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柜罗曼史

更新至07集

主演:未知

类型:泰剧地区:其它语言:其它年份:2022

 优质

缺集或无法播,更换其他线路.

 剧照

出柜罗曼史 剧照 NO.1出柜罗曼史 剧照 NO.2出柜罗曼史 剧照 NO.3出柜罗曼史 剧照 NO.4出柜罗曼史 剧照 NO.5出柜罗曼史 剧照 NO.6出柜罗曼史 剧照 NO.13出柜罗曼史 剧照 NO.14出柜罗曼史 剧照 NO.15出柜罗曼史 剧照 NO.16出柜罗曼史 剧照 NO.17出柜罗曼史 剧照 NO.18出柜罗曼史 剧照 NO.19出柜罗曼史 剧照 NO.20

 长篇影评

 1 ) 梳理一些我认为的细节。

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部电影,因为现在沉稳耐心地拍电影的人不多了,编剧导演很有想法,演员也塑造地不错。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不论是画面所营造的视觉效果还是音响音乐的听觉效果,都可圈可点。 下面我只是通过梳理一些细节来表达我对这部电影的认知。 历史框架是肯定有的,不然就不会在切换时间时不只是写年份,而是把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写出来。比如在1937和1945都有写。所以对于故事和人物塑造可以进行社会历史的分析了,很多人都把其中的角色套在历史人物里,也不无道理。 对于开头陆先生的妹夫用上海话给周先生讲的故事,是很有意味的,不仅带出了他身为一个日本人却能够熟练表达上海话的特征,也引出了以后王妈和送糕点的故事。但是,里面的那个主人公其实也映射了妹夫的选择和无奈,虽然陆先生的妹妹也知书达理,很贤妻良母的感觉,但是浅野的骨子里却也追求极致的性爱。从浅野白天要跟她做爱她害羞就说明她是保守的女人,是和章子怡不一样的女人。 还有“喝茶”。这个词其实一直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所以影片只要提到喝茶二字,我就知道要有什么不妙的情形了。所以周先生被陆先生请喝茶,后来就被残忍杀害了。陆先生后来以喝茶为挡板,拒绝了和日本人的合作,引来了他一家人的血案。所以提到喝茶,千万不是为了放松,而是更紧张气氛的预警。 关于那个日料店,其实当第一个镜头给饭的时候,是两份。但是当浅野吃饭的时候,却对小黑猫说,这份是我的饭,你不许吃,我再去给你做,随后就去做了饭,那时候就留下了一个疑问,就是另一份饭呢,给谁吃了呢。就为当时章子怡被他囚禁成为性奴做了铺垫。 其实电影的铺垫太多了,所以当最后剧情反转时,许多人大呼没想到,只能说你看电影时没动脑子,只是去娱乐一下。不过导演确实很隐藏,比如在杀了王妈后,陆先生要找日本人谈判,发生了枪战,节奏是很迅速的,不认真看很容易分不清到底谁打了谁,但是当时我就在想,为什么妹夫浅野打那个翻译的时候竟然没有打致命的部位,以至于给那个翻译机会来打他,这不是找死吗?所以说就可以推断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另外说到我第一次注意到妹夫和章子怡的关系,是他们一起在圆桌上吃饭,妹夫坐在章子怡的右手边,她的手巾掉了,他帮她捡起来,叠好放旁边。当镜头从他们背后切到远景时,我其实还一直盯着他们俩以后要发生什么,当时没有发生,后来果然不出所料地有戏。 说到吃饭,里面也大有文章,比如章子怡再次提到了她在试戏时,问导演她是怎么死的,是自杀还是被他杀,后来她自己说,也许她是好好活着。所以以后的情节进展真的就证明了那句预言,因为陆先生没忍心杀她,戴先生也决定放她一马远走高飞,就连杀人如麻的浅野也在掐死她的最后一刻松了手。 里面王妈的那个角色,分量也很重,不仅是通过她的角色引入剧情和其他角色,而是她在那一圈人中是有重要地位的,从陆先生他们几个打牌说别惹王妈,到饭桌上可以和几位黑帮大佬嬉笑怒骂,而不是中国传统的奴仆形象,她不但擅长烹饪,也会作媒,也能为陆先生物色左膀右臂,绝不是简单的人,她在饭桌上介绍杜淳的时候,特别有意思,说他就是车夫,但也能杀人,其实不论是哪个身份,都是可以送别人“上路”的意思。 其实影片中的对话也很有文章,最经典的就是闫妮和袁泉聊天时说电影没看懂,其实演员不懂,导演也没想让大家懂,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的,这是影片的点睛之笔。还有一些细节,比如陆先生说你真不当我们是流氓啊的那句话,就暗示了他以后会杀死自己妹妹的孩子来瓦解浅野的心理防线。 这部影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声音常常快于画面出现,也就是镜头还在这里,声音就转换成另一个场景了,这很能带动观众的思考能力,然后人们可以据声音在脑海中构建画面,比如最后杜淳说给我一件军装,就会让人遐想这是要做什么,然后去了菲律宾战俘营以同是反法西斯联盟国家政党的身份带走了浅野,电影中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细节可以把握。 里面有两场特别精彩的戏,就是在车上,一个是杜江和王传君,一开始镜头只给了这两个人,他们在讨论男人20岁之前一定要破处的问题,是很悠闲的气氛,但是过了一会儿车停下,却看到了被打得面目全非的周先生,这种对比挺刺激人的。接下来要活埋周先生,杜江在车上时一副幼稚的天真模样,而且周先生说他也有个这样的儿子,很温情,但是突然杜江的面孔就变成恶魔一般,用铁锹狠狠拍死了周先生,这比普通的活埋更震撼人。 另一场精彩的车戏,是妹夫浅野受命护送章子怡韩庚离开上海,其中有一个镜头,就是章子怡频频回头望着已经渐渐离去的上海,似乎还有眷恋。而且一车人本来相安无事,却被军车的驶来与灯光照射下章子怡的耳环打破,这时浅野的内心已经被激荡,所以杀了司机和韩庚,强奸了章子怡。有一个细节,就是浅野先拽下了章子怡耳环,带有一种暴力和血腥,在揭露他身份的同时,也暗示了以后他和章子怡的关系,也就是她是他的性奴,被他残忍地藏在日料店很多年。

 2 ) 对日本鬼子,别讲什么浪漫!

昨天看完《罗曼蒂克消亡史》从影院走出来找饭辙。

闺蜜问我:“这电影干嘛叫这名字?”

理解一部电影当然可以有各种角度,我对她讲了最能说服我自己的那个:

“对日本鬼子,别讲什么浪漫!”

这片儿的英文名字叫《The Wasted Times》——跟侵略者谈温情,基本等同于浪费时间,既理想主义,又一厢情愿。

1.

“消亡史”让我想起两部影片:《大地之子》和《巧奔妙逃》。
《大地之子》算是中日建交蜜月期的产物。

日本战败后,留在满州的日本孤儿松本胜男,被善良的中国夫妇收养。在这部连续剧中,被侵略的中国老百姓,无私地养大了敌人的后代。

孤儿那一句:“我是大地的孩子,这片土地孕育了我,他就是我的父亲,她就是我的母亲……”最终仿佛令人道主义,弥合了战争带来的伤痛和仇恨。

《巧奔妙逃》则是一部喜剧,80后对它的记忆,大多源于那首“弹棉花哟弹棉花,半斤棉弹成八两八”的“弹棉花之歌”。

几个普通老百姓遭遇了日本鬼子,在一系列你追我逐的斗智斗勇中,他们成了搞笑英雄。这部戏里,鬼子们变成了智商捉急的受捉弄者,一切恶行都被以喜剧化的形式处理。

日本军官佐佐木一郎是个热爱音乐的小学教员,一听到有关音乐的事就开始鸡冻;而他手下那群本该是杀人魔头的鬼子,遇见“花姑娘”,也并不着急脱裤子,而是干脆唱起“弹棉花之歌”以示彬彬有礼。

看完“消亡史”,我就在想,这两部片子算不算某种该消亡的“罗曼蒂克”?

2.

浪漫这东西,多半都会带点一厢情愿。

曾经(其实现在也不少),我们一提到二战中日本犯下的罪行,就总会加一句话:日本老百姓其实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比如《大地之子》中的孤儿松本胜男,他的双亲就是被日本军队丢弃在中国的开拓团成员。

我们觉得孤儿可怜。然而却似乎没多想开拓团当初是为了什么来中国的——日本百姓的劳作,撑起了这个国家的战争企划,你能说他们多无辜?

好吧,或许那些战争遗孤是没有罪的。

然而“消亡史”的导演,却让关押在战俘营的渡部,面对两个儿子,叫嚣出:“你不敢杀他们!”继而一声枪响,大儿子倒地,彻底打消了渡部的妄念。

我们自己又何尝没有妄念?

当渡部临死前叫仅存的小儿子,对战俘营管理者说自己是日本人时,我不知有几个人和我一样,希望那孩子说:“不,我是中国人。”

然而这熊孩子选择去当日本人。

导演指向大儿子的枪口,小儿子一口咬定自己是日本人的负义,并非说日本人都是坏种,导演或许是想让我们思考:我们对日本百姓的所谓“无辜”,对日本侵略者以及他们后代的同情心和同理心,是不是有一厢情愿的成分在其中?

太浪漫的,多数,都不很真。

3.

日本鬼子终究还是要杀人的。我想这一点,看了姜文的《鬼子来了》,会有很深刻的体会。

鬼子会给村里的孩子们糖吃,鬼子会跟老乡们打招呼,鬼子会和村民开篝火晚会,日中亲善,同欢共乐……但鬼子们终归,还是要杀人的。

“消亡史”一开头,就说渡部的上海话讲得比上海人都好,麻将打得也比中国人强,穿长衫,娶中国老婆,在中国生了两个儿子……

可当吴小姐说一个人喜欢哪里,就喜欢吃哪里的菜时,陆先生恍然想起妹夫说喜欢上海,却经营着一家日料馆子——方才觉察渡部可能是日本间谍。

这是点睛之笔。

就像渡部握刀的手,筋肉分明,将俎上鱼剥皮剔骨,技法娴熟——他从身到心,说到底,仍旧是日本人。

豺狼,长不了人心。

4.

“消亡史”也被说成是导演对十几个其他导演的“致敬之作”。它有没有向昆汀·塔伦蒂诺的《低俗小说》致敬,我不知道,但我倒是从渡部身上,看到《无耻混蛋》中那位纳粹军官的身影。

冲日本鬼子渡部同那军官的相似之处,“消亡史”就算真“致敬”昆汀了,也不丢人。

因为事情本就是那样。

“彬彬有礼,双手沾满血腥,却还是能弹得一手绝妙的贝多芬。”是梁文道对大银幕上纳粹形象的总结。

而在《无耻混蛋中》,德军上校汉斯,可以一边同藏匿者谈笑风生,一边抽烟斗喝牛奶,然后微笑着将枪口对准地板下无辜的犹太人;可以温柔地给漂亮女明星套上小巧的高跟鞋,再一把掐死她;他喜欢烟草,喜欢名酒,喜欢美女;他吃苹果派时从不吝惜自己对搭配奶油的固执……

《钢琴师》里的纳粹军官能欣赏音乐;《美丽人生》中的纳粹医生,爱好居然是收集谜语!哪怕你把眼光苛刻地放在第三帝国最高元首身上……素食主义者,烟酒不沾,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对身边女性工作人员纵容且彬彬有礼。

于看似温情处,置万千生命于死地,他们才是真正的恶魔。

渡部可以为一只无家可归的小猫准备晚餐,然而这,并不妨碍他灭陆家满门。

一点都不浪漫,对吧?

5.

我曾玩笑说,闹了半天章子怡在戏里的任务,就是被囚禁,然后啪啪啪。后来也承认,小六的存在,也是代表某些意象的。

如果渡部真爱上小六,那么“消亡史”沦为一部狗血片已成定局,我肯定会向导演讨回票钱。

然而渡部从小六身上,看到的,或许并不只是一个任人蹂躏的女人那样简单。

这里,小六对渡部,也有罗曼蒂克的一面。还记得她在演电影时说的“我不喜欢博爱”吗?这一被界定为花痴的美丽女性,她对男人的罗曼蒂克想象,基于一个前提:她是一直被深爱着的——无论是老板,还是陆先生。老板对她的宠溺,在饭桌上一句“不要取笑导演”上表露无遗,尔后,更是放她逃离上海、给她钱以安顿,为她考虑周详;冷静决绝的陆先生,也不惜为她周旋。所以当小六看到渡部为了得到她,不惜杀了司机、赵先生时,说不定在她心里,渡部亦不乏罗曼蒂克。

被玩弄了,却把手帕递给渡部擦汗;向渡部举起枪,却扣不下扳机……小六这种内心对罗曼蒂克的向往,在渡部看来,是一副逆来顺受的模样,这是否让他想起了日本女人?

渡部为小六穿戴起和服。

或许在小六身上,他看到了他的祖国,日本——尽管这是彻头彻尾的错觉。

6.

鬼子也有一厢情愿,渡部是鬼子,所以渡部也有一厢情愿。

他觉得中国男人杀鬼子是一回事,但杀鬼子的娃是下不去手的,大儿子的扑街,给了他一次幻灭——中国男人不是没有这种狠劲儿。

他觉得中国女人就是那种被玩了也不敢报仇的弱者,他自己的被小六击毙,给了他第二次幻灭——中国女人骨子里,有的是刚强坚韧。

其实,一切对渡部而言,早就幻灭殆尽。

这些鬼子在没有尽头的东亚战场疲惫行进,徒劳地被拖入消耗战的泥潭,他们不知何时才能走到战争的尽头,不知何时才能得到胜利的消息。

日本官方的宣传,永远是凯歌,永远是捷报,永远是谎言。

最后只有天皇《终战诏书》的“玉音放送”是真实的——真实的幻灭。

7.

时间是承载记忆的维度;时间是构成人生的拼图;时间,是生命本身。

可时间终究还是被浪费了。

那些死于战争的人,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他们平凡的“生”只是为了无谓的“死”存在吗?

在炮火声中,整整几代人的人生被摧残而折,被碾压而过……

曾经在一部探讨日本战时所谓爱国主义的影片《归国》中,战死在南太平洋的鬼子亡灵,借终战周年纪念日重返故土,在短短几小时内见证了日本65年来的沧桑巨变。

回忆的碎片暗示着:

如果没有战争,他们中,有人会成为顶级棒球投手;有人会成为画家;有人会同妻子一同弹奏钢琴协奏曲;有人会同妹妹平静地生活,而不是随军舰沉入太平洋底,而留妹妹一个人在残酷现实的人世间,挣扎着生存。

对中国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发疯般奔向战俘营外的渡部,可能永远都不会明白:那些死在他枪口下的中国人,同他的大儿子一样,也是其他人的孩子,也拥有情感、回忆和他们自己的人生……

以及被战争浪费掉的时间,和一切。

8.

恁你是平民百姓,是杀人不眨眼的黑社会老大,是倾城倾国的电影明星交际花,还是政府公务员……

当一个国家处于危亡中,没有人会全身而退。

任何幻想:对敌人的幻想,对时局的幻想,对所谓人道主义的幻想,甚至对自己的幻想……

代价,很可能是命。

中国有句古话:“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而对侵略者抱有的那些罗曼蒂克,若不消亡,天理不容,亦对不起抗日战争中保家卫国殒身不恤的缕缕英魂。

 3 ) 废笔即败笔:《罗曼蒂克消亡史》消亡得并不浪漫

在不知道程耳是谁的前提下去看了《罗曼蒂克消亡史》,看完后我记住了程耳这个人:一个有野心的人。

给电影打出四星以上的观众,褒奖的多半是程耳的野心——他的剪辑、他的摄影、他的叙事风格,甚至连带电影原声,切割开来似乎都有强烈的风格。阅片无数的影迷一定能从中看到昆汀塔伦迪诺,看到姜文,甚至再说开点,看到《教父》都不为过。再加上故事要表现宏大时代下的芸芸众生,说程耳要拍黑帮里的《红楼梦》,也许都是他野心的冰山一角。

在我刚踏进电影院,看到前十分钟陆先生(葛优)杀人的戏时,我也是这么想的。葛优就好像一锅火锅的汤底料,他不差,电影也不会差——观众们买的也是这个账。“陆先生”这个角色,有《让子弹飞》里“吃着火锅聊着天”的轻巧架势,有《天下无贼》里阴森令人恐惧的黎叔气场,再加上一点《夜宴》里的王者气派,长了头发的葛优演的是过去所有角色的总和——总的来说,信手拈来,不出意外。

然而,当两个混上海滩的小哥开始聊二十岁前性生活时,程耳的野心就开始破功了。好像一个刚刚搭好的钢筋架子,瞬间就被架子旁的泥石头砸烂。前面架子里的几个人物都蛮好,葛优(陆先生)、浅野忠信(妹夫)、闫妮,大咖们给足了戏,本该好好铺开一卷生动的黑帮家族生活,程耳却用来让两个小人物聊天,而且在“二十岁前破不破处”上聊那么久,听不惯上海话的人一定疯了——有什么好聊的,不是三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事么?

接下来还是杀人,前面讲了大人物杀人多凶狠,这里讲小人物杀人也多不留情。小人物(杜江)从乡下来,第一次杀人就不眨眼,铁锹锹出血来,淡定地回头继续聊性生活。按照这种逻辑,这个来上海滩要闯一番事业的小人物应该在后面很“来势”才是,结果没想到后面碰到个妓女(霍思燕)他就结束了。

他去哪了?妓女去哪了?他们是不是永远幸福地在一起了?不知道。观众只知道,这两个人物莫名其妙“消失了”。然后航拍,表现小人物生活的大时代,给他们的消失来点罗曼蒂克的悲凉。

在我看来,这就是一条废线。




再列举一条废线:

当戴先生的老婆(章子怡)出走后,戴先生看上了沪上一大女明星吴小姐(袁泉)。这里发生了一段长长的插曲。

程耳从吴小姐和她老公演默片的戏开始拍,怎么演戏,怎么讲戏,对比吴小姐老公多无能;然后吴小姐老公出轨了,吴小姐要救他,于是跳坑了去找戴先生;然后戴先生设计让她老公跑了,她成了“抵押品”,最后吴小姐就成了一个无奈的废物,走进了黑帮家族。

粗略一看,袁泉的这条故事线比前面杜江的要清晰许多。程耳的野心是用她来做一面镜子,侧证戴先生的手腕、王妈的八面玲珑、她老公的无情无义,表现大时代下“大人物”(大明星)也不过如此命运的黑暗隐喻。

然而这样设计好的故事,当我们期待吴小姐进入黑帮家族后能产生一点化学作用时,她的存在却又变得轻描淡写,以一句“我喜欢上海,所以喜欢上海菜”匆匆收场。她和后面的故事没有任何关联,她在整条线上又变得无足轻重。

到最后,观众们记住的是什么呢?不是袁泉的强硬、为爱情的执着和在命运前无奈流下的酸楚泪水,而是她和王妈(闫妮)对戏时代导演说出的一句话:“这是艺术片,我们也不懂导演要说什么。”

狡黠的程耳用袁泉做了一个“拖”。在这里他和观众提前打好招呼:你们可能看不懂,要到下个世纪才看懂。观众傻呵呵地笑,却忘了导演在镜头背后冷冷地揶揄。——那种充满野心的自嘲并不是真正的交流,而是谦虚伪装下的自以为是,铺好一条退路还带着暗讽:

“真的是我不好吗?不,是你们太弱。”




当然有观众要承认自己的弱。是的,我们还不知道电影可以这样拍,程耳创造了一种风格。当你观看《罗曼蒂克消亡史》时,你很容易就能感到:镜头背后的人有太多要用的技巧。对画面、对台词、对音乐、对剪辑、对演技、甚至对电影本身的理解,那个镜头背后的人都要用尽全力告诉你:他懂电影,而且他无所不能。

正是这种用尽全力的付出(卖弄),让他在讲故事上分了心。你看完一条故事线,又看到一条故事线,一个故事讲完了,还有一个故事。这些故事之间没有强有力的关联,也没有特别完整的逻辑贯穿始终。但你能感到,许许多多的人物在用几乎均等(分散)的力量去展现“命运”——甚至连浅野忠信家的猫也给了一个特别长的特写——这样的均匀分配最终瓜分了人物的力量。当故事结束时,你回想起来葛优,竟然是一种全场面瘫的表情贯穿始终,如此浪费。更不用谈闫妮那苦心研习的上海话,韩庚抱着章子怡的脚啃了又啃,还有杜江握在手里的钥匙和妓女对他的脸擦了又擦……他们如此华美,却如此“无用”。

野心颇大的程耳要用许许多多的人物来表现时代,但当许许多多的人物讲完自己的故事时,他却总没有办法好好收场。导演给出的解决方案十分仓促,或是毫无预备的航拍,或是毫无预备的时间线切换。当葛优最后站在倒塌的家族大院门前时,你无法感到人物在时代面前的无力和苍凉,因为前面蓄势待发的力量早已被航拍、分叉的故事、不断快进的时间线分割光了。就算一个人要到最后用力说点什么,也都说得软弱无力。

浅野忠信几乎是片中塑造最好的人物了,但就算是这样一个好角色,最后也难免被炫技坑害。当他在战壕里用戏剧“Fourth Wall”的方法讲内心戏时,前面蓄积的所有沉默、隐忍都瞬间崩塌,他的角色力量也随之土崩瓦解。而观众如我只会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什么,你现在才告诉我你演的是《纸牌屋》?”




当我和朋友走出影院时,她不无失望地说,这部片子真如其名啊——The Wasted Time。一部解构主义的电影,在中途开始放弃解构,慢慢拼成一个庸俗而支离破碎的圆。

如果我们在中途就接受了这是一部风格极强的电影,我们当然期望导演能好好地藏住力量,把解构进行到底。但当故事过半,浅野忠信的戏份越来越突出时,我们会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前面都是在浪费时间,而这里故事才真正开始。它越完整,你就越失望;下半场的跑步越快,你就越感到上半场的等待早已成空。

在一个分散的故事面前,再多的炫技都是无用的技巧。最后我们带着“The Wasted Time”的失落离场,太多废笔的消亡,并不浪漫。

 4 ) 他们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死也死在屏风上



《罗曼蒂克消亡史》不是传记片,所以若想在里面钩沉出真实的杜月笙、黄金荣、戴笠、胡蝶,那样的做法几乎是注定徒劳的。它有很高的美学贡献,可是它那样的美,也不完全等于旧上海。

莎士比亚的历史剧并不是真的历史,宋江也一定不是《水浒传》里的样子。(评论家孙述宇先生就认为宋江其实有岳飞的影子。)太多的时代和属于那个时代的人物都过去了,谁又可以还原一个完整的?

艺术家的任务在于自圆其说,且让人觉得是真的。艺术是最高级的骗局,而艺术家就是最伟大的行骗者——因为他们偷走我们的心。

1934年,当那辆粉蓝的雪佛兰老爷车开在夜间的荒野中,黄色的灯光开辟出前路,车窗外有一轮明月。程耳在小说中写:“那是民国二十三年上海的月光,很可能是最后一段花好月圆的时光。”

程耳在片中用个性化的、细腻的、令人心醉的镜头和那个时代告别,和时代里的每一个人告别,包括很多同类电影中会忽略的小人物。隔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罗曼蒂克消亡史》就是一次现代人对于旧时代沉重精致,又有目共睹的心伤。

电影中的旧上海,由最具那个时代气息的陆先生、小六、吴小姐、王妈、小五、车夫等代表的不同阶层组成。用张爱玲在《茉莉香片》中的一段话形容,这些人都“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他们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这些人在后面的新时代里,他们和他们所属的阶级,都是不被允许的生命存在。统一的蓝色劳动装下应该有统一的灵魂,或者没有也可以。陆先生他们应该随着旧上海而去。也果然殉葬。

陆先生,这是当时老派的,规矩的,又有些暴虐、流氓气的、世俗的上海的化身。陆先生走过上海的江湖,今日亦要极力维持这十里洋场最后的风光。他想要这风光继续个几十年,上百年,乱世再乱,他都坚信自己看得牢,把得定。他所做的一切,正是他自己口里说的:“只要是为了上海好,我都可以出面帮忙。”

他是彼时上海的“精神”,或者说他等于那时上海的世俗与民间之力。陆先生只能在上海产生。他痛恨赵宝刚饰演的北方客人所代表的流派,“袖有青蛇胆气粗”,故而在电影的开始,陆先生便呲出他的牙来——为了防守。他第二次做出残忍的事情是在片尾,为了复仇,他不惜杀掉自己亲手带大的外甥。

很少一个电影演黑帮的大佬,是从他的“一步步衰落”和“被迫防守”着眼的。也许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教父》算一个。这可以看出程耳的选择。



小六是歌舞升平,陶醉于自我,放荡却也有点儿真心的上海。她是上海的“身体”,是亮闪闪的钻戒。她代表着生理的,纯愉悦的追求。她的花痴,也是对“好吃,好玩,好看”的留恋。小六的一切行为,则都意味着得过且过,心不由身。或许对感情她亦伤怀过,可是如今,她下意识地感觉,如果再不抓紧快乐一场,恐怕就来不及了。大的历史更迭的车轮前,她比陆先生更微小,却也更敏感,靠的她做演员的天赋。陆先生想螳臂当车,而她只想“你带我跑了吧,只我们两个人。”

“那么俗气,那么十三点”,这是她的表象。在“博爱”论之后,她愿意放任自我,也如在日本人的囚室里,她也可以艰难活命。她是被正史抹掉的一类人,然而是中国大量委曲求全的凡人的写照。她的血肉,正是上海的血肉。

“我问导演:导演,我是怎么死的?自杀呢?还是被人家杀忒?”上海是怎么死的?自杀?还是被人家杀?这是导演给观众留下的一问,然而谜底即在电影中。

“这些人没有正常的情感,他们不喜欢这些,我们喜欢的他们全不喜欢。高楼啊、秩序啊、好玩的好吃的,他们都不喜欢,他们或者是有其他什么目的,毁掉上海也不可惜。”

陆先生杀不了小六,她就是他熟悉的上海的一部分。她浮躁,可是迷人。他爱她,至少在心里,所以下不了手。“你不会杀我的,你不舍得。”她吃定眼前人,却不知道更大的危险要来。日本人当然也杀不了她——不是我们有上帝之眼,而是已经知道结局。日本人把她囚禁了6年,把她当作性奴,甚至差一点杀了她。1934年到1940年,她饱受折磨活了下来。1945年日本投降,陆先生才在收容所找到她。

“历尽万千折磨终于活了下来”,一语成谶,这是小六演的角色,也最后宿命般反应在她身上。这是中国传统文学自《金瓶梅》以后经常用的手法。一个人掷酒令,对诗词,那个酒令和诗词的字面或隐藏意思,往往就预示了他未来的命运。

11年后,她再见陆先生,“回首已是百年身”。她成了历尽劫波的上海的化身。

陆先生去收容所领她的那一天,在陆先生进到房间之前,导演给了一个远镜头。陆先生站在一个窗前,窗子是几个正方的窗格,镜头从窗外拍过去,陆先生站在里面。他没有表情。可是,他应该想到很多吧?

导演让我们看到一个雾蒙蒙中的太阳,隔着窗户,从前楼的楼顶照下来,陆先生抬头看,也非常刺眼。那不是属于他的阳光。它似乎也只是要给他短暂的照耀。阳光还是一种压迫,从上而下,流过他的全身。仰角的镜头捕捉到这一点。

上海已经完了。他应是在此时知道的。


收容所里,陆先生和小六,他们彼此再见时,都已经魂飞魄散。精神已经不是那个精神,可还在勉强维持一个架子;肉体也已不是那个肉体,然后终究勉力要挤出一个笑容,跟着却是微微低头致谢,又随即黯然。

葛优演出了一个举足轻重,有大是大非观的,内心波澜壮阔,面目却始终含蓄的陆先生。他偶尔下杀手,用霹雳之力,更多的时间,却不过是有身份的人在低眉。低眉里也有力量,也有算计,也有情感在汹涌。他面对黄老板,小六,日本人,王妈,吴小姐,均有不同面相,但都让人觉得可以依靠。这样的“可依靠”,并不好演。他的内敛,就像是拳头的收。最后打败他的只能是时势。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这是葛优塑造的最好的、最大气的角色。

小六,几乎是电影中最波折和命运最戏剧性的女人,可是章子怡也难得地懂得用精确的方式演绎。她的每一幕,眼睛里都有不同的内容。餐桌上的光彩,化妆室里的风情,轿车里的明艳和惊恐,地下室中的空洞和心痛,收容所里的寂然,她就像是一条金链子,被寸寸折断,寸寸抛弃。每一寸,难得仍然可以有它的光。无论它在颈上,枕上,还是在土里、泥里。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她是残茧,亦是被剥光的芭蕉。

《罗曼蒂克消亡史》,就是以陆先生和小六为代表的——上海的灵与肉——相继消亡的历史。

这消亡的遗韵,则是落在片尾。电影的结尾处,陆先生脱帽,手臂抬成十字架形。投降或自我救赎?那个属于杜先生的上海离开了。他孑然一身,身无长物。没有小六,没有王妈,车夫也没有。他彼时内穿中式服装,外穿西装,这是他的内心矛盾,也是他的下台鞠躬。

陆先生也应该是在此时,才终于放下上海和放过自己的吧?

在程耳的同名小说中这样写到:“他一直拖到一九四九年五月才坐上去香港的轮船,算得上真正的末班车。没有知道他在拖什么或等什么,我想他自己也未必知道,不过是下意识的拖延。不久他就死在了香港,死前在没有值得记述的事或说过的话。他基本没再说话,这没什么可奇怪的,一切都不值一提,他终于走向自己的沉默。”

留在上海的小六,等待她的是什么?新生吗?在那样一个即将到来的,黄老板也免不了要扫大街和倒马桶的新时代?

和陆先生及小六形成对称关系的,是“妹夫”渡部。这是电影中另外一个特别重要的人。在中国电影中,从来没有一个日本人被拍得这样好,这样淋漓尽致。

渡部是战争时代的畸形产物,他潜伏起来对抗中国,甚至不惜伤害妻子的性命,虽然他对妻子和两个儿子有亲情。(片尾在他明知签了引渡书就会死,为了保住儿子他还是签了。)他虽然把小六当作性奴囚禁了若干年,却并没有在最终夺取她的性命。这也最终成了他的罪恶的最重要人证。

这些设计说明导演并没有把他推入极端人格,而是让他作为一个人更加可信,也更加可怕。

电影中所有重大的故事都和他有关。他的人性完全是靠剪接的错落呈现的。


一日,他躺在床上,神似凝重,陆小姐走到床边,他先是作出求欢的举动,后又紧紧抱住。直到后来电影补叙出是渡部做出杀掉陆先生的决定,我们才知道这是渡部的内心挣扎和不舍。

后来在如圣颂般《Where are youfather?》(《你在何处,我父》)的童声歌吟中,我们看到陆小姐死后俯趴着,看到她未闭上的眼睛,慢慢洇开的血。不说话的镜头此时告诉了我们:她终于明白了为什么丈夫有那样的一抱!在她临死前一秒。

这让我在回想时产生了更大的震动。而且它比顺序讲述要好。在谜底揭开的一刻,它使人惊,也使人更深刻地触摸到了人性。“原来他是一个坏人!”,观众看到中间之后才恍然大悟。这使我们对他的认知,简直如刀錾斧刻般强烈。

说到剪接,程耳的风格是果断,凌厉,美学追求强烈,却并不和内容产生冲突,使人有形式大于内容之感。而且,他的剪接手法,回旋式的讲述方式,无微不至地体现了他感兴趣的是环境中的人。

比如电影的开篇,渡部走进镜头,背立站在中间。在和雅、低调的屏风前,黑色和暖黄色的构图中,他更衣准备入浴。他有条不紊脱去上衣,裸出后背,然后去解日式的腰带……电影随即在此处掐断。

此后的场景是,一辆车在夜间远处的草丛中行进,画面雅致美丽,车上坐着将被送离上海的女人。她妆容精致,百无聊赖,同时前途茫茫。可能她在想着一个辽远的,还算不错的未来。她有着“有望近乎无望”的一种心情。然后,电影再次掐断了,开始讲茶楼里的故事。

这和程耳的上部电影《边境风云》的开头手法几乎一样。这两个并置的场景,是非常令人难忘的开篇。这样的设置所构成的张力,也使整个电影虽然散,却极为抓人。他是用非线性的叙事,同时达到了意味深长。看完整部电影才知道,原来那短短的几分钟,是两个人——“妹夫”渡部和小六——人生中几乎最重要的时刻。

“妹夫”渡部解掉腰带后,去泡澡时,他做出了杀掉陆先生并殃及妻子生命的决定。小六在车里不久就被渡部强奸,走上一个令她做梦都不敢相信的囚禁之路。

渡部既是人前的绅士,又是背后的浪人。他有着高级的智慧,优雅的外表,可是他的心像海一样深,隐藏着龌龊的东西。

在最著名的关于日本的社会学著作《菊与刀》中,曾这样说:“日本人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他们非常关心别人对他们的行动的看法,但当别人对他们的过错一无所知时,他们又会被罪恶所征服。”

在他送小六前往苏州的路途中,当往前线的士兵的卡车刺激到他。他仿佛忽然醒悟这是一个乱世,因此打量这在车灯照耀下无比精致的女人。他原始的野性被唤醒,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野中,他终于决定一露峥嵘。

全片浅野忠信的表演就像最灵活的算盘珠,在一根人性的横杆上滑来滑去。他在茶室时儒雅,在日本餐厅喂猫时严冷、在搂抱妻子时温情、在囚禁小六时野蛮、在战俘营再见杜先生时刁滑无赖,他的表演都可以通行无阻,顺滑无碍,充分展现了表演的实力。

电影还顺带次第结束了一些无法继续的姻缘或情感:“妹夫”渡部和陆小姐、吴小姐和她的丈夫、陆先生和老五、陆先生和小六、童子鸡和老家的相好。这每一段情缘,电影的表达都不同,有的是正面叙述,有的是顺笔带出,有的草蛇灰线,有的故作掩映,可均精彩无比。

如果时代的罗曼蒂克是一个怀旧的幻想,那么这些实实在在的感情离散,就真的构成了一部罗曼蒂克消亡的历史。

电影非常动人的地方还有它展示出的人生和命运的一些真相。导演拍了很多喝茶、吃饭、吃点心、打麻将的场景,这些看似日常的行为,在某些家庭中,既是交际又如战场。一些重大的决定,往往是这时候作出的。一个人真正的面相,往往是这时候显露的。小六在地下室里腰杆笔直地吃饭,意味着她已经接受自己是一具行尸走肉。渡部的一碗白粥和黄先生的一碗白粥,看起来相似,滋味却大不相同。周先生和陆先生喝茶时,陆先生没有拿茶托,而周先生拿了茶托,从此也许可以看出两个人的背景和当时的气氛。

这部电影中很少有面具化或纸片化的人物,每一个出场人物,几乎都做到了有血有肉。通过高超的剪接,我们经常看到聚光灯打到了主线人物之外。这样的剪接,除了让它重新获得了节奏,使人物产生了奇妙的回响,也多了很多艺术上的喘息空间。王妈的形象就得益于这样的空间。

王妈是杜先生的管家,全家人对她的依赖就像对陆先生,有没有她,一碗粥的味道都会有差别。可是,她并不是一个完美的温顺的老妈子。


她在做一个称职的,值得依赖的陆府管家的同时,还会帮戴老板去吴小姐那里去做说客。她不会觉得自己道德上有什么问题。她有个性,老板让他陪打麻将也会拒绝,就像《金瓶梅》里的春梅,她有一种骨子里的高贵。她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甚至让人怀疑是不是被陆先生收过房。她也有眼光,可以发掘车夫是个人才,并在杜先生面前保举。

在她临死前的一分钟,她有一个恍惚,这一分钟非常动人。这也可以认为是她对即将到来的死亡的敏感预知,只是那时她说不清。几秒钟后,她中了枪,镜头逆光拍摄,她两手张着,动作忽然由跑变成走,她慢慢走向椅子,坐下来,把象征着管家权利的钥匙取下——告别自己的职业生涯。

王妈的去世令陆先生和黄先生愤怒,不仅仅是因为战火烧进了杜先生的家里,而因为王妈其实在精神上与他们一脉相承。陆先生他们掌管着上海的民间,王妈则掌管着杜先生的家。她是小一点的,女版的陆先生。她在交锋中殒命,交出钥匙,就像陆先生最后交出上海,脱下礼帽。他们具有同样的象征意义,也至死都保持了尊严和体范。她无疑是陆先生命运的前站。

这类共享一个精神的情况还有很多:被童子鸡打死的周先生,其实就是童子鸡的未来。他们在精神上也一脉相承,“没有人类正常的情感”;王妈手里拿着钥匙谢幕,童子鸡手里却拿着钥匙开始,这是阶级的更迭,历史的换手。

而四马路的妓女和老五,都是弱女子却为救赎者。她们本不应该承担“给男人一个安稳”的使命,却一个给了童子鸡食、色、未来,一个给了陆先生心和性命,这是宏大叙事背后的人间曲折……

小五接了陆先生从香港打来的电话,她生前最后一句要说给陆先生的话, “侬好伐?” 陆先生没有听到。她自己握着话筒站了良久,又把它轻轻放下。她退回到床边,捱在那里出了一会儿神。我爱这个镜头,她什么都没有做。可是,她决定为他舍命!

这样一个人物,她在上海已经很吃得开,完全可以不再靠陆先生。她当然可以不死。为车夫放下枪她就可以离开。她的留下,是对她的正写,也是对陆先生的侧写。她是妓女出身而能为巾帼,在电光火石间,她为一个爱的人牺牲掉自己。只有陆先生这样一个的男人,才可以让一个老五这样的女人甘心为他牺牲,且不求回报。

陆先生应该是通过此事才认识小五的。电影中,他一直没有怎么认同她,没有让她搬进陆宅。连和梅先生吃饭,也没有带她。然而她为了他却牺牲了。“零落成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故事留下他无法挽回的一些遗憾。然而导演很聪明地并不多讲。

小五和王妈一样,在她的死亡到来之前,也收到了不吉的信息。电影给出了细节:她在开关手提包的时候,不小心指甲掰断了。小说中这样写小五:“只有老五迅速打光了子弹,但几乎没有命中任何人,无论张还是他的保镖——或许她太在意断掉的那一处指甲,分了心。”——也许她在想着这是不祥之兆,可是她并没有退缩。

王妈和小五的离开令人惊心。她们虽然来自不同阶层,有着不同性格,却皆显然属于不愿轻易屈服的人。她们此时、此事不死,后面总也会死。两次枪响,打断了她们故事的尾巴,让她们随着旧上海一起香消玉殒。

我之前读佛经,佛经中言道,佛陀有八十种好,第六十六种乃是:“光照身而行”。

王妈和小五们,是陆先生身边的光。陆先生的末路,就是他的光圈逐渐地这样消失,终于回归为凡人。

在电影的主线之外,是有这样可圈可点、可歌可泣的两个人,有这样回肠荡气的逸笔,不仅让陆先生的形象更加饱满,也让整部电影显得从容而有回味。两位演员演得非常妥帖,令人心痛。这样的对演员的再塑造,也显示出导演的本领,配角的扮演者赵宝刚、王传君、霍思燕也都令人惊艳。

不过电影真正的旁枝,是吴小姐的故事和童子鸡的故事。

吴小姐的戏起于小六被强奸的场景之前。车子在夜色里后退,熄火,当渡部打死了赵先生和司机,扯下了小六的樱花耳环,随后这场戏就被搁下了,随后出现了吴小姐在休息室里为老公说戏。电影中有很多这类一张一弛,紧张松弛收放自如的对照。可以看出导演对节奏掌控之妙。另一个特别突出的时候是一边拍剑拔弩张的室内,一边对比拍摄室外的马仔在比脚的大小,这真可谓是神来之笔。

童子鸡的故事分成了两个章节。第一部分中,初出茅庐却凶狠的他,用铁锨拍死了赵宝刚饰演的周先生。后来,他躲过了一死,又掉进了四马路的温柔乡。“一直想弄”,这几乎可以成为他生命的注脚。他的生命主要是原始的力,残忍,矇昧,嗜血,嗜性,如果导演继续拍下去,这一个角色在小说中后来成为了某一派的底层代表,在解放后,他眼看着救了自己的妓女被车拉走,能够轻易就救人一命,却并未援手。

这两部分丰富了整个电影的脉络。一个是大红大紫的女明星,一个是微不足道的马仔,他们几乎是属于民间阶层的两端。他们均不是权贵,也一样载沉载浮。后者的凶残更匹配这个乱世。

胡兰成说“民间起兵”,这样的民间便是无数童子鸡组成的一种杀气,或谓之“革命”。“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如此的志气有时令人感到不寒而栗。

“幽影之城被自由笼罩,如同双翼被束缚的飞鸟,昔言似烟缕雾绡,在你安躺的地方,至今萦绕。带我回上海,回到我的心之所向……”梅林茂的《Take me to Shanghai》,唱的不仅是小六的心声。

在乱世面前,吴小姐想过小日子而不可得。美貌也是她的罪过,可最大的罪过是爱错人。她结束了的罗曼蒂克。显然是一场爱的误会,可随即她又陷入另一场新的爱的误会中。人间有多少的事情都是这样阴错阳差,事与愿违。前一个男人根本不爱她,后一个男人她从没有爱过。她只是屈身。


袁泉在电影中演出了一个和小六完全不同的演员,有坚守,有爱,有理想,可是最终还是妥协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茫茫乱世,柔弱的女子和她的爱情是不能同时安放的,于是她只能选择先安放自己。

吴小姐和王妈坐在桌子的两边,一纸袋点心放在正中,美丽的对称镜头如斯坦利·库布里克或韦斯·安德森的经典之作,这是一场非常重头的戏码,吴小姐和王妈的情绪都在微妙中变化,肢体,脸色,语言,没有大幅度的表达,却看得到内心的起伏。

这场戏可以和吴小姐与丈夫的那一场对照来看,小津安二郎般的正反打摄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一样的面部特写,令观众也仿佛坐在桌边。那些虚伪的话,不止令吴小姐心惊、心凉,即使连我们这些旁观者甚至也要和她一样红了眼角。当她后来打开钻戒盒,那些巨大的光芒,不是璀璨,而是直刺入心。它们将她逼如角落,已经足以致命。


电影中几次俯拍慢镜头,像是上帝的视角,也有必要拿出来说一下。因为它似乎是一个旁观的冷眼,看到了这乱世里的一些人物的颓丧、死亡,以及城市的破败。这产生了同样动人的力量。

关于人物的有三次,一次是周先生走向为他挖好的坟墓,后面跟着两个打手。这一次的镜像相当大气,我们俯瞰到风吹乱他的头发,他的手背在脑后如同祈祷,慢镜头中他走向自己的终点。这个人物的死,原不该费此笔墨,可不费笔墨,便昭示不出童子鸡的凶残。

一次是陆先生躲过日本餐厅的枪战回到陆宅。在唱诗一样的类宗教音乐童声中,镜头俯瞰出横七竖八的尸体。此时我们看不到陆先生的脸,只看到他的长衫下摆和他的脚,他的后面跟着车夫,他不是惊慌失措,他缓缓走过,赴战场如赴盛宴。直到后来他在长镜头中搂住两个外甥,我们才得以看到他内心的波澜。

最后一次应该是陆先生离开上海前,陆宅家具都已盖上白布。镜头俯视他穿堂过厅,从内而出。导演的手法仍然是内敛,可是我们当然感受得到陆先生的心情。此时不拍陆先生的脸,倒比拍还更使人震动。

关于上海城市景观的俯拍有两次,前一镜上海屋舍俨然,后一镜满目焦土。“城之不存,何以家为?”这是电影唯二的两次拍出作为背景的大上海,其余的时候,上海是活在每个角色身上的。它清楚地表明了导演叙事的关注点和高明的取舍。

《罗曼蒂克消亡史》的英文名“TheWasted Times”,意为“被浪费的时光”。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是“被浪费的”。不止是罗曼蒂克的,理性的、清冷的、暴虐的时代,也都已经“被浪费”。

“浪费”是人类前进永恒的代谢物。“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旧时代唯一值得羡慕的一点,它们总比我们活得久——至少在艺术里。

有两个电影的镜头,它本身并不推动整体的叙事,可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作为文章的结尾。

一个是在北方客写下绑架地点之前,那个茶馆的茶倌倒了一杯茶递给打手。此时我们可以看到柜台清洁得锃明瓦亮,靠近观众的这边,侧柜上摆了四个白瓷茶叶罐,五把白瓷壶。它们的等距离,以及五把壶的壶口一致所对的位置,像是精心测量、调试过。简直不像是真的——因为太新鲜,太克制。

和那些对称构图一样,这显示出它是一部考究的作品。这也几乎是电影中第一个让我觉得即使静物也在发光的时刻。

一个是渡部喂猫的桥段。机位在廊下,那样一个仰角的,温馨的场景,拍得何其之冷!这个镜头之前,接的王妈站在麻将桌边说“我剥了伊皮”,后来就是他用刀剔去鱼皮。镜头特写了一块白色近乎透明的肉,一点桃红在上面抖。

导演用影像的衔接来带给我心下的森然,观之背后简直也要耸动起来。

据说程耳最喜欢的作家是博尔赫斯,前两天我无意中看到他的一句话,不知道是不是他说的,内容是:“在那做梦人的梦中,被梦见的人醒了。”

在《罗曼蒂克消亡史》中,我联想起这种感觉。是的,那个时代和那些人都活了,他们在“小径分岔的花园”里行走,而我为了看清他们,不由地挺直了腰板。

 5 ) 压抑和忏悔

渡部是久居上海的日本人,他说自己是上海人,“我麻将打得比你们都好”,“现在来的日本人,没一个好东西。” 他娶了黑帮头子陆先生的妹妹。

王老板也是黑帮头子,陆先生叫他大哥。王老板晚年离婚,娶了个交际花。交际花到处传绯闻,给王老板戴绿帽子,和陆先生也有点暧昧。

陆先生舍不得杀她,去请示王老板。王老板正喝粥,半天,抬起头说:不杀了。

陆先生派妹夫渡部把交际花和她情人送出上海,到苏州转火车北上。路上,渡部枪杀了司机和交际花的情人,强奸了交际花,带回上海,藏在自己的日本料理店当性奴。

安顿妥当,渡部回到家,和妻子一起吃早餐。渡部在家,是模范丈夫,在外面,是地道老上海。唯独回到日本料理店,洗了澡,换上和服,开始变成彻彻底底的日本人,坐榻榻米,吃生鱼片,对猫讲日语。

他是日军侵华前很久就派来的卧底。

渡部的一生,十分割裂。他对陆先生说,你要小心日本人。对日本人说,杀了陆。为了掩饰身份,当着陆先生的面,他朝另一个日本人开枪。事后,他吩咐,在上海和日本发出自己死亡的讣告,他要换个名字,投身太平洋战争。

日本战败后,在吕宋岛的美军战俘营,陆先生花了两块金条买出渡部,要亲手杀了他。渡部面对陆先生,讲的是日语。他藏了一辈子,死到临头,不愿再讲上海话。

一个人秘密越多,活得越压抑,越分裂。别人都称赞他房间精美,他知道,衣柜里藏着一具死尸。

和渡部相反的是王老板。王老板知道自己戴了绿帽子,甚至,连陆先生跟自己老婆有点暧昧他也知道。但他不提,给陆先生留面子。

他看得出陆先生不舍得杀交际花,他说,不杀了。陆先生说,要杀吧?他说,我说不杀的。

又说:就是面子的问题。

王老板厉害。自己的丑事,他不藏。他说的是实话,话说开,就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他命陆先生把交际花拍过的电影收回来,电影公司亏的钱自己补上。把那对男女送出上海,对外说他们死了。

“这样,面子不就一点点回来了吗?”

末了,又补充:“给她拿点钱,让她也好生活。”

杀人,解决不了问题。王老板活得不像渡部那么压抑,因为他肯把话讲开,不害人。

渡部送交际花离开上海到苏州,路上强奸了她。这事不是必然的,是偶然的。

夜里,孤伶伶一辆小轿车走在路上,前面突然出现一队日本军车,车上载着扛枪士兵,车灯照过来,打到小车里四个人的脸上。小车只好后退,退了很远,退到马路尽头,又退进草丛,让军车通过。

军车通过后,小车重新上路。渡部说,停下来。又让司机退回去,退到草丛,把其他人杀了,强奸了交际花。

这一段避让军车,是神来之笔。

它有力地解释了强奸为何发生。强奸的发生不全因为贪色,更因为羞辱。

军车的大灯照在渡部脸上,他睁不开眼。他是卑微的,在下的。在马路牙子外的草丛里,低头避让扛枪大兵,让他感到羞辱。他身边是姿色绝好的女人,是大哥的老婆,女人的耳坠在夜里熠熠发光。

贪的力量很柔弱。但嗔的力量很猛利。爱一样事物,一个人,想占有她,冲动不会太强。但愤怒起来,想占有她,力量就很强了。

贪是柔弱而绵长的,它会持续很长时间,但不会给人很大的动力。嗔是猛利而短暂的,它很快会消退,但在生起的短暂间隙,会给人很大的动力。

很多人干坏事,看起来是因为贪。其实真正触发的是嗔。一个官员,看起来是为了钱贪污,实际上,最初的贪污,常常因为受了刺激。比如,看见别人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感到艳羡和嫉恨。看见别人飞扬跋扈,颐指气使,自己卑躬屈膝,低声下气,感到屈辱和愤恨。

嫉妒、愤怒、报复,这些情绪造成的坏事比贪婪造成的坏事多得多。因为贪婪去伤害别人的时候,你心里是有愧的,是过意不去的。因为嫉妒、愤怒、报复的时候,你会觉得理直气壮。

这就是王老板令人佩服的地方。

他安排好,对陆先生说:“把她送出上海,以后这事谁都不许提,谁提,我骂谁。”

“骂”字说得好。如果不是老大,是小混混,大概要说,“谁提,我杀谁!”

杀,就器量小了。杀不解决问题。说骂,意思是,你说,我也不会把你怎么着。但你有脸说吗?——这话也是说给陆先生听的。你不舍得杀,我说,是我不让杀的。也给你留着面子呢。——换哪个人,他能处理得更好吗?自己不行,讲别人的丑事,算怎么回事呢?

王老板的日子,比渡部好。他不用藏着很多见不得人的东西。人之所以活得压抑,就是因为藏了太多东西,见不得人。

既然见不得人,跟人开口讲话,讲来讲去,都不能触及心里真正的痛点。一切交流,都是虚与委蛇,都令人疲惫倦怠。

把秘密讲出来,坏事发露出来,生活就轻松了。所以,佛教讲忏悔。想活得自在,业障清净,唯一的办法是忏悔。

忏悔不是跑到庙里拜菩萨,往功德箱里塞钱。忏悔是说出来。做了对不起谁的事,跑到谁面前,说对不起,我错了,哪里对不起你。

这比给菩萨磕头难。给佛菩萨磕头,好意思,说对不起,难为情。佛说,你干坏事的时候没有难为情,叫你忏悔,怎么倒还难为情了呢?

坏事不说,不肯让人知道,就会一犯再犯。说出来,再犯就不好意思了。一直覆藏,慢慢就断善根了。吸毒久的人,撒起谎毫不脸红,就没救了。

不发露,罪业就永远不清净。像腐烂的东西藏在柜子里,只会越来越臭。打开清洗了,味道慢慢就消除了。忏悔过了,别人就不能再提了。谁再提陈年旧账,谁就是坏人,因为别人已经忏悔清净了。

王老板说,谁提,我骂谁。他不用骂的。事情做到这个地步,谁提,就是谁不懂事了。

 6 ) 罗曼蒂克是如此结束,不是砰的一声消失,而是悄悄耳语的淡去

《罗曼蒂克消亡史》,大概是我今年看过最特别的片子,无法归于任何一种类型。程耳也是极个性化的导演,一手包办了导演编剧剪辑兼歌词。作品不多,但演员们都爱他。李安冯小刚没办到的事情他办到了。章子怡奉献了从影以来的最大尺度,葛大爷光溜溜的脑袋长出了寸毛,就连倪大红喝起稀饭来,也特别香。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人人都说得一口吴侬软语。一开场就是葛优演的陆先生,因为工人闹事活埋了客串的赵宝刚。(赵宝刚也是惨,饭桌上没蹭到饭,反被姨太太的断手吓了个魂飞魄散)。 这一幕跟历史上青帮大佬杜月笙活埋了工人领袖汪寿华一毛一样。再往后看会发现,《罗曼蒂克消亡史》叙事庞杂,人物众多,细节处却有用心雕琢,跟历史有一种整齐的对仗。葛优演的陆先生是青帮老大杜月笙,倪大红演的王先生是大佬黄金荣,马晓伟演的分明就是张啸林,袁泉演的吴小姐投射的是民国影后胡蝶…… 冯小刚也演过杜月笙,长相上是挺接近。不过葛大爷拿准了杜月笙的气场,都说上海三大亨中,“黄金荣贪财,张啸林善打,杜月笙会做人”。 楞直的冯小刚,这里不如圆滑的葛优分寸感好。 章子怡演的交际花小六,倒是一个凭空生造出来的角色。她本来是王先生的老婆,王先生有权有势家里却没有一片草原。小六这匹浪蹄子的野马,只能在外撩汉解闷。 勾搭过钟汉良,也撩过小鲜肉韩庚。程耳特别喜欢用俯拍来彰显章子怡的风情。章子怡跟浅野忠信的对手戏最多,尺度突破以往,床戏就跟葛大爷的头发一样蹭蹭往上冒,车震、强暴、禁室培欲与凌虐,两个人滚在一起混成了最极端的罗曼蒂克,情欲、暴力与本能都在其中显现。 有一幕戏是,章子怡坐在渡部身上颤动,与跪坐吃饭的场景交替,她一直保持着木然的表情,高潮时刻跟脚底抽筋毫无区别。 导演的解读是,章子怡对渡部的感情更多是一种求生欲,而不是情欲。但我对章子怡这样刻板的表现还是失望的。当年冷清的玉娇龙,被时间塑化成了温柔的妈妈桑,可能当了妈之后,真的会影响情欲的表现。 巧合的是,章子怡曾经演过孟小冬。也就是那个先被梅兰芳休了,后来又跟杜月笙结婚的京剧名角,人称冬皇。 杜月笙喜欢了冬皇二十几年,从没用过什么手段逼迫,只是数年如一日的体恤敬重。葛优对章子怡,也始终是稳重的,不露声色的。只有后来他与章子怡失散,念着旁白,“我有时候会想到你,你应该是在北方”,透出一种稳重的思念,有礼有节,恪守着旧世界的罗曼蒂克。 卖水果出道的杜月笙有一句名言是“头等人,有本事,没脾气;二等人,有本事,有脾气;末等人,没本事,大脾气。”片里的人物,大概都秉持着头等人的稳重作派,乱世之中保持着朴素的准则,保持着一种体面的浪漫。 王先生明知道太太给自己戴了绿帽,还是软了心肠,一边就着咸菜喝粥,一边嘱咐给她留条后路。这是一种体面的浪漫。(程耳真是爱拍吃吃喝喝的戏,除了《我爱我家》就数罗曼蒂克喝粥最香了哈哈哈。导演也说了“人生最终就是就着咸菜喝粥。” 陆先生从血光飞溅的枪战现场撤离,仍然从容不迫,没有抱头鼠窜,而是站起身,稳重的一步一步向后走,这是一种体面的浪漫。 杜淳演的马仔,以前是拉黄包车的,既可以拉车也可以帮忙买菜杀人,不管做什么,都只收一趟来回的车钱,这是一种体面的浪漫。 闫妮演的管家王妈,对着一大桌子青帮大佬,说话照样不卑不亢。中了弹血流如注的时候,还是正坐在沙发上,不忘把腰间钥匙取下来,这是一种体面的浪漫。 罗曼蒂克消亡史,这里面既有爱情的消逝,也有时代精神的消弭。这种消弭,就从日本人渡部野蛮地扯下章子怡的樱花耳环开始。战争催生的野蛮新世界,无情撕裂了旧时代的文明。 这与《布达佩斯大饭店》里的昨日世界何其相似。难怪茨威格写完《昨日的世界》就去死了。“我身后的一切都是尘土与灰烬,一切凝结成了像盐一样苦涩的历史。” 走到一个时代的末尾,礼崩乐坏,不堪其重的人都纷纷死去了,像一片羽毛轻轻地飞出窗外。诗人艾略特说,“世界即是如此结束——不是砰的一声消失,而是悄悄耳语一般地淡去。” 电影里,时代的终结也是静默的,不发一言的。梅林茂再华丽的配乐都不及鼓点顿挫的一刻——葛优低下头,摘下帽子,张开了双臂,犹如一尊被钉在了历史尘影里的基督,他背后影影绰绰的十里洋场春光乍泄,都如浓雾里的海市蜃楼,在新世界的太阳底下隐去。 时代薨落,砌下落梅如雪乱。扫雪的人,终于成了浪漫的终结者。

 短评

禁室培欲系列之深夜食堂😳...

5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影片里的男性角色,都像兽,虚伪的,奸诈的,阴险的,残暴的,油腻的,权欲的,世俗的,激进的,蠕动的,匍匐的,各式各样。而女性角色,是贞女(袁泉)、烈女(钟欣潼)、豪放女(章子怡)、玉女(松峰莉璃)、欲女(霍思燕)、玲珑女(闫妮)。充满猎奇性,是好看的电影。但距离好电影,却一步之遥。

8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很奇特的观感,像在看《黄金时代》《一代宗师》《枪手》《禁室培欲》…借用电影里袁泉的一句台词:“这是艺术片,导演没打算让我们看懂。这是艺术片,是拍给下一个世纪的人看的。”

12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最难得的是这么多大牌在里面看不到明星只有角色。

13分钟前
  • 少年夏不安
  • 推荐

这电影每时每刻都能读到导演的潜台词“这镜头牛逼吧?……这镜头讲究吧?……”

15分钟前
  • 梅花牛
  • 推荐

内地电影少有的可以称为“导演的艺术”的作品。像失神的昆丁,像疲软的姜文,总之不是恰到好处的状态。反复的高潮错置和间离效果都不是故事的内在需要而是导演个人的恶趣味。招招精彩,却满盘皆输。这是拍给知音的,但,不好意思我是正经观众。

20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三星半,风格成为本片最大的特点,各个方面都在促成这种风格。浅野忠信那条线过于突出,无论是表演还是情节设定,都有意外的惊喜,使得我即便对之前有些碎片的处理以及剪辑有不满,都会暂时忽略他们,而在最终随那几下变化而获得足够的满足。而影片在细节上的用心和呼应,都让这片更有得聊。

25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看开头准备打8分,看完结尾只想打6分。摄影不可谓不强,配乐不可谓不好,导演风格不可谓不突出,但人物塑造、表演和叙事都有很大问题。这么风格化的作品,一旦内容撑不起形式 ,就会让人觉得很装。当然,还是期待程耳的下一部。

29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2016十佳#暴力美学和迷影情节大概来自昆汀,风骚含蓄的调调和音乐肯定对着王家卫;程耳自己的风格大概是神出鬼没的拼图型非线性叙事,这次命题更大,所谓大时代的车轮下的各种爱恨情仇。摄影对弱光的精细捕捉实属罕见。碎片化后史诗格局因果倒置乃至浮动,恰是如今认知和想象历史的途径。

33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年度华语最佳,这句话我准备好一年多了!

36分钟前
  • kulilin
  • 力荐

形式大于内容,做作极了,但是我喜欢。反正漂亮的电影做作一下跟晴雯撕扇子感觉差不多,再怎么胡搅蛮缠也是赏心悦目。喜欢最后一枪崩了大儿子的戏码,足够狗血,足够豁得出去

40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电脑上补看了它,确实不同凡响。程耳刻意保持自己的风格与特色,难能可贵。

43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我要疯了疯了!!!脸盲看这样的片子真是找虐啊!!!感觉男人都长一个样,女人也都长一个样!!!谁把谁杀了谁把谁睡了完全看不出来啊啊啊啊啊!!!我真的气疯了!!!!

45分钟前
  • 巴伐利亞酒神
  • 还行

浅野忠信表现最好,是真正的主角。打乱时间顺序、多处黑屏,太多有意思的桥段了,程耳有野心、有才华、有想法,他在拍中国版的《教父》,融合了杜月笙的传奇。说是罗曼蒂克消亡史,其实是“上海往事”。王传君和杜江的部分好看、浅野忠信和章子怡的车震好看。说是拍给下个世纪的人看,不就是我们吗?

46分钟前
  • 科林
  • 推荐

平日里只能用用路边摊的劣质包,有一天突然收到一份一直摆在高级商场玻璃橱窗里的高级货,心情着实雀跃不已,足以让人开心好一阵子。

47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这有什么看不懂的?是没读过书还是没上过学?

49分钟前
  • Mr.Táo
  • 还行

喝茶

50分钟前
  • 妖灵妖
  • 推荐

罕见的华语商业片佳作。一出史诗量级的,无主角又个个是主角的精彩群戏,构成上海一个时代的面貌。演员都很棒,浅野忠信尤其印象深刻。倒叙插叙的结构很厉害,几段剪辑妙笔构成剧情反转高潮,太震撼!几处高处俯拍摄影很棒,梅林茂大神作曲的音乐非常牛。期待3.5小时导演剪辑版。四星半,需二刷细品

54分钟前
  • 汪金卫
  • 力荐

拿腔拿调,乱世浮生

55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乱世里的众生相,浮生中的千面人。杀不尽的人,老陆如鱼得水渡部善恶莫辨;做不完的爱,蝴蝶年华付水小六俨如走肉。相互对称的时间叙事,任意妄为的黑场剪辑,一场嚣张极致的情仇纷争横跨时光的渡河。不爱一座城就不爱那里的菜,不爱一个人就将恩义斩尽杀绝。命运盛宴杯盘狼藉,来一杯鸩酒,饮尽深情。

59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