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影灯下

已完结

主演:王学兵,于谨维,王志文,徐百慧,彭心宜,常波

类型:电视剧地区:大陆语言:国语年份:2011

 剧照

无影灯下 剧照 NO.1无影灯下 剧照 NO.2无影灯下 剧照 NO.3无影灯下 剧照 NO.4无影灯下 剧照 NO.5无影灯下 剧照 NO.6无影灯下 剧照 NO.13无影灯下 剧照 NO.14无影灯下 剧照 NO.15无影灯下 剧照 NO.16无影灯下 剧照 NO.17无影灯下 剧照 NO.18无影灯下 剧照 NO.19无影灯下 剧照 NO.20

 剧情介绍

无影灯下电视剧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陆亚南、陈羽静、何美芬、潘嘉辉从医学院毕业,进入安然医院。紧张的工作和频发的意外使他们对医生有了理解深刻。医院泌尿外科主任肖克明成熟冷静,谨慎小心,副主任钟立伟玩世不恭,正直张扬。两人性格迥异,在生活与工作方式、年轻医生的培养等问题上冲突频发。患者李中天离奇死亡,给陆亚南留下了巨额遗产,陆亚南被李中天的儿子纠缠不休。无良律师雷震拿何美芬打赌,欺骗何美芬感情。一个精心策划的骗局和陷阱,何美芬勇敢面对。陈羽静因一次患者家属没有签字的手术而被告上法庭。陈羽静不服判决结果,顶着被医院停职的压力坚持上诉。不法分子魏德豪利用安然医院谋取不义之财,潜伏在医院内部的神秘人虎视眈眈,肖克明和钟立伟从误解到联手,为了医院和医生的名誉和清白,忍受委屈,经曲折调查,真相最终大白。医生们迎来了一个灿烂美好的明天。舞厅飞地插树岭操你大爷袒露新生伪装夫妇少女大人反转人生灵幻夹克海绵宝宝全集大侦探福尔摩斯怪兽大聚会惊涛迷局(国语版)思美人猫妖的诱惑骇故事之无罪日萨拉热窝的桥快要坏掉的八音盒剧场版东坡好莱坞洗牌杀手假期2018朋友之间突围(2021)挖心猛鬼魔兽(原声版)审判长!肚子饿了!聪明生活经济学雨中的蜗牛神探可伦坡第六季国王之夜西点坊MON闪电奇侠刚达拉爱就在一起国语新奇杀破狼·贪狼 (普通话)冤家成双对 第二季失恋反攻队(粤语)宝贝老板:圣诞红利恋人韩剧联结同喜海洋天堂校合唱团的秘密我有一家店扫毒3:人在天涯

 长篇影评

 1 ) 《手术两百年》总导演: 写在播出前一天

在后期机房熬的时候,每天望着窗外树杈上的鸟巢,我想象过很多次,就像当年高考一般,如果要播出了(如果考完试),我在做什么。应该在给自己放大假吧?热浪海滩倒也不用,至少可以横躺在家里拍拍肚皮或者泡泡茶吧。三年了,这个项目应该是我做的最长的一个项目。没想到,呃,还在屁滚尿流。

我仔细先看了各位分集导演写的手记,我担心有什么知识点、信息点错误。没错,做医学科学类节目,任何时刻,我们写稿子、修解说词,第一件事就是,别搞错。这也是这个项目的第一个难题。手术、两百年,听起来是个大片,做是个大坑……

在拍摄前的调研阶段,我们拜访医学专家、观摩手术、开研讨会,经常被人问到的问题是:你们有医学背景吗?那担心疑虑的目光啊。两百年医学历史,这么多纷繁复杂的主干、支线,你们要怎么破题,怎么选取,怎么讲得明白?

所谓无知无畏,年轻气盛(是的!)。那就做呗。希波克拉底、盖伦、维萨里、威廉·哈维、巴累、莫顿、塞麦尔维斯……这些名字,现在熟得像是我家隔壁老王。我能准确地分辨出,这些大胡子,小胡子,没胡子的牛人。现在想来,当我在哈尔滨第一次见到《心外传奇》作者李清晨,听见他的嘴里蹦出这些名字时,我真的是两眼发蒙,如听天书般。不过,也许这就是缘分,在最初的最初,我们很幸运地找到了彼此。

李清晨是《手术两百年》的第一稿,文学底稿的作者。很快,我们梳理出了8集分集,分别是:第一集《理性之光》(解剖学)、第二集《手术基石》(止血、麻醉、消毒)、第三集《长驱直入》(腹腔)、第四集《攻入颅腔》(大脑)、第五集《打开心脏》、第六集《生死“器”约》(移植)、第七集《众病之王》(癌症)和第八集《手术未来》。

这样的破题方式,在纵向上,先建立了一个完整的手术两百年的逻辑。有了解剖学,才有了现代医学的基础。解决了止血、麻醉、消毒问题,我们才能打开腹部,攻入人体的第一个禁区。然后是大脑、是心脏,是充满异想天开的移植挑战。但手术刀不是万能的,接下来,我们用癌症来探讨手术的边界,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死。最后是总结、致敬、展望。

观摩手术的一个瞬间

破题之后,舒心没多久,难题又来。老李的东西,是抽象文字,可以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而我们是做电视传播,得拍到哪里,才能写到哪里。他出的稿子,对我们而言,更像是一个医学科普稿。还是得重新做剧构,重新建立我们片子的逻辑和气质。

撰稿陈瑶,是个冷静果敢的选手。我们聊起选题来,一拍即合。我们都不太喜欢黏黏糊糊的东西。当然,不是说纪录片不可以表现、表达人情。只是因为经费和周期有限,大多数我们的人文、人物纪录片,其实更像是一个包装过的伪纪录片,我们很难在短时间内真的去观察和记录人,更多时候,是快速地“掠夺”、消费。

我们希望片子呈现的气质是理性、克制的。以医学历史发展作为主线,在历史脉络中,找寻3—4个硬核、关键点,以现实故事作为反观,用“历史+现实”的回环结构,构建片子的叙述逻辑。这是我们想要的剧构方式。按照这个思路,很快,一集样稿出来了。向上级汇报阐述完,似乎心里有底了。也正是靠着这个比较清晰的框架结构,我们和医院、专家、乃至各方合作者,都开始有了良好的互动。别人知道,你大概想要什么了。

某一稿的思维导图,最后,都改了

某一稿剪辑后的时间轴

接下来,是一边继续充实剧本,一边开始漫长的前期外联、外拍。前阵子,有一个深圳的科学论坛,我们带了一些片段过去,有人提问,请问,你们是请了国外制片团队和国外拍摄团队吗,我们看到的影像很BBC。姑且认为是一种褒奖吧。实际的拍摄过程,只有当过导演的人才能明白吧。

在正片中,各位将看到来自全球十二国的影像呈现,不只是风景空镜,更有许多扎扎实实的人物故事,包括亲历者、受益者、见证者、书写者。还有许多珍贵的第一次被中国团队拍摄的博物馆、档案馆等等,我们尽可能地找寻相关专家,以主持式样的生动讲解让历史内容鲜活起来。

历史难拍,科学难做,影像呈现更难。全本纪实拍摄,对这样一个我们自己定义为“中国第一部全景展现人类与疾病抗争的科学纪录片”,是难上加难。加入了“舞台表演式情景”、三维动画、科学实验,是我们除了剧构外,在影像表达上的创新。在这里我忍不住要cue一下我们的主创团队:柯敏、沈华、石岚、刘稳、褚金萍、陈东,王澍、晓华。还有我们能干的思捷、潘玥等,大家辛苦了。

19世纪英国老手术室,舞台表演式情景

素材在一点点采入,框架在一点点建立。采样结束,后期开始,我们又陷入了新的漩涡。其实,因为我们的剧本准确,拍摄周期是相对可控的。由剧情点,反推现实拍摄点,所有的故事、场景、基本都是带着结构指向在拍摄。但是真到了后期,还是得再来一遍。故事的精彩度、前后故事的画面气质能不能搭调,我们把房子拆了盖,盖了拆,一遍一遍地拉结构表,数心里观看的节奏点。

我们希望我们的片子不是传统历史纪录片的调性,而是更加明快、现代、甚至是时尚的。后期导演庞其钧、陈东、王文君就这样,在一遍遍推翻重来中,从美好的中壮年,熬成半残……尤记得2018年初,第一次看粗编样片时的心情。那就好像自己的孩子,不只是有了胎音,还有了最初的模样。那个东西是对的。但是我们还需要再打磨、修饰、让它漂亮。

音乐和调色是成片之后,我最喜欢也看重的部分。都是显性因素,做好了加分,做不好了大大减分。作曲陈颖是第一次合作。我们在考虑给片子写主题音乐。我说,我要前进中带着曲折,回望中带着希望,快乐中带着忧伤、遗憾。这是我们片子的气质,也是人类探索真理、推动医学前进的总的调性。我相信当时的他,心里白了有一百个眼吧——什么都想要!

但是我觉得他做到了。主题音乐的录制,请了中国爱乐乐团,在现场,我拿着《手术两百年》的五线谱,听着棚那头传来的管弦乐队的声音,心里有无法言说的波动。小时候那点学钢琴的回忆,全部幻化成对音乐充满抽象意味的感动。同时接力的调色师张杰,是一个木讷、稳重的有审美的选手。清冷、灰蓝色的调子,正是片子的气质。理性、克制,当然,希望你还能从中看到一点点我们隐藏的温柔。

三年,不长,也真的不短。我经常和组里人说,也许我们在痛苦煎熬的时候,还应该感谢。不是所有选题都值得这样来付出,也不是所有选题都有这样几乎无条件的支持。真的给予我们很大的创作空间,还有鼓舞。谢谢制片人池建新老师,艺术总监张力老师。

我相信今天,我们还要发出很多短信,谢谢很多人,那些帮助过我们、支持我们拍摄的医生、患者、以及各种你想得到,想不到的人。正是他们的共同努力,才有了这部我们自称的国际大片。我们采访到全球顶级专家有五十余位,医院、医学院、博物馆七十余个。片中涉及人物更是众多。

接下里,麻烦,希望,各位能抽出时间,关注这部片子。导演手记都是写给自己看的,感动也好,鸣谢也罢。最终都得拿片子说话。

终于,要结束了

 2 ) 记录一些片中的医学大咖的名字

更新于20200224

2020年新出的一套书“医学大神”系列详细介绍了很多纪录片中提到的医生。有兴趣可以深入阅读。

原文

如果连杨幂黄晓明这种明星的名字我们都能够记住,我们没有理由不记住这些改变医学史的大咖的名字。哪怕记住一个两个也好。

以下是我在看纪录片的时候做的笔记,包括科学家的名字,和其它一些手术史的知识点。不全,是按照自己的知识空白点来记的。众病之王这一集其实知识点比较多,但是因为看过. “癌症新知/真相”两本书,所以这里记得很简略。希望我们看完每个纪录片都有所收获。

这个片子最大的收获就是感恩和庆幸吧。庆幸我们生在这个有史以来医学最发达的年代,待遇远远好过过去的皇亲国戚们。

笔记原文

手术两百年 1理性之光 维萨里 人体构造 威廉哈维 血液循环 虚拟人体 虚拟手术 2手术基石 止血 麻醉 消毒 理查德巴奈特 医学史 早期野蛮手术史 智能止血钳 电能转化为热能 灼烧止血 止血 源于欧洲中世纪战争 安不列斯帕雷 外科学之父 烙铁改为鸭嘴钳和针线 做手术时在圆形剧场,可卖票供人观摩 带倒刺的手术缝合线不再需要打结 英国 圣托马斯教堂 老手术室博物馆 威廉莫顿 第一个使用乙醚麻醉的医生 波士顿城市公园 布达佩斯 匈牙利妇产科医生 赛麦尔维斯 被手术刀划破手指居然就不幸去世 与死于产褥热的产妇症状极其相似 47岁的他维也纳疯人院中孤独死去。 手术器械消毒 自动化 3长驱直入 x光 自体回输血液技术 过滤清洗后输回自身体内 北京协和医院 巴尔的摩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住院医师制度 威廉奥斯勒 决定成立一所真正的医学院 德国人 席姆 腹腔镜手术之父 微创机器人 明尼苏达大学医院 心脏外科 4攻入颅腔 哈维库欣 神经外科 亚萨基尔 土耳其显微神经外科医生 耶拿光学博物馆 脑深部电刺激术 治疗帕金森 微米级别的电极 5打开心脏 外科手术原则 器官静止, 视野清晰无血 比奇洛 低温麻醉 最长6分钟 心内直视手术先驱 克拉伦斯李拉海 心脏之王 活体交叉循环技术 人工心肺机 1958年发明 介入治疗 无需全麻 第二个里程碑式的发明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心血管病治疗中心 心律失常治疗手术 心血管梗死 导线末端隐藏球囊打开 零下80度的氧化亚氮 异常放电的心肌细胞被冷冻消融 福斯曼 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他从马手术得到启发 直接切开自己的静脉,把泌尿导管从静脉伸到心脏,他很清楚危险性。做出了第一张心导管影像。 人工心脏 心肌肥厚 心脏衰竭 安装人工心脏作为心脏移植的过渡 一年一度的全球英雄长跑比赛 慢性病患者体育赛事 他们体内植入了各种不同医疗器械 6生死器约 意大利鼻再造手术 胳膊上的皮肤切下缝合到鼻子上,等到形成了新的血液循环再切断胳膊上的皮肤。 器官移植 最基础重要的一步就是接血管,但是,平面皮肤的缝合技术不适用于血管缝合,容易导致血管狭窄或漏血,致死风险高。 成年人切下五分之一的肝脏三个月后就能长回来。 上海 顶尖的全仿真高级临床培训中心 三点吻合法 卡雷尔 诺贝尔奖 困难:排异反应,抗排异反应药物的副作用 环孢素 罗伊卡恩 解决供体短缺的新方法:自体干细胞再造各种组织和器官 7 众病之王 海拉细胞 8手术未来 复制器官 心脏 干细胞与组织工程学 再生医学 再造组织器官 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学院 史蒂夫莱文 3d虚拟手术 腹腔镜手术 智能吻合器 切割 止血 缝合更快恢复

 3 )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一股气看完了八集。已过而立之年的我,无论是因为自己身体原因,还是家人身体状况,每年,总要和医院有那么几次亲密接触的机会。有时觉得自家生的病,和医院的那些绝症患者,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非常庆幸,有时,又会觉得死神往往不期而遇,离自己那么的近。看完《手术两百年》,不禁在思考,如果,有一天死神来了,而医疗科学发现程度又不足以拉你一把的时候,你该如何坦然面对,那时候,生存和死亡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必选后者的命题。两百年手术发展史,以惊人的速度在和人类生老病死的大自然规律赛跑着。两百年在人类文明史上更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就是学着珍惜自己的生命和生活。

 4 ) 笔记

1. 理性之光

· 古希腊的盖伦(Galen)通过解剖动物推断人体内部结构

· 1353年后,教会解除了禁止尸体解剖的禁令

· 维萨里(Vesalius)于1543年出版的《人体的构造》(The Fabric of the Human Body)是人类首本图文解剖学著作

· 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 1578-1657)首次描述了人体血液循环

2. 手术基石

· 二世纪起,罗马人即采用烧灼的方式止血。帕雷(Ambroise Paré, 1510-1590)首创使用特制钳子和针线止血,并设计了多种手术器械和假肢

· 无麻醉时代,为减轻疼痛带来的各类副作用,快速是首要的要求

· 威廉莫顿(William Morton, 1819-1868)亲自试验了乙醚的麻醉效果,并将其应用于手术

· 赛麦尔维斯(Ignaz Semmelweis, 1818-1865)首次呼吁手术医生需洗手、消毒以控制感染

3. 长驱直入

· 伦琴发现X射线

· 兰德斯坦纳(Karl Landsteiner)通过溶血实验发现了血型的存在,大大提高了输血的安全性

· 1980年,席姆(Kurt Semm)首次运用腹腔镜实施阑尾切除

4. 攻入颅腔

· 哈维库欣(Harvey Cushing, 1869-1939)通过分析大量病例,探究脑瘤位置与身体病变的关联,提出了颅内肿瘤诊断与分类的方法。他还解决了神经外科手术中的一些操作问题,大大降低了此类手术的死亡率

· 亚萨基尔(Gazi Yasargil, 1925-)完成了世界首例显微神经外科手术

5. 打开心脏

· 器官静止与术野清晰无血这两条外科手术前提起初不适用于心脏手术

· 比奇洛(Wilfred Bigelow, 1913-2005)发现低温下人体需氧量下降,心脏亦会短暂停跳,但留给手术的时间只有六分钟

· 李拉海(Clarence Lillehei, 1918-1999)提出活体交叉循环技术,即令患者的血液流经捐献者的心脏以维持患者的生命,期间患者心脏停跳以方便手术

· 福斯曼(Werner Forssmann, 1904-1979)受到马手术的启发,将一根导尿管通过自己的静脉推到心脏,为介入治疗(Interventional treatment)打下了基础

6. 生死器约

· 塔利亚科齐(Gasparo Tagliacozzi, 1546-1599)将鼻子与上臂缝合,待鼻部创面形成了新的血液循环再行分离

· 器官移植后会发生排异反应,而早期抗排异药物的副作用往往也有生命威胁

· 罗伊卡恩(Roy Calne)研究了环孢素的抗免疫排异效用

· 利用自体干细胞再生各种组织与器官,或可突破供体短缺的瓶颈

7. 众病之王

· 海拉细胞

· 原癌基因

· 免疫疗法

8. 手术未来

· 生物瓣膜

· 干细胞、组织工程学、再生医学

· 三维重建虚拟器官

· 一体完成切割、止血、缝合的智能吻合器

· 植入式智能血糖监测器

· 人工智能影像学诊断

· 外骨骼机器人通过分析脑电波信号辨别穿戴者的运动意图

· 直接与残肢神经连接、受大脑神经信号驱动、并具备感觉反馈功能的假肢

 5 ) 笔记

第一集 医学曙光(上)

萨满教用巫术祛病

吐鲁番盆地的干尸,剖宫产缝合痕迹

外科是医学最早涉及的领域,帮助族人存活下来

北京急救中心,急救,现代医学核心力量的体现,定期演习。抢救伤者黄金时间:4~6分钟。

土耳其帕加马古城,世界上第一个医疗中心,盖伦的理论影响了《曼殊尔解剖学》(波斯语),盖伦是第一个明确提出通过解剖认识人体,用动物身体推理人体。

印度:放血法,现在仍在进行。

解剖学使医生在光明中进行手术

第二集 医学曙光(下)

英国,古老墓穴防偷尸体,死刑犯的尸体是唯一合法来源;威廉·伯克、威廉·黑尔,连环杀手15人,医学的第一原则是不可伤害。

帕多瓦大学(里面有解剖剧场),维萨里推翻盖伦理论(盖伦解剖的是动物,与人体器官有出入)《人体构造》,是现代解剖学的奠基之作。同一年,《天体运行论》哥白尼

威廉·哈维(也是帕多瓦大学的学生)血液循环理论。撰写《论人体心脏和血液》,生理学基础,有助于外科医生进行手术。人体血液循环仿真模型、特殊眼镜、器官虚拟模型(为真实手术进行测试,从而得到最佳方案)

第三、四集 手术起源

脊柱三维重现诊疗,脊柱侧弯矫正手术

现代手术三大基石:止血、麻醉和消毒,再加上医生高超技术和现代医疗设备。

一、止血

古代,神职人员不可见血,理发师成为外科治疗的求助对象,红、白、蓝三色标志,工作内容涉及放血、截肢和拔牙,要考执照。

研发医疗器械,尽量做到大血管闭合。

安布列斯·帕雷,医疗理发师的儿子,军医。最早时,不同形状的烙铁用于止血——把血管烧凝结,同时把它周围肌肉、皮肤也烧坏,导致易感染,同时也很疼痛。《帕雷医学著作全集》,用针、线和钳子(鸦喙钳)取代烙铁。

如今,用烧灼止血重新出现。智能止血钳,电能转换为热能,大血管瞬间被闭合,可靠性更高。手术缝线仍然需要,如今使用倒刺缝线,不再需要打结(线不会穿回)。

二、麻醉

英国老手术室博物馆:医学理发师转移至教堂等场所,可以演示。

缓解疼痛:最早,使用致幻植物/灌醉,导致需要手术操作极快。

罗伯特·李斯顿,当时号称英国伦敦最快外科医生(最快截肢手术,28秒);美国牙医威廉·莫顿,控制乙醚的吸入量——乙醚雾化器。

麻醉药物的使用使麻醉医生出现,急救智能假人。麻醉医生实施麻醉,同时还要监测病人生命体征。

三、消毒

匈牙利布达佩斯的赛麦尔维斯,在维也纳总医院妇产科工作,产褥热。医生划破手指后死亡的症状与产褥热死亡的症状十分相似。赛麦尔维斯要求用漂白粉洗手,在森特罗库斯工作继续推行该方法。《产褥热的病原、症状与预防》,产妇的死亡率降至1%左右。后来,链球菌在产妇的恶露中被发现导致产褥热的发生,证实了赛麦尔维斯的理论。

现代医院,控制感染是手术室关键。供应室,所有器械在这里严格消毒:分类、浸泡、刷洗、烘干等30多道程序,一套流程要3小时,多时每天上万件。

第五集 打开腹部(上)

虽有三大基石,但距离安全、有效的手术仍然很远。

1)维尔茨堡大学物理学实验室,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X射线可以无损伤获取病人身体的内在情况。如果过量,电离辐射将严重破坏细胞组织。

2)凶险性前置胎盘,大出血是最大隐患(超出人体血量30%就面临生命危险)——输血。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血型的分型——溶血实验。一战时,大量输血和储血设备被研发出,加入柠檬酸钠可以保持新鲜。

自体回输血液机器

🌟外科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的发展,是科学的综合发展的结果。

住院医师制度培训,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下成立的协和医院。

第六集 打开腹部(下)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住院医师制度的起源地。威廉·奥斯勒,独立行医,系统学习各学科+3~4年全职住院医师培训。

外科医生的临床直觉——决策占75%,技巧占25%。需要十年,外科医生才能成长起来。

医学天才库尔特·席姆,改变了大开腹的手术,席姆使用改良后可以用于手术的腹腔镜(钥匙孔大小孔洞,用前端光源和镜子探查),他有极高的机械才能。医学器械的改变也带来了进行手术操作的改变(打结方法改变:用套绳的方式,预先打好半结送人病人体内),第一例腹腔镜阑尾切除术;发展了一套完整的腹腔镜训练系统,腹腔镜手术之父。腹腔镜使得微创手术得到肯定,如今,50%的手术都是微创。

出现了微创机器人,高精度,数字化的机械臂替代人手,减少手部颤动,保证动作更加灵敏准确;手术内窥镜10倍放大技术,可以高清成像。

第七集:打开大脑(上)

【案例】:病变左脑的三分之二被切除后,仍能正常生活

神经生物学家研究极端杀人犯大脑,额叶、颞叶功能低下,使其缺乏共情能力和犯罪意识。

大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细胞,其数量与银河系天体数目相当。

有500种脑病,至今仍然无法治疗。

5000年前的尸体,头骨有孔洞,有皮质形成,说明头骨破损后仍然存活了一段时间。这不是孤立。

直到20世纪,打开病人头颅仍很冒险,80%手术会失败。难点还在于无法确认病灶,会感染、出血。

哈维·库欣,神经外科天才。如何准确判断大脑病变位置,大脑是软组织,无法用X射线。伦纳德·伍德 脑部肿瘤;脑瘤发生的位置与肢体症状很有关系,脸和手最能体现。库欣提出了颅内肿瘤的诊断、分类和分级,使其能够找到肿瘤并且切除;他还解决了很多操作的问题。然而,库欣总觉的规律不能保证100%正确率。

【案例】:动静脉血管畸形——血管团摘除手术

注入血管显像的药水,通过多张X光片的组合(180度旋转)来看大脑成像。后来,计算机断层扫描,CT技术出现。如今最高端的CT,5000层张X光片,只需0.4秒;对比度低的地方是肿瘤、血管。除此以外,核磁共振、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等多种手段,不仅仅是诊断,还可以在手术中协助医生。划时代,推动了医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

第八集:打开大脑(下)

额叶切除术,只需10分钟,当时被认为可以治疗某些精神疾病,美国4-5万例手术。意识到,神经外科手术的任何操作都不应以牺牲大脑功能为代价。

【案例】:脑干胶质瘤,手术危险且复发可能性极高。神经外科界难度最大手术——颅底脑干手术,如今可以直接进入大脑最深处实施手术。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亚萨基尔,92岁神经外科,显微神经外科之父。耶拿的光学博物馆,光学加工车间,制作显微镜片;是显微镜造就了现代医学的今天;显微镜被引入了外科手术。亚萨基尔,借助显微镜的放大,医生可以通过大脑间的缝隙——脑沟深入大脑的任何部位。进行了首例显微镜下的大脑动脉瘤手术,显微神经外科正式诞生。

如今,提前注入新型荧光染料,黄绿色荧光,开启显微镜的荧光模式,便于辨别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神经胶质瘤,外科无法根除。

大脑中:脂肪、血液、水、电(清醒时,大脑产生电量10-23瓦);复杂电路结构,比电子线路复杂很多。仍然需要神经学的发展带动神经外科发展。

借助电刺激,可以改变错误大脑信号。帕金森病,大脑电路放电异常,导致肢体震颤。

【病例】:治疗帕金森:脑深部电刺激术,向大脑中紊乱部分插入两根电极。

第九集 突破禁区(上)

【案例】:先天性心脏病,将先天错位的血管缝合至正确位置——解剖性救治

心脏外科是所有外科最晚发展的领域,至今只有70年。

明尼苏达大学,第一例心脏手术发源地。利用猪心脏观察,猪心脏与人类心脏最接近。

19世纪末,外科高速发展,但对胸腔来说则没有。当时开展外科手术的两个前提:手术刀触及的器官必须静止、手术视野清晰无血。但心脏动刀则是悖论。

比奇洛,动物低温麻醉实验——体温下降,心脏可能短暂停跳,在最多六分钟的时间内可以动手术。如果无法给予医生足够时间,心脏外科永远将停留在初级阶段。

【案例】:主动脉夹层瘤,主动脉壁越来越薄,在血液冲破血管前,用人工血管替换主动脉。先让心脏停跳,用机器(人工心肺机)承担心脏的功能。

人工心肺机:

《心脏之王》(书)介绍克拉伦斯·沃尔特·李拉海,活体交叉循环技术(患者的心脏血液输至健康者,再由健康者循环处理后回输至患者体内),使得医生有足够时间修补患者的心脏缺损。一度濒临绝境的心脏外科研究得以继续。

1958年人工心肺机正式被研发出来,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第十集 突破禁区(下)

心脏,一团强有力的肌肉,起搏细胞,一旦发生紊乱可以用电刺激使其恢复。Micra(世界上目前最小的心脏起搏器),电子植入装置可以释放电流刺激心脏跳动。球囊释放一氧化氮,冷冻。无需全麻,且仅为微创——介入治疗。

介入治疗,心外科第二大重要发明。沃尔纳·福斯曼,泌尿科医生读到有人在马身上插入静脉导管,决定在人身上尝试(在自己身上尝试,用导尿管顺着血管,拍摄心导管影像),心脏导管实验,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促使心外科向微创发展。

【案例】:遗传性心脏肥厚,安装人工心脏,在电力驱动下,叶轮旋转可以代替心脏收缩将血液泵到全身。对于被安装者的身体各项指标要求严苛,且要定期进行复查。定期清理创口,并随时携带机器、每天充电。

英雄长跑比赛——参赛者体内植入不同机械。

第十一集 移植之路(上)

使用冰块和灌注液后,遗体捐赠者捐献器官(只有6个小时保存时间)。

移植手术,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医学奇迹之一,只过去了短短60余年。

印度象神,排除一切艰难险阻的象征。女娲、狮身人面像、半人马…将四五种不同物种结合。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加斯帕雷·塔利亚科齐,鼻再造术(固定左手,割皮),人类最早的移植尝试。

【案例】:严重肝病,亲属肝脏移植,不再需要人工肝。肝脏衰竭,凝血功能极差。父亲五分之一肝脏,三个月内就可以恢复到原本大小。器官移植,关键在于接血管(血供)。人体肝脏血管极细。

一万多年前,用动物毛发缝合伤口,但体表伤口的平面缝合易造成漏血。移植的关键点——三点吻合法:将血管三点固定,再进行血管两端缝合(再吻合九针,十余年磨练)。该方法由亚历克西·卡雷尔发明,受纺织女工手法启发。

第十二集 移植之路(下)

【案例】:手移植者,高度匹配的供体,40人的移植团队。哈维是世界上第一例,手移植涉及多种复合组织,面临排异。淋巴细胞识别外来细胞,对其进行打击,外来移植皮肤逐渐坏死。能不能渡过急性排斥是成功的关键。

莫瑞:世界上第一台同卵双胞胎肾移植手术,免疫系统相同,术后生存长达八年。

有抗排异药物和X射线,但副作用很严重。当时,心脏移植手术平均生存仅28天。

从土壤真菌中提取到环孢素,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引起罗伊·卡恩注意。找到了环孢素的极佳溶剂,引入动物移植手术,大大延长了经过手术的动物生存时间。在人体身上尝试,延长了生存时间并且副作用小。大大提高了手术成功率。越来越多的高效抗排异药物诞生。

但是每年只有5-10%的人可以找到供体。

【案例】:异体脸面移植,治疗团队决定另辟蹊径,依靠三维模拟技术打造一张属于病人自己的脸。选择胸口的皮肤、腿部的毛细血管网,并从脂肪里提取出干细胞。要解决血管问题。该技术使人类重组身体成为可能。

【第13、14集关于癌症,内容与《癌症:众疾之皇》类似,这部分的记录被我自己删掉了…】略记几点:

1)海拉细胞:宫颈癌妇女身上提取,体外培植,如今仍在无限增值。

2)原癌基因:找到“司机”(一系列突变基因中最关键的那个)

3)靶向治疗,会产生耐药

4)免疫治疗:CAR- T免疫疗法类似于基因上做手术

第十五集 无刃之刀(上)

【案例】:晚期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和呼吸衰竭,双肺移植。

【案例】:心脏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将病变瓣膜置换为生物瓣,60岁以上一般用生物瓣,不必吃抗凝药,血液相容性好。

生物瓣,猪心脏的瓣膜,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提取。

哈拉尔德·奥特,试图复制人类心脏——已成功复制老鼠心脏。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大规模扩增,且可以定向诱导分化,分化成各种组织器官。干细胞在支架上成长为活体组织——组织工程学。患者可以无需长期等待供体,且免受排异困扰。

从伦琴的X射线开始的医学影像学,如今已经可以针对复杂病例制作手术模型,3D数字模型,医生可以了解组织结构、病变情况等信息;3D打印出这颗心脏,增加手术精确性并减少风险。

碰撞测试,汽车生产前重要环节,只要输入数据,借助计算机超级运算能力就可以模拟出。如今用于神经外科领域,虚拟大脑,模拟出大脑生理情况,可以在手术前充分模拟——减少、甚至消除手术创伤。

腹腔手术机器人、辅助手术…

第十六集 无刃之刀(下)

新型吻合器和内窥镜,吻合器可以智能组织探测厚薄、大小。

借助基因工程、预防医学等,未来可能可以彻底消除手术创伤

【案例】 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植入了24小时传感器,利用数据库和人工智能系统更好帮助患者控制管理血糖。

人工智能甚至可以挑战医生权威。人工智能计算机战胜了所有参赛团队(影像学诊断)。人工神经网络和人工智能技术,起源于人类神经网络。人工智能与模拟感觉、触觉相结合。

【案例】:脊髓受伤导致瘫痪,外骨骼机器人,重新获得行走能力——人机混合智能系统,采集分析脑电波信号,辨识出运动意图,控制关节。

第三次生命科学,即融合科学,医生、物理学家和工程学家携手。

可以飞行的眼科医院

外科医生仍然不可取代

【案例】:尼泊尔,肠癌

如今仍有超过十亿人无法享受现代医学的成果。

 6 ) 观后笔记

个人时间有限,喜欢看高分的电影,纪录片或电视剧。有缘遇到手术两百年,遂花了两天时间看完“手术两百年”感觉不错,感觉这部纪录片水平相对国内其他纪录片来说有很大的提高,这跟资金以及摄影者实力分不开,随手做了笔记,有些资料翻墙找的~第一次写影评,希望对你们有帮助,笔记不对的地方也希望指出!希望国内影视制作水平越来越高,制作出更多精品!

 短评

第一集讲到威廉·哈维发现血液循环规律,那是十七世纪啊,从蒙昧和黑暗到触碰科学和生命的光芒,现代医学的起始和发展曾挑战旧时观念,顶住社会压力和不解,到今日着实走过了漫长的路。纪录片中也有出现当今先进的医学研究和技术,配乐非常出彩,悲悯中又有对生命的希望和热忱,给人的触动很深。会继续看下去。

9分钟前
  • 爽风ING
  • 推荐

很棒的片子,完整概述人类外科医学发展史,get到很多知识点,解剖、止痛和消毒,x光、显微镜、内窥镜、体外循环机,癌症病理的探寻,移植术、介入治疗、靶向药…一个个医疗先驱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冒险精神,带给生命一次次救赎。看完会发现中国对外科医学事业里程碑式的贡献极少且大多集中在最近,想想中国困于水深火热的年代国外医生却投入济世救人的热情当中,不禁唏嘘。最神奇的是终于知道发廊三色圆柱的来源。印象最深的是接受双手移植术的男孩,他的乐观坚强和对生命的理解与爱,真打动人,你对他不是同情而是尊敬。另外就是对遗体、器官捐献的思考,爷奶十多年前就签署了遗体捐献,我自己其实不能接受。但现在我想我会捐献器官,这大概是最直接最有意义的生命延续。希望多出这类片,让更多的人对生命自我的认知和生命之间的互助有更深刻的思考和理解

14分钟前
  • Anita
  • 力荐

难得国内纪录片如此具有国际视野。在制作上向欧美优秀纪录片看齐的同时,也尽可能兼顾本土元素,案例以国内为主,技术讲国外。当然根本原因也在于现代医学里程碑式的成就几乎都与中国无关。这种组合显然是一种妥协,但至少看到国内纪录片在题材选择上的进步,不再局限于国内一亩三分地。据说是以《心外传奇》这本书为蓝本拍的,我居然看过书。缺点也有,第一集过半才进入正题,导入太慢,前面全都是在讲远古人类最朴素的“医疗”,但那些根本不能称之为科学,跟本片主题偏离太远,没必要花那么多时间。其次片中讲历史上那些天才医生大胆创新造就了医学史上一个个里程碑,但是成功之前的无数失败着墨不多。看过《心外传奇》就知道,成功之前的黑暗有多么绝望。这部分的故事多介绍一些我想更能让观众深刻理解我们今天所享受到的一切都是前人的血肉铸成的。

19分钟前
  • 南国之风
  • 推荐

正在中央9台追剧,看到第4集,推荐给了家人一起看。 本片外景优美有意境,内景清晰有温度,专家采访深入浅出,3D动画通俗易懂,配乐更是优雅大气,随着解说员的娓娓道来,近代外科学史的一颗颗明珠被巧妙的串联了起来,浩瀚的科学理论中包含着浓浓的人文关怀,实在是医学纪录片中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要是实在鸡蛋里挑骨头的话,那就是国外医院的病房和手术镜头基本没有,观众对现代外科学发展的认知只能从国内医院的镜头中才能得到。

24分钟前
  • 調音師
  • 力荐

第一集作为铺垫有点无聊了……

29分钟前
  • 咪达顺阿当水喝
  • 力荐

“医学的第一原则是不可伤害,用无辜人的血来换取技艺的精进,这与医学的初衷背道而驰”特别喜欢这句话

30分钟前
  • 但风偏偏
  • 力荐

医学生!看了一集,先给个五星!(央视爸爸是真敢拍呀,那个大体老师的直接给镜头,感觉非专业人看了会觉得怕)

34分钟前
  • BetterJack
  • 力荐

今晚在男朋友家看电视,看了第二集,觉得很有意思。正好男朋友的父亲是医生,赶紧补下知识。配乐和剪辑都很好,而且从国内拍到国外,先给五星。会继续看下去!

39分钟前
  • 小鸭爱吃薯条
  • 力荐

真棒,期待有一天能把中医也拍个这么厉害的纪录片

44分钟前
  • ∑×pe℃t.
  • 力荐

医务人员的自我提升课程。

48分钟前
  • SHUEI.
  • 力荐

一集弃

52分钟前
  • Oceanus
  • 较差

阻碍人类进步的关键,除了傲慢,无他。

53分钟前
  • Louise
  • 力荐

其实我很讨厌所以中医西医的区别,那不是西医,那是现代医学!那是建立在科学思维上的一整套工业科研体系!中医能解决天花?能解决鼠疫?更不要说傻屌一样的“朋友圈中医”、“公众号中医”,你们除了卖保健品,会瞎扯点寒了热了上火了发了还会个来子?!古代倒是天天吃有机蔬菜呼吸新鲜空气了,人均寿命有超过50?

54分钟前
  • WALL•E
  • 力荐

片头、摄影、旁白、配乐、文案都很精致,良心了。

58分钟前
  • 方枪枪
  • 推荐

当我看到医学生严肃的向着大体老师致敬时,瞬间泪目,这些人就是医学不断向前进步的基石啊。

59分钟前
  • 冰糖葫芦娃哈哈
  • 力荐

真没想到这是我国独立制作的纪录片,堪称国际水准。无论从题材的选择、拍摄手法、艺术指导和后期制作都好的没话说,绝对的良心之作,必须强推!从医学角度直观感受科技大刀阔斧的进步,着实令人叹为观止。另外片中大体解剖部分的拍摄尺度也是震得我一愣一愣。不得不说在现代医学方面真的要感谢西方文明,尤其要对手术历史的奠基人维萨里和哈维致敬。前者在古罗马最著名的医学大师盖伦从动物解剖中推理人体结构的1500年后真正建立了精确的人体解剖学,后者则建立了人体循环学。第一集看下来,觉得这个名字取得实在精妙——《理性之光》,好!

1小时前
  • 豆瓣用户
  • 力荐

始终没提到中医哈哈哈哈哈

1小时前
  • Teddy 熊
  • 力荐

还以为是外国人拍的。虽然没有说中医,但说到手术,而且是两百年,说西医又怎样?现代手术不就是西医发展来的吗。

1小时前
  • 达达里奥门徒
  • 力荐

谁能想到我是在学习强国无意中看到然后爱上了……

1小时前
  • Prayer(黑化版
  • 力荐

我说语感怎么这么熟悉,原来文学底本是李清晨。真正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普性医疗纪录片。医学虽然不是全知全能的,但它正站在正确的路径上,手提提灯,不断求索。

1小时前
  • m89
  • 推荐