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绳上的魂

DVD

主演:金巴,曲尼次仁,夏诺·扎西敦珠,索郎尼马,益西旦增,更登彭措,益呷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藏语年份:2016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1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2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3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4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5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6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13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14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15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16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17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18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19皮绳上的魂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路

《皮绳上的魂》是一个关于救赎的故事。所有的角色一路上都有自己的负累,如同沉重的人生一样无法摆脱。郭达明的摄影时常以一种神灵般的视角俯瞰自然与苍生,时时给我们天注定的宿命感。

原罪不可消除,人们一步一步向前行走,都在消解着命运长河里顽固的罪孽,关于生命关于爱。

在神秘的西藏,有广袤的天地,有隐秘的河川,人类的存在显得渺小,空旷自然之间,一切的努力都像徒劳使然。

男主角塔贝是个死而复生的猎人,从开场便有天降使命,护送天珠抵达莲花生的掌纹地,洗清他一生的罪恶。

三个故事的奇妙串联,无关时间空间

地点选择西藏之地,其中没有任何道具能让人清晰分辨这故事到底发生在什么时代,由此故事在最后,观众循着导演的巧妙设定,发现三个故事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连结起来,已经实现了数个时空的行走。到结尾的时候,自带一种无声震撼的力量,又有可有无数种解读的方式。

其中人物和人物之间的关系设定与以往的商业片不同,简单的寥寥数语就可讲清,但故事的线程又设计的复杂庞大,自带着悬疑的气质,用轻微的紧张感推着观众一步步往前走,尝试影片的每一条路,最终从迷宫中走出。开头结尾精彩的对应,让叙事不再单薄,以首部国产魔幻现实主义影片定义,反而更激活内心的沉思。

第一个故事,背着箩筐的小男孩,看到一个山崖滚落的女孩,她手里拿着天珠,请求带她去到莲花生大士的掌纹地。那男孩惊恐的看着她,没有施救。当他犹豫返回,那女孩仿佛从没有来过。

第二个故事,猎人塔贝从杀死的鹿的口中得到天珠,随后被雷劈重,活佛召唤回他的灵魂,让他带着天珠到莲花生的掌纹地,寻找唯一通往人间的净土。

第三个故事,一对兄弟要寻找世仇塔贝,将其杀死。塔贝是他们的杀父仇人,可弟弟杀死的塔贝,并非是他们在找的那个人,于是二人出发,寻找真正的仇人。

在路上,得到又失去

故事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讲述塔贝的救赎之路。他听从着活佛的指示,“当你翻过喀隆雪山,站在莲花生大师的掌纹中间,不要追求,不要寻找。在祈祷中领悟,在领悟中获得幻像。在纵横交错的掌纹里,只有一条是通往人间净土的生存之路。”

他在路上认识美丽的姑娘琼,原本只是在她身上发泄欲望,但琼真诚热烈的爱,终于一路上融化了他的心,也在此中得到了爱情。一个亡命之徒,在得到爱的过程里,那个坚如磐石的心,渐渐也变得柔软起来。

一个哑巴小男孩普,这个人物富有一种小精灵般的功能,最初在他和琼争吵时出现,随后在塔贝陷入绝境时,又将他引领到正确的地方。普用一把破旧的六弦琴与人交流,眼神简单清澈,如同上苍派来给他指示的使者。

在路上的塔贝也并非安全,有三路人出于自己的目的,一路追逐着他。他曾想甩掉琼,把她的锅扔下,又被普捡回来。与他丢失天珠,迷茫无措时,又是普把天珠悄悄收藏的剧情所对应。

他遗失的一切,都在以另外一种形式回归,比如初心、忍耐与爱。

追逐在路上的人,求而不得

影片中的几个场景,观众都会看到一个叫格丹的男人,一直在找寻塔贝,却总是迟到一步,他看见的那些奇怪的人,在其他人的眼里又是看不到的。当最后他作家的身份揭秘时,又恍然明白,原来他一直在追逐的是自己笔下的那些人,他沿着主人公的道路,期待着与他相遇。

导演张杨曾在观众提问时说,“影片中的作家,为了寻找自身作品里的故事和人物去了良多地方,一路上碰着许多人,并最终和自身的使命相遇。实际上,作家代表的是我,我最终的方针,是寻找自身真实的生命和片子的关系。”

塔贝在路上拯救自己,双胞胎兄弟为报世仇,琼为了追随爱情,格丹为了找到内心的安宁。每个人都有一条自己必须走的路。他们都在为了得到,不得不失去着什么,如同你我的命运,都曾为了所得,不得不换来的所失。

可生命并没有太复杂的理由,就像影片中所说,“目标在远方,距离在脚下,道路在身上“。

无论怎样,拯救自己,唯有前行。

 2 ) 一个非专业人士的个人己见

我大概的看了一下上面已有的影评,大多是觉得不如《冈仁波齐》。我没有来得及看《冈》,所以也许可能会有点片面,但或许又可能会有点纯粹呢?谁知道呢。

------------------

我是通过西安一个影城免费观影体验看的这部电影。观影过后有一个映后交流,当时有一个女孩子说,她认为这部电影可能和《冈仁波齐》有着些许的联系,说,前者的结尾和后者的开头有相似之处。

《皮绳上的魂》这个电影的结尾是作家格丹拿着女主琼系的皮绳上的结,然后走向了掌纹地深处。格丹数着皮绳上的结,一直从一数到一百零八。

我没有看过《冈仁波齐》,但是我个人认为可能这个片段或许和两个电影的联系不大。我是这样认为的:一是,一串完整的佛珠刚好就是一百零八个;第二,电影中讲到当时莲花生大师和另外一个人(…名字没记住…)大战了一百零八天后有了结果。琼在皮绳上系的结是用来记天数的,记他们一共走了多少天。所以我更认为这个数字和电影本身更有关,男主塔贝他们一行人一路的坚持、斗争、报仇、救赎,最终就如莲花生大师的斗争一样,化作了佛家传说中的一次解脱、一次轮回,成为了被世人抚摸的一串佛珠。

—————结构完整,情节饱满—————

当时映后交流的主持人说,这部电影的结构内容很复杂。的确,我个人觉得结构复杂但又很完整,情节也比较饱满。

神秘作家格丹起初说塔贝是逃离了他的一个灵魂,所以最初我以为他是死神(后来发现他也许还真是)。他一路追赶,却总差一步,明明他们遇到相同的人,可经历过的人总是丢掉了塔贝的记忆。这让格丹很愤怒,因为一路没有事实的佐证,让格丹猜不出,经历完这些事情的塔贝究竟有着怎样的结局。

人的目标在眼前的时候,比较容易陷入困境,格丹最初以为他眼下要做的是找到塔贝,然而他的狗带着他去了另外一条路,一条脱离塔贝的,格丹认为的错路。在这里他遇到了扎妥活佛,他点醒了格丹真正的目标。活佛说你创作小说的一切初衷都与天珠有关。(…原话好像不是这个,意思是…)

然后一切回到了最初,原来格丹小时候路过一个将死之人(可能已经死了当时)。这个人将天珠递给他,嘱咐他“把我带到掌纹地”,年小的格丹当然吓坏,跑到远处躲了起来,接着他看到一只鹿将这只天珠吞下。

一切有了轮回与接替——猎人塔贝照例杀了他的猎物——鹿,然后遇到天珠,接受使命。

然而塔贝这一遭的这一切原来是作者格丹的创作。创作了一个他所目击到的天珠之后的历险记。我当时想,既然是天珠历险记,为啥主题一定是救赎,为啥不能像西游记一样表扬人性的坚毅勇敢之类的。然后我朋友说,可能他长大后一直后悔没有救了当初的那个人,没有接过手中的天珠。然后他想给自己一次重新救赎重新接替使命的机会。我个人认为是很有可能的。因为最后,格丹如愿地找到了塔贝,接过了将死的塔贝手中的天珠,继续踏上了使命的接替。

所以整个故事可能是在讲一个轮回,自己给自己一个救赎的机会。

嗷…所以怪不得总说“一念之间”,格丹就是一眼天珠,一念之间就定下了这样的一生之路。

——————郭日的自杀

当然这里面也有人企图结束轮回,从里面跳脱出来。

电影的另外一条线索是一对追凶者。父辈的血债在塔贝的家乡里是必须由子辈来解决的。俩兄弟中的哥哥占堆是最先明白轮回的人,他知道这样下去永远不能好好的回家。弟弟郭日则不然,他一直记得自己的誓言——我向母亲发过誓,不报完仇永不回家。弟弟的执念让他走到了错误的路,找到了错误的塔贝。他错杀了他们也继续错着走,他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找到真正的塔贝。

后来找到了塔贝的哥哥等到了弟弟的出现。弟弟执意刺伤了塔贝,并最终在哥哥的背上自杀。

我认为弟弟其实后来是明白哥哥一直以来的劝说的,他的自杀,应该可能也是想终结这场复仇的轮回,因为这样才可以好好的回家。那么弟弟的坚持到底为了什么?是报仇雪恨吗?我认为或许可能是为了对一直以来支撑自己坚强、生存的目标,有个交代。是的,中国人,总是喜欢求一个果。所以说人最重要的还是要和自己达成和解。记得前段时间刚好看了一段话,大意是说:人可以摆脱所有人,但永远无法摆脱自己,因此如何学会和自己相处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反过来再想,如果没有哥哥一味地劝导,始终活在糊涂状态下、终于兑现了自己承诺、大仇得报的郭日或许能安全地先回到家。至于之后塔贝的儿子是否会报仇,又是另一说了,先不表。

生活中很多人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一些人的时候,总觉得他们是傻的,在做不对的事。很多人觉得就是骂也要选择去骂醒他们(电影里哥哥选择用砍伤郭日的腿来进行最客观最有效地阻止)。那么骂醒他们之后的结果是否真的是对他自身好呢?被颠覆了价值观的他们,还能坚持自己的生活吗?多年来的目标被他人认定是没有意义的是错误的那一刻,你是否开始怀疑自己的生存又是否有意义呢?抛开电影内坚持报仇这件事,生活中很多人其实都是用目标来支撑自己的。

——————消失的普

在作者格丹找寻到塔贝之前,塔贝身边有一个NPC小精灵——普。(这个名字在电影里是琼起的,在网上查了一下,没有查到藏语里的含义。普的本义是“日无光”,后来也用作“普遍,全面”。感觉都解释不通。女主说是随便起的……可能是真的。)格丹找到塔贝以后,普就消失了。

我觉得有两种可能,普是天珠。首先这是一次天珠的历险记,也是一次轮回。所以天珠知道会发生什么,知道自己的归宿。所以他可以指路,是预言家。其次,当塔贝决定放弃琼和普,独自上路的时候,天珠就不见了。最后发现在普身上。

第二种是…他可能是作者格丹自行丢失的笔。格丹丢笔之前,离塔贝很近,笔丢失以后,他就慢慢的远离了塔贝。塔贝开始了自己的历程,所以格丹说,塔贝是从他手下跑掉的灵魂。格丹不再知道塔贝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他无法再规划塔贝的路途,他开始急躁而且不安。找到塔贝以后,他知道了现在塔贝发生的事,知道了塔贝自己选择的结局,此时,格丹他已不再需要笔了。

——————格丹的癫狂幻境

映后交流的主持人说,很多不被允许的情节完整且安全的顺利出现,是由于塔贝的历程被规划成为作者格丹笔下的一个人物。

是的,故事背景是一个快意恩仇有着江湖道义的法外之境。

格丹笔下塔贝遇到的人,格丹也一一遇见,但他们是真的记忆消失吗。是因为塔贝与他们的相遇这些都是格丹的虚构,但格丹最终的追寻结果又是真实的。虚实相生使得最后结局就像是整个故事陷入的其实是格丹的疯狂幻想中,他走进了自己的故事里。

这里让我想到了生命体的层次。

塔贝自己命运的探索,对他自己来说,他有自己生命的决定权。但离开塔贝这层生命,格丹对塔贝的结局有着决定权。活佛又对格丹说…冥冥之中是否又有另外一个“我”在决定着你呢…?

最后塔贝的结局成为了格丹的决定,塔贝的结局也影响了格丹对自己的决定。那格丹的接替又改变了哪个“我”的未来道路呢?

想起之前在知乎上看到的一个提问。

侵权联系我,不好意思,有点着急没来得及联系,感谢感谢

后来我又看到这个片段的时候我也会想,是否这个世界都是我臆想出来的?是我自己的意识构建的这样一个世界吗?是否我之外的还有另外一个体构建出另外的世界?或许每一个我所接收到的外界的人的死亡的讯息,都是我潜意识做出来的选择?是否真的是我杀了另一个“我”呢?

果然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但是它真的会出现在当我们自己与自己对话的时候。当然也会出现在这个电影中的“我”的身上。

——————背景的写实

听说《冈》这个电影导演有刻意的忽略风景。说这一部就有勾划。

我觉得景色重点还是在于比较写实,比较摆脱常有的人们所设想的。

高原上气候的瞬息万变,还有其实高原上真的很干很干…

高原上什么都那么相似,可能是因为参照物太像,远处看着仿佛很近,但走过去又觉得比想象中远了太多太多。所以怪不得活佛说距离在脚下。

——————一些额外的巧合设计

格丹在路上遇到了一个小女孩,她说她脑子里有东西,活不久了,她来生会做一种动物,问格丹猜不猜的出。格丹说是鹿——原因是小时候格丹看到一只鹿吞掉了天珠,所以映照着小女孩是鹿,她脑子的东西里是天珠。那么小女孩究竟就是那只鹿还是下一只鹿呢?是不是另外一个轮回的开始呢?

下面这个是映后交流会的嘉宾说到的,这个电影融合了多种类型。西部的(我认为是兄弟追凶)公路的(格丹)救赎(塔贝主线)。

—————当然还有一些不明白的

比如为什么琼在遇到塔贝的当晚,和他发生关系前,出门抱着狗…哭?

(难道是她预见了自己的未来,感受到了自己的使命路途,临别前的道别哭泣……哇…总不能每个人都那么神化吧…总不能搞得谁都知道未来路,就塔贝不知道吧…)

还有琼的死心塌地生死相随?有点太突然了我感觉…比如…塔贝吸引她的地方,阐述的不太到位…塑造的不是很明显

——————

很多情节最后和朋友讨论的时候还会起鸡皮疙瘩…想想还是很过瘾的。我自己个人觉得是一个很酷的电影很棒的电影(毕竟没看《冈》,所以或许真的没有感到对比?)但是我没有打五星的原因就是因为……谁让我不够专业呢…大家既然都这么说…我一个玩票的…还是先随波逐流吧

——————

嗷嗷嗷最后…我不太会起标题…从小就是(尴尬)。

 3 ) 魔幻现实主义的当下,电影没有照进现实

皮绳上的魂讲述了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千万不要怀疑自己的智力,看懂这部电影不需要什么强大的理解力。电影不是按照时间顺序叙事,看明白它需要有耐心看到最后,仅此而已。顺便提一下,我个人比较反感烧脑这个词,无论用在哪部电影身上。

我评价皮绳上的魂,三个字:不及格。

我不是要说皮绳上的魂是一部烂片,它不是。它的制作、取景是用心和精致的。可是作为一部作者电影,作为一部张扬导演的电影,作为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电影,它是不及格的。只是这不及格的比较对象,并非国产烂片。

电影皮绳上的魂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孩遇到一个跌下山崖的女孩,他没有帮助女孩完成愿望,把天珠送回掌纹地。或许他也没有救助这个女孩。于是,这件事成为男孩的心结。男孩长大之后成了作家,他写下了一部小说。小说中男主角需要把天珠送回掌纹地。男主角遇到了爱他的女孩琼,和一个先知一样的孩子。途中遇到了一些劫难,男主角的仇家来寻仇,觊觎天珠的黑帮来夺宝。BLABLA。作家写到这里感觉写不下去了。他的创作枯竭了。于是他去到了掌纹地,见到了他的男主角和女主角……

在主创见面会上,导演和出品人都声称这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我不是文学研究者,没法给魔幻现实主义做出明确的定义,因此也就无法证明或者否定皮绳上的魂是或者不是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但是就我的阅读而言,魔幻现实主义不是这样的。

无论情节有多么不可思议,无论故事有多么不可能,但这就是现实。这些不可能事件中的人物,这些状态,这些意识流,都是现实的。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感,并非源于虚构,而是源于真实。皮绳上的魂有很多虚构的不可能事件,复仇的设定,死而复活的人,可是电影里并没有荒诞感,没有真实存在的荒诞感。

我们生活的当下,是一个标准的魔幻现实主义的世界。光怪陆离,反智民粹,堂而皇之地无知无耻,肆无忌惮地践踏高贵,……无数本来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就这样真真切切地出现了,存在了。而一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怎么可以假装这一切都没有发生,怎么可以逃避现实?那不是魔幻现实主义,那是魔幻犬儒主义,魔幻虚无主义。逃避了对现实的描述,逃避了对当下的剖析,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感荡然无存。

我并不是要求一部电影一定要去影射什么或者指向什么,我只是看到真实的人,真实的社会。这真实可以是投影,可以是扭曲,可以是符号,什么都可以。

我看了原著小说,非常清楚地表达了现代文明和藏人心目中梦想生活的冲突,全球一体化和独守空灵的冲突,我不知道为什么电影会做如此大的改编,以至于除了讲述的形式,和几个角色的名字,并没有什么继承。

电影里通过台词,介绍作家的创作动机是天珠。实际上,原著小说里根本没有天珠,也没有托付天珠事件。在见面会上,我一开始非常想问导演,你的创作动机是什么?可后来听了主创的很多介绍,我已经不想问了。

没有什么明确的创作动机。张扬喜欢的是一种感觉,西藏那种离天更近更为透明的感觉。原著企图讨论的现实与历史的关系,人类与一个民族的关系,这些张扬已经不想讨论了。而我想看到的荒诞感,那些曾经出现在洗澡、爱情麻辣烫里的荒诞感,张扬也不想表达了。他只想通过一个一个的长头,一步一步地走到冈仁波齐。而皮绳上的魂,甚至没有冈仁波齐这样的一个目标,角色茫然地行动,观众茫然地观看。

这当然没有错,只是我不喜欢。

 4 ) 国产电影敢这么拍,绝对有戏

艺术片的春天就这么来了。

春天未至,雷声不断——

《皮绳上的魂》

同一个导演(张扬),同一个时期,同一个地区拍摄(西藏)。

简直就是《冈仁波齐》的姐妹篇嘛。

是这样吗?

《冈仁波齐》以纪录片的笔触,刻画朝圣者的日常点滴,保持冷静的距离,几乎见不到个人表达。

《皮绳上的魂》恰恰相反,杂糅类型片的元素,在虚实之间多维叙事,复杂的戏剧化冲突中,张扬个人的生命体验强烈代入。

前者的精髓在于纯粹,后者的好看在于神秘。

这种神秘,透过三大叙事元素,一点一点,草蛇灰线。

有人说,张扬能不能封神,就看这一部。

神在哪里?

公路片的彷徨,西部片的粗犷,魔幻现实主义的荒诞,在此形神具备。

对应剧情的三条叙事线来看,别有一番滋味。

第一条线:救赎。

男主角塔贝猎杀了一头野鹿,并从其口中得到一块天珠。

刚刚到手,天空阴云密布,电闪雷鸣,猛地落下一道闪电,正好击中塔贝。

开头就挂男主角,全剧终的节奏?

没这么简单。

活佛作法,他起死回生,并给他一个将功赎罪的机会:护送圣物天珠到莲花生大师掌纹地。

于是,起死回生的猎人,踏上了一条朝圣之路。

每个上路的人都有一个理由,每个理由都可以用两个字概括:救赎。

救赎,几乎也是所有公路片的角色动机。

路上的景致,邂逅的同伴,都会成为彼此的羁绊,难分难舍。

塔贝脚下的西藏大地,有着壮美的异域风情。

皑皑雪原,莽莽沙漠,策马奔腾的草原,林海起伏的森林,碧波荡漾的圣湖,人迹罕至的废土,一幕幕大远景的构图下,是这方净土的波澜壮阔。

怎一个美字了得?

这样的风景,冥冥之中洗涤人的心灵。也让摄影师郭达明获得了上影节最佳摄影奖。

历时2个月,西藏8个地方,辗转2000多公里,平均海拔超过4500米,方能换来荧幕前的自然风光。

对于剧组而言,拍摄的过程何尝不是一次天涯朝圣?

只不过这次朝圣的对象不是神山冈仁波齐,而是由死向生的内心叩问。

上影节评委会对本片赞不绝口,说:

用魔法般的影像记录了西藏生活的点点滴滴,为我们呈现出生命的真谛。

问题是,生命的真谛是什么?

换句话说,塔贝遇见了哪些人?

塔贝一直都在路上,寻寻觅觅。

邂逅了美丽的藏族姑娘,慢慢陷入了儿女情长,收留了通灵的小男孩,慢慢找到路在何方。

再到遇见仇人,拔刀决斗,却没了当年的杀伐果断。

路在脚下,道阻且长,由渐悟到顿悟,需要生命善始善终的体悟。

这个细节,片中就有点拨。

路过湖边的村落,村民邀请塔贝陪老人看一场戏。

靠墙而坐的老人家,正当弥留之际,与塔贝靠在一起,面无表情。

手的特写,在这里极具人情味。

老人握住塔贝的手,他怕,是对死亡的一丝恐惧。

塔贝主动握住老人的手,他也怕,是对老人的一丝慰藉。

老人安详的离去,同一时间,有新生儿呱呱坠地,逝去与降生,串联起人类生命的起点和终点,在此完成一次平静的生命接力。

面对湖边的浩渺烟波,远山的缥缈雄浑,天空的云卷云舒,塔贝嚎啕大哭。

可能,这也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

他终于顿悟:天地之间,生命微不足道,却值得敬畏。

第二条线:复仇。

郭日和占堆是一对亲兄弟,和男主角塔贝是世仇,双方不共戴天。

如此元素搭上西藏的荒野大戈壁,西部片的气质就出来了。

边城的刀声,阴魂不散的骨笛声,步步紧逼的马蹄声,声声入耳。

小酒馆一幕,最有格调。

塔贝刀在手,不动如山;仇家迎面相坐,不动如山;觊觎圣物的猎人,装模作样,亦是待机而动。

这段戏的台词极少,男人的刀,老板娘的笑,于动静之中张弛有度。

跟古龙笔下的客栈风波有的一拼。

古龙曾在《边城浪子》中写道:

地狱本就在人们的心中,你的心里若没有爱只有仇恨,那么你的人已在地狱。

为了复仇,郭日牺牲了自己的爱情,成了飘来荡去的天涯浪子,黄沙里茫茫来去,所谓活着,也就靠着一份仇恨,苦苦支撑。

这般人生,不就是地狱吗?

如果塔贝的救赎是一场内在的叙事,那么兄弟二人的复仇就是一场外在的延伸。

可是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

这就引出第三条线:疯魔。

不疯魔不成活,片中的作家格丹陷入小说写作的瓶颈,他一路寻觅,穿越西藏的天地之间,妄图找到小说中的主角,见上一面,聊上几句,化解困境。

说巧不巧,他笔下的主角也叫塔贝。

现实中的作家,追踪虚构中的角色,这是要打破次元壁的节奏啊。

本片魔幻现实主义的落脚点,就在这位作家。

塔贝曾买刀的小店铺,塔贝曾借住的小酒馆,他都去过,问起塔贝的行踪,对方一无所知。

他们的记忆呢,怎么能够凭空消失?

因为此时的作家,还没有真正进入塔贝的时空。

说白了,他们不在一个世界。

直到洞中受到活佛的点化,才算实现了身心的一场穿越。

这个角色,其实正是导演张扬个人心路的一种投射。

接受采访时,他说:

《皮绳上的魂》里的作家,为了寻找自己作品里的故事和人物去了很多地方,遇到了很多人,并最终和自己的使命相遇。

实际上,作家代表的就是我,我最终的目的,是寻找自己的生命和电影的关系。

强烈的作者意识,热切的自我表达,是张扬的自我觉醒。

这些年,历经《爱情麻辣烫》《洗澡》《飞跃老人院》的起起伏伏。

张扬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

就像片中的作家,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他最终寻到了塔贝,并从奄奄一息的塔贝身上接过天珠,也从藏族姑娘琼的手上接过结绳计日的皮绳。

迈向那象征终极的莲花生大师掌纹地时,耳畔响过活佛的箴言。

在祈祷中领悟,在领悟中获得幻象,在纵横交错的掌纹地里,只有一条路是通往人间净土的存在之路。

什么叫皮绳上的魂?

一天一系是为结,此结映照着彼劫,108个结,正是108天的天涯苦旅。

拿着皮绳的作家,一路念叨,直到108方才顿悟:居然和佛珠的108个刚好重合。

皮绳虽很小,但佛的精魂却无限大。

什么是佛?

为善去恶是佛,放下屠刀是佛,渡人渡己也是佛。

复仇的执念,救赎的痛苦,都在立地成佛的顿悟中,烟消云散。

宗教好神秘,也恰恰因为神秘,才会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放在西藏的天空下,就有了自洽的余地。

对此,摄影指导郭达明的理解很到位:

《皮绳》是关于神秘的故事,之所以选择在西藏,因为它具有独特的魔幻环境,让你觉得时空既停滞又永恒,时空仿佛是停止在几十年前,甚至上万年以前,你不知道自己走到了生命中的哪一个段落。

但宗教只是张扬的壳,不违初心,回归真我,才是张扬的核。

片头有三场戏,一闪而过,悬念重重。

第一场,朝圣的小女孩摔落悬崖,临死之际想把天珠交给小男孩,但对方逃开了。

第二场,野鹿叼走女孩手中的天珠,一路兜兜转转,来到森林中饮水。

第三场,猎人塔贝潜伏已久,猛地从树上跳下,制住野鹿后一刀致命。

三场本无关联的戏份,在最后一幕恍然大悟——

作家,就是那个小男孩。

天珠的使命,还是要他自己完成,看似终点,其实回归了影片的起点。

《皮绳上的魂》就是一个圆,放映了129分钟,还是要首尾相连。

对于当下的国产艺术片而言,这种叙事结构真的很新鲜。

既然塔贝是作家笔下的人物,那么他真的存在吗?

如果不存在,他们为何能够相遇?

代替塔贝护送天珠,是否意味着作家跨越了次元壁?

虚实之间,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脑洞飞越天际?

这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

影片改编自藏族作家的扎西达娃两部小说,一部叫《西藏,系在皮绳的魂》,一部叫《去拉萨的路上》。

扎西达娃深受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的影响,他的笔触,有种击破地心的穿透力。

关于西藏,他曾写道:

在你眼前呈现出的那些画面和人生的场景,蕴藏着意味深长的永恒和神秘,大街上一只孤独的放生羊的眼色,荒原上一缕幽灵般飘舞的旋风,老城区古宅里漆黑过道散发出的永远陈腐的气息。

一只悲怆高亢的民歌,黄昏里拉萨巴廓街头转经的人流,在这些零星残缺的生活片段里隐藏着绵延无尽的情绪、神秘莫测的意向和绝望的力量。

这种力量,恰恰给了张扬大胆尝试的底气。

国产艺术片敢这么拍,绝对有好戏。

但现实远没有那么乐观,拍片只有1%,可惜啦。

拍一部叫好的文艺片很难,拍一部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片,难上加难!

既然张扬拍的是生命,不妨借用余华一句话——

活着也许可以不为什么,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

拍电影,不也是这样吗?

 5 ) 如是我见,帮你解读“救赎之路”

首先声明,本人没有看过原著,甚至豆瓣上的其他长评也都没有看过,下面的内容是我在电影院中观影一次后的自我理解,如果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敬请谅解。
  这部电影可以看成是两个故事和一个真正的故事。两个故事一个是主要故事,讲的是塔贝死而复生带着天珠前往掌纹地;另一个为次要故事,占堆、郭日两兄弟为父报仇的故事;有意思的是这两个故事的开始,并不是在同一个时间点,所以让观影者产生了一点错觉。但这两个故事都只是表面的故事,真正故事的主人公叫格丹,他是一位作家,塔贝、琼、普、占堆、郭日、劫匪甚至是活佛都是他笔下的人物,他在沿着他笔下人物的路线去到了掌纹地,这是真实的。下面我们一个个人物的分析开来,掰碎了解读一番。
  电影最开始一幕,小女孩坠崖,伤重不治,弥留之际,让小男孩接过天珠送到掌纹地,小男孩跑了。电影到最后又补充了一个画面小男孩躲在树后,看到一只鹿吃下了小女孩手中的天珠,与塔贝杀鹿,从鹿口中获得天珠作为对应。但是这是真实的故事吗?我在这里打个问号,因为我们都知道那个小男孩其实就是格丹,塔贝是他笔下的人物,是虚构的。那 天珠是不是真实的呢,如果是真实的,那这个故事可以解读成,小时候的格丹在山崖下遇到弥留的小女孩,小女孩让他把天珠送到弥留地,他拿过了天珠跑了,当他跑到树后,抬眼一看,一只小鹿出现在了眼前。所以在格丹眼中得了脑瘤,即将死去小女孩会转生成鹿再自然不过。大家如果再仔细回想一个细节,塔贝在杀掉鹿以后做了什么?用水洗净它的身体,用手抚顺它的毛发,特别的温柔,甚至有些虔诚,而这一次的狩猎却是罪孽深重。格丹为什么要这么写,当你把死去的鹿替换成死去的小女孩,我觉得就通了。
  普的身份,普在电影里是最没有身份的人,塔贝说他是先知,指路者,那他到底是谁呢?其实普就是格丹在他故事中的化身。普的第一次出现,拿走了格丹的笔,电影没有反应格丹失去笔后有什么不方便,而普却用这支笔做了两件大事,一是用来为塔贝画出了背上的道路,二是用笔为塔贝画出了结局。塔贝是虚构的人物,一个虚构人物的道路和结局都是由作者的笔来决定的。
  一条道路的三种走法,明面来说的一条道路,就是塔贝用脚走完的道路,但是其中的意义在于电影描述的世界,杀人人杀,父债子还,不停的复仇和杀戮带来新的复仇和杀戮。来看看这条路上的三种走法:
  塔贝的走法。琼对塔贝说过这么一句“你是个胆小鬼。”不错这就是塔贝的人物特性和人生态度。塔贝的父亲是个麻烦制造者,从小塔贝没有见过父亲一面,却要背负父亲带给自己的血债,他逃了出来;后来有人诬陷他偷了虫草,公安要抓他,他逃了出来;在草原上拿了别人的羊,看到有人后,没有解释,没有说明,还是逃;一直走小路不敢走大路,对所有人带有警惕心,客栈遇险,占堆救了他,他二话不说,还是逃;塔贝是个极其胆小,脆弱的人,他一直渴望被了解,渴望被爱,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在湖边遇到老人去世,听到那首歌的时候大彻大悟的原因。“让我了解别人而不求被了解,让我爱别人而不求被别人爱。”当得知琼怀上了自己的孩子,他还是逃了,他把琼留在了客栈,只身逃亡。而在心灵升华再次遇到琼,他没有逃避,面对兄弟的复仇,也没有逃避,他希望用这种不逃避,换来他的孩子从这种杀人人杀的世界中逃脱开来。当普在他身上画下一个圈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即将迎来的命运,那个圈的位置有含义吗?我不清楚导演的意思,但我感觉画在肾脏的位置是有意义的,中医说的恐伤肾,长期生活在恐惧中的塔贝,最后被一刀破肾,反而有了在最后一刻领悟责任和无畏的感觉。
  郭日的走法。郭日从年轻时候就不停寻找塔贝,他是塔贝宿命的敌人,但是年轻冲动的他错杀了很多与塔贝同名,却又不是仇人的塔贝,也给家人带了更多的血债。他最长说的一句话“我是向妈妈许下承诺,不杀掉塔贝,就不回家的。”可是这是理由吗?可能第一次是的,但是后面他在错杀后带来的自责,以及仇恨面前已经彻底迷失了,这句话变成了一个借口,不停的寻找,不停的杀戮,即使瘸了一条腿,他已经“入魔”了。他的人生已经和塔贝绑在了一起,当他不择手段的杀死了塔贝,他的人生也就结束了。他的罪孽远远比塔贝的更多,他不死,血债就不会结束,他和哥哥占堆永无宁日。
  占堆的走法。占堆可以说是最早从杀戮的世界中超脱出来的一个,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反思复仇,和年轻的女子过着平和的生活,直到他的弟弟,带着刀骑着马离去。为了弟弟,为了弟弟不在复仇的路上越陷越深,他放弃了他的最爱,放弃了平和的生活,不惜用刀砍伤弟弟的腿。他从一个牧民变成一个刀客,只有听到最爱的悲伤的歌,他才能有那么一刻找回自己。他的使命就是带着弟弟回家。
  最后回到格丹的路,格丹一路上沿着笔下虚构人物塔贝的足迹,路线追踪,他也迷失了,迷失在了现实和虚构中,所以才会出现卖刀处和酒馆的一幕幕离奇的剧情。格丹的使命又是什么呢?将天珠送到掌纹地就是格丹的使命,塔贝是格丹的恐惧,琼是格丹的爱,当恐惧死去变成了无畏,格丹来到了掌纹地,路上走了一百零八天,佛珠的数目,一百零八天正好又要开始一个新的轮回。
  剧情解读到此结束,对电影的评价一句话就好,我今年观影到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原因是,它打动我了,深深的。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剧情上的疑问,我可以把我自己的观点和大家分享。

 6 ) 《皮绳上的魂》:在虚实之间寻觅真我

从2013年开始,张杨导演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套拍了《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两部影片,在此之前,他深入到藏地,与藏人生活在一起。实际上,这种经历本身便是一种寻找,是一场修行。非常巧合的是,这两部影片也都是关于“寻找”和“修行”,影片内容与拍摄过程有了奇妙的互文关系。

这两部影片另一个共同点是,张杨想要探讨的是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冈仁波齐》没有剧本,张杨的剧组将演员带到路上,将考察过的或者当时遇见的朝圣者的经历融入到电影之中,捕捉到演员在朝拜路途中因真实感悟生长出的细节,摄影机或近或远,处于旁观者视角,影片呈现出非常朴素的面貌。然而,这一关乎“信仰”的举动掺杂了摆拍、表演与提炼,影片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背离,这也是它遭人诟病之处。

迥异于这种伪纪录片的手法,《皮绳上的魂》它用非常戏剧化的形式来探讨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这部影片改编自作家扎西达娃的两部短篇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

从叙事上看,影片分为三条线索,第一条是猎人塔贝捕杀猎物后被雷电击中而亡,扎陀活佛召回他的魂,派遣他将天珠送往圣土掌纹地;第二条是占堆、郭日两兄弟为报复仇追杀塔贝;第三条是作家格丹一路追随塔贝。

在第一条线索里,影片融入了藏族宗教的元素,如起死回生、送圣物、通过苦行清洗罪孽,这与《冈仁波齐》的主题非常相似;第三条故事线是全片的重心所在,格丹追随塔贝与其同行者琼,而他们正是这位作家未完成的小说中的人物,作家是为解决困惑而来,他想要知道他笔下人物的命运走向。

这两条线索均来自于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小说通过塔贝和琼不同的命运抉择来呈现现代物质文明对于藏人的冲击,小说的结尾荒诞,苍凉,人物充满困惑,又在死亡之中寻找到对于信仰的坚定。电影则剔除掉了这一点,着重讨论的是现实与虚构的关系。此外,电影添加了运送天珠这一任务,为的是让影片具备更多“动作性”的内容,这也符合电影对于影像的要求。

为了增添更多“动作性”元素和戏剧性,影片的第二条线索将《去拉萨的路上》的复仇故事纳入进来,这是一条非常类型化的叙事线,类似于西部片或者武侠片。导演运用了接近于莱昂内西部片中口哨旋律的配乐、动静结合的氛围营造手法和近景切远景的剪辑惯例,使得这部分具有相当强烈的速度感与视觉张力。在这部分中,占堆、郭日炽热的仇恨逐渐向宽恕转变,他们的复仇之路实际上也是一种救赎之旅。

以上三条线索,道具与人物举止都有很大的差异,第一个线索中的多个藏人向格丹否认见过塔贝,这让三条线索看起来像是处在平行世界之中。这是导演故意为之,因为他要将这三条线索分列于三个不同的时空。从这种时空结构来看,《皮绳上的魂》是一部艺术电影。去年的《路边野餐》与《长江图》都在不同层面上对时空观有深入的挖掘和呈现。

《皮绳上的魂》的这一时空结构得益于原著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这类作品的特点是多内心独白、意识流动和时空倒错。美剧《毒枭》对魔幻现实主义的解释是:在高度细节化的现实的背景环境中,嵌入奇异得令人难以置信的东西。

在这部影片中,最让人震惊和兴奋的是作家格丹走进了他创作故事中去,见到了塔贝和琼。而这两个交错而行的时空的结合,实际上是构建了第四个时空,这个情节在更大程度上模糊了现实和虚构的界限,创造者成了参与者,这亦是作家同他使命的相遇。我们可以看出,在探讨真实与虚构这个主题上,这种在“诗之魔幻”中见“内心真实”的方式显得比《冈仁波齐》出色得多。

张杨导演曾在花絮透露:“《皮绳上的魂》中的作家,正是我自己的投射,寻找我自己未来的创作出路”。

影片的结尾与小说一致,作家格丹抓住琼腰间的皮绳,顺着顶端数着绳结数,一共是一百零八个,正好与塔贝手腕上佛珠的颗数相一致。一百零八颗佛珠,意谓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这可以联系到一个佛教语——“真我”(出离生死烦恼的自在之我)。而这种数量上的吻合,代表着旅途的一个终点,同时亦是一个新的起点,于是这个旅途可以视作一个轮回,也像一场宿命。

在结构上,导演也在点明这种“轮回”与“宿命”,结尾处有一个段落对开场是个呼应,跌落山坡的女孩、幼年格丹、鹿、猎人塔贝与天珠的关系仿佛早已定下,幼年格丹出于恐惧不敢接过天珠,辗转多年还是到了他的手上,由他送往圣土掌纹地。

那么,这个“天珠”代表着什么呢?它可以是作家那支被抢走的笔,是他关于真实与虚构的困惑、是他创作的初心,也可以是塔贝洗刷罪恶的通道,同时它也是张杨导演艺术追求的互文式的表达。正如影片中的人们怀着不同的动机踏上寻觅之路,无论是赎罪、复仇、痴恋,他们都获得了暂时的答案。而这场旅途并没有结束,就像佛珠,经由心怀信仰者的手,会不停地转动下去。

 短评

明明可以拍很好看的类型片,非要拍那么仙的艺术片~

8分钟前
  • 豆瓣路人己
  • 还行

从电影技巧和剧作文本的层面上,我很欣赏这样的电影,国内好像还没见到这种叙事复杂的魔幻现实主义的题材,但多线叙事和时空处理倒是还好,只是神秘元素的设置没什么意思,想想很鸡肋,最后不过是一个俗套的复仇故事和主题上的故弄玄虚,看起来很高深的样子。没感觉到心灵的震撼,就是觉得有点肤浅。

1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皮绳上的魂》改编自中国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扎西达娃的两部短篇小说:《西藏,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和《去拉萨的路上》,影片讲述一个背负原罪与世仇,死而复生的猎人经活佛点拨,一路降服心魔,最终将圣物天珠护送进入莲花生大师掌纹地的故事

17分钟前
  • (๑⁼̴̀д⁼̴́๑)
  • 还行

繁复的故事结构,跋山涉水的大气象,一个围绕复仇与救赎的天珠猎人故事。有那么些瞬间,是拍出了立地成佛的那个空灵意思。藏族演员找得很不错,造型感很强,一张张人物大片的感觉。频频响起的鹰笛声,有偷师《好坏丑》的感觉。

21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书写命运的黑色死神和他的狗,被雷劈的重生糙汉和他的刀;他永远配不上的她,白天唱歌,晚上做饭;世仇兄弟为履行诺言回家,只想杀掉对的人;二弦琴预言怪童和锅不共戴天,在肚皮上画圈……难得一见的国产西部魔幻现实,不错

26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时隔一年多二刷大银幕,震撼更深一层。首先主题,表面是宿命和赎罪,实则触及了华语电影罕见的宗教、哲学深度;其次结构,三个时空穿插交汇,自然美妙;再则具有公路片,尤其是莱昂内西部片式的精致语言,摄影宏大秀丽。张杨是在这个浮华年代仍坚决不为所动的艺术家,这部拍出了大彻大悟的通透感

31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皮绳的魂》成都主创交流场。最大的优点在于摄影和多重时空的交互,如大量的黄沙镜头、人物占位还有人物造型都颇有西部片的风采,这是国内电影中极为稀缺的气质,再加上背景的西藏宗教元素和俯拍镜头,让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和宗教轮回相互呼应。还有三重时空的交互,真实与虚幻的碰撞,更产生了一种令

35分钟前
  • 鱼剑
  • 还行

不一样的张扬,不明觉厉。还是更喜欢《爱情麻辣烫》《洗澡》《向日葵》《落叶归根》时期的张扬,最近几年的作品都拍的大彻大悟,格局更广境界更高,也离普通观众越来越远。

36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80年代拉美爆炸遗留的文学质感,糅合西方影像遗迹,催生出中国式西部片,独有地貌极为加分,摄影较冈仁波齐更深灵魂;非线性叙事,时空的嵌套叠加,较原著文本更丰富,不过枝蔓的贪全感仍可提升;「北方」与「城里」,毁灭与重生,在神的梦里,我们都曾相遇过;小精灵“普”太可爱了。

39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FIRST10开幕#不应该这点评分,3.5入4吧。三个时空,导演说可能有第四个时空需要影迷自己解读。看到开场云上有一张脸,可能冥冥之中就注定,如有神助。复仇与救赎之旅。

41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张杨生涯最佳,但不少问题还是和《冈仁波齐》差不多。拉了一遍时间线对应事件点以后,只想慨叹一句,把虚实玩到这一步还是蛮不容易的。另外,本片并不是西部片复仇救赎内核,而是在两段互相交叠的轮回轨迹重合下,关于新旧文明的交替,也有诸如在信仰中寻找自我的鸡汤之类。好想去玩同款藏地风光十日游。

42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原著小说写于1984年,很短,讲的是一个作家和笔下主人公交互生长的故事,实验性的文本叙述尝试大于故事本身,有鲜明的80年代质感,十多分钟就看完了。电影做了很多调整,增加了人物,添加了剧情,对故事的编制也更加复杂,模糊了时代特征,只对虚实交叉,本我、自我、超我的切换依然像小说一样自由。

4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完成度一般,除了借西藏标签博得外国人猎奇以外,影片对于节奏的把控真的很差劲,质量一般

45分钟前
  • 束发行
  • 还行

摄影精彩,演员、美术、音乐完美,显示了导演的才华与功力。只是神神怪怪的许多有趣细节包裹着一个陈旧的复世仇的故事,没有开掘出其中的普世含义,更不要说现代意识了,实为可惜。

50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还行

一度看到了启示般的纯藏语探险追逐西部荒野类型片的感觉,但最后在复仇创作寻找赎罪几条线神奇的融合在了一起时又回归到了宗教文艺路线。两部小说的改编容量很大可风格还是不够纯粹,选角风景确实很养眼,虽冗长但异域的吸引力可看度还是有的。万达CBD。

55分钟前
  • seabisuit
  • 还行

【上海电影节展映】好看且震撼。壮丽的藏区风景中,藏族壮汉与姑娘被先知般灵气的孩童引领,踏上自我救赎之路。叙事融入西部片武侠片的风格。不紧不慢的多线索叙事流畅,藏族演员表演生动自然。最终几条线索以完全想不到的形式融合在一起,角色身份揭晓,目瞪口呆。结构太牛!化解仇恨放下屠刀完美升华

57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超级喜欢!叙事上有瑕疵,但是风格大爱,任性的打五星了。中国终于也有自己的魔幻主义电影了。不过跟原小说差别真的好大了。开场段落特别有《东邪西毒》的感觉,用很西部片的拍法来凸显自己的视觉风格,摄影的美不用多说,音乐超赞,音效也下足了功夫。导演功力真是强出目前一大堆导演一大截。

59分钟前
  • 影子的影子
  • 力荐

放下屠刀与冤冤相报,借一个藏地传说来完成救赎。哑巴先知抢得作家身份,指引角色步入正途。作者不知如何收尾,片尾打通所有脉络。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1、魔幻,西部,烧脑悬疑。类型跨越太大,间隙无法缝合。2、杀鹿杀牛,寻找解脱修行的片子,杀戮事件更应杜绝。技术手段(麻醉、特效化妆、电脑特效)完全可以不让此类悲剧发生。好莱坞有专门监管拍摄中动物权益的组织和法律;中国尚无,更应自觉。

1小时前
  • 梵花
  • 较差

#19th SIFF# 不出意外今年金爵就是这部了。绝对是主席的菜(哈哈哈)。有一个异常有趣的结构:写作之自指;但更好的是其中那些似是而非编不圆的东西,尤其是差异性的时空观念。摄影也不错,不过明信片式的场景居多。当然缺点也不是没有……再剪掉半小时应该会好一些。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