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岁2019

HD

主演:袁忠远,龚格尔,杨乔木,魏斯婷,朱峰,郭进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别岁2019 剧照 NO.1别岁2019 剧照 NO.2别岁2019 剧照 NO.3别岁2019 剧照 NO.4别岁2019 剧照 NO.5别岁2019 剧照 NO.6

 剧情介绍

别岁2019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下乡老知青周树达在返城大潮中,遗弃当地妻儿回到原籍,过上了高级知识分子生活。而在三十年后,周树达再次踏上了这片许久未见的土地试图弥补他曾经犯的过错。被他遗弃的儿子陈乐结束了八年的牢狱生活出狱后,遭遇妻子改嫁,并留给自己一个八岁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在好友帮助下,他找到一份修理厂的工作,并在出租屋里邂逅了性工作者雅茹。然而在儿子多次被学校拒绝上学后,陈乐做了一件再次摧毁命运的事情……夏威夷2013怦怦蹦蹦大课间巨石阵灾劫拜托了!大侠菲律宾的杀人执照光猪六壮士(剧版)第一季仙女湖冒险游戏1995小戏骨:放开那三国八月迷情爱丽丝和特蕾丝的梦幻工厂麻辣芳邻我的军中情人呆头鹅勿忘我1982Z-108冒险王卫斯理之蓝血人神龙赌圣之旗开得胜八墓村197713号子弹捍卫机密国语蓝天使天晴烂漫!松本秀人:永远飞翔吸引法则曼德勒2005杀戮奠边府中俄列车大劫案尖刀班ATARU:最初的爱恋与最后的杀戮一部艺术片的诞生你好,德古拉巴比伦柏林 第三季音你而来阿衰第四季环线2022对手协商2018非常婚事机甲拳击粉雄救兵:德国篇我左眼见到鬼(粤语版)社内恋爱

 长篇影评

 1 ) 怨只怨人在风中,聚散都不由我

好长时间没有看过《别岁》这样走心又扎心的影片了,故事在娓娓道来中,将祖孙三人的两段父子情,渐渐托出,离别的遗憾、寻找的焦虑、相守的温暖、成长的困惑……全都被赋予这万般的无奈之中,带来沉重的痛觉。

在《别岁》中,青年陈乐被质疑孩子小康不爱说话,应该是有病的时候,表示:"我从小就没爸,我现在才这样,小康他没病,就是说话晚,我从小说话就晚"。短短一句台词,却道尽人生悲凉。在陈乐的身上,能够照见太多的苦难,自己幼时被身为知青的父亲在返程时抛弃,而自己与妻子的关系也相当潦草,在因过失犯罪,被关押八年之后,"收"到了妻子送来的有自闭症的孩子,从此父子二人相依为命,这样的人生,可以说是"一地鸡毛"般的纷乱了。

自己没有享受到父亲的关爱,自己的孩子小康,也没有接收到他应得的父爱,于是,有关"父亲"这样一个称谓,在陈乐的身上,发生了裂变。他如此的孤独,又有着如此强大的求生欲,租住着狭小的房子,在汽车修理厂埋头苦干,生活的窘迫压得这个五大三粗的汉子几乎抬不起头来,但幸好还有工厂的老板,以及同住一个屋檐下的小茹的接济,才让他一次次度过难关。但他最大的心病,无疑就是小康的入学问题,这也直接导致了他在情急之下,挟持了拒收小康的学校主任,并由此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人命悲剧。

《别岁》中,有太多细节的描写,看似平淡无声,实则虐得厉害。比如,睽违潜江三十年,又终于归来,为未谋面的儿子陈乐料理后事,接孙子小康回家的达叔,虽然曾经走得决绝,但他的内心,也一定是千疮百孔的。被当年的知青伙伴问责,但面对伙伴遭遇的丧子之痛,又无力安抚,极其矛盾与纠结,在烤灼着这个老人的心。如果说,几十年未曾回眸,不过是想用遗忘来对抗愧疚,那么此一番的回到故地,则是满心的忏悔之行。父子情,血浓于水,尽管不曾相守生活,依然有太多难以割舍的眷恋。达叔的爱,是深沉的爱,是重揭伤疤般的向死而生。

但达叔和陈乐,虽然都为人父,却又截然不同。达叔的隐忍,或许有苦衷,而陈乐的不屈,更如一个斗士般,为了小康的成长与未来,在奔走呼号,也很容易让人理解,他在主任面前苦苦哀求,甚至下跪恳求,仍然不得结果之后,走上了极端的道路。能够下跪求饶,也能持刀要挟,至刚至卑的方法,就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在《别岁》中次第"上演",让人看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与勇敢。陈乐的爱,是毫无保留,甚至是"粉身碎骨浑不怕"般的向生而死。

纵观整部《别岁》,一种无力感油然而生,"怨只怨人在风中,聚散都不由我"。但最后,在达叔要带小康离开潜江之时,从未曾开口的小康一句"爸爸",让人热泪盈眶。而在除夕前日,达叔带着小康,开车上路,消失在白雪皑皑的路边丛林中时,我们知道,这个故事,并没有画上休止符,而是在经历了如此多的生离死别之后,将开启更美好的未来。

 2 ) 美丽世界的孤儿——龚格尔的《父与子》 美丽世界的孤儿——龚格尔的《父与子》

昨天有幸提前观影了张琪东导演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别岁》,感受如下:

1.电影用双线叙事方式,一条线讲述70岁的老知青周树达在春节前夕,接到来自当年下乡支援建设的城市的电话,通知他处理因绑架而遭警察枪击的亲生儿子的后事;另一条线讲述周的儿子陈乐(随母姓)因故意伤人被关八年后刚出狱,遭遇妻子改嫁,并丢给他一个八岁却患有自闭症的儿子,父子相依为命讨生活,终因一系列遭遇纠葛再次为儿子求学一事而绑架校主任终遭枪击。两条时空线交错而叙,色彩为别。陈乐那条线色彩明朗,看似象征出狱后的新生,周树达那条线色彩灰暗,收拾残局般压抑无望。最后时空衔接,新生走向无望。

2.两对父子,爷孙同堂,却是三个孤儿。这是我看完电影后的第一感受。先说第一个孤儿,陈小康。小康不满一岁时,父亲陈乐便因故意伤人而入狱八年。从此跟随唱戏的母亲肖娟为生。而母亲肖娟面对这个自闭不言的儿子,想来也无暇照顾,甚至视为累赘。这点从那句建议陈乐没时间带就把小康送日托班或特殊学校可以推测出。身在学校的小康,时常因为罹患自闭症而与同学老师格格不入,课堂上的异常表现,也被老师视为智障,希望他能转到特殊学校从眼前消失滚蛋。想来他经常遭到同学嘲笑,甚至老师冷暴力式煽动孤立。对年幼的小康来讲,无论是八年前父亲的入狱消失,还是八年后自己被母亲甩锅般踢给父亲,抑或是平时在学校所遭遇的嘲笑和嫌弃,都是一次次的被抛弃。对这个世界来讲,小康就是一个大家避之不及的麻烦。所幸的是,出狱后的陈乐,在别人一次次称小康为智障时挺身而出,不惜大打出手。此时,对这个父亲来讲,小康就是整个世界。

3.第二个孤儿,龚格尔所饰演的陈乐。陈乐四岁时,便被父亲周树达抛弃,母亲早逝,成为名副其实的孤儿。当年父子分离的情景,按照周树达所描述“他就那么看着我,不哭,也不闹,好像从不认识我一样。”在这一刻,在陈乐心里,一如后来他在影片里几次跟强调的“我从小就没父亲”。然后,孤儿陈乐在少年时期因故意伤人而入狱八年。这八年,对陈乐来讲,又是一次被抛弃。出狱后的陈乐,在好友长明帮助下找到一份修理厂的工作,多年与社会脱节,即使是老板的示好相处,也让陈乐拙于应付,更难让他在同事江湖圆滑应对平安无事。

为儿子小康求学一事,陈乐疲于奔命学校老师和主任之间,却次次碰壁遭到拒绝。更因老师歧视儿子为智障而恼怒不已。灰暗的新生里,唯一的亮色是好友长明的不弃与性工作者王雅茹的爱情。多年的监狱生活,陈乐已经被贴上不正常或者异类的标签。我相信他虽然嘴上次次说小康只是不爱说话并非不正常,但其实心里明白小康确实患有自闭症。之所以他偏执般想让儿子进入普通学校求学,拒绝送入特殊学校,潜意识里是想让小康获得正常人的身份,也是让自己获得正常人的身份,避免儿子像自己当年一样,被这世界抛弃。

不幸的是,这世界的回应只有拒绝。最终,被一再拒绝的陈乐精神崩溃,对这个世界予以反击,绑架了主任,换来一声枪响。

4.第三个孤儿,周树达。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周树达跟当年千万知青一样,响应毛的号召上山下乡,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对千万知青来讲,其实这是一次被自己所崇拜信仰的对象的抛弃。表面上看起来是大有作为,其实只是一次残酷的卸磨杀驴。当明白这个真相时,年轻的周一腔热血被现实击溃,终于成为后来知情返城大潮中的一员。跟很多知青一样,周在下乡当地与姑娘恋爱生子,面对返城选择抛妻弃子,并重新建立家庭,使得陈乐成为孤儿。

影片开始提到屠格涅夫的《父与子》,想必是主创的有心隐喻,读过这本小说就知道,讲的就是家国父子悲剧。

毛抛弃周,周抛弃陈,陈抛弃康,康自闭于世界,估计连毛是谁都不知道,也算是一种抛弃,因果循环,完美闭环。一国三代,一家三口,无一不孤。

5.写到这里,想起最近的中美贸易战。三十多年前,邓老先生大开国门,拒绝继续与世隔绝,融于世界,并与美国交好,在其帮助下入世贸,承诺按照游戏规则大家一起玩。很不幸的是,三十多年后,我们因不守规则屡遭嫌弃,及至今日中美交恶。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拒绝普世价值的唯一大国,又何尝不是这世界的孤儿?更不幸的是,作为十四亿孤儿之一,你还没得选。三十年前对中国来讲,是一次新生;希望别像《别岁》里的陈乐一样,从新生走向无望,换来一声枪响。

 3 ) 缺失的亲情是根如影相随的刺

关于原生家庭的思考与讨论最近始终热度不减,有人说原生家庭的早期教育对人的一生都起着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也有人觉得没必要过分夸大原生家庭的影响,人终究要不断经历社会化。但不可否认的是,亲情一旦缺席,对孩童造成的心理创伤一定是难以弥补的。

张琪东导演的电影《别岁》以客观而贴近日常的镜头,向观众呈现了有些无可奈何,又有些透着现实冷意的故事。在这部电影中你看不到刻意煽情,也没有过分戏剧化的剧情,有的只是一种近乎还原现实生活的平常视角,仿佛故事的叙述者就坐在你的对面,把他曾经历过的沧桑岁月与流年变迁用平淡语调向你娓娓道来。

电影《别岁》的故事主角是陈乐,一个因为故意伤人入狱八年刚刚出狱的男人。八年的牢狱生活,足以让陈乐眼前的现实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妻子改嫁,把八岁的儿子小康留给他,小康看起来乖巧听话,却一直不说话,陈乐以为是自己疏于对孩子的照顾而导致他过于内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陪伴照顾让小康活泼起来。但学校老师、医院医生、周遭旁人都不止一次地告诉他,小康得的是自闭症,这是病,得治。陈乐听不进这些话,一听到“病”这个字眼儿他就气不打一出来:说谁有病呢,你才有病!

在《别岁》中,可以看到两种绝望。陈乐刚刚出狱,一切百废待兴,好容易找到修车工的工作,却频频被同事挤兑遭算计,最终演变成一场斗殴。这件事让陈乐看清了,一个人即使清白勤奋,也未必会得到好的结局。另一边,学校老师不断找他谈话,希望他把小康送到特殊学校去上学,陈乐想不出什么话好反驳,只是一次用一次用“您看我最近确实比较忙”来表达自己的抗拒。经济上的窘迫也始终把陈乐压抑得透不过气来,陈乐的新生活艰难,一如既往。这种绝望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它来自于贫穷,在温饱线边缘挣扎着的小人物的贫穷。

《别岁》中的第二种绝望是亲情缺失,这条暗线在电影中呈现得并不那么直接,却比贫穷来得更加致命,因为它解释了这种贫穷的根源。陈乐在四岁时,父亲就当上知青抛弃了他,再加上母亲早逝,陈乐从小就经历了漫长的亲情缺失,在这世界上再没有其他人告诉他应该怎么活,他只能孤独地、执拗地一个人走下去。这也许能够解释一直在跟这个世界不断忍让、节节败退的陈乐,为什么在最后做出了绑架的过激行为,因为没有人教他如何与情绪相处,他只能在生活给他的所有消极情绪积蓄到顶点后,轰然爆发,溃不成军。也是因为他不想让小康重蹈他的覆辙,所以陈乐拒绝送小康去特殊学校。“他到了那儿就完了!”

心酸、怅惘、愤懑、无奈……在《别岁》中感受到的种种情绪,最终都归于沉默,因为这个故事这样真实又这样现实,而直面现实的时候,人往往无话可说。原生家庭之于每个人的意义或许是一扇窗,你透过这扇窗,第一次看到家门之外的世界是什么样的,而从小亲情缺失的人要付出的代价,或许就是要穷尽一生心力,来搞清楚自己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4 ) 《别岁》

《别岁》,讲述下乡知青返乡后再回乡处理“余毒”的故事,一个“情”字贯穿于整部影片始终,在处理这个“情”字上,导演不释放、不张扬,刻意压着,用舒缓的方式告诉受众,平平淡淡才是最真。影片的取景地,选择在潜江,这是我的第二故乡,无形之中增加了我对本片的好感,阔别潜江二十余载,当潜江的街道、建筑、树木等再次映入我的眼帘时,又勾起了我对这片故土的思念。戏里、戏外,都不禁让我感叹,这或许就是人生。

 5 ) 一别经年 岁岁不安

一个好友在微博上搞了个调研:一个3-10岁的男孩子,心中的英雄是谁?这条微博被转发评论了几百次,答案多是美国队长、钢铁侠、雷神、孙悟空之类的。有一个答案让人颇感意外:我爸。

仔细想想,一个男人,在另一个男孩的童年里,一直扮演着强悍、聪明、无所不能的形象。他提供生活所需、人身保护,让人可以依赖,又有令人敬畏的威严。这不是英雄是什么?

然而,我一直觉得,父子关系是全天下最尴尬的关系。

自然规律使然,父亲总会变老,儿子总会长大。英雄的光芒总会渐渐褪去。成长的代价之一,就是你发现原本可以仰仗的一切,终究都会变得绵软无力。

此时,恰恰是你要成为另一个孩子的英雄的时刻。

不管是否情愿,这种角色更迭不可避免。只是,有人悄然退场,有人勉力担当。

就像《别岁》里的周树达和陈乐。

姓氏原本是承继父子关系的最直接纽带,而周姓与陈姓之差,则意味着周树达的完全撤出和陈乐的彻底放弃。陈乐是淡然的,即便是生活最窘困的时候,他也不曾想过向移居北京的父亲求援。周树达则是尴尬的,他甚至无法向公安机关证明自己和陈乐之间的父子关系。让我好奇的是,周树达在派出所的勃然大怒,究竟是质疑对方在故意刁难,还是因为内心的虚弱不堪。毕竟,当年他的出走,是父子间疏远与隔阂的起源。

更让我好奇的是,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可以让一个男人抛妻弃子,追求全新的生活?

个人选择往往离不开所处时代的推波助澜。张琪东导演也试图在《别岁》中阐明这一事实。身为知识分子,被下放到南方小城的周树达在当地已经娶妻生子。然而,面对返城大潮,面对重新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他选择了抛弃现有的生活,独自离开。在之后漫长的岁月里,我相信周树达一定会有辗转反侧、痛悔自责的时刻。他不是不爱,而是只爱自己。他可能会猜想儿子长大后的模样,但是他不会想到,在他离开的那一刻,陈乐心中的英雄已然坍塌了。

悲剧往往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在经历了父爱缺失的童年后,陈乐也到了扮演英雄的时刻。片中暗示陈乐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八年,结束了牢狱生涯后,他面对的是已经改嫁的妻子和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同样,他在这八年里,也是一个消失的父亲。而他的选择,是救赎。

陈乐对小康的爱是深沉的,毫无保留的,热烈到近乎偏执。他甚至不肯承认小康真的有病。在影片中,陈乐是一个卑微到极致的汽车修理工,口吃的他对任何人都是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即便是面对发小,他仍然是胆怯又尴尬的。能让他暴怒的,只有别人指出小康的病情的时候,哪怕对方是出于好意。陈乐固执地用自己所能想到的最好的方式去弥补对小康的亏欠。即使这种方式始于一个他不肯接受的事实:小康的确是自闭症患者,终于一个完全不切实际的结果:让小康接受普通教育。

这是陈乐的心魔,也是他唯一想做的事情。为此,他不惜劫持了校长,试图用一种更加愚蠢的方式来了却自己的心愿。

是的,愚蠢。这是一个无能的父亲最后的选择。这是一个走投无路的男人唯一的反抗。

然而,这是爱。

陈乐的自毁促成了周树达在多年后的回归。三代人,两对父子,在如此悲惨的局面下再度纠结在一起。我曾经质疑导演,为什么不让周树达和陈乐有当面对质的戏份。其实,即使父子相见,又有什么可说的呢?且不说陈乐已经陷入昏迷,即使神智清醒,他想做的一定是恳求父亲能够照顾小康。至于那些伤痛,那些艰辛,那些孤独,那些用幻想也无法填补的空白,既不必提起,更无从挽回。陈乐想赎罪,周树达又何尝不是?一别经年,岁岁不安。千言万语,都不如一双伸出来的手。

小康终于用一句“爸爸”和沉睡的父亲告别。周树达开着那辆破车,在漫天鞭炮声中带着陌生的孙子离开了一座城市、一段回忆,一场无法回避,却又难以弥合的父子缘分。未来会怎样,我们无从知晓。不过,好在导演留下了些许希望。辞旧,别岁,那么,春天不会远了吧?

转载自雷米

 6 ) 原谅他总是不爱多说话,也不说有什么想法

中国经典情景喜剧《我爱我家》里有这么一段儿“认爹”的故事——农村青年阿大进了老付家的门儿看见贾志国就叫爹,引起了和平的警觉,认为是志国在农村插队的时候犯下的“错误”,和平还不听志国的辩解生气地说“人家能随便管你叫爹吗?你瞅瞅人家岁数儿比你都大能随便说瞎话吗?”

要不是岁数儿对不上,估计志国真的要蒙了这份儿冤了。倪大红老师在二十五年前的这段气人程度堪比“苏大强”的表演里,藏着编剧梁左和王朔那个年代一辈知识青年的共同回忆。

最近的一部电影《别岁》同样讲述了一段老知青认亲的故事,但不是每段故事都有美好回忆,事实上那个年代的大多数血脉聚散,都无法像《我爱我家》中的故事那样轻松诙谐,电影《别岁》的沉重,才是那个“伤痕年代”的底色。

故事的主角下乡老知青周树达在返城大潮中,遗弃当地妻儿回到原籍,过上了高级知识分子生活。而在三十年后,周树达再次踏上了这片许久未见的土地试图弥补他曾经犯的过错。

其实周树达的开场自白就已经奠定了影片的基调并点明了主题:“我叫周树达,北京人,我的父亲喜欢鲁迅和郁达夫,就给我起了这个名字,我最喜欢的作家是屠格涅夫。”

鲁迅和郁达夫,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周树达这个名字就如同他的命运一般,与现实搏斗半生,留下无法弥合的伤痕。而他喜欢的屠格涅夫最著名的作品《父与子》所探讨的代际关系,成为了整部影片故事的主线。

实际上在影片中,周树达和被他遗弃的儿子陈乐并未能见上一面,父子二人的故事线并行展开,像两条终于没能相汇的平行线。陈乐因为从小没有父爱,导致性格怪癖年轻时犯下了错误,当他结束了八年的牢狱生活出狱后,遭遇妻子改嫁,并留给自己一个八岁患有自闭症的儿子。在好友帮助下,他找到一份修理厂的工作,并在出租屋里邂逅了性工作者雅茹。然而在儿子多次被学校拒绝上学后,陈乐再次亲手摧毁了命运,也被命运亲手摧毁。

影片《别岁》的英文名叫”Yesterday Once More”,昨日重现。周树达让陈乐的童年里缺失了父亲的角色,陈乐又让自己的儿子在童年里无法得到父亲的陪伴。

我们能粗暴地批评这两个人是不负责任的父亲吗?周树达用一生寻找陈乐,试图弥补年轻时的亏欠,陈乐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儿子“有病”的人,他所有的屈辱都可以扛,唯独屡屡在别人故意或非恶意地伤害他的儿子的时候不计代价诉诸暴力。

无论是在那个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轰轰烈烈的伤痕年代,还是这个经济文化社会飞速发展导致代际割裂的奔腾年代,这样的“昨日”一再重现,谁也没有错,是洪流推着我们不回头。

在娱乐至上的今日影坛,这样一部略显粗糙的《别岁》相当珍贵,影片从周树达的黑白色调,到陈乐的彩色色调,又收尾在周树达的黑白色调之中,像是一个无法跳出的轮回,影片里的每一个人都显得有点儿沉默寡言,像是窦唯歌里唱的我们这一代人:“爸爸,妈妈,你们可曾原谅他,原谅他总是不爱多说话,也不说有什么想法。”

《别岁》,岁月啊你别催,该来的我不推,岁月啊,你别催,走远的我不追。

 短评

有些事,说是天下无敌,做起来就无可奈何,以前不觉得豆瓣有多难伺候,自己尝试了才知道,唾沫星子如刀子,但无论如何得接着,看得懂的人自然看懂了,看不懂就是想骂的人不管骂的对不对咱也就当人垃圾桶了,得有奉献精神。不管怎么样,上影节的评委和老师能把这小片拉进来放映,就证明了比你们看的某些片要更有价值,不做更多辩解,确实更有空间,感谢你们的谩骂,希望更加努力。

10分钟前
  • 张琪东
  • 还行

剪辑混乱,以为是批判现实结果最后的镜头成了知情回忆。

12分钟前
  • 张无情
  • 较差

演员都演的很好,故事也很完整,比较需要注意是双时间线叙事。越早明白这个越有助于剧情理解。 上海电影节看的,没想到映后听导演说这么灵气会演的小男孩演员竟然联系不上了,现在正在通过湖北媒体寻找他。ps,导演说了结局是为了过审,和暴裂无声一样,无声的反而是最有力的,结局也是更残忍更震撼的那一个而不是出字幕卡给总局看的那一个。

13分钟前
  • 十乘九里
  • 力荐

立意是好的,就是一些想当然的设置毁了这个题材。导演的世界过于黑白分明了。

16分钟前
  • 王绛绿
  • 还行

知青上山下乡是为了应对苏联核武器的威胁 把知青调配到新疆 云南 黑龙江 内蒙等偏远边境地区 一来避开政治经济中心这些重点打击位置 保证人口 二来万一开战 知青可以直接打到对面去 不可以太狭隘的眼光去看待这个决策 何况电影取材也太特殊了 看到了制片果然有美国人 很不喜欢这种目的性很明确的工具性伤痕文学

21分钟前
  • Adore Light
  • 较差

人生不易,忍一忍,一辈子就过去了

24分钟前
  • 哔哟哔
  • 还行

每个人都在积极向上爬 憧憬或享受伪中产的沾沾自喜 并乐此不疲的回过头来践踏那些被他们认为顽劣低陋的躯壳 人们不再愿意看见在自己看不见的角落里 在那些司空见惯的阴暗逼仄的狭窄的生存空间里 那些身不由己的灵魂 如何在尊严和生存中周旋徘徊 身为一个中国人 身为一个不被代表的中国人 如何好好的活着

26分钟前
  • Persistencia
  • 力荐

怎么说呢,陈乐大胡子让人无语无奈,他的经历和认知,已经和社会脱节太多了。但是扯上知青,就没啥意思了,至少没演出什么必要的联系。

29分钟前
  • 胖狄
  • 较差

时间有点短,讲的并不是很清楚。背景源自知青下乡返城,造成影响三代人的故事。导演又说结局为了过审不是本意。作品还是不错的!

34分钟前
  • 18岁的猪肉
  • 力荐

电影做得不易 但最可怕的就是认认真真复习备考但最后还是只得30分

39分钟前
  • 克里斯托空
  • 较差

故事可以,编排上有点问题,黑白处理大可不必,演员精心雕琢一番或许此片还能看。就算导演交学费吧 2.8

43分钟前
  • 大猫
  • 还行

不错的题材完成被毁了,变成了导演的意淫。

45分钟前
  • ivanjob2008
  • 较差

耐心看完,会发现这既非烂片,也非好片。不过,估计大多数人是无法看完直接给二星甚至一星的。1.关注底层百姓的真实生活形态,有种人文关怀,编导都是很认真的,这态度值得肯定。2.两条线索交织,一是陈乐和小康的父子情,二是陈乐父亲的赎罪之行。用彩色和黑白进行区分,手法显得很做作,比较刻板,不自然,导演功力还有待提高。3.陈乐与小康、朋友、老板及三陪女之间的故事交代比较充分;但陈乐父亲过往的经历特别是与前妻的故事就太弱,前因后果交代不清,知青背景于是也与电影基本无关了,赎罪的戏份缺少感染力。4.此片可引起对心理健康的关注。5.河南捞翔躺枪了!编导是故意的吧!综合评价三星。

47分钟前
  • 马背上的水手
  • 还行

毫无用处的知情背景和色彩对比…(个人不太喜欢为了黑白而黑白的电影)故事零散,剪辑较乱,剧情比较套路,很多铺垫有点太明显。故事完整性算…算有吧。但很多人物塑造和细节处理真的差了不止一点(为啥修车店老板硬塞钱,看他可怜么?为啥他朋友那么好老是给他钱,看他可怜么?为啥没钱做鸡的小茹也要给他5000块钱,看他可怜么?…)—啊!是为了最后要描述他高尚的品德啊!哈哈有点为了结局设计剧情,为了拍而拍==ps 最后小笔记本上的字也太小孩了点吧!人家只是结巴不是脑瘫啊喂(捂脸(想给三星鼓励一下第一部作品的导演,不过看了评论区导演本人稍有些自负的评论,以及一些可能与导演认识的朋友刷的夸赞溢出来的评论)真的有点没好感…(这也太禁不住批评了吧🤦)不过一部电影的制作着实不容易,辛苦!

49分钟前
  • 🟩🟦🟪⬛️⬜️
  • 较差

我想导演要表达的东西确实很多,但没有发挥好。题材很现实,底层小人物的死板性格,加上接触面的局限性,让剧情很丧。人物之间关系太过简略了。

53分钟前
  • Σ(っ °Д °;)っ
  • 较差

挺用心做的本子,和很诚心的故事,没讲好

55分钟前
  • 帧爱映像
  • 较差

从电影角度算不上一部好电影,但我很喜欢

56分钟前
  • 结构卍重组
  • 力荐

小姐不是这样子的,修理厂老板也不是这样子的,那个知青爷爷也不是这样子的,自闭症儿童更不可能就是这样子的……结构也有问题,不如老老实实地拍下“陈乐”,以献给知青的文字为结束,把这片子搞得太不三不了

60分钟前
  • jimmy
  • 较差

感谢小伙伴邀请有幸昨晚看了首映礼,张琪东是2015年完成的本片,导演本人期间为了筹集资金也经历了各种事,好在有各方帮助下最终得以完成本片。片子有一部分用黑白色调拍摄完成,具有非常强烈的象征意义,当然也在呈现具备一定的割裂感,普通观众能否接受需要市场检验。本质上讲了一个并不温暖的故事,可能是因为文革原因,部分想表达的很隐晦,剪辑上有所保留。全体演技在线,没想到龚格尔先生演戏也这么厉害,不仅是制片人里写剧本最好的,可能也是演戏最好的...有情怀和初心拍文艺片的导演值得大家尊重和支持,希望张导可以在“45”岁之前去试试戛纳,也希望本片在商业上可以运作成功,加油!

1小时前
  • 神灵扇子
  • 力荐

黑白和彩色双线叙事,想借边缘人家庭和自闭症来引起社会关怀重视,片尾的致敬看出导演的本心。故事和完成度一般,槽点确实太多,配角龙套演员能不能走点心,走正步卡点转身背台词,房东大姐,卤煮老板娘和医院女医生这分明就是一个人演的嘛,九号秘事么?记忆碎片么?

1小时前
  • We.Dong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