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来客(国语版)

正片

主演:海恩兹·霍尼格,Jutta,Speidel,Marian,Lösch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03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1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2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3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4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5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6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13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14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15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16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17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18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19天堂来客(国语版)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奇异的乐园

    上午看《Snatch》,下午看《Stranger Than Paradise》。结果两部作品都比意料中好看,尤其是后者。两部作品的共性都是这种所有人都在忙但忙到最后却空忙一场的茫然感。前者花哨,后者朴实充满现实和生活味。当然,我也很喜欢《够僵四小强》。前者的配乐和剪辑很酷,但那些有趣都是外在的。而后者则是真正的打到你心里去。和《精疲力尽》一样,这些老将们的代表作品影响了现在那些花哨时髦的所谓新锐们。
  先说说前者,可能还是因为本人逻辑联系能力差,加上字幕翻译的关系。一开始看这那帮黑帮们絮絮叨叨的,不知所云。不过每次那个Tommy和三个黑人出场总是很搞笑。而其中摔出牛奶引发的一系列撞车和最后拳击比赛中两个不赖的比特横着摔出去的镜头都很有玩味,更别提那三个黑家伙被沙漠之鹰那把手枪吓走的场面了:三个黑人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一脸的紧张怀疑到最后确信无疑害怕的表情非常传神,尤其是那个最胖的表情搞死。
  再来说《Stranger Than Paradise》。
  一开始,表哥威利从冷漠的对待表妹伊娃态度到后来的转变刻画的很到位。其中大量镜头场面和对话都非常精彩,(可能是字幕翻译的还算可以关系?)几乎每句话都写的很到位,感觉现实里就是这样的,而不是之前看一些作品总觉得说话起来怎么如此别扭(还是字幕之前都确实翻译的不好?)。并且这其中还描述以匈牙利移民到美国为代表的欧洲人对待美国文化和美国人对待这些新移民的感觉。中国也有什么北京人在纽约之类电视剧,但看看人家贾木许早在1984年就很生动活泼地反映出来了。而且人家是用非常有趣活泼生动的形式来表现的,看的时候感觉很轻松不累,看完后慢慢就琢磨出味道来了,哪里象我们老是一种苦大仇深似乎去美国或日本的中国人都是被强迫逼不得以去那的其实还不是自愿去的呢而且用的演员都好傻要么年龄太老要么就这几张老脸怎么就不用用那些不出名的年轻人来表演呢得得再这样说下去就扯出去了。其中开始的镜头里,由于威利早些时候来到了美国,所以感觉自己已经融入了美国生活。当他一听到妹妹竟然要从布达佩斯搬过来和自己住一个星期,他非常反感。又如威利来和妹妹讨论关于橄榄球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妹妹问出了一个很滑稽的问题“那四分卫打后卫的话,球队该如何进攻?”伊娃一连问了两次,但他很不耐烦,直接驳斥到四分卫根本不可能打后卫,也以此来强调威利本身已经是个美国人了,另外还有后来伊娃脱掉了那件威利送给她的白色外套的这个细节也再次强调了伊娃终究是选择了自己国家的本土文化,而不愿意全盘接受美国文化。包括之前她说橄榄球比赛很枯燥。看到这里我就笑了,很有共鸣。这就好比当我们向来这里旅游的朋友介绍这里的小吃时,对方突然会问那如果把土豆和青菜再加辣椒一切烧会怎么样?然后我们可能会说根本没这种烧法一样。而其实当我们自以为是的驳斥的时候,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就算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但对方毕竟不了解。而且比赛规则本身就是人订的,或许我们可以回答“那四分卫打后卫的话,也许所有球队就成了助攻型的球队。”此外,还有个镜头是夜深了,威利已经在一旁的宽大的床上睡着了,而伊娃还在自己狭窄的床上蹲者继续看着电视节目,这个镜头的时候一直静止不动,看的也是很有感触。还有很多,如她安静地坐在床上抬着头无所事事地吸着烟,又如在威利和埃迪出去赌马时把报纸一扔一个侧卧撑着头无聊地看着前方,这个镜头虽然最多只有两秒但让我有强烈的共鸣。等等,类似的镜头太多了。
   同样,埃迪对威利的身份有感觉有些小小的诧异。在车上他问威利“去年我认识你表妹前,我还不知道你是匈牙利或布达佩斯人。我还以为你是美国人。”威利马上回答“我和你一样像美国人。”这时气氛有些尴尬,但不识趣的埃迪又冒出一句话来:“克利夫兰市有点象布达佩斯吗?”结果威利终于火了,“埃迪,闭嘴。”然后重新一起沉默。以及之后埃迪先是喝不习惯威利阿姨做的汤,后来又把一个甜点端在手里端详了一番但还是放下了,威利看在眼里终于忍不住悄悄提醒他“小伙子,把汤喝了”。这里还有个小细节,威利阿姨每次在说谢谢的时候总是先用标准的美国英语说“Thank you Very Much”,再接着用匈牙利话说一遍。
   片中有句很精彩的台词,由埃迪说出口的:“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可一切都好象一样。”。这句话是在一年后两个人赌钱出老千赢了600英镑借了辆车开到克利夫兰去找伊娃后却无奈的发现伊娃正在被一个同事追求着而接下来又不知道干什么时候两个人无所事事地在积雪很深的铁道上发出的感慨。只需这么一句话,已经将这种“不知道接下来做什么”的那种我们共用的茫然感给狠狠的刻画了出来,非常精彩。而且就是这个时候这个场景这个人来说,感觉是最最到位的。更别提之前两个人在车上一直反复相互说“我们要去哪里,我也不知道”这样的对话了。茫然啊,茫然,除此之外还是茫然。 包括之后的三个人一起看湖,既然来克利夫兰自然是要去看湖的可看了后又觉得不过如此虽然明知道很无聊很俗但终究还是去看了只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如何打发这个漫长的下午而去看湖的邀请也正好让伊娃终于尽到了地主之谊。还有两个傻瓜甘愿做大灯泡最后四个人一起看电影等场面,挥之不去的是这种茫然情绪。再补充一下,看湖的这个场景作为长期生活在远离市区的郊区这里却又有个海的我来说更是太有感触了。还有就是两个人计划好去佛罗里达后有句“下一个出口在哪里。”然后就是黑屏,只剩孤零零的一句字幕在屏幕上。
   再继续说说关于威利的这个美国朋友埃迪,埃迪一开始就对伊娃有好感,第一次见面时,他就反复问为什么不带伊娃一起去赌马,不断问为什么还有那种一开始试探着看着威利的表情,我忍不住就笑出声来。之后,他又在伊娃准备离开的时候只能目送她的离开,什么都无法说。一年后第三次见到伊娃时,她既然叫出了他的名字,这让埃迪非常惊喜,于是连连说“看!她还记得我的名字!”最后他和伊娃的告别依旧只能说出“再见,伊娃。再次见到你真高兴”这般规规矩矩而无奈的话。此外,他和威利的对话有趣极了,说话语调又非常可爱。随便举个例子,在他们离开伊娃的车上,威利问他还剩多少钱的时候,埃迪一边听话地掏钱一边无比委屈地说“威利,你为什么总是叫我做这样,做那样的。”仔细听他的开头的语调,活脱脱小女人一个,可爱死了,而且这句话用普通话来说就完全没味道了,就是要用英语加上埃迪那种有些尖尖的嗓音很委屈地说才有味道。而接下来威利的回答更是搞死:“好像是我不叫你干什么,你就什么都不干。”我每次看到这都忍不住还是要笑,这不是标准的情侣之间才有的对话吗?在外者看来是如此甜蜜。
   最后说一下这个电影中的一些场景。这个电影简直就是给我拍的,在两个家伙开车去克利夫兰的那段戏里,镜头给了一个加油站、两杆大烟囱、一堆破旧的厂房、伴随着蒸汽的许多原油管道等许多特写,一看就是80年代典型的国有化工企业面貌,怎么不叫人再次联想到我这的石油化工厂呢?
   忍不住还是要说配乐,《Stranger Than Paradise》里贾木许每每为进一步把一些茫然的情绪煽出来,老喜欢用小提琴,如果那个时候就用一些后摇该多好,这里用一些后摇再合适不过了。另外,《Snatch》里Tommy在游戏机房和几个家伙在打架的时候背景音乐选了Massive Attack的《Angel》前奏而不是唱的那段,实在太爽了。当然还有Oasis那段吉他狂扫的配上迷幻的镜头,那个爽啊。原来Oasis也是有那么好听的吉他作品的哦。
    至于这个作品的结尾更是爱死了,和《精疲力尽》一样让人回味无穷,说不出的憋闷但又不得不承认非常真实和现实。
   PS:可能是小成本制作,在那段让我一直想笑的埃迪问为什么不带伊娃一起去赌马的那段戏里,在荧幕的右侧始终有一些白光闪烁,似乎就是灯光师打的灯光,但贾木许在最后剪辑时发现已经来不及重拍了?还是片源本身问题?

    在网上找到一则评论,里面有这样一句:“看完片子我都快乐疯了。”这是一位朋友看过吉姆·贾姆什(Jim Jarmusch)的《STRANGER THAN PARADISE》后跟我说的第一句话,能够想象到她当时的笑容,

   另外一则评论里则提到“這部電影導演手法十分有趣,每場戲都只有一個鏡頭”

 2 ) 贾木许的虚无感

全片的闷是来自人物的虚无感。

在片中,生活是没有目的的。三个人物甚至包括姨妈都处于游离的生活状态,这个状态是被动的,消极的,无力的。对于初遇,两人的态度是心不在焉甚至刚开始是敌对的。三言两语的交谈,不着边际,充满淡漠的自我中心。后来女人主动给男人买了速食套餐,让观者以为人物在试图努力改变互相的关系,但是这种假想在女人扔掉男人送的裙子时破灭了,归根到底,人与人的关系还是停留在女人在男人家借宿然后离开这样的基本层面上。

对于男人和他的朋友,这种关系仍然存在。合伙赌钱,一起喝啤酒,除此外几乎找不到什么说的。两人尴尬地静坐在灰暗的光线中,时不时靠咂啤酒发出一点声响。

后来两人又去克利夫兰找女人,这个情节于之前的事件仍然是同一性质的,这只是一种消磨时光的方法,是从自我出发的,毕竟两人生活的空间只有如此逼仄,而克利夫兰便是男人口中唯一可以“看看别的东西”的地方。而朋友站在克利夫兰的雪地里仅仅一句话就道出了更深层次的悲哀:我们本来想看看别的东西,可我怎么觉得还是一样?

在后来的佛罗里达之行,三人各自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切同样漫无目的,一样不值得努力改善——或者更糟——根本无法改善。最后的佛罗里达可悲的简化到抽烟,赛狗,还有路边的一张welcome to Florida的海报。

因此结局就再妙不过了。三人阴差阳错,分道扬镳。可是这个误会是谁造成的呢?虚无主义的贾木许告诉我们:男人想上飞机找女人,而实际上一个人无力改变另一个人的轨迹——女人早已回到旅店,呆滞的坐在沙发上;而男人此时能做的只有被动地接受这飞往布达佩斯的航班,而留下他的伙伴望着起飞的飞机心不在焉地说出一句:哦,威力,你飞去布达佩斯干嘛。

正是如此,生活是虚无的,是没有目的的,是无法人力干涉的。

导演贾木许用黑白画面来处理这种虚无状态是很巧妙的。只有纯粹的黑白能够表现生活的本质,即贾木许眼里虚无主义的本质。而片中人物之间一直横着的交流障碍把这种虚无主义的悲观投射到了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来。

 3 ) 电影没下映就跟报纸说“拍砸了”的导演是如何炼成的

公众号:cityisland1984

01

《丧尸未逝》(2019)是吉姆·贾木许截至目前最新的一部电影,2019年5月戛纳邀请影片去做电影节的开幕片,同时参加金棕榈的评奖。当时一同入围主竞赛单元的还有刁亦男的《南方车站的聚会》,奉俊昊的《寄生虫》,《乔乔的异想世界》和《燃烧女子的肖像》等等。

Daniele Venturelli/WireImage

2019年底,《南方车站的聚会》大陆公映,作为开启贺岁档的第一部影片最终收获2亿票房。当人们开始怀念几年前的盛世时,殊不知1个月后的春节档将会彻底消失。

《寄生虫》在2020年初拿下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在内的很多大奖,也是外语片第一次拿到这个奖。奉俊昊为此在美国做了长久的公关准备,国内影人朋友圈疯狂刷屏。颁奖典礼结束之后,马丁·斯科塞斯回到家用塑料弹簧和香槟酒瓶给自己做了一个奖杯,拍了照片,还发到了ins上。

《乔乔的异想世界》做好了大陆公映的准备,然而一场疫情过境,所有影片全部撤档,所有影院全部关停。春节档的电影接二连三转战在线视频平台首映,让行规成了笑话,也让一些公司成为神话。

第一次听到《燃烧女子的肖像》是阿黛拉·哈内尔在凯撒奖颁奖典礼退场的新闻爆出的时候,一个月之前我看了那部电影,一周之后谢飞老师也看了那部电影。他说“一座古堡,两位主角,四个人物,非常单纯而简单的电影,却唯美、细腻、引人。“人性里总有一些说不出的欲望,人生中都会有一些永远不会说出来的秘密。” 一个小众“拉拉”电影,说出了大众的真相。”共有23个人给了这条短评“有用”,而谢飞老师为《燃烧女子的肖像》打出了四星。

当别的选手还在热身阶段的时候,《丧尸未逝》好像就已经收工了。

它静静地举着5.7分的豆瓣打分牌和5.5分的IMDB打分牌,越睡越沉。

用《地球之夜》和《神秘列车》的结构回忆发生在那几个月里的事情,大概就是这个样子的。如果让贾木许回忆的话,他会这么说,“影片的调子和我设想的有很大出入。比我所想象的从整体上来说要更黑暗,特别是结局。”,“我们不得不赶进度,这样才来得及把片子给到戛纳。我意思是,我不可能改变整部电影,但要是有更多时间的话,我就能仔细想想我都在干些什么。他从我的手里滑走了,就像是一个河堤上的小孩儿。

这是《卫报》记者Xan Brooks发表于2019年7月7日的专访,那天正值《丧尸未逝》在美国本土放映的第三周。虽然不是首周,但导演亲自复盘总结并公之于媒体也未免太早了一些,特别是在票房不太好的时候。如果票房好,就更不会这么干了,常规逻辑就是这个样子。但他应该是不用管那么多。

Getty Images

拍电影这几十年,他为自己争取更多空间的努力从来不比创作本身少。贾木许的电影有很多部都是用美国本土以外的投资拍摄而成的,他自己说是因为花美国人的钱束缚太多。这里面应该会包含几大典型情况,比如被票房预期影响而牺牲创作,比如宣发团队无法执行导演在项目后期的意志,比如导演和一些合作伙伴没有办法做到同心同德。

所以,只有写剧本的阶段才是整个电影拍摄过程中最愉悦的部分,在那之后的,就是一个灾难接着另一个灾难。《离魂异客》(1995)在戛纳展映之后,随即便被米拉麦克斯公司用四百万美金买断了美国版权。公司希望他把影片时长缩短以方便发行,但被贾木许拒绝了。那个时候应该会有人说过类似“昆汀都改了,你为什么不改?”这样的话。一年以后片子才在美国的电影院露面,然后草草下映。而就在上个月,哈维·韦恩斯坦,米拉麦克斯的老板,因me2牵扯出的性侵丑闻在纽约被判入狱23年。那几天贾木许在干什么呢?他在发ins。

安东·叶利钦曾出演过吉姆·贾木许在2013年导演的《唯爱永生》和担任制片人的《波尔图》。2016年6月19日,因车祸意外去世,终年27岁。“今天,2020年3月11日,本来是安东·叶利钦31岁的生日。他是我的朋友,非常有天赋的演员,一个非常亲切而又极富创造力的人。安东,我们将永远

02

一切就这样,匆匆忙忙地过去了。

1971年贾木许从俄亥俄州来到纽约哥大读文学的时候,本想当作家,或者搞音乐,算起来那已经是49年前的事情了。他的头发在青春期的时候就白了,来纽约的时候就已经是了。所以他并不是那个持续数年漂白头发的导演,更不是一个只会拍沉闷电影的导演。

“I'm for the survival of beauty. I'm for the mystery of life."

历经尘世的美,静默如迷的生命。在多少有点自我重复的拍摄历史里,他选择了很多种组合来捕捉那些难以言说,也没有标准答案的瞬间。如果每个艺术家都必须有自己的方法论的话,《丧尸未逝》里他第一次直接说了出来。

《丧尸未逝》,“世界是完美的,要懂得欣赏细节。”

“喜欢节奏慢的音乐,喜欢节奏慢的电影,思考的时候一般也会比较慢。”如果是在路上开车的话,堵车的时候肯定比开在高速上看到的细节丰富,就是这么简单。贾木许的那些电影看起来的样子,就是世界映射在他头脑里的样子。

当然如果戏剧冲突更强一点,围绕在他电影周围的刻板印象可能会少一些,观影门槛也会低一些,这是传播规律。但不这样做不等于就是错的,就好像总不能因为在英语国家遇到一个只能说西班牙语的人就把他说成叛逆。难得的是他生来如此,知道自己如此,保护自己如此。

03

《天堂陌影》(1984)

威利在纽约的公寓 内景

威利:你真的不吃电视餐? 伊娃:不吃,我不饿。为什么叫电视餐?

威利:因为是看电视(TV)的时候吃的东西。

威利:就是电视机(Television)。

伊娃:我知道电视是什么。那肉是从哪来的?

威利:你什么意思?

伊娃:那肉是从哪来的?

威利:我猜是牛身上的肉。 伊娃:牛身上的肉?可他看起来都不像肉。

威利:(叹气)伊娃,别烦我了,行吗?我们在美国就吃这种东西。里面有肉,有土豆,有蔬菜,还有甜点,而且我连碗都不用洗。

就是这种看完之后可能会即刻淹没在记忆里的对话,比比皆是。一对远房表兄妹之间又能有什么特别的故事。但整部电影就是会在记忆里慢慢发酵,直到某一天因为里面的一个镜头和你产生了关系。

第一次看的时候也许会想到一些东西。威利在家也戴帽子,那上面有一根羽毛。那张饭桌跟爷爷家过去用的那种很像,可开合式的。“电视餐”撕开锡纸包装的时候会发出“咔啦”的声音,不知道有没有用微波炉加热过,在北京能找到和电视餐气质最接近的东西,应该是丽华快餐。还有就是他吃饭的样子太难看了,上嘴唇飞起,有点像小夫,也可能是龅牙。

倒是电影结束之后,一些形而上的东西开始翻腾。就像安·查斯特为《在路上》写的引言里提到的那样,“《乡镇和城市》同凯鲁亚克所有的作品一样,也有自传性质。……凯鲁亚克在书中将马丁两兄弟——彼得和弗朗西斯——的经历加以对比,生动地描绘了他内心对洛厄尔家庭生活的怀念和纽约市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之间的冲突。”(威利是匈牙利移民,他拒绝和家里人说匈牙利语,在和朋友的对话中他说过一句台词,“我和你一样也是美国人”但他在婶婶家很热衷于保持民族礼数,电影结尾也是阴差阳错地一个人登上了飞往布达佩斯的飞机。)

而当真正的那个瞬间到来的时候,往往是在之前这一切都忘得一干二净之后。

伊娃在威利家借宿醒来的第一个清晨。公寓的窗户开着,看起来像是上午10点的阳光从窗外照进来,照在那张亮面折叠餐桌上,再反射到天花板上。窗外的纽约发出轰隆轰隆的声音,不停夹杂在其中的一些人声solo,听起来不像是真的,奇怪而陌生。那种有点戏剧性的环境音就像是有组织进行的一场大生产,让你担心下面是不是站满了人,抬着头盯着你的窗口,问你怎么还不下来。

他让我想起在Tom Bradley机场租的那辆白色雪佛兰SUV。后视镜上凝结着干掉的水痕,车里干净极了,清洁剂的味道从座椅套上呼呼往外冒,后备箱铺着一块深灰色的尼龙毯子,没有一粒渣子。我们开着加满油的车,就像是在开自己的车一样顺利,引导员已经在示意我们停车场出口的位置,忍不住踩了一脚油门。车开起来,租车公司的蓝色招牌和壳牌加油站从挡风玻璃上一一闪过。

那年我们去了环球影城,在星光大道被贴了罚单,甚至沿着一号公路一直开到旧金山。但每次想起洛杉矶最先冒出来的还是清洁剂的味儿和那块干净的毯子。这应该就是马小军说的“一股烧荒草的味道”。

我在贾木许的电影里找到过这股味儿,还有那家叫“老What”的live house的味儿,找到过用了很多年洗手液之后在某个酒店卫生间里又用回迷你小香皂的味儿,如果我去过古巴,可能还会找到空气中弥漫的烟草味。他们纠结在这些无足轻重的奇怪瞬间里,纠结在本该早就退场的无谓记忆中,让我困惑不已。作为电影在现实世界里留下的回响,他就是这样一幅长久而又浮浮沉沉的样子,慢慢地和本来的记忆混为一谈,直到取代掉里面的一两段,让我好像变成了另一个人。

 4 ) 类型化的贾木许

说实话,一直没有看过吉姆·贾木许,不太喜欢那一头白发。这一次是冲着8.6的豆瓣分去的。嗯,不错。让我想起了《一日或永恒》,《罗拉快跑》和《猜火车》,还有什么来着?……一时想不起来了,还有我自己的艺术审美,。总之,不错。 这是世界的真实样貌 ,也是真正的艺术底质。 我不多说了,下面是摘取的“电影分享会”里的文字,大概符合贾木许的想法。 碎片抄录“贾木许” 吉姆·贾木许1953年1月22日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东北部的阿克伦,这座城市的工业氛围,让童年时期身处其间的贾木许开始为碎片化的事物所吸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塌陷的美感”! 他力求去淡化电影的戏剧性,留白了情节凸显了某些容易被观众忽视的东西,不刻意去追求“电影性”,但自然而然的就散发出一种“电影感”。 正如贾木许导演自己所说,“对戏剧性的反抗,对受折磨的女人、对冲突、对行为、对暴力、对过分活跃的反抗——对所有过度刺激的电影的反抗,我的电影大多如此”。 在贾木许去纽约大学电影学院之前,曾作为交换生去巴黎学习,本意是去学习法国文学,却整天泡在电影资料馆里,给当时还不熟悉日本电影、印度和非洲电影以及法国经典的贾木许带来了太大的惊喜。 在巴黎不仅学会了如何鉴赏好莱坞经典,也带给了他达达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总之,他看遍大师作品,拜遍诗人墓地。 贾木许电影的镜头总是保持与世界平行的游移,游移的正如他电影中的主人公。事实上贾木许本人也是个温润精致的生活者,尽管他一直有着离经叛道的标签,以白色头发和一张永远拒绝成长的面孔出现。 影片来源于导演维姆·文德斯拍摄完《事物的状态》后,剩下了一些胶片,导演吉姆·贾木许便用这些库存胶片在1982年拍摄出了一部只有三十分钟的短片,后来贾木许将该片扩充成了一个拥有三部分的长片《天堂陌影》。 这三部分分别发生在纽约、克利夫兰、佛罗里达,都是单独进行拍摄的,最后吉姆·贾木许用几秒钟的黑屏将它们连接起来。 《天堂陌影》与导演吉姆·贾木许的其他电影一样——闷,并且带着一股酒气。他给角色们设计了足够曲折离奇的漂泊旅程。 影片包含了公路片的所有元素:旅途,风景,年轻人的相聚和分别、追寻和迷失。

 5 ) 一个虚无的远方

我第一次看《天堂陌影》时认为就是简单地叙说生活琐事,没有太多的情节,不过将人物的平常生活娓娓道来。但是人嘛,不同的时期总会有不同的想法,所以今天看了第二次。

       电影的导演美国独立电影导演贾木许,电影有很明显的极简主义风格,碎片化,呈现一种强烈的疏离感,而今晚的《天堂陌影》就是如此(本句或下句可能都是小编的过分解读),而作为一部黑白电影,更是将这种疏离感体现到极致。

       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女主伊娃下飞机,站在空旷的“荒地”。此后男主出现在镜头中,通过他的电话我们得知他来自匈牙利的表妹要来他纽约的家中停留十天。而男主对表妹的到来并不欢迎并且还有点生气。在这十天中,两人相处时并没有太多的话题,他懒得介绍太多关于“四分卫”的知识,而伊娃认为这是一个愚蠢的游戏。同时,当比利和朋友埃迪出去玩时也不会带上伊娃,这一点在影片后面三人同去佛罗里达的旅途中完全一致。
       第二次看我发现了一个点,男主来自匈牙利,或许是作为移民,反正对于纽约来说,他是一名异客。并且男主还改了一个美国风格的名字:比利,原名是贝拉·摩尔纳。因为我想对于比利来说,他在努力去融入纽约,融入美国,他想成为一名美国人,于是他吃电视餐,看美式橄榄球。
       两人关系的缓和是在伊娃为比利带来了香烟等东西的时候,他开始觉得伊娃是个不错的人。然而在最后离开的日子,比利为伊娃买了美国女孩穿的衣服,伊娃却认为这是一件难看的衣服,并且离开后扔进垃圾桶。
       之后便是比利和埃迪因为赌赢了一笔钱,为了见见外面的世界去克利夫兰(转播下,我是狂热的骑士粉丝),同时可以看看伊娃。然而克利夫兰的日子里,依旧百无聊赖。比利,埃迪和婶婶打牌。伊娃觉得克利夫兰是个无趣的地方,埃迪觉得克利夫兰也没什么两样,三人的生活都是如此没有目的性。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点,婶婶说话喜欢先说一遍英语,再重复一遍匈牙利语!
       最后是三人前往佛罗里达的日子,旅途的因为疲倦让期待成分减少,因为比利和埃迪赛狗输光了钱三人有一段争吵。而最后呢,伊娃意外获得一笔钱后打算独自乘坐飞机去欧洲,当天只有一班飞往故乡布达佩斯的航班,比利和埃迪赛马又赢钱却发现伊娃已经离开汽车旅馆,比利买了飞机票上飞机找回伊娃,但伊娃却下了飞机,赶回汽车旅馆。

      整部影片大概就是如此,写起来似乎很简单(很不要脸地几乎剧透完毕),但是看的过程真的是一个不同的感受,尽管没有如商业爆米花大片那样有起起伏伏的剧情,但是生活状态的述说配上黑白画面,足以让一部分观众深陷其中。
       在我看来,伊娃和比利两人自始至终并没有相同的地方吧,也许只有都是来自匈牙利并且是表兄妹才让他们有短暂的一段相处时光,可惜伊娃没有融入美国,而比利却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美国人,他甚至不想听到匈牙利语,来自匈牙利的美国异客已经和匈牙利的表妹成为了陌生人?
       而三人中,两个青年男人并没有工作,赚钱途径无非是赌博;伊娃即使在克利夫兰有一份工作,但是并不喜欢,她想逃离克利夫兰。三人的共同点在于心中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目的地,去佛罗里达也完全兴致而来。埃迪一直在说着客套话,没去过克利夫兰却说它很美,因为有个很大的湖,但去到克利夫兰了发现没什么特别,白雪皑皑,湖也如此。他也没有去过佛罗里达,但听说有沙滩有树,所以他也认为那很美。这是三个人共同的状态,完全是随机的,他们的生活从来没有目的地,充满无聊苦闷,认识没有太多共同话题的朋友,内心走不到一块,共同寻找那个虚无的天堂,其实不管对于朋友还是对于这个世界,天堂不存在,大家都是独立的陌影。
       就像比利和埃迪虽说是朋友,但两人似乎也自始至终没有走到一起。相处中的话题无非关乎赌博,赛马和之后的赛狗。当这些话题聊完后,他们也只能喝着啤酒。或者埃迪开着车,而比利不希望埃迪太多话。比利来到美国应该有有段时间,但作为朋友的埃迪一直不知道他是一个匈牙利人。
比利真的是美国人了吗?也许是的,但是最终,他阴差阳错坐上去布达佩斯的飞机,回到自己的故乡匈牙利。而埃迪等不到人必然开车原路返回纽约,伊娃在汽车旅馆找不到人,只能回去克利夫兰,幸好她有点钱。内心没有目的地的三人相遇不过是一个“X”型故事,从遥远中来,交叉相遇后再次形影单只各自分离。
       即使比利一直在融入美国,他或许有很远的远方,可惜从来不知道路该怎么走,于是乱走,终于走回原点。

 6 ) KISS ———我的家庭作业

      KISS, 在大学四年昏沉的学堂记忆里,这词曾是唯一的亮点。
     当年,面容清瘦,气质忧郁的泉哥一边在学校门口的批发市场里摆过批发圆珠笔的摊子,一边在课堂上抛给一个又一个的陌生而充满想象力的新名词。终于,这个单词,让我们多少有些熟悉,男生从昏迷的状态抖擞了过来。
    那情景至今印象深刻。 KISS,Keep It Simple Stupid!老师教导,写作要保持一种简单笨拙,甚至是混沌的风格。我们低着头刷刷狂写,一个字都不敢漏,听不懂,多少先记下。事后,我反复看着当时记录下来支离破碎的话语,揣摩深奥的含义。 经过长时间的思索发现: 果然凌乱的意向,在试图表意的过程发生太多的歧路,使得整个文本异常混沌,升华出一中简单笨拙的美感。。。多年后,得知了KISS原来是广告人训斥菜鸟的话:笨蛋,写简单点! 我仍然愿意选择老师的译法,简单笨拙。 受者对文本的解析亦够成创作的一部分,甚至反过来对创造者产生影响。由于曲解而产生的美感是不存在的,因为每一种理解都是正解。
   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对一切评论变得异常敏感,比方说,一方面我觉得很多人根本就没有看懂《天堂异客》这部电影,一方面我又不能直截了当地说那些后现代的文本分析都是鬼扯,因为这样伤害了艺术创造的完整性。
   尽管大学教育支离破碎,但我至少懂得,如果你愿意,尽可能把一切变得更复杂,才是重点。但如果如果你是浸淫过金瓶梅,海上花这一类中国传统文学,懂得从含蓄内敛不带任何心理描写的白描里寻找整个冰山的一角的话,哪么没有看过任何一个符号学大师的文论,也能轻易处理这种先峰电影。
     因为影音多义性,所以相信很多人从开头就没能看出故事的重点脉络。虽然编剧采用了最最简单的手法,一个电话来交代整件故事的所有元素:美国、新移民、匈牙利来的表妹、男女单独相处的小屋。
     我总有种冲动,想修改掉电影的开头,不是因为它的笨拙。
我喜欢这种笨拙的美感,可是我一边欣赏,一边忍不住担心它从一开头起就要遭到不识货人的鄙弃。于是我擅自修改电影的结构,打算从那包阴差阳错的钱开始讲这个故事,当然对白也要改,改成两男一女的情仇纠结。
    顺着我的思路改下去,电影多半会变成一部黑白版的《疯狂的石头》这类片子。
   其实我觉得《天堂异客》这种电影和《疯狂的石头》没有本质区别,都是具有让人疯狂大笑的气质。那些看完后觉得电影情绪很绝望的人请从后门走,这样你我用板砖互殴的场面就不会发生了。
   并不是因为《天堂异客》攀爬上艺术电影的山头,我就一定要仰视它,或者故意轻视它,凸现出我本人的牛逼来。
   忧郁的年轻观众们,我要说,那些忧伤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伎俩。比尤其,一段段的刻意的黑场,每当隐黑浮起,我的耳边似乎听到了新闻部主任的怒斥,要哪么多黑场干什么,去掉,统统给我去掉。你他妈的就不会用其他镜头转场啊?
    不过还是要佩服导演兼编剧,老贾的牛逼之处,在于强大的隐忍力和催眠一般的自信心。假若换胆小者如我,是无法设置这样漫长而无聊的前戏的,那意味着电影院里冰点般气氛,可怕的冷场,没有笑声,甚至没有观众,收视率为零的前15分钟将无可挽回地拉低整个片子的收看份额。只有强大到相当程度,才能完全不在乎观众,静下心来,专心致志地讲三个小人物的24小时,365天里的悲喜与无聊。这就和恋爱道理相仿,两个男女长时间对视就会产生爱情。交了钱,被关在电影院里的你(在家看盗版的人不在统计名单上)盯着三个无聊男女,看着他们如何度过比你更无聊的人生,度过了这样的50分钟,不信你就找不到一点与你相似的投射点来。观察力敏锐的家伙将得到更多的乐趣。
           写小说的那个阿城说,多写点没有用的东西,气氛就出来了。 电影也是这个道理。 最后补充的是,如果我做不出来这样精彩的东西,原因并不完全在于我缺乏才华,而是缺乏勇气。
   

 短评

美国梦。Eszter Balint真是大美女一个,15岁时被贾木许挖掘,后来出过两张专辑《Flicker》和《Mud》。(http://www.eszterbalint.com/)

4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看的版本内置了一小段澳门新葡京性感美女视频,差不多是这部电影完全的反面参照,非常有趣的遭遇

8分钟前
  • Virgil
  • 还行

每帧画面每个镜头都精心设计滴水不漏,极简主义风格可类比吉田喜重。小津美学式空镜的传承。一幕一长镜,剪辑不存在,或者说落幕即是剪辑。无一特写,人物表情几乎欠缺,对观众感情带入的拒绝。空间的移动和身份的游离,认同感缺失的陌生人,努力相聚最后却天各一方的讽刺收尾。超赞!

9分钟前
  • 荒也
  • 力荐

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可一切都好象一样。

11分钟前
  • 女魔头
  • 力荐

用现在流行的话就是“一场想走就走的旅行”。。。贾木许的片子调调真是舒服啊,人物说话都懒洋洋的。

16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用冷漠来掩饰仅有的温存,用冷漠来掩饰内心的孤单,黑白的画面、固定的机位、很美的摄影,"当你来到一个新的地方,可一切都好象一样"最后艾娃回到旅馆,只留下孤独的身影靠在沙发上,和开头她一个人在大街上行走呼应。

19分钟前
  • 八月
  • 力荐

更重要的是他完整地表达了我与你之间的距离

23分钟前
  • 胖大海
  • 力荐

个人感觉无聊至极的电影,但是看完评论就给豆瓣大神们给跪了

25分钟前
  • 打嗝君。
  • 较差

五星.不知道有没有人说过贾木许和洪尚秀电影的调子很像.台词演员的表情都那么放松.我很喜欢这类把「无所事事的」拍的好的导演.

27分钟前
  • miyabi
  • 力荐

至今还没看过Jarmusch的彩色片儿,这部是早期作品,经典的青春沉闷剧情,各个镜头之间的黑屏都没剪掉,据说这部电影唯一的剪辑,就是把一条条胶片接到一起,再加上镜头本身都是没有移动机位的long shots,除去演员的动作对话,看起来就像一叠儿黑白照片。电影里三段故事的地点,纽约,Cleveland,从Cleveland到佛罗里达的公路之旅,也都很像五六十年代美国摄影师(如果Stephen Shore拍黑白照片儿,应该就是这样的吧)镜头下的美国,荒凉寂静,稍有温情和幽默,可更多时间是不能解释的沉默。

28分钟前
  • dotann
  • 推荐

贾木许的场面调度非常精准。长镜头构成了一系列段落性。人物单独置于画面左端或右端破坏之前所构建的构图平衡来渲染作品中的“孤独”“疏离”感。影片莫不有些欧洲新浪潮或是考里斯马基甚至安东尼奥尼的风格。片刻的浪漫、永恒的不断徘徊与寻找。生活只是一群人无所事事,无目的可寻。

29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力荐

太棒了,导演厉害,真想不到是处女作,演员情绪把握非常到位,故事也够味儿。决定把贾木许的片子都找来过一遍。

32分钟前
  • 起床,吃饭
  • 力荐

因为无聊而学会了打发时间的过活,为那曾经不情愿的相识而默默的牵挂与思念,总是伴随着不期而遇的惊喜和永远赶不上变化的计划,落空的擦肩而过是命运开的玩笑,毕竟我们谁也没法猜透人世浮沉,即使到了自认为的天堂之境,周围却依旧是熟悉的陌生人们,唯有孤独与迷茫相伴,只好再次寄托于未知的远方。

33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Laconic poetry and offbeat picaresque, extracted from mundane moments, from uprooted characters improvising through life. Empty cityscapes, Beckettian silence and fragmentations defy modernist métarécits with primitivist rigor and a distended yet muffled temporality.

37分钟前
  • 马赛克
  • 力荐

哎呀我去……看完之后有一种做高中物理题的感觉,全部理想条件,三个不占位置没有摩擦的光滑小球上抛下落,就从来没有频率一致过,艹

41分钟前
  • wangzhy
  • 力荐

吉姆贾木许的镜头里充满了距离感。人物与人物之间是充满距离感的对话,他们总是在漫无目的的交谈,做着漫不经心的事情,全片几乎都在用全景来固定场景,一个镜头一幕场景,人物之间失去了更加密切的交流,仅存着的是场景搭建起来的人物关系。它是脆弱的,同时也是坚不可摧的,这种情感的存在似乎是这群青年人的群体映照,内心的虚无与现实里的空洞,让他们无论如何也难以靠近。大量的固定镜头下是人物之间陌生化的表演,它更准确的说是拉开了电影和观众之间的距离,电影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孤独和空洞气氛,似乎直接可以作用到观众心里,我们力图寻找几个主人公内心情感的皈依,但是他们似乎总在隐藏和逃避。我们都是孤独而虚无的个体,在人群里找不到要走的路。

44分钟前
  • 柯里昂阁下
  • 推荐

我也想要这样一个有范儿的表妹。

47分钟前
  • danyboy
  • 力荐

我也无聊,可谁能给我一张去远方的机票

4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you know, it's funny... you come to someplace new, and everything looks just the same.

50分钟前
  • 阿暖
  • 力荐

贾木许的范儿,从处女作开始,一辈子都没变的疏离和冷峻,极简的黑白影像,抽离出戏剧性,长镜头,少剪辑多调度,段落镜头之间以黑屏作为分割剪辑,贾木许绝对算得上新的电影语言的开拓者,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电影的态度,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他也没有改变。

53分钟前
  • 德州没有巴黎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