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家赢家

第20集

主演:褚栓忠,刘跃军

类型:电视剧地区:中国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00

 剧照

 长篇影评

 1 ) 不喜欢起标题

故事是这样的,德国多特蒙德(听那个发音貌似是这里)一个工业区里面有一个牛逼的生产焦炭的工厂。片子里面那个德国人说这里生产着德国还是欧洲最牛逼的焦炭。可是你知道那个落寞啊,这么牛逼的一个大工厂,被中国人买了下来。在王经理的带领下,中国的四百来号蓝领工人们,昂首挺胸驻进这个工厂。开始切割、拆卸、装箱,运回中国,让中国也有最牛逼的焦炭场。

额。。上面的简介貌似国家情节以及误导的倾向比较多,不客观!不客观!在电影结束之后的交流会上,电影学院的很多同学们都提出来主观、客观的问题。恩,客观,客观!

然后。。。我也不知道介绍点儿啥,我对于剧情这玩意儿懒得写,社会有啥变革更没兴趣。大概要流露出来的那个意思可能是说,德国或者欧洲把很多工业基地关掉,转而进口能源。可是现在能源越来越贵,他们又觉得把自己国内的工厂关掉不合适。影片里面有点儿透露出来那么个意思。我当时想到的就是万恶的资本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别的也没啥。印象最深的是那个王经理,牛逼哄哄的一个人。但是牛逼的很有道理。耗时一年半左右的一个大项目,把德国这么牛逼的国家的牛逼的焦炭场给丫拆了,运到中国,成为中国最牛逼的焦炭场。有那么一段儿场景是王经理开车带着助手(男的),跟摄像。在那个城市转悠,一边儿转悠一边儿对着夸德国一些“进步”的地方(加引号不是为了讽刺,是我觉得未必是真正的进步),进了一家卖奔驰的店,找了款啥车来着我不认识。拍几下,说“very good”,有点儿那个我牛逼我把你们丫这个店的车都给买下来的气势。这段儿我很喜欢,外国人的那种所谓的谦逊、合作、双赢,或者他们装逼和为了突出个性的所谓独立性,到了王经理这儿都是扯淡。老王的这种气势才是真正的气势啊,一点儿没装、一点儿不做作。我就这么牛逼,哈哈。

后来交流的时候,那个导演说,说一开始电影里面谁赢谁输看起来好像很分明,可是又有很多值得细细思考的东西,说什么究竟谁真的赢了谁真的输了不一定。在欧美一些国家放映好像还比较成功。 很装很装。外国人可真不是好东西。到底有什么深入的含义或者德国哪儿占了便宜或者赢了什么丫又不说。
这个片子很讨巧啊,现在全球的经济形式,中国所谓的社会主义跟欧美资本主义的发展模式,能源,社会,等等。丫还说纪录片就是要忠于自己的个性,不用考虑太多别的。我能相信他麽?

 2 ) 对照看了两部纪录片 「输家赢家」和最近大热的「美国工厂」

对照看了两部纪录片 「输家赢家」和最近大热的「美国工厂」

从德国鲁尔工业区到中国兖州

从中国福建到美国代顿

一部是工业进化史,娓娓道来的人群和温和的叙事。看到优秀工人们被佩戴大红花时想到我小学读书时从来没有佩戴过红领巾的经历,这应该是国人特有的情感,更多人在不被重视的环境中成长。

一部匠气十足,虎头蛇尾的平庸之作。

但是有一个感受是不变的,无论美利坚还是日耳曼,这都是一群让外籍人士无法理解的勤劳拼命的中国人。

说他们不需要休假/娱乐和业余生活,他们不是不需要是因为他们需要的是生存,毕竟落后就要挨饿(挨打

他们拿着不到十分之一的劳务,加上连轴转的时间(马老板的966也是如出一辙),哪能谈到什么人的尊严

想起深圳速度,七天一层楼,十一封顶迎国庆的新闻。

前阵子看了另外一部讲述各大制造企业移师缅甸/印度等劳动力廉价之地,但是效果不如预期,因为他们懒惰且有不如国人便于管理。

当然时间会改变很多,年轻一代的工人不是他们的父辈,他们看到了更大更繁杂的世界~,当然迎接他们的还有自动化。

全球化的残酷一面就是让弱者更弱,强者更强

所谓费心者治人,劳力者治物。他们不是不需要娱乐和休假,只是生之艰难让其无暇顾及,只好永不停歇直致老去~

部分飞船在持续的上天,更多的肉身还在尘埃

纪录片的客观真实,太过可贵

近期看了多部纪录片,有感于此

另因「美国工厂」的热议,致福耀玻璃股价上扬了10几个百分点,但这和工人们无关

 3 ) 关于个体生存际遇的思考

毫无疑问这是一部直白,清醒,且尖锐的片子,今天看来它所衍生的内容似乎已经超越它的纪录载体,却似乎早被遗忘,或者刻意藏匿在一个灰蒙蒙的角落里。通过关注一个特定时代的事件,作为一种时间的符号,来阐释对于全球化世纪的个体生存状态的思考,展示东西文明的直接碰撞——有关输赢的探讨是一个无比尖锐的问题,却始终不能给出一个透彻的答案,人们的回答将随着时间的进程继续下去,并且保持问题本身的锋利,突破口永远指向时代间隙中的个体,甚至会产生比矛盾的现实更残酷更强大的力量。 德国的多特蒙德曾以煤矿业著称,造价6.5亿欧元的“帝座”曾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炼焦厂,投产8年后停产。在2003年初,山东兖州矿业集团买下了它全部技术专利,并购入了该厂所有的设备,400多名中国工人漂洋过海来到德国拆卸工厂,将它们打包运到中国——这个过程仅仅用了一年半的时间,他们的速度令德国人感到恐慌与震惊。德国导演乌里克和迈克尔夫妇跟踪拍摄了整个拆卸过程,完成纪录片后他们惊奇的发现了这个故事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尖锐反映,于是取了“losers and winners”这个颇有挑衅性的名字。 新世纪的到来,使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抓住了世界工厂的机遇,对比懒散随性的德国人,中国似乎是表面上的赢家——他们做事严谨,对待工作毫不懈怠,效率令德国人赞叹,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了德国人三年的工作量,他们的凝聚力令发达国家感到恐慌,以及让人们生出对于发达国家的工人的工作态度和做事效率的失望,而这背后是他们长久以来建构在资本主义之上的发达文明,德国导演更多的站在德国人的立场上,体现对于全球化的机遇性的思考和个人价值的反思——德国真的输了吗? 对于今天看过影片的任何一个人来说,答案似乎都是否定的。影片中的中国工人拿着微薄的工资,孜孜不倦的扮演好一个底层劳动者的身份,他们不要求加班费用,好的生活条件,各种福利和补助,支撑他们的就是一个朴素生活的梦想,那个时代还未融合进更加多元化的文化与价值思考——工人们仿佛脑海里没有疲倦,也没有与付出需与回报对等的私人化要求,很像当今主流所渲染的理想化的正能价值观,他们所追求的是“我想多做一些”而不是“我还能得到更多回报”。德国人对此表示惊诧:他们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不追求更好的个人生活,却把自己的灵魂全部奉献给并不能带来丰厚报酬的工作。与中国工人相反的是当时德国人的工作时间“一周工作40个小时,还常常提前下班”“每周都有充足的时间去休息”。而400名工人一年半的艰辛成果所带来的是,国际焦炭价格涨了10倍,德国人不得不由此感叹中国人的远见,同时,这些金钱却并不属于每一个底层工作者,以上层的远见作为引导并以底层工人的心血作为砖瓦的房屋,最终却只是奉献给上层资本家的房屋。作为个体的中国人似乎是输了。 倒也不必为此下一个绝对的定论——事实上放在个体身上关于是非的讨论是不可孤立时代洪流下的现实生活的,任何一种时代意识的稳定形成其后都埋藏着无数的历史渊源。在全球化的时代到来之初,中国还是一个刚刚改革开放不久的国家,新生事物的侵入远远无法替代中国人古老的文化传统和价值思索——对于左倾社会主义的盲目崇拜未曾退潮,底层工人们深入骨髓的传统奉献式价值观更是不会有所改变,面对德国这样一个发达的,充满欺凌性与资本霸权的国家,无数现代历史过往的政治积淀让中国人对他们充满一种友好的敌意。工人们迫不及待的想要展示给德国人一个强大的,稳健的,带着发达梦想的,甚至是可以快速创造出奇迹的中国,他们的工作激情倒不如说是对于自我尊严认证的迫切——就是要你看到,要你恐慌,甚至要你感到卑微,让你膜拜。陷在时代带给他们的情绪中,让他们很难看到自己和西方文化与价值观上的差别从而形成良性的反思。 回归到中国人本身——长久的农耕文明与重农抑商的古老社会地位分化诱导人们形成一种朴素且踏实的生活追求,耕耘所带来的必定是收获,奉献进全部力量的工作上的耕耘,则一定会带来安定的生活,中国的现代革命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来达到成功的,这样的历史价值观无形中必定给予了中国工人强烈的心理暗示。另外,努力工作带给他们的奖赏——大红花和光荣榜题名,使他们能够获得足够的心理上的满足感。对于德国人来说,和金钱有关的精致利己的思想主宰一切,因而与具体的物质福利无关的“奖励”的力量对于他们似乎是一种猎奇。若非了解一个古老的中国,也许很难明白“官方奖励”在普通人民心中的价值——象征着权势和威望以及美好生活的,古老的皇宫,现代的政府,当代的主流。而金钱在无比清澈的奉献式的社会价值观里是如此低俗。在那个时代,一朵大红花带给工人们的自豪感是远远超过金钱的,必须是一些可以公开的,无私的,关于奉献与卓越的事情,才足够让人感到舒畅和满足,光荣榜就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所拥有的勋章,是对他们最好的认可,也因着这份认可所给予的尊严,让他们继续满怀着激情将工作不知疲倦的进行下去。 《出路》纪录片里那个代表上层社会的女孩袁晗寒,去德国留学归来后曾说,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是没有机遇去做出创造的,他们需要的是一颗颗螺丝钉在属于自己的位置上工作,站在一个高度文明上去创造更好的东西就会更加的艰难。导演郑琼后来在采访中说“袁晗寒所面对的是一种非物质形态上的困境”“她始终都在对抗无聊”我认为这样的心境恰好类似于当时的德国人——他们好奇的窥探着这些中国工人,为中国人的工作效率感到不可思议,甚至不能够理解劳动可以让人拼尽全力,因为已经足够卓越的社会福利保障让他们不必去明白这些关于劳动上的沉浸式的追求,什么是更好的生活?德国人在中国人身上没能看到的,中国人却恰好在德国人身上看到了——他们是多么想有一天能够像德国人一样拥有那么发达的生活条件!而为了那一天早早到来,他们能做的就是劳动,拼命的劳动。集体陷入一种成功学的理想俗套中,重复性压榨自我的精力,这样的生活充实的令工人们根本无暇去思考形而上的东西,拥有一个坚定的梦想,他们也许一生都未曾察觉到非物质形态上的困境,这样的生命似乎悲哀,但同时又是一种不必去承受高级形态的痛苦的可能,一种有温度的可触碰的幸福。 在当今时代——后现代,全球化的讨论早已不是一个潮流,关于意识形态和文明融合的议题似乎也在慢慢成为历史。为“后浪”的身份标注做出辩驳的青年们,对于人生体验和自我价值有着更加多元的理解,而世界文明交融的速度却似乎总是跟不上互联网中当代青年的思路,对于自我的位置与未来,我们确乎是迷茫的,甚至是莽撞的。过往的经验不足以汲取,而新生的事物又总在时代的缝隙中偶然衍生,世界似乎在以它的方式开始新的锻造,又因矛盾丛生而频频更换方向,森林就在眼前,这个时代对于青年而言却总是有着一种朦胧而普遍的雾气。事实上,在一个穿着鞋子的国家,去学光着脚的国家走路,双脚必然要受一些伤,而伤痛的源头就是,在一个穿着鞋子的国家,我们看到了太多国家能够光着脚的可能,而看到物与所属物之间的距离,不只是在个体的穿鞋脱鞋之间,其间相差了数个历史时代,相差了自古而来的文明起源,相差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差了大洋和大陆板块所分化隔绝衍生了的一切——观念的传播,解构与重建是如此迅速,而社会的革新却需要更漫长的时间,非自然化的冲撞是必定要流血的。当今时代给予人们的路途充满遍地的信息爆炸和以互联网为文化载体的通货膨胀,这条路异常的拥挤和艰辛,与其陷入迷雾,倒不如直面过往,坦荡体验自我的生活——作为时代间隙的又一个个体,任何国家的任何人,渺小都是他的永恒属性也是唯一的力量。至于输赢的讨论,它相当尖锐,但当一个人真正认识自己并且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时,就真的没什么要紧。

 4 ) 输赢已见分晓

工业题材是我比较喜欢的纪录片题材之一,一部反映外国工厂拆迁的片子更使我充满期待。可以很轻松地想象到,经过一场关于财富转移的拆迁,如《输家赢家》这个片名所指的“比赛”或曰“较量”会有输赢见分晓。然而,事实上需要比拼的细微项目远超人们所想象,这个输赢也就绝非人们眼中那么容易分出来。钢铁的拆卸和运输,背后不只是资金、信息、技术、习俗乃至道德潜意识的流动,有时甚至是事关未来的某种信号的流动。

片子要反映的事情是,中国兖州煤矿集团出资买下了德国多特蒙德的凯泽斯图尔焦化厂。这个1992年建成的工厂,运转了8年后因为市场原因而停产,但其设备和技术对中国工业仍具吸引力,其7.63米高的焦炉会将中国炼焦行业拖出6米焦炉的时代,所以中国人将其全部买下,并派遣数百名工人驻扎进厂,拆卸所有设备后转运回中国。

首先我们就看到两种感情同时流淌在这片工业的土地上:五十几名留守的德国工程师饱含深情地捍卫着土地和设备,他们不能忍受中国人以不够安全、不够环保、过度疲劳的工作方式将设备拆走;领导着四百工人的中国领导班子,则自认为睿智地与德国人的刻板周旋着,且无处不对工作灌注着诗意盎然的工业式热情,偶尔还对德国的发达表示一定程度的羡慕。

在片中,德国人与中国人的关系并不好。德国人一直不能理解中国人为什么不按规矩办事,因此他们不仅不信任中国人,也很不配合。中国人则早有准备,而且人数上有绝对优势,语言这时候也成为阻挡德国人的抗议的门槛。对中国拆迁团队来说,速度是第一位的追求,这是片中很重要的角色——中方团队领导者的真实欲求。德方的领导者则一直在从各个角度念叨自己对工厂的依依不舍。

导演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中国工人,团队领导、技术人员、操作工人、厨师,无论身处什么角色,中国人总是能把目的放在第一位,任何手段都是为了服务这个最终目的。同时,他们也非常熟悉整个脑子里只有工作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勤劳令德国人惊讶。我们也看到,德国人对自己国家的经济总体状态和就业并不满意,他们也经常暗暗地羡慕中国人的干劲。

大篇幅的中国工人劳动场面,与连续出现的愤愤不平的单个德国人的镜头有趣地彼此相对存在。这里的力量对比无疑是不均衡的,双方的目的也是不一样的。难怪中方领导者曾说,在德国日耳曼民族身上学习到了“三点很重要的精神”:第一,他们对植被非常维护,搬运时宁可绕道也不破坏绿色植物;第二,他们非常喜欢坚持身体锻炼,每个人都积极投入体育运动;第三,他们非常爱护小动物。毫无疑问,德国人一直坚持的按规矩办事,无论是安全规范、质量规范还是技术规范,在中国人眼中都是多余的,而且是明显不合时宜的。拆迁团队本来就没打算按照什么“使用气割需先填设备使用申请表”这样的条框办事,他们不是在与德国人较劲,而是在和自己比赛,例如能不能守住“工人千分之七事故受伤率”。

中国人是在跟自己比赛,永远追求超越,焉能成为输家?

导演在片子的末尾耐人寻味地配上了两个屏幕的字幕:2006年,焦化厂在兖州煤矿安装完毕并投产,很快在中国其他地方也建起了两个同样的焦化厂;煤炭价格从当年的50美元一吨上涨到500美元一吨,德国已经开始重新考虑是否还需要煤炭炼焦行业。

放映厅全场爆发出一阵哄笑。

中国人的实用主义捍卫了对幻想的追求,某时甚至显示出不计成本的勇猛。这不能为西方人所理解,而且双方的确处在两个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上,中国人是以输家的身份进入比赛的,唯一的目标只是成为赢家。本来拥有赢家身份的西方人,脑子里就只剩下可能变成输家的恐慌。两种文明的博弈在起点上就不具备比赛的条件,因此,它们只能各自同自己比赛,没有了所谓的输家赢家可言。

中国人上演了工业奇迹,物质文明变得丰富,他们是赢家;中国总是处在产业升级的落后一端,劳动者待遇和技术精细程度存在硬伤,更遑论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他们在此一直是输家。德国人的工厂被中国人占有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劳动精神和工业梦想已经在中国人的身上和脑子里扎根,在此他们是输家;德国人能更早知晓什么产业不再适合存在于国土上,并能以较好的价钱卖给想要的国家,他们做了不亏的生意,生活环境也并未过多改变,从此看来他们也是赢家。

能做到扬长避短,惩前毖后,则未来是赢家。否则,无论中国人还是德国人,未来都会变成输家。

关注纪录片,思考生活。请关注由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和UME新天地国际影城联袂推出的“真实中国·影院计划”。
http://dc.smg.cn/film-083.html

原文博客链接:http://st1984pinglun.blogbus.com/logs/30230953.html

 5 ) 纪录片内容整理(非启示用)

首先,纪录片提到了德国的严谨按章程办事的工程师与讲究速度效率的中国工人之间的工作矛盾。
其次,展现了辛苦工作7天12小时工作制的中国工人如何在短期内完成一个完整炼焦炉工厂自欧洲到中国的整体搬迁。
第三,德国人不能接受炼焦炉厂这样的工作(因此导致该厂无人工作被中国买走。)和中国人愿意持股耐劳是否是中国德国经

济地位变化的一个原因。
其实该片隐藏的一点是经济日益发展的中国在全世界范围的一个扩张及其带给其他国家的影响。
引用主持人的话:中国迁走炼焦炉厂之后产出了大量精制兖矿,而德国面对日益曾长的世界原料需求不得不扩建了国内数个炼

焦炉厂。但是中国人在国外漂泊辛苦,原理故土家人,而被问到对于未来的憧憬却一篇渺茫。而德国人了,关闭了祖辈相传的

矿井和工作一生的工厂,内心的苦闷同样令人难以言表。中德两国,谁输谁赢,见仁见智。(主持人说的真好。)
最后我还看到的但不足列为重点的是:兖矿集团高事故率、违规操作多。

 6 ) 且看高楼平地起,且看宴毕众人离

一言以蔽之,全球化、去全球化都是资本逐利。受影响的永远是广大的80%+底层的10%。

1、德国鲁尔:从工业区到绿色发展的转化。

2、兖矿国际焦化:2004年,与巴西CVRD、日本ITOCHU共同合资组建。2006年,建成投产。2014年,外资退出。2016年,开始盈利。2018年,与永峰股权重组开始混改。

3、因为找不到96分钟版本,看的是《纪录片编辑室》:东西方文明博弈,保留了前半部分的效益和安全冲突,剪辑了后半部分的NPC member生活。

4、说到规则和责任,临时有了以下推论:

人都是想要活着、对自己有利的。

有的人面对规则,想的是大家一定都会遵守,如果我不遵守就会损伤他人,进而损害自己。每个人只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就相当于所有人承担了全部责任。

有的人面对规则,想的是大家一定都不会遵守,如果有人违规并从中受益,那这个人就应该是自己。至于谁来承担那要命的责任,肯定有其他人,但那个人一定不是自己。

谁输谁赢说得清吗?

参考:

1、中国炼焦技术由此跨越二十年<http://www.ykjt.cn/xwzx/2018-12/14/content_1021491.html>

2、“亏损大户”兖矿国际焦化公司因何盈利了 ? <http://www.ccoalnews.com/news/201708/30/c36389.html>

3、兖矿国际焦化于2018年6月19日宣布股权重组,由兖矿集团与永锋集团分别持有国际焦化50%的股份 <http://www.ykjt.cn/xwzx/2018-07/04/content_1010301.html>

4、2007年12月21日《纽约时报》《中国成为世界烟囱》China Grabs West's Smoke-Spewing Factories,<//www.nytimes.com/2007/12/21/world/asia/21transfer.html>

 短评

一直觉得09的困难更大一部分来源于中国自身进入了调整期,日本的调整用了10年,不知道中国要多久..

8分钟前
  • 觿
  • 力荐

这部纪录片可以说是中国近40年高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德国工人可能要花三年时间完成的工作,中国工人只花一年便可以做到,因为中国工人都是工作狂,而且可以适度以牺牲安全为代价。我曾从事土建行业,中国的工人可以24小时三班倒不间断工作,而欧洲发达国家的每天只工作8小时,而且周末双休,这怎么跟中国比啊。从速度、效率来看,中国无疑是全球的最大赢家,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其实是成为德国那样的输家——坚持安全生产,保障劳动权益(特别是休息时间)。

10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德国和中国

12分钟前
  • 午后的缪斯
  • 推荐

在文化的冲突中,你才能看到自己的人民是如何被政治体制所规训的,从工业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到精神气质,到个人的理想,精神世界和整个工作生活方式。但也不全是恨意。当你看到这样一种人民----吃苦耐劳,默默的一群群的出现,在冰冷的钢铁构件前劳作,散落在巨大的高耸的工厂前,持续的,不断的,

17分钟前
  • 江离载菁
  • 推荐

SMG的内部讲座,和2位导演面对面聊了一会儿

20分钟前
  • tata
  • 推荐

归根结底一句话:中国工人的勤劳勇敢让德国人汗颜……里面有一句话挺有意思,说中国人为什么那么努力工作呢,是为了以后出来让外国人看得起,而十几年后的情况却是,我们已经开始瞧不起外国人了……

23分钟前
  • 文白
  • 还行

规则的灰度

26分钟前
  • 鬼寿
  • 推荐

不错

30分钟前
  • indigoer
  • 力荐

只找到40多分钟的版本,没能看全,7.7分。

32分钟前
  • 黑驹
  • 推荐

勤劳哪里是一种美德?只是一种不得以的选择而已!

34分钟前
  • yyq
  • 力荐

全球化深思

38分钟前
  • Anga2041
  • 力荐

题目有误导,片子没看出德国是输家这意思。倒是的确看出中国人吃苦耐劳。

40分钟前
  • 坦克司机
  • 推荐

选题很好,视角很好,但是明显导演对德国工人心理的展示比中国工人深入。如果导演这部纪录片的意图之一是想反映两个世界的工人各自有什么样的世界观,那不得不说,它还欠点火候

42分钟前
  • 也罢
  • 还行

前几天在逛书店的时候,看到打折买的片子。。。很惊喜,很不错,差异和冲突都很现实很具有代表性的

47分钟前
  • lalelu-lu
  • 力荐

中德双方的博弈,谁是赢家,谁是输家?

48分钟前
  • Honey Bunny
  • 推荐

找了好久还是只看到了纪录片编辑室的剪辑版 片子记录的事件已经是十年前了 虽然篇幅不完整但还是可以看出当时身处工业转型期下德国的挣扎镇痛和中国追求快速粗放的发展痕迹 而十年后的今天当转型升级的浪潮席卷中国时 再看这部片子谁输谁赢可能就显得更明了了。。

49分钟前
  • 普拉蒂尼啃脆梨
  • 推荐

德语课看的,尼玛还要写arbeit

54分钟前
  • KA方分布
  • 推荐

96分钟版本,一跟随工厂的拆除过程,从中发现中德文化鸿沟、安全和环境问题,以及德国人对新形势的反应。导演的视角和思维都很敏锐,在2006年就意识到这种全球化实践的复杂性,意识到我们正处在一个改革和变革的时代,很高瞻远瞩。中国文化、哲学和经营理念等等都给老外们上了一课,比《美国工厂》早了有十三年。

57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真实!没有输赢!只有利益!

59分钟前
  • 许鑫鑫
  • 还行

比想象的好看很多。文化差异,中国人的努力到底是幸还是不幸。2010年。

1小时前
  • 海甘蓝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