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HD

主演:斯琴高娃,周润发,关文硕,卢燕,史可

类型:电影地区:香港语言:普通话年份:200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2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4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5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6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3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4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5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6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7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8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19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一代人的悲剧

这不是她一个人的故事,是一代人的故事。
没有想到许鞍华来拍这个题材拍的这么好,我觉得她很懂得收敛,关于上海关于那代人有很多可以入戏的,但她只围绕中心选择事件、人物、表达时代特色的景物,这就是老手的老辣之处。这样看起来,内容非常集中,不蔓不枝。
 
当然,开始前几分钟的字幕也够吓人的
摄影:余力为,录音:杜笃之,龙套:芦燕…..

我印象最深的镜头是:叶离开东北那决绝又急切的样子,她单手拎者皮箱脚步急促有力,头也不回的奔向新生活。
可她不知道,那时,她已不是十七岁了,后来她对潘之常说:我十七岁你可以骗骗我,我还能挣回来,我现在输不起了,离开东北时她就应该如是想。
一直没想到会是个这样的结局,多么让人绝望啊。
那个邋遢的老头,嘴里戳着一柄牙刷,兴高采烈的看着东北黄色二人传,亲生女儿是那个德行。我想如果我来编这个故事,我宁可让她死在上海。

可如果这么一改,就没有力量了,真实的生活永远充满貌似荒诞的结局,每当想起这代人,他们的种种际遇,总令人不胜唏嘘。霓虹闪烁的上海和火红钢水的鞍山;冰天雪地的小农贸市场和车水马龙的闹市.看到的是一样又大又白的月亮。这也太梦幻了,无望的美好最美好。
时代多么强势,而个人又太渺小。

发哥演的真好,赵薇演的也不错,王朔帮忙打官司的王子文也还凑合,没什么特别出戏的地方。
有两句对白令我笑出声来:
一是发哥吃着排骨百感交集的说了句:“你烧的排骨和我妈妈烧的一个味道――糖放多了”
一是大雨中,发哥无限深情的揽着姨妈说:“老年人也应该追求爱情的自由”,姨妈干脆的说:“咱俩还是算了吧,老了老了,别让人说闲话”发哥还要继续,她又说:“你一天一斤小排骨,我养不起你”
 
以下照例是八卦时间;
潘之常说:“平生只流两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直接影射文怀沙个老色鬼,不知道丫会不会告人抄袭,哈哈(我之前已经在Blog里扁过丫了,就不再单独提出来表扬了)
发布会上,许鞍华说还是最喜欢周润发(据八卦大师Vince小道消息透露,当年许曾想过把发哥“潜规则”掉,到老不忘^_^)
向别人说起这个电影,大家都说:名字起的太恶心了,让人听见就不想看,看见了也不想买。

 2 ) 女人六十,just so so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比预想中的好一点还是差一点,说不清楚了,这要看预想是个什么样子:
    大约两年前就盼这片子来着,主要是片名诱惑我;后来明星阵容建起来,就更盼了;最后编剧曝光,李樯,于是我就无穷盼了。
    但是在这两年内了解了许鞍华是个什么风格后,就又很为这电影担心了。特别是看了许的代表作《女人四十》。要我说,许鞍华就两种风格,分为张爱玲许鞍华杂交式和许鞍华独创式。前者比如《半生缘》,后者比如《女人四十》。
    许鞍华的风格就是浮泛,也可以说是生活化,我之前看的两个片子《玉观音》《女人四十》以及这部《姨妈》,莫不如此。生活化也并非就是现实主义这顶亮帽子,说不好听点就是粗糙。场景很杂,剧情很乱,人物都咋咋呼呼,气氛全都是浮起来的。《女人四十》里面,痴呆公公反复出逃,把个家搅得鸡飞狗跳,罗家英的老实巴交无主见,罗家英妹妹的势利市侩,都助长了剧情越来越朝乱炖一锅粥方向发展,以至于都不知道美满的结局是如何发展出来的。而《玉观音》,除了剧情粗糙外,更让人不能容忍的是谢霆锋等人表演的不靠谱。
    我当然知道,《女人四十》是中国文艺片中的扛鼎代表之一。可是我那时就是喜欢不起来。感觉导演不知道是干什么的,为什么就不懂得控制一下呢?
  
    可是看了《姨妈》,我观念突转:just so so,也许这就是生活。
    从一开始,斯琴高娃就是个咋咋呼呼虚张声势的小老太太,她的表情和语调使我感觉很不习惯,虽然确实有这样的人。这个开头一下子就把我带回到了《女人四十》的浮泛生活图景中,包括水太太,金永花,宽宽,以及痴呆婆婆,简直和《女人四十》一脉相承。所有的人,不管老不老,嫩不嫩,全部都像气球一样充胀起来。水太太的歌唱和挤眉弄眼,金永花的豁出去碰瓷,宽宽的离家出走,以及痴呆婆婆的手舞足蹈,全部都很不老实很不正经。潘知常就更是如此了,年纪也有五十多了,又是玩感情又是玩生意,再加上周润发那些过火的表演,整个人就飘起来了,让人感觉很不踏实,完全不是周润发惯有的作派。私以为,周润发这次让人很别扭,堪称最别扭的一个人。而姨妈呢,别看她爱多管闲事,很讲做人原则,甚至同情心泛滥,实际上还是没活明白但想活得滋润的老女人,她的真面目因为潘知常的出现而暴露无遗,于是乎老树放新枝了,躲在房间里唱戏唱得忘乎所以了,得知炒墓地可以赚钱欢呼雀跃了,最经典的一个镜头,就是游泳馆那场,红装艳裹,扑通掉下水,堪称六十岁的叶如棠同志人生的一次光芒四射的尽情展现。
    是的,影片中段风格突转,转喜为悲。但是前半只是轻喜,后半于是也只是轻悲,所以也算不上悲剧。这就是生活,如果说前半段展现的是我们不曾看到的六十岁女人的人生,那么后半段就是曾经无数次流连于我们眼前的六十岁女人,落寞的苍凉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不过是做生意亏了,被女儿骂了,下楼梯摔了,与情人掰了,这些事情,如果放在一个年轻人身上,丝毫没有什么,关键就是,叶如棠六十岁了。“我都这么大年纪了,经受不起这个了”,那句台词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是这电影中最震的台词,也是最核心的台词。六十岁应该是一个活人的最后可以动起来的时候吧,过了六十岁,一切基本已经定下来,然后就向死而生了。六十岁的叶如棠,向人生发起了最后一轮攻势,结果败了,败得有一点悲壮。
    结尾,小老太太变成了老老太太,皈依于面无表情的生活了。这个电影主要就是表现老年人生活吧,除了六十岁老太太,水太太似乎有七十了,飞飞的外婆大概有八十了,但是都是老人,都有各自的问题。这些年,真正关注老人的中国电影找不到几部,《姨妈》值得表扬。导演风格虽然没有变化,但是编剧李樯保持了一贯的水准,除了疤脸女飞飞的戏我觉得欠缺了一点表现力(听说演飞飞的就是王朔出山要打官司的当事人,莫非这戏是靠的王朔的关系?),其他情节设置都还算保持水准。虽然和《孔雀》比起来,结构不够精巧,细节不够动人,并且有点乱(这可能是导演的原因)。姨妈和《孔雀》里的姐姐还是有些相似性的。莫非那个姐姐就叫叶如棠?

    最后,我要隆重表彰一下赵薇同学堪称脱胎换骨的表演。这是这部片子给我的最大惊喜。可以说,整部片子中的人物,就属赵薇最不别扭了最沉得下来了。别看她一直吵吵闹闹,言语粗俗,但凡真正死了心的人才这样歇斯底里不计较形象呢。所以所有赵薇出现的镜头都让我过瘾,大笑,震惊。我觉得,这戏要让老徐来演,拧死也演不出。有时候我会觉得,老徐是因为演不出好戏才去导戏的。

 3 ) 后现代的表征与月亮的隐喻

【作者】周和军 王金龙


 许鞍华是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两大旗手之一,作品充满了深沉的人文关怀、政治反思与历史感叹,她聚焦女性命运:《女人四十》、《阿金》、《客途秋恨》;关注社会现实:《投奔怒海》、《千言万语》;寄托家国之思:《去日苦多》;抒写侠义情怀:《戈壁恩仇录》、《江南书剑情》;影片风格多样,类型各异,获奖众多。
  许鞍华惯以轻松姿态把握沉重话题,新作《姨妈的后现代生活》讲述了年逾六十的姨妈叶绍棠,在时代潮流的冲击下无所适从,历经了炽热的黄昏恋、虚幻的发财梦,最后黯然神伤离开上海,回到鞍山老家,重新品尝清贫、本色的人生况味。影片采取了三段式结构,第一段讲述了宽宽和姨妈两代人之间的碰撞与磨合,色调为白色,调皮、纯真;第二段讲述了姨妈与潘知常啼笑皆非的“黄昏恋”和含辛茹苦骗人度日的金永花,整个色调为红色,含有戏谑和警醒的意味;第三段是身心疲惫、理想破碎的姨妈向时代投降,整个色调为灰色,落寞凄凉。影片凸显出当下的文化冲突、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社会的价值错位。
  
  一、后现代的表征:拼贴、并置与不确定性
  
  “后现代把世界作为破碎、充满偶然和边缘、‘拼盘杂烩(pastiche)’等的集合体,认为世界是不确定的,作品的意义也是不确定的。”① 拼贴、并置这些后现代特征作为一种叙事技巧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影片以外甥宽宽的视角交待姨妈的生活常态,通过两代人的矛盾与冲突切换叙事,引入新新少女飞飞,上演“绑架”风波,宽宽因此退场。然而,剧中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经历了花言巧语、劫财骗色的潘知常、度日维艰、“碰瓷”为生的金永花和飞扬跋扈又沮丧压抑的女儿刘大凡,宛如一幅以姨妈为中心的拼贴画,各色人物都成了她后现代生活的点缀与铺垫,线索看似松散,实则环环相扣,最后都回归主线,通过姨妈后现代的种种生活,刻画出人生百态与世事沧桑。后现代生活也是一个当下生活复杂矛盾的拼盘,前卫的和落伍的,华美的和丑陋的,快乐的和痛苦的,无数的对立面同时并存于一个几何体上,姨妈是这个载体和缩影。
  影片采用了悲喜并置的叙事风格,许鞍华坦陈是“喜感很强的悲喜剧,像漫画一样”。影片前半段诙谐荒诞,通过与憨厚淘气的宽宽、张扬虚荣的水太太的相处,彰显出姨妈个人生存的尴尬处境。后半段风格急转直下,经历了“爱情劫”与发财梦,姨妈人财两空。女儿刘大凡的出场,掀开了姨妈不堪的过去与旧日的苦痛,悲伤与命运成为主旋律,揭示出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式微与失落,姨妈从一个喜感的写实人物逐渐还原到被历史与时代遗弃的凄凉身世与人生原点。编剧李樯无疑是影片风格的关键,他延续了一贯的黑色幽默式的市民生活风貌描绘,转而切入冷峻悲悯的小人物梦想落空的悲剧叙述,李樯对现实脉动的准确把握使影片具有了“当代中国”的质感与沉重。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意义观的核心,是后现代文化在否定和建构中提出的关于意义的主张,“‘不确定性’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在缺少本质和本体论中心的情况下……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这一范畴具有多重衍生性的含义,诸如模糊性、间断性、多元论、散漫性、解合法化、反讽、断裂等等。正是不确定性揭示出后现代主义的精神品格。这是一种对一切秩序和构成的消解,它永远处于一种动荡的否定和怀疑之中”②。李樯从影片主题的视角来把握后现代:“人们感到过去所依赖的价值态度和观念体系全面崩溃,什么都对,什么又都不对,一切都变得不确定和模糊,生命的意义和思想深度同时消失,一切都被商业化,高雅和通俗泾渭不明,任何权威的话语都被认为是过时的,整个世界成了一个混乱无序的梦境,不断被篡改和颠覆……姨妈是个群像角色,无论你现在处于社会中的哪个位置,甚至如年少的姨妈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总有一天你会老去,你的理想早已飘走,你自己也被社会所抛弃,这就是我们要面对的现实。可能有些人会认为这太过悲观,但是,这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姨妈的衰亡过程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未来。”姨妈一直努力做时代的弄潮儿:大学毕业时响应时代召唤成为一名光荣知青,身体力行知识分子与工人结合的政策,与目不识丁的大老粗结婚,落实知青返城政策后,义无反顾地抛夫弃女回到上海。工作优异,年年先进。年逾六十,壮心不已,对爱情仍充满憧憬与向往,对财富更是求之若渴。我们可以看出,姨妈的每一个人生时期都是时代脚步的追随者,姨妈的每一步奋斗足迹都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与时代息息相关紧密合拍。然而,社会生活的急剧变迁,人生观念和价值取向逐渐发生了嬗变,传统的、确定无疑的东西逐渐被消解,一切都变得不确定,正如影片所宣扬的:“最悲哀的生活不过如此;最美好的生活也不过如此”,生活的本真和意义变得不置可否,不再有确定的范式和内涵。“后现代主义时代,我们也面临着一种具有同样的破坏力,而且同样是灾难性的感情……如果说现代主义时代的病状是彻底的孤立、孤独,是苦恼、疯狂和自我毁灭。这些情绪如此强烈地充满了人们的心胸,以致于会爆发出来的话,那么后现代主义的病状则是‘零散化’,已经没有一个自我的存在了。”③从开始在上海的高调张扬盛气凌人到返回鞍山后的沉默寡言低首不语,我们可以洞察到姨妈内心的火焰从熊熊烈火到奄奄一息的全过程。力争上游的姨妈也逐渐被时代巨流所吞噬和淹没,姨妈的人生遭际其实就是一曲理想主义者的悲歌。
  
  二、月亮的隐喻
  
  电影理论家彼得·沃伦将电影的表现手法分为两种极端:一端是现实主义,即用纵深的空间(景深镜头)和延展的时间(长镜头)来表现现实生活的本质,代表作品是罗塞利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另一端则是表现主义,即用抽象的画面(通常是二维平面)来象征、隐喻复杂的心理世界,代表作品是《卡里伽俐博士的小屋》。《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采用了彼得·沃伦所总结的抽象画面,即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来强调满月的象征与隐喻意蕴。满月在中国文化中意指内涵非常丰富,既可指代完整美好,也可象征举家团圆;既可寄寓爱情婚姻,也可喻示繁荣富足。影片中满月的意象总共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出现在姨妈摔伤住院期间,皎洁的月光笼罩病床,惊醒酣睡的姨妈,当满月逐渐移步窗棂时,姨妈的反应耐人寻味:肢体语言由睡意朦胧到起身凝视,复又卧身病榻,眼神也经历了从迷离惺忪、惊奇渴望到失落淡然的转变。许鞍华认为:“月亮是重要的感情点,是电影情节转折时不同调子的东西,应该是有超现实东西出现,才不会让影片过于悲伤,有种神奇的感觉。姨妈看到的月亮,我认为是为了安慰病房里的她,人生病的时候会很孤独,有个大而亮的东西让心灵温暖,我想人在病房里肯定要朝窗外看,设置一个象征的话,月亮比较符合逻辑。”综观全片,此时的满月隐喻丰富而复杂:一是美好。正如南朝周祗《月赋》:“气融洁而照远,质明润而贞虚,弱不废照,清不激污”所描绘的高远、润洁、柔和、清幽的月亮,对于姨妈而言,月亮代表了她曾经理想的美好,当她感知到月光的朗照时,本能地去追寻与捕捉,然而,事与愿违,月亮冉冉远逝,如同她的人生际遇,理想终归弃她而去,姨妈只能偃旗息鼓复归于初。二是团圆。无论是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是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团圆在中国文化中是满月的应有之义。影片的上半段交待了姨妈现在时,形单影只,敢为人先,如今,身卧病榻,孤苦无依。满月的出现暗示了母女重逢的场面,也为揭开姨妈不为人知的过往设置了铺垫与伏笔。三是抉择。满月的出现,姨妈“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夜白头暗示了姨妈内心中的艰难抉择与痛苦蜕变,姨妈在病床上缓缓起身目送满月的升空,犹如一场跟过去的生命作郑重告别的仪式。姨妈侧身而卧时眼眶里的泪水依稀可见,那是祭奠和慰藉自己远逝的青春和斑斓的理想。那一夜后,我们看到的姨妈不再是趾高气昂心高气傲,而是心如死灰暮色残年。那一刻的满月,凄凉而悲怆,象征了姨妈放弃了后现代的理想生活。
  
  满月的第二次出现是在宽宽做客鞍山的一夜,满月的隐喻被许鞍华赋予了全新的内涵和指向。一是爱情。宽宽心事重重,难以入睡,皓月当空,宽宽被圆润明亮的满月所吸引,到阳台赏月,不能成眠的还有刘大凡。宽宽告诉了刘大凡他青春期的苦恼,暗恋一女孩儿,但是女孩儿不喜欢他,宽宽的爱情无疾而终是因为他是个瘸子。初恋的终不可得使宽宽初尝生活的苦涩,开始体会人生的滋味。刘大凡的爱情同样难以为继,无奈而悲凉,既有遇人不淑的偶然因素又有情理之中的客观原因。许鞍华解释为:“宽宽看到的月亮,他要开始自己的人生了,想着自己最关心的东西——爱情,爱情到底好不好不重要,月亮就象征着美好的爱情。另外,也可以这样想,月亮一直望着地上的苍生,月亮是一成不变的,但苍生却过着反复无常的生活,这也是哀愁的一种象征。”二是希望。满月的出现意味着希望的降临。虽然宽宽的初恋较为青涩,但影片寄予了希望与亮色,宽宽即将开始新生活,远赴澳大利亚留学,成长中的爱情烦恼不过是他人生中的一段小插曲,等待他的将是光明的未来与锦绣的前程。刘大凡若有所思,眼神忧郁而怅惘,刘大凡做厨师心有不甘,然而,她的希望与现实之间的距离判若鸿沟,制约她实现理想的是她的学识与出身。实际上,姨妈的现在暗示和象征了刘大凡的未来。许鞍华试图通过纯净、皎洁、永恒的满月来隐喻:每个人的希望与梦想就像那轮满月,明亮而美好,在实现的过程中总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希望与现实的沟壑就像人和满月的距离欲求不遂可望难即。
  影片结尾处,两鬓斑白的姨妈坐在冰冷的摊位前,后面的收音机传来了姨妈感同身受、具有反讽意味的唱段:“吉日良辰当欢笑,为什么鲛珠化泪抛?此时却又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轿内的人儿弹别调,必有隐情在心潮”,姨妈吃着咸菜,嚼着馒头,品味着人生悲欢,令人唏嘘不已,感慨万千,浮生如梦,为欢几何?让人去思索个体直面社会问题和现实处境的困惑与失落。
  回首繁华如梦渺,空有隐情在心潮。春秋亭外,依旧风狂雨暴,只是再无悲声破寂寥。影片的最后,宽宽有一句神来之笔:“我终于成了个瘸子。反正我以前也不瘸过”。繁华落尽,过尽千帆,人生不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注释
  ①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1页。
  ②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80-381页。
  ③杰姆逊:《后现代主义和文化理论》,陕西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第177-178页。

 
【原载】 《理论与创作》 2007年第3期

 4 ) 如果那满眼繁华都是别人的

周末有空的时候会去上海。纯逛街。坐3元起价的地铁在固定的几个地方穿行,南京路、福州路、人民广场、外滩、IKEA等等。因为匆忙,上海在眼里便只是一副繁华耀眼的模样。直到有次多呆了一日,离开那几条繁华街道,转入未曾踏足的领域,才终于看见了听闻许久的里弄,破败老旧的屋檐。于是大抵知道,无论什么城市,总有其光鲜和破败的两面,因为在这个大盒子里的芸芸众生本来就是不同的。

都说上海人有种优越感。对此我没什么发言权。不过宽宽的姨妈到符合我想象中上海人的模样。即便贫困却因着上海人的身份而姿态甚高,处处显露着没落贵族的优雅。比如,看见外地卖鱼的妇女污染环境是要抬头上前批评的,面对爱显摆的邻居总是要强调自己可是大学生出身的。可骨子里却细致得小里小气,和外甥要算计水费电费,对男人即便喜欢,可也介意他一顿要吃掉一斤小排骨。在人前几乎是头可断发型不可乱,可关起门来西瓜掉到地上也要拣起来吃掉。如此表里不一的矛盾综合体,便是大多生在上海却因寒酸而只能旁观这个城市繁华的人群写照。

对于姨妈的遭遇,我并不同情。年轻时下放东北,无奈的结婚生子。想来内心该是多么的愤懑不平,自己那大城市的身子骨怎么可以一直窝在这种小地方。于是得了机会回上海,便头也不回的抛女弃夫而去。以为回来就什么都是好的了。可当你满心投奔它,却发现更多是自己的一相情愿。城市象个舞台,眼里所见的眩目表演只属于少数人。更多的人只能作为一个旁观者,一边艳羡着,一边不得不为每日的生计奔波。到头来50多岁的人了,又得到什么?值得说的不过是曾经的高材生,上海市民身份,一间鸽笼样的房子,除此之外便一无所有。于是认识个男人就轻易相信了,那点可怜的积蓄也轻易被骗光了。躺在医院里床畔无人的凄凉景象,便是一生追求的终点?不过镜花水月一场。

仿佛顿悟了。和老早抛弃的女儿回了东北。临走前也不再端架子,而是面带尴尬的承认:在上海实在混不下去了。而后的人生,是守着粗俗的丈夫过庸烦无望的生活。如此,她却平静的接受了。在市场里一口口吃着咸菜馒头,无动于衷到心凉。我想她的心已经死在了载她离开上海的那辆车上。没有对话,没有煽情音乐。从摩天大楼,到夜色灯火。镜头清晰的呈现着这个都市的盛大与繁芜,象一场华丽的告别。

这城市在观光客的眼里依旧光鲜亮丽。只是,如果那满眼繁华都是别人的,你还要义无返顾投身其中么?

 5 ) 小人物的命运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孔雀》,同一个编剧李樯,同样小人物的命运,同样的贴近生活,同样的悲剧气氛弥漫全场。从每个细节上拼命贴近生活,结果却是愈见疏离,疏离的已经不知去向,客观上产生了某种离间效果,也许离间才是这部影片真正存在的价值。可以看到一个拼命试图接近生活的编剧,最后会制造出什么样的疏离效果。
这是一部用放大镜观看上海人生活的影片,但实际上电影里一共三个上海人,一个半鞍山人。他们分别是:飞飞的老年性痴呆外婆,医院里穿黑鞋子的护士,水阿姨是半个,姨妈是半个,她前夫算一整个鞍山人,她女儿也算半个。外甥演得很好,但不知道算哪里人。其他人的心都不在上海。
影片生活逻辑的脱轨几乎随处可见,比如正经医院的护士在上班时候哪里会穿镶黑花的鞋子,纯粹是坐在书房里想出来的细节。上海摊上的混迹于市井的骗子老男人,无论有没文化,几乎个个都会有点舍我其谁,捶胸顿足的气派,太温婉就不是这个档次的骗子了,骗子最后认错的场景,因此萎软颓败。卢燕的表演脸谱化色彩浓郁,水阿姨这个收入和背景的上海老妇人,酷爱炫耀,但不会做得这样明面而频繁,言语之间会时时表露,却断然不会放在身段上。像卢燕这样东扭西扭,是要被她同阶层的人骂成没品的。别以为上海世井人家的小人物就没品了,他们最讲究品的,只是其划分和一般人概念不同而已。又比如姨妈和杀鱼的女人吵架,场面起得太快收得也太快,断不是日常生活中应有的仪态,总要你一言我一语,先有苦口婆心,再搞人身攻击,最后才有兵刀相见。中年女人(也就是高级茶壶)生事,必然要有仪式感,否则就不是人杰地灵之所在了。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一位法语私教。老太太和老爱人把家安在福州路外语书店隔壁弄堂二楼,两间小厢房,女儿出国了。养一条汪汪叫的小哈巴狗,客人来就把狗圈在厨房里。老太太教我说法语,有时候炫耀一下她在外国的女儿如何能干与漂亮。她平民出身,成长在新社会,外语系毕业后做技术翻译,到老还赶得上上海滩学外语的大潮,能挣到一些钱。她发音纯正,但没什么更新新知识能力,起步教育很合适。她知道我跟读外国语学校一个非常出色的法语老师的大课,就向我要了法语书的笔记慢慢研究,一笔笔抄在自己的笔记上。有一天她教我用法语说一天的生活,几点起床,几点出门上班。我用法语结结巴巴说了三两句,老太太突然用汉语问,你只花十五分钟就出门了,那你是怎么抹脸和刷牙的呢?
我仔细想了想,如果法语老师至今孤身一人,女儿和前夫在鞍山,她会有什么样的遭遇,会不会投身一个老骗子的怀抱,会不会“在上海滩混不下去”。如果她是姨妈,要遇到哪些变故才会走到最后这个结局?怎么排布都觉得这部电影七橇八趔。一句话,局部细节的错误可以理解,人物大命运的扭曲让人无法接受。
伟大作家笔下的人物活在自己的生存逻辑里,次一等作家试图接近笔下的人物并安排他们的生活,有时可以达到无限接近的效果,以至读者或观众可能无法鉴别其区别。然而生活终归是生活,充满虚饰却永远真实。
一个字,浮。

 6 ) 春秋亭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

《锁麟囊》是翁偶虹先生为程砚秋先生创作的一部喜剧,于1940年4月29日在上海黄金戏院上演。故事讲述登州富户薛姥的女儿薛湘灵出嫁,嫁前按当地习俗给了她一个锁麟囊,取“早生贵子”之意,内中装了不少珠宝——婚期中途遇雨,在春秋亭暂避;恰巧又来了一乘花轿,轿中的赵守贞是贫士赵禄寒的女儿,由于感到身世凄凉,不禁悲啼。薛湘灵叫老仆问明情由,颇表同情,慨然以锁麟囊相赠,赵守贞感遇知己,遂留空囊而璧还珠宝,雨止各去——六年后登州大水,薛湘灵和家人失散,漂流到莱州,遇见旧仆胡婆,引她到当地官员卢胜筹家,适卢家正为儿子卢天麟雇保姆,薛湘灵得入府中,伴卢天麟玩耍,百感交集——卢天麟把球抛进一座小楼,逼薛湘灵去拾,薛湘灵上楼看见当年的锁麟囊,不觉感泣——卢夫人原来就是赵守贞,见状加以盘问,才知薛湘灵就是当年赠囊之人——改容敬礼,结为姊妹,并帮助她一家团聚。
   简单可以分为六部分:选囊——春秋亭——遇灾——花园——相认——大团圆。
  而剧中主要角色有薛湘灵(正旦)、薛夫人(老旦)、赵守贞(旦)、卢胜筹(老生)、薛良(老生)、程俊(丑)、胡杰(丑)、卢天麟(娃娃生)、周大器(娃娃生)、碧玉(丑旦)、梅香(丑旦)、胡婆(丑)、赵禄寒(老生)、卢仁(丑)、卢义(丑)、老傧相(丑)和少傧相(丑)。抽取部分人物,可得如下人物简图:

 (略)
由图示可看出,薛赵两家人命运的转折都是由于春秋亭和锁麟囊这两物。薛湘灵由贵至贫,暗含在“春秋亭”里;赵守贞有贫转福,也是在“春秋亭”里。而联系二者的便是锁麟囊这一器物,一赠一还。
作为集程派集大成的经典名剧《锁麟囊》,自上演以来,经过半个多世纪而历久弥精,这当然与程砚秋先生以及众多程派优秀传人的辛勤耕耘分不开。但是,《锁麟囊》单就其剧本来说,已经堪称为京剧剧本的经典之作,我想,这也是它盛演不衰的原因之一。
李济世,、迟小秋和张火丁等,每一个版本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风格,自有一番韵味。时代在变,演唱的人在变,每一个观众对剧情的体会,能读懂的东西,能体味到的思想也是在变化的。其实正因为具有这种变化的能力,剧本才能在不同的时代,展现出新的生命力。正是因为它的可解读性,才吸引着一代代的观众为它痴迷,为它陶醉。
    《锁麟囊》剧本值得探讨的地方很多,过去人们更多的关注“积阴德吉人天相”。而这里我只想谈一下它对于世事变化的解读。重点分析春秋亭一折,对比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探讨这部戏的现实人生意义。
春秋亭外风雨暴
“春秋亭外风雨暴”:薛湘灵出嫁时,在春秋亭避雨,遇见赵守贞,听见轿中有人啼哭,那段著名“西皮二六”唱腔,开始便是这句。面对此情此景,这句唱词显得很自然。但是,难道这句唱词的意义仅止于此吗?“春秋亭”是全剧很重要的一折,它在剧中不仅承前启后,而且薛湘灵还把锁麟囊赠予了赵守贞,为后面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春秋亭,这个亭的名字,起得意味深长。“春秋”,可以理解为人世的变迁,沧海桑田,世事无常,顷刻巨变等。联想到以后薛湘灵的遭遇,更觉得“春秋”二字,实在用得讲究。同样“风雨暴”,也不仅仅是天气不好,“风雨”是人生道路上的坎坷,磨难,苦难。“暴”,说明这磨难还不是一般的磨难,想想以后薛湘灵的遭遇就知道了。
所以说,“春秋亭外风雨暴”,是预示了主人公以后的遭遇的。这里的“春秋亭”,“风雨”,“暴”,包含了更多更深层次的寓意。当然,人生的风雨,不仅是对于主人公薛湘灵说的,对于赵守贞来说,出嫁遇雨,也算人生的坎坷了,但这里却是她人生的转折。
“舞台小世界,人生大舞台”。京剧的美是写意的,它不同于话剧的写实。京剧咋一看显得很假,但是耐得住品味,可以抽丝剥茧般的一层一层的细看,越看越发现新的感悟;又像品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茶香,茶的温度,入口甘苦,回旋时沁人心脾。看京剧的感觉是持久的,就像是洗照片:你看第一遍,只记住了故事的情节,只惊叹于演员的表演,还有剧情的起伏波澜;然而,照片会在暗房中逐渐显示出真实的模样,京剧的回味也是如此,它会萦绕在你的心头,由不清晰到清晰,让你在生活中体会到它的存在。它就像一份超浓缩的咖啡粉,被人生无数的琐事构成的开水,一冲,便弥漫整个杯子,甚至整个空间。所以说,戏剧是人生的缩影。
  由此我想到一部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影片讲述:12岁的侄子宽宽,在假期去看望退休后独自在上海生活的姨妈(斯琴高娃饰)。在宽宽眼里,姨妈是个怪癖多多的人。一次姨妈在公园遇到了一个从广东到上海来发展的江湖混混潘知常(周润发饰),这个神秘男人使得姨妈神魂颠倒,两人因京剧成了知音,并演绎出一段黄昏恋情。不料好景不长,潘知常带着姨妈的棺材本积蓄一道消失。与此同时,姨妈又发现保姆(史可饰)竟然是靠“碰瓷”来赚取外快。接连发生的事件让姨妈醒悟万千,她决定离开上海,回到东北的家,那里有已经疏远了的丈夫和女儿(赵薇饰),过着混沌和无味的生活。
之所以要把这两个故事联系起来,是因为要真正读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必须要明白《锁麟囊》的主题。在电影之中两次出现著名唱段“春秋亭外风雨暴”。
 第一次出现在影片开始三十分钟时候,姨妈正在公园晨运联系太极剑,潘知常在一群京剧爱好者(都是老人家了)的伴奏下,唱“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吉日良辰当欢笑,为什么鲛珠化泪抛?此时却又明白了,世上何尝尽富豪?也有饥寒悲怀抱,也有失意痛哭嚎啕。轿内的人儿弹别调,必有隐情在心潮。”然后,姨妈回了一段《霸王别姬》南梆子的道白“大王醉卧帐中,我不眠到帐外,闲步一回。”两人便因此相识。
在我没有听过《锁麟囊》以前,也许我看到这部电影只会把京剧让二人相识,想当然的认为仅仅是爱好。却不知道,二人所唱的选段都是大有深意的。其实,京剧在漫长的文化沉淀中已不再是单纯的曲和戏,而是具有文化内涵的,具有寓意的一种浓缩的文化符号。像这电影中,潘知常唱的选自春秋亭一折,薛湘灵与赵守贞的相遇。很多的时候,人们只关注薛湘灵的善良,怜贫济困,忽略了另一方面,对赵守贞来说意味着什么?一个受尽了人间贫困所带来的苦的女孩子,遭人白眼,受人欺凌,连大喜日子,本应该高高兴兴出嫁的,却也是因为家中贫寒,受势利小人奚落。看到薛湘灵的嫁妆不下百万,怎能不痛哭垂泪。正是因为对比如此之大,才更显出薛湘灵的施恩对赵守贞触动之大。知音难觅,自古中国就有“士为知己者死”的古话,这里虽不是此种关系,但是在这种时刻,能遇到一位知音,对赵守贞的人生是多大的温暖啊。所以,她珍惜这份情,只收下锁麟囊,归还珠宝,并且一直把锁麟囊视为最珍贵的礼物,因为她守着的是一份在人生最绝望的时候的一缕阳光,是希望。所以,这几句唱的便是“遇知音”。
回到电影当中,姨妈是一个戏迷,但是多少年来都缺少知音,她经历过文革,曾经上山下乡到东北鞍山,在那里和一个大老粗结婚生了个女儿。但是,最后她决然丢下鞍山的家,毅然回到上海,继续原本她认为的高雅生活。她是大学生,却只能和市井小人物住在旧城区;讲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语,却被人认为已经过时;爱好高雅,喜欢京剧,却没有知音;志趣清高,却总为电费水费等斤斤计较;上山下乡把青春都献给祖国,却人到中年始终找不到工作。她其实已经跟不上这时代的步伐了,却顽强的坚守着心中的信仰。离开鞍山十几年了,舍弃了自己最看不起的生活,回到繁华的上海,却始终找不到生活的焦点。比之赵守贞的绝望,同样的是深入骨髓的寂寞。明白了这段唱词,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向精明的姨妈会这么容易的上当受骗,而且被骗得如此彻底。因为,潘知常打中的是她心中最最软弱的地方。
第二次出现是在影片结尾处:姨妈没有了往日在上海的神气,那时候她尽管穷,但是仍然是坚持自己(养了14只鸟,打扮的很端庄,看到别人不遵守道德,她会叫城管来)。可是,如今她空洞的眼神中看不出任何寄托,一个人守着一个杂货摊,和一群没有文化更不懂欣赏京剧的人生活,啃着大饼,远处传来的“春秋亭外风雨暴,何处悲声破寂寥。隔帘只见一花轿,想必是新婚渡鹊桥”,不知姨妈仍听到不?同样,不知道春秋亭一折的观众,是不会听得出在电影结尾处出现这段唱词的深意。姨妈最后的归宿居然是回到鞍山,其实她的一生早已定格——1968年上山下乡。电影很残酷的,让她曾经的所有努力都回到远点,命运像是1968年一样,没有给她机会。
离开上海回到鞍山时,电影随着姨妈所坐的车,扫过夜晚的上海:现代化的国际都市,当年的上海已不复存在,或许残留在旧城区中,但是那里只住着一些贫困的人们。车水马龙,汽车穿梭在夜色中却不显得孤单,黑夜的城市与白天同样繁华。霓虹灯让上海显得现代且崭新。强烈的对比中,更是说明姨妈生活的年代已经不存在了,她的“后现代生活”是个悲剧。
那一刹那让人想起,“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我只道铁富贵一生铸定,又谁知祸福事倾刻分明。想当年我也曾绮装衣锦,到今朝只落得破衣旧裙。”
在上面,我已经解释过“春秋亭外风雨暴”,寓意人世的变迁,往往顷刻巨变,影响一生,而你却身不由己,慢慢的被命运推向边缘,经历巨大的磨难。至于能否最后改变命运,这不是这里要探讨的。其实《锁麟囊》仅仅是要圆一部喜剧(一是因为程砚秋先生当时指定要喜剧,而是中国人喜欢大团圆结局,更有“阳光总在风雨后”一说),才把结局设置成大团圆。为什么说“圆”?其实圆是最深奥的,它没有终点没有起点,也可以说,它每一处都是起点,每一处都是终点。戏剧《锁麟囊》让薛湘灵回到原点(即重获锁麟囊),并且给了她一个新的希望,义结金兰,可知此后生活虽然没有前半生那样风光,但也不会凄苦的,也许会很快乐的,因为她从失去中学会了珍惜。而电影并没有说是一定要喜剧,自然也就不需要“圆”姨妈的一生。所以,残酷的让她回到原点,却没有给她新的希望,而是盲目地行走于人生的圆里面,没有终点没有光明。这是戏剧《锁麟囊》和电影《姨妈的后现代生活》选择的两种不同结局。
结局不重要,因为一万个人有一万个结局。关键是时空偷换,生命转折的那一刹那,叫人无奈。无奈的不仅仅是命运的跌宕起伏,更是你身在其中,却不得而知。
如果说,无论是戏剧还是电影都是不真实的。那么我想说,现实往往更残酷,更让你欲哭无泪。
“知青”这一词是对以一代人岁月的认证,那代人当时是年轻人,但是现在已经是两鬓斑白,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了,毕竟那个年代已经过去40年了,。 1968年,为了响应毛主席号召,1600万城市学生离开家乡,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是非功过,难以三言两语明白,因为这跟每个人的具体经历有关。我只关注这一件事对于他们——1600万人的命运转折,就像“春秋亭外风雨暴”一样,忽然间“当日里好风光忽觉转变,在轿中只觉得天昏地暗,耳听得风声断,雨声喧,雷声乱,乐声阑珊,人声呐喊,都道说是大雨倾天。”必须直面生活的现实和无法选择的人生旅途,是知青们最大的挑战。有的知青甚至是几岁的孩子。举个极端的例子,任毅是名南京知青,他因作知青之歌《我的家乡》一曲,1970被判反革命入狱10年,1979年才获平反。接受采访时,他说,歌曲是在一晚完成的,没想到那一晚的冲动会造成此后的悲剧。歌曲给当时知青们的生活带来活力的,在1969年得到广泛传唱。可是莫斯科电台作为正面教材播放了该曲,同时毛主席说过“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支持”,所以,1970年5月被判死刑。为什么后来改判10年?也许正像《锁麟囊》中的薛湘灵最后终于得到赵守贞的帮助一样,任毅遇到了许世友将军(他认为任毅历史清白,因一首歌被判死刑说不过去,所以就刀下留人了)。他放出来时已经三十几岁了,发现人们还在唱那首歌,他当时就哭了。在采访结束时,他唱出那首歌的最后一句“未来的道路多么曲折,多么漫长。生活的脚印,深浅在偏僻的异乡。”
近一点的例子,512汶川7.8级大地震。顷刻间人生易转,家园变成废墟,这难道说用几年重新建起倒塌的房屋,便可恢复?回忆起唐山大地震,几十年过去了,人们还是无法忘记那幕悲剧。所以,这次汶川人们,也是需要勇气去面对失去的亲人,面对心中的阴影。值得欣慰的是,这次灾难中,全国人们表现出来的团结与爱心真的让人感动。灾区那个大钟楼,指针永远停在“14:28”地震发生的时间,让我想到“春秋亭”,二者同样具有象征意义。
人生便是在不声不响中时光暗换,每时每刻你都会听到“春秋亭外风雨暴, 何处悲声破寂寥。”
湘灵可爱在于她遭此大变,没有放弃自己,而是选择“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振作精神,早悟兰因。”姨妈可爱在于,她坚持心中的自我二十几年。面对变故,我们不应该总是沉湎于悲痛,深陷于世事无常而不能自拔,而是要表现出勇气。管他“春秋亭外风雨暴”,心要相信“锁麟囊上彩云飘”。
舞台小世界,人生大世界。戏剧与人生同样让人迷恋。

 短评

絕對被低估,非常喜歡。故事寫得好,導演好,表演好。香港導演能把內地拍成這樣很不容易,說斯琴高娃演的不好的人真不知道在想甚麼。姨媽這個人物和姿態就是應該這樣。許鞍華是所有華語電影裡難得的一直在關心女性的導演,這本身就值得敬佩。

6分钟前
  • 偏时差
  • 力荐

看到大大的月亮我就笑了。我挺喜欢这部,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8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影片的意义不错,就是有个令人恶心的斯琴高娃

10分钟前
  • leslieQ
  • 较差

完全没想到,这竟然是看过的最“上海”的电影,甩了那些打着上海旗号的不知道多少!能把这样的上海拍出来真是做梦也要笑醒了。斯琴高娃,你太棒了!【剧透】但是结尾是什么意思?是说上海被共和国强奸了么?本来就是知青回上海,户口恢复,正常情况下,死赖也赖在上海,凄凉了此一生,不可能再去东北这种创伤过的鬼地方的。

15分钟前
  • 躲猫猫社社长
  • 还行

后半部分比前半部分更牵动观众的情绪。喜剧元素与要表现的思路不融洽,有时让人尴尬。片名明明是从侄子宽宽的视角看待叶如棠,片子的开头部分也是如此,但中间忽然换了导演自己的视角,不免突兀割裂。周润发的表现最亮眼,斯琴高娃太用力,喜剧节奏不够放松。如果没有后面的悲情压阵,整体会让人很失望

18分钟前
  • 火火火火花袭人
  • 还行

剧中一句“长恨此身非我有”,说的就是姨妈败退的人生进击之路啊。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姨妈一定要回东北,因为她的钱被骗完了,她的损友邻居死了,她的爱情童话破碎了,她彻底变成了上海的陌路人,整个上海都在把她往外推,像极了开头那一口不合时宜的英式英语。曾经一心向上的心气,和好强的自己被永久地留在了病床上。女儿“生而不养”的质问是谴责,但也未尝不是一个退路的暗示,她知道她该回去了,为了“偿还”,也为了认命。实际上,姨妈在上海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她一心追逐着花花世界里的七情六欲,追逐着美好的东西,活得有心气有欲望;回到东北后,生活被简化为生存,结局摆摊啃馒头就咸菜看着悲凉,但和浮华虚幻的上海梦相比,却也无比真实和锐利,绝非麻木。这个画面令人触动,我感受到了一种浮华最终跌落了的,真实的刺痛感,很有力量。

19分钟前
  • 追鱼
  • 还行

我想起了很多在年轻时犯错的孩子,再痛都能站起来,就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姨妈对周润发说:“我十八九岁你骗骗我,我还能挣回来,我都这把年纪了你来骗我,是在绝我的路啊!”

21分钟前
  • 浩子菌
  • 力荐

40岁之前活得像王彩玲,40岁之后活得像姨妈,文艺青年要么变得商业化,要么活得这么拧巴,最终甘于平庸。都不是好路,但着实没有别的道儿可选了。

23分钟前
  • 不良生
  • 推荐

王彩玲去上海浪了几十年最终还是得回小镇过她鄙视的粗糙生活。立春和姨妈基本都能总结出一点,没钱就别想过好只有一个人的生活,人傻就别当文艺狗。多少跟豆瓣主义形的意识形态有所冲突。各位享受孤独享受一个人的精彩的,还是天天买一注双色球吧。#心灵凉茶#

25分钟前
  • 严禁怀念
  • 还行

知情下乡嫁给乡人,却觉得自己是上海人,《我的前夫》,结果在上海却是被社会淘汰的老人、外乡人。而飞飞面临的是父母去支援新疆,明明身在上海,却也说不好根在哪里。赵薇是姨妈的翻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最后也是希冀男人能给带来新生活。姨妈一辈子没人爱,偷偷摸摸吃瓜,瓜子在嘴角挂了一路,那个假装与她恋爱的男人却没提醒她——他压根没正眼看过她的脸。与《立春》《松子》《昨天》一样,人在城市社会dislocation的故事,也因为dislocation和坚持,而在外人眼里显得有些可笑、不正常。后来姨妈治好了病,变作正常人,像王彩玲一样不再唱歌。“太平盛世,个人经历的最大兵荒马乱无非是幻灭。”可是他们都曾沐浴在巨大月光下,也有后人会(无论多么短暂)畅游在月光里。

26分钟前
  • 阿依达
  • 力荐

音乐久石让。 阿姨来例假就不要下水了。

30分钟前
  • 露娜peace
  • 推荐

6/10。姨妈精神追求超越物质,带有小市民的虚荣与善良,为了省水电费与侄子吵架却自己开空调睡,操着不合时的英式英语,有责任心制止商贩乱丢垃圾,文革的经历令她不舍得放弃梦想甘愿抛夫弃女。泳池水被大红泳衣染红、外甥“绑票”事件和约会怕邻居撞见爬楼梯,绚丽色彩与深蓝暗调等技巧处理荒诞桥段。

32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能不能立法禁止赵薇模仿各地方言

35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许鞍华真的是一个非常让人难懂的导演。。。。什么样的东西都可以拍出来啊。。。

36分钟前
  • 较差

搜到这么个花絮:许鞍华本来打算给影片一个喜剧的结尾,却因为周润发不肯到鞍山补拍最后几个镜头,而被迫以现在的悲剧情节来结局。

37分钟前
  • 微观尽头
  • 力荐

至少关于上海的叙述结束前看了偶实在特难过了,市井、上海人、上海里的外地人和阿扎里、七十二家房客间的嚼舌根等等统统都烂在一个不靠谱编剧的意淫中。陕西路延安路附近萨地方来这种筒楼,大姨妈在那里摔一跤居然被送到外滩的医院里,汗趟趟滴,简直像在看粗糙的台湾偶像剧。艺术高于生活不等于野鸡路子,给5星的一定不会生活在上海。后现代生活哪里不能发生,非要上海?只能说矫情。久石让的音乐大气悠扬到莫名其妙。相信鞍山一定也不是电影里那样。所谓文艺片,太爱意淫,太不诚恳,又么想法,一个个都是不伦不类的十三点!!!

41分钟前
  • SSEN
  • 较差

阿姨,你怎么搞得啊,来例假就不要下水了嘛

46分钟前
  • 夏小昭
  • 推荐

斯琴高娃的上海话,周润发的普通话,史可的武汉话,赵薇的东北话,谁说得更不地道一些呢……关键是,剧本不够好。

51分钟前
  • 私享史
  • 还行

生活还是重重向我压来

54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許鞍華一如既往的小人物生活情節 不動聲色又流淌心田. 電影即將結束的時候 我看見斯琴高娃演繹的姨媽已經昰和開場截然不同的角色. 呆板的對苦澀單調生活的聽之任之 和那個在火車站風韻猶存的上海女人形象大相徑庭。嗯 生活有時候昰需要謀略的。

58分钟前
  • 曼靑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