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侠:侠影之谜

HD

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迈克尔·凯恩,连姆·尼森,凯蒂·霍尔姆斯,加里·奥德曼,基里安·墨菲,汤姆·威尔金森,鲁特格尔·哈尔,渡边谦,小马克·布恩,莱纳斯·罗彻,摩根·弗里曼,拉里·霍尔登,杰拉德·墨菲,柯林·麦克法兰,莎拉·斯图尔特,加斯·刘易斯,理查德·布雷克,拉德·舍博德兹加,艾玛·洛克哈特,克里斯蒂尼·亚当斯,凯瑟琳·波特,约翰·诺兰,杰克·格里森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乌尔都语,汉语年份:2005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1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2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3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4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5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6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13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14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15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16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17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18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19蝙蝠侠:侠影之谜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蝙蝠侠:侠影之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布鲁斯 韦恩(克里斯汀•贝尔 Christian Bale 饰)童年亲眼目睹了父母在高谭市街头被歹徒枪杀,韦恩充满怒火。在继承了父亲亿万家产后,韦恩开始环游世界,希望凭自己的力量复仇和打击犯罪!  韦恩为了了解罪犯的心理,在亚洲他亲自体现了犯罪的感觉,最后被捕入狱。他在狱中遇到了武艺高强的杜卡,杜卡传授了韦恩高强的武艺和坚韧的意志力。韦恩很快被神秘的影忍者盟看上,忍者大师一直想邀他加入。  韦恩不久发现影忍者盟对自己的家乡高谭市另有企图,他毅然回到了故乡。韦恩在自己的庄园发现了一个地下室,从此他多了一个身份—蝙蝠侠。蝙蝠侠开始了对抗笼罩在高谭市的黑暗。知心兄弟富贵狂花私家侦探第四季万秀猪王火车事故陷入沼泽。港区女子高中生骄傲的玛丽三大队剧版幪面大侠(国语版)退魔:巫女窟终有一天来临1991茱利亚X 3D新小屁孩日记风尘十三姨007之俄罗斯之恋狐妖小红娘:两生花篇小天使憨憨公主的心思连环杀手的妻子第一季极品前任通天塔电影版给他们一个机会第54届格莱美奖颁奖典礼恋爱香港自古英雄出少年动画版侧颜平凡之路中国的木偶艺术金斯敦市长第一季罗塞塔战斧行动无影之镜广府春秋第一季:山海之间西藏发现解构爱情狂高空惊魂家庭经济学第二季加油站袭击事件鸡皮疙瘩天啊,我的太子殿下小兵张嘎秘密手稿

 长篇影评

 1 ) 《蝙蝠侠前传1:开战时刻》剧情解析

早在1989年,由蒂姆伯顿指导的第一部《蝙蝠侠》就已经登上了大荧幕,当时当然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不过后继的3部却是一部不如一部,尤其是第四部,虽然演员们都呈现出了最佳的演技,但是依旧无法掩盖这部电影的本质的失败,此后,蝙蝠侠系列就被扔进了角落里,无人问津。直到2005年,克里斯托弗诺兰用一部《蝙蝠侠前传1:开战时刻》才将人们对于这位超级英雄的记忆重新唤起。不同的是,诺兰将其个人的意见和理解加入到这部作品中,使得这三部曲充满了哲理和深刻的社会意义。所以无可争议地它获得了IMDB榜单的前250宝座。接下来,请允许我由浅至深地对这三部曲进行深入的剖析。
第一个片段:大量的蝙蝠满屏幕飞舞,隐隐约约出现了一个大的蝙蝠的形象。
解析:简单说来,当然这是蝙蝠侠的一种象征。深入一些,大多数观众在未经提示的情况初看到这种情景,应该会被吓到,这也是电影所要表达的“恐惧”。而之所以形成了一个大的蝙蝠形象,是为了表现一种“可利用的恐惧”,这其实是为影片之后的阐述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片段:布鲁斯和瑞秋在捉迷藏,布鲁斯拿着一个矛掉进了井里,井中蝙蝠群袭来,布鲁斯醒来。
解析:这是布鲁斯最早与蝙蝠的接触,也是从这一刻起,蝙蝠开始成为他内心的恐惧。
第三个片段:布鲁斯因为打斗被关禁闭,忍者大师出现并与其对话。
解析:这里是本片的一个重要片段,它是本片的正反两派的第一次交锋。忍者大师说影武者联盟是为了打击犯罪,布鲁斯指出他们是私刑者,忍者大师解释说只有在争夺中失利的人才是私刑者,他们往往被关押,只有超越了自我极限并为理想投入才能成为传奇。这个应该是阐述了蝙蝠侠诞生的最早来历。之后布鲁斯和阿福的对话里提到将蝙蝠作为一种符号应该指的是这一个。虽然忍者大师这样说,但是其实影武者联盟并不是如此,它们所标榜的正义何尝不是基于它们自身所定的标准?又或者说,是驱动它们的动力。关于具体为何影武者联盟不能培养出蝙蝠侠这一点将会在总结文中具体阐述。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影武者联盟和蝙蝠侠都为着同一个目标而行动——超越极限,成就传奇。
第四个片段:布鲁斯上山找到影武者联盟,在与忍者大师对打后昏迷。
解析:这里有段对话是说布鲁斯想要打击罪犯,需要“将恐惧转化成能对付他们的恐惧”,此时忍者大师指出他依然未能战胜自身的恐惧,还不能将恐惧施与别人。这里指出的是,布鲁斯依然对于儿时的蝙蝠群充满恐惧,这一点是他自己一直未能克服的。
第五个片段:父亲救起布鲁斯,布鲁斯把矛还给瑞秋。
解析:这里“跌倒爬起”就不说了,关键在于,矛和蝙蝠同为原始的象征,后者象征恐惧,前者象征力量、攻击。应该说这两样物品为蝙蝠侠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第六个片段:父亲与布鲁斯对话,床上、火车上。
解析:这里父亲提到“有恐惧才会有攻击性”,可能暗示了先后顺序。至于火车上的对话,指出了父亲是依靠公共福利事业来帮助穷人这一点。
第七个片段:去看歌剧,布鲁斯联想到蝙蝠洞的情形,催促父母一起提前离开,结果在后巷被抢劫犯枪杀,布鲁斯失去父母。
解析:这里是第一个矛盾冲突的诞生点:布鲁斯和抢劫犯。布鲁斯因此将父母双亡的责任推到自己的恐惧和抢劫犯身上。此后的剧情主要集中于布鲁斯是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第八个片段:忍者大师对布鲁斯进行的一系列训练
解析:在这里忍者大师主要是教会布鲁斯怎样接受愤怒的现实。另外有一点,提到一个杀人的农夫,影武者联盟的做法就是处死,不能姑息养奸,这也是它们的一贯原则。
第九个片段:忍者大师和布鲁斯的谈话以及对于抢劫犯的回忆和布鲁斯是如何一步步来到影武者联盟的。
解析:同样是失去亲人,因为不能仅仅依靠愤怒来压制住痛苦从而有一天毁掉一生,布鲁斯和忍者大师却选择了不同的做法。忍者大师选择复仇,从而压制了愤怒和痛苦;而因为抢劫犯会供出黑社会老大的秘密的原因——他被干掉了,所以布鲁斯没有办法亲手报仇。瑞秋指责他为了一己私仇,罔顾了那些和抢劫犯齐利一样生活艰难的小民的处境,指出是因为黑社会老大的存在,造成了市民生活贫苦,真正的正义是要对抗黑社会老大的。而黑社会老大也“教育”他说你牵挂太多,你根本不懂什么叫民间疾苦,只是局限于自己的私仇。当然,也在这一刻起,布鲁斯懂得了自己需要伸张的正义应该是一种超越个人的(即不为人知的)、更为广义上的(即不局限于私仇而是站在整个社会立场上的)正义。懂得了这个道理,布鲁斯解决了抢劫犯的私仇问题,他开始深入罪犯的心理以解决他的恐惧问题。忍者大师指出其实他是对于他自身的恐惧而并非那种罪犯的恐惧。布鲁斯本身衣食无忧,根本不会拥有穷苦小民犯罪时的恐惧,他要克服的是自身的恐惧,对自身愤怒所能造成的强大破坏的恐惧。最后,忍者大师指出了促成布鲁斯韦恩成为蝙蝠侠的两大最重要的原因:成为恐惧本身以及成为看不见的恐惧。
第十个片段:布鲁斯通过了训练,却因为在杀农夫问题上与影武者联盟发生不合,并且得知了它们将要毁灭高谭市的计划,于是毁掉了影武者联盟,就出了杜卡(忍者大师)。
解析:这里应该是整个电影的第一个高潮部分,本片的第二个冲突爆发:布鲁斯和影武者联盟的冲突。关于如何成为恐惧本身在总结中另说,在这里,杀农夫成为布鲁斯和影武者联盟冲突爆发的导火索。影武者联盟杀农夫、毁灭高谭市为的是消灭罪恶、重建正义,而布鲁斯认为高谭市还有得救,不能毁灭。这也直接引发了日后蝙蝠侠和影武者联盟的冲突:前者的原则是不杀人,而将罪犯交给法院审判;后者则认为一切罪恶都应该被毁灭。这里布鲁斯的一句话很耐人寻味:“这就是我和他们的不同”。不同即通过审判或是私刑来处置罪恶。
第十一个片段:布鲁斯和阿福在飞机上的对话。
解析:这里是本片的第三个矛盾:布鲁斯和他父亲的矛盾。他父亲相信,只要通过慈善来带动高谭市的富人一起帮助穷人便能保持社会稳定,但是他的死证明了这种温和的办法不可行。布鲁斯选择通过一种符号(请注意这里的用词,事实上蝙蝠侠的定义在很早也就是这里就已经阐明了,蝙蝠侠是一种符号,个人肉体只是载体)——它兼具原始、超越个人、广义上的和具有恐惧性的特点,通过刚烈的强力来打击罪恶,来维持社会的稳定,这恰恰是布鲁斯不同于他父亲的地方。
第十二个片段:布鲁斯在作为蝙蝠侠抓住黑帮老大后,一大早与阿福的对话。
解析:这里本来没什么好说的,不过阿福有一句话“如果你假装找乐子,说不定真能找到快乐”其实表明阿福很早就开始劝说布鲁斯过平凡人生活了。
第十三个片段:布鲁斯带着两个辣妹在酒店嬉戏后,与瑞秋在门口的对话。
解析:这里是本片的第四个矛盾:布鲁斯和瑞秋的矛盾。布鲁斯说自己“我不止这么肤浅,其实我还有更多”,却被瑞秋回复“你是谁不重要,你的所作所为才重要”。瑞秋作为DA,相信依靠法律能将坏人定罪,相信只有通过合法的正规途径才能打击罪恶;而布鲁斯认为由于正直的人士太少,只能依靠凌驾于法律之外的手段来协助法律对罪犯的审判。
第十四个片段:最终决战前,在布鲁斯家被烧前,忍者大师和布鲁斯的对话。
解析:这是本片最高潮部分的前戏,本片的主要矛盾在此得到集中体现。影武者联盟数百年来一直都扮演着毁灭重建的角色。这里有一点,忍者大师说它们之前试过毁灭高谭市,却被布鲁斯的父亲等善心人士所阻止了,他们帮助的劳苦大众却反过来杀死了帮助他们的人。这一次影武者联盟再次归来毁灭高谭市。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影武者联盟并不是视一座城市是否已经到达了无可救药的地步,而是以它们自身的标准来裁定。换句话说,影武者联盟自认为上帝,享有裁决一座城市生死的最高权力,而裁定的标准都是它们自己定的!到这里,可以看出布鲁斯通过蝙蝠侠来挽救高谭市其实是对社会价值的最大挖掘。影武者联盟为了自身的存在而忽视社会的客观存在,蝙蝠侠反过来是其最大的维护者。
第十五个片段:在韦恩豪宅的废墟上,布鲁斯和瑞秋的对话。
解析:这里瑞秋第一次向布鲁斯坦露了心迹:“我深爱的那个人,他几年前走了,至今还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没有回来,有一天高谭市不再需要蝙蝠侠,也许我还会再见到他。”从这里可以看出来,瑞秋希望的是深爱着的布鲁斯,而不是蝙蝠侠,她不能接受一个戴着面具维护高谭市的男人——一个将普通人当作皮囊的符号。具体的分析将会在总结中说明。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也为第二部《黑暗骑士》中瑞秋、布鲁斯和哈维登特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大概对于整部《蝙蝠侠前传1:开战时刻》而言,毕竟因为是诺兰的第一部蝙蝠侠电影,商业性还是大于内容性,不过,影武者联盟和蝙蝠侠的对立已经建成,而这也是三部曲所构建的大背景框架下的一个开端。值得注意的是,片中大量的对话实际上已经为后续的两部埋下了伏笔。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关于蝙蝠侠是如何诞生的故事,蝙蝠侠的诞生大于整个城市社会的探讨。这是一个,战胜并成为恐惧,并以其来打击犯罪的故事。

 2 ) 个性成就电影――《蝙蝠侠》系列兴衰观感

    与超人、蜘蛛侠这些漫画英雄相比,蝙蝠侠算是比较平凡的一位了,既没有超人一般出生外星显贵,也没有蜘蛛侠一般基因变异,凭借躯体就能成为超级武器。他是一个真正的地球人,没有什么天赋异柄,需要的是扎实的训练,真的是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同时坚信知识就是力量,需要先进的装备来武装自己,好在蝙蝠侠可以庆幸,“爷有的是钱”,那昂贵的行头对他来说不在话下。《蝙蝠侠》系列也没有“超人”系列一般成为一代人的印迹,也没有如“蜘蛛侠”系列一般一马平川,在票房上横扫千军,“蝙蝠侠”系列是一个曲折的系列,从肇始,到发展,从低潮到重生,他的经历不比有着沉重历史的蝙蝠侠的波折经历顺畅多少。
    我不知道《蝙蝠侠》漫画系列是怎样的风格,但是当蒂姆波顿执掌了首部的导筒,这一系列就开始被打上了他的烙印,带着阴冷与哥特,带着荒诞与夸张,这样的另类风格很容易让不少观众不适。比如,当我偶然从电视上看到首部小丑那马戏团似的的扮相时,就不想看下去了,直到今天,为了迎接新一部的到来,才将前面的几部蝙蝠侠电影补习了一遍。在今天看来,蒂姆波顿执掌的前两部还是很成功的,那阴冷的哥谭镇很能烘托蝙蝠侠的孤胆身影,而这两部的反派都很有特色,一个是一脸坏笑的尼科尔森扮演的经典小丑形象,那份邪性,那份神经质,同时不时显出的一点儿优雅,可谓一个颠狂无比的经典反派;还有一个则是无比令人唏嘘的反派――企鹅人,他从小被抛弃,只能在下水道中与一群企鹅为伴,长期与社会隔绝的生活,让他形成了反社会人格,同时又试图获得社会的重新承认,直到被利用,被社会再次抛弃,他终于歇斯底里的要用毁灭作为回应,他的惨死令人无比同情,一个很受伤的反派让人感觉他造反有理,哪怕小丑虽然本身不是好鸟儿,但是他的最终的颠狂恰恰也是因为一次阴谋的受害所致,这形成了蝙蝠侠系列的一大特点,那就是很多反派往往都有令人同情的经历,反的很疯狂,死的很苍凉,企鹅人算是其中的代表。
    蒂姆之后的两部蝙蝠侠开始了疲软的历程,甚至几乎将这个系列打入万劫不复之地。在我看来,蒂姆之后两部曲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在于接任的导演舒马赫的个人风格与蒂姆打下的风格的“分裂”。他试图延续蝙蝠侠的风格,如果在“超人”、“蜘蛛侠”里这样做,那没什么问题,因为它们的主体结构和风格是很标准化,容易延续的。而蒂姆则不同,他的电影太个性化了,蝙蝠侠前两部曲的风格不是一般人能轻易模仿的,但是不知是因为制片方试图保持系列风格统一性的压力,还是对自身能力的怀疑,舒马赫惯性的要去延续蒂姆的风格。于是,我们看到的是非常粗糙的模仿,也试图将这部电影哥特化,夸张化,看看几个反派的造型就知道了,比如“谜语侠”,夸张、颠狂的倒是可以了,但是已经没有小丑颠狂的那份个性,夸张的过头显的让人看着生厌。而风格延续的失败,也让人物塑造跟着失败,两位蝙蝠侠的接任者都演的差强人意,这两部曲在导演风格的尴尬中就这样疲软着,“蝙蝠侠”系列也逐渐熄火,第四部之后就停了八年,貌似再无翻天之日。
    感谢诺兰,感谢贝尔,一位牛导和一位个性演员的组合让蝙蝠侠重见天日,并且非常成功,让这个系列大有卷土重来,出一口鸟气之势。诺兰做的最妙,其实也是最简单的一步就是,保持自己的风格,大胆的将前面四部的整体风格颠覆,所以,诺兰的蝙蝠侠系列不在那么哥特,但是诺兰式阴暗氛围来了;那经历往往有些让人同情,行事夸张到滑稽的反派没了,更容易让普遍观众接受的带着混蛋逻辑的疯狂反派来了。于是,当看过前四部的人,突然看到《蝙蝠侠诞生》时,一定会惊异,这样的风格转变很巨大,但是对于一部旨在吸钱的商业片,它很成功,诺兰对蝙蝠侠系列从内核到外延都做了一次手术,正如本片片名预示的,新的蝙蝠侠电影风格诞生了。本片中,我们可以看到浓重的诺兰印记,那种带些压抑阴暗的气氛,那在商业化剧情下带上的小小悬疑和惊悚都让人为之赞叹。而在他的塑造下,贝尔扮演的蝙蝠侠角色也非常成功,本片展现的是一个困惑而激愤的人的成长轨迹,他没有生来便是外星人的特异功能,也没有走了狗屎运被什么生物咬中基因突变,甚至在他困苦的自我流放的时候,他的万贯家财也没帮上什么忙,他在一帮邪教疯子中刻苦训练,又在最后保持正义的秉性,这样的英雄成长轨迹更能触动观众,当然,这样的蝙蝠侠电影也更有票房价值。
    由于《蝙蝠侠诞生》的精彩,加上希斯莱杰的英年早逝,蝙蝠侠系列的最新作――《黑暗骑士》即将登场,看了《记忆碎片》、《致命魔术》,我对诺兰的水准已经毫不怀疑,相信新的一部蝙蝠侠将是本系列的至今最为值得期待大作。值得一提的是,蝙蝠侠系列尽管命运多舛,但是却集中了当时或者日后的多位影星,尼克尔森、金凯瑞、汤姆李琼斯、尼克基德曼、施瓦辛格、乔治克鲁尼、乌玛瑟曼等等,这可是在漫画系列电影中相当耀眼的风景。如今,在贝尔、摩根弗里曼、希斯莱杰等出色明星的打造下,相信新作的星光将更加耀眼。
    在我看来,《蝙蝠侠》系列近二十年的兴衰历史,与导演风格息息相关,蒂姆波顿塑造了非常个性的蝙蝠侠特色,而接下来的舒马赫没有敢于大胆树立自己的风格,使得系列片渐渐走向衰弱。正所谓不破不立,当人们往往认为一部系列电影的风格不应轻易改变时,诺兰大胆颠覆了整个系列的风格,让蝙蝠侠迎来新生,得以重新在黑夜里飞翔。我想,蝙蝠侠系列的演进史,特别是到了诺兰这里的颠覆,是值得电影界的人借鉴和思考的案例,它告诉我们,即使在号称模式化、流水化的商业片领域,个性和风格的坚持是多么的重要。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95a6c3800323d2d29123d99d.html

 3 ) 永远的蝙蝠侠(2)

上次说了下蝙蝠侠,这次想说说他的搭档们。

      首先就是罗宾,罗宾在漫画中出场甚早,1939年第一本蝙蝠侠漫画出版,1940年罗宾就成为了蝙蝠侠的搭档。到了华纳开拍蝙蝠侠电影的时候,每一集开拍前,导演和编剧都要考虑一个问题:要不要让罗宾出场?在拍第一集时,原本的设想是让罗宾出场,剧本已经写好了,甚至连分镜镜头都设计好了,但到最后开拍时,导演蒂姆·伯顿依然删去了这一幕,他觉得罗宾的出现没什么必要,只会让剧情变得拖沓,到了第二集,又有人提议让罗宾出场,蒂姆还是否决了这个提议。(可怜的罗宾,在蒂姆手下都没有出头之日)一直到了第三集,蒂姆终于不再执导蝙蝠侠,乔舒马赫拿起了导筒,罗宾终于有了出头之日,第三集中,罗宾正式登场了。罗宾在电影中的出场和在漫画中大致一样,都是在马戏团做空中飞人表演时,父母和兄长一齐身亡,而被布鲁斯韦恩收养。略有不同的是漫画中罗宾的父母兄长是被小丑所杀,而在电影中改成了是被双面人害死的(有意思的是,刚才说过拍第一集的时候曾经设计过罗宾出场的剧本和分镜,里面说的就是罗宾的父母兄长被小丑所杀的故事)。漫画里的罗宾,在担任蝙蝠侠搭档的时候,还是个小孩,但作为电影,如果仍按照漫画的设定用一个小孩来出演,华纳和导演都觉得不够吸引观众,因此在电影中,罗宾一出场就已经是个青年,选角方面,则选中了曾经因为出演“女人香”而获得金球奖提名的克里斯·奥唐纳,此前克里斯一直都是演那种外形清新,刚刚或者即将踏出大学校门的乖学生角色,演这种激烈的动作片仅属第一次,而在影片中,克里斯也一改以往的乖乖学生哥形象,演出了一个帅气而又带些叛逆的青年罗宾,让观众完全接受了这个青年版的罗宾,也得到一致的好评,同时也为他获得了出演第四集的机会。第四集更是将罗宾的名字放在了电影名里,罗宾的戏份也较上一集增加了许多,但其设定却是完全失败,观众居然看到了一个喋喋不休,狂妄自大,还会和蝙蝠侠争风吃醋的罗宾,与漫画的形象相去十万八千里,克里斯本人在访谈时也对这一集的罗宾大摇其头。如今的克里斯·奥唐纳,已经很少出现在大银幕上,星途似乎一片黯淡,令人惋惜。

      在第四集里,除了罗宾之外,蝙蝠侠身边又多了一个搭档,就是蝙蝠女-batgirl。在电影里,她是管家阿福的外甥女,一个和罗宾一样的叛逆青年,喜欢在午夜里开着轰轰作响的摩托车到处与人飞车。但实际上在漫画里,蝙蝠女其实是哥谭市警察局长戈登的女儿芭芭拉·戈登,不知道电影为什么要把她的身份改变了,编导们没有说明,也许是为了和阿福这个角色在电影中身患重病的情节拉上关系,衬托一下蝙蝠侠和阿福的主仆情深吧(我猜的,因为剧情里蝙蝠女一开始很不理解阿福为什么甘于一世做布鲁斯韦恩的奴仆,如果仍然按照漫画的设定,这段剧情就没法编了)。扮演蝙蝠女的是阿丽西亚·西尔维斯通,当年只有21岁,在电影里蝙蝠女是个很脸谱化的角色,甚至她的出现可以说是可有可无,和阿福的那段情节也有些牵强,可以说是电影的一个败笔,实际上整出电影的情节都相当混乱,以蝙蝠女为例子,一开始根本没有交代蝙蝠女会格斗术,但一穿上蝙蝠女服装就变得身手不凡,独力干掉了毒藤女,而阿福从来没有告诉她有关自己主人的事情,但又突然会给她制作蝙蝠女服装;诸如这些,都显得整部电影纯粹为了圈钱而拍,剧本编导等等都是匆匆上马,漏洞百出。阿丽西亚·西尔维斯通演出这一集之后,事业上也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演过几部不太出名的片子,也是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了。

      除了这两位跟随蝙蝠侠出生入死的搭档之外,还有两个人不可不提。

      第一个就是管家阿福,阿福为韦恩家的三代都服侍过,在布鲁斯韦恩的父母死后,更是一人承担了抚养布鲁斯的责任,其后又帮助布鲁斯韦恩建造蝙蝠洞,为他打点家中的一切事物,让蝙蝠侠没有后顾之忧的可以去和罪犯们搏斗。漫画里阿福是个退伍的军医,所以他也承担了为蝙蝠侠疗伤的责任,这一点在电影里基本没有提及,在前四集里,扮演阿福的都是迈克尔·高夫,一个典型的好莱坞甘草演员,名气不大,以往饰演的角色也没有引起什么关注,事业最辉煌的时候就是出演了前四集蝙蝠侠里的管家阿福,表演中规中矩,外形很贴合那种老式管家的形象,认真严肃但不古板,对主人忠心耿耿。现在高夫年事已高,极少出现在银幕上,不过在今年蒂姆·伯顿的新卡通片“僵尸新娘”里,可以听到他为其中一名人物配音。而在第五集里,扮演管家阿福的来头可就大了,两届奥斯卡最佳男配得主迈克尔·凯恩,实际上依照第五集的角色设定,扮演这位管家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只要外形贴合,谁都可以演好,启用凯恩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最大程度保证影片的安全,不致在次要角色上出现偏差,影响整部影片。实际上凯恩也演得相当出色,但又不致于喧宾夺主,很好的衬托了主角。

      第二个就是警察局长戈登。他可以说是蝙蝠侠在现实世界中的官方代言人,每次搞不定的罪犯他都会联系蝙蝠侠出面解决,只有他知道如何联系蝙蝠侠,但他从来不会想要探听蝙蝠侠的秘密,是个可以信赖的人。在前四集中,扮演戈登的都是Pat Hingle,一个没有什么名气的演员,在影片中也没有多少发挥演技的地方。但到了第五集,嗬嗬,扮演戈登的可就是我最喜欢的演员之一加里·奥德曼了,加里一向都擅长扮演那种张狂又带有些神经质的角色,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的头号坏蛋,他的演出淋漓尽致,抢尽了戏里其他所有演员的戏,而在本片里,由于角色设定的关系,加里收起了他的神经质,成为一个正派老实,甚至有些许懦弱的警察戈登。不过老实说,虽然加里在蝙蝠侠里的演出保持了一贯的高水准,但我觉得这个角色因为没有那种张狂的气质,所以加里演起来有点稍逊色于片里同样演配角的其余几名著名演员。

 4 ) 所谓英雄,因怖畏而所向无敌。

想起自己之前写的关于CSI的一篇影评,题目叫做《假如我的理智是为了包裹我的恐惧——CSI击中我的原因》。当时只是从自己喜欢CSI的角度来分析CSI让我痴迷的其中一个原因,而现在,这个原因、这个题目在我看过蝙蝠侠前传1之后,居然觉得这部电影才真正适合使用那样的命题。

1
大概小时候我们只看见英雄的所谓英雄之处,他们有能力去拯救世界,他们拥有一大批崇拜者和支持者。可事实是,真正的英雄总是孤独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能力超群,导致有资格站在他身边的人不多,也因为,为了这样的能力,他不得不放弃很多普通人类所拥有的东西,包括感情,包括应付世俗的精力。用现实点的眼光看,那些琐碎的人事会让他慢慢分心。

于是,就像这一部的结尾一样,男女主角并没有迎来相亲相爱的大结局。相反,女主抚摸着男主的脸说,这才是你的面具,你现在是犯罪克星,而我深爱的那个人,他从来没回来过。

我一直觉得诺兰是很理想主义的人。理想主义和童真并非一码事,童真是因为未经历过现实的打磨而依旧保持天生单纯的秉性,而理想主义的人知道社会规则所构造出的世界有多么复杂。是复杂,而不是黑暗。假如你认为这个社会只有黑暗,那是因为你像钢筋一样被社会折断,继而妥协。复杂是个中性词,因为真正理想主义的人会看见这个社会的黑暗,但这不会挤掉他所知晓的这个社会的美好,而美好与黑暗,共同构建了这个社会的复杂性。
黑暗总是与美好并存,这就是现实。

于是诺兰可以用这么现实的角度去拍摄这部片子,不是像超人一样万能,不是像蜘蛛侠一样虽然遇到艰险却只触及皮毛。现实是因为黑暗深入人心,而理想主义是因为有人依旧在恐惧中坚持正义。


2
有人说,英国人像绅士,美国人像大男孩。所以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很多好莱坞的英雄主义片子都不需要从深层次讲清男主(有时候是女主)能够达到如此境界的原因,这么现实和富有逻辑的剧情套路不是爆米花电影的真谛。老美总体很傻很天真,人家爱看的是他们如何用行动彰显自己的英雄本色。

因此,其中那些还能体现主角真实性的作品就因此脱颖而出,而且似乎也渐渐崛起。比如BBC迷你剧Sherlock,现在想来,第一季的确精彩,但第二季却更加真实。S2E1里夏洛克与女性棋逢对手,让他发现原来自己也会和异性纠缠不清;E2里夏洛克被生化物体逼出了幻觉,让他发现原来自己也会有恐惧的事物;E3里自己在乎的那么几个人居然被拿来当砝码,让他发现原来自己也有放不下的东西。

真实的东西总是复杂的,任你展现好或坏的任何单独的一面,都不代表真实。Sherlock里男主因为展现弱点而越发显得有人性,而蝙蝠侠前传1里,男主因为直面恐惧之后才开始决定维护正义,让这部影片不同于以往的绝大多数好莱坞商业电影。

因为我们总是知道人是不完美的,每个人都有弱点甚至缺陷。但庆幸的是现实社会不是偶像剧,不是只有闪闪发光的玛丽苏才会成为主角,正如现实社会如此复杂却迷人一样,每个个体因为自己的独特性而充满魅力。这独特性里,优点与缺陷并存。

而其中的缺陷,就包括莫名的恐惧。


3
大概每个人内心都会有那么一块困惑的地方,等待外界给予解答或者等待自己在某一刻自己去幡然醒悟。那也许就是我们对生命依旧茫然和不知所措的原因。
但是人和人又是不同的。比如之前和某本心理学书籍的作者聊天,他内心一直怀疑的是这个世界的真实究竟是什么,而对于我,这并不是一个问题。或者说,曾经它是一个问题,而因为自己经历了一些事情,又能因为自己想太多而从这些事情里汲取出更多的养分,因为生命对我来讲,特别真实。
乔布斯说:“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判断重大决定时,最重要的工具。因为几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名誉、所有对困窘或失败的恐惧,在面对死亡时,全都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东西才会留下。”
的确是这样,你并不一定需要经历死亡,但假如你足够敏感的话,有些心理境地会比死亡更煎熬,而当你真正从临界点克服过来的时候,那等于重生。于是,生命从未如此真实过。


而我一直困惑的就是,究竟是什么让自己恐惧。


4
以前你会觉得快乐才很真实,后来你会觉得幸福如此短暂,最后你终于发现,其实苦难才是真谛。某些幸福不是所有人有资格配得上,而相同的,某些苦难也不是所有人有资格闯过去,而当你坚持下去的时候,你便可称之为勇士。
勇士并非盲勇,而是知难而进。成功只有一种,就是比普通人坚持信念的更久。

忍者大师对男主说,你真正恐惧的是你的内心,你害怕你的力量,怕它会逼你做出伟大或者可怕的事情。
我们无法突破的一直是自己设定的牢笼。那是你的底线,你害怕突破底线以后未知的自己。

你要了解自己,便要知道自己的底线是什么,能面对的最大极限究竟是什么。那个底线描述出了你的生存范围甚至远景。
优点是不够的,无知者无畏的勇气是不够的。它们让你不假思索,却在真正的暴风雨来临时被轻易席卷。

如同要了解这个真实的社会,你要知道阳光背后的阴影,然后再择路而生。


5
《叫我第一名》里面,男主因为患有妥瑞氏症而会在谈话过程中无法自持的发出怪叫,直到后来他的小学校长才帮助他克服了这种病症带来的自卑。于是男主一直想成为和校长一样的教育工作者,因为他知道,一个真正优秀的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对他这样的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可是由于他总是在谈话中发出怪叫,限制了他继续追求自己想当一名教师的愿望。他曾经努力克服,甚至隐藏自己的缺陷,却依旧无法战胜它。直到有一天他的继母去看他,对他说:“你总是努力去战胜它,为什么不把它当成朋友?”

后来我才模糊知道自己恐惧的东西触及到的是什么。完美主义的人最怕不完美,于是哪怕自己再开朗豁达包容大众,也依旧接受不了不完美的自己。太容易产生愧疚心理和负罪感,太容易把所有责任归咎于自己身上,哪怕自己做的再好,也总是纠结于自己无法让所有人满意。
哪怕自己用心理暗示的方法,不停告诉自己,不需要让所有人喜欢你,你已经足够棒,也没有办法彻底缓解内心的泄气。
于是我终于发现自己恐惧的是什么。
那是一种失控感,叫做永远达不到的境地。

也是那个时候我才发现,面对恐惧最好的办法,不一定是移除它,淡忘它。有些东西消灭不掉,你不能欺骗自己它已不存在,它像记忆一般如影随形,有时候就是记忆本身。
假如甩脱不掉,那就一起共生吧,恐惧也可以是一种力量。

于是《叫我第一名》里的男主说:妥瑞氏症不会妨碍我追逐自己的梦想,它甚至是我的朋友。
因为自己的心因性障碍,构成了他梦想的一部分。假如没有这种疾病,他不会选择这样的一条路。

而蝙蝠侠前传1里的一句台词说:要克服恐惧,就成为恐惧本身。

让它慢慢融入你的心脏,直到变成心脏外最厚的铜墙铁壁。


我们总会看见那些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正面力量,认为那是让我们变得完整的因素,却忽略那些曾经的悲伤过去和甩脱不掉的枷锁,也塑造出了日臻完善的自己。
你从不只有单独一面。生活如此博大,艰苦与成就,向来相互依存,兼容并蓄。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关于阳光与黑暗的抉择,有关于英雄背后的恐惧。真实的世界是,每个个体如同社会本身一般复杂多样,而不是像荧光灯汇聚在英雄身上那样,只照出他们的美好之处;
真实的世界是,几乎没有人一生毫无羁绊,更不是所有人一生能藐视自己的底线,那是你最软弱的一块地方,也是你的力量来源。真正的英雄并非毫无惧意,因有所怖畏,才所向无敌。







相关影评:
神探夏洛克 第二季
《你们不能理解一个死忠原著党看到这个迷你剧的心情》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49447/


CSI犯罪现场调查 LV系列
《假如我的理智是为了包裹我的恐惧》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95335/

 5 ) 蝙蝠侠的开战时刻,诺兰的开战时刻

现在回过头来看,2005年的《开战时刻》对于诺兰职业生涯的意义非凡。他的处女作《追随》那时还不广为人熟知,成名作《记忆碎片》虽然技惊四座,但随后的《失眠症》明星云集下作为翻拍作却不温不火,他究竟是一颗流星还是恒星尚无定论。毕竟,导演一两部亮眼的作品之后泯然众人的例子并不算少,远的不说,尼尔·布洛姆坎普在令人惊艳的《第九区》之后就几番挣扎再无佳作,邓肯·琼斯虽然一开始也有质量不错的《月球》和《源代码》,但在平庸的《魔兽》之后几乎断崖式下跌。

真正的才子和江郎之间,云泥之别,只有长跑中才能真正优胜劣汰。但在那个时刻挑战蝙蝠侠系列的三十出头的诺兰,和刚接下魔兽的琼斯的水平高低并不显而易见。小成本独立电影有让人叫绝的新意固然会赢得喝彩,但是商业系列大片是另一类东西,首当其冲的是自由度的限制,你不能随心所欲的设计电影的内容和架构,必须遵循一些已有的俗套——无论是蝙蝠侠的形象习惯还是魔兽的族群关系,但是在俗套限制之下的创新能力才是一个真正的好导演需要做到的。于是,有很多也很有才华的导演因为想要自由永远游离于主流商业电影之外,拍一些小众的艺术片,也的确有小众的拥趸,这选择无可厚非,但我始终觉得接受媚俗的挑战拍出既有深度又能卖座的导演更值得敬佩。

在拍摄花絮的某部记录片中,DC漫画的一个负责人回忆说诺兰找到他的第一个问题是:蝙蝠侠标志周围的那圈黄色能否去掉。任何熟悉提姆波顿的老蝙蝠侠系列电影的影迷都不会忘记那圈黄色,它甚至是第一部蝙蝠侠蓝光套装的封面。这是诺兰给蝙蝠侠系列打下的第一个风格烙印。黄色的亮标充满了童话般的孩子气,而提姆波顿标志性的童化般“孩子气”,如同扎克施耐德标志性的“中二气”,虽然在各自最好的作品中和内容相得益彰(《大鱼》里童真的父亲和《守望者》里中二的罗夏同样让人动容),但却并不适合蝙蝠侠,所以迈克尔基顿和大本的蝙蝠侠至多是差强人意。而诺兰的标志性风格,如同严谨派大师黑泽明和库贝里克,是压力感。纯黑的蝙蝠标就是压力感的风格体现。实际上,诺兰最差的两部电影-《黑暗骑士崛起》和《敦刻尔克》-就是差在压力感的缺乏,前者主角受到的挑战不足以让人信服因此最终的胜利沦为普通漫画电影的肤浅,后者充斥着动机不明的桥段而缺乏剧情张力。然而在《开战时刻》中,黑云压城的风格无处不在。拍摄花絮中一位华纳的高管在电影制作前提出必须加入蝙蝠车,于是诺兰也把这些要求容入了剧情,"这车有黑色款吗"是预告片中最闪亮的桥段。

当然,色调仅仅是表像,故事内核的张力是压力感的深度实现。诺兰嫂,也是诺兰大部分电影的制片人,原本以为诺兰不会对一部蝙蝠侠电影感兴趣,但是诺兰说他一接到这个项目计划就想到应该拍一部起源电影,因为"蝙蝠侠最初的成长从未在电影或者哪怕在漫画中完整描述,而这是我最感兴趣的"。于是我们看到了布鲁斯韦恩的脆弱和彷徨,错信和失误,恐惧然后崛起于自己的恐惧中,即便是披风的装饰也是失败经验之后的实用性改进(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怎么还需要《黑暗骑士崛起》中所谓“信仰一跳”)。——为什么要选择一个起源和成长的故事?我宁愿相信这是诺兰自己成长的映射。和韦恩一样,他扛住了压力,他完善了自我。正如华纳的高管事后说的:这不是一部蝙蝠侠电影,这甚至不是一部漫画电影,这是一部克里斯诺兰的电影。batman begins即是nolan begins,我更喜欢《开战时刻》这个译名,因为蝙蝠侠的开战时刻也是诺兰本人的开战时刻。

蝙蝠侠主演的选择也是压力感的载体。我曾经以为贝尔和诺兰也会像德尼罗和斯科塞斯那样成为稳定的演员导演搭档,特别是贝尔主演了非蝙蝠侠系列的《致命魔术》之后,然而仔细想来其实贝尔的气质是冷静和城府中带着疯狂和极端,他只适合演一类角色:表面正常实际有疯狂另一面生活或秘密的双面人,蝙蝠侠和《致命魔术》中角色都是这样,而除了这两部之外贝尔最好的表演作品也是这类角色:《美国精神病患者》、以及(体重)变化惊人的《机械师》。《盗梦空间》中小李子的敏感而脆弱的压力感气质,以及《星际穿越》中马修麦康纳的更类似于普通人七情六欲的压力感气质都是和影片的质感更加相配,也和贝尔的气质大相径庭。

作为一个影迷,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当年进电影院看 Batman Begins 之前的心情:期待而不确定。结果它并没有让我失望,而且一直是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中我个人最喜欢的一部。尽管也许《黑暗骑士》的艺术成就和票房更高,但我们需要记住是《开战时刻》的好口碑和好票房让第二部有了可能。十三年之后,今年这部电影和其他几部诺兰电影一起发行了4K UHD蓝光。虽然相当一部分4k蓝光只是噱头,但是这部诺兰亲自修复的胶片扫描实在是完全刷新了之前1080p蓝光的粗糙,真的让我仿佛回到了当年在异国凌晨看首映时的激动。兴致所至,挥笔补上这篇十三年后的影评。

 6 ) 永远的蝙蝠侠(1)(PS:不完全跟本片有关)

 最近一个星期内,连着把华纳公司的5部蝙蝠侠电影都看了一遍,很多人都以为89年那部batman是蝙蝠侠初次登上大银幕,其实不然,作为美国漫画英雄的代表人物之一,早在40年代就已经拍过几部蝙蝠侠电影,但当时由于技术所限,以及这些电影都仅是针对儿童观众而拍,所以这几部电影都没有引起太多反响,另外,在电视开始兴旺的60年代,电视台(具体哪个不记得了)也看准这棵摇钱树,拍了一系列蝙蝠侠电视剧,初期很受欢迎,收视率很高,但随着这个系列开始变得亢长乏味,观众们也开始不买账,最后电视剧也惨淡收场。后来,蝙蝠侠的东家DC COMICS被华纳公司收购,华纳公司决定推出新的蝙蝠侠电影,于是,就有了现在为人们所熟悉的这5部电影。

              

The Heroes:

      既然是蝙蝠侠电影,头号英雄自然就是我们的蝙蝠侠同学了,或者说,是布鲁斯韦恩同学。蝙蝠侠可能是美国漫画英雄中最富有的,但也可能是最容易被击倒的,因为蝙蝠侠不像超人蜘蛛侠他们都有超能力,蝙蝠侠没有任何超能力,完全就是普通的地球人一个,但是......布鲁斯韦恩可是超级富豪,所以就能搞出很多先进尖端的装备把自己武装起来,成为令罪犯闻风丧胆的超级英雄。在这5部电影中,扮演过蝙蝠侠的一共有四位。第一位就是迈克尔·基顿,当年他被选中出演蝙蝠侠令很多人大跌眼镜,因为当时基顿并不是很当红的一线明星,而且他比较出名的是演喜剧,媒体都很不看好他能扮演阴郁深沉的蝙蝠侠,甚至有报纸写文章大肆讽刺基顿(顺带说一句,当时开拍蝙蝠侠可是娱乐界的一件大事,有关选角开拍的事都能登上报纸的头版,上面说那篇讽刺文章也是登载在报纸的头版上),但导演蒂姆·伯顿力排众议,坚持使用基顿。最后的结果证明启用基顿是成功的,电影获得观众和影评家的一致叫好,票房大卖,基顿的演出也得到肯定。蒂姆后来说,他之所以起用基顿,原因就是看中基顿的眼神,因为蝙蝠侠是一个戴着面具的角色,所以不大可能有什么面部表情的表演,眼神就成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而基顿的双眼炯炯有神,带着一种坚定绝然的感觉,能很好的表现出蝙蝠侠的英雄气概和正义气质,所以被选中。

      此后由于第一集的大受好评,第二集的开拍也就顺理成章了,主演仍然是基顿,这也表示华纳对基顿演出的肯定。由于第二集导演蒂姆的坚持,所以第二集华纳高层没有过多插手拍摄,让蒂姆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拍摄,从而使第二集比第一集更加具有哥特式的阴暗风格。95年第三集开拍时,华纳公司决定改变电影的风格,于是找来了乔·舒马赫担任导演,将此片拍得极为华丽奇特,充斥N多的电脑特效,动作场面也更为火爆。本来华纳和舒马赫都打算让基顿第三度扮演蝙蝠侠,但基顿拒绝了,他声称的理由是认为自己已经无法突破前两集的演出(不过个人认为有部分可能是因为这一集不再是基顿的好友蒂姆导演,所以基顿也拒绝出演),在经过一轮选角之后,最后选定了当时开始崭露头角的英俊小生方基墨来戴上蝙蝠侠的面具(方基墨后来说到当时被选中时的前一夜,他正好在非洲拍摄一部电影,晚上跑到一个山洞里去,在那里看见了栖息在山洞里的蝙蝠,结果第二天华纳就打电话给他,问他是否愿意出演蝙蝠侠,方基墨认为这是GOD给的一个暗示,呵呵)。方基墨在本片中的布鲁斯韦恩扮相相当帅气儒雅,蝙蝠侠造型也由于设计得更为紧身的衣服而显得十分性感漂亮,方基墨的眼神不如基顿有神,但本人的英俊掩盖了这一缺陷,动作场面的增多也凸现他的不凡身手(尽管很多是由替身拍的),从而使方基墨被认为是最成功的蝙蝠侠。

      第三集的票房成绩超越了前两集,让华纳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因此在第三集之后,华纳就匆匆上马,筹备开拍第四集,拍第四集的时候,玩具厂商的赞助资金成了大头,因此玩具厂商也对拍摄事务插了一只脚进来,导演舒马赫后来在访谈中也无奈的说,当时很多事情,包括角色的造型,某些情节的发展,都受到玩具厂商的影响,因为厂商要根据电影制作玩具,与电影同时推出,所以不能让电影出现一些他们认为可能会对销量造成影响的东西。而在上一集选用大帅哥方基墨出演获得成功后,这一集再次决定起用大帅哥来担纲主演,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再找方基墨(幸乎?不幸乎?),而是找来了当时因为出演电视系列剧仁心仁术而走红的乔治·克鲁尼,平心而论,克鲁尼的演出中规中矩,没有什么太差的地方,但是他戴上头罩,变身为蝙蝠侠的造型,总让人感觉很别扭,这是因为他的气质是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儒雅斯文,彬彬有礼的公子哥儿,完全不像是个拯救歌谭市的孤单英雄,他单独扮演布鲁斯韦恩这个富豪可以说完全适合,但在电影中飞檐走壁,大打出手,就看上去不像他能做出来的。最后,第四集也成为华纳的蝙蝠侠电影中最失败的一集,票房远不及上一集,影评家也是口诛笔伐,使得华纳公司也心灰意冷,停拍了蝙蝠侠电影。

      一直到2004年,华纳公司看到漫画电影最几年的走红,蜘蛛侠,X战警等纷纷出现在银幕上大显身手,就又想到了曾经的摇钱树,于是决定开拍第五集。第5集相对于前四集完全不同,前四集的故事基本都取材于漫画情节,第五集则另辟捷径,仅仅利用漫画中提到的蝙蝠侠幼年目睹双亲被杀的事情,而拍摄布鲁斯韦恩是如何成长为蝙蝠侠的这一过程,这一过程在漫画中完全没有提及,因此编导们便可以天马行空,自由发挥。这一集的导演是因为执导《失忆》而名声大噪的克里斯托弗·诺兰,诺兰以拍小众剧情电影成名,拍摄这样的暑期动作大片实属首次,但他却成功地把这一部拍得无论观众还是影评都交手称好,在这一集里,动作场面仍然相当火爆,但诺兰更多地把着眼点放在蝙蝠侠的心理性格上,以布鲁斯韦恩幼年因受蝙蝠惊吓而产生的对蝙蝠的恐惧,因目睹双亲被杀而产生的强烈负罪感出发,描写布鲁斯韦恩如何战胜心理的阴影,将自己对蝙蝠的恐惧转化为敌人对蝙蝠的恐惧,从而成长为一代英雄。而这次戴上蝙蝠侠面具的,则是名气不大,但演技实力已具相当水平的克里斯蒂安·贝尔。贝尔本身具有一种亦正亦邪的气质,恰好贴合布鲁斯韦恩在成长过程中在正邪之间摇摆的过程,可以说超越了前几任蝙蝠侠,再度塑造了一个真实可信,令人信服的蝙蝠侠,让人感觉蝙蝠侠不再是漫画中那一个平板的形象,而是在现实中确实存在的栩栩如生的蝙蝠侠。贝尔同时也是一个相当敬业的演员,在拍蝙蝠侠之前,他拍了《机械师》这部电影,由于剧情需要,贝尔将体重骤降到120磅,瘦得双颊下陷,皮包骨头,而拍完《机械师》后,他又在两个星期内将体重回升到220磅,并锻炼出一身健硕的肌肉,立即投入蝙蝠侠的拍摄。四任蝙蝠侠的形象,按照我个人意见,迈克尔·基顿的蝙蝠侠造型最为传神,方基墨的布鲁斯韦恩形象最为相像,克里斯蒂安·贝尔则是综合形象最佳,乔治·克鲁尼一无是处。而由于贝尔在电影中要承担比其他三位更多的心理戏,而其表演也相当到位,所以个人最喜欢贝尔的这个蝙蝠侠,基顿和方基墨并列第二。

码了半天字,有点累,其他的heroes和反派人物们(其实他们才是我在蝙蝠侠电影中的最爱)下次再说。

 短评

看了第三部回头重看第一部,觉得第一部好纯真,贝尔好美颜,结构很精致。

6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力荐

先看过前传2再回头看这部,对蝙蝠侠的刻画十分到位,但反派的背景理由却交代得不是太清楚。不再那么英雄的蝙蝠侠,有了更多人性的描述,给我带来的感受并不比黑暗骑士差。★★★★

9分钟前
  • Q。
  • 推荐

自幼失去双亲并不意味着了解人性的丑恶,亲眼目睹犯罪也并不代表知道民间疾苦。因此,他四处闯荡,走遍世界,洞悉犯罪心理,感受人间冷暖。从当初以报仇雪恨为目的,到后来拯救天下苍生;从当初以暴制暴,到后来坚守不杀人的信仰;从当初懦弱的花花公子,到后来正义的化身,这就是成长。要想让别人心生恐惧,就必须先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要想战胜恐惧,就要成为恐惧本身。曾经惧怕蝙蝠,于是他成为了蝙蝠侠。人人都在扮演超级英雄,唯独他是在扮演布鲁斯·韦恩。布鲁斯·韦恩是面具,蝙蝠侠才是真身。你外表下是谁并不重要,你的所作所为才重要。

13分钟前
  • 朝暮雪
  • 力荐

毫无争议的重启经典,导演克里斯托弗 诺兰完成了自己有史以来最为华丽的一次转身,他不再迷恋于自身所擅长的碎片化的叙事技巧,而摇身一变“自甘堕落”的被黑暗所侵袭,他一改传统漫画电影的科幻风格,而直接将电影中的高谭“变成了”混乱纽约,正反派角色的决斗,也俨然一副纽约黑帮火拼的场景。

15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力荐

每次看诺兰蝙蝠侠系列中的任何一部,都会有“嗯,这部才是最好的”感觉。

17分钟前
  • 邓若虚
  • 力荐

如果怕什么就得成为什么的话,本人应该会是蠕动肉虫侠吧……(已经是了

19分钟前
  • 王大根
  • 推荐

韦恩父亲的一些细节很好

23分钟前
  • 暖鱼
  • 推荐

为什么我这么喜欢稻草人。。。。为什么!!!

28分钟前
  • A L E X
  • 力荐

诺兰赋予了蝙蝠侠以新的生命~~

30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诺兰把蝙蝠侠系列带到了全新的高度,完整地诠释了布鲁斯·韦恩为什么会成为蝙蝠侠:克服内心的恐惧、武装自己、坚守道德底线和无与伦比的自制力。他是我们每个人的影子,所以才这么迷人。

31分钟前
  • Lan~die
  • 推荐

蝙蝠侠没那套装备的时候套个头套就出去了,把我笑抽了

35分钟前
  • 飞客流依
  • 推荐

大片的格局!

36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非常好,手法到位,结构经典。

41分钟前
  • 木鱼水心
  • 力荐

诺兰好文艺啊 还到中国习武。。。

42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诺兰将蝙蝠侠的由来演绎的完整,一个伟大的系列电影由此开始。

44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推荐

三个系列的蝙蝠侠电影的导演都是讲故事的个中好手。Tim Burton擅长氛围塑造,而Joel Schumacher擅长场景戏, Christopher Nolan擅长人物塑。

48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黑暗骑士留下深刻印象,盗梦空间让我决定重新看Nolan的电影。前传1,Nolan在片头少少地用了个叙述技巧,然后平稳地讲故事,但不放弃对一个有童年阴影的主角的心理塑造,再加些007的摆酷。看这些,会知道一个导演是如何摸索成长的,他探寻电影的叙事技巧、表现形式,更追求对人物的塑造。

49分钟前
  • 时以星
  • 推荐

这才叫大片

52分钟前
  • island
  • 推荐

it's not who i am underneath, but what i do that defines me.

57分钟前
  • [已注销]
  • 推荐

大侠不是你想当相当就能当,要有钱要有高科技还有有智慧的老头来帮忙(▔/﹏\▔)

60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