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正好

HD中字

主演:蕾雅·赛杜,帕斯卡尔·格雷戈里,梅尔维尔·珀波,妮可·加西亚,卡米尔·勒班·玛丁斯,谢里夫·安杜拉,艾尔莎·盖迪,玛莎·康达科娃,凯斯特·洛夫莱斯,厄玛·扎姆帕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22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晨光正好 剧照 NO.1晨光正好 剧照 NO.2晨光正好 剧照 NO.3晨光正好 剧照 NO.4晨光正好 剧照 NO.5晨光正好 剧照 NO.6晨光正好 剧照 NO.13晨光正好 剧照 NO.14晨光正好 剧照 NO.15晨光正好 剧照 NO.16晨光正好 剧照 NO.17晨光正好 剧照 NO.18晨光正好 剧照 NO.19晨光正好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晨光正好》:巴黎女性如何面对爱与衰老?

见《文艺报》

2022年下半年最喜欢的电影。

我想把它推荐给每一个热爱巴黎的人。

抛开突如其来的安妮·埃尔诺,这才是我原本计划10月份要写的文章。

今年夏天在Arlequin看的点映,第一次见到了导演Mia Hansen-Løve。那时候我刚刚在拉丁区疯狂刷了一波侯麦。

后来9月资料馆组织了一次Mia Hansen-Løve的回顾展,我过去看了两场。其中一场是《将来的事》,二刷,也是今年第二次在巴黎见到Isabelle Huppert,甚至这一次还拿到了签名。当然,年底还会见到她,明天春天也是。在巴黎,总是有很多机会见到喜欢的导演、演员、作家等等。这也是我热爱巴黎的原因之一。

10月5日,法国导演米娅·汉森-洛夫(Mia Hansen-Løve)的第八部长片《晨光正好》(Un beau matin)在法国院线上映。此前,这部影片曾于5月在第75届戛纳电影节的导演双周单元首映,并斩获欧洲电影奖。《晨光正好》堪称众星云集,包括蕾雅·赛杜(Léa Seydoux)、帕斯卡尔·格雷戈里(Pascal Greggory)、梅尔维尔·珀波(Melvil Poupaud)。影片延续了米娅·汉森-洛夫一贯温柔细腻的特点,围绕女主人公桑德拉展开:桑德拉的丈夫于五年前去世,她一边独自抚养女儿,一边照顾年迈的父亲。《晨光正好》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宛若一首娓娓道来的抒情诗。

在影片开头,阳光穿过树影,桑德拉背着双肩包走在巴黎的街道,她去看望居家的父亲。父亲身患班森综合症(syndrome de Benson),也称作脑后部皮组织萎缩(Posterior cortical atrophy,PCA),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阿尔茨海默症。该病患者的语言和视觉会受到影响,包括失去视力,行动迟缓,丧失记忆,行动不能自理等等。桑德拉站在门外让父亲开门,父亲艰难地找到了钥匙,好不容易才转开了门把手。桑德拉的父母很多年前就离婚了,父亲自己一人住在公寓里。随着他的病情一天天恶化,医生要求必须有人时刻陪在他身边,不得已之下,桑德拉决定将父亲送到养老院。在等待养老院出现空床位之前,她不得不为父亲寻找临时的安置点,先是医院,然后是私立机构,兜兜转转,就在时间的无情流逝中,父亲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他的腰直不起来了,他不愿意听此前最爱的舒伯特,他看不清眼前的桑德拉,他甚至经常忘记自己身处何地。

最令人难过的无疑是他再也不能阅读了,这也意味着家里的藏书对他来说已经毫无意义。退休前父亲是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哲学教师,对于一位毕生致力于教书和翻译的知识分子来说,丧失语言和表达能力该是一件多么让人难以承受的事情。桑德拉联系了父亲曾经的学生,请他们来家里挑选需要的图书带走。桑德拉看着书架上的藏书,忍不住感叹道:这些书好像比养老院里的那个人更像父亲本人,看到这些书就会想起父亲。8岁的女儿表示不理解,反问:可是这些书并不是他写的啊?桑德拉回答:但这些书是他选的啊。是这些书塑造了父亲,他的思想品德,他的行为举止,所以在桑德拉心中,这些藏书远比养老院中那具只剩躯壳的肉身更能代表睿智的父亲。

如果说全片仅仅围绕这条线展开,已经足以拍成一部不错的影片。近年来,生命终结这个主题常常出现在法国导演的镜头下,比如2021年弗朗索瓦·欧容(François Ozon)的《一切顺利》(Tout s'est bien passé)和艾曼纽·贝考(Emmanuelle Bercot)的《在他的一生中》(De son vivant)。然而,这一次,父亲并不是故事的绝对主角,相反女儿桑德拉被置于中心。在为父亲寻找养老院的惆怅时刻,桑德拉在公园里偶遇了亡夫昔日好友克莱蒙,二人很快坠入爱河。然而克莱蒙已有妻儿,他试图离开桑德拉,却发现根本做不到,二人分分合合,最后克莱蒙选择对妻子说出实情,来到桑德拉身边。

于是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晨光正好》有了并行的两条主线,一条关于衰老与死亡,一条关于爱欲与新生。对此,同时身兼编剧一职的米娅·汉森-洛夫表示,她之所以写出一个疾病与情感相结合的双重情节,是因为她永远不可能拍一部只关注生活黑暗面的影片,“如果我只知道悲伤,我将永远无法拍摄这部电影。”她总是希望在她的镜头里“光亮”多过“黑暗”,所以在故事最后,当桑德拉带着女儿和克莱蒙三个人在蒙马特高地俯瞰巴黎之时,观众似乎也感受到一股来自生活的温柔力量,那一刻,电影《晨光正好》仿佛在发光……

导演兼编剧米娅·汉森-洛夫1981年生于巴黎,1998年和2000年先后出演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Olivier Assayas)的电影《我的爱情遗忘在秋天》(Fin août, début septembre)和《缘份的春天》(Les Destinées sentimentales)。接下来的几年里,她为杂志《电影手册》(Cahiers du Cinéma)撰写评论,并于2003年和2005年拍摄了两部短片《经过深思熟虑》(Après mûre réflexion)和《特别优惠》(Offre spéciale)。2007年,她凭借第一部剧情长片《百无禁忌》(Tout est pardonné)获得第33届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处女作奖提名。此后,她继续执导拍摄了影片《我孩子的父亲(Le Père de mes enfants,2009)、《再见初恋》(Un amour de jeunesse,2011)等。2016年,她凭借《将来的事》(L'avenir)荣获第66届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该片由知名影星伊莎贝尔·于佩尔(Isabelle Huppert)主演,刻画了哲学教师娜塔莉在丈夫出轨、母亲离世等变故下的心路历程。

《晨光正好》某种程度上是《将来的事》的延续,二者都将女性置于影片的中心位置,描绘了法国女性知识分子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行动表现,共同构成了米娅·汉森-洛夫的“女性组曲”。这一次,电影《晨光正好》带有更加鲜明的自传色彩。米娅·汉森-洛夫出生于哲学世家,其父母都是哲学教师,所以她的影片总是充满了哲学气息。父亲奥勒·汉森-勒沃 (Øle Hansen-Løve)于2020年5月去世,生前身患班森综合症。在父亲患病的日子里,米娅·汉森-洛夫眼睁睁地看着父亲丧失表达能力,她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和父亲进行的交谈都是毫无意义的对话。她决定把这段经历写成文字,完成剧本后的两个月,父亲在养老院中过世。对米娅·汉森-洛夫来说,电影可以分为两类:想要拍的和必须拍的,《将来的事》和《晨光正好》无疑属于后者,“是它们给了我继续走下去的勇气”。

米娅·汉森-洛夫邀请帕斯卡尔·格雷戈里饰演父亲这个角色,她在访谈中表示,格雷戈里长得很像她父亲,同样都是蓝眼睛,同样的睿智和优雅,同样都带了一点多愁善感的特质。为了诠释影片中的人物形象,格雷戈里还专门听了米娅·汉森-洛夫的父亲生病时说话的录音。至于女主人公桑德拉这个角色,米娅·汉森-洛夫表示她在写剧本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演员就是蕾雅·赛杜,非她莫属,就像当年的《将来的事》,在她心中,娜塔莉只能由伊莎贝尔·于佩尔饰演,无可替代。在《晨光正好》里,桑德拉的工作是一名同声传译,她常常需要在同一时刻进行多任务处理,就像生活中她奔走于父亲和情人不同的关系之中。父亲的身体每况愈下,情感生活摇摆不定,导致她在一次同传中出现失误。面对重重“中年女性危机”,桑德拉依然步履不停,一往无前。

从《将来的事》到《晨光正好》,充满哲思的对话和丰富细腻的情感让米娅·汉森-洛夫的影片笼罩着一层“侯麦色彩”,更何况格雷戈里曾经出演过侯麦的《沙滩上的宝莲》(Pauline à la plage,1983)和《大树、市长和文化馆》(L'Arbre, le Maire et la Médiathèque,1993),梅尔维尔·珀波也曾在侯麦的《夏天的故事》(Conte d'été,1996)里担当男主角。在访谈中,米娅·汉森-洛夫多次提到侯麦影片中的一句话让她印象深刻:“是生活的多样性给我带来慰藉”,而她也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呈现这个特点,所以《晨光正好》中的双线情节并不意外,哀悼与新生,如同一组对立又不可分割的哲学命题。

除了注重表现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之外,米娅·汉森-洛夫也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浪漫动人的巴黎城市风光。电影中,桑德拉行走在巴黎的大街小巷,搭乘地铁穿梭于塞纳河的两岸;她带着女儿在河边树影下吃冰淇淋,去号称“宇宙中心”的巴黎大堂地下看电影;她和克莱蒙在巴黎植物园相遇,在卢浮宫前的卡鲁塞尔花园散步;又或者,他们一行三人在文森公园划船,在圣心大教堂前面的广场上看风景……他们倚靠在蒙马特的栏杆上,宛如幸福的一家三口,画面在此定格,片尾曲《Love Will Remain》缓缓响起,就像歌词写的那样:知识会散去,语言会失效,但爱将永存。

影片中,父亲在患病早期计划写一本自己的传记,他草拟的书名是一个德语短语“An einem schönen Morgen”,翻译成法语就是影片的标题“Un beau matin”,直译是“一个晴朗的早晨”。桑德拉在父亲歪歪扭扭写成的笔记本里发现了这个笔记。在访谈中,导演米娅·汉森-洛夫表示,电影标题是她很早之前就确定了的,她认为尽管电影呈现了生活中不得不面对的残酷一面,但是每当说起这个词组时,我们仿佛可以从中感受到一股光亮。《晨光正好》里的每一帧画面都是如此日常,镜头里他们的生活,又何尝不是我们的写照?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里,每个人都会经历情感变化,都要面对衰老病痛,然而总会出现一束光亮,在某个晴朗之晨,在某个日落时分……

 2 ) 被一句话击中

蕾雅赛杜在片中的角色的爸爸,得了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逻辑和语言能力会渐渐失去。她和法兰西一样,屡屡崩溃哭泣,在不停帮父亲换养老院的同时,也在花很大精力处理夫妻的藏书馆。

她说,有的时候她觉得比起意识渐渐褪去的肉体,由父亲挑选的书更能让她想起父亲本身。这句话击中了我。

我想起了庄子《德充符》中,说一个哀骀的故事:

鲁哀公听说在卫国有一个人相貌奇丑,而且还没有权势、利禄、口才和学识,但是每个与他相处过的人,都不愿意离开他;女子见过他,都要做他的妻子。于是鲁哀公把他找来要看看这人真的有什么本事,鲁哀公与他相处一个月之后,就发现自己非常信任他,甚至愿意把国事交付于他,在哀骀它走了之后,感觉很惆怅。于是鲁哀公就来问孔子,这个人到底在什么地方这么有魅力。

孔子说,他去楚国的时候,路上看见一群小猪在刚死去的母猪身上吸奶,一会儿突然就惊慌失措地跑开了,因为小猪觉得母猪不是自己的同类了,小猪爱母亲,不是爱母亲的形体,而是爱它形体内在的力量。战死沙场的人,不用武器上的装饰品陪葬;被砍断脚的人,没有理由再爱惜自己的鞋子了。所以孔子说,哀骀它之所以不动声色地取信于人,不是在于他的外在的东西,而是他内心的力量。哀骀它是一个“才全而德不形”的人。

选择什么,舍离什么,构成了精神意义上的自我。

 3 ) 有芳华,就有凋零

女子作为一个翻译,照顾女儿,还有患病的父亲。人到中年,一大堆烦心事,父亲不能自理,女儿嗷嗷待哺,根本没时间谈情说爱。

父亲终于被送进养老院,和一帮行尸走肉关在一起。她遇上一个搞地球研究的科学家,接触到了另一个世界。

看着女儿成长,父亲老去,还有来自科学家的炙热追求,女子的生活似乎又重现阳光。

但养老院环境恶劣,而科学家有家有室,许多事情依然不遂人意。

父亲留下的家当里充满回忆,他离开了,家人在整理书籍中回忆父亲往事。而这个科学家有老婆孩子,这段感情终究没有结果。

一边是同科学家生龙活虎的情爱,一边是对失忆失明的老父悲凉的探视。影片呈现出生活的两面,也许它们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构成了我们人生的光明和阴影,色彩和黑白。谁都有这样的体验。

人生依然一地鸡毛,父亲从一家养老院搬到另一家。出轨的科学家被妻子赶了出来。

科学家终于又回来了,爱情更加炙热且终成正果。而父亲的书也找到了喜欢它们的人,有了好的归宿。无需挣扎,无需痛苦,生活就是这样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书籍比人的生命更长久,甚至比人更亲切,书籍中蕴含了人的智慧和灵魂,将永远流传下去。

父亲似乎已经忘记了一切,忘记了爱,亲人,但他依然活着,冷漠不是他的错,正如世间的一切,有芳华,就有凋零。

于生命的脆弱中寻找心灵的丰盛,与时光的短暂中寻找存在的永恒,法国电影总给我们大彻大悟的生命启迪,寓深刻于日常之中,以小见大。很喜欢这种平凡又意味深长的电影,很舒服,很平静,很隽永。

父亲为对抗衰老而写作,孩子为童话故事而欢喜,年老的,年轻的,一代一代的接续下去。日升日落,人类的生活,梦想,爱情,还在继续,还在演绎,还在流传。

本片获第75届戛纳电影节欧洲电影奖。

 4 ) 晨光正好并不意味着等来戈多

3.5星,略失望。

最大的观感是,影片没有一个支点,它不致力于塑造人物的性格,或是认真讨论某个母题,它在于表现某种生活的状态/节奏,表现 现象化的、如流的生活,并且最后遮遮掩掩地给出了一个清水式的回答。

【Sandra】

女主一直在履行责任,影片叙述她如何处理代际亲情、爱情与事业。个人认为女主的描写并不成功,在交代女主的职业,描摹其人际关系之外,对于其独处时间以及思维方式的交代很少(少数出现在路上,这很洛夫),体现人物性格和价值观的尖锐抉择也比较少。

唯一一处比较明显的,对目睹受苦的逃避,她选择无视父亲对爱人的呼唤,让他陷入黑暗而盲目的世界(这时如果她旁观父亲找人,意义是很不一样的)。然后前半又总在一些令人意外的时刻哭出来,我并不把这个理解为坚强,反而认为这个人物显得有点自我感动。

女主的事业显然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受到女主各种人际关系的侵蚀,但是其实在第一幕树立人物的时候,主要依靠职业来达成对人物的认识。父亲是哲学教授,Sandra是翻译家,男朋友是宇宙化学家。

职业很明显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是有影响的。为什么强调npy是宇宙化学家?为什么强调女主对于父亲的书有强烈的眷恋?因为女主对理性与思想持有强烈的崇拜。

但是她自身又没怎么发声,她的思维和思想不像父亲一样,时不时地迸发出来——她沉默,她观望,她陷入情感的漩涡。

话语并没有像《将来的事》中一样,节奏性地嵌入角色的生活,或是产生强烈的情境互文。这部处理地有点随便。

作为一个翻译家,这层职业意义也是浮在剧情之上的,甚至不知道是不是导演有意安排的反讽。她的职业是进行语言的转译,但她自始至终没有进入父亲的世界、女儿的世界、男朋友的世界,她一直陷入到生活的忙碌日程和事项之中,在共处的场景中,生命对话成为不可能,这些意义从切割跳跃的单人分镜中,一齐透露了出来。

节奏处理上,最初是比较快的剪辑速度,匆忙和打断,室内时空的交错,这种对时空粗暴的拼贴,反而是和一开始呈现的平静生活状态相悖的,某种程度上暗示了Sandra的生活状态,没有自省和超越的、规律式的生活。

但是导演在视听节奏和人物之间没有建立起一种同构性,不像于佩尔坚定而矫捷额步伐,塞杜的举止显得暧昧不明。所以刚开始观感还挺差,影片从引入阶段就开始跳接,以及对于近景等过紧构图的执着,让观众很没有安全感。

后半女主有了更多喘息,以及路上的时间,表现人物的内省,但也是情绪性的、氛围感更多,观众听不到她内心的声音,感受不到她的价值倾向和状态(迷茫?渴望逃离?痛苦?)。她太浑融了,没有什么棱角,没有什么突破她的躯壳出来的排泄物(眼泪在此显得cliche)。

有一处处理的不错的是,她参观完Clement的实验室,亲到了Clement,去看女儿击剑,簧管的悠扬鸣奏让人物的心情跃然荧幕之上。后一场在收拾父亲物品时,又慢慢几不可闻。

导演洛夫的父亲是一名哲学教授,她的母亲是一名翻译家,作为一部自传式的影片,可能对洛夫来说,打开并剖析自己,有点困难了,对于回忆性质的私人影像,也可能无法选择和割舍。个人觉得是人物不够鲜明的部分原因。


【晨光正好与等待戈多】

影片的暗线是《晨光正好》这首诗,和“门”一起,成为影片的线索,讲述人物如何面对虚无和孤独,最终学会和“无”相处。

父亲的自白都很不错,有一段又暗暗指向《等待戈多》的语境,《等待戈多》的原文本也是讽刺人在虚无的荒原中期待意义和救赎的到来。个人认为如果围绕着这两条互文性的线索来结构全片,会是很不错的尝试。

一开头,Sandra去看望父亲,父女在门的两边对话,这种遮挡形成了一种「错位」,Sandra进了门,但后来发现,父亲等待的是他的“女朋友”(Leila),Sandra等待的是她的男朋友。但是对象的到来并不意味着意义的到来,Leila成为一个象征性的代称,指向对完整自我、亲密关系和支撑的期待,而人物间接性地处于一种空缺和等待填补的状态,等待着永远不会再降临的大他者。

但是这段独白也是空降式的,经过了前文的思考,观众会质疑,等待戈多的两个人,那个“我们”是否成立?

事实上,Sandra和父亲从来没有形成“我们”,彼此存在代际和身体状态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彼此都以原子式的状态出现,都是等待戈多的“我”。(btw这部对于盲人视听文本的处理,显然没有《惠子,凝视》那么巧妙,没有调动起盲人文本可以有的丰富落差)

亲情和人际关系不带来对欲望的满足,反而产生一种混乱和拥挤,使影片呈现出一种悲观的价值取向。

同时,《等待戈多》那种荒诞的语境又是否在影像世界中成立?影片从来没有在影像呈现上体现出荒诞感与虚无感,女主的视点并不能从现象中超脱,这是比较可惜的地方。

以及影片对于如何处理的回答,是生活。但不是勇敢地重新沉入生活的那种生活,反而夹杂着对于沉重和空的逃避和打断,个人认为不够勇敢,《将来的事》中哲学教师的回答,会让人感觉更有力量一点。

最后不得不提一嘴色彩处理,非常明丽,有侯麦的味道。人物的穿搭配色也是有隐喻性质的,情欲和热烈的红色,沉思和平静的蓝色,煎熬和阴沉的黑色和灰色,红、蓝、黄成为画面中的主要元素。

很多室内镜头,它的光线处理和调色方式,以及置景,都会让人觉得在看新浪潮电影。

 5 ) 该怎么办怎么办,生命依旧

看到晨光正好的海报,就想看。想起来两三年前看过的《将来的事》。其实并不知道,是出自同一导游之手。

海报上的两位主角,都非常喜欢。都看过他们各自在同性题材中的代表作,印象深刻。但是却并不妨碍我欣赏他们扮演普通的中年异性恋情侣。

影片看到三分之一,就觉得更像《将来的事》的情节走向。无非都是人生似乎是进入困境之后的中年女子如何继续生活。

《将来的事》女主角的老公出轨,妈妈送进养老院,抚养妈妈留下来的猫,遇到之前的学生,开启自己新的人生阶段。似乎都是人生的大事,又似乎是细细铺开,不做太多的情绪渲染。

《晨光正好》中同样如此,女主角每次探视父亲的时候总是充满了焦虑,委屈,痛苦和不安,但却还一如既往的担心和付出。她不是圣人,她在父亲游离的情绪中一次次离开,充满了自责和痛苦。父亲进入了退行性疾病的困扰(这个主题在欧美电影中最近屡见不鲜,确实是一个严肃的社会问题)。

电光火石的爱情不期而至。男主角是极有魅力的大帅哥,却普通上班族的模样。想起,昨天晚无聊看的美国肥皂电影《换屋假期》,两国的审美高下立现。美不是如塑料假人一般的光泽无暇,而是疲惫厚实,生命力内陷坍塌之后又重新爆发。

像是法国的河流,无论是流淌巴黎的塞纳河,还是流经里昂的罗纳河,虽然奔流到海平静大气,却是静水深流。所以法国激烈的电影,这两年如《悲惨世界》《雅典娜》都在马赛拍摄。

我们经常会问自己。老了之后怎么办?失业了之后怎么办?被抛弃了之后怎么办?

该怎么办怎么办。

同样的主题的,似乎还有最近看的一部电影《巴黎夜旅人》,同样是一个中年遭遇困境的女性的寻找出路的故事。

前两天看见略萨被评选为法兰西院士的新闻,有评论道:法国是所有罗曼语族文人的精神家园。

我也不得不赞同。刚刚提到了三部女性题材的电影,三个女主角,各有特色,却绝对没有人甘败下风。于佩尔阿姨自然不用说,坚毅,果敢,从容不迫;蕾雅杜塞没有传统男性凝视下的女性魅力,但几场床戏凸显了极大的身体魅力,短发下眼神的迟疑,泪光闪闪无法遗忘。夏洛特甘斯布,柔弱感性充满了爱和包容,不避讳弱势,也不强打精神的昂扬,却实现了自我的成长。

三部影片都似乎缺乏起承转合高潮迭起。但每个人物都有选择,有碰撞,有努力,有挣扎。拒绝脸谱化的人物设定,转而在日常的生活中寻找人生何去何从的永恒主题。

法国的四季,在电影中的日常都显得那么的迷人。

我看有人评论说,难以跟大众产生共情。中年人难堪的上有老小有小的生活,怎么会不共情?

是不是有一点矫情?是的,但是这样的矫情有着市场的空间和审美的存在意义,也是这个时代的美好所在。

 6 ) 晨光一点都不好

北影节看了《晨光正好》,看完不出意外的emo了,整个剧情虽然看似披着爱情的外衣,实则在讲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真的很不喜欢看这种类型了,倒无关影片本身,而且看完会陷入emo,问题都懂,解决不了,躺不平,卷不过。倒是绿皮书、神去村这类影片,反而能得到治愈。

女主生了病的父亲在一点点遗忘自己,先前是知名哲学家,桃李满天,到最后也终究病的如此“不体面”,父亲在写自传里提到了“晨光正好”,我想他一定希望自己能够体面的结束自己的一生。可人终究逃不过生老病死,逃不掉最后都一样在医院,和其他病友一起吃饭唱歌治疗,就像人生开始在幼儿园一样,人生的结束也是一群人在一个场馆,做着诸如此类的事情。只不过,他们还有钱可以住得起私立医院,可是更多的我们普通人呢?可能到最后,都无法负担得起住院治疗的费用,临终在病房还要问一句“治不治”,才是我们普通人大多数的宿命吧。女主曾经问男主,“如果30年后我们还在一起,那你一定要在我到我爸这一步之前,帮我选择安乐死”,说的时候笑着开始,最后哭到崩溃。人生就是这样,来得时候没有记忆,走的时候也都丢弃了记忆。父亲在讲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时,讲了自己,讲了情人,却也在也说不出第三个。曾经的前妻也好,隔天来照顾的女儿也好,终究都成为了陌生人。

可是女主的生活幸福吗,选择和有家室的男主在一起,真的是因为“真爱”吗?

女主恋爱脑,男主也一样,法国浪漫终究发生在了法国人身上,到最后逃不过婚姻家庭的抉择,男主的困扰说是“庸人自扰”也好,“为爱停留”也罢,剧中反反复复提到真爱,在我看来未必。全剧没看到男女主的精神共鸣,潦草的生活,丧夫独自带女儿,生病的父亲,每天做地铁做着机械的翻译工作,家里巴掌大的房间。很枯燥,很枯燥,很没有精神寄托的生活。这个时候出现的男主像带来了微光,给她的生活带来“不一样”了。我想她会把自己的很多精神寄托在男主身上吧,所以即便男主有老婆有孩子,她还是忘不掉。但真的是爱吗?或者是不是只是精神寄托,或者是不是只是刚好他出现了,或者是不是只是“爱而不得”才显得爱弥足珍贵?这些都无法考究。爱情是复杂的,或者有时候也很纯粹。当你得不到的时候,你就会渴望剧中纯粹的肉体或者陪伴的爱,但真的在一起了会合适吗?当琴棋书画变成柴米油盐,当白月光变成白米粒,最终的结局就不会像男主和她老婆了吗?到最后,无非都是那么回事。

结局真的挺残忍的,看似很美好,男主女主和女主女儿看海的背影,看似和谐的“一家三口”,温馨的在午后看海。但实际谁也不知道未来的生活是怎么样的。“死去的人不会痛苦,活着的人才需要考虑面对”。男主会离婚和女主在一起吗?还是继续相互纠缠?未来在哪里?父亲的病会好吗?怎么拜托枯燥的翻译工作?这些都没有交代,这才是最惨的,未来在哪里、怎么面对,谁也不知道。

 短评

舒伯特959之于生活的沉重,播放时父亲压驼的背会想到驴子巴特萨,也暗合爱情状态;哲学教授/翻译的身份与失去阅读/思考/交流之力的残酷对照;最后一镜仿若等到了绿光,此前所有累积出非常动人的能量;蕾雅·赛杜,美。//第一部MHL

5分钟前
  • 神仙鱼
  • 推荐

#2022BJIFF#观影体验绝佳当然是因为蕾老师太美,如此清新脱俗的婚外恋故事也拜两位主演的魅力和chemistry,夏天的故事男主到了中年少了迷茫更多了渣得坦坦荡荡的自在,又多了家庭线,对照之下觉得本质并不是渣,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无法靠近。在无数个冲突压力变故之下,蕾老师来不及崩溃更没有倾诉,只有一个个坐在公交地铁上发呆和匆匆赶路的镜头,然后继续投入生活的洪流。晨光正好,虽然得不到自己最想要的状态,虽然处处是错位与偏差,但是能得到一些,也不错了。

7分钟前
  • 艾栗子
  • 推荐

像是要做成一个“N部曲”,第一部是《将来的事》,这是第二部。关于女性和她在某个人生阶段的生命体验,亦如同《将来的事》,感觉可以一直一直这么看下去也不会感到丝毫厌倦。比较《伯格曼岛》,更想要看到这样的汉森洛夫作品,希望她能一直这么拍下去,不做改变也无妨。

1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75/100 一位身体逐渐恶化,即将消失;一位职业与向天体飞行有关,他出现了,而翻译,则是困在中间的中间人。女性创作者总能给她的女性演员带来不小的情绪驱动力。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

14分钟前
  • Pincent
  • 推荐

演员太漂亮了真的影响观感,于佩尔演大学教授是好的,看蕾雅赛杜和帕波滚床单(渣男上床还不脱鞋子,不能忍)导演还要发些“平凡中年人的生活真是混乱无常啊”之类的感慨,只想学小黑哥狠狠白这两人一眼

18分钟前
  • 小亚基
  • 还行

徘徊但不多情,洗练却不冷漠,任何时候都需要的情感电影。

21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推荐

虽然从戛纳主竞赛降级了,但这才是最自然状态的米娅·汉森-洛夫,又找回了看“将来的事”的感觉。知识分子女性、侯麦式对话和“生活即走路”的创作哲学,知性又感性的蕾雅·赛杜背着双肩包步履不停。生活从来不缺晴朗早晨,只要我们坚持往前走。(梅尔维尔帅哭我了~)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这部评分那么高感觉就说明现在戛纳已经没什么正常片子了,大家都在平行单元找安慰。

28分钟前
  • 兔安叽
  • 还行

12th北影节No.15。上有老下有小的巴黎“中年危机”==父亲衰老与爱情烦恼双线并行,就像她在做同声传译时一样需要同时处理多线程任务,稍有意外便疲惫慌乱。做翻译,本是建立沟通、桥梁,但她长久地身处小黑屋中,周遭笼着若隐若现的障壁。色调一点点像侯麦,但内容太薄,台词口水,没太把观众放在眼里。灵魂还留在图书馆里的父亲去了养老院渐渐枯萎,生长痛,衰老也痛。但口中念着莱拉的父亲比草草happy ending的主角更让人为爱动容。圣诞夜一幕好爱,超感动。

32分钟前
  • 喜西西
  • 还行

#Cannes 2022 3.5/5 细水长流,蕾姐真人是闪闪发光的精致我心脏漏一拍;在公交车上接到短信的情感变化演得绝了。但整体稍微差点味道

35分钟前
  • 原味乱码圣母
  • 推荐

#2022BJIFF# 好几场戏都想起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太好了,有让人忍不住落泪的四两拨千斤之力。每周都来探望的女儿,仍然排不进父亲生命里最重要的人的前三名;爱一个人爱得那么深,却只能作为情妇默默忍受分别的煎熬。生活布满罅隙,不是每一道缝都能照进来阳光,但至少第二天醒来,又可能是一个晴朗之晨。话说这一部这么好,居然都进不了主竞赛,福茂我真的劝你耗子尾汁。

38分钟前
  • 朝阳区妻夫木聪
  • 力荐

why poupaud so hot

43分钟前
  • 勾狗够
  • 推荐

12th BJIFF No.15@天幕新彩云。法式温吞糖水片。中产中年的养老育儿婚外情一地鸡毛大礼包,但没讨论没思考。感情线台词都懒得写,仗着俩人好看就一船又一船的船戏敷衍。别碰瓷侯麦。侯麦的对白多精妙,本片跟侯麦像的恐怕只有色调和片头菱形影业。片尾歌里唱:当知识逝去,爱会延续。词儿像迪士尼出品啊。现实当然多是知识和爱一起烟消云散。

48分钟前
  • 奥兰少
  • 还行

事实上晨光不会正好或者不好,晨光一直在那里,只是人的感受不同;生活也不会正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所以觉得这片子结尾的落点太避重就轻了,无论是父亲的疾病还是无望的爱情,这些切实的生活困境就被抛在一边,导演选择去勾勒一幅温馨祥和的图景。格利高里的表演极佳,但汉森洛夫并不想深入探讨衰老,她沉溺在对生活质感的呈现上,回避自己建立起的戏剧冲突和棘手的生命议题。《将来的事》起码试图处理好亲密关系这件事,而《晨光正好》搁置了所有亟待解决的问题。

50分钟前
  • 晚不安
  • 还行

3.5 就是说男人最爱的是当下的情人 永远的自己 和不知道名字的流水第三人吧。因为字幕跟台词大半对话都卡不上扣掉那0.5

51分钟前
  • 牛肉面
  • 还行

#2022 Marché du Film Online# [2022-05-25]双周Europa Lable奖。蕾老师真美好,恍似在看一部侯麦的电影,这个题目阿萨亚斯的《夏日时光》就做过,但这部更细腻绵长。处理着衰老、爱欲,日常生活。巴黎真美,蕾老师真好看。#年度佳作# | [2022-08-17] 北影节巨幕重看真是开心啊,蕾老师真是表演艺术家。其实片子也就表象比较侯麦啦,没有做情节上麦格芬还是不侯麦的;蕾老师小女儿的生长痛和老父亲的疾病恰好互为表里,细碎情节流转的技巧高超。有点感慨于法国极度原子化社会亲情的寡淡,但也觉得他们能拎得清,当得起。

5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很喜欢导演在QA说的几件事:第一,她没有试图在女主接受父亲的衰老和爱情故事这两条线之间建立肤浅的戏剧化的联系,但是这两件事是自然而然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她说自己的电影某种意义而言都是自传性质的,当被问到创作一部基于自己经历的作品时如何保持距离,她说距离是最终的目的,只有写完这个故事拍完电影看到成品之后,才可以从一定距离来看自己的经历,才能放下,创作的过程当中是没有distance的。第三,fiction is the rhythm from the chaos of life。第四,她拍的蕾亚赛杜是和一般的男性导演凝视下的蕾亚塞杜不一样的形象,这里她不是被观看的欲望的客体,而是表现她看到的东西,她的感受,她的痛苦和欲望,和她的其他角色不一样,能感受到更平凡更down to earth的一面

56分钟前
  • 十二月
  • 推荐

A. 如果不是看到iPhone,完全会以为这是一部八十年代的片子。说是故事,其实更像是对瞬时情态的展现与感知,而不论是剧本的语调还是卡司的表演,都精准地抓住了悲喜之间的微妙细节。色彩搭配和胶片质感让人想起侯麦,但更重要的,是它也以那种看似毫不费力的松弛姿态,捕捉到了生命流动的韵律:有些人逐渐远去,有些人失而复得,生活就像水波,自有迎来送往的起伏节奏,我们只是在其中保持着我们的平衡。2022.5.20 Croisette

57分钟前
  • 双晚
  • 力荐

- 影像直觉依旧低迷,几乎只有演员的努力,但比较成功。

60分钟前
  • TWY
  • 还行

用轻盈的笔触刻画了深藏在女主角内心的恐惧。面对无可挽回逝去的内心震颤,无法把握当下的瞬间恐慌,未来意义的逐渐退却,苍白遗忘平庸和失智一步步紧逼而来。它并不是围绕着显性主题展开,而是把日常分解成了不同层面,悲伤快乐喜悦绝望无助从互不关联事件中滋生,拼贴成了一幅心理图景,但内在都指向了一旦袭来就萦绕不散的阴影。没人能理解这种微妙恐惧对女主心理的冲击力,这是为何她对恋人说安乐死时对方只是笑她夸大其辞;也是为何她在老人歌声中无法忍受落荒而逃但女儿却埋怨她破坏了最有意思的时光。我特别喜欢分赠书籍的段落:组成哲学家父亲整体思想的是那些整齐摆放的书籍,当它们被分赠成为其他人思想的新部分时,父亲的思想系统便消失一空,他成了记忆空白的失智老人。最终所有人都只是对方人生的一站,这是最终画面能传达出的最细微情绪。

1小时前
  • 九苍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