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佩斯大饭店

HD

主演:拉尔夫·费因斯,托尼·雷沃罗利,艾德里安·布洛迪,威廉·达福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德国,英国语言:英语,法语,德语年份:2014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1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2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3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4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5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6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13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14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15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16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17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18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19布达佩斯大饭店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布达佩斯大饭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要从一位无名作家(裘德·洛 Jude Law 饰)说起,为了专心创作,他来到了名为“布达佩斯”的饭店,在这里,作家遇见了饭店的主人穆斯塔法(F·莫里·亚伯拉罕 F. Murray Abraham 饰),穆斯塔法邀请作家共进晚餐,席间,他向作家讲述了这座饱经风雨的大饭店的前世今生。 饭店曾经的主人名叫古斯塔沃(拉尔夫·费因斯 Ralph Fiennes 饰),而年轻的穆斯塔法(托尼·雷沃罗利 Tony Revolori 饰)在当时不过是追随着他的一介小小门童。古斯塔沃为人正直,精明能干,在他的经营和组织之下,布达佩斯大饭店成为了当时首屈一指的度假胜地。古斯塔沃和年迈的D夫人(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饰)情投意合,D夫人去世后,在遗嘱中将一副价值连城的名画留给了古斯塔沃,这一举动惹恼了她的儿子迪米特里(阿德里安·布洛迪 Adrien Brody 饰),布达佩斯大饭店和古斯塔沃的厄运就此拉开了帷幕。©豆瓣密爱七重奏凯文·詹姆斯:管他三七二十一六年之痒2008上午的女人们我的选择之情篇阿兰·萨尔达尼亚:人生如狱绝对会变成BL的世界VS绝不想变成BL的男人第二季一路朝阳末世纪暴潮废柴联盟魔唇劫抑制热情第十季极乐新倩女幽魂南少林荡倭英豪不文大丈夫无耻之徒第十季离奇剧院恶童侦探童养媳之谜龙凤呈祥(京剧)格斗与激情边走边唱小鱼地球脉动 第三季老爸老妈的浪漫史第八季光环:夜幕民初奇人传夜樱四重奏花之歌帝国叶问4粤语版盗兵符歌手2019新蜀山剑侠赌王之王代号47阿里巴巴三根金发食味暹罗皇家饭 皇家飯步步惊魂行将就木 第三季邻里一家人泰版金秘书为何那样股神3之控庄者 (2016)

 长篇影评

 1 ) 一个脑残粉的寻迹之旅

其实不能算是影评了,从月升王国开始就是安德森的粉,到了布达佩斯大饭店变成了脑残粉。 于是上周脑残粉利用自己“优越”的地理位置跑去了东德一趟,总算按照剧中提示把能找到的出现在剧中的地方都找了个遍并且整理出了对比照。

其实当时溜达到这里的时候我没认出这就是影片刚开始时那个墓园的外墙...当时纯粹觉得很好看就拍下来了,墙外是个下坡,我的身高根本不可能拍出电影中的角度...所以...

最迷人的Mendl's甜点店所在的小巷

通往Görlitz城中心的Untermarkt路上其实是Zero下山拿报纸的报刊亭所在大街,第二张照是我把报刊亭搞笑地P了上去方便对比...

去女伯爵家的路上,其实是在Untermarkt后面的教堂侧面的小路...教堂建在地势最高的地方,沿着围墙下去就是隔开德国和波兰的河流。站在墙边就望得到对岸的波兰。

这里其实是在Mendl's甜品店所在小巷末尾的拐角处,是一个小学的外墙,《朗读者》也曾在这里取景。

出了Görlitz的主火车站之后的大街,后面镜头尽头的建筑其实就是火车站XD

德累斯顿茨温格宫的主体部分,可惜在维修...

德累斯顿王侯图大街,非常非常壮美的一条街

茨温格宫内的博物馆,因为时间赶我没进去,否则可以把律师被谋杀前走过的路都走一遍...

其实这里就是报刊亭那条街的街尾,安德森还真懒,一条街拍了好几条景,哈哈哈

也是在Untermarkt广场上的一条长廊

这是最神妙的一个发现,本来我拍了下面那张照片只是因为广场边上这个咖啡店的一扇窗很特色,粉粉的。后来我整理对比照截图的时候,突然看到这一帧图,赶紧回去翻照片,发现果然是一样的!电影中的这个场景就在那个印度酒店经理所在的拱门旁边,有那么一截旋转楼梯,靠着白色的塔楼,矗立在广场一角。而

这里就是Ratscafe对面的作为布达佩斯大饭店外景灵感之一的酒店,全部粉色,非常可爱。好想在这里住一晚。下面两张是大饭店主要内景地Görlitz城中心的百货大楼,只可惜大楼现在闲置招租中,进不去,我只好在外面拍了两张内部招贴...可以看得出里面的确是跟大饭店里的楼梯构造一致..

其实回到德累斯顿后我还去了Mendl's甜点店的原型,位于德累斯顿新城区的Pfund's奶酪店。果然里面的布置全都一致,只是店内不许拍照...所以没能拍成。 只可惜了我一直以为Pfund's也是个甜点店,还期盼着去吃块蛋糕,结果是家臭臭的奶酪店... Görlitz是个非常美的小镇,推荐脑残粉们去游览一下。东德古老城市的路灯都是电影中的煤油灯样式,不得不说安德森非常善于挖掘老欧洲风情... 走在亮灯的夜晚大街上感觉很穿越。 另外东德移民不多,也并没有满大街新纳粹,尤其德累斯顿本地人对游客司空见惯,甚至不会德语都不是大问题。如果你跟当地人讲德语,他们会非常高兴地跟你聊天,淳朴可爱。 准备下次再去的时候在Görlitz住一晚,就住在那个粉红色的Börse Hotel.

 2 ) 没有人性没有一切

我觉得截止目前应该是最高水准。

这篇影评我一直都不敢写,因实在太喜欢这部电影,里面任何一个镜头任何一句台词都值得细细品味。导演wes anderson的母亲是一名考古学家,兄弟是大学教授。在良好教育环境下成长的wes anderson不优秀也难,Wes大学选择读哲学,所以Wes的电影中总能让人看到各种人物在复杂环境中的生活哲学。没有电影学院的条条框框,有的是对生活的细微描述,对历史的认真考究,对人物性格的拿捏。Wes的才气是能让人从一个细节中洞穿人物性格,再加上一丝丝小幽默,表情和话语都表现得恰到好处。M. Gustave是一名精致的商人,但是他并不是那种毫无底线,自私利己的商人。他每天早上精心打扮,喷上香水,精神饱满的迎接饭店的每一位客人。但其实他和员工住一样的小房间,架子上放几本简陋的书,唯一的区别是他的梳妆台放了好几瓶香水。M. Gustave 在当时算是有钱人,而且是经常出入上流社会,非常受各种名流喜欢,但是在这种环境下他反而是更加自律,更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该拿的拿不该拿的也不会贪婪地掠夺。甚至,他还富有一丝丝同情心,他让Zero把剩下的零钱给酒店门口的残疾鞋童。人是复杂的动物,从M.Gustave身上不仅能看到他在复杂的上层社会穿梭的精致一面,也能看到他与酒店底层人共同尽职的卑微一面。每天晚饭M.Gustave 会给酒店的员工布道 (虽然没有多少人听,因为大家都在抢着吃饭)然而一点都不妨碍他把话讲完,把诗念完。

M.Gustave从头到尾,无处不在地诠释他的人性,其实人性是复杂的,没有明确的好也没有明确的坏,也许这就是M.Gustave 吸引人的地方,在酒店他能应对这种上流人士,在路途中能够用自己的地位保护一个酒店的lobby boy,也能在监狱里跟杀人犯讨论越狱。在他的心中没有完全的好人也没有完全的坏人,这也是Wes想表现的,好人坏人不是根据他以往的作为,也不是根据他所处的环境,更不是根据星座属相简单地将人区分。真正决定人行为的是人在所处的关系中扮演的角色,而不是人的个性。M.Gustave在对待别人的时候也是不会把人先放进一些条条框框,而是真正接触他。比如在面试Zero地时候,Zero教育背景,工作经验都是0,然而M.Gustave还是让他通过了面试成为一名Lobby Boy。当Zero问M.Gustave:Were you ever a looby boy Sir. M.Gustave绕过了这个话题将Zero打发出去。也许M.Gustave看见Zero就像看见了自己的影子,自己曾经也是从战乱中逃出,没有家人,到酒店或者别的底层工作做起一点一点直到现在的位置。从底层上来的经历也许让M.Gustave体会到更多人性的复杂,所以他更能理解布道中的那句话:“Rudeness is merely the expression of fear, people fear they won't get what they want. The most dreadful and unattractive person only needs to be loved, and they will open up like flower.”

M.Gustave还有一点让人无比佩服就是在任何环境下他都能坚持做自己,他的内心不会被环境所左右。所有一切的经历他都会觉得只是经历,在他身上没有留下任何改变的痕迹。相反他会以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来影响别人,即使在监狱中还会像在酒店一样给员工做开饭前的布道并附上自己做的诗。他会以酒店的送餐方式给犯人送早餐,明明是隔夜饭,但他会说成: “warm and nourished this morning”。犯人们从没有过这种待遇,见到来送餐的M.Gustave就像见到了外星人。当看到越狱图的时候,他称赞画图的人:“great artistic promise”,其实画图的人是一名满身简易纹身的光头大叔犯人,大叔对画画的热爱从他身上的纹身可以看出来,可能在监狱里无聊了就在自己的身上作画,如果不是被关在监狱里他很可能成为一名艺术家。被M.Gustave表扬后不自然的看看两边的人,也许他已经好久没被人表扬过了,听到M.Gustave的赞扬后透出孩子般的羞怯表情。我非常喜欢这个镜头,这个镜头像是在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闪光的一面。在M.Gustave眼中没有好与坏之分,对每个人都真诚对待。

对美的追求也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做Mendl's点心的Agatha,虽然外表有缺陷,但是用心做蛋糕,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骑自行车给酒店送去。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画面,Agatha每天的生活就像Lute弹奏出的背景音乐配上欧洲小镇的清晨,这已经很美了,一切奢华过度的修饰都是多余。她的美还体现在她在M.Gustave面前不卑不亢,谈笑风生。跟Zero冒险拿回油画,即使见到要杀掉自己的人也沉着冷静。所以美是可以影响别人的,连监狱里的狱警都不忍心在Mendl's上切一刀,生怕破坏了美。

最后,淘气的孙子终于安安静静的坐在爷爷旁边吃披萨,好像开头的一切都没有发生。之前Zero差点付出生命拯救的油画几十年后就挂在酒店的大厅,没人会想到曾经有多少人为了这幅画而死掉。不管经历什么都会被时间忘记。但是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被人记住的永远是人性,这就是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吧。

You see there are still faint glimmers of civilization left in this barbaric slaughterhouse,that was once known as humanity.

 3 ) 满怀对世界的爱

如果你不熟悉韦斯·安德森,那么《布达佩斯大饭店》无疑是最适合的一部电影,藉此你可以充分了解他的作品风格。影片大牌群星璀璨,故事行云流水,美术过目难忘,音乐灵动悦耳。而如果你熟悉韦斯·安德森,那么,《布达佩斯大饭店》简直是一次无以伦比的豪华盛筵,一场停不下来的华丽舞会——就像意大利导演维斯康蒂的鸿篇巨制《豹》。 如果你刚好认识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这部《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灵感来源,那么,电影在最后流露出来的的惆怅与悲伤——转瞬即逝却彰显出来的人性光辉,它一定会猝不及防地击中你。如果你不认识,或许听闻过茨威格和妻子在巴西双双自杀,那时正是1942年,德国法西斯肆虐欧洲。茨威格因为欧洲的沦陷而离开,因为旧世界和人类文明的陨落和毁灭而绝望。《布达佩斯大饭店》便是借一名作家(他)的口吻来讲述故事,主人公古斯塔夫更是在外形上与他有相仿神似。 电影有一个long long ago的俗套开头,如果先行补习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序言(事后也可以),那么,效果无疑会更佳。有不少评论家认为,《布达佩斯大饭店》浪费了一个架设好的套层结构,即去掉小女孩、中老年作家等序幕铺垫,其实影响不大,但电影没有成为“永远的零”(Zero)是有原因的。 从古怪的贵妇到愚蠢的警察,从滑稽的门童到可笑的杀手,《布达佩斯大饭店》把其他人都织在了一张大网上,但他们统统只是为了映衬古斯塔夫的存在。作为一个体面且讲究的人,古斯塔夫更多拥有的是一种“世俗的高贵”,而非艺术家式的自命不凡和孤芳自赏。毕竟,他服务于这家布达佩斯大饭店,他教给Zero很多东西,甚至为他付出了一切。越是不值一提的护照一笔(新旧世界的重要差异),愈发体现出这个人的高贵与真善。他所维护的尊严不仅仅是来自于他自己,更多是Zero——这个来自欧洲以外的年轻难民。也就是在这个结尾处,电影突然摆脱了先前的嬉闹顽皮,流露出人生如寄的真性情。 不计这个结尾,在多数时候,《布达佩斯大饭店》就是个韦斯·安德森风格的娱乐片——大牌云集的商业电影,粉嫩嫩、萌兮兮,与众不同又自有妙处。电影里头的人物一会像默片,一会像惊悚片,一会像卡通片,更多时候又像韦氏自己的作品。他们不停地做着切割画面的快速运动,从横向到纵深,连飞带跑,以至银幕画幅比也一块变形扭动,充满了神奇的魔力。 或许有人会自认神经大条,没那么心思细腻,对人类社会也不太关心。那《布达佩斯大饭店》也不会叫人失望,它的精彩处全在幽默滑稽天真搞笑荒诞可爱的疯狂细节,譬如那只被扔出窗外的波斯猫,害我在电影院里大笑出声。那些32倍速一般的追逐打闹和快速切换,令人害怕电影真会突然断了气。 韦斯·安德森展示它的想象力,作为观众,你只需专注感受。那副以假乱真的女同画作,那些专门为电影设计的字体和配色,那个在网络上疯传的巧克力花魁甜品——它也是专门为电影应运而生。这些几乎不存在现实世界的细节,它们组成了一个梦幻的昨日世界,组成了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底蕴的布达佩斯大饭店,而明眼人都知道,法西斯来了又去,后来是社会主义,它指代的就是人类文明的栖息地。 至于电影感人的地方,或许稍稍需要补一番时代大背景。当然,你也可以不认同茨威格面对生活、面对世界和面对人类文明的决绝态度,甚至有人不免要冷笑,与中国社会所经历的灾难相比,欧洲人简直还是太幸运了。但即便都是上世纪的陈年往事,难道中国社会就能脱离于人类文明而存在?这部一直飞快行进的电影,当它突然慢了下来,你便知道,这个世界变了。只有满怀对世界的爱,茨威格才之所以成为茨威格。也只有满怀对电影的爱,韦斯·安德森才会拍摄出这部《布达佩斯大饭店》。【中国新闻周刊】

 4 ) 不,我只是为了纪念阿加莎,我们曾在这度过一段很美好的时光,虽然很短暂。

我向来只会吐槽一星的电影电视剧,因为我就是个三俗的不行满口脏话的人。
鼓起勇气来写一篇影评给这个:堪称过去12个月里我看过的最赞的电影!但是我发现自己连造句和文法都不太会了!

想到什么说什么吧:
1. 到电影的最后,一层一层的故事退出来的时候,才发现,原来老夫人们的那一代遗留下来的那一点点“人性”和贵族的尊严和气息传给了古斯大夫先生,然后经由古斯大夫先生传给了零,再有零传给了作家,最后由作家传给了那个纪念作家的读者。

2. 电影的最后,黑幕上一行白字:受茨威格的经历启发。(大概是这样)全身鸡皮疙瘩!!全身鸡皮疙瘩!!是因为茨威格就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如果你只听说过,却没看过,快去看他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的24个小时》《家庭女教师》《夜色朦胧》。

3. 在维也纳旅游的时候查资料,发现茨威格居然出生在维也纳,然后查了他的经历,大概记得他是犹太人,反法西斯的,然后最后和他的老婆自杀(好像也是在二战期间)。这跟古斯大夫先生两次在火车上的经历不是很像吗。

4. 很喜欢作家最后问零,你愿意把自己所有的财产跟国家换一个不能盈利的残破的酒店,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因为这有在这里你才能最接近古斯大夫先生?零说:不是的,我只是为了怀念我的妻子阿加莎,因为我们曾在这里读过很美好的一段时光,虽然很短暂。

5. 我觉得大家都不同程度上的保持着最后的一点点说不出来那是什么的感觉,也许那是人性,也许那是尊严,反正就是有那么一点点和大时代格格不入的气氛。无论是古斯大夫先生,还是零,还是最后的那个读者。就像这个残破的已经没什么人气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6. 虽然《大鱼》是很早以前看的,记得也不太清楚了,但是隐约感觉这两部电影很像,画风,气氛,意象都很类似。

7.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拍摄方式,叙述方式和画风,配色。配色真的太棒了,比如说全白的雪景中得马卡龙粉色的大饭店伫立在山顶。全白的雪景中粉绿色和粉红色的缆车。还有那个糕饼店的盒子。

8. 说到糕饼店,很催泪的一点是最后,故事讲完了,甜点上来的时候,居然是零的妻子以前在糕饼店常做的糕饼。

9. 说到妻子,最开始零说:我不愿意提到她(妻子)。然后到后来他们越狱的时候,妻子冒险帮他们的时候,我都以为妻子其实是马上就要死了,根本不可能跟零结婚了!结果其实,他们结婚了,而且有了小孩。而妻子的死因也很简单,疾病。所以其实没有什么大起大落,回肠荡气,反而这个情节设定让我喜欢的要死!!

恩,就说这么多。写的乱七八糟,前言不搭后语,零零碎碎,不讲章法。估计除了我也没人看得懂这篇影评了!

 5 ) 永远回不来的昨日世界

与其说在讲遗产和谋杀的闹剧,其实在讲古斯塔夫这个人。但说他叫人想起茨威格,不如说叫人想起唐吉坷德。此人热衷抒情诗,死到临头还不忘背诵一段;注意仪表,逃亡路上还要洒上本阶层专用香水给追捕者指路;讲究风度,全部身家只剩45块,还要给出25块付小费。当真是迂腐的可笑矫情的一逼。 但也正是这个装逼犯,留心着瘸腿擦鞋匠的生计,给孤独的孩童和年老色衰的女人真心慰藉,与身材平平脸上有胎记的女孩惺惺相惜,为出身卑微的难民侍应生以命相拼,自有一种久违的魅力。 这样的人物,总叫人忆起那些逝去的时代。那些天真然而无知,繁荣然而肤浅,但是富有人味的时代。比如二战前的欧洲,比如60年代的法国和美国,比如大正时期的日本,比如我们短暂的民国和80年代。那是一种文化新旧交替时才有的奇观,那是历史的热病和梦呓。尽管荒唐滑稽又不切实际,但总么看都比其后严酷而又冷漠的时代好---打着或革命、或主义、或国家、或发展、或民主、或消费、或个性、或解放的各种旗号,装出或气急败坏,或慷慨激昂,或一本正经,或语重心长,或善解人意,或卖萌装酷的各种模样,骨子里却是一脉相承的老于世故和精于算计。 哎,算了。这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这些沧海桑田这些历史洪流关我等小人物屁事? 真正令人伤感而又寂寞的是,那个为你而死的憨傻又善良的朋友,那个死于流感的平凡又可爱的女孩,永远也回不来了。 连同你的一部分生命。

 6 ) 战争中的童话故事

患有强迫症的韦斯·安德森把布达佩斯大酒店变成一个7,8岁小女孩儿的粉红色玩具屋。把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谋杀案变成了神智不清的轻歌剧。把血雨腥风大战前的冰天雪地变成了冬奥会的训练营。把肖生克的救赎变成了四个狐狸爸爸。把神奇的Ralph Fiennes变成了同样神奇的Monsieur Gustave。把王女Tilda Swinton 变成了84岁性欲旺盛的太婆贵族。

布达佩斯大饭店,这个绮丽奢华却孤独潦倒的酒店,坐落在一个同样荒谬战前的中欧国家,虚构的白雪皑皑的Zubrowka。酒店水疗中心由神秘的残疾人,战犯,或贫困的白俄罗斯人组成- 让人想起由托马斯·曼和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小说二战背景下的小说。但片尾的剧目透露,茨威格才是安德森的灵感来源,感谢《象棋故事》和《邮局女孩》。事实上,电影里带有胡渣的明星拉尔夫·费因斯也相当类似茨威格。

故事的情节看似阿加莎式的遗产谋杀,实际是对战争的反思。但与茨威格的悲观主义不同,安德森是个耐心的乐观主义,在影片最后他把那座巨大红色酒店留给了受惊战争之苦的难民服务生零。并且让零一辈子的相信爱情一瞬间的永恒。

与以往一样,安德森的世界就像是最宏伟最精致玩偶的房子;难以置信的拍摄地点,内饰和老式的磨砂喷漆背景,精致到吹毛求疵的道具,卡通插画一样的色调,固定机位拍摄带有韵律的画面切换,像在给我们有节奏得读一本童话故事。它使观众感觉像巨人在弯腰佩服一个极好的精细的小宇宙。好像把镜头拉到一厘米的具体,仿佛每一片雪花都是工工整整的六角晶片。

茨威格如果看了这片,是不是该重新考虑绝命的事。就像Monsieur Gustave一样,越狱后的第一件事是要用一种L'Air de Panache 的古龙水。不管战争,牢狱,死亡有多么临近,在安德森导演的角度里,人生永远会有诗意与美的细节让人可以只在主体的世界里欢乐。

-部分摘录自卫报影评。

 短评

竟然是以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为灵感的哦

6分钟前
  • lee
  • 力荐

韦斯最高度风格化的电影,充分体现了他对镜头调度、色彩照明的掌控和微缩模型的精妙,并依然热衷于演员如何出现在镜头前及走位;画幅比也加强了片子的古典氛围(古斯塔夫逃狱和零接头那场戏最具30年代老片风骨)。尽管依旧是形式大于内容,且比过去的作品少了深度与情感,但这就韦斯.安德森。

8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构图引起极度舒适。

13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每一帧画面都如同一颗缤纷的奶油水果硬糖,色泽饱满鲜艳诱人。至于电影所讲的东西,了解寥寥属实不懂。越狱逃亡部分才稍稍吸引了一点注意力,其余只是在看大咖们表演而已。最后不得不说拉尔夫的口音真的好难听。处处可以看到这部片子的用心,服装设计、场景设计、美工摄影都极为考究,展现出不凡魅力。

18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四重讲述空间,层层递进,宛如俄罗斯套娃。依次揭开,掏出一个如万花筒斑斓的昨日世界: 单线故事情节串起性格迥异的众多出场人物。场景切换如同梦境接力。现实与虚幻交织,严肃与荒诞同存,甜美和苦涩共生。整体观感相当有趣又十分充实。最后必须咆哮一句,满屏的演技帝甜得简直人神共愤!

21分钟前
  • 鸟仔
  • 力荐

“微弱的文明之光,仍存留在这野蛮的屠场里,这就是人性。”——维斯·安德森致敬斯蒂芬·茨威格,小清新的故事里注入了大历史的情怀。

22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四重时空与讲述方式以及画幅的迷人结构【越靠近现在越狭窄间接】,主体故事全景描绘了欧洲战前文化褪色的最后辉煌【礼数,名画,家族】,作为见证者的Zero【移民】对依然消失的“精神家园欧洲”的怀旧感,以及对老电影的表演方式和镜头运用的模仿致敬,加上费因斯的精妙表演与卡司,安德森迈入大师门槛

24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刺激的色彩,独特的人物,湍急的镜头运动起飞的节奏,停不下来的爽与赞。对于这样的导演,不论多么细微的角色,演员都会愿意接受,因为最细微的角色,也有足够的个性,让观众记住。

29分钟前
  • 文文周
  • 推荐

流光溢彩的精致画面,如坐过山车般呼啸生风的节奏,夸张的肢体语言竟然有向“摩登时代”致敬的意味。看这样的电影就像做梦,就像面对五颜六色、充满奇思幻想的糖果,让人忍不住舔了又舔。如果有天韦斯·安德森返老还童,我想我也丝毫不会奇怪!

3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游戏,是童话,还是一件艺术品,将作者化的美学风格、形式感和怀旧的主题完美融合!无论从故事、剧作、主题和美学,它的辨识度都只属于自己,对于韦斯·安德森的粉丝,这是杰作!

3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His world had vanished long before he ever entered it, but he certainly sustained the illusion with a remarkable grace.”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我就想拜倒在WA的剧本下了,这句话无比精准的概括了整个故事和男主的一生,写的太美了。画面也美,就像给眼睛吃Mendl's的点心

35分钟前
  • Iberian
  • 还行

《布达佩斯大饭店》,配得上太多赞美的词汇,但是电影最后的十几分钟,我内心感到了一股深刻却难以名状的悲伤,想了好久,也想不明白是为什么。走出电影院,感觉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似乎历历在目,却又难以言说。

38分钟前
  • Dude
  • 力荐

依然还是韦斯-安德森标志性的复古色调、悦耳配乐,神经兮兮的冷幽默。不像前作那么随意松散,《大饭店》故事紧凑、层层剥茧,而且居然有点“重口味”。也许只有韦斯-安德森才能把一个混合谋杀、越狱、械斗的故事拍得那么喜感。

39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他,还有她,就那样离开了,昨日的世界也不复存在。

41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打动我的是那位面对蛋糕切不下手的士兵。也许这是整部电影想要讲述的核心。

44分钟前
  • 江声走
  • 推荐

非常好。像一杯温暖的热可可,做得如此甜蜜却又不轻佻,好多台词和段子都有所指涉,却又浑然天成,不像在掉书袋。片尾看到对茨威格的致敬,眼泪都掉下来了。自从好多年前看了Visconti的《豹》之后,这是第二部让我对“昨日的世界”充满向往的电影。

46分钟前
  • 玑衡
  • 力荐

未見過Wes如此有野心,將作者風與故事及內涵融合得非常出色,一層層的敘事模式,畫面1:85進2:35再進4:3,大量電影語言,有搞笑有奇情有懷舊有懸疑有驚慄有黑色幽默最重要有那份人性真情,明明是喜劇但最後結尾一段傷感的況味揮之不去,目前Wes處理得最成熟,圓渾之作!

47分钟前
  • K
  • 力荐

不感兴趣,也没怎么笑

51分钟前
  • 麦子
  • 还行

一张寄往旧时欧洲的精致明信片,L’Air de Panache的味道充斥整个屏幕,冷幽默和由慢至快的节奏依旧,尾声的高潮之后迷漫着令人惆怅的尾香。逝去的终将逝去,这童话式的一瞥令人难忘。

55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原谅我从头到尾都没入戏........好吧我对Wes Anderson的确审美疲劳了........

56分钟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