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HD中字

主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乔纳斯·斯特兰德·格利,乔恩·奥伊登,玛丽亚·波克,托尔比约恩·哈尔,乌里克·汉森·多维根,托恩·丹尼尔森,安尼克·冯·德·利佩,拉尔斯·阿兰兹-汉森,爱因德·伊恩沃德

类型:电影地区:其它语言:英语年份:2018

 量子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2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3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4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5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6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3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4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5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6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7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8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19挪威7·22爆炸枪击案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挪威7·22爆炸枪击案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中,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电影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菲利普船长》《93 航班》)讲述了挪威最致命的恐怖袭击之后发生的真实故事。2011 年 7 月 22 日,一名极右翼极端分子在奥斯陆引爆了一枚汽车炸弹,随后在一个青少年领袖训练营发动大规模枪击,造成 77 人死亡。《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从一位幸存者的身体和情感历程视角描绘了这个国家的治愈与和解之路。同栖生活Idol Challenge Another Class地域无门变态假面:变态危机飓风奇劫 (国语版)一起火锅吧第三季你愿意嫁给他吗小偷家伙, 小偷骗子相见恨晚这个高中没有鬼3半熟少年1995鲁尼程婴救孤我爱你,再见自拘于家旧货猎人第七季梦想改造家 第一季你好,种地少年更美好的事第四季公主回来了阿拉丁与神灯2火线追凶2之不白之冤心蚀创想季十日谈海月姬2014点球成金嫦娥奔月2022春风又绿江南岸现在的你最可爱温莎王朝第二季101真狗双面狐祭旗智取威虎山2014孤胆行动鹿鼎记张一山版茅趸王逃出大英博物馆空山灵雨睦邻·缅甸吻我加仙气近距离飞向太空(上)

 长篇影评

 1 ) 纪录片的精神回顾过去,剧情片的思维表达永不屈服

保罗·格林格拉斯在《谍影重重5》后回归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反映2011年7月22日挪威枪击事件的《7月22日》在事件发生七年之后威尼斯电影节上映,让观众透过电影缅怀事件的同时,更为电影节奉献了观感极佳的一场放映。

英国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最为人熟知的无疑是缔造了《谍影重重》这一经典系列,纪录片的精神、剧情片的推进,《谍影重重》成为了谍战动作经典。当这种风格遇上真实事件会有怎样的火花?导演之前的《血色星期天》、《93航班》、《菲利普船长》都体现了特色的镜头语言与故事性,到了《7月22日》,依然是手持摄影机带来的纪实风格,依然是凌厉的剪辑,不同的是,影片聚焦的不再是事件本身。事件发生过程快速呈现,干净利落,大量篇幅在于事件余波,受害者、施暴者、审判参与者还有无处不在的普通群众都在影片文本上有所表现。

《谍影重重》,保罗·格林格拉斯,2002

影片侧重的应该是受害者角度,并且着重构建了受害人之一Viljar的康复过程,手臂残疾、腿部受伤、右眼失明这些伤痛让他的身体犹如废墟,从办不到到坚持来法庭指正,撑起这份信念从影像表现的内容来看,更多的是年轻人的愤怒与热血。Viljar说,应该感谢一只眼睛看不见,这样作证的时候就看不到凶手的样子。Viljar充满愤怒也表现得相对克制得体。细数受害人重获信心的路径,家人的支持、同是受害人的温暖还有来自社会的关怀,集体感染个人,最终开启人类固有的内在驱动,事件与人物真正绑定在一起。

将镜头对准灾难后人物生理心理重建过程是最近流行的表现方式,但着重个人比较容易陷入个人戏剧化泥沼,影响个人与事件的内在张力,去年的《坚强》就是典型例子。《7月22日》的人物重建在多方面的关怀下并没有与事件分裂,使之呈现出非个人救赎、而是悲剧笼罩下人文关怀的胜利。

与胜利相对的是施暴者的终将失败,而这种失败是人性自由与爱的反面,以暴制暴没有胜利者,很庆幸保罗格林格拉斯没有像法提赫·阿金在《凭空而来》处理的那样,将移民的怒火利用人类纯洁的情感越烧越旺,《7月22日》最后Viljar的远望,留白效应的字幕都表达了渐媳的怒火和灾难后的平静,生活还要继续,just move on。

Viljar(右)

最后字幕交代,罪犯Breivik被判处监禁还未出狱,但实际上Breivik的狱中时间在挪威法律语境下并不是终身制,挪威现行的刑法典是1902年5月22日第10号令《一般公民刑法典》以及随后的一些补充,法典第二章中即规定:普通刑罚的种类仅包括“监禁、拘留、社区服务和罚金”,第17条还规定“特别规定的情形下,不得超过21年”。所以Breivik真正的服刑时间只有21年,只有21年刑满后仍旧对社会构成威胁,刑期才会延长,习惯了犯罪受到惩罚的我们对如此轻描淡写的惩戒感到十分不解,但实际上这是挪威乃至欧洲对罪犯的态度的具体表现。

改造已经被定为重罪的罪犯,是挪威乃至整个欧洲刑法的核心所在,BBC就曾经称这一观念为欧洲最先进的理念之一,他们坚信,即便是罪犯也应保障其基本人权,刑罚的意义在于让罪犯学会理智控制自己的犯罪意图,成为“好”人,最终与社会接轨。

所以感情上远离欧洲的我们并不能接受以改造为导向的结果,就像那个施暴者,自始自终都保持着冷静,直到审判,脸上时不时挂着微笑,让人怀疑究竟是谁最终获得了慰藉。

Breivik(右)与辩护律师

Breivik的角色从一开始就是从容的,装枪、做准备的过程沉稳老练;警察出现时立刻认罪,指定律师辩护,讨论辩护逻辑,向政府提要求,导演塑造了一个行为有素、兼具谋略的犯罪形象,力求客观,避免人物扁平化。这样正反人物情绪丰富,既避免沦为主旋律说教也增加了戏剧张力。

事实上,真正的Breivik确实是这样一个有思维模式的罪犯,就在牢狱生活3年后,他收到了来自奥斯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收到通知书之前,他坚持尝试了3次。尽管在奥斯陆大学获得学士学位需要选择导师指导,Breivik正在服刑,很难获得学士学位,但在挪威以理智改造为核心的法律背景下,这样的救赎可以说取得了法律维度下所希望的效果。

正如枪击案结束后,挪威首相延斯·斯托尔滕贝格所说:“我们的回答是更加民主,更加开放,更加富有人性,但再也不会那么天真。”

时任挪威首相斯托尔滕贝格

《7月22日》对比其他同类型影片出色的地方不仅仅在于一个人物增加的戏剧张力,前面提到的手持摄影机的晃动和精准的剪辑营造的真实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在当下电影文本、调度形式多数服从事件的创作困局中,导演真正做到了用形式突破模式的束缚,在观者思维里,导演力求的真实感更像是一种诉求,镜头在控诉、剪辑在控诉、少而精的配乐也在控诉,影片的每个细胞似乎都调动着人们的感情,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深陷其中。

《7月22日》剧照

影片将最后的疯狂设置在法庭上,这也是多条人物线汇集的地方,法庭戏导演如果没有很深的功力,趋于平庸是司空见惯的,更何况影片将这段戏码放在了压轴处。但就在影片最后近三分之一的地方,之前紧张、纪实感与情绪的释放得到了有效统一,Viljar一段话结束,我们时而可以得到Breivik的反应,可以看到同为受害者女孩的表情,也可以在视线内发现玻璃墙外普通群众的关心。剪辑精准快速,恰到好处。

这段剪辑的本质思维其实和《敦刻尔克》剪辑思维有点类似,压缩人物表现时间,形成不断转换的画面感,形式上并不复杂的话语对峙利用有节奏的时间间隔形成压迫感。所以,成熟的调度和原本文本上的高潮让这段法庭戏没有像《凭空而来》里表现的那样简单乏力,影片的紧张纪实从开始保持到了结尾。

《凭空而来》,法提赫·阿金,2017

保罗·格林格拉斯曾经表示,促使他拍摄本片的原因是如今欧洲右翼势力依然极度活跃,人们需要被警示,选择挪威的恐怖袭击一方面是真实事件的轰动力量,更重要的,在已经废除死刑的地方,高度文明化的世界面对恐怖主义,政府人民如何应对,导演选择用他特有的方式和欧洲传承的人文精神,呈现着他的影像,供人们思考。

❤个人公众号,关于一个纯影迷的自白❤

 2 ) 77死,151人伤,凶手却只判了21年

我们将到处追击恐怖分子,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送他们见上帝,在机场抓到就在机场击毙,在厕所抓到就溺死在马桶里!

看完《7月22日》是件挺艰难的事儿,因为内心总有股子激愤萦绕。

尤其是在看完导演“良苦用心”营造的前30分钟屠杀戏后。

心里就有股劲儿绷着。

爆炸还只是震撼的话,那屠杀就彻底令人暴怒

之后,每当看见凶徒那一脸小人得志的卑劣嘴脸,每当看见受害者痛苦地恢复正常,心中的愤怒便增多一分。

看受害者如此,就想对这孙子上各种古代私刑

而现实中,这人渣居然在监狱里潇洒了七年。

顿时觉得惩罚还是太“温柔”了。我还是喜欢一个快意恩仇、以牙还牙的世界!

22 July

01

恐袭现场

邪恶的虐杀嚎叫

本片是一反“常规”设计的电影,因为我们常理解的“嗨点”在开头,前武后文,最震撼的就在前三十分钟的恐袭复原(当然基于真实事件改编也不能在结尾改出个花)。

这一部分恐袭戏,首先得益于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一贯写实的影像风格,直接将观众拉入整个事件当中,从制作炸药,到屠杀青年,整个过程一览无余。

开篇俯拍将观众拉近至事件本身,之后这种俯拍也作为全景视角多次使用

接着依旧手持摄影,偷窥的角度,特别有代入感

时不时的拉近镜头,更能调动观众情绪

拍摄受害者时更是如此,镜头夹杂在人群里,仿佛观众也是其中的一份子,注视着一切

当然,为了保证全局观,也为了照顾视野,镜头也会时不时地拉远再迁回,但关注点始终在主角身上,不曾远离。

无论是远焦还是近景,视角始终对准一处

而近距离的拍摄下,每一处细节都清晰可见,生活的真实质感被无限放大。

像烟尘这样细小的点都被刻画

为了之后的正邪交锋,导演在震撼的屠杀环节,就将善恶的对比打造、暗示。

像光影的使用,屠杀者多在暗处,而青年们,多是明处。

光与影,正与邪一目了然

剧情上也有有所对比。

理想与极端,对与错同样可见

而在爆炸和屠杀的一刻,导演的手持功底,牛逼到让人瞬间感受恐袭究竟有多恐怖。

欢迎回到7.22特大恐怖袭击现场

除了导演的功底,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与恐怖分子的参演者安德斯·丹尼尔森·李的出色演绎。

小哥正经很帅,假如不演变态的话

他在电影前面成功将一名老谋深算、冰冷至极的杀手完美刻画。用四个字形容就是:冷酷、克制

从制作炸药、调制枪械到写宣言、点燃汽车炸弹、登岛杀人,一步步一丝不苟、毫无纰漏,全部成功实施。

之后即便是爆炸成功,他都不苟一笑。杀人也仅仅是呼喊,没有疯狂、没有喜悦,冷静地像台机器。

冷漠,更多是对生命的蔑视

哪怕被警察逮捕,都还是一脸淡定从容

当然假如仅仅把他当做是“面瘫”表演,那就大错特错了,后来与善良的交锋,更看得出他表演的张力。

02

罪与罚

善良的懦弱反击

前三十岁分钟的恐袭,现实中最终造成77人死亡,151人受伤。

就如同“龟兔赛跑”,当暴恐分子用突然袭击大肆领先时,正义和善如同慢吞的“龟”,虽迟但到。

在后半段,电影详细展现了暴恐事件处理、判决的过程。用两大阵营(正义、邪恶)、三个方向(凶手、幸存小哥、首相)、五个主要人物(凶手、凶手律师、幸存小哥、小哥家属、首相),近乎全景呈现。

电影更多地还是聚焦在凶手和幸存小哥的对比上

但在[7月22日]的后半段,所谓正邪的较量,却以邪恶屡屡占上风,正义最终只能以虚弱呐喊告终。

片中很明显地感受到凶徒占据着主导。

对于他的审判,不是简单的定罪,高度文明的挪威为他配备了律师。律师从职业角度为他脱罪,但凶徒竟多达三次改变想法,影响案件的发展。

从找为新纳粹辩护的律师,接受自己精神病的诊断;到突然要求在法庭发言,审问幸存者;之后竟全部推翻精神病脱罪理由,以刽子手形象出现法庭。

几乎每一次要求都视为一次改变自己地位的主动出击。

就如同一开始策划袭击一样,找律师是在计划内,审问幸存者也是自己要达到的目的,最后一刽子手形象出现也符合这一切行为的动机:屠杀、法庭发言,都为了宣扬自己的极端主义。

他每一次的嘴角上扬,似乎都在证明他是这场审判角逐最后的赢家

再看看幸存者小哥,与凶徒三次转变相对的是,小哥的一次次手术、拆线;回家后承受不住心灵创伤,野外狂奔;是痛苦地一次次做着康复训练。

与凶徒的轻快对比的是幸存者小哥一直痛苦的脸

再看看凶徒审问时有饮料、披萨吃;为了让自己减少惩罚,把和受害者一样的身份的律师当做例外(又神经质威胁律师)。

太舒坦,太无底线,根本不是所谓的狗屁战士只是垃圾

而当一切尘埃落定,幸存者小哥英勇出席法庭作证,战胜了凶徒所谓的“第三次”袭击,让他获罪(电影中是无期,现实是21年)。

但相比受害者一生的痛楚,凶徒付出的代价真是太小。

尤其是当梳理现实新闻后,发现,这货在监狱中,还是三居室,一个卧室,一个健身室,一个书房,过得比北漂还好时。

尤其是得知他居然控告政府“受到不公正对待”,还获得高达4万美元赔偿金时(待政府上诉)。

尤其是他上法院再行纳粹礼时。 善良、正义赢来的胜利,就看着相当渺小。

我们会战胜你的,可用什么呢?爱吗?

03

谁来保护善良

如何保护善良

看完本片,最大的愤慨,大概就在于受害者要痛苦一辈子,而施虐者则可以在监狱“潇洒”。这难道就很高级了么?

艾尔琳,胃部、手臂、右膝和右腋窝中弹

崔西莉亚在枪击中失去了一只胳膊,肩膀和下巴也中弹,后来子弹打在智齿上,救了她

哈米德被射中左肩、左腿和胸部,被迫截肢

到底该如何对待这些疯狂的渣碎?

不禁想起军事圈的一个段子:1985年,恐怖组织“伊斯兰解放组织”绑架了四名苏联外交官。扬言完成他们的要求,不然就处死全部人质。

最开始莫斯科试图沟通,但效果不佳,一名人质被杀害。不过,没过多久,人质竟全部放回。

后来流传的消息说:特种部队绑架了恐怖组织头目的亲属,虐待他们,并放出消息不放人质,你们的亲属下场比人质还惨。而结局自然是恐怖分子妥协了。

这不禁又想起俄罗斯总统普京的名言:“我们将到处追击恐怖分子,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任务就是送他们见上帝,在机场抓到就在机场击毙,在厕所抓到就溺死在马桶里!”

我更想起子曰的:“ ‘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

文:LOGO李

文章源自微信公众号:电影解毒

 3 ) 新西兰枪击案,治愈路上的又一次痛击!

前几天,一件震惊世界的袭击案,让所有的人都感到愤怒至极,

3月15日(周五)下午1时40分,新西兰基督城突发大规模枪击事件,而行凶的地点还不止一处,

凶手更是将这场惨无人道的残害过程,在互联网上进行了直播。

而这场“灾难”也导致了将近100人的伤亡,

即便,新西兰总理面向全国表示,“这是新西兰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新西兰警方敦促民众,如有发现可疑行为立刻拨打111,

但后果已经造成,那些受到伤害的普通人和家庭都将面临着无尽的黑暗和悲伤。

这让红颜秀影想起来2018年Netflix的一部纪录片,《7月22日》

该片从一位幸存者的身体和情感历程视角描绘了这个国家的治愈与和解之路,

伤害的造成或许只是一瞬间,但治愈却需要更多的时间、更和谐的环境和更温馨的照料,而这并不容易。

《7月22日》改编自2011年7月22日在挪威发生的一场骇人听闻的残害事件,

一名挪威本地居民因对政府在处理移民问题及一些政策上的不满,先是自制炸弹对政府办公大楼进行了袭击,炸死8人。

然后,这名凶手又来到了于特岛,

他用枪支对正在进行夏令营手无寸铁的孩子进行了一场射击,击杀69人,

两次事件共致死77人,伤200余人。

而该事件给我们留下最大的震撼,或许却来自于这位凶手在法庭上的“笑”

没有人能理解这笑容背后的含义,但凶手最终受到了挪威最严厉的惩罚,却仅仅是监禁21年,

因为挪威极其注重人权,没有死刑,而欧洲的人权法院称:“这就是最终的判决”!

时隔7年,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将此事搬上了荧屏,这也是他非常擅长的题材,

中国的影迷亲切的把保罗·格林·格拉斯叫做“绿草地”。

保罗·格林·格拉斯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

《谍影重重二》,《谍影重重三》,《谍影重重五》,

而这部《7月22日》入选了2018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和另一部大热影片《罗马》同台竞技,却颗粒无收。

有趣的是,该片同样是由网飞公司与保罗·格林·格拉斯导演合作的电影,

本来该片和《罗马》都是要参加戛纳电影节的,但由于戛纳对网飞的抵制,双双退出,转战了威尼斯电影节。

从保罗·格林·格拉斯的履历中,我们可以看到,电影虽不多,但质量均属上乘,

或许是之前记者的从业经历,“绿草地”很适合这种纪实类题材,

配合上他手持摄影和非常快的剪辑,形成了极具特色和辨识度的个人风格。

之前的《菲利普船长》和《93号航班》都拿到了奥斯卡的提名,

而保罗·格林·格拉斯个人的最高荣誉,则来自于《血色星期天》为其带来的柏林金熊奖。

《7月22日》中,保罗·格林·格拉斯依旧抓准了现实时间中的一些“亮点”,

凶手指明了一名律师,为自己犯下的在全人类看来都无可辩驳的罪行进行辩护,

而律师也受到了来自社会群众的威胁和压力。

但最让人动容的是,

这名律师虽然认真的组织其团队,为其进行辩护工作,寻找证人,开会整理论据,为自己的当事人争取医护和饮食权利等等,

但在最后完成工作后,拒绝与凶手握手,既坚持了自己的职业操守,也达成了自己的做人底线。

如果说“木桶理论”有道理的话,

那无疑,这个事情让我们看到了挪威社会中最短的木板的长度,看到了这个社会自上而下对自己制度牢不可破的原则。

木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

这名凶手的不可赦程度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但我们有相关的制度,有相关的法律,我们就必须保障他的权利,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去判罚他,

是否应该有酷刑,是值得讨论的另一个问题,但这种不被舆论操纵的,

而,挪威认为:

严苛的行为准则,是挪威公民对自己国家充满信心和这个社会让外界赞美的关键。

或许有了这种准则,才使得这个社会不会出格,

但实际上,在这种准则下,却接二连三的爆发了诸如此类的恶性事件,

但红颜秀影必须承认,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准则,才使得这个社会有着强大的自愈能力!

这也是红颜秀影从这部影片中看到的最好的一面。

该事件在挪威还有一部纪实文学出版,被纽约时报评为2015年的十大书籍,

书名是:《One of us》,

即便是这样的滔天罪行,挪威社会仍然把他当成了自己社会内的一分子,以这样的态度去反思问题出在哪里,怎样避免问题,

这样的反思还真是让人惊叹。

影片最后以身中5枪仍然存活下来的小男孩和暴徒在法庭上的对峙完成升华,

但击溃暴徒的是来自于跟他有着同样政治理念的、他的偶像的摒弃,

他的偶像在法庭上重申自己的政治观点与其相同,但并不认可暴徒的做法,他们想采取的是更正式更严肃的表达观点,

但却因为暴徒的这一恶举将自己这一派推向了大众的对立面。

这位唯一愿意出庭为他作证的偶像所言,彻底击溃了一直保持冷静的暴徒,

影片也终于完成了正邪之间的颠倒,虽然挪威没有死刑,但暴徒的精神已经消亡了。

这部影片,没有什么铺垫,没有什么缓冲

第一幕,就是极右翼分子布雷维克在制作汽车炸弹,10分钟后,这些炸弹在政府大楼下被引爆,

又10分钟后,枪声响在了只有学生和老师的乌托亚岛,

10分钟后,布雷维克被逮捕。

从头至尾,布雷维克的冷静镇定,恰恰是整部影片中最最恐怖的画面,

在车上听到炸药爆炸后,握着方向盘的手没有任何动作;端着枪杀害学生的时候,就像一个猎人在山林中打猎,冷酷无情,

甚至提前写好的1500页欧洲独立宣言,无不昭示着罪犯的高智商,

等到真正的特警登岛并找到布雷维克时,他既没有反抗,也没有自杀,这样一个做出疯狂恐怖袭击的人只是放下手中的枪,任由特警将他逮捕。

甚至冷静地指定早就选好地律师,在警察面前毫无畏惧地阐述自己的极端思想,内心毫无悔过之意,

甚至,在法庭上,当庭作出极端手势,承认自己的欧洲圣骑士团成员身份,大力鼓吹自己的右翼思想,

然而,69个未成年学生的尸体还未妥善安葬。

幸存者们,有的失去了亲人朋友,有的失去了健康完整的身体,

而他们中的大部分热,将一辈子生活在阴影中,从原来“未来的领袖”变成不敢与陌生人交谈的人,

其中,18岁的少年维亚,在夏令营中得到了大家的喜爱,

但当警察找到他时,他身中五枪,孤独的躺在沙滩上,身边陪伴他的是他最好的两个朋友的尸体。

幸运的是,他还活着,

可他依旧失去了自己的右眼、手指,弹壳的碎片在他的脑干附近残留,随时都有可能夺走他年轻的生命,

不仅生理上的疾病折磨着他,心理上的阴影更是难以治愈,

夜半被噩梦惊醒,复健的痛苦,走路需要依靠辅助,亲眼看着好友死去,随时都有可能因为残留在大脑里的碎片死亡。

维亚陷入了自暴自弃的境地:

“我看不到未来,这种感觉就像自己被流放到无人区一样。”

最开始他拒绝出庭做证人,却在听到布雷维克在法庭上的演讲后决心出席,影片的最后,布雷维克被判处无期徒刑终身监禁。

事到如今,我们不能再用刑罚的数字来衡量生命的价值,

那不但是对导演表达的误解,也是对生命的诋毁!

刚刚发生的新西兰恐怖枪击案的骇人听闻程度不亚于挪威于特岛事件,同样是极右翼,向穆斯林采取报复行动,计划周密,极度冷静,

但新西兰枪击案,是我们治愈路上的又一次痛击!

有时候不禁在想,这个世界究竟会好吗?

也许,这将是一个永恒的问题,一个永恒没有答案的问题!

但或许,看过《7月22日》,在震怒之后,只有救赎和治愈的部分才能打动人心,也才是我们最需要的一环。

END -

往期文章回顾

周冬雨的“美”,掩盖不了《阳台上》的“乱”!

尺度太大,曾被HBO放弃的“神”剧!

《过春天》:从未冲动的青春,才是成长的阵痛!

对他人的毒舌,也是对自己的残忍!

豆瓣9.5,我们不是成功者,但我们很酷!

 4 ) 公权力,必用开化的手段对付畜生,而不是畜生的手段

看完这部影片。一个感悟是:公权力,必用开化的手段对付畜生,而不是义愤填膺的用畜生手段对付畜生,如果那样,那么公权力,也就变为了畜生。

影片中,无辜青少年受害者在痛苦心理挣扎中、或在痛苦接受手术时,画面一转,一个看起来较为舒适的审讯室,凶手却坐在那里大吃披萨、喝着可乐,主张自己的手指因被受害者头骨碎片迸溅划破,应该接受处理。律师也只好“职业而体面”又很尴尬的提示景茶“我的客户应该休息下”、“我的客户应该处理下伤口”之类,景茶也就上来为其将伤处贴上创口贴。凶手还很变态的“优雅的“,”礼貌的(教养的)“说了声谢谢。是的,这种反差的给观众的心理冲击,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会气的牙根发痒,恨不能扑上去将这个畜生撕碎。但是抱歉,私权利,你怎样做都OK。but公权力,我们无法像也门一样,用石头活活砸死墙间幼女者,只能枪必or注射。虽然我绝对赞同石头活活砸死(but,如果这人是被冤枉的呢?是的,在这里,依然讨论冤枉和不冤枉这个奇怪的论点,因为它对看客心理的影响力的不一样)but这里不讨论那些开化国家的先进。只讨论事情本身。个人非常崇尚重刑主义,but看完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先进地区北欧五国之一的案件后,我的思索是:各有利弊。或许,我们能做的,只有描述事实

 5 ) 何其软弱

比较客观冷静地反映了凶手筹备、爆炸枪击、被抓,以及漫长的庭审过程。从始至终都是那个变态的极端分子在把控局面,他主动投降,甚至为了在庭审过程中表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放弃了精神疾病辩护(如果不放弃的话,法庭可能无法让他服刑,只能让他去治疗),整个过程都是洋洋得意、自信满满、毫无悔意。

挪威的法律量刑为什么这么轻?七十七条人命啊,法律对打击暴力犯罪一点办法都没有。如果不能保护受害者的权益,那么保护再多施暴者的权利都是本末倒置。

最后受到惩罚的只有被迫接受工作的辩护律师,他一直被骚扰和威胁,女儿也被迫转学。真正的凶手却被高墙保护者,愤怒的民众拿他没办法。

影片最后字幕说凶手被判终身监禁,其实,在既没有死刑也没有无期徒刑的挪威,他只被判了21年,关7年就可外出度周末不受监控,关14年便可假释。

他在狱中住着小套房,可以看报纸,有跑步机,还可以玩线上游戏,甚至在狱中读了大学。但他却绝食抗议,要求改善“虐待般”的监狱生活条件。

貌似挪威监狱也没有太多的办法治他,好像只能尽量满足。没有办法处罚这样的魔鬼,真的是太软弱了。

明年8月,凶手关满7年,当他外出度周末的新闻出现在挪威媒体时,那些还在与伤病作斗争的幸存者不知道有多痛苦和愤怒。

 6 ) 即便我们不是愿意改造恶人的社会,也不要变成害怕改造受害者的社会(8.5/10)

受害者男主维亚的重建过程其实呈现的很清楚:如果和林奕含笔下的房思琪相比,那么在病床上的状态可以看做一种混乱,如同林奕含生前问的那三个问题,实质上因为陷入了自己的逻辑怪圈而问出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所以可以视为男主在问“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而在女孩慰问男主那场戏中女孩的一句“俺也一样”点醒了他,让他逐渐重拾起受害前的“领导”型人格,从对自己身心极差状态的绝望感(这时问题成了“我要恢复但我暂时看不到路”,至少不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模式),到试图走上身心恢复的“路”(学走路其次、关心弟弟和母亲的处境才是重点),这时才到真正开始面对恶魔的时候,即使一开始不免恐惧,但这样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已经完全恢复的领导型人格才有能力与曾侵入自己身体震慑自己灵魂的恶魔抗衡。

不管怎样,受害者选择自杀一定不是一条对的路,本片中把男主拯救出害死林奕含的不健康心理模式的直接导火索,就是对女孩的男性保护欲,当然这也源于极度健康的家庭环境就是了。我们有义务为受害者和其周遭指出一条救赎之路,尽管可能对所谓的女权意识形态有冒犯,那也比纯粹只是基于“正确”立场的同情要强太多。“林奕含与阿廖沙”话题中有一篇用哲学回答林奕含三问题的文章,写的非常棒,最后在他的结语中提到林奕含的一句“我无力也无意改变社会”,而作者对此的回答是:“人也许需要一点社会责任才能活下去”。有些女权或许就会开始认为这是避重就轻,“不去惩罚恶人倒在这对受害者指指点点”,我觉得这种言论只是占了正确的理,但不见得起得了正确的作用。

 短评

D+/ 不乏动人之处,但实在是没有看到更进一层具有超越这一对立结构的政治性。当他们从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的时候,真正深入解决问题的缝隙也被缝合/壅塞了。本质上可能还是一部充满对秩序的想象性虚构的好莱坞电影,提供一个解决的途径还不如《凭空而来》那样切断所有可能。也应该回去给《爱国者日》降一星。

7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秉承了导演一向冷峻风格,施暴者,受害人、受害人、家属、媒体、政府都表现出极为理性的克制。对于恐怖袭击的背景和成因浅尝辄止,只是借众人之口冷静而坚定的说出了高级白左的“挪威梦”,暴力解决不了问题,我有亲友的爱我有未来,你一个人住在三间房的套间牢房里打ps游戏去吧,无爱的可怜虫。想到这个屠杀了77个人的恶魔,有可能比我还早就拿到了《荒野大镖客2》,就深刻的体会到什么叫你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只不过生活在和平的国家。

11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还行

相比于《凭空而来》公义无法伸张,导演最终选择以暴制暴方式回击新纳粹,事实上仇恨逻辑不仅没有减轻,甚至被强化;绿草地筛选改编真实重心则放到了一个健康社会和体制是如何从创伤性恐怖事件中自我修复、自我重建过程。即使这种“修复”过程不免会有些陈词滥调(他也应该和有机会做的更有力),但绿草地之所以是当代最值得尊敬政治电影导演,恰恰在于他在创作上所具备这种从普通人出发“健全性”。

13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极其冷静克制,波澜不惊地就把这么一个惨绝人寰的故事讲完了。从头到尾不试图催泪,这才是高贵之处。开头的恐怖袭击,干净利落,直面暴力,毫不拖泥带水,近乎残酷的程度。恐怖袭击过后,接下来的一系列问题才是影片重点。剧本明智地选择了四个角度:国家层面的首相如何应对,发起恐怖袭击的极右分子有何诉求,为恐怖分子辩护的律师如何彰显法治,以及经历恐怖袭击的受害者如何重新面对生活。四个角度,稳准狠,稍有凌乱,但依旧精确有效,把新纳粹、种族主义、极右分子这个放在当下越发显得敏感的话题处理得很好。

14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3.5 剧本的切入角度和导演的情绪掌控都太精准了,配乐丝毫不影响手持镜头呈现的纪实感,大量抓马戏也控制得恰到好处,用生还者的重生去对抗恐怖主义。不能说有多出色,但把这个敏感题材处理得小心翼翼面面俱到且完成得不能更好了。相比之下柏林那部真是low穿地心。

15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只看了前半段了解下事件经过,后面审判和伤者复健没什么信息量,平平淡淡的,就节省时间不看了

16分钟前
  • 水脉
  • 还行

北欧毕竟是高度文明,身在美国都感慨当事人各方的高度civilization,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

18分钟前
  • anonymous
  • 推荐

励志导向总归意思不大

19分钟前
  • LOOK
  • 还行

前半段拍得自如冷静,怎么到了庭审反而崩盘

22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较差

冷静克制,完成度非常高,为追溯事件找到了最精准的切入点:仅干练叙述恐袭,把绝对重心放在事件后的余波震荡。一条线讲庭审,一条线讲灾后重建,两条线会合后碰撞出惊人的力量,让电影有了深刻的立意。第三条线事故调查,又引入反思,导演相当厉害了。

27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挪威2011年暴力杀戮77位青少年真实恐怖事件之艺术再现,专业制作到位,电影精彩引人。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具体地了解和体会了现今北欧社会法治文明之令人赞叹的高度。面对如此灭绝人性的恐怖暴行,挪威受害人及家属、律师、首相及整个社会仍能如此理性、克制,坚持法治文明地处理这场灾难,实在是为我们做出了人类应该达到的高度。那个十恶不赦的杀手的极端右翼思想和行为也确是今天真正存在的现实,联想近年来的欧洲难民潮,对待难民问题的争论,各地恐怖主义活动之泛滥,以及昨天即12月1日,巴黎刚刚发生的“黄背心”骚乱,近期德国总理默克尔将无奈退出政坛,等等,就可知道在当今世界,要坚持像电影中表现的那样,以和平、协商而非暴力、革命手段去解决问题,是多么的难啊!电影让你更深入、清楚地认识和了解今日之世界,创作者们的付出值得!

31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前三十分钟完全控制不住的流眼泪和颤抖,坐都坐不住,只好躺着看完,快要哭瞎了。即使客观来说priminister那条线讲的不好,没头没尾,但是还是五星。看了很多review,大多数人不喜欢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后半段实在太冷静,完全的underwhelming。说老实话如果片子拍成大段大段的讲遇难者家属的绝望和愤怒,然后prosecution伸张正义,确实看完会很爽,但是也感觉啊这件事就过去了。但是现在看完就真的觉得是无力。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混乱和不可理喻。所以明天会更好吗?导演恐怕自己也不能确定。虽然他借Viljar的testimony说生活是会前进的,还有爱,还有家人,还有希望。但是与之并存的同时也是黑暗和疯狂。我们能做的就是beat them。

35分钟前
  • 咸鱼
  • 力荐

这一趟能通过大银幕遇到该片也算无憾了,真是把其他观影体验在感官、情感、思辨等多方面甩好几星,唯一小遗憾是,觉得用挪威语的话会更好,想必是考虑netflix的用户不得不做的选择。刚看完影片还有些保留(主要是担心审判部分的真实性),直到新闻发布会上保罗.格林格拉斯说到,有了电影想法后,他最先看的是大量证词,再后来manifesto也读过,包括生存者互助会的活动也深入参与,感觉就想电影中多线视角呈现,他应该是对逝者和生还者,关联的挪威人,以及袭击者都很负责的,大家都是one of us。作为多元城市中以异乡人身份生活的一员来说,很感谢这样冷静地呈现问题同时不失希望的电影和电影人,好希望拿下金狮!!

38分钟前
  • 阿哲系
  • 力荐

3.5;从电影层面来讲,从开场就抛出的杀戮切入,随后就政府、律师、维亚一家三条线分头叙述事件进展,镜头冷静利落,以维亚正视直面杀戮者告终,完成其个人心路的艰难跋涉;但若结合政治环境及事实真相,则显得语焉不详、隔靴搔痒,欧洲难民潮引发的局势动荡已然成为大患,绝非最后几句高调就能和稀泥,右翼势力与恐怖分子的界限亦不能混为一谈。

4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绿草地一贯的手持摄影,很稳定;罪犯很冷静很稳定;受害人及家属很冷静很稳定;警察律师法官也很冷静很稳定;挪威政府也很冷静很稳定。只是,这是站在精英视角的平等、博爱、宽容,能不能站在犯罪的角度拍一部,一个青年经历了什么,在思考什么,才发起了无差别恐袭?3.5星。

44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以比较克制的手法完成,张弛有度,对于还原这个惨剧,可圈可点。尤其本片把最大的篇幅放在灾后,对政治、法律、种族方面着墨,影片的纬度得到升华。难民留置问题,是欧洲如今普遍最为棘手的烫手山芋,进退两难,至今没有一个国家能游刃有余面面俱到去妥善处理。凶手用如此反人类的极端方式展示自己的观点,肯定是为法律和普世价值所唾弃,但是,全球的“绿”化,不容小觑。★★★☆

49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四星半。可将本片与去年毕格罗的《底特律》对着看,同样是来自于真实事件,同样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绿草革新了以往电影(《血腥星期天》、《93航班》)雷厉风行短小精悍的特色(144分钟的片长应该也破了以往作品的记录),甚至可将本片看作是对上述作品的一次重拍,对恐袭过程极度简化,而用大段笔墨呈现事件的后续,并有意把重点放在了受害者一方,尽管类似做法的电影并不少(反面例子则是去年大卫·戈登·格林的《坚强》),而对施暴者的刻画也让观众更客观地审视事件本身。绿草也许永远无法成为斯皮尔伯格或奥利佛·斯通那样自由游走于商业和艺术之间、以票房和奖项留名青史的导演,但某种意义上他们又都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对时事政治的充分敏感、对历史事件的冷静掌控,这是如今年轻一代导演暂时所不具备的,也是《7月22日》们该被记住的原因。

52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7/10。前一小时是完美的一小时,干净利落。后面对受害者男孩的那条线没多大感觉,可能注意点都在杀手和律师那。律师的原则,凶手母亲的拒绝,细小处人性的展现。不试图煽泪就值得许多人学习。

53分钟前
  • 乍暖
  • 还行

母亲的失职和认知错误是造成安德斯反社会人格重要一环。挪威真是个高度文明的国家,律师和法律太“人性”。如果在我朝,这样的人肯定死刑无疑,没有辩护的余地。恐怖事件对死伤者的创痛是永久的。挪威太适合犯罪了吧,死亡87人(百度数据),伤亡上百,最高21年刑期,7年后可以外出度周末,14年可以假释,入狱住套房,吃饭看报纸跑步机健身打电脑游戏不耽误,还能上大学学政治,然后每周300人民币的津贴。。。安德斯(演员和凶犯同名)演的很好

55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非常震撼。讲的是一个真正的文明世界,人们是如何面对极端暴力所带来的巨大伤害的,暴力想要的,想要达成的,其实是腐蚀人的信仰和理智,而文明的肉体伤痕累累、内心极度悲痛,信念却毫不动摇,律师最后的几句话太有力量了

60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