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女人

HD中字

主演:朱莉娅·斯托克勒,卡罗尔·杜阿尔特,弗拉维亚·古兹曼,安托尼欧·方塞卡,乌戈·克鲁兹,尼古拉斯·安东尼,马丽亚·曼诺埃拉,格莱郭廖· 杜威维埃,塞缪尔·托莱多,卢安娜·泽维尔,纳尔逊·费雷拉,安德丽莎·卡布拉尔,卢米·金,雪莉·克鲁兹,芭芭拉·桑托斯,马西奥·维托,爱德华多·托纳吉,伊萨克·达霍拉,费尔南多·塞兰,弗拉维奥·保乌拉奇,拉斐尔·拉波索,克劳迪奥·加布里埃尔,克里斯蒂娜·佩雷拉,费尔南达·蒙特内格罗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19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看不见的女人 剧照 NO.1看不见的女人 剧照 NO.2看不见的女人 剧照 NO.3看不见的女人 剧照 NO.4看不见的女人 剧照 NO.5看不见的女人 剧照 NO.6看不见的女人 剧照 NO.13看不见的女人 剧照 NO.14看不见的女人 剧照 NO.15看不见的女人 剧照 NO.16看不见的女人 剧照 NO.17看不见的女人 剧照 NO.18看不见的女人 剧照 NO.19看不见的女人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永不屈服

一对姐妹,有自己的梦想和爱情。在父权的威名下,悄悄进行着反抗。姐姐出去幽会情郎,妹妹给她作掩护。而姐姐竟彻夜未归,同水兵私奔了。

为防万一,父亲很快就让小女儿结婚了,她的音乐梦想就此破灭。她将面对今后家庭,孩子,丈夫,和操劳而庸碌的一生。

姐姐被水兵抛弃,爱情理想破灭,挺着大肚子回来了,却被羞愤的父亲赶出家门。父亲告诉姐姐,妹妹不在了,同时也告诉妹妹,姐姐从来没有回来过。在父权的威名下,姐妹被绝情至极的分离。

追求音乐梦想的妹妹不想生孩子,而姐姐成了单身母亲。姐妹俩在父亲的谎言下天涯一方,但又彼此牵挂。

那一封封姐妹俩之间没有回复的来信,就像一张张没有抵达彼岸的船票,一张张没有实现赴约的请柬。姐妹俩通过穿越时空的平行线般永不交叉的叙事,将淡淡的哀愁和深深的思念表现出来。那光辉夺目的梦想,与黯淡无光的现实,反差悬殊,却又无可奈何。而正因为对方实现了梦想,幸福而自由的生活,自己才能忍受悲凉残酷的现实。

在里约的街头擦肩而过,姐妹俩生活的很近,却又距离遥远,这个距离不是现实的距离,而是梦想的距离。梦想总是很遥远,因此,看起来格外美丽动人。

渐渐地,姐妹俩的生活变得相似起来。抚养孩子,照顾老人,奔忙在家庭和工作之间,她们变得如此的相似,就像绝大部分失去了梦想和热情的女性一样。但同时,她们也承担了责任,找到了另一种爱与热情。这不是年少无知时对梦想的热情,而是历尽沧桑后对生活的热情。

时间流逝,许多人消失了,但爱与梦想并没有消失。直到在丈夫的遗物中发现了来自姐姐几十年前的信,妹妹才终于明白真相。丈夫隐藏了这些信,抹掉了妻子实现梦想的所有可能,埋葬了那个光辉灿烂的成为钢琴家的梦。而生活给予她的补偿,就是一个完整的家庭,一个作为妻子和母亲的责任和幸福。

而这个钢琴家的梦想,却一直留在姐姐的心中,正如姐姐的爱情一直留在妹妹心中一样。她们拥有对方幸福的幻影,作为一件笃定的事实,一个牢固的信念,一个美丽的传说。

影片一个极为意味深长的地方就是,姐妹俩终身失去了对方的联系,但她们彼此都有一个看不见的幻影,这个幻影中,她们都实现了梦想,得到了幸福和自由。但实际上,她们都没有实现理想,沉沦在悲凉残酷的现实世界之中。

影片表现了女性的自由意志和独立追求,她们总是被封闭在自己的性别角色中,难以脱身,苦苦挣扎。这一伴随着痛苦,迷茫,悲伤的挣扎中,其实也充满了女性的觉醒和反抗。姐姐对爱情的追求,妹妹对音乐梦想的追求,令她们成了另一个自己,经历平凡庸常的人生而永不屈服。

此片获第72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大奖。

 2 ) 丈夫的影子

看到半个小时的时候,觉得这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看不见的女人这个名字我还以为是一些悬疑片呢,然后后面慢慢的理解了看不见的女人是因为只有男性主宰。感觉就是想了三个女人悲惨的一生吧,也不能说悲惨,就是不受自己控制的一生。我觉得生孩子以及做爱那些部分都很真实,那个小孩我会真的以为是从女演员肚子下生下来的,因为血什么的都很真实。是很良心的作品在姐姐和丈夫新婚做爱的时候,有一种荒诞的感觉,姐姐好像很迷茫很无措。 有一些事情开头部分没有交代清楚,比如姐姐为什么突然和那个男性结婚?以及母亲怎么突然生病了。当然也有可能是我自己没有认真看的原因。 那些新出现的时候就开始忍不住的哭了。我应该找一些医疗的警察的那一句画,结果就是她们姐妹的印证。明明隔得那么近,却这么多年都没有见过。到学校的原因是什么?归根结底是他们的父亲。父亲的大男子主义,就是这个杀了她。

为什么女人被看不见?因为她们是丈夫的影子。必须得依附丈夫而生,没有了自己。母亲因为丈夫的强势以及觉得羞耻而不得不与女儿分开。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母亲的懦弱,但也可能是当时那个社会风气而导致了母亲的懦弱。

在姐姐。面试成功后丈夫说了,难道我要辞掉我的工作,然后在家里打扫卫生这一类的话,那凭什么你要求妻子在家打扫卫生,明明妻子可以做到家庭和事业兼顾,凭什么就让她当家庭主妇,这是自私以及大男子主义。我不懂为什么姐姐又再一次做出了妥协。烧掉钢琴也烧得莫名其妙,可能是我没有看清楚吧。

 3 ) 【源桌主题影展】那些被代替发言的女人们

本次展映由本公众号「源桌」发起,在[窝窝APP]上进行线上放映。点击下方的原文链接,即可查看影展的详细内容。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获取以后更多展映的动态和信息。 原文链接:【女性影展 06】那些被替代发言的女人们 qq.com

点击原文链接阅读,排版更舒适

文章作者 三杯猫 【公众号:源桌】 电影工业体制自从诞生,就自然的伴随着男权文化构成底层逻辑。劳拉穆尔维那个经典的论述已经无需我多说,电影的父权叙事一直都占据着电影叙事的主流。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全球女性解放运动的流行,女性导演占据的比例在整个电影行业的劳动力结构当中明显的上升,但整体来看,女性导演依然是电影行业的少数。 这似乎形成了一种矛盾的状况。一方面,女性导演确实在电影行业当中面临着困境。而另一方面,大量的所谓的“女性主义电影”或者“女性电影”在电影市场上景观式的涌现。不管是电影节、院线、亦或是流媒体,那些讲述女性、展现女性生命经验、讨论女性生存问题的影片层出不穷。很明显,在资本的逐利当中,造成了又一个平等的假象。这种平等的假象存在于许多对于少数群体、亚文化群体的描述当中——女性似乎已经不再是“他者”。但问题在于,女性很难进行自我叙事,那些关于女性的话题,在电影行业当中依然是被男性导演所讲述,需要男性代替她们进行演说。 实际上这并非是一个只存在于电影行业内的问题,女性需要借助男性叙事的状况,渗透在父权文化的结构脉络当中。而这部电影《看不见的女人》,就关乎一场在男性叙事下,被阻断的女性声音的故事。这一点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信件这一符号上。它同时象征着对话的流通与被阻断。 实际上,构成信件这一符号的起点,就来自于沟通的被阻断。父亲作为影片内首个男权暴力者,他扭曲了沟通的话语和信息,从而致使悲剧的开始,让两姐妹的对话始终处于“误读”。而信件作为两姐妹沟通的媒介,它被男性角色不断地进行割裂。女性之间的对话无法直达,而要经由男性的审查和决断。男性角色因此在整个影片的叙事当中成为了话语权的唯一中心,而女性的话语权则被搁置在次位。在影片的结尾,那个装满了吉达寄来的信的箱子,就象征着男性对于话语权的垄断。这个箱子只有家里的男性知道开启的密码,也意味着在这个父权家庭当中,只有男性拥有叙事和叙述的权利。那个箱子里关押着的便是女性被长期压抑和封闭的话语,她们的表达在男性的抑制下无法讲述或者被讲述。而当优丽狄茜读着吉达的来信时,那断裂的对话和沟通,情感之间传递的隔阂,终于在破碎的时空里重连。但这也让影片的父权控诉进一步得到表达上的完善——女性的表达不仅可以被男性阻隔,当唯一知道密码的儿子打开箱子的那刻,也意味着女性顺利的沟通也来自于男性的许可。在这个意义上,影片中的女性完全沦入了男权的控制。她们丧失的不仅仅是话语权,更重要的是她们丧失了自主权。 谈到自主权,就也要谈一下关于影片的父权控诉。我不认为影片是激烈且蛮横的表达,反而呈现的是一种更加收敛且细微的表达方式。影片的基础叙事是建立在女性追求自我意识之上的。在这个语境下,父权的控制不像《神秘巨星》那样,让父权的暴力极为显性。相反地,影片的父权是无孔不入的,是内化其中的。两姐妹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优丽狄茜想要考上音乐学院当一名钢琴家,而吉达则想要追求毕生所爱。这条看似很普通且普遍的“双生花”剧情结构,却与被父权所阻挠的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张力。影片的整体叙事,其实一直在着重讲述两姐妹对于理想生活做出的努力,而并没有过多的、直白的对父权暴力进行描绘。但父权暴力却成为了两人最大的也几乎是唯一阻碍力。这种父权的暴力为两姐妹的理想人生提供了毁灭式的冲击和难以逃脱的宿命式的困境。在每一次人生的转折时刻,在每一次两姐妹重振旗鼓的时刻,父权暴力都如幽灵般如期而至。 关于毁灭,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就是优丽狄茜新婚后的几场戏。在优丽狄茜的婚姻当中,性与钢琴共同形成了一组符号式的对立关系。钢琴自然而然的代表着优丽狄茜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而性——准确来说应该是丈夫的性要求,则构成了一个父权暴力的隐喻。影片在新婚之夜那场戏里,直白的给了丈夫下体一个清晰的特写,这其实表明着婚姻对于优丽狄茜的意义就在于进入了男权的掌控里。丈夫的下体于是成为了父权暴力机器最显性的符号,由此而来的一场场性行为的戏码,也指向着父权对于女性的毁灭式的剥削,形成了一系列来自于父权的暴力和控制行为。那么钢琴与性——追求自我和父权暴力之间的冲突,最明显的就是婚后的优丽狄茜坐在钢琴前练习钢琴为考试做准备,而丈夫则向她索要性爱的场面。在那场戏里,钢琴和性行为同时出现在一个空间当中,丈夫将她“练琴”的选择进行剥夺之后的性行为,其实就已经非常直白的表示男权对于女性的剥削,对于优丽狄茜理想的碾压。而当优丽狄茜“不要射在里面”的要求被忽视,她推开丈夫坐在马桶上清洗下体时,在最后一个镜头的镜像里,我们看见了她虚假的倒影和迷惘愤怒的脸庞。在这一场戏里,钢琴、性、静夜三个符号共同出现,也共同构成了父权暴力的完整过程。作为女性,优丽狄茜没有逃脱出被男权掌控的宿命,而是被暴力机器所毁灭了她的自我理想和独立身份。 当然,影片也构造了另一个非男权的家庭结构。也就是吉达的家庭。在被男权抛弃,被丈夫欺骗之后,她开始独立的生活,与另外一个女性昔昔相惜,重构了一个非血缘非男权的家庭。这一视角不光是在说“女性才能帮助女性”的立场,同时也在为我们展现一个无需男性也可以过得很幸福的家庭模型,也是一个女性顽强的生命力。从她的孙子孙女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吉达对于生活充满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也拥有自己关于幽默面对人生的独特“哲学”。对于吉达来说,她在生命的后来终于拥有了自我叙事的权利,而不再被男性代替发言。

 4 ) 比悬疑更悬疑的是人心

看这部片子是经过了几个认识上的波折的。

印象中以为这是一部悬疑片来的,所以一直期待着一些灵异的发生。后来注意到拉美人外貌上的一些特点,第一次看巴西片还是有些不适应,实话实说,那些裸露并没有感到美感。再后来看到妹妹收起放浪形骸,故事越来越正经。到最后感叹命运弄人,日日思君不见君,觉得这部片子有点意思,特别是就不给大团圆的结局,让人空余恨。

或是由于风俗习惯的不同吧,影片开始的家庭关系包括父女间、夫妻间都看的有一点拧巴,好些的是姐妹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生硬,逐渐进入正题后,姐妹两个各自的辛酸苦辣并行展开,特别是妹妹的故事线多了一丝浪子回头的意味,为年少的无知放荡付出终生来买单,这样的辛酸更能引起观众的怜悯,故事性也就更强了。姐姐这一线终生都在为钢琴家梦想挣扎,当我以为她肯定会打掉孩子的时候她居然选择了生下来,其实这才是出人意料,但是却合情合理,这种合情合理的意料之外在影片中有很多,也是这些意料之外让人越看越觉得这是个好故事。

这部片子给我的两个启示就是年少的无知终要用一生来兑现,追求理想的路绝不是坦途,求而不得才是常态。

感谢导演给了一个充满遗憾但让人觉得内心平静的结局。

 5 ) 我恨我是女人

妹妹,离家追求学业又因姐姐的诱惑试食禁果,在家庭与自我追求中妥协与挣扎。 姐姐,失足余恨之余,找到在贫苦中的一点人生的延续和希望,对妹妹的空想与留恋填补了她内心的懊悔与寄托。 母亲,既是邮差,又是暗影,没有自己说话的声音,也没有作为母亲的象征,教育子女、维护子女,在凶悍的父权背后犹如暗影,龟缩而无息,凄惨也无人可怜,只道这是她自己的选择,却不管是否自愿为之。 名字叫《看不见的女人》,比“我和我的姐姐/妹妹”“她”要更直观而扼要。 我的女儿,这顿平安夜晚餐做的很棒。 (过世的)妈妈也做的很好。 是的,但你妈妈也是花了很多年才把它做好的。 姐姐做的也很好,他老公很幸运。 要帮忙吗?(父亲转移了话题) 我不是为了取悦别人,取悦自己才最重要。谁会需要一个男人来尽力给自己找乐子?在男人面前假装高潮,现在想来还是就那样,自己快乐吗当时?或许现在作为谈资还有点叹息,自己那时没有让自己快乐,现在也不快乐。 这个家庭没有血缘关系,只有爱。姐姐新的家庭的成员可以说是压抑与疾苦中的喘息与希望,在五六十年代的里约热内卢,当时经济当地应该还是属于高速发展中的新事物,当然贫民窟也是其特色,交代了时代背景中的一对姐妹个人的情感变迁与“看不见又一直在身旁”的细腻情愫。 赵学而的两首歌曲《我恨我是女人》中的歌词“我恨我是女人,热情难自禁”以及翻唱自黄凯芹的《情深缘浅》都非常贴切电影要表达的主题。跟《罗马》中的怀念旧时有点异曲同工,本片更多是用女性视角展开,细腻的情感,节奏放缓,沉浸于姐妹的视角转换中看到的不同选择的人生,以及囿于生活或者观念而做的选择,当然男性在其中基本呈现的都是反面,可能就那个跟姐姐一起在船厂上班的男子会比较中性,但也是属于底层奔波者,可以说是非常私人的电影,但于我而言就一般般,结尾那段“姐姐希望自己的孙女也能跟自己寄托中的妹妹一样,成为钢琴家”属实才有触动,而这种最平常又细腻的情感才应该是电影更多展现的地方。我不否认女性在社会中被偏见被歧视甚至被固化,但以此而展现的女性力量,犹如结尾她们的人生在选择之后依然没实现美好但这就是她们的人生,再怎么讨厌那都是独属于你的印记,没必要太丑化或者太反差,岁月会磨平棱角是真的,但在其中感悟自己的平常,在平常中活出自在,才是生活想告诉我们的吧。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笑看人生弹指一挥间。当然,偏见应当被消除,女性也更应该有能力去承担自己选择的角色,感性与理性都只是对于生活做出的反应,而结果是否趋同,都不如好好享受选择后的过程。 摘自他人影评: “你穿这条裙子很美” “我本应该把那条可怕的绿裙子剪成碎片” 在亚当和夏娃因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看到各自的裸体产生羞耻心,夏娃摘叶遮挡隐私,而这片叶子就是那条美丽的裙子,因为女子被规训于美丽的外表之中,才让她成为甘心取悦男人的奴隶,这就是性别枷锁最初的样子,也是女性命运的苦难开端。无论是出于男性的推崇与怜爱,还是女性自身的退缩与依靠。

 6 ) 冲破男权的桎梏

 故事发生在1950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18岁的尤丽狄茜与20岁的吉达是一对形影不离的亲生姐妹,她们与保守的父母一同生活。虽然家风传统,姐妹俩却各自怀揣梦想:尤丽狄茜想做一名职业钢琴家,吉达渴望追寻真爱。

影片的开头就是吉达和尤丽狄茜姐妹俩在森林里,姐姐走得太快,一下就看不到影了,两个人互相在找对方,只能听到声音。。。是对整个故事情节的预告:两人终将失散,即使就生活在身边,也如迷雾遮挡一般看不到。

20岁的姐姐吉达,一直渴望自由的爱情,在遇到水手乔治之后,马上就被他的风流不羁吸引。在某一天晚上在妹妹的掩护下,穿上好看的裙子,戴着外婆的耳环,从后门溜出去见乔治。妹妹原来也不同意她出门,可是又不希望姐姐失去她的爱情,终于还是答应姐姐在半夜一点留门等姐姐回来。

到了晚上一点,姐姐并没有回家,尤丽狄茜在后门的台阶上拾到了姐姐掉落的耳环,成了妹妹对姐姐的念想。第二天收到了姐姐的来信,姐姐为了自由和爱情,跟乔治乘着乔治工作的游轮去了希腊。1950年的巴西还是男权主义社会,女儿不告而别跟男人私奔是一件令人蒙羞的事情。父亲看到信之后,气愤不已,当没有这个女儿。

尤丽狄茜在家里的安排下结婚了,新婚当晚丈夫在浴室地上夺走了她的第一次。也可以看出妻子在他眼里其实就是泄欲的工具和照顾家庭的管家。但是尤丽狄茜还是每天练习钢琴,希望有一天能通过考试,去维也纳音乐学院进修。

后来姐姐意外怀孕,同时发现乔治是一个花心的男人,在外面有很多情人。她回到了巴西,想要在父母身边生活。母亲见到她的时候很心疼,满眼都是泪水。在刮鱼鳞的父亲看到后,用充满腥味的手羞辱吉达。让她从后门离开,这里已经不是她的家,以后也不要回来了。父亲骗吉达说妹妹去维也纳学钢琴去了,吉达就想着有一天攒够钱能去维也纳看妹妹,听她弹钢琴。

吉达独自一人在医院生下儿子,碰到了真正对她好的菲洛,待她就像自己的女儿、朋友。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她感受到了真正的爱。菲洛得了胰腺癌,吉达想尽办法控制菲洛的病情,靠吗啡缓解疼痛。后来菲洛病情恶化,吗啡已经不能控制病痛,她希望吉达能够给她注射过量吗啡让灵魂不再疼痛。菲洛把房子留给了吉达,告诉她用自己的名字继承房产证。同时用自己的名字安葬了菲洛。

尤丽狄茜的音乐之路并不顺畅,在考试前母亲重病,加上自己怀孕。丈夫对她一心想要去维也纳心存芥蒂,只是希望她能好好在家里待着,生儿育女,照顾家里的起居。种种原因错过了当年的考试。尤丽狄茜曾经问过母亲是否有姐姐的消息,母亲逃避了这个问题,因为丈夫说过不要跟尤丽狄茜说任何吉达的事,母亲就是父亲的影子,没有自己的思想。

后来尤丽狄茜参加了学校的考试,一次就被录取了,这个时候尤丽狄茜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多希望能够一直和钢琴陪伴,只有这个时候自己是放松的。回到家丈夫知道这个消息跟她大吵了一架,这时候她接到了侦探的电话。尤丽狄茜多年来一直委托侦探帮忙寻找姐姐的下落。他们来到墓碑前,其实这个是菲洛安息的地方。尤丽狄茜以为姐姐真的已经去世了,得了躁郁症,一把火烧了钢琴。

60多年后,尤丽狄茜丈夫去世,在整理遗物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密码箱。女婿打开密码箱之后拿出了整叠的信。这些信是吉达从回国后就开始给她寄过来的,尤丽狄茜知道了姐姐一直跟自己一样想着对方,也知道姐姐其实就生活在自己附近。跟着信上的地址,尤丽狄茜找到了姐姐的孙女,样子跟姐姐长得一模一样。姐姐知道去世都以为自己的妹妹是钢琴家,还希望孙女也能好好贪钢琴。

这部电影是我长久以来唯一一部能让我眼眶发热的。影片里面主角的挣扎,对社会和家庭的反抗。60多年情深姐妹住在附近却不能相见,却一直都把对方放在心里。

可能从小就生活男权社会的女人可能已经默认这种社会制度,但是今天的我们去看会心痛不已,太多的无奈与妥协。在最后,还是女婿打开了密码箱,连自己的女儿都不知道密码。

最后有一点没看明白的是:信是吉达寄到母亲那里希望能转交给妹妹,虽然信可能是被固执的父亲扣下来了,但是为什么最后在尤丽狄茜丈夫手里没有交代。也没有交代尤丽狄茜丈夫收到信的心理活动,觉得有些遗憾。

 短评

片名很直白,女人在男人的世界里是invisible的,姊妹在彼此的生活里是invisible的。从家庭、身体、理想等诸多方面表现男权对女性的羞辱与轻视,在这种环境下两位姐妹只能靠着对各自咫尺天涯的“美好想象”踽踽前行。令人难过的是,你不知道人生还有多少的“一别便是永远”,也不知道还有多少落空而望不到头的期许,更不知道你凭着这样的期许还能坚持走多远。

4分钟前
  • LeungChanXXX
  • 推荐

发奖后补。色彩掌控力实在太强,几乎给人看王家卫的感觉,剧本剪辑水平一流,唯一的问题是结尾时间跨度太大稍显跳跃。两姐妹命运交织,在生命的各个节点遭遇男性并成为牺牲品。相比燃烧的女子肖像,这部其实更佳。

9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推荐

情感上5星,技巧上4星。在影院完全哭崩了,外柔内刚的sisterhood - 多少女人就是被屌一锤一锤的砸进了家庭,母亲,妻子的棺材中。镜头非常南美,诡异又安静的美。把片子缩短到一个半小时会更好。

10分钟前
  • 户回
  • 力荐

就是一个男权害死人的情节剧,一对亲姐妹被家里的男人从中作梗分开,剧作上故事向,视听上偶尔有一些闪光的地方,整体上还是偏向于情感,对于大部分普通影迷来说,观感上会很好,但创作上并不算多么优秀的电影。非常女性化的一个故事,女性被男权迫害这样的主题,拿到当下非常的正确了。

1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没有介绍,这样没有先入为主的印象,(目前)也没有汁源不存在先睹为快,开始抱着闷片的心理准备柔情似水一把,原来是一部年代电影:50年代的里约热内卢两姊妹亲密无间,偶然的一次私奔造成了姐妹的离散,而这样的分离竟然成了永诀……其间在一个圣诞节,姐妹几乎隔门相见,两个孩子都一起玩了一会,其实妹妹似乎有了某种感应又好像不是,这样的失之交臂铸成了后来的渐行渐远,都在一个城市,妹妹以为姐姐幸福的生活在欧洲,姐姐听信谎言以为妹妹在维也纳实现音乐家的梦想(她还逢人就夸耀自己有一个弹钢琴的妹妹)失散多年,总以为某天会意外相见,结果妹妹等来的是姐姐死讯的误传,而姐姐也因为石沉大海的信笺而放弃了苦苦追寻,姐妹亲情就在電影开始和電影中的姐妹回闪里出现,两个人共同出现在一个时空,但是没有交集,真的看得人丝丝入扣而扼腕叹

17分钟前
  • 与碟私奔
  • 推荐

戛纳一种关注大奖。出片头前强烈暗示妹妹寻找消失的姐姐。结果正片是双线叙事平行剪辑,姐妹互相苦苦思念而苦不得见。140多分钟的片长使得前两小时节奏十分拖沓,结尾又决绝地跨越漫长岁月、残忍收场。感慨回味之余,仍觉冗长。毫无美感的直白粗暴性场面是男权阴影的体现。男性角色的负面刻板符号让女观众也想吐槽。“能否见面”和“钢琴梦”两条线索力度太弱,餐厅错过一场戏做作而刻意。三星半

20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72nd Cannes# 一种关注大奖。7分片。一部横跨60多年的女性情节剧,影片对父权家庭和直男癌式大男子主义有着极为强烈的批判谴责,正是父亲和丈夫的从中作梗让两姐妹即便是在同一个城市也无缘见面,并且也是父权制度毁灭了尤莉迪斯的钢琴生涯和梦想。主题句为“家庭不是因为血缘而存在,而是因为爱”,有几场戏确实煽情,尤其公墓那场戏堪比《迦百农/何以为家》里面“我控诉我的父母”。无怪这是娜丁·拉巴基领衔的评审团(估计也就是她说了算吧……)的本届最爱。

24分钟前
  • 胤祥
  • 还行

怀着一点点姐妹终将重逢的希望,然而结尾竟然直接进入老年,一看到老奶奶我就想哭,知道她们还是没见到面。本以为妹妹会逃离男权家庭追寻自己的钢琴梦,但却还是烧了钢琴,和这样的丈夫维持了67年的婚姻。姐妹的存在对彼此都是隐形的(而且是彼此的希望,总以为对方过得更好),女性的尊严、梦想、自我在这个父权社会更是隐形的。见到了策展人和主演之一,很认真的映后交流。

27分钟前
  • 又又
  • 力荐

【巴西】各方面让人想起了《我的天才女友》的气质,所以哪怕做成长篇电视剧也是说得过去的。时代中的生育之苦、对理想的抉择牺牲、家庭、贞洁、死亡...两个小时很长,但同样是姐妹的一生。历史不再只是如俯瞰过去的楼房开始逐渐密集,政经局势的变化,而关乎两个勇敢、历经磨难和坚守自我的女性在绝望中坚守希望,在希望中保持盼望的永不言弃。

29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两个在分离后活在彼此想象中的四重成长,剧本扎实得让人盈眶。大家觉得难熬的前三分之一部分我觉恰恰异常精彩。关于男性负面的刻板印象其实也有偏颇,里面也有一些还不错的男性形象,只不过大家只会记得渣男,也或许不过是当时的信仰和社会环境造成的思维差异而已。另外,看的时候会觉得他想讲的东西有点多,姐妹情、女性意识崛起、心理疾病、非血缘关系、黑人歧视等等,但回过神想想都没有太多展开,所以这些所有,只是当时的社会组成元素。上世纪五十年代里约热内卢的女性生活状况是完全没看过的,另一种关注奖实至名归。

32分钟前
  • 小年左
  • 力荐

即便不是全部,不要说鼓励,更不要说帮助,多数男人这辈子也不太会理解一个女人为了自由且自信的做出“要”与“不要”的选择背后所付出我们几倍十几倍几十倍的泪水、痛苦、压力乃至整个人生与生命。更可怕的是某些社会从上到下仍旧弥漫着父权、男权的腐烂气息,最可怕的是被这些压迫过的女人,反过来成了奴隶,成了刽子手,继续对其他女人的戕害。

37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同一乡愁语境下两段平行并置的时空,被剥夺身份、环境、意识、希望,直至放弃姓名,而所拥有的和所失去的终将交汇。足够细腻,但不够凝聚,情绪处在涣散至边界又不得不被叙事之力禁锢在属地的挣扎之中。在宏大的时间命题面前,个人情感反而显得无足轻重。

41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还行

完全没带任何期待看的,被惊艳了,这是金棕榈水平的电影,比《寄生虫》强一百个《小偷家族》,Nadine Labaki自己拍电影不怎么样,给奖倒是挺靠谱。原著底子非常好,20世纪中期里约热内卢社会的历史感压迫感,人物面临的困境和跌宕起伏的史诗级命运,给了电影非常好的意识形态基础。影片节奏非常好,场景和表演有舞台剧味,视听很有年代感,除了有点跳戏(长篇小说改编?的电影都有这问题,情节取舍影响故事连贯性)其他几乎完美。今年巴西电影太强了,两个北方导演(另一个是累西腓的小克雷伯)分别奉献一个前卫一个古典两部杰作。这个福塔莱萨电影人我要关注起来了。

43分钟前
  • 小A
  • 推荐

今年最爱(之一)!稳稳当当的文学改编,情感上足够动人,最后有点点过火,反正哭就是了。

48分钟前
  • 唐小万
  • 推荐

发展中国家女性教科书电影,别生娃,要有房。同为金砖国,道理都一样。姐夫尺寸还蛮好,奈何姐姐爱钢琴远胜过大鸟。

53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一种关注大奖得主,色彩斑斓的女性史诗。姐妹之间咫尺相隔却永生错过的故事,就像读了一本马尔科斯写的南美奇情小说,画面感超好。PS我不介意所有男性沦为反面父权符号,我只是惋惜结尾收得太急...

5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伟大的女性

59分钟前
  • 李梦
  • 推荐

#百丽宫陆家嘴中心巴西展# 嗯没错是遮挡版,如果没有这魔幻丢人的操作观感会更好的吧,非常动人,双生的一对亲密姐妹,散落里约热内卢的一对金耳坠,背景音里热带雨林中鸟兽惊慌失措的声响成为很有特点的情绪表现方式,旁白书信遥寄,鱼沉雁杳,六十多载的想念,彼此都是对方的精神支柱,苦苦支撑生活对女人的苛责,饱尝身为女人的生理和心理折磨,似是完满实则樊笼,似是流离却无意中得到了另一种形态的家,鱼缸前造化弄人阴差阳错一幕是整部片释放情感节奏的起点,“如果那儿坐的是我的妹妹,我一定紧紧抓住她不会放手”泪目

1小时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Lucky him.” “God forbid getting used to this.”

1小时前
  • 沈困
  • 力荐

小西天场 1.“妈妈永远只是爸爸的一个影子”2.做爱的底线,钢琴与沙发 3.尼古丁后紧接着的墓园 4.虚弱对谈里后景的平安夜彩灯 5.音乐学院面试前摘下的戒指,身着婚纱的姐妹自反 6.“还有你对我做的事,你们一起下地狱吧” 7.燃烧的红色礼服和钢琴,洗礼、复仇和精神失控,接近上帝的荒原狼 8.黄蓝两色窗户切割城市空间,形似装置艺术 9.首尾环合,惩罚、错位与当代寓言 近乎残忍,没有温度的扭曲性爱,男性生殖器的统治和不可更改的法律,唯一的希望来源于当代,回溯和痛苦的再次撕裂引向“细线”般的和解。

1小时前
  • Staendchen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