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车

HDTC中英字幕

主演:乔·兰多,丹妮尔·查克兰,迪奥拉·拜尔德,亚布拉哈姆·本鲁比,约瑟夫·D·雷特曼,Sean,Dillingham,凯兰崔尔·斯蒂尼曼,布伦特·贝利,伊凡·谢尔盖,雷吉·奥斯汀,,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3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夜车 剧照 NO.1夜车 剧照 NO.2夜车 剧照 NO.3夜车 剧照 NO.4夜车 剧照 NO.5夜车 剧照 NO.6夜车 剧照 NO.13夜车 剧照 NO.14夜车 剧照 NO.15夜车 剧照 NO.16夜车 剧照 NO.17夜车 剧照 NO.18夜车 剧照 NO.19夜车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黑暗王国中的一缕光明——评刁亦男电影《夜车》

摘要:刁亦男的《夜车》是当代中国独立电影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影片的力度来自于其高度诚实的道德纯洁性和对人物灵魂的深切关怀。它以冷峻的目光审视今日中国的某种底层社会环境下真实存在的个体的生存状况,展现其中的黑暗、扭曲、残酷和暴虐及其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权力结构和控制体系的非人化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在黑暗和绝望的最深处伴随人性的觉醒而悄然涌现出来的悲悯、救赎和甦生的曙光。

关键词:《夜车》 独立电影 黑暗王国 救赎

刁亦男的《夜车》(2007)是一部充满力度并具有深刻反思性的电影,堪称当代中国独立电影最为可喜的收获之一。

影片的力量来自其高度诚实的道德纯洁性和对人物灵魂的深切关怀。作者自觉的摈弃了一切宏大叙事和意识形态的预设,如其所是的展现今日中国的某种底层社会环境下真实存在的个体的生存状况,揭示其中的黑暗、扭曲、残酷和暴虐及其与当代中国的社会权力结构和控制体系的非人化之间的深刻联系,以及在痛彻心腑的黑暗和绝望的最深处伴随人性的觉醒而悄然涌现出来的悲悯、救赎和甦生的熹微曙光。

一.剧情与人物分析

陕西一个偏远破落的小城。人们的生活正像总是笼罩在这个城市的灰濛晦暗的天空一样,沉滞、空洞而无望。女主人公吴红燕是一个在当地法院担任法警的单身女人,在故事的开始,她的期待似乎只剩下不时的乘搭夜行列车从她工作的地方来到城里的婚介所,和很多人一样,用这样的方式在这阴郁枯寂的生活里寻求一丝安慰和温暖。在经历了一次次的失望之后,她遇到了同样抑郁落寞的男子李军,仿佛不由自主的为他所吸引,将自己久久压抑的热情和关爱投向了这个让她心疼的男人。但是,她没有想到,真正的转折和剧变就由此开始。李是一个早已被一次次生活的严酷打击伤害得体无完肤的人,而妻子的被判死刑与孩子的被剥夺则将他的人生进一步推向了绝境。当他得知吴就是对他的妻子处刑的法警的时候,遂产生了报复杀人的念头。然而,在经历了两人之间激烈甚至带有暴虐意味的性爱之后,女人的关爱与柔情也渐渐在他冰冷麻木的内心深处唤醒了一丝温暖的气息。就在此时,女人在无意中发现了他的杀人意图,在最初的惊惧逃离后突然意识到自己已经生活在一种无处可逃的绝望之中,因此转而以必死之志再次回到男人的身边。在他们即将踏上那条或许是一去不返的小船的时刻,影片戛然而止。毁灭或是新生?结局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果我们看得更深一些,结论似乎却又并非如此。

在某种意义上,影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可以说经历了几乎正好相反的心路历程:女人是由希望到绝望,男人则是由绝望到希望;但在另一种更重要的意义上说,两人又都在极度痛苦而严酷的边缘情境中经历了一种共同的内心觉醒和成长的过程。

在影片的开始部分,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女主人公外表的坚硬和冰冷与其灵魂深处的柔软与敏感的明显矛盾和对照,由此呈现出一种近乎双重人格的面貌。她一方面尽可能以一种机械冰冷、无动于衷的态度来对待她的社会角色和职业要求,以至于在面对死刑犯的绝望和亲手行刑的过程中似乎都能做到无动于衷。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再看下去,很快就不难发现这种貌似坚硬冰冷的表相其实更多的只是一种环境压抑下有意无意的假象或自我保护的伪装,而绝非人物的真实本性使然。另一方面,这个人物内在的善良、柔软和细腻敏感的一面随着剧情的渐次展开则得到了越来越丰富的呈现,从对初次遇见的陌生男子表演的小魔术的不设防的欣赏,到不顾“公家人”的身份拒绝参与对隔壁风尘女子的道德审判并由此与对方结下一段友谊,到遭遇“婚托”时的大度洒脱与幽默感……直至最后在爱情关系中不计得失的全心投入,这个人物率真而美好的人性力量(丰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勇于给予的爱、同情与牺牲精神)最终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这种强大的力量一旦被充分的意识到,就成为改变自身乃至他人的决定性因素,即便它将主人公推向了濒临毁灭的边缘,但也同样可能是一种更高觉悟后的新生的契机。

与女主人公不同,影片的男主人公在出现伊始已经是一个在黑暗和绝望中深深沉沦的形象。他是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工人,生计的窘迫艰辛使妻子走上了卖淫的道路,却又与欺压她的皮条客发生冲突致人死命。妻子死后,他更是遭到亲属的鄙视,连唯一的小孩也被夺去。这个“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的人与当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那些受尽践踏的形象几乎毫无二致。更为甚者,在马尔美拉陀夫身上还在时时刺痛的那种尖锐的自我意识和尊严感在这里似乎也被生活的无尽摧残消磨殆尽,归于空漠的麻木和沉沦。然而,这同样不是这个人物的全部。在让人绝望的冷漠和麻木的背后,这个为世人鄙弃的男人在无意识的内心深处仍然保留着他柔软而善感的灵魂,只是他还未曾清醒的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会梦游般的不时来到一条河边的租船上随流飘荡,陷入一种失神落魄的恍惚状态;他捧着亡妻的骨灰,拿起一块在嘴里轻轻的咀嚼,用这种怪异的方式缅怀曾经有过的美好;或者,在妻子呆过的旅馆颤抖着在一个卖淫女的怀抱里寻求安慰。当那个迷惘寻找中的女人遇到这个如此孤寂阴郁的男人的时候,她的内心本能的认出了对方身上某种让自己感到熟悉和亲近的东西(在灵魂上他们确是同一类人,是可以互相懂得和彼此关爱的灵魂之侣),于是她毫不迟疑的用自己的身体和心去温暖和关爱这个似乎已彻底被社会遗弃的男人。但这时男人已为报复杀人的恶念所控制,因此,至少在相遇的开始她在他的眼中完全不可能是交流与关爱的对象,而只能是相反的东西。于是两人之间的关系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让人揪心的悖逆状态。但是,随着交往的继续(其中不可避免的充满了阴郁而暴烈的气息),对方给他带来的温暖和关爱渐渐的触及和唤醒了他内心深处同样的部分,他的坚硬的杀戮的意志实际上已渐趋动摇乃至瓦解。而当女人无意中发现他真实的杀人意图的时候,从最初的惊惧逃离到转而绝望赴死的决定无疑将两个人同时推上了毁灭的悬崖边缘。然而,正如前文已指出的,在绝望和黑暗的最深处也许恰恰也是救赎的曙光诞生的地方。

二.黑暗——时代的与内心的

正如影片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夜车》是一次在让人窒息的浓重黑暗中艰难穿行的旅程,就像作者特别钟爱的卡夫卡的作品一样 参⑴。那么,这种无情的统治着生活的黑暗到底是什么,它又源于何处?实际上,这黑暗既来自于时代之恶,又来自于人的内心。

1. 时代之恶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痼疾通过强加在男女主人公身上的一切非人性的事物而得以深刻的表现出来,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现时代的中国人不得不共同面对的现实处境。

首先,是来自具有某种社会主宰性的权力结构及其具体执行体制的恶。如哈耶克所言,这种体制“要将整个社会加以组织,并且统治社会底一切资源,以达到其拟议的单一目标。这些制度的主持者,拒绝承认每一个人有一得以自主自发的领域,而且在这一领域里个人自身之目标是至高无上的。……简单言之,这种办法就是预先假定有一完备的伦理法典存在。在此伦理法典中,一切不同的人文价值都可给予适当的安排” ⑵(P44-46),然而,因为严重缺乏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对自由人权的漠视,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自命为“完备的伦理法典”的代表者的宰制权力及其体制化机构事实上始终处在这样的危险中:蜕变为少数当权者和既得利益集团的统治工具,公理和法律成为强权的奴仆,而其代价必然是对大多数人的自由权利和生命尊严、包括独立人格的剥夺与践踏,于是,“这样的社会,乍然看来,也许花花绿绿,热闹非常。其实,隐藏在这花绿闹热背后的,是无限的茫然,无限的怆凉,无限的虚幻。在这种社会里,丝毫没有生机在那里滋长,很少人味存乎其间。这种社会之构成与延续蕴涵着其自我毁灭的因素(殷海光语)”⑵(P48)。而这一切,也正是笼罩着片中小城的阴郁空气的深层的社会根源。

在影片中,这种恶集中体现在女主人公所在的单位——小城的法院中。在这里,体制的无处不在的非人化性质体现在:对所有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的被裹挟于其间的人们(这几乎包括了所有的人在内)来说,这种力量始终在致力于将他们变成体制所要求的没有生机和意志的机械工具和沉默盲从的奴隶或群氓。对于吴这样直接处于之中的从业者,体制要求甚至迫使他们在工作中抛弃属于人的独立思想、良知和同情心这样的情感——因为这些东西都可能成为高效贯彻来自体制的单一意志的障碍和累赘——从而将他们变成为无情的国家机器的高速运转服务的一个个合格的螺丝钉和齿轮。正是这种社会角色和职业定位的非人化直接造成了女主人公的莫名的内心压抑和情感苦闷,尽管这种压抑和苦闷在一开始还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

更为严重的是,对于那些被体制所支配和惩戒的人来说,它更是处处体现出其冷酷和残忍的非人化本质。在影片中,这一点鲜明的体现在法院审理和处置案件的种种常规化程式中,尤其触目惊心的体现在片中死刑案的进行过程中。对于这个被践踏在社会底层的弱女子,当她因不堪被再次欺压和凌辱而本能的反抗并杀死了施暴者的时候,以法律和正义的名义做出的体制的判决并没有体现出任何同情和怜悯。不仅如此,在案件处理过程中的种种细节无不揭示着这种体制所代表的单一意志的非人性,例如,甚至在最后执行死刑之前死囚还被要求“配合院方的工作需要”进行行刑动作过程的练习,完全无视这种纯粹出于工具性的便利目的的“练习”必然会给死囚增加的极大的心理痛苦和恐惧。而最本质的一点是,如果说被判死刑者的抗暴杀人是一种并非无可怜悯和宽恕的个体的恶的话,那么,一个体制以不容置疑的权威而正义的国家意志的名义轻易而漠然的以暴力剥夺一个被剥夺者的生命则可以说是一种远为可怕得多的、不可饶恕的恶,因为在这个看似依法“惩恶扬善”的过程中,恰恰充满了对活生生的个体生命及其不可剥夺的独立人格和尊严的极大蔑视和抹杀,而这正是人所能犯下的世间最大的恶。而这样的恶出自宰制性的权力意志之手较之出自于个体,其对社会和人心的荼毒更可谓是贻害无穷的。

同时,体制之恶不仅体现在它处处宰制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而且还体现在其进一步无孔不入的影响和荼毒着人们的思想和精神。例如,影片中有一个饶有意味的细节:吴的隔壁房间被租给了一位风尘女子,一位女邻居因此来找吴商议,意欲将这“伤风败俗”的女孩赶走,她对吴说:“你要是同意,我给她报警去”,吴问:“干啥要我同意?”,她的回答是:“你是法院的,我是群众,当然得听政府的。”显然,在这位自发的道德至上主义者看来,即使是在已经所剩无几的“私人生活”的领域,来自体制或官方的意志仍然代表着一种至高无上的权威。从这一个小小的细节里,无疑已可窥见体制性的权力意志及其思维方式是如何深刻的渗透到最细微的日常生活的角落中去的。当然,有意思的是,在这场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中的一幕颇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那里并未涉及体制性权力的问题)的戏中,作为“公家人”的吴却给那位可敬的卫道士兜头泼了一盆冷水,她的反应是“我要是不同意呢?”,随即在对方面前砰的一声关上了房门。这种对自以为是的道德审判者的本能的厌恶(唯我独尊的道德至上论者与专制主义的思想逻辑实有其内在的一致性)恰恰说明了她内心深处拒绝被体制化的另一面,同时也说明体制对人的控制力毕竟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而产生异议和反抗的力量就来自于人的内心。

其次,时代之恶还体现在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与垄断社会资源的权力意志相应的是掠夺式的畸形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后果之一是不但在经济领域带来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公正缺失,更造成整个社会层面的诸多痼疾,如物欲横流、贪腐猖獗、灾殃遍地、戾气丛生,并直接导致社会风气和人际关系的毒化。在一个对生命的根本价值缺乏基本尊重的社会,在爱和信仰真空的精神荒漠里,时代的空虚只能由赤裸裸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虚无主义来填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日益走向全面的功利化、商业化和工具化。在某种程度上,这就是影片主人公们置身其间的严酷现实——一片冷漠和孤寂的茫茫暗夜。

于是,对于即将赴死的被审判者,不但是体制性权力的残忍和冷漠让人震惊,同时在社会的其他任何地方也看不到哪怕一丝一毫的怜悯和关爱:原告念念不忘的是要求这个一无所有者偿付的巨额赔偿,围观者则趁看守不备对这个“杀人凶手”群起而殴之;于是,对于失魂落魄无意中坐了别人的船在河上飘荡的李军,船主尽管明知他是“脑子有病,受刺激了”而并无恶意,却仍对其没有丝毫的理解和同情,而是以“偷船”之名怒声叫骂和驱赶他;在妻子死后,他们的孩子由妻兄抚养,当李前去看望时却被对方当着孩子的面怒斥为“窝囊废”并一脚踢倒在地;李在痛苦不堪中来到妻子曾在的旅社,希望在另一个女人身上寻找一点安慰,等待他的却是早已守候在外的流氓的凶神恶煞的敲诈……在整部影片中,在男女主人公置身于他们“正常”的生活轨道的时候,从他们的周围几乎完全感受不到任何温情而柔软的东西,唯一的例外是在婚介所(舞厅和婚托)和吴隔壁的女孩表演脱衣舞的夜总会里,换言之,只有在将性和爱作为待价而沽的商品出售的地方,属于人性本身的一种温暖的情感才被允许获得一种极其可怜的释放——服从于商业的目的。这样的现实是何等悲哀而又富于讽刺意味啊。

2. 内心的牢狱

时代的邪恶与扭曲无论如何沉重,却从来不是孤立的决定性因素。毋宁说,外在的时代的恶与人的内心的牢狱永远处于相互纠结、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正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在影片中,男女主人公可以说都各自在自己心灵的牢狱中挣扎着。对于女人来说,这首先是她的社会身份和职业角色的压力,以及作为一个大龄单身女子在一个冷漠的环境中所承受的压抑与孤寂。一开始她只是无意识的承受着这种痛苦,并希望借助一种常规的方式(婚介所)来摆脱自己的困境。而在遇到李之后,她本能的直觉到彼此之间的一种来自灵魂的亲近性,因此而勇敢的走出了封闭的自我,毫不吝惜的将内心压抑已久的关爱和温情给予对方,这时她实际上已经逐渐摆脱了心灵的桎梏。但是,她没有意识到,这个男人在此之前遭受到的戕害和摧残已是如此之深,在那些非人力量的一次次残酷的压迫、扭曲和荼毒之下,他的心灵也渐渐的变得僵硬、冰冷而黑暗,而从这无意识的黑暗深渊中产生出仇恨和残暴的恶念,可以说几乎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当满怀希望的女人无意中发现对方真实的杀人意图的时候,其无比的震惊、剧痛和本能的恐惧是可以想见的,因此她的第一反应也是本能的逃离危险的举动。然而,在逃离的路上(影片一开始就以闪前的方式出现了这个镜头。显然这是一个事关人物命运的的关键转折点),眼前的一匹在重压之下跪地不起而被人死命鞭打的马(这里一下子让我想起尼采发疯前的最后一幕)使她似乎骤然间看清了自己真实的命运——无处可逃的彻底绝望的处境。本能的求生意志于是一变而为只求脱离苦海的必死的决心,她的行为也随之发生180度的转变。她再次回到那个对她来说本来意味着希望和生命、此时却只意味着绝望和死亡的男人身边,跟他一起上船前还刻意提醒他带上自己的包(包里装着她已发现的凶器),在水边,我们看到了影片末尾那极其有力的最后一个镜头——面对“上来吧”的呼唤,她静静的抬起头来。这是一个没有任何表情的凝视。但在这凝视中却实在包含了深彻骨髓的疼痛和悲悯——不仅是片中人的,更是作者和观众的。

三.夜行列车的尽头——毁灭的永夜或是救赎的曙光?

在影片的末尾,黑暗和绝望的气息已经达到了让人窒息的极限,毁灭的永夜似乎就在眼前。这或许会是大多数观众包括笔者在内的第一印象。然而,反复研读之下则不难发现,这戛然而止的结尾未必只是一个彻底绝望的象征,而是包含了一种与之相反的东西。这就是伴随着彻骨的哀痛而可能产生的一种真正人性的高度觉醒,这种觉醒会使人意识到,世界上最宝贵的事物在于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以及由此对每一个本身都具有绝对价值的个体之人格和尊严的爱护和坚持。人之属于人的绝对意义和使命就在于,以一己的个体生命去关爱和温暖其他的个体生命,并由此寻求通向超越个体之有限性的更高的联合的道路。这样的觉醒会使仇恨和邪恶成为不可能,并推动人们走向彼此和解、同情和关爱的道路。

诚然,在影片中,彻底的觉醒并未发生,也许在此之前还存在着一段必须经历的艰辛漫长的道路,然而,人物的成长本身已经为这种觉醒准备了坚实的铺垫和根基。男人和女人都在痛苦的经历中逐渐意识到自己内心真正的需要和力量之所在,这也为最终的根本性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看起来,女人是由希望走向了绝望,男人却相反,是由绝望与仇恨走向了复苏的希望,而影片就在这一希望和绝望的交织点上结束。这样开放式的结局到底意味着什么?稍加分析就可以发现,尽管女人上船之前已然抱着哀莫大于心死的自戕之志,尽管对方在最后仍不能说完全放弃了仇恨与杀戮的意念,然而,相反的(走向互相理解与关爱的)可能性却已然在其中隐现出来。影片作者也明确的认为,两个人最后是会平安回来的,因为男人实际上已经“软化”了参⑴,因此这个开放式的结局所预示的并不是毁灭,而是救赎与新生。也就是说,在男人的内心中,仇恨和杀戮的意志已经在逐渐消失,而为一种柔软的东西所代替。那么,是什么使他“软化”的呢?是什么将那颗黑暗坚硬的心又重新转变为柔软温暖的状态的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女人勇敢而无私的向他付出的关爱和温暖。正是这种关爱和温暖不知不觉中渐渐融化了男人内心的黑暗和冰冷,使他开始重新恢复了作为人的尊严和情感,因此才会有他推船离岸时的失声痛哭,因此才会有发现女人不告而去后嗅闻她留下的围巾的怀恋。所以,在女人冲破自己内心的牢狱的时候,她不仅完成了对自我的救赎,更无意中拯救了这个她所爱的绝望的男人。尽管这种爱最后似乎将她推向了极度痛苦的毁灭的边缘,但其实这很可能也是另一种新生的开始。

作者曾将影片描述为“一个女人走出生活、工作、感情的困境,实现自我拯救的故事,以及人在面对自己心灵的牢狱时,如何摆脱它,以及摆脱它所要付出的代价。” ⑶这无疑是非常准确和深刻的。确实,在影片末尾的巨大哀痛和悲悯里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某种超越于绝望的东西,某种任何非人性的政治权力、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均无法完全剥夺的属于人本身的希望和光明。这种希望和光明将伴随着人的内心力量的真正觉醒、伴随着人之为人的不可剥夺的独立人格与尊严的建立和完善而莅临人间。这是人类在经历了无数个世纪的蒙昧、蛮愚和僭妄,无数个世纪的杀戮、痛苦和磨难之后仍在苦苦追求的永恒的生命的可能性,正是这种永远不能放弃的可能性仍在一个暗夜未央的时代昭示着人性的尊严与甦生的美丽曙光。

参考文献:

[1]赵静.专访《夜车》导演刁亦男:我按照本能去拍电影[DB/OL].(2007-5-26)[2010-8-20].http://ent.sina.com.cn/m/c/2007-05-26/23551571426.html

[2]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殷海光译[M/CD]. (2009-08-11 )[2010-8-20].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541749.html

[3]新浪视频.电影《夜车》导演刁亦男专访[DB/OL]. (2007-5-26)[2010-8-20].http://video.sina.com.cn/v/b/3655789-1290055681.html

 2 ) 我不是醉,我只是心碎

背影音乐里的歌词好评,我不是醉,我只是心碎…一部流水叙事的电影,我却看得津津有味,明明很压抑,又舍不得关掉,看第一遍时吸引我的应该是平静之下流淌着的欲望的香味,影片里,50块钱一晚的小宾馆和是水库管理间,都可以成为发泄性欲的地方,后来忍不住的又看了两边,发现影片绝不是只有情欲这么简单。

底层代表着生活品质低下,代表苦难,能做的就只是苦中作乐,一旦出格,就难逃法律制裁。张玲玲的故意杀人罪带给了她死刑,从那个年代的司法实践上来说,公正合理,判的干干净净,没有问题,但是我们更应该思考,是什么社会问题把她们逼的只能以卖淫为生,影片中可以看出她有个小孩,一个单身女人带着孩子又没有文化也没有能力,也是不容易,最让人心痛的是她被执行前哭着说出的话“我的娃会想我”,已经活得如此卑微了,身为人母,被执行死刑前最放不下的还是家里的娃,也算是那个年代中国妇女的真实写照,一辈子以生儿养女为重,一辈子柴米油盐,自己的幸福和生命,早就抛到脑后了。

吴红燕形象很丰满,可以看出她应该是不喜欢死刑执行官的工作,就像那个妓女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两人但都是为了生存做着不得不做的事情,有什么区别呢,吴红燕单身十年跟她的职业不无关系,她 作为一个大龄单身女子在一个冷漠的环境中所承受的压抑与孤寂,使她对刚搬来隔壁的风尘女子产生兴趣,后来李的出现,使她彻底走出封闭的自我, 毫不吝惜的将内心压抑已久的关爱和温情给予对方,直到摆脱了心灵的桎梏,但他不知道的是,这个男人在此之前因为老婆张玲玲的死亡,已经遭到无比的打击,他的心灵也渐渐的变得僵硬、冰冷而黑暗,在这黑暗深渊中,已经无意识地产生出仇恨和残暴的恶念 。

吴红燕的内心世界从她发现李包里老婆张玲玲的死刑判决书和斧子后准备逃跑,却又往回走的那一刻,达到影片的高潮,那匹马的出现真是神来之笔,是那匹被农夫鞭打到跪下身来的马唤醒了她内心深处的勇敢,她想赌一把,那一刻她明白,能逃去哪里呢?那个冷漠的法庭?那个被欲望和寂寞鞭笞着的生活吗?算了,赌赌看吧,回去找李…

刁亦男导演说过,习惯不被看好,别用成功定义我。

 3 ) 马车和马鞭

一个人追求情欲,却发现情欲是对杀意的误读

另一个人心存杀意,但发现杀意已经误入情欲的迷途

马的意象很显然指向女主,不过荒诞关系是存在于两个人之间,两个人应该都面临那样的处境

对女人而言 马鞭是无法抑制的情欲,让她一直在灰色地带逗留 而马车是自己的真情被一次次工具化的遭遇,被用来泄欲、用来赚钱、用来复仇,就是没有被爱

对男人而言 马鞭是慕强本能的征服欲,让他想抢回孩子、占有小船、点妓女(很可能和老婆之前的工作地点有关系)马车是他自己蹩脚的能力和性格让他屡次吃瘪。特别是最后的复仇,成功了吗?其实是彻底的失败(如果不是女人的误解,他早就跟丢了。最后他对女人动了感情,不想拿包,已经背离了自己复仇的打算) 所以他在推船时痛苦

复仇与否,变得无力又无意义

 4 ) 《夜车》的前色和底色

     在我的字典里对人的评价中最损的不是流氓,不是猥琐,甚至都不是虚伪,最不把人当人看的评价是“你是好人”。因为这个评价的第一层含义是你一无是处,既没有智慧,也没有才艺,你只配做好人了,这是多么悲哀的事。第二层含义是来自评价的人,说你是好人,意味着他/她在某些方面的欠缺,说你是好人,便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放纵找到了心安理得的借口,比如说为他人,因为他做不到,你做到了,所以你是好人,他就可以继续满足自己的私欲了。第三层含义看似无害,却最有破坏力,好人/坏人之分意味着把人扁平化,单一化,无趣化,直接的后果是混淆视听。各位只要想想儿时受的教育就知道了,或者看看当前的主流媒体,它背后的意图之一就是阻碍了对人的真正认识,贴上标签,万事大吉,好人嘛,就应该是这样那样,如果人这一动物真的这么简单就好了。可是,事实上,在形形色色的人群里,随便抓一个人你都无法用任何标签去贴他。所以当真相显露时,往往让人目瞪口呆,存在了几十年的所谓的道德传统的围墙一下子坍塌了,受不了吧,而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在一旁冷冷的笑,甚至有一种快意,因为我从来不敢简单得看待一个人,任何一个平时在别人眼里最老实巴交的人都可能做出最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任何一个看似阳光乐观的人,其实内心里可能是极其黑暗,悲观的人。
     
     电影的功能之一呈现或者揭示这种意想不到的真相。可惜在中国电影中,这种揭露的快意鲜有出现,直到这部《夜车》,直到这个女法庭刑警的出现。用前面的好人/坏人的二分法,吴红燕应该算是“好人”,至少在前几十分钟里,她何止是一个好人,简直是一个极有人情的人。我一向反对简单的传统意义上善良,这种善表面上好,其实背后真正的黑手是对人性的泯灭和遮蔽,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好心做坏事的局面。记得很多年前看过一个片子,说一个派出所警察一直劝一个年轻女人不要去舞厅里做舞女,经常在“关心照顾”这个女的,希望她找个正经的工作。因为在警察所代表的世俗的眼光里,舞女就意味着不正经,意味着堕落,可是这个女的就喜欢跳舞啊,这个警察经常来循循善诱,苦口婆心,最后一幕是女人抢过警察的枪,一枪把他打死了。估计他死的时候都不明白为什么这个女要杀他,自己好心的劝善最后却换来如此的恶果。他就是不明白他的善对有的人来说是一种干扰是一种恶。理性的善,我不知道有没有更准确的词来表达这种善。比如吴红燕对旁边妓女的态度。这个让人想到了基斯洛夫斯基的《蓝》,朱丽拒绝签字赶出邻居的妓女,和吴红燕拒绝报警赶走妓女如出一折。在一般人眼里,妓女这个标签简单容易地宣判了一个人,这里姑且不讨性工作的道德性极其背后的社会因素,而是想想这个标签所带来的直接含义,意味着标签之后的人的道德败坏和所有的肮脏。其实,这种简单的看法经不起任何推敲,而真正的恶却被隐藏或者忽略了,最直接的人就是片中那个女邻居,她才是真正的恶或者丑,她真正的意图是借助传统和世俗的偏见排除异己,干涉别人的消极自由,这种人往往是怯懦的,没有判断力的。而在吴红燕和朱丽身上,却有着理性的善,她们懂得洞察人性,懂得如何把别人当人看,懂得如何尊重别人,懂得其后的无可奈何,懂得慈悲和怜悯。又比如吴红燕对待犯人时的正义性和坚强。
     
     如果影片只说了这点的话,那真是单调的很,真正的精彩在后面。别忘了片名叫《夜车》,吴红燕无数次搭夜车去干什么呢?不少观众看到一半,知道她去做什么时,估计不少人要目瞪口呆了:为什么一个充满正义的,富有同情心的女人会借着婚介所去找男人,而且直接的意图是性?为什么她会做出这么“无耻”的事,为什么在宜春她还是一个好女人,到了忻城她就成了一个十足的“坏女人”呢?难道一趟夜车就有如此妖魔鬼怪?记得不久前,一群同事一起吃饭聊到《色戒》时,其中有一个同事一脸正气,说这是黄片,他不看。当时我们都很惊奇,一个成年人为什么会以这个为耻?而后,他又露了一句:可惜是汤唯演,如果是另外一个谁谁演的,他就一定去看。哈哈,狐狸尾巴还是败露了:)假道学背后往往才是虚伪和肮脏,才有不可告人的黑暗。当然,我也明白这位老兄会这样,有当前的教育背景和世俗所致,这也暴露出某种可笑和荒唐之处,就在不久前还有夫妻在家里看成人电影被邻居举报抓起来的事情,看似不可思议,却在我们这个时代发生。再往旁边看看,不少人在学校,甚至到了大学,家长还极力制止孩子恋爱,从小学就开始制止早恋,而孩子一旦毕业了,过了几年找不到对象,就开始纷纷着急着张罗相亲。当然你可以说小时候是怕影响学业,真的会不会影响姑且不讨论,我们关心的是后来孩子找不到对象,是不是因为从小被压制的恋爱导致了后来不懂得如何去恋爱呢?为什么这种天性的东西要受到压制呢?有多少人后面婚姻的不幸福是因为恋爱经验的缺乏,到后来糊里糊涂的就和别人结婚了呢?看看现在上海的万人相亲就知道了,这个号称二十一世纪的东方大都市,有多少有活力的年轻人不知道不懂得去找爱人,当然这里面有其他社会因素,但前面的提到的爱的压制和缺失却是不可回避的荒谬和讽刺。其二,恋爱本身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父母在小的时候制止子女,后来又担心找不到呢?OK,让我们再推进一步,性本身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这个东西到处被遮遮掩掩,闪烁其词?中外的历史一再地证明,那些遮遮掩掩的东西背后往往掩藏着某些肮脏的阴暗的东西,而当你用干净的眼光看世界时,其实,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说的,没有什么是需要隐藏的。
     
     妓女那个角色容易让人产生吴红燕被诱惑的误解,已经在网上看到了这样的评论。为什么是诱惑呢?这里面还是有道德偏见在里面,因为按常规,诱惑的东西往往是被认为不好需要抵制的东西。为什么会认为性是不好的东西,这明明是所有人的正常生理需求,和吃喝拉撒没有太大的分别,为什么偏偏被当作是忌讳的,甚至强加上道德的标签呢?基斯洛夫斯基的《十诫》之九《不可贪恋他人之妻》中就探讨了这一命题:身体在性的罪不是一种道德的恶,而是个体人的身体性情中的在体性欠然。这和伦理道德无关。难道非得在日复一日的冷漠隔阂估计中苟且度日,难道非得用钱买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然后在寒风中笑着哭才是符合伦理道德的规范?朋友一开始看片子的时候会觉得片子有点旧的感觉。这可是2005年,这个号称地球村的世界,在北方的,在这样的小城市,依然有上个世纪征婚的交谊舞的破旧,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个体就非得承受这种孤独的压抑吗?所幸的是,这毕竟和上个世纪不同,还是有些勇敢的人,比如吴红燕,能够做出自由的选择,尽管通过夜车这种方式有点畸形,但正是在畸形的背景之下的不得已的选择,终究还是跨出了一步,也因此达到了个体的觉醒和解放。这一点在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中也有了某种呼应,小人物也能作出自己的自由选择,并承认由此产生的后果。
     
     展示人性的复杂仅仅是本片的前色,那么它的底色是什么呢?这得从两个主人公出发,李军为什么要报复吴红燕?作为执行刑罚的吴红燕为什么觉得不安,为什么要去赎罪,她赎的是什么罪呢?代表法律执行裁决的她和李军有什么仇呢?这是个有趣的话题,恐怕还是得从《十诫》之《不可杀人》出发。杰克因为妹妹被一个醉酒的拖拉机司机压死,然后他杀了一个不认识的出租车司机,然后,他又被判处死刑。在这里我们并不知道杰克为什么要杀出租车司机,但是杰克的被杀却是以法律的名义,法律又是以谁的名义呢?我们无从得知,只看到法律的无能和人们的无助和孤寂。“法律不应该效仿天性,而是要改良它。法律是人类的理念,用以规范私人间的关系,时下的我们和生活方式都是法律运作的结果,不管我们是遵守或者违反它,人类是自由的。他的自由是以不妨碍另一人的自由为范围.惩罚...惩罚是一种报复,尤其当它意在伤害罪犯,而不是预防犯罪时,可现在法律可带有报复意味,它真的是为无辜的人着想吗?立法之人真的很无辜吗?”十诫上说的不可杀人指的是不可无理由杀人,有理由的杀人是允许的,历史上和现实上从来没有中断过,但问题是:谁来决定杀人的理由是否正当?司法制度维护最低的社会公义,却不能填补生活中因个人性情而产生的偶然性断裂。张玲玲和杰克都是在法律的名义下被杀,其场景是如此相似,司法制度的冷漠和在这种制度下生活的人们是如此残酷,让我们不禁质疑这种司法制度的正当性。任何人的出生都是随机的偶然的事件,谁也无法选择在什么样的司法制度下出生,它并没有征得你的同意,然后一生下来,你就不得不去遵守它,一旦违背它,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
     
     更值得质疑的是,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真的能完全制止暴力吗?惩罚张玲玲却带来另一个家庭的毁灭,李军为什么要承担丧妻失子的痛苦呢?他和杰克一样(失去最亲爱的妹妹)承受“个人性情而产生的偶然性断裂”。而且作为弱者的李军遇到的种种不公平的欺辱又有谁来匡扶正义,来主持公道呢?这时候法律却是缺席的,它在维护的究竟是怎么样的生活准则呢?这一点在李沧东的《绿洲》中有同样的探讨,司法制度在不停地惩罚洪忠都,即使他是替人背黑锅,法律也是毫不手软,甚至他和韩恭洙这两个最弱势的人的仅有的小小的希望都成为一种奢望,被这个强大的机器剥夺得一无所有,他在警察局里一点都不会自己辩护,因为他知道他的任何辩解都是无用的,最后只能绝望地在夜空中用砍树这种无能的方式去做无能的抵抗。留给李军的出路似乎只有一条:报复,用另一种暴力去抵抗这种不公平。这一点上和杰克有点相似,但略有不同,杰克杀出租车司机具有暴力的随机性,而李军报复吴红燕则有一定的指向性,因为张玲玲是她带走的,尽管这种指向性稍微推敲便能看出其中的荒谬性,但是,但你永远不能指望一个被逼上绝路的人遵循所谓的清晰逻辑。这或许是惩罚性司法制度先天性的不足和无能。
     
     吴红燕的不安和负罪感恰恰是《不可杀人》中的律师的困扰,他们同样意识到这种司法制度之下的荒谬和无能,自己不但不能改变它,还是它的同谋!上周和朋友聊天时聊到她对目前人类思维方式的反对和颠覆,自己则作为反方,辩护说这是人类几千年来自然选择的结果。说这些的时候,心里是清醒地意识到这种自然选择的某种先天性的不足,甚至到处是死结。但你却想不出任何更好的东西去修正它。
     
     当吴红燕知道自己是李军的“仇人“时,恐惧而逃,漫天雪地,出于本能的逃跑,我知道此刻她是背负着本不该由她承受的重负,最终还是不堪重负地瘫倒在地,就像那匹路边的烈马,无论你竭尽全力,还是无法挣脱那种宿命式的牢笼,即使暂时逃脱,依然无法逃脱那张早已注定的网,没有别的出路,是的,只能回去。所以吴红燕的救赎是某种悲剧性的赎罪,她赎的是那种以暴制暴却无法真正声张正义的先天不足的司法制度的罪,赎的是整个人类的规则中所制造的不公正的罪,这种圣徒式的救赎是那么决绝和富于悲剧性,尤其是当她提醒李军别忘了拿那个放着斧头和刀子的包时是如此冷静,如此惨烈,她也因此完成了自我治愈和救赎的旅程。但是,导演还是没有完全走向绝望,在无法逃离的死结中,还是留下了一丝希望,李军闻了吴红燕留下的围巾,他还是被暖化了,终究是爱化解了仇恨,终究爱才是人类最后的希望。所以面对最后的开放性结局,我还是抱有小小的希望,希望他们能安然地回来,也为那些现在的未来的无助之民祈祷。
     
     至此,基斯洛夫斯基八十年代在波兰提出的道德困境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得到了某种呼应和延伸。
     
    jude_chen
    2009-1-5 上海
    

 5 ) 爱需要冒险

原来不想多说什么,但看了几篇评论,却不得不多说几句了。

影片设置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李军是不是会杀吴红燕成了悬念。不少人认为李军会杀了吴红燕。虽然我不能肯定的说李军不会杀吴红燕,但从影片提供的蛛丝马迹中,我认为李军不会对她下手。

如果要杀吴红燕,他有很多机会,但他迟迟不愿动手。从他知道吴红燕走后,闻着吴红燕的围巾可知,他在杀与不杀之间处于激烈的内心斗争。越到后面,杀的念头越淡了。他也觉察到吴红燕对他的需要,这种需要是真实而强烈的。

而当吴红燕知道李军想杀她时,她逃走了,但后来却主动回来,而且提醒李军带上放着作案工具的包。这又是为什么呢?我想她不愿意再回到原来的那种孤独的生活中去,她需要李军这样一个男人。为此,她愿意冒生命的风险。这显示了她对爱的渴求。

但更深的一层内涵是:她相信李军不会杀她。在他们的交往中,她可以体会到李军也需要她这样一个女人。她不愿意逃走,也不相信李军真会杀她。最后她选择回来,就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做个检验:如果李军在完全有条件杀死她而不留痕迹,却仍没有杀她时,那么表明李军是爱她的。

当她把自己交出来时,她给予了李军完全的信任,而这种信任能否唤起李军心中的爱与人性呢?也许不能。但这是唯一能唤起他人性的办法。

我想这才是导演想表达的。爱需要冒险,甚至要把自己完全交出去,这是唤起另一颗心的唯一途径。

 6 ) 大陆女演员多学学人家刘丹

《夜车》。7分。

刁亦男编剧、导演,刘丹、奇道主演作品。

早些年,导演们还年轻的时候,都尝试过这一类夹杂人性与地域的影片,尺度都不小。导演们都憋着劲儿,女演员们也肯用力。

刘丹在这部片里还是相当有付出的。

刘丹饰演的是一名丧偶十年的法警吴红燕,生活极其枯燥,周末去相亲跳交谊舞,隔壁叫床既烦躁又止不住想听。直到有一天执行女刑犯的枪决任务后,奇道饰演的女犯的老公李军开始跟踪她,从此生活发生了变化。

红燕以为李军只是跳交谊舞的相亲男,在她多次相亲无果后,寂寞的红燕终于在宾馆里推倒了李军,两人走在了一起。

这是一个极其现实的故事,但它并不深刻,也不尖锐。

 短评

还真有点金基德

5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过于直给和学院 但导演的虐恋趣味 闷骚劲儿 意象喜好都已尽显

8分钟前
  • 翠西 。o 0 O
  • 还行

摆脱了贾樟柯影子的刁亦男,淡化城市环境对人的影响,转而抽取出纯粹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去乡土化的描述。人物不再是随波逐流,而开始进行自主独立的选择。不变的是几次被突然打破的寂静,人物的暧昧与疏离,以及内心深处对宿命的笃定。

9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推荐

比《制服》成熟了不少,但还是不够;刁亦男说不定能成大器...

12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冤有头,债无主。

17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还行

这电影绝了,气质超级无敌寂寞,藏在人物冰冷的外表下,比看完白日焰火之后还让人浑身发痒,为这感觉也必须推荐。但是剧情确实有点为了气氛而显得刻意些。读短评看到大宸惊世骇俗预言帝,太厉害了😂刁亦男真成大器了

2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她以为他想干她而没料到他只是想干掉她 他本想着干掉她却没想到会干了她

24分钟前
  • ZZS
  • 还行

感觉那种冷感有点刻意。刁亦男我印象里是个不错的编剧,那么请继续编你的剧吧。

27分钟前
  • skysunny
  • 还行

又看了一遍 依然很棒

32分钟前
  • 废闲居士
  • 力荐

不能说非常好,但是我特别喜欢。对女主角状态的描写,可以感觉到有种中年不得志的创作者自己状态的投射。可惜现在电影圈里没几个欲求不满的挣扎者,只有看得开的婊子大行其道。

37分钟前
  • 17950
  • 推荐

论范儿而言比[白日焰火]还要足,活脱脱儿的高贵冷艳法国范儿;剧情吧呵呵呵,太概念的部分和写实的部分都很醒目,可惜还是概念太占上风(要不这么概念大概会直追布鲁诺·杜蒙吧)。本片里看到了科长[天注定]里打马的出处。

41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持刀痴汉尾行冷艳单身女法警终得逞,“我干了枪毙我老婆的凶手!”;制服熟女求交往求慰藉求合体各种求,“我是个警察我也是个女人”

42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三部错位警察,刁亦男有货。一贯清冷压抑,固定镜头,特写。女警不抓隔壁“发廊妹”,从偷听到举镜到练习脱衣舞;执行枪决前犯人被要求练习动作,女警装子弹接烧手套特写,后一次为屈辱女囚破例保留头套;挽着婚介所托儿的手臂,幸福笑着又渐行渐远;上贼船开放结局。接缝,跪马。爱与欲一同苏醒。

4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一方被压抑了仇欲,一方被压抑了性欲,当二者以违反宿命的方式相遇,便注定了要从彼此身上索取更多,进而陷入难以抉择的两难境地。角色犹如在冬日寒风中试图点燃一根潮湿的冻木,到头来也只有那么几丝一闪而过的灰烬。刁亦男冷峻的镜头成为窥探人物内心的窗口,一番徘徊,不再上车,因为都已颠簸够了。

50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在白日的暗道相遇,在空冷的宾馆交欢,在黎明的水库诀别,孤独男女因杀戮相遇,最终也将结束在不明确的杀戮中,刁的善恶夜车没有结局,也没有终点。ps:贾樟柯拍《天注定》没少看本片吧。

54分钟前
  • 黑狗成
  • 推荐

比白日焰火好太多了,我对一部电影最好的评价就是几乎完美,夜车配得上这四个字,庆幸中国还有刁亦男这样个性尖锐的好导演,坚持原创剧本,探讨疏离个体,画面干净写实,演员不乱文艺,能同时做到这几点很不容易

55分钟前
  • 兮称
  • 力荐

活得压抑,死得憋屈。某些场景让我想到几年前写的一首诗——《枪决现场》:刑场上 / 五名罪犯 / 跪成一排 / 五名法警 / 举枪瞄准 / 一声令下 / 四人倒下 / 余下一人 / 高声喊道 / 报告 / 没打着 / 身后 / 一个声音 / 你等会儿 / 子弹 / 重新上膛 / 咣的一声 / 脑袋 / 打个稀烂。

60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性饥渴+自卑+仇恨=宿命

1小时前
  • Mark
  • 力荐

心说,同样的调调,我怎么觉得比《白日焰火》好呢。然后一看导演,哦,同一个导演。不过不冲突,我还是觉得这片比《白日焰火》好。

1小时前
  • 陈哈
  • 力荐

《白日焰火》的前奏,晦暗、迷雾般的工业城市下笼罩着无处释放的情感与欲望,权力秩序所营造的压迫氛围化作人物几近失语、去神情化的表演特质。人物身份的对立与精神情感上的靠近成为人物关系的矛盾与张力,这也延续到了后作《白日焰火》之中,前者更注重情绪氛围,而后者更注重类型化的考究,这也是刁亦男从小众晋升主流的必经之路。

1小时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