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一夜

49集全

主演:陆凯,翟鹏,邵琪,吴玮蓉,王宜谦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剧照

一千零一夜 剧照 NO.1一千零一夜 剧照 NO.2一千零一夜 剧照 NO.3一千零一夜 剧照 NO.4一千零一夜 剧照 NO.5一千零一夜 剧照 NO.6

 长篇影评

 1 ) 为了电视节目形态分析课的作业来看的

《一千零一夜》节目形态的创新性分析 一、简述 《一千零一夜》是一档全新的读书节目,“只有晚上,只在街头,只读经典”,梁文道将用1001夜,与观众分享他对经典的独特理解。 二、创新性分析 1.节目形式上 首先《一千零一夜》不同于以往其他类型的谈话类节目,它没有嘉宾、没有现场观众,主持人这一关键性人物的痕迹也在其中淡化成了让观众都感受不到的一个身份存在 。在整个过程之中,没有嘉宾与其对话,也没有观众的互动,只有梁文道一个人在自述式的讲着,他流转徘徊于城市的夜晚的街道之上,自顾自的慢慢叙述着那人生的哲理、生活的哲思、书中的情思和真理。 节目开场先是选取城市的一个景观,也许是慢调式的公交车站,是空寂无人的天桥大道,亦或是人潮涌动的广场。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梁文道(主持人)开始行走着,讲诉一段富有哲思的话语,从而将本期推荐的书籍引导出来。例如最早一期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梁文道先以“每个人都有梦想着当老师、科学家、警察等,但这些梦想随着年龄增长,终将会被遗忘、被掩埋在时间的尘土之中。”继而又引出成功的标准定义是什么?在美国,所有人民都拥有的共同梦想…就这样,十分流畅的将《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以及他的作者生动的显现在观众的面前。 《一千零一夜》虽然没有直接式的与现场观众、嘉宾对话的形式,只有一个人的自述,但它成功的打破了观众与节目之间的这个屏障,在主持人的自述中,间接性的将屏幕前的观众产生一种心理上的错觉,仿佛自己就是和主持人梁文道一样行走在夜晚的各式的街道之上,和他一起谈着对于人生、对于各种书的见解和看法,和他共同探寻着书中人物精神世界。当梁文道以他那双深邃的眼睛面向镜头时,观众也在此刻和他一起逡巡在书中的世界,那一刻,观众读懂了书、也顿悟了些许人生的哲理。 2.节目元素上 ①音乐:在以往的谈话类节目之中,音乐的运用少之又少,而《一千零一夜》巧妙的运用好这一元素,使之成为节目特色和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还是以第一期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为例,在开头,节目先用较为沉重、压抑的音乐给本期节目奠定了一定的基调,随着梁文道的讲述进程,音乐也随之变化,由昂扬轻快到温情动人再到悲伤沉抑,或是与此相反等等,音乐在渲染氛围的同时,也更好的传达出了书中的情感,达到了一种情感与精神的平衡。 ②时间:无论是谈笑风生、深入透彻的《锵锵三人行》也好,还是以精英文化为基石的《可凡倾听》也罢,由于谈话类节目以探寻深度、多角度透析人物及事件见长,大多数谈话类节目每期时长都在半小时以上,而《一千零一夜》在保持节目内容丰富,具有相对的思想哲理的基础上,将每期时长都固定在了15分钟,这又是对传统谈话类节目的一大突破,在一定程度上也引起了观众对节目的兴趣。在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进程之下,片时短、富有实质性知识的《一千零一夜》成功的从众多谈话类节目中脱颖而出,并获得了观众的一致认可。 ③空间、服装和制作上:空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节目特色的一大表现,内景化的演播室和直播厅是谈话类节目常使用的场所,主持人一般着西装,正襟危坐着与嘉宾交流,它给予观众的是谈话的正式感,也营造着严谨、严肃的氛围。《一千零一夜》又在常规化的形式下进行突破,整个节目地点选取在夜晚城市的某个街道小路之上,主持人梁文道首先以干净朴素的着装在外表上先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其次,街道小景通常都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必经之路,平态化的地点选取,辅之实景化的拍摄手法,具有极大的纪实性和亲近性。 最后,《一千零一夜》抛开了所有繁复多样的花式包装,采取最为简单化、传统化的包装制作方式,给经常性观看犹如“繁花似锦”的综艺娱乐节目的观众留有了一丝缓冲,给予视觉上的暂歇和心理上的平和。 三、结语 《一千零一夜》是完全超越以往的文化、阅读类节目,梁文道在街头、地铁、公交车等交通工具,导读中西方的经典书籍,寻找都市人渐渐遗忘的阅读乐趣,以梁文道的视野及关怀,体察一本书的多个面向,其高度的 人文关怀化和知识传输化的形式内核,值得往后同类型节目的借鉴学习。

 2 ) 摘记01-13

01/02 了不起的盖茨比
绿灯的象征;
我们所有的梦到了最后都会抛弃我们,仍然在远方,我们被时代的浪潮,被这个社会,被不可逆转的命运,往后推得更远。
此书出版后滞销,直到二战美国政府和出版社合作出版大量平装书送往前线给士兵解闷,士兵读后大为感动,家书中称赞不已,五十年后这本书声名见隆
【我身处其中又置身事外,听闻着人世变幻无穷的面貌,我感到既入迷又厌恶。】
时代背景:1920年代 爵士年代 jazz age: 一战后美国国力上升,整个国家向钱看,但价值观崩溃,爵士乐代表着美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声音
 美国东岸 纽约长岛区
士兵感动的原因是此书描绘了一战后的世界
Art Deco:装饰艺术 上海和平饭店
纽约是美国梦的顶峰标志
1920年代,现代主义开始兴起,但重镇是欧洲,美国文学还非常传统,菲茨杰拉德与妻子泽尔达及海明威在欧洲游历,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技法,康拉德身上学到的“精简的选择”,《了不起的盖茨比》求精致而不求全,每一个片段高度浓缩,往后往前数年之间压缩在一瞬之间。而菲茨杰拉德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赎罪,他以前是畅销书作家,为了钱写作。
【盖茨比无可抗拒地意识到,财富能困住并保存青春和奥秘,还有只要拥有很多华服,便能永保清新亮丽,他也深深意识到黛西的存在,她像银子般闪耀,高踞在无虞而得意的生活中,与底下艰苦搏斗的贫寒人家处于两个世界。】
自传色彩:菲茨杰拉德和泽尔达,一个越来越穷,一个精神问题越来越大
self-made man:自我成就的人,不靠家族财富,没有道德问题,一个人拼命苦干获得成功
【房里唯一纹风不动的东西,便是一张巨大的沙发椅,两个年轻女人在上头飘着,仿佛坐在一个系着的热气球上,这两个女人都穿着白衣裳,身上的洋装吹得飘飘然,仿佛她们绕着屋子飞了一圈,风才把她们吹回来似的,我站着听窗帘拍打的声音,还有墙上挂画发出的吱嘎声响,相比杵了好一会儿,后来汤姆·布坎南嘭的一声把后面窗户关上,屋里的风扣紧之后,就死沉下来,窗帘地毡和年轻女人,便乘着热气球,缓缓落到地面。】——黛西出场
原来我们最后始终困在一个人生的根本困境之中,这个困境让我们觉得我们就算有梦,最终梦总会醒

台湾 汪芃 译版
在中文之外有很多种语言构筑着不同的世界 天外有天


04/05 被淹没和被拯救的
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残酷的——阿多诺,德国哲学家
被害者的羞耻感——有人比自己更该活着
【平民的道德标准再次出现在我们之间,这迟到的羞耻,是否合理呢?当时我无法确定,现在仍无法确定,但我的确感到羞耻,而且这羞耻具体/沉重而持久。】
一般人的世界观很简单,因为世界很复杂,我们需要简单的模型帮我们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
集中营是一个世界,奥斯维辛是它的首都。
奥斯维辛大门上的标语:工作使人自由。工作是唯一让人感觉到自己还是人的东西。
卡波:临时担任管理其他囚犯的角色;特遣队:执行毒气室的按钮,再送犯人去烧,从骨灰中得到一些东西去卖钱。
谄谀之辈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服从。
万物之中只有人会自杀,而在集中营中你已经不是人了。
【在各个起义中我们可以发现,最受压迫的人们,从未能站在反抗的前列,事实上,革命都是由勇敢明智的领袖来领导,慷慨大度的领袖人物投身于斗争之中,哪怕他们原本有着安全/平静甚至享有特权的生活。奴隶打破自己沉重的枷锁这一纪念碑不断表现的形象是浮华而不现实的,实际上,奴隶的枷锁是由其他人打破的,正如马克思知道的,在真实的世界中,革命并不是由这些人完成的,只有在文化和电影的浮华词藻中,才会出现这样的革命】
历史有两种,文明的历史和野蛮的历史
罗马古道是罗马人抓来的奴隶建成的,建成后将奴隶钉死在道路两旁,6000人。
在集中营里面,所有的人都失去了意义,一个人要是懂得诗歌,音乐,艺术,哲学,文学,一点好处都没有,当被关在集中营里面,你最好忘记这一切,就像你应该忘记你的家庭/你的家人一样,否则你只会更加痛苦,即使你会说德文,党卫军对你说的德文也是黑话的德文,最粗鄙/最下流,最不像德文的德文。
记住那几行诗是一个人和他已经断掉的过去建立起联系的一个桥梁,是在这样一个黑暗的世界之中,仍然看到一丝丝微弱的光线/回影的一个可能。

06/07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
火车旅行
保罗·索鲁是有名的毒舌作家
独裁国家也有大选,每次选完都是同一个政党执政,民主国家则是所有的政党一起宣布我们获胜。
当代旅行文学再也不只是写去的地方的环境,文化/风土和人文,还要往后退一步,上升一点,去后设地反省,到底旅行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旅行,索鲁坚持乘火车去旅行就是为了保持对旅行的思考,对他而言,旅行不只是度假,不是一个轻松好玩的事,事实上是非常辛苦的,这么辛苦就是为了要发现,为的是知道真相,而知道真相和发现常常是沮丧的代名词,这么沮丧的旅行,换回的是对一个地方一针见血的认识,为了达到这样旅行的目的,就必须孤身上路,因为如果有旅伴和你在一起的时候,你的视线会模糊,有旅伴跟你分享眼前所见的景象的时候,你总是会把自己的记忆和他人所说的话错置起来,而一个人上路难免会寂寞,需要和遇到的人交谈,所以他非常坦白,他寂寞但又渴望孤独。

08/09 有人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 杨牧
背景:80年代的台湾经济发达(亚洲四小龙),但50年代国民党退守发生的恐共情绪等还没有退化。同时发生很多重大的贪污案。政治高压时代。牟宗三
【我从来没有收到过这样一封充满体验和幻想 于冷肃尖锐的语气中流露狂热和绝望 彻底把狂热和绝望完全平衡的信
礼貌地,问我公理和正义的问题】
带着热血,想要社会更好,但是不得其法,不得其门而入的年轻人,甚至还要粉身碎骨,杨牧为这样的年轻人悲哀,这样的牺牲是必然的,他们的努力是徒劳的,杨牧对这种牺牲年轻人的社会的不满/愤慨和哀叹。

10/11/12/13 人间词话
大学不是有大楼,大学有大师——梅贻琦
国学研究院四大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出生三个月,起名;男子二十行冠礼,取字,社会行走用;
【王国维之死】:1927年6月2日。王国维早起盥洗完毕,即至饭厅早餐,餐后至书房小坐。王国维到达办公室,准备给毕业研究生评定成绩,但是发觉试卷、文章未带来,命研究院的听差从家中取来。卷稿取来后,王国维很认真地进行了评定。随后,王国维和研究院办公处的侯厚培共谈下学期招生事,相谈甚久,言下,欲借洋二元,侯给了五元钞票,王国维即出办公室。王国维雇了一辆人力车,前往颐和园。王国维吸完一根烟,跃身头朝下扎入水中,于园中昆明湖鱼藻轩自沉。事后人们在其内衣口袋内发现遗书,遗书中写道【“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短短数言,却给了后人无数的猜测。

陈寅恪悼文:凡是一个人在一个文化里面,被这个文化化成,长出来,受那个文化教养极深的人,他一定对这个文化有很强烈的感触,当他看着这个文化消失败亡的时候,他必然有极大的痛苦,到了最后他要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和自由,无法跟随新时代的话,那不妨就去死了,他是为文化而死,为在1927年逐渐消逝的再也无法唤回的中国文化。
【境界】在中国人来讲是一个外来语,是随佛教从印度传过来的,梵文叫vasana,「这又牵扯到六根,佛教认为人有六种感官能力,眼耳鼻舌身意,六视,六尘——色声香味触法,(根对境,境对识,根六界,境六界,识六界,故十八界)」,六根对六种功能碰到这个世界,这个世界之内的东西就叫境界,即我的感官/我的意识投射所达的这个世界范围,世界之所以存在,离不开我对世界的感知。
第一本词的合集,晚唐《花间词》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有境界即把真我投射到外在世界或想象到世界,或者是一个情感上的感触。
有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万红飞过秋千去。冯延巳
无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我在里头,又仿佛抽身之外,静观万物皆自得。
讲做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欧阳修);众里寻她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成己达人之道
词的特点之一:男人们透过词曲折隐晦的借着女人的声音说出自己无法用男人的口吻去说的对人生对国家对天下的看法。
用代字就很隔,写东西要用最直接的字来写,反例:周邦彦 桂华流瓦
词是男人借着女子的嘴巴在讲话,本身就是曲折,词本身的情意也是曲折 ,所以他有很多隐喻和典故是不奇怪的,但隐喻和典故本身不能为曲折而曲折,尤其不能庸俗,用烂了的字眼如何表达真情实意呢?

 3 ) 从车水马龙中品味人生

车水马龙让人仿佛能看到流逝的岁月,置身其中侃侃而谈这些曾经出现的历史人物也好,这些书里鲜活的角色也好,都给人一种岁月不复的感觉。无论是皎皎星河还是潋滟红尘,这些人物的伤悲与否,这些角色的彷徨无奈,都在曾经的抑或是现在的生活中一次又一次重演。那些情节通过磁性的嗓音,凝练却不失优雅的言语再次浮现于人的眼前。或许你不能穿越进那本书里,但是这本书或者这部剧都足以让你置身于那个时代,即使体会不了它的悲哀,它的沉重,越能唤醒你灵魂中的声音。此时无声胜有声,很多书曾经为了任务或者应付浅尝辄止,但是看了这,我却愿主动自觉地再次拾起那本早已束之高阁的书。从了不起的盖茨比到被淹没的和被拯救的,一个时代的画卷慢慢在你眼前展开,又折叠。

 4 ) 来推荐几集我觉得必听的节目

今天早上洗漱期间,终于把《一千零一夜》的节目听完了,被道长种草了许多书,也听到了不少有趣的观点。比起故事内容,道长侧重的是历史背景的分析以及作者个人的生平介绍,同时也会以比较新的视角去解读作品。当然其中难免会有“一家之言”(比如道长认为景甜小姐演技非常好,认为她不好的是鉴赏水平不够哈哈哈哈哈哈),但总体而言,节目做得还是很有质量的,我就个人喜好而言推荐几期节目,毕竟听完所有还是很花时间的。

1.《了不起的盖茨比》第1-3夜

耳熟能详的作品,背景视角的解读,结合文本对美国爵士年代作了介绍。道长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很在意,《老人与海》、《亨利四世》等都提到了阅读版本的选择。

2.《被淹没的和被拯救的》第4-5夜

奥斯维辛集中营幸存者的自述传(我更愿意称其为反思录),全书以受害者的视角消解了受害者全然被动的姿态。道长对这本书的解读也是从文本出发,介绍了书里一些比较鲜见的观点,比如受害者羞耻感的来源。这本书本身非常值得一看,序言是徐贲写的,也写得非常好。

3.《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第33-34夜

《拥抱战败》第35-37夜

《日本的思想》第38-39夜

这三本和上一本都是围绕战争的,这几本书我还没读,但是听完节目对这些历史以及其发生的人文原因很感兴趣。印象很深刻的是日本人为了给学生吃吃亲子丼,让他们想到亲子关系;多谈论父母而少政治话题,压制他们对权威的反抗意识。后面还有讲战后日本人专门并主动地为进驻美军提供“慰安妇”服务,防止他们去奸淫更多无辜妇女。由此,我对那时日本人的想法真是充满好奇了。

4.《第二十二条军规》第52-54夜

又是一本讲战争的小说,但少了一些学术的严肃,多了一些荒诞的黑色幽默。道长的解说很有意思,边走边听的时候在街上大笑这种事令我自己印象深刻……

5.《四世同堂》第55-57夜

这本书我之前已经读过,并没有喜欢到会拿来推荐给别人的程度。于我而言,老舍先生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幽默的讽刺,很多时候是用反语来达到嘲弄的效果,有些地方你不注意,可能还觉得他真是在夸人家呢。这种文字趣味发挥得最淋漓尽致地应该是在《离婚》和《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的人物刻画已经比较黑白分明了。这也是节目里说的这部作品有被诟病人物扁平化,当然我和道长持一样的观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心境变化都是形成作品的重要原因,完全以现在的眼光去解读并不公平。此外道长还提到了老舍在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对北京文化的复杂感情,对文化流逝感伤的同时(兔儿爷)更包含着对文化里软弱、封建一面的批判(做寿)。

6.《抛锚》第59夜

听完立马想看书,但无奈在国外连电子版都找不到,想来是非常冷门了。道长的介绍引人入胜,回去就立马买书看。

7.《铁皮鼓》第71-72夜

这本书的同名电影我死都找不到资源。最开始的吸引力在于猎奇心态,听完节目后加重了我的这种心态……

8.《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87-88夜

这两期其实是丘吉尔的介绍。听完有对大英帝国人民肃然起敬,赶到伦敦受难的其他地区人民和炮火废墟下认真看书的那张照片,好像对这些人慢吞吞很闲散的样子都讨厌不起来了哈哈哈。

9.《阿城精选集》第105-106夜

阿城的“三王”其实我看了有三遍不止了。但反复看的原因不在于我多喜欢,而是我真的看完就忘,但又常常听人推荐,于是不断重温。这次听完道长推荐再读,我觉得自己应该不会再忘记了。也许一开始我就找错了点,始终纠结这个故事到底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于是前几次读完总是觉得自己没读懂,但节目里说了阿城不在于要表现什么特定的主题,而突出刻画人物,讲一个故事。有些小说一定要做阅读理解会剥夺本身的趣味的。

10.《学术作为一种志业》第111-112夜

建议读研究生和博士的都听这期节目,读这篇演讲稿。在论文写到头秃的时候听到这一期,我确定了自己不想把学术作为一种志业:),但我要收回之前对于学术研究的偏见。

11.《费马大定理》第129-130夜

说实话这本书我应该还是不会去读。但很喜欢道长介绍的故事以及想到我之前和学理论数学的室友探讨的“领域寂寞”和“非志趣使然”的问题。这一期还是给了我一定启发的。

12.《堂吉诃德》第143-146夜

看得出来道长特别喜欢这本书哈哈,其实我以前看过堂吉诃德但是没怎么看进去,听完又要去回味一次了。不剧透了,这几期就是围绕故事本身讲的,没看书或者嫌书太长的人去听就完事儿了。

13.《天龙八部》第147-149夜

里面的解读视角很有趣。对父权的反抗、王语嫣人设的崩塌、金庸小说的文学地位,故事是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当作一种补充还是受益了。

14.《小毛驴和我》第187-188夜

作为一个儿童文学爱好者竟然是第一次听说这本书,又一次被自己的无知震惊了。故事连夜看完大受感动。此处想提一提道长在节目中的片段朗诵。虽然可能达不到“朗诵”的标准,有时还读错字(hhhhh),但是有几段真的令人印象深刻。一是《树王》里的那段独白,二是《堂吉诃德》里堂吉诃德和桑丘的对话,三就是此处癞皮狗被杀死的场景。多说一句,我喜欢这本书胜过《小王子》。

再一次表达我对这个节目的喜爱。此外,我很赞同道长说的,不管是获取知识还是真正了解一本书,回归文本是最直接也是唯一的方式。节目提供的是一个了解作品的渠道,不具有文学欣赏的替代性,他人整理的故事梗概和作品解读,只是一种被动的输入,待一段时间印象消退,就连拿来当作附庸风雅的谈资都不够格了。或许这也是我喜欢这个节目的原因,它的关注点在于引起观众对这本书的兴趣,而不是机械地灌输你“这个故事讲了什么什么”,“表现了什么什么主题”。节目“有没有用”见仁见智,但“有趣”是一定的。

 5 ) 一千零一夜

等了半年終於又看到了梁文道的讀書節目了,當初看了四年的《開卷八分鐘》停播時我真的很難過。《一千零一夜》這個節目節奏更慢,內容也更豐富,從前兩期節目來看,優點是比開卷更貼近社會現實,缺點是氛圍的營造有些不必要的浮誇。但這一優一缺毫無疑問都是為了收看量考慮的內容與形式的妥協,吾等實在不宜求全。衷心希望這個節目越做越好,引發更多青年思考,激勵更多青年求知!

 6 ) 淡定从哪来

听得越多越觉得,道长的淡定是来自于他见识过古往今来的大家和他们的灵魂,所以他知道真正的国民诗人关心的是谁、知道真正的左派是如何为弱势群体抗争、知道找到一生挚爱事业的人是如何投身其中、知道在战争与丛林中冒险的灵魂是如何处变不惊、精神贵族在沉浮世事中如何豁达坚韧、一个有趣的灵魂可以分身出多少种性格和可能性、最富想象力的作家能够创造出多少的空间和层次……

世界这么广阔,透过读书见识过太多可能性。

 短评

感觉好像做到了一种困境。为了订阅量在小心翼翼地迎合恶俗,但是又因为并不真的拉得下脸去,所以既没摸到,姿势也格外别扭些。#看在这种蠢萌的份上多一星#

7分钟前
  • 北溟鱼
  • 推荐

读书节目没人做得过闻道

10分钟前
  • TairAlex
  • 力荐

初看梁老师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解读便产生了兴趣,没想到出乎意料的好看,节目的取景,配乐还有拍摄方式都做的很好,最重要还是梁老师讲得精辟,希望“一千零一夜”后,我依然爱着这样的节目。(https://www.douban.com/doulist/43813578/)

12分钟前
  • Oasiis
  • 力荐

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该做的事情,纯粹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气节! PS:在说书人祸乱滔天的今日,难得有像梁文道这样纯粹的文人还在坚守。。。。。。。。。。

16分钟前
  • 良心人类学
  • 力荐

看了十几年梁文道。看着他从三人行到8分钟,从凤凰到看理想,从左翼妖僧到文青教主。之所以还爱看他,是因为在他身上总是能够重新找回自己的初心。其实梁文道的千言万语不过是在对大众重复同一句启蒙的老话:“敢于运用你自己的理性!” 对牛弹琴了十几年,他还在坚持。这是我最佩服他的地方

18分钟前
  • 斯多亞
  • 力荐

这才是读书人的样子:黄黄的,真真的。

19分钟前
  • 孤灯映雪
  • 推荐

这个剧组很有意思。

24分钟前
  • 莫丽莎
  • 力荐

幽默是很高级的。汉语这么美,因为逗比这种词的出现,仿佛烂掉了。我愿意称赞别人幽默,机智,有趣,甚至因此而偶尔刻薄这样的评价,也不是人人都配得上的。感谢所有有趣。如果说悲天悯人是世间的盐,那有趣就是世间的糖。道长说书当然可以打四星,但因为这点儿可贵的甜头,再点亮一颗。

29分钟前
  • 十三
  • 力荐

好爱这个男人

30分钟前
  • 十二
  • 力荐

我更愿意把他形容为一个体制外的大学老师。桃李真可谓满天下。

34分钟前
  • 信仰之初
  • 力荐

真是希望有很多人能够看这样的节目。我们整个民族现在被这个媒体环境搞的脑力都退化了吧。用这样的节目来补脑吧。要是一些人按图索骥去读书,那就更是功德无量了。

36分钟前
  • Sabrina
  • 力荐

有一个人愿意把自己的阅读经验用这种方式讲出来,我们唯有加倍珍惜。听多了,也习惯了梁文道不标准的普通话,也爱上了路边的车声人声,那是生活的气息。

39分钟前
  • 琵琶鱼
  • 力荐

梁文道在大北京说着说着把伞打起来了还在说,萌翻

43分钟前
  • Fiona和平
  • 力荐

就像他给自己的书取名为《常识》,他选的书,他所讲的故事和他对问题的思考,是最重要的常识,很多复杂的思辨理论从他嘴里讲出来,都变得不难么艰涩了,很多普世的情感从他口中说出来,让人深深得感到共鸣,于是对这个世界感到安全。

46分钟前
  • 玄子
  • 力荐

我看他一个人在深夜的街道呱噪地讲,好孤独。只有我一个人觉得旁边路上的车声太喧哗了吗?

51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我喜欢。夜幕下的北京,有点日本独有的“物哀”之美,但少了清寂,多了些烟火味。这样的时间,听一个文化人读书,是件享受的事情。

53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力荐

喜欢看普通话不纯正的梁老师大晚上在北京街头瞎晃。哎,水平不知道甩罗辑思维多少条街。

58分钟前
  • 第22条军规
  • 力荐

在无数个暴走的日日夜夜,听完一千零一夜。

1小时前
  • Joker
  • 推荐

行走版的《开卷八分钟》,一刻钟比八分钟更长些,更能说出些道道,非常喜欢!

1小时前
  • 韧勉
  • 力荐

探讨的姿态,谦虚的态度,娓娓道来的从容,循循善诱的引导。非常难得非常优秀的读书类节目,道长干得漂亮!博尔赫斯那三集真的太精彩了,已经听了无数遍!

1小时前
  • 盆花盆花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