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

HD中字

主演:黄轩,苗苗,钟楚曦,杨采钰,李晓峰,王天辰

类型:电影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7

 无尽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红牛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非凡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芳华 剧照 NO.1芳华 剧照 NO.2芳华 剧照 NO.3芳华 剧照 NO.4芳华 剧照 NO.5芳华 剧照 NO.6芳华 剧照 NO.13芳华 剧照 NO.14芳华 剧照 NO.15芳华 剧照 NO.16芳华 剧照 NO.17芳华 剧照 NO.18芳华 剧照 NO.19芳华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芳华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寄人篱下的少女何小萍(苗苗 饰)经过重重试炼终于加入了梦寐以求的文工团,哪知道这里和她曾经待过的那些地方并无不同,她依然得忍受遭人唾弃和欺侮的生活。唯一给过她温暖的,是刘峰(黄轩 饰),不仅仅是对何小萍,被称为“活雷锋”的刘峰把自己的爱情和温暖无私的奉献给每一个人。 实际上,刘峰一直爱慕着美丽活泼的林丁丁(杨采钰 饰),当他选择将这份感情勇敢的表达出来时,却让自己的人生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战争开始了,刘峰、何小萍和萧穗子前赴后继的走上了前线,在枪弹和炮火之中,每一个人都在用生命和热血绽放着属于他们的芳华。亚特兰蒂斯之心法外情真 第一季哈桑·明哈杰:国王的小丑初恋从打嗝开始2009大迷信伪恋博·伯翰:什么。超级飞侠 第一季安德里耶什视差大脑故事知己知彼1965魂迷百世间水中刀夺得锦标归河中巨怪第四季我家的英雄爸爸不知道的爱情秘密黑帮暴徒动态漫画·开局重生一千次第二季枪神传说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粤语版)独白人生某星球的散文猎情人安琪拉的灰烬即刻杀机钢铁侠日版死亡笔记2015蜘蛛侠3(普通话)球手们 第四季想见你隐蔽处失踪的国王麻辣俏护士正义联盟(原声版)变种DNA血战湘江狮城奇案之罪案现场鬣狗式生存2023美人与流血事件

 长篇影评

 1 ) 何小萍代表了青春的残酷,刘峰则代表了时代的残酷

我们无力去改变任何的命运。记录和赞美一段年华,已经是最大的温柔。

开篇很想夸一下冯小刚,他那代导演里保持着上进心的人不多了。既有上进心,又有表达欲的更少。芳华的立项本身和作品的成色,已经甩了很多同代里履历辉煌的导演们一个身位,着实不易。

但是这个社交网络年代里,冯小刚的嘴和他的作品着实脱节。他本人的观众缘糟糕到,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2015年拿了金马最佳男主角,2016年拿了金马最佳导演,2017年又再次数项入围金马的冯小刚本人(估计也是不敢再给他颁了),现在正处在一个创作高峰上。

可惜因为他在电影外做了很多不讨喜的事情,他获得的赞誉,其实远远少于他这几年的成绩。

希望芳华的好口碑能让他扳回一城。


芳华首先是一部青春片,虽然不是校园题材,但它符合了所有带时间跨度的青春片的公式:

让一群美貌的少男少女们,在最情窦初开,血气方刚的年龄,生活在一起,并从事一些精神层面的,非生产性的活动。无限美好。但这样的集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世俗生活的慢慢入侵,最终土崩瓦解。

繁华落尽,可忆不可追,这就是青春。

放在红楼梦里,就是贾宝玉和美丽的少男少女们,生活在大观园里,吟诗作画。

放在芳华里,就是刘峰和美丽的少男少女们,生活在文工团里,唱歌跳舞。

放在那些年里,就是柯景腾和美丽的少男少女们,生活在XX高中里,考试。

放在致青春里,就是郑微和美丽的少男少女们,生活在XX大学里,恋爱。

放在小时代里,就是林萧和美丽的少男少女们,生活在静安区的别墅里,装逼。

而所有这些作品,最后都有乌托邦的解体。最终十二钗们各有命运悲剧,芳华里文工团四散天涯,那些年里沈佳宜嫁给了别人,致青春里大家都成了自己当初讨厌的人,小时代最极端,干脆一把火全烧死。

只要有了这个套路,一定能拍出青春情怀。可是有了情怀,却不一定能拍出好电影。以上作品的递减质量就可以看出来,青春片质量要高,要看在这个套路以外,又加了什么东西。

芳华加的,是时代和战争。

芳华的三条主线里,从完成度和意义上来说,萧穗子<何小萍<刘峰。

萧穗子的这条线是最典型的伤春悲秋青春文艺。就是懵懂纯粹的初恋,敌不过世俗和门第的婚姻选择。可能是因为钟楚曦太美了,而且她是严歌苓的化身,所以给这条线加了很多戏。但这条线确实拉低了电影的质量,又或者说,这种不咸不淡的悲伤,以同等的戏份放在何小萍和刘峰的残酷人生面前,显得不合时宜,甚至矫情。

颇有一帘幽梦里刘德凯对萧蔷呐喊的味道:“你只是失去了一条腿,可紫菱呢?紫菱失去的是她的爱情啊!”

何小萍的这条线则代表了真正的青春的残酷。何小萍让我想起了青春期里的很多很多人,她们没有什么大毛病,但是很不幸地,被卷入青春期“群嘲”的漩涡中心,不得翻身。

初中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女孩子,被封为“班花”,原因并不是她漂亮,相反地,她在花季年龄长了一张老太太的苦脸,而且学习不好,没有老师保护她。于是,好像是从哪个很调皮猥琐的男生嘴里,给她封了一个反讽的“班花”,而这个说法竟流行开来,形成一种群嘲合力,压得这个女生整整三年不得翻身,只要有人谈论起女生的容貌问题,她的名字就会被遛出来,引发一阵哈哈大笑。也有人试图为她说话,但是一定会被某些混蛋男生一起起哄“你是不是看上我们班花了?”“你是不是想和班花比美?”后来这个女生三年都低头做人,好像没有人听过她讲话,没人留意她中午和谁一起吃饭,最后随着毕业,她也一起消失了。

所以看到有人说,宿舍讨厌何小萍的动机是什么?这也太没来由了吧?

真的就是没有来由。

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青春期找到一个被群嘲和霸凌的对象,有的被欺负丑,有的被欺负娘娘腔,有的被欺负穿衣总是脏脏的,他们陷入了中学里的地狱阶层,无法拥有自尊,无法交友,无法仰起头做人。而他们何错之有呢?这点小小的问题,甚至都不是问题,真的有必要付出整个灰暗青春期的代价吗?

无非就是有人因为看不惯而起头嘲讽了一个人,这种群嘲随着起哄渐渐成了集体的一种强大意识,没有人敢为群嘲对象翻案,哪怕内心里不认同这种群嘲和霸凌。因为一旦出头,你和群嘲对象一起,成为了集体的敌人和异类。

本应该是很美好的一幕,她们却在疯狂抹黑另一个人

何小萍就是这样一个倒霉的人。她有错吗?她没有。可是青春的集体在寻找一个嘲笑和攻击的靶子,她不幸被选中了。

而萧穗子就是我们自己。我们的清醒的良知告诉我们,这是错的。但我们不敢为她出头,不敢为她成为集体意识的敌人。所以我们自己有善心而无义举,眼睁睁看着霸凌这样发生。眼睁睁看着青春期的阴影毁了她的一生。

这个时候,刘峰出现了。刘峰是唯一一个对何小萍表现出善良的人。

电影里说“从未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真正的善良。”如果刘峰没有帮助何小萍,那么他只是一个烂好人。可是在大家都不愿意和何小萍做舞伴的时候,他带着腰伤挺身而出,让我相信了他是真正的善良,真正的赤子之心。

我们都低估了帮助何小萍的代价。帮助萧穗子,帮助林丁丁,对于集体来说,那是一个加分项,因为她们是集体的宠儿。可是帮助何小萍意味着,刘峰非但不会因为对弱者施以援手而获得任何赞赏鼓励,反而会和她一起卷入嘲讽漩涡。这样的代价,萧穗子付不起,可是刘峰敢站出来。后来,刘峰确实因为帮助何小萍被好事之人一起嘲笑了,可他无怨无悔。

何小萍非常清楚刘峰为她付出了什么。所以她是真心感激。

刘峰落难的时候,只有她站在他身边。曾经的战友对被指控“耍流氓”的刘峰避之不及。只有何小萍,为他勇敢喊出:“刘峰!我明天来送你!”投之以桃,报之以李。何小萍同样愿意为了刘峰,成为集体的敌人。

在我眼里,真正青春的侠骨豪情是“刘峰!明天我来送你!”而不是平日里看似干练爽快,出了事全部选择自保的那群人。

那么,走出文工团的刘峰呢?刘峰这条线更加残酷,它在讲述时代的残酷。也正是因为这条线,芳华彻底和其他小情小爱的青春片拉开了差距,显得更荡气回肠。

刘峰的故事,核心是“错付”。他把爱情错付了林丁丁,这还是小事。可是他把青春错付了时代,这影响了他一生。

在他成长的年代里,他灌输的价值观是学雷锋,做好事。他做的很好。后来他上战场,抛头颅洒热血。他也做的很好。他在自己当下的时代里,拥抱了每一个被鼓励的价值观,可是当下一个时代来临的时候,他之前所有的牺牲和付出,都让他变得更惨了一点。

像何小萍一样被集体排斥,可能只是青春的噩梦。可是像刘峰一样,明明此时此刻,在最好的青春里付出了所有努力,却被下一个时代抛弃,这是每个青年的人生噩梦。

刘峰的这条线是带有普世性的。冯小刚拍了他那个年代的刘峰,但每一个年代都有自己的刘峰。

在当下,我们可能知道什么是对的,可是以数十年的岁月记,我们真的不知道什么事对的。

有的刘峰投身了制造业,被产业升级抛弃,

有的刘峰,投身了零售业,被电商时代抛弃,

将来也可能有刘峰,投身互联网,被产业退潮抛弃,

也可能有刘峰,投身了自媒体,被流量转移抛弃,

也可能有刘峰,投身房地产,被泡沫破裂抛弃。

我们可能即使拼尽努力,做了力所能及的所有正确的事情,我们依然可能是下一个时代的弃儿。这是刘峰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残酷。

芳华里的刘峰只是输得最惨,遇到了战争,输掉了最多筹码。年轻人不要以为谁都有机会从头再来,青春和最好的年华只有一次,输掉了这一次,可能就再也追不上了。

所以,《芳华》的意义是什么?我很想说,不仅仅是怀金悼玉。但是电影确实没有办法给出更多指引性的东西。

我们心里很清楚,无论如何时移世易,每个年代都一定会有自己的何小萍和刘峰。不如用一部《芳华》,记录下最美好的他们,年轻过,燃烧过,努力过,爱过,也被践踏和抛弃过。

我们无力去改变任何已写就的命运。记录和赞美一段年华,已经是最大的温柔。

岁月流逝,芳华永存。

——————————本文原载于我的公众号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Sean_lalala),欢迎关注


忍不住来给芳华的影评打补丁。这几天看到的很多问题都很想驳一驳。

芳华好的部分都是严歌苓的,而冯小刚毁了这个作品?

在芳华这件事上,冯小刚和严歌苓没法做切割。采访里,严歌苓说的很清楚,是冯小刚想要拍一部文工团相关的电影,找到严歌苓创作了小说,小说写出来之后,冯小刚觉得不错,严歌苓再来做电影《芳华》的编剧,然后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芳华。小说《芳华》的发行时间是17年4月,与拍摄时间接近,间接印证了这个说法。

既然芳华是冯小刚对严歌苓的邀稿,那芳华的创作一定是两人要事前明确好大方向的。否则严歌苓写出了一个冯小刚不想拍的故事,这次邀稿就失败了。而严歌苓作为电影唯一的大编剧(还靠芳华提名了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在芳华小说到剧本的改编上怎么可能毫无发言权?所以从小说到电影的创作,这两个人都是共同体。

现在小说《芳华》和电影《芳华》之间的差别,很大程度是艺术载体的不同决定的。文学作品的受众偏知识分子,规模小。院线大片的受众偏普罗大众,规模大。这两者的不同决定了,审查尺度和描绘重点都会有差别。

畅销书的改编尚且会有轻重取舍,更何况题材敏感的严肃文学。

相反的,有一件更说不清楚责任的事情,可能和严歌苓有关,就是本片最失败的一条线,萧穗子的戏份。萧穗子作为一个线索人物,非但没有成功串起主线,还把叙事打乱,用糟糕的感情线拉低了全片的厚度。当然很大可能是因为冯小刚要用萧穗子歌颂青春的美好。可是萧穗子就是严歌苓在芳华里的化身,如果是因为她对这个角色情有独钟呢?谁知道呢?

冯小刚和严歌苓在芳华里是共同体,不可能做切割。更不可能把功劳都给严歌苓,把失败都给冯小刚。


芳华的意义?

除了萧穗子浅薄的感情戏和她背后代表的阳光灿烂的文工团生活,芳华最被嫌弃的地方,就是很多人内心里期待的批判落了个空。

首先,电影里非常明确地保留了刘峰的触摸事件,这个事件导致刘峰直接跌落神坛,被送去了前线。完整地叙述这个事件本身,就是批判,不是吗?

不过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此处删除了一场戏,“昔日战友集体举手批斗刘峰”。这一幕在预告片中出现过,可见是拍了的,只是在正片里删除了。这个本应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批判和反思段落,被剪掉了,导致了批判力度大减。为什么被剪掉了?可以自行脑补。试想没有了揭发戏的霸王别姬,精彩度会降低多少。也可以借此联想一下如果刘峰的批斗戏没剪,芳华可以提升多少。

除此之外,芳华触碰越战题材,肯定了战士们的英勇,视觉化了这场战争的残酷,对当时的作战环境,军备都有描写,刘峰救人,何小萍陪伴临终战士两场戏落在了反战而不是作战上,还借刘峰带出了老兵们的战后人生等等。这难道不都是重要的意义吗?又为何视而不见呢?

毕竟时代不同了。即使八九十年代的张艺谋陈凯歌穿越到今天,我们又有多大可能性在电影院里看到大规模上映的《活着》和《霸王别姬》?


芳华是不是特殊年代的致青春?

芳华当然比不上红楼梦。可是红楼梦,芳华,那些年,致青春,小时代,都是青春片。芳华是特殊年代的致青春,再正常不过,甚至这就是它的创作初衷。就连每次红楼梦重拍,普通观众最关注的也不是封建大家庭如何衰落,而是新选的宝黛钗是否美丽生动。红楼梦无限美好,可是普通观众也还是首先把它当做高级的青春片看的。观众看了红楼梦,也不曾说曹雪芹在怀念封建时代的美好,而是怀念青春的美好。这一点放在芳华身上也适用。

所以拍成青春片,一点不丢人。这不应该是被挑剔的理由。


为什么明明看到电影有这么多问题,还是打四星?

芳华有很多问题,可是芳华也有很多优点和好处。而这些优点和好处在我眼里更有价值。

想给一个电影挑错很容易,因为一部电影只要看的人足够多,一定能找出问题。电影拍到面面俱到,是功力,也是运气。所以很多大导演有的作品能做到无可挑剔,有的则不能。这再正常不过了。

一个风帆,即使它有很多洞,只要够大够结实,依然可以远航。而一块小布条,即使再完美无缺,也无法去替代风帆。


冯小刚的个人形象

严歌苓的作品也不是第一次搬上银幕。可是之前却很少人说,《天浴》的好是因为严歌苓而不是陈冲,《归来》的好是因为严歌苓而不是张艺谋。很多人对冯小刚怀抱敌意,这种敌意也多少影响到了芳华的评价。

冯小刚的个人形象问题有两点。

首先,作为一个导演,他不应该有这么多幕前形象。

张艺谋的人格是什么?陈凯歌的人格是什么?这十几年来已经渐渐模糊了。我们只知道他们是大导演张艺谋,大导演陈凯歌。他们老老实实在宣传期介绍自己的电影,但他们不会传达给观众他们作为“人”的喜怒哀乐和个性态度。他们选择让自己的艺术形象居于台前,而让自己的真实人格退居幕后。上一次陈凯歌没有绷住是骂恶搞《无极》的胡戈“人不能无耻到这种程度”,遭到全网群嘲。

自此之后,我们再没有见过“陈凯歌”的喜怒哀乐和个人态度,只看见一脸憨厚介绍自己电影的“大导演陈凯歌”。十几年后,当初的风波渐渐散去。不管他现在的电影质量如何,关于陈凯歌本人的嘲讽已经全部散去。

而冯小刚这几年炮轰万达,炮轰观众,炮轰影评人,他完全不顾及自己的个人形象,这无所谓。可是他的电影全部都是和他的个人形象深度捆绑的。不顾及个人形象的行为越多,连累影片评价就越多。

甚至于,他个人越活跃,大众对他个人经历和性格的兴趣越浓厚,通过他的个人经历和价值观去臆测电影动机就越多。以至于,本来由于上映删减而牺牲的电影寓意,也变成由他的审美和价值观背锅。

再其次,冯小刚身上带有非常浓厚的“创作者的傲慢”。

他看不起影评人,看不起观众,更深的原因在于自己心里,他是拍电影的,影评人和观众是看电影的。他是创作者,另外两个是消费者。拍电影多难啊,看电影和评论电影多容易。

在社交网络时代,和他正好相反的人是李安。李安一方面成绩过硬,另一方面,他向外传达的,是“创作者的谦卑”。李安很爱谈自己的价值观,但从来没有大导演的居高临下,而是反复在传达,“我做的还不够好”“我一直在提醒自己不要……”“我希望自己将来可以……“李安的电影才华毋庸置疑,可是他一直在展露自己柔软和谦卑的一面,是大家心目中更为欣赏的创作者态度。

而以上所有这些,都是电影以外的东西,应该和电影评价分开。不应该评价芳华第一件事就是揣摩冯小刚为什么拍这部电影,冯小刚这场戏以他个人的经历在想什么,高级不高级,猥琐不猥琐。这通通不公平。

这个芳华的宣传期,冯小刚出人意料的安静。至今没有惊人之语,或许从潘金莲炮轰万达的事件之后,“冯小刚”这个形象,也开始渐渐散去了。

——————————本文原载于我的公众号肖恩恩恩恩肖的瓜子社(Sean_lalala),欢迎关注

 2 ) 敏感只是噱头,更像一场絮叨

(文/杨时旸)

在电影《老炮儿》中,冯小刚借六爷的口一字一句地念叨出了自己不吐不快的抱怨,“动不动就什么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在马路边,他咬着后槽牙、眯着眼,怨怒又愤懑地说道。

作为一个出生于1950年代的导演,在现实中,他也不只一次地表达过对这种粗暴归纳的不满,而这一次,无论他如何想甩脱年纪的牵绊,这部《芳华》都成为了他堕入衰老入口的证据,它彻头彻尾充斥着中老年才会生发出的那种泛黄的、慨叹的、无力的忆旧心绪,而这种心绪最终更多的只停留于个人化的叹息,而没有挤压出任何超越于个人经验的反思。

《芳华》原作之中所涉的时代、背景、人物和命运斗转都如此磅礴、荒诞、残忍又令人唏嘘不已,但是,被改编成电影之后,那些丰沛的细部都被抽干了汁水,留下生硬的外壳和徒有其表的符号,成为了一部急于快进的缩略版电视剧。

如果说,刘震云和冯小刚一直在互相成就的话,那么冯小刚对于严歌苓似乎就有些无从下手。严歌苓和冯小刚同岁,又都有着部队的记忆,他们共享着部分经验,所以,完全可以理解冯小刚对《芳华》为何如此倾心,那更多的是出于本能,那些熟悉的场景和气味打动了导演,但是,这次改编止于了本能驱使的冲动。无论故事的裁剪和视角,还是道德立场的选择,《芳华》都显得莫名其妙又模糊不清。

《芳华》的原作是一部典型的回忆录式的故事,它的声部是单线的,所有故事线索的扩张基于叙述者的回溯,脑补、感慨和多年后的反思,在小说中,经常会看到叙述者一个人说着说着就开始讲述那些违背叙述视角的故事,然后,严歌苓就会在后话中把一切都拽回来,她会写到,“当然,那一切都是我当时的猜测”云云,而电影显然无法选择如此出入自由的叙述方式,不知道冯小刚出于怎样的心理动机,偏偏非要采纳这样一种配角口述的切入角度,他执拗地留下了那个配角姑娘的旁白,然后却又在绝大多数时候采用全知视角叙述故事,电影的视角就这样莫名其妙地错乱起来,更何况那一段段不时幽幽冒出的深情点评的旁白女声,像是冯小刚的化身,生怕观众没有领会那些人物的内心戏码,按捺不住地剖白一切,让原本可以意涵丰富的故事变成了夹叙夹议的作文。

众所周知,冯小刚如今已经改变了自己的人设,从一个拍摄嬉闹贺岁片的服务型导演转行——或者说回归最初——操持起了知识分子的行当。他乐于扮演一个孤独的逆流者,一个挑战敏感题材的突破者,一个憋着一股劲儿宣扬道德勇气和作者能力的独行者。《我不是潘金莲》在这个方向上走得很成功,那些对于中国当下最敏感点的呈现,有一些已经令人惊异,而当他转向历史,重新进入自己熟稔的回忆,到了《芳华》这里,那些“勇气”和“敏感”,全都变成了表面化的装饰与策略,甚至连《我不是潘金莲》中那些蔫坏损和小聪明式的反讽与批评也都不见了踪影。或许,从此看来,《我不是潘金莲》的成功更多的要归功于刘震云,冯小刚顶住了一些压力然后放大了这一切。

显然,《芳华》之中到处都是敏感的雷区,无论是那特殊十年的重要背景,还是那一场在电影中只能模糊交代的战争,又或者是时代转轨之后,那些被遗忘的亡魂,以及众多无法进入叙事的被侮辱和被伤害的人们,这些,无论认真地去呈现哪一部分,都可以变得庄重,但是,所有这一切都被轻轻地提及然后急速地略过了。

电影被切割成几段,何小萍初入部队的遭际,刘峰的“流氓事件”,战争,改革开放之后的人物命运转折。哪个部分不都是一部残酷史诗?何小萍初入部队的时候,文革尚未结束,部队中有人的父母还被关押劳改,这些被迫与父母划清界限甚至断绝关系的年轻女孩,在部队的文艺队伍中表演着歌颂与赞美,这之中会有多少内心波澜与自我撕扯?

一切都未被呈现。

刘峰所涉的“流氓事件”,是整个故事开始走向残忍的突然转折,那是一个宏大的禁欲时代突然折断了一个人普通“好人”的腰身,这时代造就的悲剧不被深究,而那个牵涉事件之中的女孩林丁丁的内心也不被深究。她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应激和自保式的哭泣之后,彻底抛弃了心理芥蒂迅速扑向新生活,这哪里是那一句旁白就能解释清的呢?毕竟有人因为她被发配又成为残废。

而后,关于战争,则彻底只剩下战争场面,被炸碎的身体,激流的子弹,炫技的镜头确实组成了中国大银幕上极其罕见的战争场景处理方式,但是然后呢?然后就再没有然后了,一切都停留于那一两个暴力血腥的场景,让人们生发出一点点这是如何过审的微小疑惑,而至于那场战争背后更深层的内容,没办法碰触。冯小刚是知道这些的,却还要做出一种触碰了敏感线的悲壮表情。

而再向后发展,一切更是突然破碎和流泻一地,那些符号拼凑的时代转换的象征,在任何一部1990年代末期的电视剧里都已经习以为常,它们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电影里,陈旧又敷衍。

所以,这故事呈现得最细致的部分是什么?水房里半透未透的内衣,姑娘们鲜嫩皮肤上的绒毛,舞蹈演员的青春酮体和纤细腰身——无性中的性,以及性中的无性,禁欲年代帷幕和帐幔之后女兵的隐秘心事。那些沉重的历史背景被驱散,每一个人物内心世界被关闭,留下的就是这样一部过去式的青春片图景,一场镶嵌着柔光金边的少女物语。相较于后半段的宏大叙事,这前边的一切看得出才是真的倾注了感情。

张艺谋把《陆犯焉识》变成了《归来》,那其中多少还是有着向人们内心底部挖掘的努力,多少还有着对那个残酷年代和人性异变的反思,但《芳华》呢?前半部分几乎成为了中学生宿舍里青春期霸凌和gossip girl的翻版,那些原本可以纵深的侮辱性的情节和晦暗的时刻,也都被抛光处理了,随处都充满青春元气,肆意饱和,连街上敲锣打鼓癫狂的群众都如此鲜艳。

多年之后,军队高官的孩子依然门当户对的走到了一起,成为了全职太太和房地产商,无依无靠的学雷锋标兵失去一只手沦落成为被城管驱逐的小贩,对于这些,人们早在现实中目击过比这还令人唏嘘的真事,所以对于电影中的呈现似乎也只能用一句“哦”来回应,连感慨都已经懒得感慨。刘峰用来敬军礼的右手没有了,祝贺战友考上大学只能用左手拍一次西方舶来的high five,这样隐秘的细节倒是比所有佯装的悲壮都更有意味。

何小萍被纳入部队,努力跳舞,排练B角,始终没办法上场,唯一一次独舞,却成为了一场残酷游戏最后的亮相,然后被一道命令推向命运的深渊,最终,她成为精神病患者之后,在无人的草地上自己为自己跳了一次纵情的A角。这或许是《芳华》中最令人动容的一幕了。但是,像这样有意味的细节和让人动容的内容都转瞬即逝,然后被冯小刚太多其他的私人心绪冲淡了。

客观地讲,《芳华》绝不是像《私人订制》那一类凑数、攒局的烂片,它确实是冯小刚费劲心力的作品,但正是因为他的在乎,他想要的实在太多也太杂乱了。冯小刚的好友叶京曾拍摄过一部长达四个小时的电影《记得少年那首歌》,从题材到气质都和《芳华》非常相似,有着同样的缩略电视剧的观感,而更相近的就是那种初入暮年用回忆进行自我精神按摩的典型气味。或许这是那一代经历过共同命运的电影人难以逃脱的宿命。

《芳华》如果彻底变成一部对个人青春的回望与纪念也未尝不可,又或者,干脆努力节制个人情绪,把它变成一次庄严的审视也同样力道十足,但是,现在,二者在一部作品中互相抵消着彼此。显然,只把一切变成个人回望,冯小刚会觉得太过于轻薄,而面对如此鲜活的扑面而来的回忆和细节,他又注定无法节制自己的情感。所以,最终,这个题材被尴尬的处理了,似乎提到了一切,但仔细想想,什么都未能深入。这个故事确实像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和老伙伴们絮叨着自己曾经的风华正茂和如今无处可诉的寂寥。

(本文首发腾讯大家专栏,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3 ) 《芳华》中最打动你的片段或细节是什么?

当一卡车的伤员运送下来的时候,小萍打开车厢,她吐了,但护士长去安慰她的时候,她说我不是嫌弃他们,一个被嫌弃了大半生的人,却从不曾嫌弃过任何一个人,这难道不是最大的善?全身烧焦的石林峰,是车上那唯一活的人,他说,其实我十六岁,瞒报的十七岁当的兵,特别是最后的那句你一定很漂亮吧,十六岁的少年,是否经历过爱的滋润,就因为战争,最后离开了。随后炸弹响,小萍毫不犹豫的跃到了他的身上,即使是个将死的人,她也要舍命保护,这不是善吗?善的人真就是那大白菜,在室外冻着还好,拿到室内,就会很快烂掉,这社会不就是这个理吗?

 4 ) 《芳华》一曲广陵散

《芳华》中最打动你的细节是什么?

1.精神病医院,夜晚礼堂外草坪上何小萍的独舞。很多年前读过黄仁宇《黄河青山》里的一段话,大意是,岁月流逝,悲伤和冷笑竟然可以互换。当年的严肃而今成为荒诞,而当年的冷笑竟也变成了感伤。草坪的尽头,那场即将曲终人散的演出正灯火通明,这个穿病号服的精神病患放下了当年集体演出中的紧张,完全沉浸在舞蹈中,真是纯美的感伤和荒诞。如果电影在此刻结束,也未尝不可。谁都知道,从此,在中国,时代的车轮隆隆向前,一切都将成为为了忘却的纪念。

电影还是继续了。犹如生活。

2. 海口街头,刘峰定睛认出照片上的林丁丁,嘴角的那一抹笑。那一瞬间有释怀,自嘲,怀念,谅解,只是没有了爱恨。这也算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一笑间,你我芳华不再,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3. 蒙自车站,已经是九十年代中期,满身风尘疲惫潦倒的中年男人,轻嘲道:什么是过的好?什么是过的不好?比起埋在这里的弟兄,我敢说我现在过得不好吗?

天高云淡,风日正好。还有一只独臂,还你那年未尽的拥抱。

因为这最后一幕,对演员黄轩路人转粉。

——————-

很多评论都在讲这个电影不如原小说批判深刻,然而我还是很喜欢这个电影。冯导是在后来时代的洪流中得益的成功者,因此他有谅解,有妥协。

严歌苓不是王朔,没有阳光灿烂的日子。无论是萧穗子得知父亲被平反时泼茶大呼,还是何小萍握着父亲临终前从新疆劳改地给女儿织的毛衣欲哭无泪,都是严歌苓们的伤痕。文工团解散时合唱的送战友踏征程,也是伤痕文学(电影)“带手铐的旅客”插曲,唱彻大江南北。那个时代的很多青春都是在这样小心翼翼中压抑,在压抑中清醒,在无法挽回的创伤中复苏。

我还依稀记得童年时翻到过家中抽屉里母亲珍藏的翻拍的平反文件,一长串名单里有我外公的名字,他在我出生十年前就寂寞地去世了。有那么多无法等到的归来。

但严歌苓也有谅解,有同情,有淡忘。

还能怎么样呢。一回头,轻舟已过万重山。

所谓历史,亲历者往往不适合秉笔直书。他们只能怀旧,抒情,欲语还休,在感伤中交织着光影,是非短长留与后人评说。

因此,这部电影的缺陷如此明显,但了解的人,也都原谅了。这是一个时代的广陵散。

 5 ) 严歌苓的《芳华》说了多少冯小刚不忍道尽的残忍?



冯小刚的《芳华》是穗子朱唇皓齿咬破的西红柿,是练功房里低鸣的大提琴,是泳池旁戏水女孩儿们湿漉漉的乌发和男孩面前着急收衣裳时的娇羞,是深夜里不曾捅破薄纸的青春男女,往灯外围一圈红纱布,让毛绒绒的灯光变成罗曼蒂克的红,听邓丽君靡靡之音。

冯小刚给了自己的芳华最大的善意。尽管有长达6分钟的战争长镜头,冯小刚似乎更迫切记录的是那些致敬青春的画面,他曾在文工团里做美工幕后,远远能看到翩翩起舞的文艺兵,在自传里,他曾写道:

“她的长相我已经记不清了,印象最深的是她的脖子十分的光洁,光洁的颈部优美地立在军装的小翻领中。披着湿漉漉的头发,光着脖子空堂穿上军装,把军帽塞进军挎包里的走出军营。严格地说,这种着装是不合条例的,但看上去楚楚动人。现在只要是提到性感这个词,我首先想到的画面就是以上的描述。直到今天我都想为这样一个细节拍一部电影,抒发多年来埋藏在内心深处的女兵情节。”

或许正因为此,冯小刚镜头下的文工团红楼仿佛大观园,女孩子们,被加上了一层贾宝玉般的滤镜,纵然耍小性子小心机,也是可爱的,也是情有可原的。他承认创伤,却不愿有更写实的收场,主角们都有比小说里更温暖的结局,仿佛那一代人的芳华,就这么随着清丽的镜头凃写了记忆,抹平了悲伤。




触碰
严歌苓的小说原名,叫你触摸了我。冯小刚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不行,活雷锋的触摸事件,太敏感,恐怕不能过审。于是改叫《芳华》,芬芳的气味,华丽的色泽,一如导演回忆里的青春。

电影里黄轩饰演的刘峰,是对同志如春天一般温暖的社会主义暖男,是人民的标杆活雷锋。小说里的刘峰相貌能打五六分,圆脸浓眉单眼皮,肤色细腻白净,身高一米六九。他心灵手巧,做木匠是木匠,做铁匠是铁匠,电工也会两手,自知不重要,却用无数不重要的小事很快在文工团里证明了自己的重要。

细皮嫩肉的林丁丁,有种上海女子天生自带的娇嗲,在电影中梨涡浅笑,走几步使不得,娇贵得脚上长泡,书里更是”天生“轻伤,尽一份本职就是英勇。想必在刘峰心中,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这样的女子平日说话还带几分天真,撒几分娇,对男孩的殷勤半推半就,自然讨喜。

刘峰对丁丁的好,丁丁不是不知道,那时的好感不方便明说,刘峰就把面团揪成一个个小驼儿,填上芝麻糖,做成甜饼,为了请丁丁一个,请了同屋里所有人。丁丁不止是刘峰面前那个有点天真孩子气的丁丁,丁丁做着跟大多数文工团女兵一样庸俗的梦,找一个首长做儿媳。她在两块手表之间轮流倒腾着,送上海表是宣传部摄影干事,送摩凡陀的是门诊部的医生,表的上岗时间取决于追求者的到访时间。

直到刘峰的触摸。在舞美库房里,刘峰邀请丁丁看自己给炊事班马班长结婚打的沙发,丁丁和“其他女性一样,跟任何男性相处,只要不讨厌他们,就会来点儿小调情”,她的娇嗔和有意无意的糊涂给了刘峰错误的信号。

刘峰的拥抱让活雷锋下了神坛。与电影里被旁人发现不同,书里的丁丁是喊了声救命逃离了舞美库房。丁丁并不是嫌弃刘峰,只是感觉到幻灭。书中说道,就仿佛刘峰一直展现于世人的超我(superego)是那么完美,可那么一瞬间,发现了他掺杂着自我和本我。刘峰吃破烂饺子,给北京同志背礼物,栅栏里猪跑了追猪,都那么的理所应当,因为他本来就是英雄,是好人,而突然间"人设"崩塌,就像唐僧耶稣有了七情六欲,值得口诛笔伐。他的真情被误会成下作,保卫干事坚定认为刘峰是想触碰丁丁脊背上胸罩的纽襻。批斗大会上,刘峰自个儿反省,“表面上学雷锋,内心是个资产阶级茅坑,臭的招苍蝇,脏的生蛆”。

刘峰被赶到了伐木连。走之前纸壳箱里装着的标兵证书、奖状、锦旗,一股脑要扔出去,何小萍看了又看,感叹全是好字啊。那时的刘峰已经不屑于这些好字了,对他来说,是莫大的讽刺,这些用前半段青春累积下来的“好”是那么的虚伪,他忙乎着给大家贡献了那么些真情,可他索取那么一点点的真情落得了这般下场。

那时的何小萍,人生里从没有收到过好字。电影里的小萍为了给还未平反的父亲寄一张军装照,偷了丁丁的军装去照相又悄悄地还回来了。书里的小萍小时候随着母亲改嫁就成了拖油瓶,在继父家里,母亲是不敢宠她的,小萍想要一件母亲的红绒线衣,母亲掴了她几记耳光,说她长大了再给她,她几乎是奔着红绒线衣长大的,可是三年后,红绒线衣在继父的主张下给了妹妹。书里的小萍偷来了红绒线衣,拆成线头,烧一大铝盆黑水,硬生生地把红绒线衣染成了黑色,再悄悄地穿上。书里并没有偷军装照相的情节,但并不矛盾,小萍是不敢向任何人要的,她的人生缺乏最基本的善意。

刘峰的触摸拯救了她。那是在文工团的舞蹈排练里,男女伴舞有几分假公济私的缠绵,没有人愿意托举小萍,刘峰自愿跟嫌弃小萍的朱克换了位置。书里写到,“他的触碰是轻柔的,是抚慰的,是知道受伤者疼痛的,是输送了私人同情的,因此也就绝不只是一个舞蹈的规定动作,他给她的,超出了规定动作许多许多。他把她搂抱起来,把她放置在肩膀上,这世界上,只有她的亲父亲那样扛过她......让她感到安全踏实,感到被宝贝着,感到,那一会儿她是娇贵的,是被人当掌上明珠的。”

“那时候恋爱是件漫长的事,似乎滋味太好了,一下子吞咽首先要腻死,其次是舍不得,必须慢慢咂摸,慢慢地品。身体的每一寸肌肤可以是性部位。从两只手打颤带汗地握在一起,到肌肤和肌肤零距离厮磨,往往是几个年头的历程。”

车马邮件都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年代,触碰成了一辈子的赌注和惦念。刘峰因为触碰林丁丁,被派到了前线,几乎抱着求死的心,断了一臂,多年后仍然惦念着林丁丁。镜头里的刘峰看着郝淑雯递过来的丁丁远嫁澳洲发福的照片,眼里仍是温暖。书里的刘峰看到丁丁照片时,脸上是静静的微笑,穗子后来回想,他断是看不清的,为什么不带上老花镜?或许他其实并不想看清现在的丁丁。他只要丁丁安好,只要丁丁永远是那个梨涡浅笑,我见犹怜的稚气女孩,容不得岁月让她老去,只愿她得天独厚朱颜不改,才不枉自己过去轰轰烈烈投入的青春和深情。




生病与英雄

生病在《芳华》里反复出现。小萍是喜欢生病的,在教条而刚硬的社会里,只有生病才有了多余的温情。幼年的小萍只有把自己折腾得发高烧,才能换来母亲的拥抱。小萍甚至嫉妒林丁丁那断不去的小病,楚楚可怜,才能引来分外关心。

小萍依赖着生病把自己从看不懂的世界推开。她潜意识里以为,如果刘峰不配做英雄,那么英雄或许不值得稀罕。刘峰走后,小萍偷偷换了体温计,用装来的高烧拒绝了领舞机会。可是生病的是这个世界。团长知道她的装病,反而借机宣扬,小萍同志轻伤不下火线,带病领舞,鼓舞士气。再后来,被利用完宣传价值的小萍,被下派了战地当护士,书里写到一次拯救伤员的行动中,小萍用裹尸布缠着昏迷的战友爬了一公里路。等小萍醒来,报纸上是一个陌生而好看的女兵照片,手指尖捏着一枝野花,花瓣似乎挠痒了她的嘴唇,照片旁写道“战地天使何小萍”,门外挂着大横幅“响应军区号召,向何小萍同志学习”。何小萍慌了神,一辈子被作轻作践的她不懂如何饰演一个报纸上的陌生女人,她在恍惚间为无数崇拜者写了签名,握了许多双热切的手,背着别人撰写好的演讲稿。我猜她或许有那么瞬间想起了刘峰,刘峰当标兵的时候,在摔下神坛之前,是不是也这么被人热情地崇拜过,期盼过;这么多双伸向她的手,有多少是伸向那报纸上明媚的战地天使,又有多少是伸向那曾经整个文工团都不愿触碰的何小萍。何小萍精神分裂了:“我不是你们要找的人,我离英雄差太远。”

一个英雄我方唱罢你登场的时代,集体主义追求的是如阿波罗般完美的神,文工团是让士兵们望梅止渴的宣传机器。而那个挨打也要穿上红绒线衣,往乳罩里用粗针麻线填上搓澡用的海绵的何晓萍,离”英雄“差太远。她和为林丁丁驻守在文工团放弃大学进修机会的刘峰一样,他们都是有着七情六欲的狄奥尼索斯,烟火人间流年太美,不忍错过。




尾声

冯小刚就像不愿苛责林丁丁的刘峰一样,给了镜头里的每一个女孩善意的归宿。他没有提到林丁丁是怎样果真给将军当了儿媳,却被全家嫌弃没文化,离婚嫁给了海外的潮州饭店老板,又二度离婚,最后在澳洲大城堡房子里当香港富豪孩子的保姆,教他们唱华语山歌。他没有提到郝淑雯明知是穗子情书往来半年的意中人,却出于嫉妒用主动钻进蚊帐的方式赢取了胜利,最后嫁给他人成了富太太,却过得不幸福,也结束了婚姻。他没有提到刘峰是不愿意”欺负“小萍的,他们互相搀扶,相依到老,他心里还留恋着那个林丁丁。

岁月像一张温柔的大网,选择性地过滤了那些黑暗冷冰冰的故事,放大了那些温暖的色泽。平凡之人或许无法抵抗时代的洪流,无法选择相逢于战火纷飞或是盛世太平。但每一代的青春都有相同的印记,你们的邓丽君是我们的周杰伦,每个男孩心里都有一个林丁丁。

愿流年可忆,未来可期。





关注就是最好的赞赏啦~

 6 ) 我们会是最后一代看懂这部电影的人吗?

1990年,我出生在广西省崇左市,中国和越南交界的一个小镇。
小时候,母亲告诉我,我出生在崇左原因是因为父亲在那里当兵。再长大一点点的时候,父亲有次喝醉了告诉我,他和越南人打过仗。他的战友炸死在他的身旁。那时,他只有16岁,为了当兵,他谎报了年龄。

从青春期开始,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和他说过话。

在我的眼中,他是一个糟糕的父亲。脾气暴躁、易怒、酗酒。我甚至觉得,如果我和他的战友有一方要死,他会选是我。
我时常觉得我母亲有严重的被害妄想症。
她害怕我离开家乡去往北京,害怕我做出任何出格的事情,她甚至觉得我想有所作为是可怕的。

我母亲一直有个极端的愿望,是我能回到家乡一直待在她的身边,哪怕什么事情都不做。

在我稍大一些后,我大概明白,她的恐惧来源于山头那一座无碑的坟。

那个坟,不能立碑。

我小时候,母亲叫我给这个无碑的坟下跪磕头。我问他是谁?母亲说你不要问。
我不从,如果不知道是谁,那我下什么跪磕什么头?!母亲劈头盖脸地就是一耳光。
我恨透了坟墓里那个无名人!

后来,我才终于知道,那里躺着的是我的“亲外公”(我从小有个“后外公”)。母亲说亲外公是被“文革”打倒的,终日劳动,积劳成疾,最后病死了。母亲还说,亲外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是远近闻名的才子,过年来家里求对联的队伍一直能排到马路对面去。

母亲却没告诉我,亲外公被“斗”死的那年,她只有十六岁。

这些支离破碎的故事大多只是茶余饭后的闲聊,它们从来都无法构成我对我父母的理解。

我理解的父亲,是一个暴躁易怒,蛮不讲理的退伍军人。
我理解的母亲,是一个鼠目寸光,胆小怪异的落后妈妈。

我真的怀疑,他们是否有过像我一样的青春?他们是不是生下来就这般的惹人讨厌,固执又老土?
后来,我稍稍理解了他们,但却无法和解。

从青春期开始,我逐渐筑起了一座高高的,透明的墙。我们彼此能看见,却不能拥抱。
我一直以为,我将以这样的方式和他们度过终生。

直到《芳华》。

猝不及防地,那些支离破碎的故事,恍然之间连成了一个整体。我亲身站在了那个时代,看到我母亲在泳池里绽放光芒的胴体,看到我父亲谎报年龄上战场的恐惧,也看到了我母亲得知自己爸爸去世后的幻灭,和我父亲退伍归来后的绝望。

我终于伸过手,透过那道高墙,摸到了我的父亲和母亲悲凉的双手。

感谢《芳华》,一个冷静而克制地讲述了一个快要被遗忘的时代的故事。
原来,他们也有过鲜活而明亮的肉体,有过炽热而浓烈的爱情,有过直纯而不凡的梦想。

当变化来临时,没有超级英雄,没有主角光环,没有逆天大反转的情节。时代的车轮碾压而过,善良是微不足道的一滩泥土,被万人踩在脚下,也为万人留下希望。

我们,会是最后一代看懂这部电影的人吗?

 短评

这场战争活着不如死去,那个年代清醒不如疯魔。倘若这样牺牲,刘峰便能被写成歌,在心上人的歌喉里成为不朽;假如继续痴癫,小萍就能一直跳舞,在幻梦里领舞到老去。可惜文工团的台上没有不散的舞,滇缅的沼泽里唱不出永恒的歌。他们像熟透的番茄、将化的雪糕,在青春里一个趔趄,再回首已是面目全非。

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虽然剧本是很严重的硬伤,用女二的第一人称讲别人的故事,导致最后没有哪个角色的形象足够立体。不过从情感上讲,我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很有共鸣,让我们看到一个特殊的时代,看到那代人信仰的幻灭,故事里没有敌人,但敌人又无处不在,好坏善恶都只是一线之间。这部电影里,最好的肯定是配乐了。

14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配乐简直要打500颗星。这电影我妈不带我外公外婆去看的话他们当年就是白在军属大院见证文革了。节奏和情绪在剪辑上有些脱节不过还是有被感动到。一镜到底的战争部分略乱略啰嗦,但整体瑕不掩瑜。坐我旁边跟我差不多年纪的中国男孩哭了。最喜欢的角色无疑是穗子。我对军旅题材的作品是没有抵抗力的。

16分钟前
  • 蓝色波丽露
  • 推荐

那个年代,集体对于个体的“人无完人”是敬而远之的,边缘个体最容易找到共鸣;人们对于“英雄”的定义也是不容许有缺点,所以英雄才会一次次上场和落幕。对于那个时代特征、精神面貌的还原,拥有创作者的情感投射,使之活灵活现,恍若隔世。(缺点是后半小时有显冗长,女演员们傻傻分不清)

21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到广州美术学院讲座,在大学城的巨幕影院里欣赏了它。“青春芳华”与“历史盲点”的光芒抵消了剧作和处理的上的一些短板,使影片《芳华》充满了感情与力量。在如此娱乐至上、虚无历史的潮流中,冯小刚导演的不懈坚持与努力格外令我钦佩!

22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本不抱希望 却意外惊喜 剧本依然很严歌苓 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命运 红布黑布白布的符号堆砌 一代人的青春与主旋律的结合 冯导这几年感觉学了很多 炫技般的长镜头运用 丛林枪战长镜头真的太厉害 有几场戏真的想拍手叫好 缺点还是过长 有明显可删减的部分

26分钟前
  • MR.Charles
  • 推荐

岁月漫漫,芳华刹那,青春是独舞后的重生,是撕碎的心动诗行,是泛黄的破碎照片,是物是人非后不曾遗忘的气息面容,青春的热血涂洒在特殊年代,以平庸个体嵌入历史图腾的方式,呈现诗意浪漫与残酷幻灭并存的质地;前后影像基调对比明显,战争长镜调度出色,情怀满溢不觉煽。

27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敏感题材更像噱头,包装着一个中老年气味的回忆录。如果彻底变成一个回忆青春的私人叙事也可以,又或者干脆变成对特殊时代的见证与反思,冯小刚哪边都舍不得放弃,变得互相冲淡。战争空留场面,不能追究,“十年”只做背景,也无法深入,最深入动情的是开头文工团内的那部分叙事,残忍被忽略,只剩明媚

28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芳华》好看。隔着岁月往前看,许多人和事儿加了青春的滤镜,都深沉到不像话。年轻人美好又残忍。美好是因为心眼不脏,残忍是因为对别人的善良难以感同身受。那一代人把芳华给了时代。由衷地希望我们这一代人能多留些芳华给自己。

29分钟前
  • 宋小君
  • 力荐

能抱抱我吗?

33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最近的影片都是「虽然我哭了还哭的很惨但我没法把票投给你」的类型

37分钟前
  • 琦殿
  • 还行

7,冯小刚这次应该是走心了,第一次能在他的电影里找到更真实的感情共鸣。故事可看性不错,从青春芳华到残酷战争再到一切的幻灭,颇有些伤感。美术、服装、摄影、配乐都非常出色,也成为主要加分项,片子拍得非常漂亮。

3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我不喜欢现在严歌苓的小说,但喜欢由她小说改编的电影。好看。

40分钟前
  • 邓安庆
  • 力荐

衷心祝福冯导,宣传的时候接触到他好几次,这年头还关注这种题材的导演不多了。在有限的人生里多完成一些自己真的想做的事情吧。我真的很喜欢这样的电影,讲一个故事,感受一段人生。

44分钟前
  • 杨迪
  • 力荐

贩卖几代人集体回忆的流水账,冯小刚讲故事的能力直线下降啊,只能靠年代符号来缅怀“善良”了。陪母亲大人看的,她要给五星我要给三星,结果就是被平均(就像里面每个人的戏份一样)...🙄

4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冯小刚的最佳作品——也就这样了吧。道具、美术都让人感动地细致,但各种柔光滤镜让人倒胃口,一个又一个华丽丽的长镜头,但人物的脸谱化让人没法忍。冯是大陆导演中最擅长市民情节剧的,但过分沉溺于草民被时代巨轮碾压的悲情,却无力反思巨轮本身,这使得他的电影始终讨巧有余,力度不足。

50分钟前
  • 风间隼
  • 推荐

最大问题出在导演在给作为主角的文工团群体持何种态度上投了弃权票。那么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前半部已被成功塑造为坑害好人的作恶者,在后半段试图以依依惜别怀旧战友情感染观众,只能彻底失败。

52分钟前
  • 红胡子
  • 还行

精神病人聚众围观文工团的歌舞表演,是个很好的落脚点。但分裂的冯小刚,显然没有想好,如何去反思这场大型的疯人院精神虐待。你为所谓的情怀买单,为不再拥有电影记忆的父母辈落泪,你以为这是一壶好酒。实际上,更像是损伤大脑记忆的勾兑酒精——正如那场丑陋的散伙酗酒。

54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严歌苓笔下有幻灭,但冯小刚镜头里只是一闪而过。严写的是“他触摸了我”,冯心里更多是芳华,如同张艺谋心里有“归来”,而不是“陆犯焉识”。无论是冯还是张,都从严歌苓笔下拿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而将严那部分反思一带而过。他们终归是这个时代的主流,而严歌苓多是历史边缘人视角。也只能如此了。

59分钟前
  • 小心和小欣
  • 推荐

“没有被善待的人,最容易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 适合带长辈们看,或许多少年后,就没人再拍这样的电影了…后面半小时泪弹太足,我们在最好的年代虚度光阴,他们在最坏的年代洗尽铅华。

1小时前
  • 影志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