主意,要帮林周云在名胜古迹拍些纪念照,尤其是圆明园,能让外国人内疚。林周云同意了,因为他们家的照相机也让老公出国带走了。顾颜和林周云一起,去了长城、十三陵、故宫、圆明园遗址。

 短评

突然好怀念那个“混乱”的时代:最起码,春晚上还能瞅见赵本山“插科打诨”般的讽刺揶揄,最起码,甭管暑假寒假,每年都能有与你约定不变的周杰伦,最起码,即便三观略不正,韩寒郭敬明一类的青春还能在报亭瞥见,最起码,凤凰卫视还能看到日本的动画片和锵锵三人行,最起码,那时候的贺岁档,真的是把人逗的前仰后合。最起码,那时候,能随意放炮和烟花。现在好了,什么都“规矩”了,连老城各类小店的招牌都特么清一色了。

4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似乎是改的乐美勤的话剧《留守女士》,故事背景设立在当时的出国热潮中,两个留守男女在面对自己的另一半出国之际,面对远距离恋情和面对孤独时的内心困境与微妙变化。冯小刚的剧本、对白已初具雏形,借葛优的贫嘴,把喜剧的智慧变为人生苦难的“心灵鸡汤”。

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往大里说话,往小里体贴人。

10分钟前
  • bluerider
  • 推荐

温情动人,把整个故事娓娓道来,不急不缓,就像散文一样。最后水灵灵的徐姑娘睁大眼睛对葛大爷说:你本来是可以把我留下来的。心里一软,少女心又上来了。。。

14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散落着许多璀璨的明珠,贝劳就是其中的一颗~~

18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北京老爷们儿疼媳妇儿就是大撒把,培养出了不识货的婊子,但肯定也能落上走心的姑娘

20分钟前
  • 的云
  • 推荐

徐帆滿臉膠原蛋白,葛優永遠是禿子

23分钟前
  • 十個雪碧
  • 推荐

“我不想坐民航。” “这么说你丈夫给你订的是战斗机?”

24分钟前
  • Sundance小千
  • 力荐

- 会和面吗? - 我们家没面粉。 - 嗯(掏出来一袋面) - 唉,我可不会擀皮儿啊。 - 会吃么 - 看,后悔了吧? - 我的意思是,只要你爱吃,咱就算没白忙活。

26分钟前
  • +Rae
  • 力荐

北京人在纽约前传。葛优在里头一本正经地幽默,非常喜欢。北京人那时可真时髦啊,生活作风、思想意识、物质条件~毕竟首都!

31分钟前
  • 负暄
  • 推荐

看过好多遍的一部电影,那时的冯小刚也贫,可还算真诚。印象最深的是过年那段戏,两个孤独的男女,在爆竹声声里,若有若无地慰藉着彼此的孤独。

32分钟前
  • 安东
  • 推荐

在浩瀚的太平洋上,有许多璀璨的明珠,贝劳就是其中的一颗。该国以盛产鸟粪著称,号称鸟粪之国。

3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只属于上世纪90年代的陌生又熟悉的亲切感。时间跨度上略显不足,拍摄手法也略显笨拙,但是剧本处处透露出冯氏喜剧的影子,编剧的影子远大于导演,那种贫嘴中蕴含的悲情意识,是现在的冯小刚所不具备的。日本料理点餐那段真是笑死……

37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还行

九十年代女演员那种特别“刻意”的表演方式,我特别爱看

40分钟前
  • ehehehe
  • 推荐

过年好…孤独的人类互生同情之理解,假结金玉盟,拒绝诉衷肠…葛大爷一副厚皮囊,隐藏住浓浓忧伤…徐帆当时多漂亮,真真便宜了冯小刚…看时不免想到墨镜王,帝都人情异乎香港,孤男寡女骚情相仿…如果拍拍国朝当下部分孤独群众,那该是啥模样…

44分钟前
  • 大炎
  • 推荐

当葛哈利遇到徐莎莉,一年一年又一年,直到北京通往卡萨布兰卡的那一刻!其实最后的抱与之前的拥都有点过,还是应该处理的更含蓄些。冯式京味侃爷剧作与葛优的表演特点(局限?)决定了此片的情趣必须大于情感,愤世调侃古道热肠性格组合真要给你直接拔到纯催泪的程度?总感觉会兜不住。冯小刚的煽情,既是他的特色,也是他的罩门,成败与否更要依仗每部作品自身的免疫水平。本片而言,还是拿签证那段最好,俩人一起走出使馆,徐说真的有点后悔来,葛安慰说没事儿下回再办(他希望没成),这时徐从怀里掏出签证说,办成了……(ps林周云住在亚运村安慧里二区12号楼,拍摄当年正是俺家三区隔壁)

49分钟前
  • 赱馬觀♣
  • 还行

看到最后才明白大撒把就是大SB的深意。

51分钟前
  • 流氓无产者
  • 力荐

你要说他套路吧,但也是用心。北京直男就是可以往大一点扯,细节处逗得你心痒痒。冯小刚郑小龙的编剧。冯开始认识徐帆并展开追求就是从这部戏开始,冯小刚受邀看完试映后说:“这部戏还不错,就是女主角还差点。”夏纲导演告诉他,“女主角就坐在你后面。”冯小刚回头,看到了徐帆,这是他俩的第一次见面。7.7

56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1. 「会吃吗?」饮食男女孤独时候,一餐热饭胜过一切。 2.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3. 回放了五遍,最后的播音里是「开始登机」不是「停止登机」。若剧情最后强留,故事就落俗套了。

60分钟前
  • .
  • 推荐

大sa ba就是留下来的大sb,冯小刚和郑晓龙合作的剧本太棒了,90年代初满眼都是涌进的外来事物,出国潮随着起飞接下来就是他俩的《北京人在纽约》,日臻成熟的葛优呢是《霸王别姬》和《活着》,也奠定了以后冯氏喜剧贺岁片的基础。被抛弃留守的男女假装试爱不就是后来的《花样年华》嘛,突然跨越时间的字幕卡和漫步北京景点的闲聊蛋侃也有点京味儿侯麦的意思,天安门城楼上还戏耍了一番王朔和文艺女书迷。台词金句频出,几个黄金配角出场的段落都太精彩了,时装模特一样颜值巅峰期的徐帆真漂亮,但演技相比就太戏剧腔啦。情感转变的节奏以春节为界拿捏的也好,其实还是相当于自嘲式的肯定了在改革开放后还要有坚守重情义的人。当时好多国产片旧制作模式上的通病整体稍感粗糙,尤其后期的配音和音效。中间剧院胶片版。

1小时前
  • seabisuit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