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饭店

HD中字

主演:路易·德·菲奈斯,贝尔纳·布里埃,韦朗第洛·维朗迪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1932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大饭店 剧照 NO.1大饭店 剧照 NO.2大饭店 剧照 NO.3大饭店 剧照 NO.4大饭店 剧照 NO.5大饭店 剧照 NO.6大饭店 剧照 NO.13大饭店 剧照 NO.14大饭店 剧照 NO.15大饭店 剧照 NO.16大饭店 剧照 NO.17大饭店 剧照 NO.18大饭店 剧照 NO.19大饭店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布达佩斯大饭店》:向逝去的世界致敬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预告片就是渣。我开始看预告片的时候,还以为电影是一个拼盘杂烩的搞笑喜剧,看简介也是一样。结果发现电影原来是有情节的,于是当成一部侦探剧看了下去;结果发现情节上面是有主题的,于是当成文艺片接着看下去;最后发现不但有文艺,还有政治,还有历史,还有文化,端的是一部有境界、有层次,满足信达雅的电影。然后看到最后五分钟,直接在影院哭成泪人。 为什么呢?就好像一个小情小爱小清新的故事,开头你以为格局很小,就是主人公被卷入一场遗产纷争,有点悬疑,有点喜剧,有点黑色幽默;然后你发现两个主人公之间有超越国家、文化和价值观的友情,而看起来不起眼的小主人公还有自己的爱情,就觉得很温馨;然后发现在这个小情小爱的故事背后,政治和战争的阴云始终笼罩其上,一点一点吞噬掉人类的的文明和人情;最后有了一个高潮和喜剧结尾,你以为像《七十二房客》那样,皆大欢喜,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了,结果Jude Law多问了一句“最后呢?”发现你以为永远的幸福原来是如此短暂,小团圆的结局根本抵不过大时代的悲剧。 根据茨威格的观点,这是一个时代的灭亡,人类最后的文明的消失(不知道他如果活到今天会怎么想),那些衣香鬓影的贵族没落了;那些人类文明的艺术品失传了;那个能为一个小小门童的命运奋起抗争的绅士被杀了;那个消失的世界早在古斯塔夫先生们意识到的很早以前就消失了;所以茨威格会自杀,就像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更像明朝灭亡之后,那些辞官隐居、穷困潦倒的文人们,写下《陶庵梦忆》,做着怀念故国的梦。只有他,还孤独地活在这座曾经名贵云集、高朋满座的布达佩斯饭店中,住在电梯不到的楼顶仆人的房间中,不过是为了怀念亡妻那短暂且幸福的时光。 导演韦斯·安德森的风格实在太显眼了,在《月升王国》中就领教过,这部电影很多细节看起来都分外眼熟,比如律师断指的情节和《月升王国》里小女孩把耳钉往耳朵里刺流血的情节,分明是同一个人的黑色幽默加恶趣味。镜头的转换、场景设计的营造、漫画一样的色彩就更不用提了。 更多影评请见http://www.wangxiaoxin.net

 2 ) 没有人性没有一切

我觉得截止目前应该是最高水准。

这篇影评我一直都不敢写,因实在太喜欢这部电影,里面任何一个镜头任何一句台词都值得细细品味。导演wes anderson的母亲是一名考古学家,兄弟是大学教授。在良好教育环境下成长的wes anderson不优秀也难,Wes大学选择读哲学,所以Wes的电影中总能让人看到各种人物在复杂环境中的生活哲学。没有电影学院的条条框框,有的是对生活的细微描述,对历史的认真考究,对人物性格的拿捏。Wes的才气是能让人从一个细节中洞穿人物性格,再加上一丝丝小幽默,表情和话语都表现得恰到好处。M. Gustave是一名精致的商人,但是他并不是那种毫无底线,自私利己的商人。他每天早上精心打扮,喷上香水,精神饱满的迎接饭店的每一位客人。但其实他和员工住一样的小房间,架子上放几本简陋的书,唯一的区别是他的梳妆台放了好几瓶香水。M. Gustave 在当时算是有钱人,而且是经常出入上流社会,非常受各种名流喜欢,但是在这种环境下他反而是更加自律,更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该拿的拿不该拿的也不会贪婪地掠夺。甚至,他还富有一丝丝同情心,他让Zero把剩下的零钱给酒店门口的残疾鞋童。人是复杂的动物,从M.Gustave身上不仅能看到他在复杂的上层社会穿梭的精致一面,也能看到他与酒店底层人共同尽职的卑微一面。每天晚饭M.Gustave 会给酒店的员工布道 (虽然没有多少人听,因为大家都在抢着吃饭)然而一点都不妨碍他把话讲完,把诗念完。

M.Gustave从头到尾,无处不在地诠释他的人性,其实人性是复杂的,没有明确的好也没有明确的坏,也许这就是M.Gustave 吸引人的地方,在酒店他能应对这种上流人士,在路途中能够用自己的地位保护一个酒店的lobby boy,也能在监狱里跟杀人犯讨论越狱。在他的心中没有完全的好人也没有完全的坏人,这也是Wes想表现的,好人坏人不是根据他以往的作为,也不是根据他所处的环境,更不是根据星座属相简单地将人区分。真正决定人行为的是人在所处的关系中扮演的角色,而不是人的个性。M.Gustave在对待别人的时候也是不会把人先放进一些条条框框,而是真正接触他。比如在面试Zero地时候,Zero教育背景,工作经验都是0,然而M.Gustave还是让他通过了面试成为一名Lobby Boy。当Zero问M.Gustave:Were you ever a looby boy Sir. M.Gustave绕过了这个话题将Zero打发出去。也许M.Gustave看见Zero就像看见了自己的影子,自己曾经也是从战乱中逃出,没有家人,到酒店或者别的底层工作做起一点一点直到现在的位置。从底层上来的经历也许让M.Gustave体会到更多人性的复杂,所以他更能理解布道中的那句话:“Rudeness is merely the expression of fear, people fear they won't get what they want. The most dreadful and unattractive person only needs to be loved, and they will open up like flower.”

M.Gustave还有一点让人无比佩服就是在任何环境下他都能坚持做自己,他的内心不会被环境所左右。所有一切的经历他都会觉得只是经历,在他身上没有留下任何改变的痕迹。相反他会以自己的原则和道德来影响别人,即使在监狱中还会像在酒店一样给员工做开饭前的布道并附上自己做的诗。他会以酒店的送餐方式给犯人送早餐,明明是隔夜饭,但他会说成: “warm and nourished this morning”。犯人们从没有过这种待遇,见到来送餐的M.Gustave就像见到了外星人。当看到越狱图的时候,他称赞画图的人:“great artistic promise”,其实画图的人是一名满身简易纹身的光头大叔犯人,大叔对画画的热爱从他身上的纹身可以看出来,可能在监狱里无聊了就在自己的身上作画,如果不是被关在监狱里他很可能成为一名艺术家。被M.Gustave表扬后不自然的看看两边的人,也许他已经好久没被人表扬过了,听到M.Gustave的赞扬后透出孩子般的羞怯表情。我非常喜欢这个镜头,这个镜头像是在告诉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闪光的一面。在M.Gustave眼中没有好与坏之分,对每个人都真诚对待。

对美的追求也是人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做Mendl's点心的Agatha,虽然外表有缺陷,但是用心做蛋糕,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就骑自行车给酒店送去。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段画面,Agatha每天的生活就像Lute弹奏出的背景音乐配上欧洲小镇的清晨,这已经很美了,一切奢华过度的修饰都是多余。她的美还体现在她在M.Gustave面前不卑不亢,谈笑风生。跟Zero冒险拿回油画,即使见到要杀掉自己的人也沉着冷静。所以美是可以影响别人的,连监狱里的狱警都不忍心在Mendl's上切一刀,生怕破坏了美。

最后,淘气的孙子终于安安静静的坐在爷爷旁边吃披萨,好像开头的一切都没有发生。之前Zero差点付出生命拯救的油画几十年后就挂在酒店的大厅,没人会想到曾经有多少人为了这幅画而死掉。不管经历什么都会被时间忘记。但是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被人记住的永远是人性,这就是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吧。

You see there are still faint glimmers of civilization left in this barbaric slaughterhouse,that was once known as humanity.

 3 ) 一个脑残粉的寻迹之旅

其实不能算是影评了,从月升王国开始就是安德森的粉,到了布达佩斯大饭店变成了脑残粉。 于是上周脑残粉利用自己“优越”的地理位置跑去了东德一趟,总算按照剧中提示把能找到的出现在剧中的地方都找了个遍并且整理出了对比照。

其实当时溜达到这里的时候我没认出这就是影片刚开始时那个墓园的外墙...当时纯粹觉得很好看就拍下来了,墙外是个下坡,我的身高根本不可能拍出电影中的角度...所以...

最迷人的Mendl's甜点店所在的小巷

通往Görlitz城中心的Untermarkt路上其实是Zero下山拿报纸的报刊亭所在大街,第二张照是我把报刊亭搞笑地P了上去方便对比...

去女伯爵家的路上,其实是在Untermarkt后面的教堂侧面的小路...教堂建在地势最高的地方,沿着围墙下去就是隔开德国和波兰的河流。站在墙边就望得到对岸的波兰。

这里其实是在Mendl's甜品店所在小巷末尾的拐角处,是一个小学的外墙,《朗读者》也曾在这里取景。

出了Görlitz的主火车站之后的大街,后面镜头尽头的建筑其实就是火车站XD

德累斯顿茨温格宫的主体部分,可惜在维修...

德累斯顿王侯图大街,非常非常壮美的一条街

茨温格宫内的博物馆,因为时间赶我没进去,否则可以把律师被谋杀前走过的路都走一遍...

其实这里就是报刊亭那条街的街尾,安德森还真懒,一条街拍了好几条景,哈哈哈

也是在Untermarkt广场上的一条长廊

这是最神妙的一个发现,本来我拍了下面那张照片只是因为广场边上这个咖啡店的一扇窗很特色,粉粉的。后来我整理对比照截图的时候,突然看到这一帧图,赶紧回去翻照片,发现果然是一样的!电影中的这个场景就在那个印度酒店经理所在的拱门旁边,有那么一截旋转楼梯,靠着白色的塔楼,矗立在广场一角。而

这里就是Ratscafe对面的作为布达佩斯大饭店外景灵感之一的酒店,全部粉色,非常可爱。好想在这里住一晚。下面两张是大饭店主要内景地Görlitz城中心的百货大楼,只可惜大楼现在闲置招租中,进不去,我只好在外面拍了两张内部招贴...可以看得出里面的确是跟大饭店里的楼梯构造一致..

其实回到德累斯顿后我还去了Mendl's甜点店的原型,位于德累斯顿新城区的Pfund's奶酪店。果然里面的布置全都一致,只是店内不许拍照...所以没能拍成。 只可惜了我一直以为Pfund's也是个甜点店,还期盼着去吃块蛋糕,结果是家臭臭的奶酪店... Görlitz是个非常美的小镇,推荐脑残粉们去游览一下。东德古老城市的路灯都是电影中的煤油灯样式,不得不说安德森非常善于挖掘老欧洲风情... 走在亮灯的夜晚大街上感觉很穿越。 另外东德移民不多,也并没有满大街新纳粹,尤其德累斯顿本地人对游客司空见惯,甚至不会德语都不是大问题。如果你跟当地人讲德语,他们会非常高兴地跟你聊天,淳朴可爱。 准备下次再去的时候在Görlitz住一晚,就住在那个粉红色的Börse Hotel.

 4 ) 昨日之王,古斯塔夫·茨威格先生(与电影无关)

茨威格位列我最爱作家榜已两年多了。看电影时,就不由自主联想起茨威格,我想,他也该是这样一位喜欢吟诵诗歌的绅士(而且,没人觉得茨威格中老年和Gustave长得神似吗?尤其那撇小胡子)。结尾Zero说:To be frank, I think his world had vanished long before he ever entered it. But, I will say: he certainly sustained the illusion with a marvelous grace.当时我心中惊呼:这不就是昨日的世界么! 但我万万没想到,电影结束后,竟然真的是:Inspired by the writings of Stefan Zweig. 目瞪口呆。 我是在飞机上看的,自认为泪点不算很低,居然在满舱旅客中止不住哭起来,大脑里始终是片尾Gustave和纳粹扭打的画面,Zero的声音不断回响:They shot him. They shot him. They shot him.还有茨威格遗书里的句子:抱歉,我这个性急的人要先你们而去了。 然后,我又再看了一遍《布达佩斯大饭店》——人生中首次把一部电影连续重复看两遍。第一次是看Gustave,第二次是看茨威格。 两年多时间里,我为茨威格写下无数书评、随笔、散文、诗歌,甚至冒着风险把他用作学校作文和征文大赛的题材。我尽自己一切拙劣的文字才能赞颂他;我为他贡献自己库存的全部溢美之辞仍嫌不够,因为这所有溢美之辞还配不上他。 那我只好再度褒扬他:他是我所了解的,无论古往今来、现实虚构,最纯洁、最优雅、最高贵、最有尊严的人。他是快乐王子和无衔贵族。他是最接近圣人的凡人。昨日的国度早已消亡,他却依然头戴王冠。现在他远赴另一国度,在那里他将永远被加冕。


更新:三年前,申请梦校的文书写了《昨日的世界》和《布达佩斯大饭店》。被录取啦:-D

现在是历史专业的学生,下学期报的课程叫“1900的维也纳与创造20世纪”。算是还愿吧!

 5 ) 一张寄往旧时欧洲的明信片

《布达佩斯大饭店》不是我最喜欢的韦斯·安德森电影,但这并不妨碍它在电影院里夺目的观影体验。
  
它具有韦氏电影的一切元素:移动长境、暖色调的艳丽布景、精致装潢与服饰、冷幽默、一个了不起的焦点人物、一段或几段令人惊艳的成长关系,还有永恒的Bill Murray。当然,迷你布景和对摄影光线的控制也依然赏心悦目,加上Randall Poster和Alexandre Desplat配乐,短短的一小时四十分简直是一场童话体验。
  
故事围绕着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神秘主人展开,回忆中嵌套回忆。难民出身的酒店礼宾员“零号”小孩,被一位堪称完美旧绅士的酒店经理古斯塔夫先生培训,跟着他经历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盗窃、谋杀、越狱、出逃等事件,穿越炮火,见证了“贵族欧洲”的崩塌。说古斯塔夫先生是“完美旧绅士”,因为他对酒店管理一丝不苟,心细如发,举止优雅,信守承诺,尊重所有人的人格和感受,却频频和来酒店渡假的老太太们偷情。估计在贵族们的行为守则里,偷情是不算反人性降人格的,因为事关罗曼蒂克嘛。何况老太太们缺乏关爱,给予生命的最后浪漫甚至可以归到高尚的抽屉里去吧,呵呵。
  
不过所谓的情节并非重点,韦斯安德森电影最重要的特色是情绪的气味。代表这气味的有一个重要道具——古龙水 L’Air de Panache,意为“华丽香氛”。古斯塔夫先生喷洒大量的“华丽香氛”,这代表精致、浮华、优雅的味道在他离去后也久久不散,哪怕在逃亡路上,敝衣烂履,骨子里的绅士派头也绝不能丢。那究竟什么是真正的绅士的味道呢?
  
从古斯塔夫先生身上我们知道,一位绅士应该:
  
· 着装一丝不苟,不逾矩,不慌乱,永远井井有条。
· 知书识礼,读诗写诗,哪怕坐牢。
· 尊敬并追求美,对女士们发自衷心地珍爱。
· 尊重真相,为错误的言论真诚致歉,不搞阶级歧视。
· 一诺千金。
· 面对暴力与不公必须出手,宁死不屈。
  
这L’Air de Panache的气味充满了整个屏幕,迷漫在电影从头至尾的幽默冷笑话中,久久不散。那是战前欧洲的人文精神家园。
  
但无论怎样总结都是不对的,因为L’Air de Panache是不能也不该被语言复述的,它是电影中不知疲倦的视觉细节,是饭店粉红色的严格对称结构,是Mendl’s小蛋糕的华丽包装,是严密而无所不在的酒店地下组织网,是捷克温泉镇卡罗维发利的鹿雕像。它是韦斯·安德森回望历史的眼睛,也是茨威格的逝去了的欧洲。L’Air de Panache就是布达佩斯大饭店。
  
然而布达佩斯大饭店终于还是衰落了。
  
但在L’Air de Panache的尾香里,还有Mendl’s的小蛋糕被留下了,在空落落的酒店餐厅里,在寂寞而又沉默的旅客中。还有音乐,瑞士、匈牙利和俄罗斯的乡村音乐。
  
这可真让人无限惆怅,然而同时又轻轻欢喜着。
  
于是我再一次衷心感叹,能看到韦斯·安德森电影的人生总是幸运的。

 6 ) 如果你也翻遍了豆瓣,却找不到一篇干货影评,请戳这里……

首先声明,以下是转载的影评。为什么要转载?因为我能看懂《布达佩斯大饭店》的剧情,却不明白导演想表达什么?能猜出和纳粹有关,可为何犹抱琵琶半遮面,卍字符还要换成两个Z?那么多大牌影星,为何愿意加盟这部荒诞奇葩的作品?为什么非得是布达佩斯的大饭店?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回答,凭什么说这是一部好片?

据说豆瓣上盛产文青,他们一定能够解答我的疑惑吧。可是当我翻遍了全部126篇影评,我发现要么是用文字把剧情再复述一遍(话说豆瓣上此类“影评”还真不少,是想表示我比你们先看过,或者是我比你们都看得仔细、记得牢?)要么是在抒发怅古幽情,感慨昨日的世界,表明打五星是基于自己无法言说的情感共鸣;要么就是膜拜亮瞎双眼的卡司,赞叹导演的别具匠心,套娃般的叙事结构,还用不同的屏幕长宽比标记出来,好特别噢!

无奈之下,只得去它处另觅高见,于是找到了这篇干货来解读晦涩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 向XX们致敬 评《布达佩斯大饭店》-----------------

(此处略去100多字,原作者在此骂街,有兴趣围观的请戳【注1】的原文链接。)

其实要看懂《布达佩斯大饭店》有点难,因为它确实太欧洲了。但是看不懂就是看不懂,就不要东说西说装逼卖笑误导群众。扯犊子扯够了,就该来点实用的。我知道自己先喷了人就难免被喷了,但是哪怕分享里遇到一个看得懂这些文字的朋友,也就算是朝闻道,死而无憾了。

整部电影除了向大师致敬就是在隐喻。如果说简单的把它归类为喜剧、悬疑、冒险、剧情,就太肤浅了。其实这更像是纪录片、文艺片。纪录片记录的是刘别谦、希区柯克、卓柏林等人留下的经典电影手法,文艺片文艺的是欧洲文明衰落这一精神内涵。

要搞清楚它的文化背景,其实不得不提到两个人—— 瓦尔特·本雅明、史蒂芬·茨威格。

茨威格就不说了,原著作者,简历就太长了,挑几个简单而至关重要的特点来说:他是奥地利流亡作家、犹太人、欧洲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受到纳粹德国迫害,最后在巴西自杀身亡。《布达佩斯大饭店》其实讲的是欧洲传统文明的衰亡史,具体一点讲,其实讲的是犹太人的流亡史,更细化一点,讲的是茨威格离开逐渐衰亡的精神家园,心碎而死的自传。

瓦尔特·本雅明,德国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评论家、“欧洲的最后一位文人”,流亡作家,受到纳粹德国迫害,最后在西班牙自杀身亡。他为什么重要我不知道,但是在欧洲文科学术界,反正总是把他奉为大神的。本雅明在《讲故事的人——尼古拉·列斯科夫作品随想录》中哀叹传统讲故事技术的消亡。《布达佩斯大饭店》用了四层讲述结构,始终呈现的是一个身临其境的讲故事的过程,一个故事离不开一个讲故事的人和一个听故事的人,还有他们同时所处的环境。这是在向本雅明的思想致敬。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随着工业化深入、世界大战、纳粹崛起,凡是和人文关怀、人道关怀、实用关怀相关的东西迅速衰亡,理性、集权、现代化、快餐化的东西在崛起,欧洲这块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被铁蹄蹂躏、精神强奸,物质上发达进步了,但是传统消亡和丢失,人性也在淡漠。人们习惯了人云亦云,不再用心品鉴文艺,就更谈不上思考和探索了,这也就直接导致了一场华丽的演讲就可以让无数狂热信徒走上战场,也导致了那些有良知的作者们痛心疾首,本雅明和茨威格的自杀就是一种殉道。但是在战争年代,这些人都还想得到不断写东西,想得到哀叹和自杀,这就很了不起了。有时候我们感叹自己出不了有深度的东西,不能只怪作者和体制,而是整个土壤的养分和逼格就不够,然后又不求甚解。就拿张冯二导来说,拍专业了你看不懂,没票房,拍浅显了你说人家低俗。不过喷归喷,对姜文、陆川、宁浩三位大神的杰作,还是要膜拜的,人家已经学会了玩让你一知半解的擦边球。

在有了小说、报纸、电话、电报、电视的时代,人和人的关系被媒体取代了,人们把自己藏在麦克风的后面,交流减少了。相比起神话、史诗、童话的传播方式和环境,以前作者和听众聚在一起讲故事的现实被改变,以前一个故事需要大家聚在一起,口口相传,这个过程需要融入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的共同经验,而在现代化以后的世界,一个孤立的作家,在他与世隔绝的阁楼里面没有感情的量产作品来满足一个群体的需要。实用关怀逐渐消失。随着实用关怀的消失,欧洲文化的精神支柱也就倒塌了。

《布》这个名字其实是误导人的,让人以为故事发生在匈牙利,虽然匈牙利酒店业是很发达,一万福林就可以租一套别墅来住,可《布》和匈牙利实质上却没有一毛钱关系。电影取景是在德国,原著隐喻是在奥地利。奥地利,小巴黎,欧洲的文化艺术的心脏,欧洲精神和思想的摇篮,也是希特勒“水晶之夜”排犹杀犹焚书坑儒的地方。故事的场景就是小说作者茨威格本人的祖国。还有旁证可以说明:爱德华·诺顿饰演的警察穿的既不是匈牙利制服,也不是德国制服,但是枪套、背带、胸略、肩章却是德式的,卫兵使用的步枪是毛瑟98k,筒形帽是普鲁士军人的传统,上面搞个狐狸就纯粹是卖萌了。而后来战争爆发封锁边境时上车检查的士兵是清一色的德军党卫军装备,山型双扣帽,帽徽是个II,现实里这个II是绣在德国国防军中下级军官的领章上的。占领饭店以后,挂巨幅国旗,带袖章,只有纳粹有这个习惯,电影上旗帜和袖章是ZZ图案,纳粹是SS,或者卐字,按照希特勒自己的解释,SS、卐都是双闪电,那么ZZ,不就是更直接的隐喻双闪电么?导演明明可以直接挂出卐字旗,却不这样做,明明可以写《维也纳大饭店》或《贝希斯特加登大饭店》,却要转移到布达佩斯去,这就是欲盖弥彰。

电影中的大堂经理,古斯塔夫,是个深色金发,年长、敏感的顾客欢迎,用自己巧舌和身体去满足他们的角色。古斯塔夫自己也说,他自己可能是个双性恋,这也是在暗示他的工作是满足所有人精神上的一种需求。而他满足的对象,是这个社会的精英贵族阶层。这其实就是茨威格的自画像。二战前,茨威格是深受奥地利民众欢迎的作家,他的作品有深度的实用人道关怀,所谓关怀,简单地说,就是和社会及传统有很积极的互动。这种文化上的互动,在电影里被用一种能够被所有人理解和接受的庸俗的方式反映出来,大俗大雅,这也是实用关怀和人道关怀最好的体现。

《苹果男孩》被定义为一副给古斯塔夫引来杀身之祸的价值连城的名画。这幅画是遗产,是欧洲贵族留给古斯塔夫的财富,是靠他细致入微,体贴热心的服务劳动所换来的。苹果在圣经中是欲望之果,禁果,而在欧洲语言中,也有劳动回报的意思。这幅画的隐喻是要表达整个犹太民族精打细算,左右逢源,从耶路撒冷撒向全世界,逐渐继承了欧洲的物质和精神财富,这是他们应得的。而此时此刻,死者的儿子,家人站出来了,一个只关心财富,整理遗产很多天,才发现画已经丢失了的实用主义者,他暴虐、疯狂、粗鲁,无视法律和契约,修改遗嘱,谋杀律师,追杀证人,但是对遗产却又有着变态的依恋,这像不像希特勒呢?作为同一文化的继承人,他想占有祖先的所有遗产,但是却完全没有继承到其精髓,同时撕毁停战条约,穷兵黩武,屠杀犹太人......

偷到这幅画以后,在列车上,古斯塔夫曾对Zero说,我要死在这幅画下面,你看得出来我和画上那个男孩多像么?这不是玩笑,而是导演的暗示,暗示古斯塔夫自己就是犹太人,而苹果就是他应该继承的遗产和财富。然而分秒之后,他又说,我考虑把这幅画卖掉,这就是犹太民族的真实写照,从《出埃及记》到《辛德勒的名单》,都表现出犹太民族太过于精明富有而遭到全世界排挤的苦难现实,财富带来的是妒忌和迫害,使他们没有安全感,一直在逃亡。

十字钥匙结社一章十分有趣,古斯塔夫一个电话,全世界各地的酒店同业者就第一时间,不惜代价,义无反顾的来帮他。这不得不让人想到蔷薇十字结社、郇山隐修会等,都是秘密结社,都是分布甚广,都是能力通天,都是内部成员之间有求必应。这是典型的犹太人结社。这一章即是描写茨威格被纳粹迫害逃难途中受到同胞接济和帮助,也是描述犹太人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

现实中,茨威格是在巴西自杀的。然而电影中,古斯塔夫是在火车上怒斥纳粹,被枪毙在冰冷的荒原里,茨威格和纳粹叫板了一生,何尝不希望勇敢的站出来和他们抗争到底。但是现实里他没有勇气这样做。而电影里就不一样了,有传承人、见证人ZERO,古斯塔夫要把这个种子保护和延续下去,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也许,这是经过艺术加工后,茨威格最最理想的结局。

德米特里家的打手是个牛高马大、少言寡语、出手残忍、效忠主人的令人不寒而栗的男人,其戏剧形象就像弗兰克斯坦(科学怪人),或者《007》里面的钢牙。他的戏就只有一个内容——追杀,杀人不见血。直到最后雪橇追车一幕,才让人想起点什么,他停好摩托车,竖起雪橇,以几乎是军姿的方式站在原地喝威士忌。皮衣、军姿、杀人不眨眼、愚忠、恐怖、执行命令不动脑子,就是德国军队的写照,尤其是党卫军或者盖世太保的写照。

悬崖上垂死的古斯塔夫说到:“你这个可悲的怪胎”,“毛瑟枪咔塔上膛,军官欢喜呼喊” 这就是在说德国军人了,要不然他怎么不说中正式、柯尔特或王八大盖咔塔上膛?

最后一章酒店里的枪战简直就让人忍俊不禁了,从每个人的出场顺序,站位和手持的武器,就能看出隐喻。最开始是德米特里冲上楼,看见了古斯塔夫和Zero,然后给了个正面镜头,德米特里身穿黑色风衣,手腕上别着双闪电袖章,以一个很嚣张的姿态吼道:“苹果男孩”在哪里?这像不像希特勒一九三几年时候的叫嚣?然后古斯塔夫来了句:“管你屁事。"于是德米特里说我要把你打个稀巴烂。他从脚底掏出一支枪,此时对拔枪、上膛、举枪、射击四个动作给特写,强调这是一把PPK。卡尔·瓦尔特兵工厂的PPK(卡尔·毕而瑟)是二战时最著名最先进的手枪,纳粹党于1931年夺得政权后,由于该枪械轻、小,便于携带,性能杰出,此型手枪主要配发给高级将领、非作战参谋人员、礼宾、盖世太保等。

接下来就是武器博览会了,一个武器代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阵营。

先是对面右1冒出来一个人,探头观望,此时他拿的枪看不清楚,但是他大吼一声:“放下你的武器!”然后开枪掩护古斯塔夫。然后德米特里右边出来一个人,手持毛瑟盒子炮,不由分说就站在他身后和他一起开枪。毛瑟盒子炮也称为驳壳枪,一战德国军警制式装备,后来被鲁格P08取代,二战时毛瑟主要出口给德国的盟国和仆从国,亦出口过给蒋中正以换取中国的稀有金属。在西班牙内战中也大量使用。这三个人之间的枪战可以让人联想到二战爆发前国际纵队寡不敌众对抗西班牙弗朗哥政权以及法西斯政权。他们的枪声很快迎来了三个大家伙——

接下来的三个人都是特写,很有意思,第一个人端着一把夸张的长弹夹波波沙,先出来的是枪,然后才是人,他并没有开枪,而是站在那里观望。这明显就是在影射老毛子或者波兰人。如果一把枪不能证明他的身份,那么注意他的胡子,斯大林也留着这样性感的胡子。

然后是拿着一把左轮手枪的眼睛哥,这把枪不是韦伯利就是恩菲尔德,二战时只有英军军官使用左轮手枪。也出口给苏联和美国。二战早期美军的武器是英式的。美军没参战以前使用的是英菲尔德,参战以后研发了柯尔特M1911。还是看胡子,给张西奥多·罗斯福的照片。

最后出场的长得像罗伯特德尼罗的家伙手握毛瑟1910或者毛瑟1934,该型号为毛瑟手枪袖珍版,主要在一战被美国大量进口,但是作为跟班,意大利、西班牙也想有一杯羹。

每个人拿着不同的枪在走廊里对射,导演肯定是别有用意的。

该片的结构分析,也不是用简单的线性结构或者乱入结构就可以概括的,和它的配乐一样,这个结构具有极强的中、东欧洲风格,因为本雅明和茨威格都受到这种影响。

本片是回字形,或者套娃结构。

开篇出字幕,特别提示要用指定屏幕尺寸观看,这是提醒观众,我们看到的是第一层——电影的叙事。信息发送者是导演,接收者是电影观众。屏幕尺寸尽量接近故事发生的年代,避免叙事脱节。

然后影片开始,一个抱着书的女子走近作家的雕塑,电影结尾也以此收尾,这是套在第一层里面的第二层,提醒我们,我们看到的是小说的叙事结构。信息发送者是写书作者,接收者是读者。

然后作家开始讲故事,讲一个他亲赴故事发生地点,和还活着的Zero交流的故事,最后以作家自述结尾,这是第三层,是作家亲自口授自身经历,信息的发送者是写书的作者,也可以说是他的书或者自述、自传,但是不同于第二个层次的第三人称视角,这里是第一人称视角的。这一层也可以和上一层合并。

然后是Zero和作家在酒店,向作家讲述他和古斯塔夫先生的共同经历,以Zero在酒店乘电梯离开回房间为结尾。这是比较核心的一层,是Zero和作家面对面,亲自口述的自己和古斯塔夫经历的叙事结构。信息的发送者是Zero,接收者是作者,但是作者也加入了自己对Zero的评价和内心语言,也算是参与到了故事的加工过程中。

最核心的是Zero向作家叙述的内容,是他和古斯塔夫亲自经历,一同用生命书写的故事。

一层套一层,都给出了完整的开始和结尾,中间有穿插,但是原理不变。直到最后电影院亮灯,观众离席,这一层层叙事,才像洋葱切面一样完整再现,导演的讲述才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整部戏是大腕云集的,演员阵容已经强大到了变态的地步。

古斯塔夫扮演者,拉尔夫·费因斯,他是《英国病人》中忧郁的德军飞行员,是《汉尼拔红龙》中变态内向的连环杀手,是《哈利波特》中邪恶的伏地魔,是《辛德勒的名单》中冷血无情的集中营司令,除此以外,还扮演过无数经典角色,两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大反派德米特里扮演者,阿德里安·布劳迪,《钢琴师》里面失魂落魄的犹太人,《1942》里面忧心忡忡的白修德.......仅凭他往哪里一杵,那时而阳光、时而清朗、时而忧郁的外表就可以赢得一片赞誉的奥斯卡史上最年轻得主。

警官亨克尔斯扮演者,爱德华·诺顿,《面纱》里不善言辞的生物学家、绿巨人、搏击俱乐部里布拉德·皮特的影子......

作家扮演着裘德·洛,《兵临城下》里的瓦西里、《人工智能》、《冷山》、《大侦探福尔摩斯》.......

打手乔普林,扮演者威廉·达福,《蜘蛛侠里》情感丰富的大反派,还有《野战排》、《生死时速》、《英国病人》.......

管家瑟吉,饰演者马修·阿马立克,被某大导演称为法国最会演戏的人。

律师科瓦奇,扮演者杰夫·高布伦,由于他特别喜爱扮演稀奇古怪的角色,所以经过胡子、眼镜、皱纹的修饰,你绝对想不起来他就是当年《侏罗纪公园》里那个帅气的歌星,然后还曾用《天煞》、《变蝇人》这些科幻恐怖片把观众吓傻。

监狱黑帮老大,哈维·凯特尔,经常就来点老大或者组织头头的角色,例如在《低俗小说》、《落水狗》这些剧里面他就已经把有点点背的黑帮小头头这个角色演烂了。除此还有《坏中尉》、《出租车司机》、《汉尼拔红龙》......数不胜数。

女演员、还有新人暂且不提,仅凭这帮外貌协会、超级大腕、老戏骨,就已经超值了。他们每个人戏份都不多,但是都发挥出自己最佳的水平,比如说爱德华·诺顿的严肃公证的研究者仲裁者形象,拉尔夫·费因斯的绅士形象,阿德里安·布劳迪的神经质的形象,裘德·洛的真相调查者的形象,哈维·凯特尔的混子长老、黑帮前辈形象,威廉·达福残忍狡诈的形象被发挥到极致.......

其实就是一个逃亡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再安排四层空间,无数大腕来演绎?这就是在向传统讲故事的技巧致敬了。广播电视传媒对传统讲故事的技术是一种极大的冲击。在多快好省的年代,读者能读帖子就不看小说,能看视频就不看电影,因为快节奏的生活已经无法让我们再有那么多时间去体验完整美感的酝酿过程,反而习惯了感官上的无脑刺激。因此文艺创作人员们能把一个故事讲简洁明快了,就尽量不搞复杂,观众也没那个耐心,据统计近半个世纪以来好莱坞电影中剪辑镜头的使用量已经超越长镜头使用量的上百倍,只有眼花缭乱高大上的音画,才满足得了观众的胃口了,而这就好比饮鸩止渴,阈值调高了,技术革新又跟不上,作品没有了灵魂,只有靠技术来包装,电影院就难以再坐得满了。然而本剧导演却不厌其烦的耗费那么多胶片,使用那么多演员来重复这个故事,这即是在勇敢地缅怀我们已经丢失的传统和习惯。大家已经习惯了吃快餐,很难满足于咖啡和下午茶,导演不得不用牛叉的卡司把大家的眼球震住,然后再坐下来好好讲这个故事。不过大腕们参演哪怕是一分钟也是值得的,只有大师才看得到这样大师级著作的潜力,哪怕奖杯难分,只要为其献身一刻,就是和逝去的大师对话,就足以留名青史。

在作家的家里,作家讲自己的书;在酒店大堂里,门童对作家八卦Zero的传说;在清真风格明显的澡堂里,在酒店餐厅吃甜点的餐桌上,老Zero对作家讲自己的传奇;在逃亡路上,古斯塔夫对Zero讲自己的经历;在作家的纪念碑前,少女拿着小说缅怀......每一次讲述,都脱离不开一个密切配合的环境,以及讲故事、听故事的人的亲身参与,这,就是传统讲故事技巧的真谛。然而电影也表现出了讲故事技巧的衰落,Zero和古斯塔夫是共同参与和经历故事;作家是亲临酒店,从Zero口中继承故事;女读者只能通过书本脑补故事;而我们只有依赖电影惊鸿一瞥了。这就是现代性带来的悲哀。导演的强大之处就在于,即使是用镜头语言,他也可以带给我们一种身临其境的怀旧快感,在今天,很多人除了秀事业线、秀高科技、秀呆萌,已经做不到这么好了。

我们见多识广、有灵气、有脑子的观众之所以会跨越时代和文化体验到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美感,就是因为文化的本质和人性都是一样的,只能用灵魂去感知。

2014,此剧必火,至少在西方世界是这样。小说、剧本、表演、场景、色调、音乐,无以伦比。一部融合了《天使艾米丽》、《东方快车谋杀案》、《偷自行车的人》、《罗马不设防》、《嗨,我的元首》、《大都会》、《弗兰克斯坦》、《大独裁者》等无数经典气质的不朽神作!

(此处略去一段,原作者在结尾处依然怒气不减、愤慨难消。)

------------------------------ 来源网络:曾锴 ------------------------------

转载注:

【注1】网络上的几处原文链接,有影片截图,便于对比细节。

- 清华南都的传送门保留了原作开头结尾处的愤青骂街,大家有兴趣可以领略一下:
http://chuansongme.com/n/494267

- 楼下豆友提醒在人人网有原作,谢谢!我看了下,是修改稿,已经删除了愤青骂街,斯文多了:
http://blog.renren.com/blog/249763106/929823394?bfrom=01020100200

- 我在知乎上也看到作者的问答,有更多武器的照片,供军事迷研究考证细节: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619618/answer/27061477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3500363/answer/27188048

作者在知乎上的自我介绍是:曾锴,新闻通讯员/新闻学博士/自由撰稿人,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 新闻专业

【注2】我转载时更正了一些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此文作者说影片基于茨威格的原著,似乎不对,仅仅是导演inspired by Stefan Zweig.

【注3】这篇评论对影片解读得很细致,但我并不同意此文作者的一些观点和态度。如“2014,此剧必火,至少在西方世界是这样。不朽神作!”我觉得此片尚未到神作的地步,也不会必火,不会成为票房大片,毕竟不太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娱乐需求。而这种结果也不能完全归因于现代文艺的衰落,其实每一代人都会轻易地感叹过去的深刻质感,哀悼现在的肤浅快餐——现代的缅怀欧洲经典,17、18世纪的古典、新古典主义又膜拜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时期想要复兴的则是古希腊的文化艺术。然而,人类的文化文明文艺其实一直在革新进步,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玩法,怀念经典致敬大师何必一定要嘲弄今人不屑当代呢?

【注4】本片票房数据(来自IMDb)
Gross:
$59,034,599 (USA) (3 August 2014)
£10,978,014 (UK) (10 August 2014)
AUD570,846 (Australia) (17 August 2014)
€4,590,446 (Italy) (24 August 2014)
€680,000 (Spain) (10 August 2014)

【注5】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 (2015)提名、获奖情况:

最佳影片 (提名)
最佳导演 (提名)
最佳原创剧本 (提名)
最佳摄影 (提名)
最佳剪辑 (提名)
最佳艺术指导 (提名、获奖)
最佳服装设计 (提名、获奖)
最佳化妆与发型设计 (提名、获奖)
最佳原创配乐 (提名、获奖)

 短评

原谅我从头到尾都没入戏........好吧我对Wes Anderson的确审美疲劳了........

7分钟前
  • 还行

不感兴趣,也没怎么笑

12分钟前
  • 麦子
  • 还行

四重讲述空间,层层递进,宛如俄罗斯套娃。依次揭开,掏出一个如万花筒斑斓的昨日世界: 单线故事情节串起性格迥异的众多出场人物。场景切换如同梦境接力。现实与虚幻交织,严肃与荒诞同存,甜美和苦涩共生。整体观感相当有趣又十分充实。最后必须咆哮一句,满屏的演技帝甜得简直人神共愤!

15分钟前
  • 鸟仔
  • 力荐

这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游戏,是童话,还是一件艺术品,将作者化的美学风格、形式感和怀旧的主题完美融合!无论从故事、剧作、主题和美学,它的辨识度都只属于自己,对于韦斯·安德森的粉丝,这是杰作!

18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竟然是以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为灵感的哦

21分钟前
  • lee
  • 力荐

打动我的是那位面对蛋糕切不下手的士兵。也许这是整部电影想要讲述的核心。

22分钟前
  • 江声走
  • 推荐

韦斯最高度风格化的电影,充分体现了他对镜头调度、色彩照明的掌控和微缩模型的精妙,并依然热衷于演员如何出现在镜头前及走位;画幅比也加强了片子的古典氛围(古斯塔夫逃狱和零接头那场戏最具30年代老片风骨)。尽管依旧是形式大于内容,且比过去的作品少了深度与情感,但这就韦斯.安德森。

2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力荐

未見過Wes如此有野心,將作者風與故事及內涵融合得非常出色,一層層的敘事模式,畫面1:85進2:35再進4:3,大量電影語言,有搞笑有奇情有懷舊有懸疑有驚慄有黑色幽默最重要有那份人性真情,明明是喜劇但最後結尾一段傷感的況味揮之不去,目前Wes處理得最成熟,圓渾之作!

24分钟前
  • K
  • 力荐

“微弱的文明之光,仍存留在这野蛮的屠场里,这就是人性。”——维斯·安德森致敬斯蒂芬·茨威格,小清新的故事里注入了大历史的情怀。

25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力荐

非常好。像一杯温暖的热可可,做得如此甜蜜却又不轻佻,好多台词和段子都有所指涉,却又浑然天成,不像在掉书袋。片尾看到对茨威格的致敬,眼泪都掉下来了。自从好多年前看了Visconti的《豹》之后,这是第二部让我对“昨日的世界”充满向往的电影。

27分钟前
  • 玑衡
  • 力荐

他,还有她,就那样离开了,昨日的世界也不复存在。

31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流光溢彩的精致画面,如坐过山车般呼啸生风的节奏,夸张的肢体语言竟然有向“摩登时代”致敬的意味。看这样的电影就像做梦,就像面对五颜六色、充满奇思幻想的糖果,让人忍不住舔了又舔。如果有天韦斯·安德森返老还童,我想我也丝毫不会奇怪!

3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His world had vanished long before he ever entered it, but he certainly sustained the illusion with a remarkable grace.”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我就想拜倒在WA的剧本下了,这句话无比精准的概括了整个故事和男主的一生,写的太美了。画面也美,就像给眼睛吃Mendl's的点心

39分钟前
  • Iberian
  • 还行

每一帧画面都如同一颗缤纷的奶油水果硬糖,色泽饱满鲜艳诱人。至于电影所讲的东西,了解寥寥属实不懂。越狱逃亡部分才稍稍吸引了一点注意力,其余只是在看大咖们表演而已。最后不得不说拉尔夫的口音真的好难听。处处可以看到这部片子的用心,服装设计、场景设计、美工摄影都极为考究,展现出不凡魅力。

4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刺激的色彩,独特的人物,湍急的镜头运动起飞的节奏,停不下来的爽与赞。对于这样的导演,不论多么细微的角色,演员都会愿意接受,因为最细微的角色,也有足够的个性,让观众记住。

49分钟前
  • 文文周
  • 推荐

四重时空与讲述方式以及画幅的迷人结构【越靠近现在越狭窄间接】,主体故事全景描绘了欧洲战前文化褪色的最后辉煌【礼数,名画,家族】,作为见证者的Zero【移民】对依然消失的“精神家园欧洲”的怀旧感,以及对老电影的表演方式和镜头运用的模仿致敬,加上费因斯的精妙表演与卡司,安德森迈入大师门槛

54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布达佩斯大饭店》,配得上太多赞美的词汇,但是电影最后的十几分钟,我内心感到了一股深刻却难以名状的悲伤,想了好久,也想不明白是为什么。走出电影院,感觉就像做了一场梦一样,似乎历历在目,却又难以言说。

56分钟前
  • Dude
  • 力荐

构图引起极度舒适。

57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一张寄往旧时欧洲的精致明信片,L’Air de Panache的味道充斥整个屏幕,冷幽默和由慢至快的节奏依旧,尾声的高潮之后迷漫着令人惆怅的尾香。逝去的终将逝去,这童话式的一瞥令人难忘。

1小时前
  • 艾小柯
  • 推荐

依然还是韦斯-安德森标志性的复古色调、悦耳配乐,神经兮兮的冷幽默。不像前作那么随意松散,《大饭店》故事紧凑、层层剥茧,而且居然有点“重口味”。也许只有韦斯-安德森才能把一个混合谋杀、越狱、械斗的故事拍得那么喜感。

1小时前
  • 唐小万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